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XAS-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TGXAS-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TGXAS-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TGXAS-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TGXAS-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团体标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项目来源根据《广西标准化协会关于下达2022年第五十八批团体标准制修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标协〔2022〕130号)精神,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玉林市蚕业技术推广站、南丹县经济作物站、兴业县华盛蚕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起草的团体标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获批立项(项目编号:2022-5802)。项目背景及目的意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蚕种质资源保护工作,近年来,国家部委、农业农村厅、自治区政府等各级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文件,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9〕56号),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印发农业种质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办种〔2019〕15号),为积极响应号召,2020年,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广西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实施意见》(桂农厅发〔2020〕157号),明确要加大蚕种质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工作支持力度,研发培育优质蚕品种,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推进蚕桑产业开发利用,加快产业化应用,建立种质资源保护集创制、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于一体的创新体系,为蚕丝绸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蚕丝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国际茧丝业中处主导地位,我国的原料茧和生丝产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丝织品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二以上,成为当今世界茧丝及丝织品的主要生产国和供应国,在世界茧丝业中处主导地位。蚕桑产业被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列为11大新兴优势产业之一,是重要的扶贫产业。2019年,广西桑园种植面积295.78万亩,蚕种饲养量937万张,蚕茧产量达到37.4万吨,桑园面积、蚕种饲养量、蚕茧产量、蚕农售茧收入、生丝产量均创历史新高,蚕茧产量已连续16年居全国第一,生丝产量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蚕茧和生丝产量分别占全国的53%和35%。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发展新格局,创造了中国蚕业发展的奇迹,被誉为神奇的“广西现象”。2021年,广西桑园面积超过300万亩,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蚕茧产量37.8万吨,约占全国的50%以上,蚕农售茧总收入连续9年超百亿元,一二三产业综合产值500多亿元,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蚕茧生产和茧丝加工基地。“十三五”期间,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46个县发展种桑养蚕,有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种桑养蚕实现了增收脱贫,数以万计的贫困户在种桑养蚕的过程中得到了实惠。广西以蚕桑产业为主导产业,创建了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11个、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自治区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1个。广西蚕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广西自主研发育成的“两广二号”、“桂蚕8号”、“桂蚕2号”等新品种的推广应用,而蚕种质资源保护是研发培育品性优良新蚕品种的重要基础。自主培育蚕品种的推广应用约占广西年用种总量的95%以上,为广西蚕业各时期的发展提供品种支撑。广西的现存桑蚕活体遗传资源中家蚕的所占比重极大,家蚕种质资源保护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蚕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具有公益性、基础性、长期性等显著特点,需要各保种单位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家蚕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利用,集聚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加大保种技术创新,全力确保家蚕种质资源安全。