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255第1章建筑环境控制概述 3229951.1建筑环境控制的重要性 3115701.2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 3246351.3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分类 41697第2章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 4164122.1建筑能耗组成与评估 430942.1.1建筑能耗组成 49222.1.2建筑能耗评估方法 5319062.2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 5238052.2.1提高围护结构热工功能 5233042.2.2提高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效率 5161982.2.3提高照明和电器设备效率 511192.2.4利用可再生能源 5309182.3建筑节能技术概述 5176432.3.1高效保温隔热技术 5182102.3.2高效供暖、通风、空调技术 693402.3.3高效照明技术 6226862.3.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612058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32453.1墙体节能设计 6255483.1.1设计原则 656563.1.2材料选择 66853.1.3墙体构造设计 6294923.1.4节能计算 6319293.2门窗节能设计 653833.2.1设计原则 669043.2.2材料选择 751913.2.3门窗构造设计 7245513.2.4节能计算 729643.3屋面和地面节能设计 7320853.3.1设计原则 7103453.3.2材料选择 7189643.3.3构造设计 7206213.3.4节能计算 715908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 7266354.1建筑通风原理与设计 7289954.1.1通风原理 7256004.1.2通风设计 8140954.2空调系统原理与分类 8309084.2.1空调系统原理 833534.2.2空调系统分类 8261214.3空调系统节能技术 8293314.3.1高效制冷剂 8150024.3.2变频技术 8160074.3.3热回收技术 8286484.3.4智能控制系统 8288594.3.5通风与空调系统集成 82572第5章建筑照明环境控制与节能 968255.1建筑照明设计原则 98545.1.1合理布局 9105435.1.2节能高效 9188675.1.3灵活调节 9237905.1.4绿色环保 910505.2照明系统节能技术 9282705.2.1高效光源 9185895.2.2高效灯具 911465.2.3智能调控 9286315.2.4自然光利用 957205.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9227165.3.1系统组成 9247765.3.2控制策略 10184725.3.3系统优势 1030555.3.4应用案例 1010647第6章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 10208846.1太阳能热水系统 10253266.1.1系统概述 10118706.1.2系统类型 10151686.1.3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 10158646.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1053536.2.1系统概述 1085076.2.2系统类型 11321346.2.3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 1117496.3建筑一体化设计 11272706.3.1设计原则 11291936.3.2设计要点 11285236.3.3设计流程 1130836第7章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 12253367.1建筑环境监测技术 12140817.1.1监测参数与传感器选择 12212097.1.2监测系统布局与安装 12326217.1.3数据传输与处理 12249707.2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1228347.2.1控制策略与算法 12185767.2.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1294167.2.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12187407.3智能化建筑环境控制 1228547.3.1智能控制技术 12267237.3.2集成控制系统 1354757.3.3远程监控与运维 13303167.3.4用户交互与个性化服务 1314503第8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13106608.1绿色建筑概述 13144838.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328788.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 1425921第9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案例分析 14122539.1国内案例分析 1466709.1.1案例一:某城市地标性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4167999.1.2案例二:某绿色生态居住区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430509.2国外案例分析 15204169.2.1案例三:某发达国家绿色办公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5110179.2.2案例四:某发达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 15143359.3案例总结与启示 1515136第10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作业实践 152467310.1作业实践目的与要求 16783710.1.1目的 162767710.1.2要求 162981010.2作业实践内容与步骤 161142710.2.1实践内容 162596710.2.2实践步骤 162255910.3作业实践评价与反馈 16953810.3.1评价 16638410.3.2反馈 17第1章建筑环境控制概述1.1建筑环境控制的重要性建筑环境控制是保证室内环境满足人类生理、心理需求及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健康的关键技术。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要求日益增强。良好的建筑环境控制能够为居住者提供舒适、健康、高效的居住和工作条件,同时还能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1.2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建筑环境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对建筑室内外环境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和调节,使其达到预定的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监测:收集室内外环境的温湿度、空气质量、光照强度等参数,为环境控制提供基础数据。