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要点·勾连】【历史脉络·廓清】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程标准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民族交融、制度创新和区域开发。素养解读1.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政权更迭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2.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认识江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就。3.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必备知识梳理·基础】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鼎立国号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魏220年曹丕洛阳蜀221年刘备成都吴229年孙权建业2.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背景: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建立: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3)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3.西晋的灭亡(1)背景①自东汉到西晋,内迁的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还有活动在长城边缘的鲜卑。②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内迁少数民族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2)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影响: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比较长的政权分立时期。[思考点1]阅读教材P28页“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试从地理因素,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提示:蜀有剑阁、三峡之险,进可攻,退可守。吴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士族政治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②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2.南朝:420年,出身低级士族的武将刘裕篡夺皇位,改国号宋。此后170年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3.江南经济的开发(1)背景: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表现①农业方面: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方面: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4.南北对峙(1)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2)东晋、南朝之交:一度将势力范围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但随后在军事上渐处下风,又退回到淮水一线。(3)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川和荆襄,在南北对峙中处于明显劣势,覆亡大局已定。[思考点2]阅读教材P30页《历史纵横》。其中,有“王与马,共天下”的内容,这反映了什么问题?提示:士族势力把持朝政,威胁皇权,是魏晋时期政权更迭频繁的重要原因。三、十六国与北朝1.十六国(1)建立:西晋末年到东晋时期,北方先后出现了15个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2)概况①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②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③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3)前秦①统一北方: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②淝水之战: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前秦政权迅速崩溃。2.北朝(1)北魏统一: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2)孝文帝改革①时间:5世纪后期。②内容: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朝中禁鲜卑语,统一改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将新改姓的部分鲜卑贵族定为一等高门,并鼓励他们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③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3)政权更替①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②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思考点3]阅读教材P31“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和P32“北齐、北周、陈对峙形势图(572年)”:通过比较两图,可得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提示:南北均势被打破,统一迫在眉睫。【关键能力养成·综合】任务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史料实证】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摘自《史记·货殖列传》(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提示: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摘自《宋书》卷五十四(2)材料二反映南方经济哪些发展?并指出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提示:发展: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成因(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民族大融合的加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民族融合中汲入了新的发展能量,又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任务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实证】材料一北魏兴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为首都,为便于向南扩张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为南都,后遂迁都平城。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平城被称为北京。——华林甫《中国地名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魏迁都的过程及特点。提示:过程:由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特点:不断南迁。材料二迁居洛阳的鲜卑族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三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汉化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孝文帝改革的历史影响。提示:表现: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定门第等级,通婚姻,改籍贯。影响:孝文帝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历史趋势,促进了社会繁荣,为隋唐盛世出现打下了基础。【历史解释】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北魏(鲜卑族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分裂局面。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相互影响,民族交融已成为趋势。(2)目的: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巩固统治。(3)措施:北魏建立后,定都平城。北魏孝文帝迁都至洛阳。迁都后,进一步改革,主要内容:改穿汉服,学说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4)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学科素养验证·应用】1.(2022·湖南学业水平·3)下面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示意图。图中空白处应是()A.东汉B.东晋C.北魏D.南宋B2.(2022·北京学业水平·3)北魏孝文帝采取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改革措施。这些措施的影响是()A.推动了门第观念的淡化B.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C.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D.有利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C3.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接受了他们的服装和食物等。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 B.农业发展C.畜牧养殖 D.