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行业的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作业指导书TOC\o"1-2"\h\u22589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 3614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495741.1.1定义 4162201.1.2发展历程 429288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4164241.2.1评价体系 495171.2.2标准 4170271.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481341.3.1设计原则 4227511.3.2设计方法 410458第2章节能减排基本概念 5156832.1能源消耗与碳排放 5205912.1.1能源消耗 5198162.1.2碳排放 5317322.2节能减排的意义与目标 5258802.2.1节能减排的意义 5234892.2.2节能减排的目标 5287312.3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 6239042.3.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 667592.3.2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 624002.3.3行业标准与规范 628668第3章建筑节能设计 6288023.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94873.1.1设计原则 6111313.1.2设计要点 763173.2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7188533.2.1设计原则 780023.2.2设计要点 7118573.3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设计 7136033.3.1设计原则 765573.3.2设计要点 8659第4章绿色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应用 8166284.1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 893984.1.1生态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点。 8155304.1.2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如低辐射镀膜玻璃、无毒涂料等。 828954.1.3节能型建筑材料: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如高功能混凝土、节能门窗等。 8315654.1.4循环再生建筑材料:利用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原料,如再生混凝土、废纸蜂窝板等。 8310374.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 8124484.2.1环保性原则:优先选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降低环境污染。 8261294.2.2节能减排原则:选择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材料,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895694.2.3可持续原则:考虑材料的生产、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8126024.2.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材料的经济性,降低建筑成本。 9138934.3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 9234414.3.1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占有率。 99784.3.2建立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9251694.3.3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功能,降低成本。 986994.3.4加强绿色建筑材料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9283494.3.5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 9198814.3.6建立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 926623第5章绿色建筑的水环境设计 980955.1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 984595.1.1设计原则 9121145.1.2设计要点 9272725.2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 9280805.2.1设计原则 9207495.2.2设计要点 10324885.3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 10210415.3.1设计原则 10214285.3.2设计要点 1026438第6章绿色建筑的光环境设计 1014606.1自然采光设计 10314086.1.1设计原则 10224876.1.2设计方法 10177246.1.3设计要点 117526.2建筑照明设计 11150736.2.1设计原则 11306786.2.2设计方法 11109586.2.3设计要点 11194086.3光环境与视觉舒适度 1153066.3.1视觉舒适度评价标准 11269076.3.2设计方法 1114806.3.3设计要点 1211459第7章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 128577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292587.1.1空气质量标准 12245017.1.2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因素 12286627.1.3空气质量改善技术 1236447.2室内热环境与声环境设计 12161877.2.1热环境设计 12240527.2.2声环境设计 12115457.2.3热湿环境与声环境一体化设计 12154667.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 12235927.3.1检测方法 1320627.3.2评价体系 13180237.3.3持续监控与优化 1323280第8章生态景观与绿色建筑 13116588.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13185038.1.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 13140488.1.2生态景观设计方法 1329028.2生态景观与绿色建筑的融合 14223038.2.1绿色建筑在生态景观中的作用 14231558.2.2融合策略 1455938.3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 14264198.3.1生态景观维护 14116328.3.2生态景观管理 147435第9章绿色建筑的评价与认证 14296239.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 14312069.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与指标 1563209.2.1评价流程 15308489.2.2评价指标 15296889.3绿色建筑认证与标识 15647第10章绿色建筑与节能减排案例解析 16791010.1国内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62068710.1.1上海世博园区绿色建筑案例 161854710.1.2北京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万科公园五号 16463810.1.3深圳建科大楼绿色建筑案例 162286310.2国外绿色建筑案例解析 161365410.2.1美国纽约市OneWorldTradeCenter 162915210.2.2英国伦敦市TheShard 162305810.2.3澳大利亚悉尼市OneCentralPark 162278110.3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案例解析 171712610.3.1被动式节能技术案例——德国被动房 172703410.3.2高效能源利用技术案例——丹麦哥本哈根市AmagerBakke废物发电厂 171610010.3.3绿色交通与建筑一体化案例——新加坡滨海湾花园 17第1章绿色建筑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1.1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1.2发展历程绿色建筑理念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随后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得到关注和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国家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建筑得到了迅速发展。