(2)环境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室内外环境质量,找出存在的问题。(3)环境处理: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进行治理,如空气净化、湿度调节等。(4)环境调节:根据环境需求和预设标准,自动或手动调整环境参数,保持室内外环境稳定。1.3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分类建筑环境控制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按控制目标分类:分为室内环境控制系统和室外环境控制系统。(2)按控制参数分类:分为温度控制系统、湿度控制系统、空气质量控制系统、光照控制系统等。(3)按控制方式分类: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4)按控制技术分类:分为传统控制系统和智能控制系统。(5)按应用领域分类:分为住宅环境控制系统、办公环境控制系统、商业环境控制系统、医疗环境控制系统等。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各类系统的特点、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为建筑环境控制工程设计和实施提供依据。第2章建筑能耗分析与节能措施2.1建筑能耗组成与评估建筑能耗主要包括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电器设备以及热水供应等方面的能耗。本节将对建筑能耗的组成进行详细分析,并介绍建筑能耗评估的方法。2.1.1建筑能耗组成(1)供暖能耗:主要包括建筑围护结构传热损失、新风负荷、湿度负荷等。(2)通风能耗:主要包括通风设备运行所需的能耗。(3)空调能耗:主要包括空调设备运行所需的能耗。(4)照明能耗:主要包括室内外照明设备所需的能耗。(5)电器设备能耗:主要包括建筑内各种电器设备运行所需的能耗。(6)热水供应能耗:主要包括热水制备和供应过程中所需的能耗。2.1.2建筑能耗评估方法(1)能耗指标法:通过计算建筑能耗与建筑面积、体积或人数等指标的比值,评估建筑能耗水平。(2)动态模拟法:利用能耗模拟软件,模拟建筑在不同工况下的能耗需求,评估建筑能耗功能。(3)实测法:通过对建筑实际能耗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估建筑能耗状况。2.2建筑节能的基本途径建筑节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2.1提高围护结构热工功能(1)优化围护结构设计,提高保温隔热功能。(2)选择适宜的保温材料和隔热材料。(3)减少围护结构的热桥现象。2.2.2提高供暖、通风、空调系统效率(1)采用高效节能的供暖、通风、空调设备。(2)优化系统设计,降低系统阻力。(3)实施变流量调节,满足不同负荷需求。2.2.3提高照明和电器设备效率(1)选择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和电器设备。(2)合理设计照明系统,提高照明效果。(3)采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节能运行。2.2.4利用可再生能源(1)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供暖、供冷。(2)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建筑提供电能。2.3建筑节能技术概述建筑节能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3.1高效保温隔热技术(1)外墙保温技术:包括外挂式保温、内置式保温等。(2)屋面保温技术:包括正置式保温、倒置式保温等。(3)地面保温技术:包括地面绝热层、地面辐射供暖等。2.3.2高效供暖、通风、空调技术(1)变频调速技术:实现设备运行在最佳工况。(2)热回收技术:回收排风中的热量或冷量,提高能源利用率。(3)智能控制系统:实现系统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控和优化调节。2.3.3高效照明技术(1)LED照明技术:具有高效、节能、长寿命等优点。(2)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系统的自动调节。2.3.4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1)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制备热水。(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电能。(3)地热能利用技术:利用地热能为建筑供暖、供冷。第3章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3.1墙体节能设计3.1.1设计原则墙体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满足建筑物的功能需求,提高保温隔热功能,降低能耗,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保要求。3.1.2材料选择选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板、岩棉、玻璃棉等。同时考虑材料的防火、防水、耐久性等功能。3.1.3墙体构造设计合理设计墙体的构造,包括墙体厚度、保温层位置、热桥处理等,以提高墙体的整体保温隔热功能。3.1.4节能计算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进行墙体的热工计算,保证墙体的保温隔热功能满足要求。3.2门窗节能设计3.2.1设计原则门窗节能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减少空气渗透,同时保证采光和通风需求。3.2.2材料选择选用节能型门窗材料,如断桥铝合金、塑钢、双层中空玻璃等,以提高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3.2.3门窗构造设计合理设计门窗的构造,包括窗型、窗墙比、气密性等,以降低能耗。3.2.4节能计算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进行门窗的热工计算,保证门窗的保温隔热功能满足要求。3.3屋面和地面节能设计3.3.1设计原则屋面和地面节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提高保温隔热功能,防止热桥现象,同时考虑防水、防潮等要求。3.3.2材料选择选用保温隔热功能优良的屋面和地面材料,如挤塑聚苯乙烯泡沫板、聚氨酯泡沫等。3.3.3构造设计合理设计屋面和地面的构造,包括保温层厚度、防水层设置、排水系统等,以提高其整体节能功能。3.3.4节能计算根据我国相关节能标准,进行屋面和地面的热工计算,保证其保温隔热功能满足要求。第4章建筑通风与空气调节4.1建筑通风原理与设计4.1.1通风原理建筑通风是指通过自然或机械方式,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过程。通风的目的在于维持室内空气质量,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通风原理主要包括风压通风、热压通风和机械通风。4.1.2通风设计(1)确定通风需求:根据建筑用途、人员密度、室内空气质量等因素,计算所需的换气次数。(2)选择通风方式:结合建筑特点、气候条件、经济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通风方式。(3)通风系统设计:包括风道设计、风口设置、通风设备选型等。(4)通风系统优化:通过模拟分析,调整通风系统参数,提高通风效果。4.2空调系统原理与分类4.2.1空调系统原理空调系统通过对空气进行冷却、加热、加湿、除湿等处理,为室内提供舒适、健康的空气环境。空调系统主要由制冷剂循环、空气处理、送风和回风等部分组成。