这对巩固广西蚕桑生产基础,提升茧丝绸产品质量、产出效益和产业国际竞争力、保证广西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强化广西亚热带蚕种质资源保护对现代蚕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保障广西蚕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丰富遗传资源多样性,为广西蚕新品种创新和蚕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遗传性状相对稳定,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一致,且具有适当名称的桑蚕品种或品系,地方品种、育成品种、引进品种及基因突变品系,都属于桑蚕种质资源的范围,蚕种质资源是蚕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蚕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广西乃至我国茧丝业在世界的主导地位和桑蚕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资源。因此,制定团体标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以标准为抓手统一规范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指导家蚕种质资源活体的保护工作很有必要,对提高家蚕品种支撑能力,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加快高品位生丝生产技术优化研发与应用,实现茧丝绸产业综合效益整体提升,保持我区茧丝业的综合水平,提高蚕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促进广西蚕桑茧丝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十分有意义。项目编制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团体标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项目任务下达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成立了标准编制工作组,起草单位制定了起草编写方案与进度安排,明确任务职责,确定工作技术路线,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编制工作组下设三个组,分别是资料收集组、草案编写组、标准实施组。资料收集组负责国内外有关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文献资料的查询、收集和整理工作,查阅前人对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研究情况和目前科学界对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研究进展。草案编写组负责起草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和标准编制说明、送审稿及编制说明的编写工作,包括后期召开征求意见会、网上征求意见,以及标准的不断修改和完善。标准实施组负责《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团体标准发布后,组织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相关单位、企业开展标准宣贯培训会,对标准进行详细解读,让相关蚕业技术人员了解标准,并根据标准对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按标准要求的进行管理,保证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并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不断对团体标准提出修正意见。(二)收集整理文献资料标准编制工作组收集了国内有关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NY/T2331-2013《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技术规程》DB45/T81《桑蚕制种技术规程》DB45/T83《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DB51/T1664-2013《桑蚕种质资源继代保存技术规程》T/JAASS21-2021《家蚕种质资源整理技术规程》T/JAASS20-2021《家蚕种质资源收集技术规程》《家蚕原种繁育工作细则》(三)研讨确定标准主体内容标准编制工作组在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之后,标准编制工作组召开了标准编制会议,对标准的整体框架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标准的关键性内容进行了初步探讨。经过研究,标准的主体内容确定为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术语定义、设施设备、保护原则、保护技术。(四)调研及形成草案、征求意见稿2022年6月工作小组在实地调研及实验基础上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并对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形成了标准的基本构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并对项目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2022年7-8月,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通过理清逻辑脉络,整合已有的参考资料中有关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要求,并结合广西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试验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按照简化、统一等原则编制完成团体标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草案)。2022年8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再次深入区内蚕业相关部门、企业针对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情况进行分组实地调研学习。通过实地调研,掌握各地方关于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的具体技术要求。以草案为基础,提炼核心技术细节,广泛地针对广西不同地区开展技术对比和总结,并实际征求意见,通过收集反馈了大量意见,标准编制工作组多次召开会议,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反复修改和研究讨论。