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健康教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D/31/wKhkGWcRCsqAY7WXAAGUqLOuk0c527.jpg)
![环境与健康教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D/31/wKhkGWcRCsqAY7WXAAGUqLOuk0c5272.jpg)
![环境与健康教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D/31/wKhkGWcRCsqAY7WXAAGUqLOuk0c5273.jpg)
![环境与健康教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D/31/wKhkGWcRCsqAY7WXAAGUqLOuk0c5274.jpg)
![环境与健康教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B/3D/31/wKhkGWcRCsqAY7WXAAGUqLOuk0c52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与健康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水污染与健康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健康
第四章物理污染与健康
第五章农药污染的危害
第六章食品安全与健康
第七章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
第八章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
环境组成
内环境+外环境-------►环境
生理环境+心理环境-------►内环境
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外环境
物理环境包括:生活环境、生态环境
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
■新鲜的空气
■充沛的阳光
■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
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这三者处于最佳状态。
健康三要素: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健康。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生态学基础
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的基本构成
(一)大气圈
地球表面包围着很厚的并随着地球旋转的空气层,称为大气圈。
(-)水圈
水圈一般可分为地表水、地下水两大类,另外还包括大气中的水。
(三)岩石圈
岩石圈通常指地壳主要有岩浆岩和沉积岩构成。
(四)生物圈(biosphere)
有生物体生存的地球表层,称为生物圈。它有生物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岩
石圈所构成。其范围包括海平面以下约12公里厚度的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及海
平面以上约10公里高度的大气层。
人工环境
・经济因素
■文化因翥(思想道德、宗教信仰、文化艺术、道德规范、习俗、教育等)
■社会制度
■社会关系(家庭)
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
生态环境问题可分为二类:-类是原生环境问题,另一类是次生环境问题。
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一)全球气候变暧
温室效应(greenhouseeffect)大气中的C02和水蒸气能够吸收由地球发
射的波长较长的辐射,从而对地球起到保温作用。
(二)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位于地球表面上约20-50公里的平流层内。平流层内的氧分子受到短波紫
外线的照射经化学反应而生成臭氧。
(三)酸雨
酸雨是指降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的自由降水现象,其pH值小于5.65,
降水包括雨、雪、雹和雾等。酸雨的形成主要是S02和N0X等酸性污染物经化学反
应而成。
(四)其它方面
L水污染与淡水资源危机
2.土壤资源破坏与生态恶化
3.生物多样性资源锐减
4.全球森林危机
5.海洋污染与海洋环境保护
6.固体废弃物污染和有害化学物质的越
境转移等。
第二节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机体与环境间的作用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人类有改造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
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环境有害因素引起机体的生物效应与剂量或强度有关,不同的剂量可引起不同
的生物效应。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生物效应可从两个方面加以表达:
①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relationship),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增加,
它在机体内所产生的有害的生物学效应增强。主要针对个体而言。
②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relationship),它是指随着剂量增加,产生
某种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数增加。它是针对群体而言。
(二)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
化学性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蓄积称为物质蓄积。毒物在机体的蓄积量主要受摄入
量、生物半衰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能较快的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
不在机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可逐渐积累,从而
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
害,这称为功能蓄积。
健康效应谱与敏感人群(susceptivepersons)
(一)健康效应谱
「剂量-效应关系
■个人健康效应与人群健康效应1
■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剂量-反应关系
■特异效应与非特异效应
■人群健康效应谱与高危险人群
(二)敏感人群
■易受环境因素损伤的人群称为敏感人群。
■机体对环境有害因素的反应与人的健康状况、生理功能状态、遗传因素等有关。
有些还与性别、年龄有关,另外还存在个体差异。
■另外近年来研究表明在人群中普遍存在着外显率低的等位基因变异即基因多态
型(genepolymorphisms)<,这些基因在控制个体对环境暴露的反应和相关性疾
病的易感性有着重要作用。
第三节微量元素与健康
由于地质原因使得生活人群对某种化学元素摄入量过多或过低而引发的疾病
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人体内元素可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微量元素有分为必需微量元
素和非必需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
>地下水由于影响因素较少,水中常量和微量元素相对稳定。地面水水体中微量元
素来源多样,影响因素复杂,其含量极不稳定。岩石和土壤中的微量元素因各地
区类型不同,其化学元素组成各异。大气中的微量元素种类和含量由于人为及自
然的原因有很大变异,在某一地区植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为稳定。
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一)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
(二)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