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布,到各类绿色建筑示范项目的实施,我国绿色建筑已逐步走向成熟。1.2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与标准1.2.1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我国的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评价体系,如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等。1.2.2标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从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建筑进行评价,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评价内容包括建筑节能、室内环境质量、室外环境质量、水资源利用、材料与资源利用、施工管理等方面。1.3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方法1.3.1设计原则(1)节能优先原则:优化建筑围护结构、供暖空调系统等设计,降低建筑能耗;(2)环境友好原则:选用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3)以人为本原则:关注室内外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使用空间;(4)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1.3.2设计方法(1)绿色建筑集成设计: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建筑、结构、设备、景观等各个专业,实现协同设计;(2)建筑模拟分析:利用能耗模拟、光照模拟等工具,对建筑功能进行预测和分析;(3)生态景观设计:结合地域特点,采用生态、节能、环保的景观设计手法;(4)绿色建筑技术创新:运用新型建筑材料、设备和技术,提高绿色建筑功能。第2章节能减排基本概念2.1能源消耗与碳排放2.1.1能源消耗能源消耗是指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使用的能源总量。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主要包括电力、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主要表现在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及建筑拆除等环节。2.1.2碳排放碳排放是指在生产、生活活动中,由于能源消耗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建筑行业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建筑材料生产、建筑施工、建筑运行等环节。其中,建筑运行阶段的碳排放占整个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的70%以上。2.2节能减排的意义与目标2.2.1节能减排的意义节能减排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建筑行业而言,节能减排具有以下意义:(1)降低建筑行业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减少建筑行业碳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3)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提高建筑品质;(4)推动建筑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竞争力。2.2.2节能减排的目标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包括:(1)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强度,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2)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3)减少建筑行业碳排放,实现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目标;(4)推广绿色建筑,提高绿色建筑占比。2.3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2.3.1国家层面政策与法规国家层面针对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政策与法规主要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4)《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5)《绿色建筑行动方案》。2.3.2地方层面政策与法规地方各级根据国家政策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建筑行业节能减排的政策与法规,如:(1)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地方建筑节能标准;(3)地方节能减排财政奖励政策;(4)地方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2.3.3行业标准与规范建筑行业还制定了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标准与规范,如:(1)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3)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规范;(4)建筑节能运行管理规范。第3章建筑节能设计3.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3.1.1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建筑节能的设计标准和规范;(2)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合理确定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气密性等功能参数;(3)采用高效、经济的节能材料和构造措施;(4)综合考虑建筑物的朝向、体形、色彩等因素,降低建筑能耗。3.1.2设计要点(1)墙体节能设计: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提高墙体的热阻值,降低传热系数;(2)门窗节能设计:优化门窗型材和玻璃配置,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和气密功能;(3)屋面节能设计:合理选用保温材料和构造形式,降低屋面传热系数;(4)地面节能设计:选用适宜的保温材料,提高地面的热阻值。3.2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3.2.1设计原则(1)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和卫生要求;(2)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选择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形式;(3)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降低系统能耗;(4)实现系统运行调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3.2.2设计要点(1)供暖系统节能设计:优化供暖系统形式和布局,提高热源效率,降低管网损耗;(2)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设计:选用高效风机、水泵和空调设备,降低系统阻力,提高运行效率;(3)控制系统节能设计: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室内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调节;(4)可再生能源利用:合理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传统能源消耗。