《学习任务一:感受观点之美》名师单元教学课件(6课时)_第1页
《学习任务一:感受观点之美》名师单元教学课件(6课时)_第2页
《学习任务一:感受观点之美》名师单元教学课件(6课时)_第3页
《学习任务一:感受观点之美》名师单元教学课件(6课时)_第4页
《学习任务一:感受观点之美》名师单元教学课件(6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教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系列感受观点之美学习任务设计说明这一学习任务主要是联系《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四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现实针对性,总结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和学生对作者的熟悉程度,把这四篇文章的学习顺序稍作调整,首先学习毛泽东的两篇文章《改造我们的学习》《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再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后学习恩格斯的《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联系四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2.运用思维导图,梳理第2课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及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第2课两篇文章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活动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现实意义01目录作业03学习活动二:把握文章观点,梳理论证结构02导入理论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阅读理论文章,可以给我们多方面的引领。这个单元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几篇重大理论文章,看看这些文章都是在什么背景下写成的,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发。学习活动一: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现实意义01(1)阅读本单元文章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课文后的“学习提示”要求:圈画关键信息总结提取关键词句篇目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意图《改造我们的学习》全党的干部(2)根据表格,整理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1963年5月,为了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布前毛泽东审阅该文件,撰写了这篇带有前言性质的文章。篇目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意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人民续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以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为代表的德国青年篇目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意图《改造我们的学习》全党的干部参考示例:毛泽东1941年中国共产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党内存在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全面抗战爆发后,许多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新党员思想还没有彻底转变,对党的思想作风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纯洁党的作风,清算“左”、右倾的思想影响,提高党的战斗力。篇目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意图《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党内干部续表毛泽东1963年5月,为了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发布前毛泽东审阅该文件,撰写了这篇带有前言性质的文章。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批驳认识论根源上的唯心主义观点。篇目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意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全国人民续表《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延续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针对这种状况,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要恢复和发扬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正确认识与把握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篇目作者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写作意图《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以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为代表的德国青年续表恩格斯19世纪90年代,德国出现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一些资产阶级理论家歪曲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造成德国青年极大的思想混乱。一个名叫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大学生给恩格斯写信请教相关问题,这篇文章是恩格斯的回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辩护。学习活动二:把握文章观点,梳理论证结构02阅读《改造我们的学习》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两篇文章,找出文章的主要观点,并用思维导图呈现论证结构。要求: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勾画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并且在梳理内容的过程中,注意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示例:《改造我们的学习》思维导图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改造我们的学习具体方法:①研究周围环境:②研究中国历史;③理论联系实际(一)中国革命曾和马列主义紧密结合(优点)(二)不足表现:①不研究现状;②不研究历史:③不注重马列主义的运用危害:①发号施令“想当然”;②不懂自己的历史;③误人不浅(三)对照“主观主义”和“马列主义”主观主义马列主义表现、特点、实质表现、类型、特点危害、实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示例,找出文中的常见成语,查阅工具书,整理成语的解释,做成知识卡片。作业03示例: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品读《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语言,体会其说理效果。2.写作片段练习,能够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语言。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对增强说理效果的作用。目录学习活动一: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01作业03学习活动二:选用恰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02语言是思想的符号。准确生动的语言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导入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富有个性的语言,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活动一: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01(1)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语言,比如:鲜活灵动的口语、俗语;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对联;提升语言准确性和感染力的形容词和副词等。比较下列课文原句和改写后的句子,体会改写前后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对于没有科学态度的人,对于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的人,对于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你们看,像不像?