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2024新教材高中生物章末质量检测三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章末质量检测(三)(本试卷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C.某些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占有多个养分级D.在人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反复利用解析:选D土壤微生物可将动植物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可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A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指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在困难的食物网中,某些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可能占有多个养分级,C正确;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反复利用,D错误。2.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决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河流污染长出的水华中有多种蓝细菌,这些蓝细菌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C.利用物理信息(音响设备)吸引鸟类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D.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须要限制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不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解析:选D河流污染导致的水华中有多种蓝细菌,这些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所以也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A正确;“桑基鱼塘”等生态农业建设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B正确;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结群信号吸引鸟类,使其结群捕食害虫,属于无环境污染的生物防治,C正确;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要限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适当进行物质和能量的投入,D错误。3.“发展经济不应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要爱护生态系统,应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此,人们在广阔的山区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在很多城市建立了湿地公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其反抗力稳定性提高B.湿地公园必需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C.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食物D.湿地公园建立后,复原力稳定性增加解析:选B在一片山林地上通过人工管理提高某种速生树的产量后,导致生物种类削减,从而使反抗力稳定性降低;任何人工生态系统都须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造成人工林中群落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光照;湿地公园建立后反抗力稳定性增加,复原力稳定性降低。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增加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困难,生态系统复原力稳定性就越强解析:选D生态系统具有肯定的自我调整实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困难,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越高,复原力稳定性越弱。5.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简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的全部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B.当蛇灭亡后,鹰和狐的竞争关系会加剧C.鼠数量削减会使蛇的数量下降比例最小D.鼠和蛇、蛇和鹰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解析:选B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当蛇灭亡后,鹰和狐均以兔和鼠为食,故鹰和狐的竞争关系会加剧,B正确;因该食物网中蛇仅以鼠为食,故鼠数量削减会使蛇的数量下降比例最大,C错误;在食物链上的信息传递是相互的,D错误。6.下面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其次养分级的示意图(单位:J·cm-2·a-1),据图分析,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第一养分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B.其次养分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100C.能量由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的传递效率是20%D.该生态系统第三养分级同化的能量是15解析:选A题图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其次养分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养分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养分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该养分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其次养分级同化的能量为100(摄入量)-20(粪便中的能量)=80(J·cm-2·a-1),依据能量传递效率倒推出第一养分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J·cm-2·a-1;题图仅表示能量流经其次养分级的过程,并不能得出第三养分级同化的能量,因此无法计算由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并不等同于第三养分级同化的能量。7.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其次养分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特别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养分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沼气池中的生物属于分解者解析:选C图中生产者为农作物和林地中的植物等,初级消费者是人和家禽、家畜;在该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成分是生产者,人的作用特别突出;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废物的再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而不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沼气池中的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属于分解者。8.下列关于右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若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的结构,则缺少的成分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若图示表示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淌,则由此可看出能量流淌的循环性C.若图示表示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流淌,则①②表示有机物D.