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解说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5/28/wKhkGWcRHE-AEOH1AAGf3V9r3ak040.jpg)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解说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5/28/wKhkGWcRHE-AEOH1AAGf3V9r3ak0402.jpg)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解说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5/28/wKhkGWcRHE-AEOH1AAGf3V9r3ak0403.jpg)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解说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5/28/wKhkGWcRHE-AEOH1AAGf3V9r3ak0404.jpg)
![高中语文:文档素材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解说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35/28/wKhkGWcRHE-AEOH1AAGf3V9r3ak040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师说》全解
一、师说原文......................................................-1-
二、诗文翻译......................................................-2-
三、《师说》基础知识...............................................-3-
四、写作背景......................................................-8-
五、难点、重点分析................................................-9-
六、作者介绍....................................................-12-
七、《师说》议论方式.............................................-13-
八、《师说》解读.................................................-16-
九、韩愈传世名言................................................-19-
十、《师说》写法特点.............................................-20-
4-一、《读韩愈》.................................................-20-
十二、《师说》的语境.............................................-24-
十三、《师说》中师道观...........................................-29-
十四、古文运动..................................................-30-
十五、《师说》知识检测...........................................-31-
一、师说原文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
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
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
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
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蓑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
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
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
答疑难问题的人啊。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
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
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
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
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
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
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
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
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
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
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
(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
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
(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
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
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
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
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
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
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
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
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慕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
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
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
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
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三、《师说》基础知识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ou)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5)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6)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
(7)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
的“小学”)
三、一词多义
1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③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④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d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③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
①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③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5.乎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
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
(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
“唉”)
6.而
(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
(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
(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
(4)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
(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
(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
(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
(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
7.之
(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
(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
(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
(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
(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
(11)郑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
(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
(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
8.其
(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
(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一
吗?”)
9.于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
(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
(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
(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
(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
10.也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
(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孔子师郑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
人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
表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倒装句
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
(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
(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
2.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
4.省略句
(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5.固定格式
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
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四、写作背景
《师说》是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
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於从师的错
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覆和严正
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
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
实不应背弃古道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
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作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
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
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
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
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
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
“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
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
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
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
《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
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
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
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
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
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
人。
五、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
第1段,正面阐述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和择师标准。本段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句),阐述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
道”、“受业”、“解惑”。
第二层(第2、3句),阐述从师的必要。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
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第三层(第4〜6句),阐述择师的标准。第6句是本段的结论,也是全文的中
心论点,概括地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第2段,运用对比的方法,批判“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本段分为四
个层次。
第一层(第1、2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一层承接上文
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第二层(第3〜5句),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对比,
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第三层(第6〜8句),把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批评“今之众
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作法。
第四层(第9〜13句),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
师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第3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
道理。
第2段和第3段,分别从反面和正面阐明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中心论点。
第4段,说明作《师说》的原因。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
后,以李蟠作为当时后生晚辈从师求学的范例,对李蟠是勉励,对当时求学的人是
号召。
(二)疑难词句解释。
分析: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代的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学者:求学的人。这里所说
的“古之学者”,不仅指古代作学生的青少年,也包括古时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
(2)吾师道也,夫庸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
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夫:发语词,无实义。庸:岂,哪。知:管,过问。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作“知”的宾语,这个宾语是个带“之”字的主谓结构,“之”
的作用在于取消这个主谓结构的独立性。年:生年。于:比。“于吾”作“生”的
补语”,可提至谓语“先后生”前理解,即''于吾先后生”,比我早生还是晚生。
(3)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一个“圣”“愚”是名词,
第二个“圣”“愚”是形容词。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人
倒去从师,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人却不从师。之:结构助词,用作宾语提前的标
志,“句读之不知”即“不知句读”,“惑之不解”即“不解惑”。或:有人,无定指
代词。不,通“否”。这几个分句运用了“合叙”手法,实际上应当分开解释,即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不焉”。
(三)“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论述从师学习的道理。本
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围绕中心论述的?
