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绝密★启用前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考古学者在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较为完整的环壕聚落结构。这些聚落规模较大,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生活区规划整齐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这说明这一时期该地区()A.已形成鲜明的社会等级 B.聚落内外部规划有序C.部落内部社会分工显著 D.建筑设计注重规模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在壕沟圈护的聚落内部功能分区明确,除聚落内部生活区规划整齐外,环壕外墓葬区也多经过有意识的规划,墓葬依序排列”可知该聚落中出现了明显的分区,这是出现社会等级的表现,A项正确;“规划有序”是表面现象,不是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B项;根据聚落内部的分区能够体现社会等级的分化,但无法说明社会分工,排除C项;“规模化”的特点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2.《孟子·告子上》中说道:“圣人与我同类者,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体现出孟子()A.具有超越阶级差别的政治理念 B.主张社会审美应该有统一标准C.反思西周礼乐文化中的等级性 D.认为审美共识有助于社会和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强调的是人的感官对于美好事物的共同感知和欣赏能力,认为这是超越个人差异的共通性,暗示了审美共识可以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石,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孟子的审美观念,不是政治观念,排除A项;材料反映孟子对于审美共识的看法,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审美的统一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西周礼乐文化,其等级性难以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3.秦朝统一后,对原属燕国的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的施行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 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解析〗从题干关键信息“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且是同时进行的,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可知,秦朝统一后,对原属于燕国的东北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的措施与内地中原地区是一致的,这说明秦朝并没有对新拓展的地区采取差别对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措施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的政治文化体制的一致化发展,强化东北地区对国家的认同,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中“秦朝统一后”矛盾,排除;“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C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该措施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D项错误。4.汉武帝时期,一改少府(负责皇室财政)掌握盐铁等资源以及皇帝的赏赐从少府支取的做法,让本属于宰相管理的大司农直接上奏盐铁丞的奏章,并置大农部丞数十人,分部主郡国盐铁等矿产资源。汉武帝此举A.完善了中央官僚机构职能 B.增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C.加快了盐铁官营政策出台 D.旨在增加皇室的财政收入〖答案〗B〖解析〗本题题干主要研究的是汉武帝通过机构改革,强化对全国盐铁等资源的掌控。其目的之一是通过控制经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汉武帝设置大司农时,盐铁等已经属于少府所管,盐铁官营政策已经出台,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汉武帝的这一做法本质是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5.魏晋时期,以曹植为首的魏晋名士开启了“任诞放达”之风,曹植在其《赠丁翼诗》中写道:“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该诗主要体现了()A.魏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没落B.魏晋士人对虚伪礼法名教的批判C.魏晋文学注重对现实的探寻D.儒学思想推动士人自我意识觉醒〖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滔荡固大节,时俗多所拘。君子通大道,无愿为世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时俗多所拘”则指出当时社会风气受到许多约束,这些约束往往指的是儒家的礼法名教。而通过这些诗句,可以看出曹植对于当时社会中过分强调儒家礼法名教的现象持有批判态度,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追求更广阔的道德和智慧,而不是被世俗的礼法所束缚。因此,这首诗主要体现了魏晋士人对虚伪礼法名教的批判,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部分士人对于儒家的看法,不代表魏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没落,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文学受玄学影响,注重对现实的逃避,排除C项;材料确实反映魏晋时期,部分士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但是推动其觉醒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不是儒学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6.关于隋朝的三省制中尚书省的地位问题,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忌惮尚书省长官的位高权重,长期不设左右仆射,参掌朝政的“五贵”无一是尚书省官员,这使得尚书省全面退出了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对此观点的合理解释是()A.削弱尚书省权力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贵族政治传统对隋朝政治的影响C.提高门下、内史两省地位的政治考量D.皇权是中央行政制度主导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忌惮尚书省长官的位高权重,长期不设左右仆射,参掌朝政的‘五贵’无一是尚书省官员,这使得尚书省全面退出了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可知,隋炀帝时期,尚书省长官的权力被削弱,这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大臣的权力,隋炀帝不设左右仆射,使得尚书省无法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这是为了确保皇帝对朝政的绝对控制。因此,这一做法反映了皇权在中央行政制度中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削弱尚书省权力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不是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对于中央行政制度的影响,不是贵族政治传统对隋朝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隋炀帝不设左右仆射,使得尚书省无法参与机密、决策的环节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不是提高门下、内史两省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7.