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关系的制约,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分解者不受制约解析:选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而养分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中缺少的成分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有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淌是单向的,无循环性;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淌;自然环境中生物由于受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制约,种群数量一般呈“S”形增长。9.(2024·河北高考)烟粉虱为害会造成番茄减产。探讨者对番茄单作、番茄玫瑰邻作(番茄田与玫瑰田间隔1m)模式下番茄田中不同发育阶段的烟粉虱及其天敌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种植模式番茄植株不同部位成虫数量/(头·叶-1)若虫/(头·叶-1)天敌昆虫多样性指数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番茄单作22.73.20.816.51.2番茄玫瑰邻作1.40.20.11.82.2A.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的年龄结构变更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的空间分布类型变更C.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变更D.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解析:选B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的若虫与成虫的比值由16.5∶26.7变为1.8∶1.7,年龄结构发生变更,A正确;由单作转为邻作,烟粉虱种群中成虫在番茄植株不同部位的分布比例并无变更,仍旧是上部叶最多,中部叶次之,下部叶最少,所以空间分布类型没有变更,B错误;由单作转为邻作,群落中增加了玫瑰田,群落的水平结构发生变更,C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玫瑰吸引天敌防治害虫,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的功能,D正确。10.考察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从播种到稻秆还田的全过程,发觉在水稻分蘖期间,农夫拔草、治虫;然后排水进行搁田(亦称“晒田”);稻谷收获之后,有不少农夫在田里焚烧稻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农夫拔草、治虫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B.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C.搁田有利于水稻根系生长,提高水稻抗倒伏实力D.焚烧稻秆可提高土壤肥力,实现能量高效利用解析:选D农夫拔草、治虫的目的是使能量较多地流向水稻,最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A正确;搁田时排出的水可能会含有农药和化肥等物质,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B正确;搁田使稻田中水分削减,根系为汲取水分会向土壤深处生长,缺水也会使水稻纵向生长减慢,均利于抗倒伏,C正确;焚烧稻秆可加速物质循环(比由微生物分解稻秆的速度快),但这种做法并不能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能量在焚烧中以热能形式白白散失,未被利用。若将之投入沼气池,通过微生物分解产生沼气供人类利用,D错误。11.将某小型自然湖泊改造为人工鱼塘,投饵养殖肉食性鱼类。5年后,藻类暴发,引起水草(沉水植物)死亡,之后浮游动物及鱼类等生物死亡,水体发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导致水草死亡的最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B.更多水生生物死亡又加重了水体的污染,这属于反馈调整C.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有利于该湖泊的生态复原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饲料中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解析:选A藻类暴发,覆盖水面,导致水草缺少阳光,光合作用强度减弱,最终导致死亡;水生生物的死亡导致水体污染加重,属于正反馈调整;投放以浮游植物为食的鱼类可以捕食藻类,有利于湖泊的生态复原;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及饵料中有机物所含的化学能。12.如图为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若E生物种群总能量为8.6×109kJ,B生物种群总能量为2.3×108kJ。从理论上计算,A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A.6.3×107kJ B.8.6×107kJC.4.3×107kJ D.7.45×107kJ解析:选AA储存的总能量最少须要按最长食物链,最低能量传递效率计算,所以食物链是E→C→A,E→D→A。为此,E的能量在传递给A的途径中,只有确保:①E在传递给B时用去的能量最多;②E的总能量减去传递给B的后再传给C、D时效率最低;③C、D在传递给A时效率最低,结果才能使A获得的能量最少,所以据此计算得A储存的总能量最少为(8.6×109-2.3×108÷10%)×10%×10%=6.3×107(kJ)。13.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数字及箭头表示碳的去向。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生产者、乙、丙、甲构成了两条食物链B.①②⑥⑦为CO2形式,③④⑤为有机物形式C.③④⑤⑥⑦之和等于生产者同化的碳的总量D.经③流向乙的碳全部储存于乙体内的有机物中解析:选B题图中甲为大气中的CO2库,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题图中的②⑥⑦分别表示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呼吸作用产生的CO2,①表示生产者固定的CO2,③④⑤表示生物之间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的碳,B正确;生产者同化的碳的去向包括②③④,⑤⑦包含在③中,C错误;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碳部分储存在乙体内的有机物中,还有部分因呼吸作用而散失,D错误。14.右图中a、b、c、d表示不同的生物学含义,M代表相关指标的相对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至d表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则在猛烈变更的环境中最不易被淘汰的是b②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至d表示不同生态系统,则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最强③若M表示种群密度,a至d表示同种生物的四个种群,则种内竞争b最激烈④若M表示生物所含能量,a至d表示同一条食物链中的四个种群,则a处于最高养分级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选C基因多样性越大的生物,适应不良环境的实力较强,在猛烈变更的环境中越不易被淘汰,①正确;物种丰富度越大的生态系统,养分结构越困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整实力越强,②错误;肯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越大,种内竞争越激烈,③正确;依据能量传递特点可知,养分级越高,所含的能量越低,④正确。15.树林中有一种杂食性动物,在其食物中,植食性动物所占的比例为1/4,植物所占的比例为3/4。下表表示该杂食性动物体内的能量流淌状况(能量单位:kJ·cm-2·a-1),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摄入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51.61.523.127.0A.该杂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是24.6kJ·cm-2·a-1B.该杂食性动物粪便中的能量都干脆或间接来自植物的同化作用C.若杂食性动物增重1kg,则至少须要消耗10kg的植物D.该杂食性动物摄入的能量等于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解析:选D该杂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51.6-27.0=24.6(kJ·cm-2·a-1),A正确;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养分级的能量,杂食性动物既属于其次养分及也属于第三养分级,因此其粪便中的能量都干脆或间接来自植物的同化作用,B正确;若杂食性动物增重1kg,则从植物获得的能量为3/4,至少须要消耗植物3/4÷20%=3.75(kg),从动物获得的能量为1/4,至少须要消耗植物1/4÷20%÷20%=6.25(kg),则一共至少须要消耗植物3.75+6.25=10(kg),C正确;该杂食性动物摄入的能量=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D错误。