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围绕这个中心,
文章首
先从正面立论,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重要性,提出了从师的标准。接着,慨叹师道
不传已久,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以众人的“耻学于师”反衬从师学习的重要。在
第3段中,又运用孔子的典型事例,进一步说明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
最后一段说明写本文的缘由,这本属于附记性质,但作者赞扬李蟠“不拘于时学于
余”,“能行古通(行从师之道)”,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观点。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
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
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
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下面一篇课文《问说》就是解说关
于学习中“问”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
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
的道理。
(四)试摘录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学习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
述,体会其深刻含义。
分析:关于老师的职能:“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一把教师的职责从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扩大到“传道受业解惑”,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并意味着不仅“童子”要从师学习,所有有志于学问的成年人都要从师学习。
关于从师学习的必要:“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一一否定“生而知之”,明确“学而后知”,严正批驳了上层“士大夫之
族”宣扬的血统论和先验论,具有积极意义。
关于择师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
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有而已。”一一针硬了当时
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择师观念。
(五)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愈者
也”?
我们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应是老师的职责之一,但在作者韩愈看来,授书
习读还远远不能视为教师的主要职责,主要职责应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难释
疑。按照现在的说法,作为一教师,就是要把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承担起来,只
教书而不育人的教师,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韩愈的这个观点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六)本文是怎样进行对比论证的?
分析:对比论证是本文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文章第二段先提出自己的观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然后对比论证。对比的对象是不同的,
先是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纵向对比,接着是自身对子和对己在句读和解惑方面的
对比,最后是士大夫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横向对比。三个方面的例子,比较全面
地对比论证了从师的两种态度,论证周致严密,所举的事例充分,有代表性,主要
方面都列举到了。另外一个特点是对比的对象虽然繁复,但对比论证的中心明确,
都是围绕着从师道来论证的,在从师这个问题上,一种是不耻相师,一种是耻学于
师,这样就把自己的观点论述得令人信服了。
(七)怎样认识本文的进步和局限性?
分析:本文写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时代,提出要“不耻相师”的观点,
并“抗颜为师”,身体力行,其进步性显而易见。至于韩愈提出“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君子不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看法,既可以理解为韩愈看问
题的局限性,他认为士大夫之族的“智”应该高一些,百工之人身份地位低,智能
也应该低,反映了他瞧不起普通人的阶级偏见。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韩愈强调学习
对提高智能的重要性。因为士大夫之族各方面的条件好于百工之人,受教育的条件
好,文化层次相应地要高些,其“智”本应高,但出于耻学于师,才出现了“其智
反不能及”的怪现象。文章重点是批评士大夫。士大夫瞧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其智却又不及人家,所以“其可怪也欤”。学习本文,主要了解其进步性,了解文
章的精髓所在。
六、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
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
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
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师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
推崇这篇文章,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论笑之,
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端正容
貌)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憎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
见,《师说》是针对时弊而写,作者在文中阐述了老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
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
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具有进步意义。
七、《师说》议论方式
1.本文运用怎样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1)分析第1段:
作者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作
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必有
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
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所”具有代
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所”
指代“老师”,译为“他”,“以”译为“靠:全句译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
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句中的“道”,包含“仁”、“义”等具体内容的
儒家之道,即儒家的政治、哲学、伦理、文化、教育等思想观点;“业”就是下文
的“六艺经传”;“惑”就是上述“道”和“业”中的疑难问题。
第三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
前一分句,用排比句,一口气连用八个“吾”字,句中“亦”作假设关系的连
词“如果”讲。后一分句,用反诘句,加强语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庸”和“乎”表示反诘语气,“知”是“管、追究”。这句译为“哪管他们的
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
所存。
“无”作条件关系的连词“无论”讲,“所存”,名词性所字结构,译为“……
地方”。句中“道之所存”作主语,“师之所存”作谓语。全句译为:“无论(地位)
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里作
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2.分析第2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的?
这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硬时
弊,又从反面论证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
(2)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这段文字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
四个“圣”和四个“愚”的词性有两种:一种是形容词,是“圣明”或“愚昧”
的意思;一种是名词,是“圣人”或“愚人”的意思。“其皆出于此乎?”是反诘
句,“此”指代“从师与否”。
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原因。
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
“授之书”的“书”,指文字、书写;“句读”指断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不焉”是主谓语“合说”的写法,翻译时要把它们搭配开:有的人不知
道断句,(倒去)问老师;有的人不能解决(修身、治国的)疑难问题,(却)不向
老师请教。
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
“道相似”的“道”,指道德、学问,“足”,是程度副词,“足以”,“很”的意
思。“其可怪也欤”,是带讽刺语气的感叹句。
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
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正确态度错误态度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比)
1.古圣人与今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
众
人(纵比)从师而问耻学于师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2.对其子与对爱其子于其身小学而大遗
其
身(自比)择师而教耻学于师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3.百工之人与百工之人士大夫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士
大夫(横比)不耻相师群聚而笑及,其可怪也欤(讽
之刺)
分论点与总论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点关系
3.分析第3段:
第3段与第1段关系怎样?
