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_第1页
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_第2页
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_第3页
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_第4页
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TOC\o"1-2"\h\u32034第1章引言 4164491.1设备概述 4222531.2安全信息 4241931.3使用前的准备 425062第2章基本操作指南 5211272.1开机与关机 5298642.1.1开机步骤 5176402.1.2关机步骤 5143882.2设备自检与校准 5231312.2.1设备自检 5182282.2.2设备校准 5287812.3界面操作介绍 5103412.3.1主界面 573632.3.2功能模块操作 613562.3.3状态栏 6275072.3.4菜单栏 618342第3章设备日常维护 6320713.1设备清洁与消毒 6233393.1.1清洁 6278683.1.2消毒 6324143.2检查与更换配件 6230423.2.1检查 698043.2.2更换配件 7135063.3故障排除 717234第4章临床应用操作流程 7281524.1患者准备 777964.2设备参数设置 785524.3操作步骤 8108224.4结果分析 811690第5章特殊功能操作 840825.1功能介绍 842085.1.1紧急停止功能: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可立即停止设备运行,以保证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848375.1.2参数调整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求,可调整设备的相关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8209685.1.3数据存储与输出功能:设备可自动存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可通过特定接口输出,便于分析、评估治疗效果。 828535.1.4远程监控与诊断功能:设备支持远程监控,可实时传输设备运行状态和患者治疗数据,便于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9246545.2操作方法 9294755.2.1紧急停止功能操作方法: 912555.2.2参数调整功能操作方法: 9115845.2.3数据存储与输出功能操作方法: 997245.2.4远程监控与诊断功能操作方法: 916335.3注意事项 9260035.3.1操作特殊功能前,请务必了解并熟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证操作正确。 9261865.3.2在操作特殊功能时,如遇疑问,请及时咨询设备生产厂家或专业技术人员,避免自行操作。 9273755.3.3特殊功能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处理。 9254895.3.4保证设备在正常工作环境下运行,避免因环境因素影响设备功能。 10217985.3.5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在保养过程中,严禁拆卸设备内部部件,以免影响设备功能。 1024681第6章病例分析与操作技巧 1018676.1典型病例分析 10160266.1.1病例一: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 10171466.1.2病例二:骨折患者手术复位 10277436.1.3病例三: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 10277316.2操作技巧 10227826.2.1基本操作技巧 10272916.2.2高级操作技巧 1159736.3临床经验分享 1126042第7章并发症处理与预防 11143697.1常见并发症 11199287.1.1感染:使用医疗器械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 119297.1.2出血: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导致出血。 11257107.1.3神经损伤:器械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 11181097.1.4血栓形成: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由于血液流动缓慢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 11123217.1.5胃肠道并发症:如器械插入过程中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出血、穿孔等。 11101617.2预防措施 11142697.2.1严格遵循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保证操作规范、熟练。 12116657.2.2保持器械清洁、消毒,减少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12316417.2.3评估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器械,避免不适当使用。 12242327.2.4加强患者监护,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发觉并处理并发症。 12314797.2.5做好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器械使用的认知度和依从性。 1237817.3处理方法 12116767.3.1感染: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者需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12176687.3.2出血:立即采取措施止血,如压迫、缝合等;严重出血者,根据情况输血、使用止血药物。 12232857.3.3神经损伤:评估损伤程度,给予相应治疗,如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 1273837.3.4血栓形成:采取抗凝、溶栓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12172777.3.5胃肠道并发症:根据损伤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修补手术等。 1225690第8章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 12302778.1术后护理要点 1226108.1.1保持创面清洁:术后应定期更换敷料,遵循医护人员指导,防止创面感染。 12153078.1.2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12162718.1.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 1221848.1.4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饮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促进康复。 1258918.1.5预防并发症: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 13155718.2康复训练 13284918.2.1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13258798.2.2物理治疗:运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疗、电疗等,促进患者康复。 