进一步讨论完善标准草案,形成团体标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标准制定原则(一)实用性原则本文件是在充分收集相关资料和文献,分析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当前现状,调研行业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情况,在现有国家、行业标准相关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站多年的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试验经验而总结起草的。符合当前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发展的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的实际意义,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对我区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二)协调性原则本文件编写过程中注意了与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相关法律法规的协调问题,在内容上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协调一致。(三)规范性原则本文件严格参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和规定编写本标准的内容,保证标准的编写质量。(四)前瞻性原则本文件在兼顾当前区内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现实情况的同时,还考虑到了家蚕产业快速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标准中体现了个别特色性、前瞻性和先进性条款,作为对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发展的指导。标准主要内容及依据来源本标准确立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的程序,界定了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涉及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设施设备、保护原则的要求,以及出库浸酸、蚕种催青、选卵、包种、收蚁、饲育、选蚕、上蔟采茧、种茧保护、种茧调查选择、交配产卵、蚕种保护与冷藏和资料归档等操作指示。术语和定义明确了“家蚕种质资源”“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的术语和定义,其中,“家蚕种质资源”主要依据NY/T2331-2013《柞蚕种质资源保存与鉴定技术规程》给出。设施设备包括蚕种催青室、养蚕室、无害化设施、上蔟室、种茧保护室、种茧评价室、制种室、母蛾调节冷库、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设施设备,其中蚕种保护、冷藏、浸酸设施设备主要按照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的规定。保护原则妥善保存种质资源,不致丢失灭绝;保持种质资源固有性状,不致混杂或退化。种质资源保护全程由专人操作,继代过程中淘汰的卵、蚕、茧、蛹、蛾作无害化处理,严防种质资源外泄。保护技术包括技术流程、技术要求,技术流程依据NY/T1492《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家蚕原种繁育工作细则》并结合起草单位多年的研究经验得出,具体技术流程见图1。蚕种催青蚕种催青选蚕饲育包种收蚁选卵出库浸酸选蚕饲育包种收蚁选卵出库浸酸蚕种保护与冷藏交配产卵种茧调查蚕种保护与冷藏交配产卵种茧调查选择种茧保护上蔟采茧资料归档资料归档图1家蚕种质资源活体保护技术流程出库浸酸主要依据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并按其规定执行。蚕种催青主要依据《家蚕原种繁育工作细则》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确定,蚕种解除滞育后,附上写有种质资源名称、出库日期、计划收蚁日期等信息的标识牌。蚕卵发育至戊3胚子前,温度24℃~25℃,相对湿度75%~80%;蚕卵发育至戊3胚子,温度28℃~30℃,相对湿度80%~85%。光线的调节主要依据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催青目的是适合胚胎发育,使之发育整齐、化性稳定、孵化齐一、蚁蚕健壮,在蚕卵催青进程中,每天必须了解胚胎的发育阶段和桑树生长情况,以作相应的温湿度调节。务使各批次的品种、品系按预定计划日期收蚁。选卵,点青前对蚕种进行初选,选留符合种质资源固有的卵色、卵形、化性,淘汰不良卵多的卵圈;转青后复选,淘汰点青、转青不整齐的卵圈。卵的选择在催青期进行,出库后逐圈对不受精卵、死卵进行计数,包种时选不良卵数少、卵形卵色一致、产附良好、卵量多的蛾圈,重点选择不受精卵,并把不受精卵少的蛾圈标识。选卵的目的是选出优质的蚕种。包种现行育成品种亲本资源采取单蛾包种,各品种每批包种不少于20个卵圈,每个卵圈作为一个饲育区,用白纸包好,遮光处理;其他种质资源按每5~10个卵圈作为一个饲育区,用白纸包好,分3个饲育区,遮光处理。包种的目的是防止家蚕品种混杂。收蚁,收蚁前,蚕室调整至目的温湿度;准备好饲育区片、蚕座纸、薄膜、称量仪器、蚕筷、鹅毛等收蚁用具;收蚁用叶、切叶按照DB45/T83《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单蛾饲育区收蚁可采用直接桑收法。混养饲育区收蚁采用桑引法或打落法,分区并放入对应区片。收蚁当天早上6:00对蚕种进行感光处理。春季收蚁在上午9:00进行,夏、秋季收蚁在上午8:00进行,收蚁结束后保留卵壳作卵质调查、微粒子病补正检查。饲育主要依据NY/T1492《桑蚕原种繁育技术规程》确定,春用种质资源1~3龄小蚕适宜温度28℃~29℃,相对湿度85%~90%;夏秋用种质资源1~3龄小蚕适宜温度29℃~30℃,相对湿度85%~90%。用叶、切叶按照DB45/T83的规定执行,每日三回育。眠前、起蚕各除沙一次。春用种质资源4~5龄大蚕适宜温度25℃~26℃,相对湿度70%~75%;夏秋用种质资源4~5龄大蚕适宜温度27℃~28℃,相对湿度70%~75%。饲养温度与关键指标的关系试验数据见表1。一化性、二化性及特殊种质资源依其生态适应性设置饲养温湿度。片叶饲喂,每日三回育,每日除沙一次。扩座、匀座、眠起处理、除沙按照DB45/T83《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饲育期详细记录每个种质资源的龄期经过、性状、特性及弱小蚕、病蚕发生情况。饲养温度是种质资源活体保护的关键参数,直接影响到关键生产性能指标的维持,连续多代过高的饲养温度会造成强健性提升而生产性能下降,过低温度提高生产性能保降低生产性能,合理的饲养温度、湿度可筛选、淘汰一部分不符合原有品种特性的个体,避免环境因素引起遗传资源种质改变,试验认为一般品种以25℃饲养温度为宜。饲育处理 目的为了保证蚕儿全期的发育健康、各饲养区之间和个体之间的发育均等,使之能够提高蚕种品质、降低生产成本,首先必须使蚕儿孵化、眠起、上蔟齐一,使各区的结茧颗数多,以便充分选择。