饮食习俗A根据题干信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学习农业技艺,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接受了他们的服装和食物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来,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汉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A项。4.(2022·济宁高一期末)下图为北魏贵族墓葬中考古发现的壁画。作为史料它们可以证明当时()A.北魏王朝完成了全国统一B.少数民族大量内迁C.边疆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D.经济重心仍在北方C根据壁画内容可知,在汉族耕作方式在北魏少数民族中得到应用,少数民族的饮食方式也被汉人所尝试,体现了边疆民族与汉族逐步交融,故选C项;北魏统一了北方,统一全国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魏晋时期生活劳作方式的变化,与民族内迁无关,排除B项;魏晋时期北人南迁推动南方开发,但是经济重心仍在北方,但是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5.(2022·临沂高一期末)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如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A.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B.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C.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D.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B孝文帝改革中的姓氏改革是把原有的鲜卑族姓氏改做汉族姓氏,这样就使得姓氏方面与汉族没有了差别,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故选B项;姓氏改革与政权的封建化无关,只与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关,排除A项;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行,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而不是姓氏改革促进了其经济发展繁荣,排除C项;姓氏改革只是鲜卑族汉化的其中一项措施,不能据此说明鲜卑族完成了汉化的过程,排除D项。6.(2022·山东菏泽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异常活跃,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这一现象反映了该时期()A.中外思想文化交流较频繁B.儒学危机不利于国家统一C.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D.思想发展呈现出多元特征D根据材料“道教与佛教发展、魏晋玄学兴盛、儒学在危机中前行”,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兴盛,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使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具有多元性的特点,故选D项;玄学、儒学、道教都是中国本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导致思想发展具有多元性,排除B项;佛教盛行导致寺院经济盛行,严重影响到了国家赋税收入和社会伦理道德,排除C项。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程标准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的原因。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必备知识梳理·基础】一、隋朝兴亡1.隋朝的统一(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2)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2.隋朝的建设(1)广设仓库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也包括备水旱赈济、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2)兴建洛阳隋炀帝兴建的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3)开通大运河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3.隋朝灭亡(1)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2)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隋朝贵族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3)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1.“贞观之治”(1)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军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唐朝统一全国。(2)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3)在政治上,知人善任,虚怀纳谏。(4)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2.武则天的统治(1)唐太宗之子高宗在位时,皇后武则天参与朝政,高宗死后不久,她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3.“开元盛世”(1)背景: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2)表现:经济有很大发展,社会空前繁荣。(二)唐朝盛世的民族关系东突厥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②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吐蕃①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②唐蕃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靺鞨唐玄宗封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思考点2]阅读教材P37“唐蕃会盟碑”图文,请思考唐蕃会盟碑有何历史价值?你怎样认识“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盟约盟文?提示:价值:研究藏族文化和社会重要的实物资料;汉族与藏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认识:会盟适应了唐蕃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当时汉藏民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三、“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1.安史之乱(755-763年)(1)原因①军事失当:军镇节度使兵力扩大,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②政治腐败:唐玄宗统治后期,怠于政事,任人唯亲。(2)概况: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3)影响: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2.藩镇割据(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实际上为割据势力。(2)影响: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3.黄巢起义(1)背景: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2)概况:875年,黄巢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3)唐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1)“五代”①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②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2)“十国”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9个割据政权,连同五代末期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3)后周为统一奠定基础在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努力清除五代的弊政,后周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思考点3]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提示: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很多藩镇虽受朝廷控制,但内部兵变时有发生,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关键能力养成·综合】任务一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史料实证】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贞观政要》(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对“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何影响?提示:唐太宗接受隋亡的教训,正是鉴于隋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至亡灭”之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戎屡动,土木不患……其可得乎?”——《贞观政要·务农》(2)材料二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政策?提示:国君要简静,要以农为本,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历史解释】唐朝前期的鼎盛局面(1)“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他在位时,以隋亡为鉴,励精图治,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增强,百姓生活有所改善,史称“贞观之治”。