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湖南省益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益阳市2025届高三9月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卷)考试时量:75分钟试题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夏至早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宫殿区,以沟、坑等遗存(祭祀自然神)为主,晚商时期,王室的大型祭祀活动集中于宗庙和王陵区,并发展出王室专有的祭品和礼仪。这一变化说明()A.专制王权不断强化 B.宗法、分封制的确立与发展C.人文主义思想出现 D.祭祀活动遵循天人合一思想〖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夏到商,祭祀的对象发生变化,由祭祀自然神为主到祭祀宗庙和王陵即祖先,由神到人,体现人文主义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祭祀对象的变化,与专制王权不断强化无关且此时王权并没有强化,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天人合一思想指的是天和人的关系实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2.汉昭帝(前94年——前74年)时期,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双方的观点如下表,据此可知()儒生(贤良、文学之士)主张桑弘羊(御使大夫)主张昔齐桓公内附百姓,外绥诸侯,存亡接绝,而天下从风……诚上观三王之所以昌,下论秦之所以亡,中述齐桓所以兴,去武行文,废力尚德,罢关梁,除障塞,以仁义导之,则北垂无寇虏之忧,中国无干戈之事矣……夫汉之有匈奴,譬若木之有蠹,如人有疾,不治则浸以深。故谋臣以为击夺以困极之。诸生言以德怀之,此有其语而不可行也。诸生上无以似三王,下无以似近秦,令有司可举而行当世,安蒸庶而宁边境者乎?A.朝中分歧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 B.争论为武帝解决边患提供支持C.东汉时期监察机构权力日益衰落 D.朝廷之中的朋党之争日趋严重〖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时空是汉昭帝时期(中国)。由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儒生主张对匈奴应该“以仁义导之”,即推行仁爱和正义;而桑弘羊认为应“击夺以困极之”,即采取军事打击。这场争论是关于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一定程度影响边疆治理,A项正确;汉武帝在汉昭帝统治之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故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朝廷官员曾展开一场如何处理与匈奴关系的争论”,而不是朋党之争,排除D项。故选A项。3.花蕊夫人(约886——926),五代十国女诗人、后蜀后主孟昶妃子,一生创作了大量宫词(以宫廷日常生活琐事为题材的诗)。她曾在诗词中写道:“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该诗句折射了()A.巴蜀人民对回鹘服装的喜爱 B.民族交融下的大一统趋势C.蜀汉政权治理下的民族交融 D.国家分裂促进了民族交融〖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十国(中国)。根据材料“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诗句体现了当时中原地区对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的接纳和欣赏。自唐朝以来,中原与回鹘在政治、经济上的互动,以及文化上的相互认同,都在促进着民族间的融合。回鹘的衣装和马匹在中原地区的流行,以及回鹘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都是民族融合的具体表现,而在民族交融下而蕴含着大一统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提到了巴蜀人民对回鹘服装的喜爱,没有全面反映民族交融的深度和广度,排除A项;蜀汉政权治理下的民族交融,时间上不符,蜀汉是三国时期,而非五代十国,排除C项;“国家分裂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4.北宋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目前考古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据此可知,宋代()A.海上瓷器贸易比较落后 B.北方制瓷业技术比南方高C.制瓷业不具备商业意识 D.政治中心影响制瓷业分布〖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据材料“北宋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目前考古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官窑(河南开封)、钧窑(河南禹州)、汝窑(河南汝州)、定窑(河北曲阳)和哥窑(浙江龙泉)”可知,北宋瓷器,不论在产量还是制作技术上,比前代都有很大提高,而发现的主要有五大名窑中哥窑分布在浙江,而其他四窑分布在河南、河北地区,这是因为两宋的都城分别是河南开封和临安(浙江杭州),D项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五大名窑的分布,不能说明宋朝北方制瓷业技术比南方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宋代制瓷技术和瓷窑分布,没有涉及瓷器贸易的内容,排除A项;制瓷业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财计》中说:“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这一主张()A.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 B.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C.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末清初(中国)。据材料“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可知,黄宗羲主张废除以金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做法,体现对货币干预的思想,B项正确;黄宗羲属于儒家知识分子,并不否定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排除A项;黄宗羲属于封建知识分子,其主张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黄宗羲反思和批判,而非继承和发展了宋明理学,排除D项。故选B项。6.鸦片战争前,广州曾是晚清主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但据史料统计: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外国货物总量为近1.2亿镑,以后逐年减少,1848年时,仅有3817万余镑。广州进口货物的变化()A.延缓了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B.促进了我国民族工业产生C.缘于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D.出于清政府对洋货的抵制〖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广州)。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的1843年广州港进口的外国货物总量为近1.2亿镑,以后逐年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多出通商口岸开辟,西方商品倾销重心发生了转移,广州进口货物逐渐减少,C项正确;广州进口货物变少,但其他通商口岸却在增加,并未延缓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仅从进口货物量变化无法得知当时民族工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清政府并未抵制洋货,排除D项。故选C项。7.甲午中日战争后,随着列强在中国投资建厂的增多。张之洞认为:莫若议与洋商合办,即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厄之一法。同时,他还提出:借外债而不用洋股。这最能说明张之洞()A.支持中外合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B.反对与外国合作,拒绝引进西方资本C.抵制西方经济入侵,发展民族企业 D.支持引进外资,但要控制外资的影响〖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莫若议与洋商合办,即免占我全利,并可学其工艺,此亦补救漏厄之一法”与“借外债而不用洋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的主张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防止外资控制,保护国家经济利益,D项正确;支持中外合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仅部分反映了张之洞的主张,没有提及控制外资的影响,排除A项;反对与外国合作,拒绝引进西方资本与张之洞的主张完全不符,排除B项;抵制西方经济入侵,发展民族企业的主张虽然有控制外资影响的意图,但没有准确反映张之洞支持通过合资方式学习技术的一面,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图为1912年7月14日刊登在《申报》文艺副刊《自由谈》上的一幅漫画,其配文为“今之所谓政党者”。这()A.反映了民国初年当权者沉迷党争 B.揭示了北洋军阀割据下的政党乱象C.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D.