4.2.2空调系统分类(1)按冷热源分类:水冷式、风冷式、地源热泵等。(2)按空气处理方式分类:直接膨胀式、吸收式、离心式等。(3)按送风方式分类:上送风、下送风、侧送风等。4.3空调系统节能技术4.3.1高效制冷剂选用环保、低能耗的制冷剂,提高空调系统的制冷效率。4.3.2变频技术采用变频压缩机、风机等设备,实现空调系统的运行参数根据室内外环境变化自动调整,降低能耗。4.3.3热回收技术利用空调系统排出的热量对进风进行预热或预冷,减少能源消耗。4.3.4智能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控制系统,实现空调系统的实时监控、优化运行,提高能源利用率。4.3.5通风与空调系统集成将通风与空调系统进行集成设计,实现能源互补,降低能耗。第5章建筑照明环境控制与节能5.1建筑照明设计原则5.1.1合理布局照明设计应遵循合理布局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空间功能、使用需求及视觉舒适度。照明系统应合理分布,避免产生眩光、阴影等不良视觉现象。5.1.2节能高效照明设计应采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备,降低能耗,提高照明效果。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照明设备数量,降低照明功率密度。5.1.3灵活调节照明设计应考虑照度、色温、显色性等参数的可调节性,以适应不同场景和需求。通过合理设计,实现照明环境的灵活调节,提高舒适度和节能效果。5.1.4绿色环保照明设计应选用环保、低碳的照明设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充分考虑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5.2照明系统节能技术5.2.1高效光源选用高效、低能耗的光源,如LED、荧光灯等。这些光源具有光效高、寿命长、发热量低等特点,有利于降低能耗。5.2.2高效灯具采用高效灯具,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如反射式灯具、透镜式灯具等,可减少光损失,提高照明效果。5.2.3智能调控利用智能调控技术,实现照明系统按需亮灯、分区控制、定时开关等功能,降低能耗。5.2.4自然光利用充分利用自然光,通过采光、导光等方式,实现室内照明与自然光的融合,降低人工照明需求。5.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5.3.1系统组成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由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信网络等组成。通过传感器采集环境参数,控制器根据预设策略对执行器进行控制,实现照明环境的智能调控。5.3.2控制策略根据建筑空间使用需求,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如:分区控制、场景控制、时间控制等,实现照明环境的精细化管理。5.3.3系统优势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具有节能、舒适、便捷、灵活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建筑照明环境品质,降低能耗。5.3.4应用案例分析典型建筑照明环境控制与节能应用案例,总结经验,为类似项目提供借鉴。第6章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6.1太阳能热水系统6.1.1系统概述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辐射能将水加热的一种装置。该系统主要由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管道及控制系统组成。通过合理设计与建筑结合,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6.1.2系统类型根据集热器类型,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为平板式、真空管式和空气式等。各类系统均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建筑环境和需求。6.1.3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在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与建筑的结合,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建筑朝向、屋面及立面,合理布置太阳能集热器;(2)保持建筑美观,选用与建筑风格相协调的集热器;(3)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避免对建筑结构及人员造成安全隐患;(4)考虑系统维护与运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6.2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6.2.1系统概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该系统主要由光伏组件、逆变器、支架、电缆及控制系统组成。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碳排放。6.2.2系统类型根据安装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屋顶光伏、立面光伏和地面光伏等。不同类型的系统适用于不同建筑场景。6.2.3系统设计与建筑一体化在设计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结合建筑外观、结构及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2)充分利用建筑空间,提高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3)考虑建筑遮阳、通风及采光需求,优化光伏组件布局;(4)保证系统安全可靠,降低对建筑结构的影响。6.3建筑一体化设计6.3.1设计原则(1)统一规划:将太阳能系统与建筑整体设计相结合,实现能源、环境、经济的和谐发展;(2)美观协调:保证太阳能系统与建筑风格相协调,提高建筑美观性;(3)安全可靠:充分考虑系统安装、运行及维护的安全性,避免对建筑及人员造成影响;(4)经济适用:合理选择太阳能系统类型,提高投资回报,降低运行成本。6.3.2设计要点(1)结合建筑特点,合理确定太阳能系统的规模、类型及布局;(2)优化系统设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系统成本;(4)考虑系统与建筑其他部分的接口设计,保证兼容性。6.3.3设计流程(1)收集建筑及环境资料,分析太阳能资源;(2)确定系统类型、规模及安装方式;(3)进行系统设计,包括集热器、发电组件、储热装置等;(4)制定施工图及施工方案;(5)进行系统调试、验收及维护。通过以上内容,本章对太阳能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进行了详细阐述,旨在为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提供有益参考。第7章建筑环境监测与控制系统7.1建筑环境监测技术7.1.1监测参数与传感器选择建筑环境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室内外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参数的实时监测。针对不同监测参数,选择相应的高精度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7.1.2监测系统布局与安装合理布局监测系统,保证监测点覆盖建筑内各个关键区域。