下表所示资料能够反映出,唐代后期()资料出处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江淮“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唐会要》唐宪宗“(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新唐书》唐宣宗大中五年二月(847年),江淮“漕米岁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旧唐书》A.藩镇割据阻断国内商业贸易 B.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C.关中对江南的经济依赖弱化 D.政局变化阻碍漕粮运输〖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岁入米数十万斛,以济关中”“(元和)初,江淮米至渭桥者(长安附近粮仓,又称渭仓)才二十万斛”“漕米四十万斛,其能至渭仓者,十不三四”及所学可知,唐代后期大运河运到关中的粮食越来越少,这反映出当时藩镇割据和国势衰落,政局变化阻碍了漕粮运输,D项正确;漕粮运输不属于国内商业贸易,排除A项;材料没有放映出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提高的趋势,无法得出“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推移”,排除B项;唐代江南经济地位日益重要,而关中对其经济也越来越倚重而不是弱化,排除C项。故选D项。8.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国主元吴正式称帝,宋廷“诏削夺官爵、互市”。元昊虽屡战屡胜,但困于财力,于庆历四年(1044年)上誓表臣服,宋廷随即复其官爵,“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据此可知,当时()A.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 B.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C.经济重心发生重大转移 D.西夏制度基本上模仿北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砦”可知,宋夏之间开设榷场进行经济贸易往来,这说明边疆与中原经济联系密切,B项正确;宋夏时期国家没有实现统一,“榷场贸易推动统一进程”说法错误,排除A项;经济重心转移是指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转移,西夏位于西北,因此材料不能体现经济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西夏模仿北宋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9.依据如表内容,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的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民族政权制度契丹辽中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汉制待汉人”,地方州县制与部族制并行。党项西夏仿宋设中书、枢密、三司分管行政、军事、财政,又保留了原有“蕃官”体系。地方州、县官员多由部族首领充任。女真金中央沿袭唐宋制度,地方以猛安谋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县制管理汉人。A.完成了与内地一体化的进程 B.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C.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扩展 D.注重本民族先进制度的保留〖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少数民族建立的辽、西夏和金在政治制度上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C项正确;辽、西夏和金在学习中观政治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少数民族特色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辽、西夏和金没有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B项;题干强调少数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地区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10.辽代邑社是在当时佛教兴盛的背景下,以平民为主体自发结成的民间宗教组织。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以及对民间邑社的宽容态度,辽代邑社蓬勃发展,僧俗都可参与,“千人邑”成为邑社的代名词。辽代邑社的发展()A.体现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C.弱化了政府对基层的控制 D.限制了寺院经济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代(中国)。根据材料“辽代邑社是在当时佛教兴盛的背景下,以平民为主体自发结成的民间宗教组织。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以及对民间邑社的宽容态度,辽代邑社蓬勃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邑社的成员通过自愿捐献财物,支持寺院的兴建工程和法事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念诵佛经、供养佛塔、印刷和保存大藏经等,有力地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佛事的盛行,有利于佛教文化的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辽代的宗教文化发展,不是民族交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辽代邑社对于当时社会基层管理的影响,而且统治者对民间邑社的宽容态度,侧面证明其对于政府的基层控制影响是有限的,排除C项;辽代邑社是以平民为主体自发结成的民间宗教组织,不是经济组织,也没有体现其对于的土地的占有情况以及对于寺院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11.有学者认为,宋代理学家的儒佛争论集中于人性论,长于“内圣”而短于“外王”。其负面影响在于理学家们对孔孟之学或中华文化特殊性的固执坚持、对异己思想流派的坚决抵制,不仅使儒学失去了“见贤思齐”的优秀品质,也一定程度上使国人在文化上走向狭隘和故步自封。据此可知,理学的问题在于()A.缺少富有哲理的思辨性 B.未能摆脱传统儒学的桎梏C.丧失改造社会的使命感 D.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面对佛学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宋代理学家们致力于儒家概念范畴的重新诠释和概念系统的重建,希望将纯粹的圣贤之道及其积极意义展现给世人,据此可知,理学的缺陷主要局限在未能摆脱传统儒学桎梏,B项正确;理学加强了儒学的思辨化,排除A项;理学加强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排除C项;理学走向了实际,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排除D项。故选B项。12.明代废行省,地方“都、布、按三司呈鼎立之制”,明中央又派监察御史或部院大臣出任总督、巡抚、巡按各差,与各省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等均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且凌驾于三司之上。这一制度设计A.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B.发展了三权分立体系C.导致了行政效率低下 D.异化了中枢权力运行〖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在三司之外加派监察官员出任地方官吏,这种设计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权制衡,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督抚、巡按主掌监察,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地方机构的变化,同中枢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3.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后来官府为完成上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这种现象表明A.制瓷业产品种类日益增多B.私营手工业逐渐占主导地位C.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D.