蚕期精心饲养,仔细观察,做好原始数据的采集工作,详细调查记载每个饲育区的发育情况,体形、体色、斑纹、病死蚕、发育迟小蚕,填入饲育区片,并区分哪些是与生命力有关的减蚕,哪些是与生命力无关的减蚕。选择发育齐一、匀整度高、蚕期减蚕率低、体形体色和斑纹符合该品种固有性状的蛾区和个体。严格淘汰不符合该品种特征和特性的蛾区和个体,以及迟眠蚕、小蚕多的蛾区。表1.饲养温度与关键指标的关系饲养温度(℃)死笼率(%)结茧率(%)虫蛹生命率(%)全茧量(g)茧层量(g)茧层率(%)产卵量(粒)202.16±0.5297.89±0.3395.78±0.181.6±0.020.3±0.0118.79±0.16386±12213.06±0.5897.24±0.4194.26±0.631.6±0.020.3±0.0118.79±0.44392±18223.67±1.0998.12±0.4194.52±1.111.58±0.020.3±0.0118.73±0.27397±6231.69±0.4197.43±0.0795.79±0.431.6±0.030.3±0.0118.95±0.24374±30241.73±0.3297.6±0.1195.91±0.291.68±0.010.33±0.0019.41±0.39392±13252.01±0.3798.54±0.4996.57±0.841.71±0.020.34±0.0019.69±0.06397±7261.59±0.1398.17±0.0896.61±0.081.67±0.070.33±0.0219.79±0.46396±38272.28±0.4997.8±0.8895.57±0.941.64±0.080.31±0.0119.08±0.22362±26282.22±0.3897.39±1.0495.23±1.081.68±0.020.31±0.0018.62±0.32350±3298.47±1.8495.03±0.4586.98±1.341.62±0.050.3±0.0118.72±0.04413±12307.65±2.2893.65±0.8386.47±1.771.59±0.020.27±0.0217.22±0.79391±19注:数据为重复实验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偏差,以下类同。选蚕,幼虫期淘汰幼虫体色、斑纹、体形、眠性等不符合种质资源固有特性的个体。对于基因突变系统资源,根据其生物学性状确定留种个体。对于特殊性状种质资源,根据其突出性状确定留种个体。混养饲育区4龄起蚕后24h~36h,每区定蚕300~350头。选蚕是为了确保种质资源的优越性。上蔟采茧主要依据《家蚕原种繁育工作细则》确定,上蔟前用具、环境保持干燥洁净;上蔟时以饲育区为单位分区上蔟,每区加盖覆蔟网以防种质资源逃逸混杂;上蔟后每日早晚巡查,及时捡出淘汰游山蚕并记录。春用种质资源蔟中适宜温度25℃~26℃,相对湿度70%~75%;夏秋用种质资源蔟中适宜温度26℃~28℃,相对湿度70%~75%;通风透气,光线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及剧烈震动。实行早采茧,即未化蛹时采茧。上蔟后32h~48h采茧,轻采、轻放,采下的蚕茧平铺在蚕匾上,及时放到种茧保护室。采茧时严格分区放置,严防混杂,并记录每区的蔟中病死蚕头数。上蔟采茧为了贯彻分区饲养、确保选择效果,上蔟收茧仍应保持分区处理。种茧保护主要依据《家蚕原种繁育工作细则》确定,种茧保护室加强通风,严防闷热,昼夜光线分明,防止鼠蚁为害。春用种质资源适宜温度25℃~26℃,相对湿度70%~75%;夏秋用种质资源适宜温度26℃~28℃,相对湿度70%~75%。蛹体触角着色后至羽化时环境相对湿度以80%为宜。种茧保护的目的是使蛹体各个器官充分发育,促使蚕卵成熟,减少不受精卵,使化性稳定,发蛾齐一,以求制造卵质充实的蚕种。种茧调查选择主要依据NYT1093-2006《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桂蚕一号”中系亲本8810特性及保育》《家蚕原种繁育工作细则》给出确定。1、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调查;同一品系必须在同一天内调查完毕,因此,雌雄鉴别和称量调查应分头并进。2、 调查样本必须随机抽样,先自各区中随机取普通茧60—70粒,进行雌雄鉴别,就中随机取雌雄茧各25粒,分别加注红绿号码,分置纸盒中待称。同时,每区必须点数普通茧数,称量该区普通茧总重量,记入区片。3、 在进行雌雄鉴别时,如发现死笼个体,须在区匾内妥善放置,待全部削茧完毕,一并记载。移送各区蚕茧称量时,必须附有区片。4、 分别称量雌雄各25粒茧的全茧量、茧层量,随时记入区片,每区称量完毕后,即送总检席统一计算单茧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以及该区普通茧的全茧量。并由总检席统一填写各区的茧形、茧色、缩皱等蚕茧评定项目。总检席对照去年该品系的成绩和该区普通茧全茧量,发现差错时,应重复称量,加以纠正。然后,将各区的茧质成绩写入茧质成绩汇总表。2018~2019年两年省级鉴定试验结果:实验室鉴定——结茧率96.98%、虫蛹生命率(虫蛹统一生命力)94.24%,分别比对照“两广二号”高2.68%、3.81%;万头蚕产茧量14.50kg、万头蚕茧层量3.08kg,分别比对照高6.47%、9.54%;茧层率21.25%,比对照高0.60%;一粒茧丝长约1000米,比对照长74米;解舒率71.9%;鲜毛茧出丝率16.62%;净度94分左右。农村饲养鉴定结果——单张产茧比对照“两广二号”高5%~10%,健蛹率97%,比对照高5%~35%。交配产卵主要依据DB45/T81《桑蚕制种技术规程》给出。包括了交配环境的的温湿度要求、交配时间的规定、拆对和排尿以及产卵的环境要求,为了确保家蚕能够正常地进行交配产卵。蚕种保护与冷藏,按照DB45/T84《桑蚕种保护、冷藏、浸酸技术规程》的规定执行。蚕种保护目的是为了保护蚕卵内营养物质,适应各期胚胎发育的需要,减少死卵的发生,增进孵化齐一,确保次代饲养安全,必须做好蚕种保护工作。蚕种保护是繁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建立责任制度,注意保护管理,避免不良气候的影响,防止意外事故。多化性品种蚕卵无滞育期,蚕卵冷藏保护期短,全年需要连续饲养继代,我们对蚕卵冷藏期限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认为蚕卵冷藏期最长不宜超过30天,冷藏期与孵化率试验结果见表2。表2多化性非滞育蚕卵冷藏与孵化率的关系冷藏天数(d)单蛾良卵数(粒)单蛾孵化数(粒)死卵数(粒)孵化率(%)20401±4377±824±488.56±1.7821365±25341±2324±587.73±1.4822363±15340±1723±188.04±1.0923341±52321±5420±188.53±2.1524397±19365±1332±685.26±2.0025412±24357±3255±1576.57±5.9026403±3377±826±787.8±3.0227359±32310±3449±975.82±4.9928406±37353±3454±1076.74±3.3429366±23323±1843±779.06±2.8530386±7333±853±775.92±2.52资料归档,各批次结束,应及时整理资料,填写“家蚕种质资源主要性状调查表”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