这一段是正面论证,用历史事例论证第1段中的论点。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二层: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作者举出孔子询官于郑子,访乐
于慕弘,学琴于师襄,问礼于老聃的事例。孔子言论中的“三”,应理解实指三人:
一个自己,一个善者,一个不善者,而“我”却能从其善,改其不善。这样解释才
能体现格言的警辟性。最后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
有专攻”的结论。
4.分析第4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
批判:既针硬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古文”指先秦散文。“不拘于时”的“于”相当于“被”。“作《师说》以贻之”,
句中“贻”现在称为“赠送”,“以”在两个动词之间,作连词,相当于“来”。
这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
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本文论证结构:
,从师的必要:古之学者必有师.
托古立论①教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中心论点
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古圣人---从师----益圣
今众人一一耻学于师一一益愚
分论点:师道之
于其子一一择师教之一一小学
不传也久矣,欲
对比批判不良风气②
之无惑也般矣
于其身一一耻师一一大遗一一未明
(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等---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一一日师曰弟子则君聚而笑
[弟子不必不如师]
正面例举历史从师范例③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历史事例论证)
.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目的一一席李靖,
交代绘由激励后学④写作原因一一不拘于时结论
.写作重点一一能行古道.
八、《师说》解读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
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阳闲居进入国子监,为四门学博士,这是一个“从
七品”的学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断实践的古文运动,在那一两年内,
正走出少数爱好者的范围,形成一个广泛性的运动,他俨然成为这个运动的年轻
的领袖。他用古文来宣传他的主张。维护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对当代特别盛行的佛
老思想;提倡先秦两汉的古文,反对“俗下文字”即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
的骈文:这就是古文运动的内容。这个运动所以逐渐形成于唐德宗统治的后期,是
有现实的社会条件的。它是为维护唐王朝的统一、反对藩镇割据的政治目的服务
的。而这除军阀、大地主外,正是当时广大社会阶层的现实利益的要求。韩愈的积
极努力,对这个运动的开展与形成,起了不断促进的作用。就古文来说,他不仅
自己刻苦努力,从理论到实践,表现了优秀的成绩;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非笑,
努力提倡,特别表现在给青年们热情的鼓励和指示。《师说》正是这种努力所引起
的一篇具有进步意义和解放精神的文章。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潮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
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
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
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
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
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阳闲居(800-801)o向他请教的
青年愈来愈多,他对青年们非常热情,奖励有加。他在《重答李翊书》中说:“言
辞之不酬,礼貌之不答,虽孔子不得行于互乡,宜乎余之不为也。苟来者,吾斯进
之而已矣,乌待其礼逾而情过乎?”为了“广圣人之道”,他以热情的、有礼貌
的态度对待一切向他请教的青年,他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礼逾”和“情过”的问
题。他回答许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样做人,怎样作文。在韩愈看来,文章是作者的
人格修养的表现,做人与作文应该是一致的。他进了国子监后,对待青年依然非常
热情。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交往,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
现象,当然要引起人们的奇怪,以至纷纷议论和责难。一切向韩愈投书请益的青
年便自然地被目为韩门弟子,因而韩愈“好为人师”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
但韩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们怎样诽谤,依然大胆地回答青年们的来信。他
在《答胡生书》中说:“夫别是非,分贤与不肖,公卿贵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
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贤,时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
为谤!不敢自爱,惧生之无益而有伤也,如之何?”他对那些恶意中伤的诽谤,表
示愤慨,也为向他请教的青年担忧。《师说》的最后一段,声明写作的由来,说这
是为了一个“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学习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实际上他是借
此对那些诽谤者来一个公开的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
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
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
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贱)或年龄(长少)的限制,只问他有没有“道”,
有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第2段),他慨叹古来的
“师道”久已失传。现在一般人,既不能“无惑”,又“耻学于师”,所以越来
越愚蠢。然后列举事例,论证这种“耻学于师”的风气实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说
有一种人,即士大夫,对于儿子,则“择师而教之”;但对于自己,“则耻师焉”:
这就是他们的不明。又有一种现象,广大的各行各业的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以彼此相师为耻;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谈到谁是师,谁是弟子,则大
家共同非笑,问其理由,无非是年龄、地位云云,这又证明了他们的智慧反而在他
们所瞧不起的巫医等等之下,这不是很奇怪吗?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
所崇拜的“圣人”没有一定的师,孔子的师有郑子、蓑弘等,这些人都“不及孔
子”。而且孔子还说过,三个人里面,一定有一个人是他的师。因此,作者得到
另一个重要的论点,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
子”。这就是说,弟子可以为师,师也可以为弟子。所以师和弟子的关系的存在,
最后结论很简单,不过是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这也还是前文
所提出的论点,即能者为师。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
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
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
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
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这些思想
是和他后来发展的“道统”思想矛盾的。这些思想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
人民性的思想。这是唐德宗时代在相对的稳定局面之下,城市繁荣、商业经济发展
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