3.3建筑电气系统节能设计3.3.1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和地方有关电气设计标准和规范;(2)采用高效、节能的电气设备;(3)合理设计电气系统,降低线损和设备损耗;(4)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3.2设计要点(1)供配电系统节能设计:合理选择变压器容量和台数,降低线路损耗;(2)照明系统节能设计:选用高效光源和灯具,优化照明布局,提高照明效果;(3)动力系统节能设计:选用高效电机和设备,实现设备的变频调速;(4)电气控制系统节能设计: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电气设备的优化运行。第4章绿色建筑的材料选择与应用4.1绿色建筑材料的概念与分类绿色建筑材料是指在制造、使用及废弃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并能有效利用再生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一类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可分为以下几类:4.1.1生态建筑材料:以天然材料为主,如木材、竹材、石材等,具有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特点。4.1.2环保型建筑材料: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如低辐射镀膜玻璃、无毒涂料等。4.1.3节能型建筑材料: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降低建筑能耗,如高功能混凝土、节能门窗等。4.1.4循环再生建筑材料:利用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原料,如再生混凝土、废纸蜂窝板等。4.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原则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时,应遵循以下原则:4.2.1环保性原则:优先选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的材料,降低环境污染。4.2.2节能减排原则:选择具有良好保温隔热功能的材料,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4.2.3可持续原则:考虑材料的生产、使用及废弃处理过程,保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4.2.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绿色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材料的经济性,降低建筑成本。4.3绿色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材料,以下措施亟待实施:4.3.1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市场占有率。4.3.2建立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体系,规范市场行为。4.3.3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绿色建筑材料的功能,降低成本。4.3.4加强绿色建筑材料的宣传和培训,提高设计、施工、监理等从业人员对绿色建筑材料的认识和应用能力。4.3.5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绿色建筑材料,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升级。4.3.6建立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便捷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推动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应用,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5章绿色建筑的水环境设计5.1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5.1.1设计原则(1)遵循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理念,合理规划建筑给排水系统;(2)充分考虑水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降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水资源消耗;(3)保障给排水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建筑使用舒适度。5.1.2设计要点(1)合理选择给水管材,采用耐腐蚀、抗老化、节能环保的材料;(2)优化给水系统布局,降低管道损耗,提高供水效率;(3)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减少建筑用水量;(4)合理设置排水管道,保证排水畅通,减少水污染;(5)利用重力排水原理,降低排水系统运行能耗。5.2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设计5.2.1设计原则(1)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雨水资源;(2)保证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3)实现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建筑对地下水的依赖。5.2.2设计要点(1)合理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屋面集水沟、透水铺装等;(2)选择合适的雨水储存设施,如蓄水池、雨水桶等;(3)采用过滤、沉淀、消毒等处理工艺,保证雨水质量;(4)合理规划雨水利用途径,如绿化灌溉、洗车、冲厕等;(5)考虑雨水系统的自动控制,提高运行效率。5.3建筑中水处理与回用5.3.1设计原则(1)遵循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实现建筑污水的有效处理与回用;(2)保证中水处理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满足回用要求;(3)降低建筑对新鲜水资源的需求,减轻环境压力。5.3.2设计要点(1)合理选择中水处理工艺,如物化处理、生化处理等;(2)优化中水处理设施布局,提高处理效率;(3)采用节能型中水泵,降低运行能耗;(4)保证中水回用安全,满足相关水质标准;(5)根据建筑用途,合理规划中水回用途径,如冲厕、绿化、景观用水等。第6章绿色建筑的光环境设计6.1自然采光设计6.1.1设计原则自然采光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利用自然光源,提高室内光照质量;降低能耗,减少照明设备使用;考虑建筑朝向、开窗方向及室内布局等因素,实现合理采光。6.1.2设计方法(1)采用高透光材料,提高窗户的透光率;(2)合理设置窗户面积和位置,使室内光照均匀;(3)利用反光板、镜面等设施,增加室内光照;(4)结合建筑形态和绿化,引导自然光进入室内。6.1.3设计要点(1)分析建筑所在地的气候、地理和周围环境,确定采光方向;(2)合理布局室内空间,避免形成暗角;(3)选择适宜的窗户类型和开窗方式,提高采光效果;(4)考虑遮阳措施,防止夏季过热和眩光。6.2建筑照明设计6.2.1设计原则建筑照明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满足功能需求,提高照明质量;降低能耗,实现节能减排;考虑人的视觉舒适度,避免眩光和频闪。6.2.2设计方法(1)合理选择光源,提高照明效果;(2)优化灯具布置,实现均匀照明;(3)调整照明亮度,适应不同场景需求;(4)利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的智能调节。6.2.3设计要点(1)分析建筑空间的功能和用途,确定照明需求;(2)选择合适的灯具类型和光源,提高照明效果;(3)考虑室内装修风格,实现照明与室内环境的和谐统一;(4)注重照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6.3光环境与视觉舒适度6.3.1视觉舒适度评价标准(1)照度水平:室内照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满足使用需求;(2)眩光指数:控制眩光,提高视觉舒适度;(3)色温及显色性:选择适宜的色温及显色性,营造舒适的视觉环境。6.3.2设计方法(1)合理调整照度水平,避免照度过高或过低;(2)采用防眩光措施,如设置遮光罩、调整灯具角度等;(3)选择适宜的色温,营造舒适的室内氛围;(4)注重显色性,使室内色彩真实呈现。6.3.3设计要点(1)结合室内空间特点,合理配置照明设备;(2)优化照明设计,降低眩光和频闪;(3)注重照明与室内装修的协调,提高视觉舒适度;(4)定期检查和维护照明设备,保证照明效果。第7章绿色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7.1.1空气质量标准本节主要介绍室内空气质量的相关标准,包括我国及国际上的最新规定,为绿色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提供依据。