(三)影响核酸代谢
(四)输送元素
(五)影响生长发育
微量元素与疾病
■摄入量过多过少所致疾病
■在人体内的靶器官
■在人体内的含量
■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营养对微量元素毒作用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作用剂量从动物外推到人的过程中
所存在的问题等
第四节环境污染与健康
由于各种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使环境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并造成环境质量
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性的有害影响,这
种现象称之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因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引起的区
域性疾病称之为公害病。
人为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物质则称为环境污染物或环境污染因素。
环境污染对人群的急性、慢性危害
(一)急性危害
大量的环境毒物在短时间内进入机体所致;
(-)慢性危害
1.引起慢性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损害
2.诱发慢性疾患
3.持续性蓄积危害
4.引起公害病
5.致畸、致癌、致突变
6.环境中多种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
慢性危害的定义及机制
定义:污染物低浓度、长期、反复对机体作用所产生的危害称为慢性危害。
机制:
物质蓄积:materialaccumulation,毒物本身在体内的蓄积
功能蓄积:functionalaccumulation,毒物对机体微小损害的逐次累积
慢性特异性及非特异性损害
慢性特异性损害:
有明确对应的因果关系一水俣病、痛痛病等
慢性非特异性损害:
无明确对应的因果关系一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使机体抵抗力降低,人群中慢性疾
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
持续蓄积性危害:
许多物质具有环境滞留性、生物富集性及体内蓄积性
致癌危害
肿瘤:有分裂潜能的细胞受致癌因素作用后发生恶性转化贺克隆性增生所形成的
新生物。
致癌物分类:
■直接、间接
■确证、嫌疑、可能、非
■遗传毒性、非遗传毒性
■其它方式
环境中主要致癌性因素:
■空气:多环芳烧、苯、甲醛、氯气等
■水:碎、微囊藻毒素等
■食物:亚硝胺、黄曲霉毒素等
致突变作用(mutagenesis)
突变:遗传物质(染色体、基因、DNA)的突然改变。
■为生物界正常现象,有利有弊。可自发,也可人工诱导
严重突变是崎变与癌变的基础:
■发生在生殖细胞——子代畸形;发生在体细胞——个体肿瘤
环境中常见的致突变物
■主要是化学物质:卤代甲烷、汞化合物、甲醛等
■某些物理因素:放射线、微波等
■生物因素:病毒
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
广义的畸胎应包括结构、功能或精神活动的发育缺陷。目前一般指解剖结构上
可见的形态发育缺陷。
产生畸形的原因:
*环境因素10%。
*遗传因素25%
•综合因素(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65%»
凡具有致畸胎作用的各种环境因素,统称为致畸物。
生物因素:风疹病毒、弓形体、梅毒螺旋体等。
物理因素:射线、高温、严寒、微波等。
药物因素: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避孕药等。
化学因素:
.某些亚硝基化合物,
.某些烷基和苯类化合物,
>某些农药如敌枯双,
・某些重金属如铅、碑、镉、汞,
-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酸酯等。
其他因素:酗酒、大量吸烟、缺氧、严重营养不良等均有致畸作用。
环境污染的其他危害
(-)生物性污染的危害
1.水体病原微生物污染:水源受病原体污染后可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流行。
介水传染病分为以下儿种:
(1)细菌性疾病:如霍乱和副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痢疾等。
(2)病毒性疾病:如传染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传染性眼结膜炎等。
(3)寄生虫病:如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胃肠炎等。
2.空气病原微生物污染:因生活和生产活动使空气受到病原微生物甚至病原体
污染,可导致急性传染病的流行。麻疹、流感、流脑、白喉、百日咳、非典性肺
炎等都可通过空气而传播。
第五节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的提出
曲格平对环境安全含义的观点:
■威胁经济基础构成
■引发人民群众不满
环境安全的定义
广义:自然+人的安全
狭义:自然
第二章水污染与健康
第一节概述
一、水和水体
二、水体的卫生学特征
(一)降水
水质较好,矿物质含量较低
水量无保证
会受大气及降水来源地影响
(二)地表水
1、江水、河水
水质软、含盐量少
浊度大,细菌含量高,卫生防护困难
自净能力强
不稳定,易受人为影响
2、湖水、水库水
浊度不大
水中悬浮物和细菌含量较低
易于繁殖水生生物,使水着色并有臭味
3、海水
含盐量高
污染源广
持续性强
扩散范围广
(三)地下水
1、浅层地下水
概念:潜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上的地下水。
2、深层地下水
概念:第一个不透水层以下的地下水。
3、泉水
概念:地下水通过地表缝隙自行涌出的地下水。
三、水质性状及其评价指标
水质:由水和水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描述水质质量的参数。
■水的感官性状
■色、臭、浊度等
■物理化学性质
■温度、PH值、电导率、放射性、硬度等
■生物组成
■种类、数量、形态等
■底质情况
物理和感官性状指标
1、水温
影响水中生物、水体自净和人类对水的利用。
2、色度
’对天然水或经处理后的各种水进行颜色定量测定时的指标。
正常水为无色透明(真色、表色)
3、臭和味
洁净的水体是无臭无味的
4、浊度
定义: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粒产生的散射现象。
定量:1L蒸储水中含Img硅藻土为1度。
悬浮物具有吸附污染物和细菌、病毒等影响水质,是一项重要指标。
化学性状指标
1、pH:
天然水pH在72~8.5之间。
有机物污染:微生物有氧代谢生成CO?,pH下降。
富营养化:光和作用消耗CO?,pH上升。
2、总固体
悬浮和溶解性物质的总称。将水蒸干测量溶解性物质要注意挥发性物质的损失。
3、硬度:hardnessofwater
指溶解于水中钙镁盐的总含量。
暂时硬度:加热可沉淀部分。
永久硬度:加热不能沉淀部分。
4、三氮
5、溶解氧
6、化学耗氧量COD
7、生化需氧量BOD
8、氯化物
天然淡水氯离子含量较低;海水、盐湖及某些地下水中含量高;随水中矿物质含量
的增加而增多;同一地区的含量是恒定的,突然的增加表明有污染发生
9、总有机碳(TOC)和总需氧量(TOD)
10、硫化物和硫酸盐
11、其他有害物质
生物学性状指标
影响水体卫生的微生物-----病原微生物
指示菌:具有反映各种致病菌基本状态的菌。
■应具备:代表性强、容易检测等特点。
细菌总数
■反应水体受微生物污染的总体情况
总大肠菌群
・受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1、细菌总数:
1ml水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经37℃24hrs生长的菌落总数。
反映水体是否受生物污染及其污染程度的指标。
2、总大肠菌群:totalcoliformgroup
指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在37℃生长时能使乳糖发酵,在24hrs内产酸产气的
革兰阴性无芽抱杆菌。
反映水体是否受粪便和植物污染及其污染程度的指标。指示致病菌的污染情况。
第二节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
水体污染
1、理、化、生、放射性等特性改变。
2、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如危害健康等。
3、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水质恶化。
水体污染源
水体污染物
水体自净与污染物的转化
广义:在理、化、生作用下,水体污染物逐渐清除、恢复到原来状态。