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
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
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
《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
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贞元十九年(803),韩愈
在监察御史的职位,第一次被当权的官僚集团赶出了长安,贬到阳山(今广东阳山),
就是在作《师说》一年后。他这次被贬,原因可能很复杂,但照柳宗元所说,这
篇《师说》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由此“狂名”更大,为更多的顽固派所
疾恶,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挤。然而韩愈在奖励后学这一点上,态度始终不变,
只是到了元和以后,声势没有在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为韩愈辩
解,说他“非好为人师者也”(《五百家注音辩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
这是说,由于学者归附,韩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师”的。又有人以为韩愈”作《师
说》,盖以师道自任”,但充其量不过“以传道受业解惑为事,则世俗训导之师,
口耳之学耳”(俞文豹《吹剑三录》),这是指韩愈把师的封建作用大大地降低了。
可见这篇《师说》的解放精神是不容易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
当时的重大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
九、韩愈传世名言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听颖师弹琴》)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原毁》)
•亲之割之不断,疏者属之不坚。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故友。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
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事业无穷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说》)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进学解》)
•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圣人无常师。(《师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师说》)
•妣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调张籍》)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原道》)
十、《师说》写法特点
1、下定义,作结论: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
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
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
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
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
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
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强了
说服力。
十一、《读韩愈》
梁衡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章写得好是真的。所以,我读韩愈其人是从读韩
愈其文开始的,因为中学课本上就有他的《师说》、《进学解》。课外阅读,各种选
本上韩文也随处可见。他的许多警句,如:“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业
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跨越了一千多年,仍在指导我们的行为。
但由文而读其人却是因一件事引起的。去年,到潮州出差,潮州有韩公祠,祠
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日韩山,祠前有水名韩江。当地人说此皆因韩
愈而名。我大惑不解,韩愈一介书生,怎么会在这天涯海角霸得一块山水,享千秋
之祀呢?
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在他的倡导下国内佛
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就是将据称是佛祖的一
块朽骨迎到长安,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一场闹剧。
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他当过监察御史,有随时向上面提出诚实意见的习惯。这种
官职的第一素质就是不怕得罪人,因提意见获死罪都在所不辞。所谓“文死谏,武
死战”。韩愈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最后还是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了勇
敢的“一递",谁知奏折一递,就惹来了大祸;而大祸又引来了一连串的的故事,
成就了他的身后名。
韩愈是个文章家,写奏折自然比一般为官者也要讲究些。于理、于情都特别动
人,文字铿锵有力。他说那所谓佛骨不过是一块脏兮兮的枯骨,皇帝您“今无故取
朽秽之物,亲临观之”,“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
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岂不盛哉,岂不快哉!”这佛如果真的有灵,有什
么祸殃,就让他来找我吧。(“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这真
有一股不怕鬼,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这正应了我们现时说的,立
场不同,感情不同这句话。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
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于是,大喝一声把他赶出京城,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潮
州去当地方小官。
韩愈这一贬,是他人生的一大挫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方向节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某企业节能评估报告
- 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心理分析
- 电商企业如何构建高效的末端配送体系
- 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发展与教育模式探讨
- 中国炼焦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与投资分析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知识产权在数字经济中的机遇与挑战
- 妇产科护理技术模拟题(附参考答案)
- 三江学院《摄影测量与遥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媒介伦理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运动会活动流程中的医疗安全保障措施
- 2025年冷链物流产品配送及仓储管理承包合同3篇
- 电镀产业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业经典案例)
- 2025年鲁泰集团招聘17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2025学年成都高新区七上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企业员工食堂管理制度框架
- 【开题报告】中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大理州七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含答案)
-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2025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二工程局限公司招聘40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辣椒主要病虫害》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