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复活(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复活(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复活(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复活(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复活(节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英雄主义是在于为信仰和真理而牺牲自己。——托尔斯泰记住吧:只有一个时间是重要的,那就是现在!它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有所作为的时间。——托尔斯泰每一个人都知道,这些喝酒上了瘾的,是因为做了错事而受到良心的呵责的人。人人可以注意到,过着不道德生活的人比旁人更缺少不了使自己昏迷的药物;强盗或小偷,赌徒与妓女没有麻醉品是不能生活的。——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公认的最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对文学拥有“狂恋式爱情”的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笔下达到巅峰。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托尔斯泰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他的作品展现的社会画面之广阔,蕴含的思想之丰饶,融会的艺术、语言、哲学、历史、民俗乃至自然科学等各种知识之广博,常常令人望洋兴叹。他的三部鸿篇巨著无疑代表了19世纪世界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水平。高尔基曾言:“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复活(节选)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原著,梳理课文情节,把握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鉴赏小说通过语言、神态及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3.探究小说题目“复活”的含义,理解作者在作中寄寓的真挚情感和深刻思想。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诸多文学巨作,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夫·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复活》写作的起因是朋友柯尼一次来波良纳庄园拜访,闲谈时说起一件法庭审理中的事件:一个贵族要求娶一名因偷盗而被判刑的妓女为妻。因为最初是这个贵族青年的诱惑,才使这个农家姑娘走上堕落的犯罪道路,成为妓女的。柯尼说的这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引起托尔斯泰的强烈兴趣,他先建议柯尼将此事写成小说发表。当发现柯尼半年多后仍没有写作的想法,托尔斯泰又写信征得柯尼同意,将这个题材转让给自己。于是从六十岁到七十一岁,托尔斯泰足足花了十一年时间,才写完了《复活》。故事梗概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奸后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后来她被人诬陷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玛丝洛娃无辜卷入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前情回顾课文整体感知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任务一:

分析人物形象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列夫·托尔斯泰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①“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我想见见您……我……”(4、5)①他和玛斯洛娃多年未见,已经有了陌生感,用“您”是表示尊敬;同时用比平时略低的声音以尊敬的口吻和对方说话,也流露出了他的心虚和愧疚。②“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17、19)②急切和激动,以至于忘记了之前内心设定好的称谓,下意识地使用了对往日爱人习惯性使用的“你”确认身份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①“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但又停住,觉得喉咙哽住了,“过去的事既已无法挽回,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您说说……”(31)“前天您受审的时候,我在做陪审员。”他说,“您没有认出我来吧?”(34)①心情平复后,愧疚感再度占据内心,改称“您”是觉得自己没资格用更随意的“你”和对方谈话;“停住”“哽住”两处细节则说明聂为自己犯下的罪孽深感不安,想要赎罪却不知该如何行动,怜悯、悔恨、内疚、羞耻,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回忆往事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①他的心灵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卡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可是你没有回答我,你是不是饶恕我,或者,什么时候能饶恕我。”他说,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了。(63)①最后直呼“卡秋莎”,又将称谓改为“你”,是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下定决心要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索要钱财情节

称谓变化

人物心理①决定义无反顾地拯救玛丝洛娃后,再次改称她为“您”,表明他要以一种全新的心态来看待他与玛丝洛娃之间的关系,伸手表示想要真诚地帮助她。②“再见,我还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可是,您看,现在没有时间了。”聂赫留朵夫说着伸出手,“我还要来的。”(72)聂赫留朵夫决意要拯救玛丝洛娃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确认身份①“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①“我在认罪”,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揭示聂的愧疚心理;“眼泪夺眶”“喉咙哽住”“抓栏杆”“竭力控制”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揭示出聂因想到曾经的罪行而悲伤激动的情绪。②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一样。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17、18)②先是大声说,但语调平得像背书,且说完后觉得害臊、四下张望,说明他感到羞耻、犹豫,还没有做好真正面对自己罪行的准备,最后高声说下去则表明他下定了决心直面自己的罪行。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索要钱财①“我想请求您……给些钱,要是您答应的话。不多……只要十个卢布就行。”她突然说。“行,行。”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伸手去掏皮夹子。(54、55)①有点惊讶,同时又为自己能够在一定成都上帮助到对方以减轻自己罪行而感到激动。②“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他的内心刹那间发生了动摇。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59、60、61)②这段心理描写充分揭示了聂在矛盾中挣扎的艰难。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一方面想要实现自我救赎;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怀疑自己对她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义。情节