狭义:水体中的氧化物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第三节水体污染的危害
物理性污染及其危害
使感官性状恶化
热污染
放射性污染
悬浮物污染
化学性污染及其危害
有机污染物
生物性污染及其危害
微生物污染
赤潮和水华
第五节饮用水卫生
饮水与健康
介水传染病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介水传染病
概念及分类
■通过饮用或者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而传播的疾病,又称为水性传染病
■细菌、病毒、原虫
发生原因
■水源受污后,未处理消毒即供饮用
■输配水和贮水过程中重新被污染
流行特点
■爆发流行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致
■能迅速得到控制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概念:由于地理原因,使地壳表面的元素分布不均衡,致使有的地区土壤和水中某
些元素含量过高或过低,导致该地区人群中发生某些特异性疾病。
1、地方性氟病
地方性氟病防治措施
■改造水源,降低水中氟浓度
■饮用水除氟
2、碘缺乏症
3、地方性神中毒
当今饮用水问题
水源地问题
农村饮用水存在的问题
饮用水二次污染
水的净化处理和消毒方法
常规净化
混凝沉淀:天然水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互相黏附聚合
成较大颗粒,然后从水中沉降下来的过程。
■混凝-一去除悬浮颗粒、浊度和天然有机物
■沉淀-一去除混凝反应后的絮状体
过滤:浑水通过滤料层,水中悬浮颗粒和微生物等杂质被截留在过滤层上或过
滤层中,而达到净化的过程。
■浊度
■病原体
■为滤后消毒创造条件
消毒:杀灭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氯化消毒法
臭氧氧化技术
二氧化氯消毒技术
光氧化技术
氯化消毒法
原理:氯的杀菌作用是由于次氯酸体积小,电荷中性,易于穿过细胞壁;同时,
它又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损害细胞膜,使蛋白质、RNA、DNA等物质释出,并影响
多种酶系统,从而使细菌死亡。
影响因素:加氯量、接触时间、PH值、水温、水的浑浊度、微生物种类及数量。
指标:加氯量-需氯量=余氯
臭氧氧化技术
■消毒效果:臭氧,二氧化氯>氯>氯胺
■消毒后水的致突变性: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
二氧化氯消毒技术
■杀菌能力更强,剩余量更稳定,作用更持久,不产生有毒的三氯甲烷等氯化有
机物,能有效控制出水色度、臭,还可沉淀水中的铁、镒等。
光氧化技术
■利用可见光或紫外光照射作用,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0H基,进行复杂反应,
将有机物高效去除。
深度净化
饮用水的深度处理通常是指在常规处理工艺以后,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常
规处理工艺不能有效去除的污染物或消毒副产物的前体加以去除,以提高和保证饮
用水质。
部分新水厂采用了活性炭吸附处理
常见技术:化学氧化、空气搅拌、生物法、膜技术及新型合成吸附剂等
特殊处理
主要针对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高氟水、苦咸水、高铁水、镒水等污染水
1、除氟
混凝沉淀法、电吸附法
2、除铁和镒(黄水和黑水)
曝气氧化法
3、除藻和除臭
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4、海水和苦咸水淡化
第三章大气污染与健康
第一节概述
一、大气组成
1、大气(空气)
按照ISO对大气和空气的定义:大气是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环境空气是指人类、
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暴露于其中的室外空气。
二、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
1、大气圈垂直结构
(1)对流层(〜10km左右)
2、平流层(对流层顶~5O-55km)
3、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
4、暖层(中间层顶〜800km)
5、散逸层(暖层以上)
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均质大气层一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主要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主要有:气温、气压、气湿、风向、风速、
云况、能见度等。
云
大气中水汽的凝结现象叫做云(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
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
云高:云底距地面底高度
/低云(2000m以下)
/中云(2000-6000m)
/高云(6000m以上)
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
能见度
正常视力的人,在天空背景下能看清的水平距离
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
三、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的含义:
如果大气中的物质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致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
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测量的不利影响,这就是大气污染。
2、国家标准组织定义:
指自然界中局部的职能变化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改变大气圈中某些原有成分和向大气中排
放有毒害物质,以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影响原来有利的生态平衡体系,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和
正常工农业生产,以及对建筑物和设备财产等的损坏。
四、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
1、温室效应
2、其他温室气体、气溶胶
包括CFCs、甲烷、-氧化二氮N2O(笑气)
3、臭氧层破坏
4、酸雨
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如雾、霜、露)称为酸雨。
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SO?和NO、,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又以雨、雪、雾
的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沉降”
酸雨的危害:
水的低pH值使得鱼的骨骼畸形生长,最终导致死亡
引起树木的大量不正常死亡
严重腐蚀建筑物
第二节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与扩散
一、大气污染物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钢铁厂、冶炼厂、水泥厂、建筑材料厂等)
1)粉尘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小固体颗粒,受重力作用能发生沉降,但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悬浮状
态。
在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根据粉尘颗粒的大小,将其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
物。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10()um的颗粒物。可
吸入颗粒物(PM.o)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W10Um的颗粒物。
2)烟
一般系指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的气溶胶。烟颗粒的尺寸很小,一般为0.0卜lum左
右。
3)飞灰
指随燃烧产生的烟气排出的分散得较细的灰分。
4)黑烟