7.1.2室内空气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室内空气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如装修材料、家具、室内污染物等,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7.1.3空气质量改善技术介绍室内空气质量改善的技术手段,包括通风换气、空气过滤、空气净化等,并对各类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7.2室内热环境与声环境设计7.2.1热环境设计阐述绿色建筑室内热环境设计的原则,包括温度、湿度、气流组织等方面的考虑,以提高室内舒适度。7.2.2声环境设计介绍室内声环境设计的方法,包括噪声控制、吸声材料选择、隔声措施等,以营造宁静的室内环境。7.2.3热湿环境与声环境一体化设计探讨室内热湿环境与声环境一体化设计的方法,实现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高效、舒适、节能。7.3室内空气质量检测与评价7.3.1检测方法介绍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的常用方法,如采样分析、实时监测等,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准确性进行比较。7.3.2评价体系阐述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为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评估提供参考。7.3.3持续监控与优化强调室内空气质量持续监控的重要性,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以保障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稳定与提升。第8章生态景观与绿色建筑8.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8.1.1生态景观设计原则生态景观设计应以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1)尊重地域性: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条件,体现地域特色。(2)生态优先:保护现有生态环境,避免破坏生物多样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整体优化:从宏观到微观,对景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4)可持续发展: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再生,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8.1.2生态景观设计方法(1)生态调查与分析:对项目地进行详细的生态调查,包括植被、动物、水文、土壤等方面,为设计提供科学依据。(2)景观规划与设计:根据生态调查结果,进行景观规划与设计,包括空间布局、植被配置、水系设计等。(3)生态修复技术:针对受损生态系统,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手段进行修复,恢复生态功能。(4)绿色建筑融合: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生态景观设计,提高整体生态效益。8.2生态景观与绿色建筑的融合8.2.1绿色建筑在生态景观中的作用(1)提高生态效益:绿色建筑采用环保材料,降低能耗,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2)优化景观空间:绿色建筑与生态景观相互融合,丰富景观层次,提高空间品质。(3)促进人与自然互动:绿色建筑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场所,增进人与自然的联系。8.2.2融合策略(1)建筑形式与景观融合:建筑形式与周边景观相协调,体现地域特色。(2)绿色技术应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建筑节能功能。(3)植被配置: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8.3生态景观的维护与管理8.3.1生态景观维护(1)植被管理:定期进行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保持植被生长状况良好。(2)水系维护:加强水系巡查,保证水体清洁,防止水体富营养化。(3)设施维护:对景观设施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保证其正常运行。8.3.2生态景观管理(1)制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态景观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2)监测与评估:定期对生态景观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发觉问题,采取相应措施。(3)人员培训: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第9章绿色建筑的评价与认证9.1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简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物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全过程中,考虑生态环保、节能降耗、以人为本等因素的评价方法。本章节将介绍我国现行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包括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等,以及国际上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LEED、BREEAM等。9.2绿色建筑评价流程与指标9.2.1评价流程绿色建筑评价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单位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交项目申报材料。(2)预评价:评价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确认项目符合评价条件后,进行预评价。(3)正式评价:评价机构对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价。(4)评价报告:评价机构根据评价结果,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报告。(5)公示与申诉: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评价结果有异议的,可提出申诉。(6)认证与标识:评价合格的项目,颁发绿色建筑认证证书和标识。9.2.2评价指标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能源利用效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2)节材与材料利用:评价建筑物的材料消耗、材料循环利用、废弃物处理等方面。(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评价建筑物的用水效率、雨水利用、污水排放等方面。(4)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5)室外环境:评价建筑物周边的生态环境、交通状况、绿化水平等方面。(6)运营管理:评价建筑物的运营管理水平、设备维护、能源管理等方面。9.3绿色建筑认证与标识绿色建筑认证是对建筑物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一种官方认可,具有权威性和公正性。认证机构根据评价结果,为合格项目颁发绿色建筑认证证书和标识。绿色建筑标识是表明建筑物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标志,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标识的等级越高,表示建筑物的绿色功能越好。通过绿色建筑的评价与认证,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市场竞争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英语兴趣班课程设计
- 飞行计划课程设计
- 鱼包装插画课程设计
- 环境湿度监测课程设计
- 百分数的认识课程设计
- 诊断听力学课程设计
- 通讯工程课程设计
- 走月亮的课程设计
- 职高音乐表演课程设计
- 重力坝课程设计计算
- 中医科特色诊疗规范
- 建筑工程一切险条款版
- PEP小学六年级英语上册选词填空专题训练
- 古建筑修缮项目施工规程(试行)
- GA 844-2018防砸透明材料
- 化学元素周期表记忆与读音 元素周期表口诀顺口溜
- 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新版)课件
- MSDS物质安全技术资料-201胶水
- 钼氧化物还原过程中的物相转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理研究
- (完整word)2019注册消防工程师继续教育三科试习题及答案
- 《调试件现场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