表明大众传媒主导着当时社会舆论〖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漫画通过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当时所谓“政党”实际上沉迷于党派斗争,而非真正致力于国家建设或民主政治的推进。这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混乱与无序,A项正确;北洋军阀割据下的政党乱象是在1916年袁世凯死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漫画实际上揭示的是民主共和理念在实践中被扭曲,不是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排除C项;虽然《申报》等媒体在当时有重要影响力,但“主导”一词过于绝对,且与漫画主题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9.下表是1928年——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情况。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年份关税收入(单位:亿元)1928年1.341929年2.451930年2.921931年3.88A.列强倾销商品导致关税收入激增 B.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了部分成效C.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收效显著 D.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略〖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8——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28年——1931年中国关税收入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和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同时也为扩大税源,解决内战军费,在它建立不久,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的问题,发起了要求帝国主义支持的“改订新约运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倾销商品,排除A项;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是1935年,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迫使列强放松侵略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二战期间,当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时,中国军队却取得了一场对日作战的胜利,这引起了欧美大国对中国战场的高度关注。此战后,罗斯福总统宣布向中国贷款5亿美元,同盟国亦决定任命蒋中正为盟军“中印缅战区”最高统帅。该战为()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台儿庄战役〖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期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41年12月,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面对10余万日军的进攻,中国军队重兵防御,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此时,英美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接连败退。长沙会战的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C项正确;淞沪会战发生于1937年,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排除A项;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囚笼”,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排除B项;1938年1—5月,在李宗仁的指挥下展开徐州会战,中国军队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11.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为应对这一严峻形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中央()A.正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 B.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C.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D.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据材料“国际上,面临美苏冷战的阴霾和美、苏对我国的战争威胁;同时,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所学可知,面对苏联的威胁,美国的封锁等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不得不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三线建设,制定“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方针,全国经济建设迅速从以解决”吃、穿、用“为中心,转变到”举国备战、全民皆兵“上,后来又多与“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联在一起使用,成为冷战时期我国国际战略防御构思的总概括,D项正确。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外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国内也面临着粮食短缺和自然灾害等问题,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所学可知,不可能继续执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思想,排除B项;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有学者认为,中古庄园法庭最为关心的事宜就是制定,并执行有关村庄农业生活的规定,任命村官……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庄园法庭既可以保护领主和村民彼此尊重的公共权利,也可以作为民事法庭负责执行国王的判决。据此可知,庄园法庭()A.职能和作用具有双重性 B.旨在加强国王对地方的控制C.解决了庄园内部的矛盾 D.确保了庄园民众的自治权利〖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的欧洲。根据“在村民发生纠纷时扮演仲裁者的角色。庄园法庭既可以保护领主和村民彼此尊重的公共权利,也可以作为民事法庭负责执行国王的判决”可知,中古庄园的法庭具有仲裁者和执行者的双重角色,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庄园法庭的作用,排除B项;根据材料无从得知庄园法庭是否解决了庄园内部的矛盾,排除C项;根据庄园法庭的性质可知并不是要确保庄园民众的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13.有学者指出,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新教支持者),在其领地内借助宗教改革,加强了邦国的代议机构、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的。该学者意在强调,欧洲宗教改革()A.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 B.推动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C.促进了专制政体的发展 D.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答案〗A〖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一世(新教支持者),在其领地内借助宗教改革,加强了邦国的代议机构”可知,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代议机构,代议机构是民主的体现,根据“1534年亨利八世通过宗教改革,确立了国王的最高宗教地位,但这一决定是在议会的支持下通过的。”并根据所学可知,英国通过宗教改革,加强了君主和议会的权力,议会是民主制的体现,故都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形成,A项正确;民族国家意识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国民身份认同,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代议机构和议会是民主制的体现,并非专制政体,排除C项;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主要是启蒙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14.美国发明家和钟表制造商伊莱·特里(EliTerry),于1807年发明了一种可互换零部件的钟表制造方法,这一方法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制造业。这主要说明()A.科学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 B.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深C.工业革命渗透到各个领域 D.技术革新助推工厂制生产发展〖答案〗D〖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初美国。