•般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能见气溶胶。
5)雾
气体中液滴悬浮体的总称。
某些情况下,粉尘、烟、飞灰、黑烟等小固体颗粒气溶胶的界限很难明显区分开,根据我
国的习惯,一般将冶金过程和化学过程形成的固体颗粒气溶胶称为烟尘,燃料燃烧过程产生的
飞灰和黑烟,在不需要仔细区分时,也称为烟尘;在其他情况下,或泛指小固体颗粒物气溶胶
时,通称为粉尘。
危害:①引起呼吸道疾病;②致癌作用;③造成烟雾事件
2、气体状态污染物
COx、NOx、有机化合物、SOx、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
主要污染物:硫化物(民用炉、热点站、金属冶炼、硫酸厂);
氮化物(硝酸厂、氮肥厂、炸药厂);
氧化物(CO、CO2);
卤化物(氟化物、氯化物、制碱厂);
有机物质的污染。
1)CO占总污染量的30%主要来源:汽车排气占50%
危害:与血红蛋白结合危害人体,排量多会使空气中。2量降低。
CO2温室效应
2)NOx、NO、NO2本身含氮变成游离氮原子和氧作用(燃NO)
来源:①石化燃料的燃烧/一
高温下,大气中的氮和氧结合(热解NO)
NOx生成量与燃烧温度有关
②各种工业过程(硝酸厂、氮肥厂、炸药厂等)
危害:①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②对动植物体有强的腐蚀性。
3)碳氢化合物(HC)
来源:燃料燃烧不完全排放HC化合物,汽车尾气中有10%HC化合物。美国70年
统计,在总HC尾气中,汽车排气占48%。
危害: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
4)硫氧化物
来源:①燃料燃烧;
②有色金属冶炼;
③民用燃烧炉灶。
SO2浓度:3.5%以上高浓度烟气
3.5%以下低浓度烟气
危害:①产生酸雨;②腐蚀生物的机体;③产生化学烟雾。
硫酸烟雾的代表事件:伦敦烟雾事件
5)其他有害物质(石棉、被、汞)
6)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早在1946年最早在洛杉矶发现,故乂叫“洛杉矶烟雾"。这种烟雾经常发生在
夏季和早秋季节,每次事件给人造成很大的灾难。
光化学烟雾的机理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还不很清楚,1956年首先由加利福尼亚工科大学
哈根・斯特博士提出了光化学烟雾的理论,他认为洛杉矶型的烟雾事件主要由于汽车排出来的尾
气中的NOx、HC在强烈的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造成的。引起光化学烟雾的NO2气体可
吸收300~700nm(纳米)波长的光。其中430nm波长以下的紫外线光照射时,可使NO?分解
h,
NO2>N0+O
生成的原子氧很快又与空气中的形成。3:
O+O2+M->O3+M
大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如汽车、工厂等排放的燃烧生成物和未燃烧物质经过太阳光的照射,
各种污染物之间发生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一烟雾,被称为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3、过氧酰硝酸酯、酮类、醛类各种活性很强的许多自由烧、氮
类氧化物。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起始物:NO2
形成条件:阳光照射(光波2900-4200A)空气中存在HC化合物(上午9点~下午2点)
晴天,温度不太高。
第三节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颗粒物
2、硫氧化物
3、CO
4、氮氧化物
5、臭氧
6、突发性严重大气污染事故
第五节大气污染的防治
一、含义
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定义:为了达到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控制目标,对多种大气污染控制方案
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区域适应性和实施可能性等进行最优化选择和评价,从而得出最
优的控制技术方案和工程措施。
二、措施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规戈I]
环境影响评价
2、严格环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控制大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1)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
>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和布局,提高清洁能源和优质能源比例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节约能源
>推广少污染的煤炭开采技术和清洁煤技术
>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建立综合性工业基地
各企业间相互利用原材料和废弃物,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
4、控制污染的经济政策
1)保证必要的环境保护投资,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
>环保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0.5-1%,发达国家
为1—2%
>我国目前比例为0.7—0.8%,希望能达到1.5%
2)实行“污染者和使用者支付原则”。
>建立市场(排污许可证制度等)
>税收手段(污染税、资源税等)
>收费制度(排污费等)
>财政手段(生态环境基金等)
>责任制度(赔偿损失和罚款等)
我国已经实行的经济政策有:排污收费制度、SO2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制度、治理污染
的排污费返还和低息贷款制度、综合利用产品的减免税制度等。
5、绿化造林
6、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第四章物理污染与健康
第一节物理环境和物理性污染
一、物理环境
»自然物理环境
•自然的声、振动、电磁、放射性、光、热构成
•地震、台风、雷电、火山爆发、太阳黑子活动、天然的矿物质、自然光、热交
换
A人工物理环境
.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理因素
.声环境(交谈、音乐、交通、机械)
•人工电磁辐射(电子设备、通讯、电力设施)
•核工业
•放射性物质的广泛应用
二、物理性污染
A噪声
A放射性
A电磁
A执
r八、、
A光
A振动
第二节噪声污染与健康
一、噪声及其来源
A判断一个声音是否属于噪声,仅从物理学角度判断是不够的,主观上的因素往往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美妙的音乐对正在欣赏音乐的人来说是乐音,但对于正
在学习、休息或集中精力思考问题的人可能是一种噪声。即使同一种声音,当人处
于不同状态、不同心情时,对声音也会产生不同的主观判断,此时声音可能成为噪
声或乐音。
A因此,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即不需要的
声音,统称为噪声。当噪声对人及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时,就形成噪声污染。
二、声波的物理特性
(一)声波的产生
A声音是一种波动现象。
A随着波动,弹性媒质中的压力、应力、质元位移和速度都将随之发生周期变化,
这种变化称为机械振动,或声振动。
A声振动的传播过程为声波。
A声音:频率在2()~2()()()0Hz范围的声波。
(-)声波的主要物理量
》频率(Hz):声源在Is时间内完成振动的次数
A波长:声源振动一个周期,声波传递的距离(m)
A声速(m/s):声波在Is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A由波动理论可知,声速与波长、频率有如下关系:c=4/
A声速与温度的关系:
c=331.4+0.6t
一般情况c=345m/s
1、声压
声压是指物体振动时所传播的声波引起的空气介质的压力变化。单位为帕(Pa)。
正常人所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的声压为2xl()5pa,称为人耳的听阈,而使人
耳产生疼痛感觉的声压称为人耳的痛阈,为2()Pa。
2、声压级
声压级的引入,使人的听力从听阈到痛阈的范围变为0〜12()dB。
声压级是表示声压强度相对大小的指标,是一个声音声压P与基准声压Po之比
的常用对数的20倍。
即Lp=2OlgP/Po
声压级的单位是分贝,用dB表示。
A当声压级增大20dB时,声压是原来的多少倍?