手工业的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答案〗B〖解析〗据材料“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其窑身比官窑大只好借助民窑生产,因此导致三四倍,产品畅销海内外”可知,由于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而为了完成朝廷的需要,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其规模超过官窑,占据主导地位,B正确;据材料反映的是官窑、民窑地位的变化,没有涉及制瓷业产品种类,A错误;据材料没有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现象,C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官窑、民窑的问题,没有涉及劳动分工,D错误。14.绍兴七年(1137年),帝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明朝这举措A.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 B.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C.源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绍兴七年(1137年)为南宋高宗时期,而“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体现了南宋统治者重视海外贸易带来的巨大利润。而材料“帝以海外诸番朝贡,附带货物交易者,须有官专主之,遂于浙江福建、广东设市舶提举司”则体现了外国在朝贡时附带货物,需要管理,因此明朝设机构进行管理,体现了明朝海外贸易实质上是朝贡贸易,而明朝设置机构的举措,则适应了对外贸易的政治化,即海外贸易服务于朝贡体系,A项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南宋重视对外贸易带来的利润,而明朝实质上是朝贡贸易,这种做法并不能推动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排除B项;朝贡贸易的原因并不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是“天朝上国”思想导致,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市舶司功能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5.清朝入关后,在辽东地区设置盛京将军辖区,其地理范围与明辽东都司大致相符。自顺治朝起,清朝打破了明朝在辽东不设府、州、县的制度格局,设置奉天府,并将其升级为与北京(顺天府)同级的京府。至乾隆时期,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盛京将军与奉天府尹双轨管理制度。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A.清朝宣扬政权合法性与优越性的诉求B.清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C.清初期加强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需要D.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清朝打破了明朝在辽东不设府、州、县的制度格局,这表明清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进行了改革,以适应新的政治需要和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中央集权体制,B项正确;清朝设置奉天府,并将其升级为与北京(顺天府)同级的京府的变化并非仅仅是为了宣扬政权的合法性与优越性,是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不是政权合法性与优越性的诉求,排除A项;清初期加强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表现有提高八旗贵族的政治特权,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等,这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无法得出“清初期加强满洲贵族政治权力的需要”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确实体现明清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但是这是表面现象,其本质还是清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16.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他们倡导“思以济世”“学必实用”“不发空言”“见诸实效”的学风。这反映出()A.社会动荡推动儒者的自我反思 B.经世致用成为知识分子共识C.士大夫阶层对君主专制的不满 D.儒家思想开始关注现实问题〖答案〗A〖解析〗材料题提到黄宗羲、顾炎武等一批士大夫认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教条、空谈是明朝覆亡的重要祸根,并提倡实学。这说明明末清初的政治动荡,迫使一批儒家学者反思儒学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倡导经世致用,但并没有发展成为士大夫阶层的共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排除C项;儒家思想从春秋战国开始,就关注现实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均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始皇开创博士制度,选拔东方六国博通古今的学者充任参谋和顾问,参与政议,辅助决策。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其博士议政制度明显受到尚处于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农耕生活转化阶段的有原始民主制残余的西北诸戎影响。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在文化上采取特别优容的态度。从可考的博士看,其籍贯都在关东。这样看来博士是东方六国的政治代表,秦始皇吸收各国的士人担任政府设置的博士官,让他们参议朝政从而组建了参议辅政集团,创建了博士议政制度。——摘编自夏增民《博士制度与秦朝政治转折》材料二廷议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由秦始皇确立的朝议制度演变而来,明代更加规范和完备。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廷议的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包括阁臣、九卿、科道,以及与所议内容有关的文武官员等,皇帝一般不参加廷议。确定廷议时,依据所议事项的内容归六部中哪个部主管,廷议的举行就由该部尚书主持。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人们称之为东阁议事、东阁会议。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摘编自马静茹《明代廷议的运作研究——以俺答封贡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博士议政制度建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廷议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答案〗(1)原因: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答出两点即可)(2)特点:规范完备;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地点相对固定。(答出两点即可)评价:廷议制度具有民主议事的形式,对专制皇权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为君主决断提供参考,提高决策科学性;明代以后皇权的强化决定了其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后期逐渐沦为党争的工具。(答出一点即可)〖解析〗【小问1】原因:根据材料“秦在继承周文化的同时,因久处西北边陲而戎化较深”可归纳出西周和西北诸戎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秦统一六国后,为消弭六国的反抗意识”可归纳出笼络东方六国知识分子、消弭六国反抗意识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巩固大一统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小问2】特点:根据材料“明代凡遏重大事情必交廷议谈论,提出解决方案后上奏皇帝批准后执行”可归纳出规范完备;根据材料“廷议内容主要有议立君、议储嗣、议建都、议郊祀、议宗庙、议典礼、议封爵、议亲藩、议大臣、议民政、议漕运、议边事等”可归纳出议题广泛,主要讨论国家重大事务;根据材料“参加廷议的人员有明确的规定”可归纳出参加廷议人员有明确规定;根据材料“廷议有一般固定在左阁门举行”可归纳出地点相对固定。