(2)武则天统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制度。她当权半个世纪,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不断上升。(3)“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政治较为清明,国家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或“开元盛世”。这是我国历史上继西汉前期之后出现的又一个盛世局面。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社会空前繁荣。任务二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史料实证】材料一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摘自《贞观政要》(1)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民族政策?提示:华夷一家,平等友好。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摘自《新唐书·地理志》(2)据材料二,以突厥为例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提示: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历史解释】唐朝的民族政策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1)民族政策:开明进步,“怀柔”为主。唐朝与周边各民族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①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各族接受唐朝的册封。②唐朝在一些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或都督府进行直接统治。③各族通过和亲、贸易、学习等方式,加强了民族间的友好联系。④唐朝是个统一和睦的多民族国家,长安则成为国内各民族交往的中心。⑤民族间较少战事,和平交往是主流。(2)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主要方式管辖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做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册封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靺鞨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战争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维护北部边境安定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学科素养验证·应用】1.隋朝修建了含嘉仓、洛口仓、永丰仓等众多的官仓,粮食储藏丰盈。府库中的布帛等其他物资也不计其数,甚至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隋府库中的各种物资还未用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隋朝()A.交通发达对经济发展的促进B.社会经济的高度繁荣C.赋税制度的完备D.统治者的腐化堕落B隋朝是一个短命的朝代,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实了府库的积蓄,这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高度繁荣的结果。2.(2022·临沂高一期末)隋朝广设仓库,既包括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的仓库,又包括备水旱赈济而遍置于乡间的义仓,积储丰富。据此可知,隋朝()A.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B.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C.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D.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C隋朝的仓库既有保障朝廷粮食和物资供应的仓库,也有备水旱赈济的乡间义仓,这说明政府重视社会保障与救济,故选C项;题干仅提到了隋朝仓库设置的情况及功能,并没有与其他时期进行比较,也没有提到其他救济方式,所以没法得出隋朝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仓库都是由政府主导设立的,但是这并不能证明当时社会赈济完全由政府主导,在当时还存在一些家族内部对本族穷苦族人的赈济行为,这并不是由政府主导的,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隋朝的仓库有不同的类型,但并没有说哪种类型是最主要的,所以不能得出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优抚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3.下表中的内容是历史上著名人物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这些评价都()评价者评价唐代李吉甫隋氏作之虽劳,后代实受其利焉唐代皮日休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明代顾炎武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祚,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A.猛烈抨击隋炀帝的暴政B.都强调了运河对农业发展的作用C.都肯定运河的积极影响D.都辩证地指出了隋炀帝的功与过C题干材料中,三位历史人物都肯定了运河的积极作用,李吉甫、顾炎武指出了隋炀帝的暴政,但皮日休只肯定了进步作用。故选C项。4.(2022·山东滨州二模)唐初,薛元超以门荫入仕,高宗时官至宰相。他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女(崔、卢、李、郑、王五姓);不得修国史。”这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B.政治制度的导向C.历史传承得到强化 D.门阀势力的衰弱B由材料可以看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人,在社会上有荣誉,反映了当时政治制度的导向,B项正确;门第观念逐渐淡化与材料“不娶五姓女”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历史传承得到强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门阀势力的衰弱,排除D项,故选B项。5.(2022·山东学业水平·5)唐政府为加强同边疆各族的联系,采取了灵活的民族政策。其中为加强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而采取的策略是()A.武力征服B.实行和亲C.册封吐蕃首领D.设机构直接管理B6.(2022·湖南期末)唐前期,关中261个军府拥兵26万,约占全国军府总数和兵力总额的40%。唐玄宗天宝年间,却设置了安西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五府经略使,十镇兵力驻军约49万人,约占当时全国总兵力的86%。这一举措()A.体现了唐内重外轻的布局 B.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C.遏制了边疆少数民族叛乱 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B唐前期军事布局为“内重外轻”;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军事布局变为“内轻外重”,边镇节度使军事实力增强,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为唐朝衰落埋下隐患,B项正确;天宝年间的军事布局为“内轻外重”,排除A项;C项“遏制了”表达绝对,排除;“内轻外重”的军事布局带来分裂割据的隐患,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排除D项。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素养解读1.结合汉至唐的选官制度,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趋势及影响。2.搜集“中外朝”“三省六部制”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汉至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变化及作用。3.结合赋税制度的变革,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代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必备知识梳理·基础】一、选官制度1.九品中正制(1)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评定人才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2)标准:由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结果: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2.科举制度(1)创立: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影响①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思考点1]阅读教材P41“学思之窗”: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提示: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改善了用人制度,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二、三省六部制1.三省制(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职权: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3)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思考点2]六部是直属尚书省的具体政务执行者,分别掌管国家财政和工程建设的是哪一部?提示:户部和工部。三、赋税制度1.租调制(1)确立:魏晋时期,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发展: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2.租庸调制(1)内容: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3.