10倍
3、计权声级和A声级(LA)
为了能用仪器直接反映人的主观响度感觉的评价量,在噪声测量仪器——声级
计中设计了一种特殊滤波器,叫计权网络。通过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叫计权声
压级或计权声级,简称声级。
A声级是模拟人耳对55dB以下低强度噪声的频率特性,将低频声音有较大的
衰减,中频次之,高频不衰减甚至放大,测得的噪声值较接近人耳的听觉。因此在
测定中大都采用A声级来衡量噪声的强弱。
等效连续声级:
对一个起伏的或不连续的噪声,Lp都是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来读取,再将其按
能量平均,用一个A声级来表示该段时间内噪声的大小。这一声级称为等效连续声
级,用Leq表示。
Lxioig^用。""dt]
Leq——在T段时间内的等效连续A声级,dB
LpA——t时刻的瞬时A声级,dB
T——连续取样的总时间,min
例:某人一天工作8h,其中4h在90dB的噪声下工作,3h在85dB的噪声下工作,
lh在8()dB的噪声下工作,计算等效连续A声级。
三、噪声的危害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对交谈、通讯、思考的干扰
3、噪声对动物的影响
4、噪声对物体结构的影响
1、噪声对听觉的影响
噪声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是听力损伤。人们在进入强噪声环境时,暴露一段时
间,会感到双耳难受,甚至会出现头痛等感觉。离开噪声环境到安静的场所休息〜
段时间,听力就会逐渐恢复正常。这种现象叫做暂时性听阈偏移,又称听觉疲劳。
但是,如果人们长期在强噪声环境下工作,听觉疲劳不能得到及时恢复,且内耳器
官会发生器质性病变,即形成永久性听阈偏移,乂称噪声性耳聋。若人突然暴露于
极其强烈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迷路出血,
螺旋器从基底膜急性剥离,可能使人耳完全失去听力,即出现暴震性耳聋。
2、噪声对生理的影响
因为噪声通过听觉器官作用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以致影响到全身各个器官,
故噪声除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外,还会给人体其它系统带来危害。
如果人长期在95分贝的噪声环境里工作和生活,大约有29%的会丧失听力;
即使噪声只有85分贝人,也有10%的人会发生耳聋;12()~13()分贝的噪声,能
使人感到耳内疼痛;更强的噪音会使听觉器官受到损害。
在神经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倦怠、失眠、情绪不安、记
忆力减退等症候群,脑电图慢波增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
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脉搏和心率改变,血压升高,心律不齐,
传导阻滞,外周血流变化等;
在内分泌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甲状腺机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
基础代谢率升高,性机能紊乱,月经失调等;
在消化系统方面,强噪音会使人出现消化机能减退,胃功能紊乱,胃酸减少,
食欲不振等。
孕妇长期处在超过5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会使内分泌腺体功能紊乱,并出现精
神紧张和内分泌系统失调。严重的会使血压升高、胎儿缺氧缺血、导致胎儿畸形甚
至流产。而高分贝噪音能损坏胎儿的听觉器官,致使部分区域受到影响。影响大脑
的发育.,导致儿童智力低下。
营养学家研究发现,噪音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氮基酸、谷氮酸、
赖氨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影响健康。
我国对城市噪音与居民健康的调查表明:地区的噪音每上升1分贝,高血压发
病率就增加3%
3、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噪声对人的睡眠影响极大,人即使在睡眠中,听觉也要承受噪声的刺激。噪声
会导致多梦、易惊醒、睡眠质量下降等,突然的噪声对睡眠的影响更为突出。噪声
会干扰人的谈话、工作和学习。实验表明,当人受到突然而至的噪声一次干扰,就
要丧失4秒钟的思想集中。
据统计,噪声会使劳动生产率降低10〜50%,随着噪声的增加,差错率上升。
由此可见,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导致反应迟钝,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差
错率上升。噪声还会掩蔽安全信号,如报警信号和车辆行驶信号等,以致造成事故。
对建筑和机械设备造成损坏:墙体、门窗、金属
四、噪声污染的防治
(…)噪声污染的管理
A制定并严格执行噪声控制法规和标准
A科学规划城镇发展
・合理城市布局
.控制城镇人口
•控制交通噪声
•提高绿化率
»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二)噪声污染的控制
与噪声传播过程有关的三个因素即声源、传播途径和接收。因此噪声控制主要
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1、声源控制:
声源控制技术取决于科技的发展,即改革产品结构,提高加工精度和装配技术
等。
2、传播途径控制
(1)吸声降噪
吸声主要是利用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来吸收声能,因此吸声的效果主要取决于
吸声材料和吸声结构
吸声材料的吸声降噪能力与其结构密切相关,吸声材料的表面具有丰富的细孔,
其内部松软多孔,孔与孔之间互相连通。当声波进入吸声材料的内部孔隙后,其振
动动能就被变为热能而使声能衰减,所以优良的吸声材料要求表面和内部均应多孔,
孔与孔之间相互连通,孔隙较小。
吸声结构:通过共振吸声的原理制备。
(2)隔声
隔声就是用屏蔽物将声音挡住,隔离开。也是控制空气传播噪声的有效措施之
0
(3)消声
消声就是利用消声器来降低噪声的传播,也是降噪的一种主要措施。
不同的消声器其降噪原理不同,但不外乎是吸收声能、消耗声能、或者变频等,
达到降低可听声的目的。
(4)阻尼和隔振
对许多因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噪声,通过降低振动可有效地降低噪声。
3、接受者防护
使用隔声防护用具:耳塞、耳罩、防声头盔、防声棉和防声衣等
第三节放射性污染与健康
A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元素,如镭、铀等,他们会放射出A、B和C等射
线。在…些特殊场合,如热核反应实验室、核电站等,局部射线强度很大,如果防
护措施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一、放射性概述
(一)放射性物质
A放射性物质:在没有任何外界条件作用下能够自发地从原子核内部反射出光子或
粒子,形成某些具有很强穿透性的特殊射线的物质。
A放射性:在核衰变过程中总是放射出具有一定动能的带电或不带电的粒子,即a、