16.(2024·烟台月考)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觉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访之向鸽群攻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自然界中鸽流向苍鹰的能量传递率是10%~20%B.鸽大声鸣叫报警属于行为信息C.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反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解析:选C在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其次养分级或第三养分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养分级或第四养分级,在自然界中相邻养分级之间的能量传递率是10%~20%,A错误;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传递物理信息、群飞骚扰属于传递行为信息,B错误;据图分析可知,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C正确;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反抗,属于种内互助关系,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17.(12分)如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构成生物群落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与CO2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有关的生理活动主要是④____________,其中①过程表示________________作用,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之外,还可来自____________等。(2)图2中有__________条食物链,处于最高养分级的生物是________;丙和丁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该食物网中,若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1×108kJ,能量传递效率按10%~20%计算,则最高养分级至少能获得________kJ的能量。(3)若由于某种缘由,造成图1中绿色植物的数量锐减,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数量发生了较大波动后又渐渐趋于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实力,这种实力是通过______________调整来实现的。解析:(1)图1中A是生产者,C是无机环境(大气中的CO2库),B是分解者,D、E是消费者,构成群落的全部生物包括A、B、D、E;CO2从非生物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主要依靠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CO2来自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化石燃料的燃烧。(2)图2中有甲→乙→丁→戊、甲→乙→丁→丙→戊、甲→乙→丙→戊和甲→丙→戊4条食物链,处于最高养分级的是戊;丙和丁都以乙为食,二者为种间竞争关系,丙捕食丁,二者为捕食关系;最高养分级至少获得的能量(选择最长食物链、最小传递效率计算)为1×108×10%×10%×10%×10%=1×104(kJ)。(3)生态系统发生波动后渐渐稳定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整实力,这种实力是通过负反馈调整实现的。答案:(1)A、B、D、E光合作用分解者的分解化石燃料的燃烧(2)4戊捕食和种间竞争1×104(3)自我调整负反馈18.(9分)某地经过开垦后,荒山变为树林,凹地成为鱼塘。下图表示某鱼塘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表示能量流淌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树木,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树林中,A和B两种生物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互利共生通常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据图分析,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3点)。(3)若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将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鱼塘生态系统须要人工不断地添加饲料以维持其正常功能,从能量流淌和物质循环的角度说明其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在不同水平位置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称作群落的水平结构,山顶和山脚是不同的水平位置,因此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获利,彼此有利的生物关系。(2)依据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分析,对于一个生物(乙)的同化量而言,其能量的流淌方向有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流向下一个养分级(流向丙和丁),还有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除此以外部分的能量未被利用。(3)种群“S”形增长的K值称作环境容纳量,影响“S”形增长的因素是环境因素(包括食物、水、天敌、栖息地空间等),与种群密度无关,因此若环境条件不变,捕捞前后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4)鱼塘生态系统中因捕捞造成大量鱼类生物输出,因此对于输入的能量和物质都要增大,持续不断地添加饲料为鱼塘供应能量和物质来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答案:(1)水平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2)传递给丙和丁、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流向分解者(3)不变环境条件不变,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不变(4)由于捕捞造成池塘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出大于输入,所以要不断添加饲料为鱼塘供应能量和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正常功能19.(12分)某自然爱护区地震后,据不完全统计,植被毁损达到30%以上。图1为该地区人为干预下复原过程的能量流淌图[单位为103kJ·m-2·a-1],图2表示复原过程中某种群的种群密度与种群的诞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请回答:(1)如图1所示,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2)图1中A表示____________,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养分级须要补偿能量输入的缘由是植被受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可知,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__________×103kJ·m-2·a-1。(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________点时,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爱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复原的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解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有两种方式:输入太阳能和人为输入有机物,从图可以推知,该生态系统输入的太阳能为(3+14+70+23)×103=110×103(kJ·m-2·a-1),输入的有机物能量[植食动物和肉食动物补偿的能量之和,肉食动物需补偿的能量分析见(3)小题解析]为7×103kJ·m-2·a-1,所以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110×100%=12.7%。