13126168.2.3作业治疗: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 1311268.2.4心理辅导: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 13252598.3术后随访 1312618.3.1随访时间: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 13233378.3.2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康复进展、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1312458.3.3随访目的: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得到最佳康复。 1361988.3.4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和康复知识的了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复发。 1311201第9章设备运输与储存 13193409.1运输要求 13213379.1.1运输前准备 13253639.1.2运输工具及方式 13267389.1.3运输过程中的监控 14319729.2储存条件 14192809.2.1储存环境 1442179.2.2储存方式 1477539.3包装与标识 1428859.3.1包装要求 143589.3.2标识要求 1414265第10章法规与标准 15686210.1法律法规 151199010.1.1医疗器械法律法规概述 15322010.1.2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152887310.1.3医疗器械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151102310.1.4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152713210.2行业标准 151552910.2.1医疗器械行业标准概述 151951010.2.2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15948110.2.3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 162702310.3质量管理要求 161604510.3.1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162667510.3.2医疗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63230310.3.3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16743210.3.4医疗器械使用质量管理规范 16第1章引言1.1设备概述本章作为医疗器械操作使用指南的开篇,首先对各类医疗器械进行简要概述。医疗器械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及恢复生理功能的设备、器具、物品和相应的辅助工具。按照其功能特性及使用范围,医疗器械可分为高、中、低风险三个等级。为保证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本章将详细介绍各类设备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1.2安全信息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安全。为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本章将阐述以下安全信息:(1)电气安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应保证电气安全,避免触电的发生。(2)生物安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应遵循生物安全原则,防止交叉感染。(3)机械安全:医疗器械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机械安全,避免机械伤害。(4)化学安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接触有害化学品,保证使用者的健康。1.3使用前的准备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准备工作。以下为使用前需进行的准备工作:(1)阅读说明书:详细阅读设备说明书,了解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2)检查设备:检查设备外观是否完好,各部件是否齐全,功能是否正常。(3)环境准备:保证使用环境符合设备要求,如温度、湿度、清洁度等。(4)个人防护:根据设备特点,采取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等。(5)培训:操作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设备操作流程,保证正确使用。通过以上准备工作,为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使用奠定基础。在后续章节中,将针对具体设备进行详细操作指导。第2章基本操作指南2.1开机与关机2.1.1开机步骤(1)保证设备周围环境整洁,避免水、尘等杂物。(2)将设备接通电源,保证电源电压稳定。(3)按下开机键,设备将自动启动。(4)开机过程中,请耐心等待,不要进行其他操作。2.1.2关机步骤(1)在设备运行完毕或需要关闭设备时,请先保证设备处于待机状态。(2)按下关机键,设备将提示确认关机。(3)确认关机后,设备将自动关闭。请勿直接断开电源,以免损坏设备。2.2设备自检与校准2.2.1设备自检(1)设备开机后,将自动进入自检状态。(2)自检过程中,设备会检查各部件是否正常工作。(3)如自检过程中发觉故障,设备将发出警告声,并显示故障信息。请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处理。2.2.2设备校准(1)在设备使用前,请根据设备说明书进行校准。(2)校准过程中,请按照设备提示进行操作。(3)校准完毕后,设备将自动进入待机状态,等待进行下一步操作。2.3界面操作介绍2.3.1主界面(1)设备主界面包括:菜单栏、功能键、状态栏等部分。(2)通过触摸屏或按键,可切换至不同功能模块。2.3.2功能模块操作(1)进入相应功能模块,根据提示进行操作。(2)每个功能模块的操作步骤,请参照设备说明书。(3)操作过程中,如需退出当前模块,可按下退出键或返回键。2.3.3状态栏状态栏显示设备当前运行状态,如:运行模式、剩余时间等。2.3.4菜单栏菜单栏包括:设置、帮助、关于等选项。用户可根据需求进行选择。第3章设备日常维护为了保证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和延长其使用寿命,日常维护工作。本章将详细介绍设备清洁与消毒、检查与更换配件以及故障排除等方面的内容。3.1设备清洁与消毒3.1.1清洁(1)在清洁设备前,请保证已关闭设备电源,拔掉插头,以免发生意外。(2)使用干净的温水和中性清洁剂擦拭设备表面和配件,避免使用含有研磨成分的清洁剂。(3)清洁设备时,请使用专用的清洁工具,如软布、海绵等,避免使用尖锐物品刮擦设备。(4)清洁完毕后,用干净的布擦干设备,保证设备表面无水渍。3.1.2消毒(1)根据设备的材质和使用说明,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如酒精擦拭、紫外线消毒等。(2)按照消毒剂说明书的要求,配置合适的浓度。(3)保证消毒剂充分接触设备表面,消毒时间应符合相关规定。(4)消毒完毕后,用无菌水冲洗设备,并擦干。3.2检查与更换配件3.2.1检查(1)定期检查设备的外观、连接部件、电源线等,保证无损坏、松动或磨损现象。(2)检查设备的软件版本,保证为最新版本,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检查设备的使用说明,了解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更换配件的时间节点。