B和Y射线,这种现象称为放射性。
A放射性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三)放射性的度量单位
1.照射量(X)
表示X或Y射线在空气中产生电离大小的物理量。
X=dQ/dm
dQ是指质量为dm的体积单元的空气中,光子释放的所有电子(负电子和正电
子)在空气中全部被阻时:形成的同一种符号(正或负)的离子的总电荷的绝对值。
单位:库伦/千克,(C.kg1),旧单位是伦琴(R),
1R=2.58X10-4C.kg'
照射量率:指单位时间内的照射量。
放射性的度量单位
2.吸收剂量(D):
吸收剂量是单位质量的物质对辐射能的吸收量。
D=Ecp/dm
Ecp与dm分别代表受电离辐射作用的某一体积元中物质的平均能量与物
质的质量.
单位:Gy(戈瑞),1Gy=lJ.kgL
吸收剂量适用于任何电离辐射和任何物质,是衡量电离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
一种重要的物理量。
吸收剂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吸收剂量,单位J/(kg.s)或Gy.s-'o
放射性的度量单位
3、剂量当量(H)—希沃特SV
在人体组织中某一点处的剂量当量H等于吸收剂量与其他修正因数的乘
积。H的计算公式为:
H=DQN
式中:Q为品质因子,亦称为线质因数,不同电离辐射的Q值列于表4-5。
N为其它修正系数,是吸收剂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性修正因子的乘
积,对外照射源通常取N=l。
单位为SV(希沃特),1SV=1J.kg"
剂量当量率--单位时间内的剂量当量的增量,单位J/(kg-s)或希/秒
二、环境中放射性的来源
(-)天然源
1、宇宙射线初级宇宙线一高能辐射,穿透力很强;
次级宇宙线一比初级弱
放射性核素一20余种
2、地表放射性物质一高本底区
3、水体
4、大气:浓度冬季高夏季低
5、食物和人体中
(二)人工源
1、核试验及航天事故--核裂变产物和中子活化产物放射性尘埃可在大气层滞留
().3—3年
2、核工业:
核废弃物(核发电)
3、工农业、医学和科研等部门
医学占人工污染源的90%
4、放射性矿的开采和利用
三、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进入人体途径
>生物效应
>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进入人体途径
呼吸道---人体----肺,血液全身
消化道一一人体一一肝脏,血液,全身
皮肤或粘膜一一人体一一可溶性物质易被皮肤吸收(伤口的吸收率更较高)
(二)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1、辐射效应的影响因素
辐射种类
剂量和时间
照射方式
被照部位
(腹>盆>头颈>胸>四肢)
内照射损伤
•发生:开放型严重污染(核爆炸、泄漏等)
•吸收途径:粘膜、皮肤伤口
•体内分布
•排出:随人体各种排泄方式
•损伤特点:选择性、持续性
•防治措施:消除体表污染、催吐/洗胃、
服用吸附剂、缓泻剂。
常见的儿种效应
•急性效应(儿秒~儿小时内大量照射,事故)
>0.5Gy,急性放射病(骨髓型、肠型、脑型)
•慢性效应(长期过量接触,需专业诊断)
•胚胎效应(死胎、畸胎、发育减缓)
・远期效应(一次照射半年后发生的症状:
癌、遗传、白内障)
(三)对人体危害
1、损伤机理
1)a、B高速带电粒子属直接电离粒子。
2)Y射线等不带电的粒子为间接带电粒子。
——统称为电离辐射:引起生物组织内原子、分子电离,破坏组织中的大分子结
构。
2、影响因素-一射线性质剂量、次数、时间、部位、方式。(致死剂量、半致死剂量)
3、损伤方式一急性、慢性(远期效应、躯体效应、遗传效应)。
第四节电磁污染与健康
一、电磁污染及其来源
A电磁辐射就是能量以电磁波形式从辐射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A电磁污染:对人类和环境造成影响的电磁辐射
A对我们生活环境有影响的电磁污染分为天然电磁辐射和人为电磁辐射两种。
•大自然引起的如雷电、太阳黑子活动、宇宙间的恒星爆发、地球和大气层的
电磁场
.人为电磁辐射污染则主要包括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磁场、微波、射频电磁辐
射等
A电磁污染的传播途径
.空间辐射、导线传播、复合污染
二、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
A电场:有电场力作用存在的空间
A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F跟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场强
的方向与正检验电荷的受力方向相同。
.描述电场特性的物理量,用符号E来表示,矢量。
・单位:牛/库或伏/米,若用在反映干扰上,可用分贝表示。
dB=201g(E/EO)
E--电场中某点处电场强度,V/m
EO--基准电场强度,1口V/m
A磁场magneticfield:电流在它所通过的导体周围所产生的具有磁力作用的场。
A磁场强度:描述磁场特性的物理量,用符号H来表示,矢量。
•单位:1奥斯特(Oe)279.578安/米(A/m)
»磁感应强度:与磁力线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所通过的磁力线数目,乂叫磁力线
的密度,也叫磁通密度,用B表示。
•单位:特斯拉(T)或高斯(Gs)
lMGs=80mA/m
A电磁场:有内在联系、相互依存的电场和磁场的统一体和总称。
.随时间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磁场产生电场,两者互为因果,
形成电磁场。
A电磁辐射: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产生,互相垂直并与自身的运动方向垂直,由
近及远以一定的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又称为电磁波。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电磁波是能量的一种,凡是能够释出能量的物体,都会
释出电磁波。
A近区场:以场源为中心,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也可称为感应场。
A远区场: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也可称为辐射场。
A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首先是对作业人员及处在近区场环境内的人员的防护,
其次是对位于近区场内的各种电子、电气设备的防护。
A而对于远区场,由于电磁场强较小,通常对人的危害较小,这时我们应该考虑的
主要因素就是对信号的保护
A射频电磁场:频率达到100kHz以上的高频率的电场和磁场,又称为高频电磁场。
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作用机理
A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等。
A热效应:人体内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