独白、细节

人物心理聂赫留朵夫决意要拯救玛丝洛娃①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聂赫留朵夫觉得他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这虽然极其困难,但正因为困难就格外吸引他。他现在对她的这种感情,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对任何人都不曾有过。其中不带丝毫私心。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①之前的赎罪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安,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聂赫留朵夫在这里产生了一种更高尚的不带私心的精神力量,这样的力量让他更加坚定、欣慰,“精神的我”得到了成长。(“精神的我”战胜“兽性的我”)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您”和“你”的人称变换,其实反映了聂赫留朵夫内心激烈的矛盾震荡,表现了他走向“精神复活”时抉择的艰难。在刻画聂赫留朵夫这个形象时,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一个内心矛盾,灵魂痛苦,艰难迈出忏悔第一步的青年贵族形象。-3-2-10123情节心理变化图心理愧疚忐忑激动害臊悲伤不安羞愧自责纠结动摇自我怀疑自我斗争坚定决心战胜自我精神成长真诚相助挣扎的心理过程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其形象需分三个时段予以评价: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阶段。这时他善良、真诚、纯洁、高尚,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的成年阶段。这时的他进入军队,混迹上流社会,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第三阶段是进行灵魂救赎的忏悔阶段。这时的他与玛丝洛娃不期重逢,玛丝洛娃的遭遇唤起了他未泯的良知,他决心以实际行动来忏悔赎罪,恢复了他真诚善良、正直勇敢的本性。忏悔贵族这一概念指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系列。他们出身贵族,有才学,有理想,正直善良。上流社会的腐败,使他们堕落成自私自利者。但他们通过接触社会,认识到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落后及不合理性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依据44段对玛丝洛娃的心理描写,分析从认出聂赫留朵夫到决定要钱,玛丝洛娃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尽量使用原文词语作答)震惊——幸福——痛苦——恨玛丝洛娃要钱:(1)在风月场上所养成的思维习惯和性格使然(表层)(2)对聂赫留朵夫的恨所驱动的(深层)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

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分析】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分析】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分析】“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分析】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分析】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分析】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眯细眼睛,眉头皱得更紧了。(10)眼睛不看他,叫道。她那涨红的脸突然变得阴沉了。(16)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玛丝洛娃的表情表现了她认出对方后的心理,那段不愿意触及的痛苦记忆又出现在她的脑海中。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蔑视、愤怒、无声抵抗。D.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E.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F.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37)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转移话题、冷漠置之,表现出她的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努力想要忘记过去,不想再触及那段痛苦的回忆。

面对聂赫留朵夫的赎罪,玛丝洛娃鄙夷不屑、不信任。玛丝洛娃形象总结

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伤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纯朴、天真无邪。

文中所展现的是她堕落的时期,这时的她唯利是图,善于讨好,献媚,工于心计,自私自利,且倔强无情。

玛丝洛娃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玛丝洛娃是沙俄时期被伤害、被欺凌、被毁灭的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任务二:

透视写作手法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心灵辩证法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玛丝洛娃的精神状态。全能视角的第三人称心理分析,深刻地剖析两个人的内心世界。思考:文章开头部分,对狱中其他人物对话情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从对话内容来看,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混乱,突出了混乱、嘈杂的环境特点。(见微知著)以环境的混乱、嘈杂衬托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吵闹的场面使得玛丝洛娃听不清聂赫留朵夫的讲话内容,才有了下文两人近距离的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揭示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写作特点——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①生动的细节描写。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②独特的讽刺手法。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③突出的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尽管好几十万人聚居在一小块地方,竭力把土地糟蹋得面目全非,尽管他们肆意把石头砸进地里,不让花草树木生长,尽管他们除尽刚出土的小草,把煤炭和石油烧得烟雾腾腾,尽管他们滥伐树木,驱逐鸟兽,在城市里,春天毕竟还是春天。阳光和煦,青草又到处生长,不仅在林荫道上,而且在石板缝里。凡是青草没有锄尽的地方,都一片翠绿,生意盎然。——《复活》开头任务三:

探究“复活”含义探究标题意蕴对于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1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表层义)2标题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象征义或比喻义)。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⑤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讨论:小说以《复活》为题,是指谁的复活?有人认为这里的“复活”是指聂赫留朵夫,有人认为是指玛丝洛娃,有人认为是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