3.2.2更换配件(1)根据设备使用说明,定期更换易损件,如电极片、电池等。(2)更换配件时,请保证设备处于关闭状态,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3)更换配件后,检查设备是否恢复正常运行,如有异常,及时联系售后服务。3.3故障排除(1)设备出现故障时,请首先查阅设备使用说明书,了解故障原因和解决方法。(2)根据故障现象,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排查,如重启设备、检查电源连接等。(3)若自行排查无法解决问题,请及时联系售后服务,切勿私自拆卸设备。(4)在故障排除过程中,注意记录故障现象和解决过程,以便为后续维修提供参考。第4章临床应用操作流程4.1患者准备在进行医疗器械操作之前,需保证患者已做好充分准备。患者准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及过敏史,保证患者符合医疗器械操作适应症。b.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风险,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c.患者需签署知情同意书。d.根据操作要求,指导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保证患者舒适、安全。e.患者需保持操作部位清洁,必要时进行皮肤消毒。4.2设备参数设置根据操作类型和患者具体情况,正确设置设备参数。设备参数设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根据操作类型选择适当的模式。b.设置合适的功率、时间、温度等参数。c.检查设备运行是否正常,保证设备处于良好工作状态。d.根据操作要求,预先准备好所需耗材和辅助设备。4.3操作步骤在保证患者准备充分和设备参数设置正确的基础上,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a.按照操作规范穿戴个人防护装备。b.对患者操作部位进行定位,明确操作区域。c.按照操作流程,逐步进行设备操作。d.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及时处理。e.操作完成后,妥善处理废弃物和设备,保证环境整洁。4.4结果分析操作完成后,对结果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操作效果。b.分析设备运行数据,评估操作过程是否稳定、可靠。c.对操作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d.根据结果分析,为患者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注意:本章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操作流程请遵循相关法规、标准和医疗器械说明书。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医师或技术人员。第5章特殊功能操作5.1功能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医疗器械中的特殊功能操作,这些功能通常针对特定病情或治疗需求而设计,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特殊功能操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5.1.1紧急停止功能: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可立即停止设备运行,以保证患者和操作人员的安全。5.1.2参数调整功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需求,可调整设备的相关参数,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5.1.3数据存储与输出功能:设备可自动存储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并可通过特定接口输出,便于分析、评估治疗效果。5.1.4远程监控与诊断功能:设备支持远程监控,可实时传输设备运行状态和患者治疗数据,便于医生进行远程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5.2操作方法5.2.1紧急停止功能操作方法:(1)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如遇紧急情况,立即按下设备上的“紧急停止”按钮。(2)设备将立即停止运行,此时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5.2.2参数调整功能操作方法:(1)进入设备的主操作界面。(2)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需求,选择需要调整的参数。(3)按照提示进行参数调整,调整完成后确认保存。5.2.3数据存储与输出功能操作方法:(1)在设备主界面选择“数据管理”功能。(2)查看并选择需要存储或输出的数据。(3)按照提示进行数据存储或输出操作。5.2.4远程监控与诊断功能操作方法:(1)保证设备连接至网络。(2)在设备主界面选择“远程监控”功能。(3)按照提示进行相关设置,使设备与远程监控系统建立连接。(4)在医生端,通过远程监控系统查看患者治疗数据和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5.3注意事项5.3.1操作特殊功能前,请务必了解并熟悉设备的使用说明书,保证操作正确。5.3.2在操作特殊功能时,如遇疑问,请及时咨询设备生产厂家或专业技术人员,避免自行操作。5.3.3特殊功能操作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操作,并进行相应处理。5.3.4保证设备在正常工作环境下运行,避免因环境因素影响设备功能。5.3.5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在保养过程中,严禁拆卸设备内部部件,以免影响设备功能。第6章病例分析与操作技巧6.1典型病例分析在本节中,我们将通过对一些典型病例的分析,来深入了解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这些病例涵盖了不同病种和临床情境,以帮助读者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6.1.1病例一: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病例描述:患者,男性,65岁,因胸痛就诊,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觉左前降支近端狭窄约90%。操作分析:在对该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时,首先应熟练掌握冠状动脉导管技术,选择合适的导管和导丝。在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生命体征,保证手术安全。6.1.2病例二:骨折患者手术复位病例描述:患者,女性,40岁,因车祸致右股骨骨折。入院后行手术治疗,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操作分析:在本病例中,操作者需要熟练掌握骨折复位技巧,保证骨折端对位良好。同时要熟悉各类内固定器材的使用,以保证手术成功。6.1.3病例三:脑出血患者微创手术病例描述:患者,男性,70岁,因突发头痛、呕吐就诊,诊断为脑出血。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操作分析:在微创手术中,操作者需熟练掌握立体定向技术,精确穿刺血肿。同时要密切观察术中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安全。6.2操作技巧6.2.1基本操作技巧(1)熟悉设备:在使用医疗器械前,操作者应对设备的基本结构、功能原理和操作流程有深入了解。(2)规范操作:遵循设备说明书和临床指南,保证操作规范,降低手术风险。(3)团队协作:手术过程中,团队成员应密切配合,保证手术顺利进行。