温,从而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
・人体是电介体,在高变电场作用下被反复极化,分子间碰撞和摩擦产生剧烈运
动,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机体内还有电介质溶液(例如体液等),在电场作用下
产生传导电流,形成不同程度的闭合回路,产生局部感应热流,导致发热。高频
辐射特别是微波辐射产生的热效应更为明显。微波炉、微波治疗仪等就是利用
辐射能的热效应原理。发热过高和长时间接受辐射都会对人体产生破坏,低频电
磁辐射的热效应不明显。
A非热效应: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
受到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遭到破坏,人体正常循环机
能会遭受破坏。
A累积效应: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
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
或危及生命。对于长期接触电磁波辐射的群体,即使功率很小,频率很低,也会诱
发想不到的病变,应引起警惕
(二)对人体的作用特征
1、人体的吸收作用
2、人体的反射与折射作用
(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A按对人体危害程度电磁辐射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微波、超短波、短波、中波、
长波,即波长愈短,危害愈大。
A微波对人体作用最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频率高,使机体内分子振荡激烈,摩擦
作用强,热效应大。
A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心悸,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
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等。
A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激动,失眠
A视觉系统的影响:为使眼球晶体混浊,严重时造成白内障,是不可逆的器质性损
害,影响视力
A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
产和胎儿畸形等
»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
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激素分泌、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加速人体的癌细
胞增殖,诱发癌症以及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症,对儿童甚至还可能诱发白血病
A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四、电磁辐射污染的控制与防护
A首先,要加强宏观管理,制定设备的辐射标准并进行严格控制。
A其次,要从产品设计和使用着手,合理设计使用各种电气、电子设备,努力减少
设备的电磁漏场及电磁漏能,对各类高频与微波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拆开,
从根本上减少放射性污染物的排量。
A第三,对已经进入到环境中的电磁辐射,要采取•■定的技术防护手段,以减少对
人及环境的危害。
1、电磁辐射的控制
A场源控制
•对污染设备采取屏蔽、吸收等措施
A区域控制
.主要针对人工电磁场源相对集中的电子工业中心,使之远离工作区和生活区
A电磁屏障
.绿色电磁屏障,10m以上宽度的立体化绿化带
第五节热污染与健康
一、热污染
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排出的各种废热影响和危害热环境的现象称为热污
染。热污染主要是由于能源消费引起的,在能源消费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大
量废热蒸气、热废水和化学物质(如C02和N20等),这些物质向环境直接排放,
干扰了地球环境的热平衡,造成环境中的水体和空气的温度升高。热污染对自然环
境造成的破坏,将会直接或间接会对人类和生物产生长远的影响。
1、大气热污染
A由于向%气排放废热气体,导致大气温度升高而影响气象条件时,形成了大气污
染。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随着人口的增多,建筑物密度的增加,使得大量的废
热不易向环境散发,导致城市的气温升高。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显著增大,可达
4~5℃以上,形成所谓的“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形成的环流现象使得城市的污染物
不能及时扩散稀释,并使城市上空云雾和降水量有所增加,造成局部气候反常。
2、水体热污染
A水体热污染主要由于工业冷却水的排放,其中以电力工业为主,其次为冶金、化
工、石油、造纸和机械工业等。水体热污染会影响水质和水生生物和生态,给人类
带来间接危害。
二、热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导致气候异常
>生存陆地减小
>危害人类健康
>能源消耗加剧
三、热污染的控制与利用
1、改进热能利用技术,提高热能利用率
2、废热的综合利用
3、利用降温冷却技术减少温排水
4、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六节光污染与健康
—>
A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
染。
二、光污染分类
»白亮污染
•建筑物的反射光
.夏季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增温,甚至引发火灾
.大街上,眼前突然的强光一闪
A人工白昼
•夜晚亮度过高
.扰乱生物钟
・鸟类和昆虫
A彩光污染
•生理、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光污染的防治
首先,在企业、卫生、环保等部门,一定要对光的污染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
注意控制光污染的源头,要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做到防患于未然;科研人员在科
学技术上也要探索有利于减少光污染的方法。在设计方案上,合理选择光源。要教
育人们科学地合理使用灯光,注意调整亮度,不可滥用光源,不要再扩大光的污染。
其次对于个人来说要增加环保意识,注意个人保健。个人如果不能避免长期处
于光污染的工作环境中,应该考虑到防止光污染的问题,采用个人防护措施:戴防
护镜、防护面罩、防护服等。把光污染的危害消除在萌芽状态。已出现症状的应定
期去医院眼科作检查,及时发现病情,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第五章农药污染的危害
一、概述