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它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思考点3]《旧唐书》记载:“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文中“收其庸”的积极作用是什么?提示:保证了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关键能力养成·综合】任务一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史料实证】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1)材料一中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比先秦时期人才选拔标准相比有何进步?提示: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材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引自《隋唐五代史论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影响。提示: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历史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任务二唐代赋税制度的变革【史料实证】材料一赋役之法,凡授田者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二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其应科斛斗,请据大历十四年见佃青苗地额均税。夏税六月内纳毕,秋税十一月纳毕。——《唐会要·起请条》[注]斛斗,古代量器,十斗为一斛、大历十四年,即公元779年;见佃青苗地,即纳入征租的耕田。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唐朝前、后期赋役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①唐朝前期租庸调制:以丁税征收和实物租税为主。②唐朝后期两税法:按财产和土地占有多少分等征税;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丁税并入两税征收。【历史解释】比较唐朝租庸调制和两税法(1)租庸调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以人丁为征税标准,不根据土地多少征收,依人丁受田数,缴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调”,不服役的纳绢或布代役,叫“庸”。(2)两税法是唐朝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按资产纳税,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3)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最大区别是征税标准不同。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反映出封建国家对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学科素养验证·应用】1.(2022·湖南学业水平·5)宋朝社会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下列属于这一现象产生原因的是()A.科举制的完善B.九品中正制的确立C.察举制的发展D.八股取士制度形成A2.(2022·北京学业水平·4)下图为“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大雁塔位于陕西西安的慈恩寺中,“雁塔题名”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与此现象有关的制度是()A.刺史制度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D3.“(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B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是在明清时期,A项错误;题干材料突出的是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集思广益、分工明确、便于执行,B项正确;分化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的产物,D项错误。4.唐代门下省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都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当时称作“封还”或“涂归”。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代门下省()A.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B.具有监察职能C.是中央的执行机构D.制约了皇权A门下省是唐初中央中枢机构之一,主掌出纳帝命,审议、驳正中书省之奏议表章。凡中书省草拟的诏令都要先送门下省审议,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退还中书省重拟。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由此可见,唐初门下省的封驳之职能,能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有利于君臣及各部门长官集思广益,共商国策,可以说在中央处于枢纽地位,A项正确;B、C两项说法错误;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项错误。5.(2022·德州高一期末)唐朝某赋税制度“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由此可见,该制度()A.加重了农民负担B.简化了税收手续C.调整了征税标准D.增加了财政收入C据材料“以贫富为差”“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可知,该制度是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故选C项;两税法“以贫富为差”,一定程度减轻了农民负担,排除A项;简化了税收手续与“以贫富为差”不符,排除B项;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6.(2022·济宁高一期末)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行()A.促进了均田制的发展B.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D.改变了以田亩为主的赋税制度B根据所学可知,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唐朝中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实行两税法,排除A项;两税法属于赋税制度变革,明朝时期催生了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项;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排除D项。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程标准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佛教、道教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2.结合文学、书法、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成果,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3.结合典型事例,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成果及影响。4.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这一时期我国文化成就出现的原因。【必备知识梳理·基础】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2.隋唐时期隋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唐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3.反佛思想(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其他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4.复兴儒学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代表人物韩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影响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思考点1]阅读教材P45“历史纵横”:根据材料说明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思想主张及影响各是什么?提示:(1)背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2)内容: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政治上,主张“无为”;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3)影响: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二、文学艺术1.文学辉煌灿烂,异彩纷呈(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大发展。①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②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流派。(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书法、绘画、雕塑、舞蹈等大放光彩(1)书法艺术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③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④隋唐时期的书法艺术,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2)绘画艺术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他的代表作。