原句有一些同志没有科学态度,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他们徒有虚名并无实学。改句原句用了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来形容没有科学态度。只知背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中的若干词句,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不注重调查研究、脱离了现实的人,就如同墙上的芦苇,不能深深扎根在土壤里,导致头重脚轻站不稳,就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只知道背诵马列著作中的词句、不能够把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人,就像山间竹笋,“嘴尖”,说起理论来一套一套,却“腹中空”,没有真才实学。这两句对联形象地写出了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的特点,既形象又有趣味性,让人印象深刻,增强了讽刺效果。(2)从文中再找出一些其他的句子,分析揣摩,体会其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要求:尽量寻找不同类型的语言,如分别找到:口语俗语成语形容词副词如果我们回想一下,我党在幼年时期,我们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对于中国革命的认识是何等肤浅,何等贫乏,则现在我们对于这些的认识是深刻得多,丰富得多了。用以表明认识程度用以表示认识广度这段文字中运用了两组反义词:“肤浅”和“深刻”“贫乏”和“丰富”而且在“肤浅”“贫乏”之前都加上了表示程度的副词“何等”,说明其严重的程度;而在“深刻”“丰富”之前却未加“何等”,而是在后面用了“得多”二字,更准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作者不但用这两组反义词相对举,说明两者的差距学习活动二:选用恰当语言,增强表达效果02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原本是文件的前言,如果要把这部分内容现场讲给农村生产一线干部听,你会怎么改?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改造我们的学习》是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为了让现场的听众听得清楚明白,采用了大量的口语;《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写在文件前面的话,语言相对前者就更严谨严肃了一些。点拨:在改写的过程中注意听众的身份,根据听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我们一般认识周围的事物都是从亲身的观察和感觉开始的,看到东西,听到声音,闻到气味……然后你对周围的世界就有了一些了解,你接触到的东西多了之后,在心里就会形成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就是思想。但是你的这个思想对不对呢?你形成的经验有没有用呢?还得用事实验证一下,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打个比方,咱们在农村种地,这个地到底怎么种,你得先去跟农民学,看农民兄弟是怎么干活的,什么时候翻地,什么时候撒种,什么时候除草,什么时候收割。这个过程就好像是咱们刚才说的认识世界的过程,这是第一阶段。你跟农民学完之后,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方法,这方法能不能用,好不好使,还得自己去种种试试,种出来了,庄稼长得好,你的这个方法就好使,这就是实践取得了成功,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参考示例: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增强文章的说理效果。《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作者借用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给缺乏科学态度、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画像”,非常形象地描摹出了这类人的特点。请选择你观察到的社会上的某一类人,拟写一副对联给他们“画像”,并用100字左右阐释对联的含义。作业03对联:天上雄鹰,振羽展翅扶摇起;原上骏马,昂首奋蹄追风来。参考示例:天上的雄鹰,抖动羽毛,乘着风力,扶摇而上,直冲云霄;原野上的骏马,扬起四蹄,疾驰而去,追逐着风奔跑。年轻人奋发向上,勇于追逐梦想,就如同天上翱翔的雄鹰与原野上疾驰的骏马。解释:这副对联描摹的是意气风发、奋勇拼搏的年轻人。第三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找出文章的基本观点,分析论证方式。2.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用社会生活中的事实印证文章的核心观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目录学习活动一: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结构01作业03学习活动二:探讨核心观点的现实意义02举国欢腾,人心思变,百业待举,党面临着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任务。但是,这一进程受到“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严重阻碍,党和国家的工作在前进中出现徘徊局面。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导入《光明日报》发表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5月11日学习活动一: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证结构01(1)仔细阅读文章,概括内容,提炼主要观点,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本文比较长,在阅读的时候要关注小标题,小标题对文章内容有提示和概括的作用。点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决问题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驳作者写作背景立敌论驳敌论批驳角度己论(2)本文立论和驳论相结合,请从“驳”和“立”的角度对第二部分内容加以分析,填写下面的表格。驳作者写作背景立敌论驳敌论批驳角度己论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意义。参考示例: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科学的理论不害怕实践的检验。实践会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驳论点驳作者写作背景立敌论驳敌论批驳角度己论②“四人帮”唯心论的先验论。续表像肥皂泡一样很快破灭了。自吹自擂、大规模的宣传和强权证明不了真理。实践证明他们是政治骗子。驳论据③修正主义就是用理论去批判的,所以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用理论去批判修正主义,仍然是基于实践。驳论据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使这些原理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学习活动二:探讨核心观点的现实意义0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仅在当时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这一观点又不断得到历史的验证。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谈谈你对这篇文章核心观点的认识,写一份发言提纲,在班级内交流。科学技术不仅是现实的直接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特殊地位参考示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真理,因为它经得起经济发展成果的检验。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背景及内涵:1988年9月5日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②科技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③列举多方面的事例。(b)农业生产中引入科学技术种植的单位产量和采用传统方式种植的单位产量对比。(c)我国在世界上科技水平排名与经济水平排名的关联。(a)我国现阶段高新科技产业的人均产值和传统手工业的人均产值数字对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水平的提升成正比,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真理。④总结:本文发表于1978年,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内涵在逐渐丰富。请你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阐释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业03示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论深刻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即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我的家乡,原本是一个地处偏僻、被老人们称为穷山恶水的小山村,后来打造旅游景点遭遇过度开发,导致青山成了垃圾山,绿水成了臭水沟。