评价:根据材料“廷议制度作为明代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后期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和所学知识可知,可从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际作用有限及党争工具等角度进行分析。18.谏议制度材料一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材料二唐代谏议渠道是比较丰富的,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特别是投匦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时期的谏议制.度……所谓“匦”,类似于今天的检举箱,而投匦制度也类似于今天的信访制度和举报制度。武则天这四匦分别由谏议大夫、补阙、拾遗负责,称为“知匦使”。匦函设置后,为防止投状内容琐细、伪滥及匿名诬告等现象,唐政府逐渐制定了检验副本制度。即规定投匦者应.先出具副本由知匦使检验,发现伪诈或事涉繁琐,可以不予受理……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散骑常侍、给事中、谏议大夫、起居郎、补阙、拾遗,官职由三品到从八品,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据刘松柏等《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谏议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影响。〖答案〗(1)原因: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唐诗革新运动;“经世致用”的风气盛行;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阶层变动,庶族地主崛起。(2)主要特征:形式多样;职能完备;运作机制规范;责权鲜明,分工明确;均为实官,握有实权;责权涉及朝政的各个层面。影响: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谏议制度提供借鉴;主张告密之风,影响政局稳定。〖解析〗(1)原因:根据“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得出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根据所学可得出唐诗革新运动;根据“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得出“经世致用”的风气盛行;结合的所学可得出科举制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社会阶层变动,庶族地主崛起。(2)主要特征:根据“面谏、廷议、章奏、封驳、诗谏都成为实现谏诤目的的手段”可得出形式多样;根据“而每个层面上的谏议互有侧重,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分工明确的责权体系”得出职能完备,运作机制规范;根据“责权也渗透到了朝政的各个层面”得出责权鲜明,分工明确;根据“唐代谏官打破了以前谏官多为加官、有职无权的传统,继承隋唐,使谏官均为实官,即使是荣誉性的散骑常侍,也以实职待之。”得出均为实官,握有实权;责权涉及朝政的各个层面。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可从有利于澄清吏治、提高行政效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后世谏议制度提供借鉴、主张告密之风,影响政局稳定等角度概括。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摘编自黄锡之《从<盛世滋生图>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盛世滋生图》史料价值进行评估与说明。〖答案〗《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描绘苏州的繁华景象,是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图像史料(实物史料)。该画作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如答:消费水平、长途贩运、金融、江南人口快速增长等也可酌情给分)但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有意史料),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研究该时期苏州的社会发展史时,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坚持多重论据法。〖解析〗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1759年,苏州人徐扬完成画作《盛世滋生图》,表现了当时苏州的繁荣景象。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可知,《盛世滋生图》是乾隆时期的绘画作品,描绘苏州的繁华景象,是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的图像史料和实物史料。根据材料“画作中,有14家丝绸店,22家棉布店。米市附近商旅如织,水运繁忙,有服务设施行业如酒楼、饭馆、珠宝、玉器、古玩等8家烟店中3家标出‘(福建)浦城建烟’的招牌,还见许多钱庄字号。城郊的木渎镇和枫桥镇在图上也被尽情描述出盛采风貌。”可知,该画作为研究清朝前期苏州的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交通运输业、集镇、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史料依据。根据材料“黄锡之《从看乾隆时期苏州对江南社会经济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画作带有对客观事物描述的主观色彩,其描述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历史,应辩证客观看待其史料价值,在研究该时期苏州的社会发展史时,应与其他的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相互印证,坚持多重论据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主要围绕“四个维度”展开,第一个维度是古代关于生产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禀赋论、专业化生产与规模经济以及农业与工商业的关系;第二个维度是古代关于交换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展开;第三个维度是古代关于运输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国际贸易的陆路运输和海运通道;第四个维度是古代关于治理的经济思想,主要内容围绕义利观和天下观展开。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基本涵盖了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并基于中国历史现实,从政府作用和价值观维度赋予了国际经济理论更多意涵。——摘自刘斌朱晓梅《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的逻辑演进与现实借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这一主题,任选朝代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维度加以论述。(要求:朝代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示例:宋代的经济发展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开放型经济思想。从生产维度看: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有些地方一年三熟;出现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宋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松动,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从交换维度看:宋代国内市场繁荣,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官方设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