(2)图1中A表示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图中未利用部分的能量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中的化学能。(3)如图1所示,除生产者外其他养分级须要补偿能量输入的缘由是植被受损,光合作用实力减弱,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削减;补偿能量输入可以减轻植被复原的压力。从其次养分级流入第三养分级的能量为[(14+2)-(0.5+4+9)]×103=2.5×103(kJ·m-2·a-1),肉食性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至少为[(0.05+0.25+2.1+5.1)-2.5]×103=5×103(eq\a\vs4\al(kJ)·m-2·a-1)。(4)由图2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在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表示该种群已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5)随着时间的推移,地震毁损的自然爱护区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复原的过程属于群落(或次生)演替。答案:(1)生产者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12.7%(2)细胞呼吸(或呼吸作用)有机物中化学能(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削减5(4)CE(5)群落(或次生)20.(2024·河北高考)(13分)为探究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讨者将20个人工淡水池塘均分成两组,比照组保持环境温度,试验组始终比比照组高4℃(利用温控装置),并从旁边淡水栖息地搜集水生生物投入池塘。连续多年观测发觉,池塘渐渐形成主要由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第15年时,池塘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单位体积水体中生物体的质量)的检测结果如图。回答下列问题。(1)池塘生物群落区分于湖泊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______________,池塘生物群落从简洁到困难的过程中发生了________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其种群数量将呈________形增长,若该生物种群密度在较长时期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____________。(3)从能量流淌角度分析,升温导致该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的缘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碳在池塘生物群落中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主要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要相识一个群落,首先要分析该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池塘生物群落从简洁到困难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2)某种水生生物被投入池塘后,由于池塘的空间和资源有限,其种群数量会呈“S”形增长。当该种群密度较长期的处于相对稳定阶段,表明其种群数量已达到了环境容纳量(或K值)。(3)分析题图可知试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低于比照组,因此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淌角度分析,上升温度后浮游植物的数量下降,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削减,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另外,上升温度可能会导致每一养分级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也会导致生态系统总生物量降低。(4)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淌,所以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答案:(1)物种组成次生(2)“S”环境容纳量(或K值)(3)升温后浮游植物数量下降,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削减(或生物自身呼吸消耗增加,分解者分解作用加快)(4)含碳有机物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大气中的CO2能够随着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淌21.(14分)资料一图1中的a曲线表示40年间人类燃烧化石能源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量,b曲线为环境中实际增加量。资料二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高原雪兔是一种常见动物,常栖息在低矮草地中,天敌有香鼬、艾虎、赤狐、狼等,特殊是冬季高原雪兔几乎成为唯一的食物来源,为了视察预警,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四周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另外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窟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供应繁殖场所。图2为冬季雪兔能量流淌的图解(单位:J·hm-2·a-1)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二氧化碳除了资料一中由化石能源燃烧返回大气外,还有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条),图1中a、b两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缘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依据资料二写出一条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原雪兔的存在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物种的丰富度,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中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用于高原雪兔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______________J·hm-2·a-1。(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反抗力稳定性低,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草原中有一种植物的根分泌一种萘醒,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这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说明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关。解析:(1)二氧化碳返回大气的途径除了化石能源燃烧,还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图1中a、b两条曲线出现差异的主要缘由可能是生产者光合作用利用了部分二氧化碳。(2)依据资料二可以写出一条食物链:草→高原雪兔→狼(香鼬、艾虎、赤狐)。高原雪兔会把巢穴四周较高的草从基部咬断,提高了矮生植物的数量;高原雪兔废弃的洞窟还能为褐背拟地鸦和多种雪雀供应繁殖场所,提高了这些生物的生存率,这些都增加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图2中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2.4×107-1.9×107)÷(1.05×109-3×108)×100%=14%。用于高原雪兔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同化量-呼吸量=1.05×109-3×108-5.15×108=2.35×108(J·hm-2·a-1)。(3)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较少,养分结构(食物网)简洁,其自我调整实力弱,反抗力稳定性低。(4)萘醒能抑制其他植物种子的萌发,这属于化学信息,说明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关。答案:(1)呼吸作用(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消耗了二氧化碳(2)草→高原雪兔→狼(香鼬、艾虎、赤狐)调整植物间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