这些年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引领下,我们村子重新进行改造,不仅清理了山上多余的人造景观,还原了青山原貌,还因地制宜进行了合理的民宿建设,开发了当地特产,加强了乡村原貌保护措施。现在水也绿了,山也青了,游客到了我们这儿都说就跟仙境一样。游客多了,村民的生活也富裕了,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美好图景。第四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学习《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2.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目录学习活动: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01作业02导入我们曾经学习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历史贡献做了简要的评述。恩格斯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最卓越的学者,许多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都写信向他请教,书信成了恩格斯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形式。《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这篇文章就是恩格斯于1894年1月25日写给德国的青年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一封回信,信中所谈到的问题,不仅仅是给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的回答,而且是对一种思潮的回答。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恩格斯是如何回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学习活动:了解文章的基本观点01请大家阅读课文,根据恩格斯的回答,推测出瓦尔特·博尔吉乌斯在来信中提出了什么问题。(1)1894年1月9日,正在柏林大学学习法律的大学生瓦尔特·博尔吉乌斯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向恩格斯提出一些问题。参考示例:经济关系到底包括哪些内容?是否主要指生产和消费?而且生产关系是不是取决于科学发展的状况?1经济条件是否只是对其他事物的发展起到一些影响而非决定性的作用?2(2)收到信后,恩格斯意识到给博尔吉乌斯回信解答他的疑问是必要而且紧迫的。他是如何构思这封回信的呢?请你根据文本整理出恩格斯回信的提纲。参考示例:回答博尔吉乌斯的问题首先经济关系都包括什么为什么说它对历史发展起决定性作用1.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地理基础、外部环境2.经济和科学的关系科学依赖于技术技术决定阶级关系、意识形态进一步说明经济制约历史发展其次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互相作用→归根到底以经济的必然性为基础2.人通过偶然性创造历史→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指出造成思想混乱的原因→对经济史的忽视再次对青年提出希望→全面看问题,学会把握“总”的联系最后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外一个人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3)找出文中你觉得难以理解的句子,和组内的同学讨论交流。当某个时代、某种斗争需要伟大人物时,这个人物就一定会或迟或早地出现,他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这段话是恩格斯对伟大人物出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阐释。至于出现的是谁,则是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如果没有这个人物,时代必然会造出另一个人来代替他,尽管代替者在才能、品质、性格等方面有差别,但新的伟大人物的出现则是必然的。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本身的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如没有拿破仑这个人,他的角色就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恩格斯用拿破仑的例子说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拿破仑成为一个军事独裁者,是法国各种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当时法国的历史条件下,客观上需要有军事独裁者这样的历史人物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充当军事独裁者,有其历史必然性。但这个角色可以由拿破仑来扮演,也可以由别人来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了当时法兰西社会发展的主要角色,又是偶然现象。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画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就越是同后者平行而进。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大量纷繁复杂的偶然性中发现它的必然性。隐藏在社会深处的经济根源不容易被洞察,对于远离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人们往往不易看到经济对它的决定作用。“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是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恩格斯用“曲线”来比喻社会发展的偶然性事件,用“中轴线”来比喻经济发展规律。因此,我们要善于从整体、全过程去探求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必然性,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社会生活的本质。历史发展充满必然性和偶然性。恩格斯以拿破仑为例,阐发了伟大人物的出现在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业02寻找我们历史上出现的伟大人物,思考他(她)的出现在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体现,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语段,阐述你的看法。参考示例:

恩格斯认为历史发展充满必然性和偶然性。比如钱学森教授成为“中国导弹之父”,是中国科学和军事发展的必然。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举,尤其是军事力量亟待加强,研制原子弹、导弹迫在眉睫,这时候需要一位专业能力过硬的人来主持这项事业,也一定会有这样的一个人来承担这份工作,钱学森的出现就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如果出现的不是钱学森,而是别人,中国原子弹、导弹研究也会成功,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么“中国导弹之父”就可能是另外一个人,这又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偶然性。第五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对比前四篇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分析其论证效果。2.能够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目录学习活动一:分析论证方法,体会论证效果01作业03学习活动二: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02使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论证效果。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析第一单元前四篇文章中的论证方法,体会它们的论证效果。导入提起议论文,大家都知道它的三要素:论点议论文的灵魂支撑论点的材料论据论证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桥梁用来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活动一:分析论证方法,体会论证效果01为了更好地阐述观点,这几篇文章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对比阅读几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①对于论证方法,多关注举例论证以外的其他论证方法。②对于论证效果,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来分析,不要只是简单地说成“有说服力”。要求文章题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效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比论证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对比。