•农药:用于防治、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
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的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
一种物质或者儿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污染:农药或其有害代谢物、降解物对环境和生物产生的污染。
二、农药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对人体的各种危害:
•急性毒作用
•慢性毒作用
•在人体内蓄积
•对酶类的影响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生殖机能的影响
•致畸作用
三、农药污染的防治
•农业防治
•耕作轮作
•选用抗虫抗病的作物品种
•合理肥水调控
•生物学防治
•利用天敌
•生物农药
•转基因作物
•化学
•物理学
四、农药污染食物的处理
•洗涤
•去壳、削皮、清理
•挤汁、制果酱
•干燥
•烹调
第六章食品安全与健康
第一节食品安全概述
食品的安全和营养是人们对食品的基本要求。作为食品,首先要保证其安全,
即不得含有毒有害物,要保证食品在适宜的环境下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减少
其在食物链各个阶段所受到的污染,以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此外,还应保证食品
应有的营养和色、香、味、型等感官性状,无掺假、伪造,符合相应卫生标准的要
求。
食品安全的定义有政治学、经济学的定义和自然科学的定义:前者为食物安全
(粮食安全),即满足供给保障问题;后者主要指对人体健康、生命安全的影响。从
此定义上可以明确食品应具备的三大要素为安全、营养和食欲。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本身对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性,即被污染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
对人体的影响。
食品安全完整的概念和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
1.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需要政府、农牧
鱼业生产加工、社会服务部门的保证)。
2,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
毒、无害,并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需要政府、农牧鱼业、卫生法制
与监督、食品加工企业、以及食品消费者的共同保证)。
一、食品安全的现状
二、食品安全的内涵
食品安全性可包含以下各方面内容:营养摄入的平衡、动物疾病的检疫、食品
中农药或兽药残留的控制、细菌耐药性的监控、加工和贮存过程中有害物质和有害
微生物的检查、环境污染物的检查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等。涉及的学科有:
营养学、医学、兽医学、药物毒理学和环境毒理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微生态
学及生物化学等。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食品安全管理中涉及的部门有:卫生部、农
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及各级地方政
府等。
我国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管理法规有:食品卫生法、动物卫生法、环境保护法、
药品管理法、动植物检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
理条例等,还有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随着对食品安全认识的
深入,各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协作,对上述管理法规和有关标准需要修改和完善;增
加食品安全检查的项目,提高和改进食品安全检查的技术;对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
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这不仅为保护人民健康,也是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作准备。
第二节食品的生物性污染与健康
食物从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烹调等各环节中,都可能受到环境中各种有
害致病因子的侵入;以致降低食品卫生质量与营养价值。如果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
就会引起急性或慢性食物中毒。
食品的生物性污染包括微生物、寄生虫、昆虫及病毒的污染。微生物污染主要
有细菌与细菌毒素、霉菌与霉菌毒素。出现在食品中的细菌除包括可引起食物中毒、
人畜共患传染病等的致病菌外,还包括能引起食品腐败变质并可作为食品受到污染
标志的非致病菌。寄生虫和虫卵主要是通过病人、病畜的粪便间接通过水体或土壤
污染食品或直接污染食品。昆虫污染主要包括粮食中的甲虫、蛾类、蛾类以及动物
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屋顶光伏系统维护保养合同模板
- 学校安全管理方案
- 2024-2025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历史试卷
- 2025年公共照明设施合同
- 2025年自动化设备购买与前期策划协议
- 2025年住宅用地和楼宇订购合同
- 2025年绿化养护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外教聘请合作协议
- 2025年二手房产交易代理协议格式
- 2025年交通运输中介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叙事顺序与叙事节奏
- 环卫市场化运营方案PPT
- 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说课稿-我是清洁小卫士 全国通用
- 人教版(2023)必修三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表格式)
- 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选型指南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PPT完整全套电子教学课件
- 会务服务投标技术方案
- 中国传统图案大全
- 人间草木读书报告
- 市政污水管网深基坑拉森钢板桩支护专项施工方案
- 员工离职登记表(范本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