6.2.2高级操作技巧(1)灵活运用: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求,灵活调整操作方法。(2)优化手术流程:通过总结经验,不断优化手术流程,提高手术效率。(3)处理突发事件:在遇到术中突发事件时,保持冷静,迅速采取相应措施。6.3临床经验分享以下是部分临床经验分享,供读者参考:(1)术前准备: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体质和手术风险,做好术前评估。(2)术中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手术安全。(3)术后管理:关注患者术后恢复,及时发觉并处理并发症。(4)持续学习:关注行业动态,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操作水平。通过以上病例分析和操作技巧分享,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掌握医疗器械的操作使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第7章并发症处理与预防7.1常见并发症在使用医疗器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以下列举了部分常见并发症:7.1.1感染:使用医疗器械可能导致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体感染,包括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7.1.2出血: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血管损伤,导致出血。7.1.3神经损伤:器械操作不当可能导致周围神经损伤,表现为感觉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7.1.4血栓形成: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由于血液流动缓慢等原因导致血栓形成。7.1.5胃肠道并发症:如器械插入过程中可能损伤胃肠道黏膜,导致出血、穿孔等。7.2预防措施为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下预防措施:7.2.1严格遵循医疗器械操作规程,保证操作规范、熟练。7.2.2保持器械清洁、消毒,减少病原体感染的风险。7.2.3评估患者病情,合理选择器械,避免不适当使用。7.2.4加强患者监护,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发觉并处理并发症。7.2.5做好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器械使用的认知度和依从性。7.3处理方法一旦出现并发症,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7.3.1感染:根据病原体种类和药敏结果,给予抗生素治疗;严重感染者需进行隔离,防止交叉感染。7.3.2出血:立即采取措施止血,如压迫、缝合等;严重出血者,根据情况输血、使用止血药物。7.3.3神经损伤:评估损伤程度,给予相应治疗,如营养神经、康复训练等。7.3.4血栓形成:采取抗凝、溶栓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7.3.5胃肠道并发症:根据损伤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修补手术等。在处理并发症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安全。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器械使用安全意识,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第8章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导8.1术后护理要点8.1.1保持创面清洁:术后应定期更换敷料,遵循医护人员指导,防止创面感染。8.1.2遵医嘱用药:按时按量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与医生沟通。8.1.3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8.1.4饮食调理: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饮食计划,保证营养摄入,促进康复。8.1.5预防并发症: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风险。8.2康复训练8.2.1功能锻炼: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制定合理的功能锻炼计划,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8.2.2物理治疗:运用物理治疗方法,如热疗、电疗等,促进患者康复。8.2.3作业治疗:通过有针对性的作业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增强自信心。8.2.4心理辅导:针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8.3术后随访8.3.1随访时间: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8.3.2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康复进展、并发症发生情况等。8.3.3随访目的: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患者得到最佳康复。8.3.4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疾病和康复知识的了解,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疾病复发。第9章设备运输与储存9.1运输要求9.1.1运输前准备在运输医疗器械前,应保证设备已清洁、消毒并妥善包装。根据设备类型及特性,制定合理的运输方案,保证运输过程中设备安全无损。9.1.2运输工具及方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如专业医疗器械运输车辆、航空器等。运输方式应满足以下要求:(1)平稳:避免剧烈振动、颠簸,以防设备损坏;(2)安全:保证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碰撞、摔落等影响;(3)快速:根据设备需求,选择适当的运输速度,保证设备及时到达目的地。9.1.3运输过程中的监控运输过程中应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运输环境符合以下要求:(1)温度:根据设备要求,保持适宜的温度范围;(2)湿度:避免潮湿环境,防止设备受潮损坏;(3)清洁:保证运输环境清洁,防止设备污染。9.2储存条件9.2.1储存环境医疗器械应储存在以下环境中:(1)干燥、通风、避光、避热、避潮;(2)温度:根据设备要求,保持适宜的温度范围;(3)湿度:避免潮湿,保证设备干燥;(4)清洁:储存环境应保持干净,防止设备污染。9.2.2储存方式根据设备类型、规格及特性,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1)悬挂:对于需要悬挂的设备,应保证悬挂设施稳固可靠;(2)平放:对于需要平放的设备,应放置在平整、稳固的表面上;(3)密封:对于易受污染或需防潮的设备,应采用密封储存方式。9.3包装与标识9.3.1包装要求医疗器械的包装应满足以下要求:(1)防震:采用防震材料,避免运输过程中设备受损;(2)防潮:采用防水、防潮材料,防止设备受潮;(3)耐压:包装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压功能,保证设备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挤压;(4)无菌:对于无菌设备,应采用无菌包装。9.3.2标识要求医疗器械的包装标识应包含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