鲜明的对比,既有利于揭示主观主义学风的实质和危害,也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实质和长处的认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文章题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效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比论证第三部分中,把主观主义的态度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进行对比。鲜明的对比,既有利于揭示主观主义学风的实质和危害,也有利于加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的实质和长处的认识。参考示例:比喻论证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中国革命比作射箭的靶心,把马列主义比作箭头,说明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使说理更形象易懂。文章题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效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举例论证为了批判一些同志违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列举了现实中一些人的错误做法,再现他们的窘态,使人们加深了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重要性的理解。续表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文章题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效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用论证(引用经典文献)引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有力地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谈论的是重大问题,又极其敏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马列著作、毛泽东思想,尤其是革命导师们的亲身实践,是最有说服力的论据材料。续表引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内容和毛泽东关于“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的论断。文章题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效果《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比喻论证把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的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偶然性总是体现经济的必然性,以此来说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基础。续表曲线及其中轴线点拨:不同的论证方法有各自的论证效果。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使说理更具体真实。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论证观点,可以让说理更形象生动。一般阐释抽象的道理时,可以选择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揭示的问题特点更突出。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等作为论据,一方面可以使文章富有文采,另一方面对于有争议的问题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学习活动二:根据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02请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阐释“刚与柔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观点,并且解释你选择相应的论证方法的理由。刚与柔之间并不矛盾,看似对立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马克思主义原理认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引用论证)而刚与柔的转化正像刚如顽石的冰,在温度不断升高的条件下最终会变成柔曲之水。(比喻论证)我们要善于把握刚与柔之间的关系,才能该刚则刚,当柔则柔。学习中我们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严格要求,是为刚;而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又往往会提供细致耐心的帮助,是为柔。可见,刚与柔并不一定截然对立,同一个主体可能同时包含着这两种属性,在不同情形下有不同的呈现。习作示例:解释:刚与柔之间一般说来有三种关系:刚能胜柔、柔能克刚、二者矛盾。若以中国哲学的思想来解读,这二者“相克”的同时又可以“相生”。阐释这种比较抽象的观点,就可以用比喻论证,使之形象化;同时,对于具有争议性的观点,可以引用名言或者经典文献,来增加说理的分量;为了让观点具体化,又采用了举例论证法。阅读下面的论述语段,指出其在论证方法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修改。作业03

人不要过度克制自己的情绪。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发泄出来。就像水库蓄水,当水蓄积到一定的程度,超过警戒水位的时候,就要及时泄洪,否则可能造成决堤,淹没农田村庄,造成更大的损失。人也一样,一旦积压了情绪,不发泄出来,就会伤害身体。所以,为了身心健康,不必过度克制自己的情绪。参考示例:把水库蓄水和人积压情绪相类比,用水库蓄满水需要泄洪,证明人的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发泄。语段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水库蓄水和人积累情绪并不相同,蓄水是水库的基本功能,而积累情绪却不是一个人必须要做的事。类比成立的前提是二者具有某一方面的共同点第六课时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1.通过写读书笔记,总结自己阅读重大理论文章的收获。2.小组合作交流阅读感受。选择恰当的读书笔记写作角度。目录学习活动一:盘点收获,写读书笔记01作业03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修改、推荐、交流02学习重大理论文章,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从中汲取营养来指导实践。本单元前四篇文章观点鲜明,论述透彻,思维缜密,语言准确。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获取有效信息,还要积极主动思考,用科学与文化论著来丰富思想。导入学习活动一:盘点收获,写读书笔记01阅读这四篇文章,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重大理论文章中这一写作角度的认识。思想观点论证方法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在写作中:还可以进行纵向比较,将四篇文章合起来看某一个方面的共同点,或者就某一个共同的方面谈各篇的特点。也可以拓展一些自己读过的其他理论文章,充实论证这一方面的特点。除了引述原文,阐明某一方面的特点外学习活动二:小组合作,修改、推荐、交流02活动要求:(1)按照写作内容,选择同一角度的同学结成小组。(2)交换阅读组内同学的作品,按照评价量表进行评分。(3)选出得分最高的作品,小组内修改,准备向全班推荐,

并写出推荐理由。(4)各组推荐优秀作品,全班交流。理论文章读书笔记评价量表评价项目评分角度选择明确清晰321原文引述准确321观点阐发深刻独到321语言表达准确流畅321书写整洁美观321拓展阅读刘少奇《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利用圈画法和批注法做好读书笔记。作业03共产党员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刘少奇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无论是参加革命不久的共产党员,或者是参加革命很久的共产党员,要变成为很好的政治上成熟的革命家,都必须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锻炼,必须在广大群众的革命斗争中,在各种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去锻炼自己,总结实践的经验,加紧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附:的思想能力,不要使自己失去对于新事物的知觉,这样才能使自己变成品质优良、政治坚强的革命家。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封建思想家在这里所说的是他自己修养的过程,他并不承认自己是天生的“圣人”。另一个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过作用的人物,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共产党员是要担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更必须注意在革命斗争中的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