根据建筑特点和监测需求,制定监测设备的安装规范,保证设备安装稳固、易于维护。7.1.3数据传输与处理采用无线或有线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控制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消除异常值和随机误差,提高数据质量。7.2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设计7.2.1控制策略与算法根据建筑环境需求,制定相应的控制策略和算法,实现环境参数的自动调节。结合模糊控制、PID控制等算法,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7.2.2控制系统硬件设计选用高功能、低功耗的控制器和执行器,实现环境参数的实时调控。合理设计控制电路,保证系统运行可靠、安全。7.2.3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开发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控制系统软件,实现对监测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显示、报警功能。结合预测控制、优化算法等,提高控制系统运行效果。7.3智能化建筑环境控制7.3.1智能控制技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如神经网络、模糊逻辑等,实现对建筑环境的智能化控制。通过学习用户行为和习惯,自动调整环境参数,提高舒适度和节能效果。7.3.2集成控制系统将建筑环境控制系统与其他建筑设备系统(如照明、安防等)进行集成,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控制,提高整体运行效率。7.3.3远程监控与运维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建筑环境控制系统的远程监控和运维。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控制策略,提高系统运行效果。7.3.4用户交互与个性化服务开发用户友好的交互界面,提供个性化的环境控制服务。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调整环境参数,实现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第8章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8.1绿色建筑概述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涉及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多个环节,旨在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可持续发展。8.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对建筑项目在绿色功能方面的评估方法,旨在引导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如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美国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等。这些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与能源利用:评价建筑在设计、施工、运营过程中能源消耗的合理性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2)节材与资源利用:评价建筑在材料选用、施工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情况。(3)室内环境质量:评价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水质、声环境、光环境等方面的舒适性和健康性。(4)室外环境:评价建筑周边绿化、景观、生态保护等方面的环境质量。(5)水资源利用:评价建筑在雨水收集、中水利用、节水措施等方面的水资源利用效率。(6)运营管理:评价建筑在运营过程中的管理制度、运维水平、能耗监测等方面的可持续性。8.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未来,绿色建筑将呈现以下趋势:(1)政策推动: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建筑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和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2)技术创新:绿色建筑领域将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3)产业链整合:绿色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实现设计、施工、运营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提高建筑项目的整体绿色功能。(4)市场认可度提高:人们对环保、健康、舒适等需求的不断提高,绿色建筑市场认可度将持续上升,成为建筑市场的主流选择。(5)国际合作:我国绿色建筑行业将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6)多元化发展:绿色建筑将向多元化、个性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场合的需求。第9章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案例分析9.1国内案例分析9.1.1案例一:某城市地标性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某城市地标性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环境控制与节能要求。通过以下措施实现节能减排:(1)采用绿色建筑设计,优化建筑朝向、体型和布局,降低建筑能耗。(2)利用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降低传统能源消耗。(3)选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4)采用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实现室内环境品质的实时监控与调节。9.1.2案例二:某绿色生态居住区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某绿色生态居住区在规划与设计中,注重环境控制与节能技术的应用,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生态景观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降低热岛效应。(2)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能源消耗。(3)实施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降低水资源消耗。(4)采用节能建筑材料,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9.2国外案例分析9.2.1案例三:某发达国家绿色办公建筑环境控制与节能设计某发达国家绿色办公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控制与节能要求,具体措施如下:(1)采用被动式建筑设计,利用自然通风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