②隋唐的画坛,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3)石窟艺术①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②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思考点2]阅读课本P46“史料阅读”,请思考史料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现象?提示:唐朝诗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三、科技1.魏晋南北朝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学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2.隋唐建筑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唐朝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以佛教研讨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中国同印度之间的交流①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2)中国同日本、新罗等国的交流①唐朝高僧鉴真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2.以使节、商人、留学生为主要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首都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日本、新罗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思考点4]观察课本P4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从图片可以看出唐代的对外交通呈现怎样的特点?提示:陆路和海路并重。【关键能力养成·综合】任务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儒、佛、道的发展【史料实证】材料一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国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个人类重要文明的影响,相当程度地改变了自己的文化特质。在佛教进入中国以前,中国人的信仰,是对神祇的祭祀与对祖先的崇敬。……神祇与祖先的信仰,没有深刻的教义,对人生种种终极关怀,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释。来自印度的佛教填补了中国文化的这一空间……自此以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始终是儒、道、佛三家激荡,互相影响的后果。——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拥有广大信徒。请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佛教在当时盛行的原因。隋唐时期,出现上文中所说“儒、道、佛三家激荡”的局面,当时有利于佛教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为人生提供终极关怀,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政权并立,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隋唐时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佛教的中国化。材料二女教典籍是中国古代针对女子的教育训诫读本,许多女性从习读女教典籍开始其阅读之旅。李唐王朝自“安史之乱”(755—763年)至唐代灭亡,一直处于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的动荡之中,贞元年间(785—805年)宋若莘、宋若昭姐妹据前代女训作《女论语》,包括立身、学作、事舅姑、事夫、管家、守节等十二章,事无巨细地规范女子的言行举止和持家处世之理。如“事舅姑”章有“呼唤不来,饥寒不顾……天地不容,雷霆震怒。责罚加身,悔之无路”,“事夫”章有“女子出嫁,夫主为亲。前生缘分,今世婚姻”等。此书成为封建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的女训书籍。——据陈秀钦《唐代女性阅读活动浅析》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女论语》出现的原因并简析其历史影响。提示:原因:适应重建社会秩序、恢复伦理纲常的需要(或:唐末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佛、道思想的广泛传播。历史影响:规范社会伦理秩序,有利于社会稳定;传统伦理观念桎梏女性的自由和才能。【历史解释】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儒家独尊汉武帝时,确立“儒家独尊”的地位;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佛教东传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汉明帝重视发展,于洛阳修建白马寺道教发展东汉末期,道教在民间开始形成并发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等儒道合流魏晋之际,道家思想上浮,与儒家合流,形成崇尚老庄道家的玄学思潮佛道交融南北朝时期,佛道首先交融,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佛教盛行“三教合一”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归儒”。三家交融:唐朝统治者奉老子为祖先,道教发展迅速,武则天时,尊崇佛教,佛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复兴儒学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任务二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峰【史料实证】材料一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离骚》材料二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材料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1)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提示: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体现了屈原和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原因:屈原、杜甫所处时代都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作者都对统治者特别是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2)材料一和材料二、三反映的时期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中地位如何?提示:材料一的楚辞反映的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奠基时期,材料二、三唐诗反映的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时期。【历史解释】魏晋至隋唐的时代特征对书画艺术风格的影响(1)魏晋以来的社会动荡和佛教、道教的发展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凸显个性的人物画开始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的统一和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颜真卿的书法便成为一种讲究法度和规范的楷模;画家们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学科素养验证·应用】1.(2022·广东学业水平·4)从两汉至隋唐,约有五千多卷佛经被译为汉文。中国古代学者往往以儒道学说和人们易于理解的概念来翻译和讲解佛经,如“道”“心”“理”“本无”。它们成为佛教与儒、道等中国文化融汇的重要概念。这反映了()A.佛教渐趋本土化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儒学吸收佛道思想D.佛教的发展受到了遏制A2.(2022·北京学业水平·5)唐朝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A.政治制度的创新B.经济的迅速发展C.文学艺术的繁荣D.中外文化的交流D3.(2022·临沂高一期末)下图为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画中乐舞受西域和周边邻国影响,具有风格多样、壮阔欢腾的特色。这体现了()A.唐朝文化影响世界B.文人画的典型特点C.统治者主张三教并行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作为唐代的乐舞,受到了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这一定程度上是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历史见证,故选D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胡旋舞》受到了周边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机动车抵押借款协议
- 分期付款买卖合同样式
- 2024年度柑橘购销合同与柑橘购销合同法律适用2篇
- 2024版工程设计外包合同2篇
- 《高考复习字音练习》课件
- 二年级语文园地五课件
- 二零二四年度物业管理外包协议3篇
- 工伤和解协议书版
- 活动板房买卖合同书样本
- 《品牌的组成》课件
- 高中英语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Unit4 Listening to How Bodies Talk课件
- 预先危险性分析课件
- 《倍的认识整理和复习》公开课教学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 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二版(4)答案及unit-test答案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7.5 牛吃草问题丨苏教版 (共13张PPT)
- 肠痈(阑尾炎)中医护理方案教学课件
- 种植体基础知识-课件
- 建筑文化-窑洞民居
- 五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6.4组合图形的面积 |人教版 (共17张PPT)
- 冶金理论ppt课件(完整版)
- 2022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考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