19世纪初美国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伊莱·特里发明的钟表制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其他制造业,促进了工业发展,体现技术革新助推生产发展,D项正确;科学理论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工人工资低、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差,不能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日益加深,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制造业,而非“各个领域”,排除C项。故选D项。15.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推行雇员持股计划,让劳工适当分享红利;分配方式上,推行结构性减税或增税,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上层建筑方面,实行普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形式平等原则。这些变化说明()A.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广 B.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C.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威胁 D.西方工人阶级地位彻底改变〖答案〗B〖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的世界。据本题材料可知,十月革命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分配方式、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上层建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如推行雇员持股计划、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行普选等,这些变化说明十月革命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了巨大冲击,促使它们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B项正确;这些变化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得到推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调整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而不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说明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威胁,这些调整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进行的自我完善,排除C项;西方工人阶级的地位并没有因为这些变化而彻底改变,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一些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16.有学者认为,只有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依附于整个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成为享有自由进入世界市场权利的国家,才能为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追逐超额利润,为垄断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道路。作者意在强调殖民体系的瓦解()A.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 B.体现了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C.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D.反映了战后民主力量极大增强〖答案〗C〖解析〗【详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题意可知,该学者认为,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现代民族国家是为了让发达国家更好的攫取利润,因此殖民体系的瓦解实际上是适应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C项正确;材料说明殖民体系的瓦解是为了适应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并没有体现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斗争的结果,也无法体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殖民地半殖民国家的转型,而不是战后民主力量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答案〗(1)特征:开放与多元交融;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可得出开放与多元交融;据材料“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得出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据材料“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可得出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自觉趋向性”文化出现的背景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然后,从文化多元、文学艺术的繁荣、玄学的产生、民族的交融等方面分析带来的影响可得出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最后,必需要有适当归纳总结。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胜利纪念话语不断变化,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政治需求和社会心理。1951年——1964年:这一时期的纪念话语主要强调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同时强调中苏友谊。1965年纪念话语中不再提及苏联的出兵和援助。“文革”期间,抗战胜利纪念话语趋于政治化、简略化,主要以通过反美、反修宣传来保障我们思想理论和道路正确性、纯洁性。改革开放后:抗战胜利纪念话语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开始客观评价正面战场的地位和贡献,同时承认国际社会在抗战中给予中国的援助和支持。新世纪以来:抗战胜利纪念话语更加凸显民族精神,强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时期的纪念话语更加注重民族情感的抒发,强调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摘编自郭辉《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战胜利纪念活动》(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建国以来每个历史时期抗战胜利纪念话语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以来抗战胜利纪念活动的意义。〖答案〗(1)特点及原因:①1951年到1964年,以“反美亲苏”为主。原因:美国对新中国的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抗美援朝等);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支持;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等。②1965到1976年:以“反美反苏”(革命性和政治性)为主。原因: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在很长时间内继续采取敌视政策;国内文革发生,“左”倾错误影响,强调阶级斗争等。③改革开放后:以“客观理性”(回归理性)为主。原因:中美建交、中苏关系改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得提出;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等。④进入新世纪: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原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中国梦的提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答题要点:首先,准确概括各阶段话语的特征,分析原因时重在从国内、国际两方面分析,特别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环境,以及外交政策。〖答案〗不追求唯一,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抗战纪念活动的意义:①弘扬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坚定的民族意志和英勇的抗战精神,通过纪念活动,可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激励后代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②牢记历史教训: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通过纪念活动,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战争带来的灾难,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增强国家安全意识。③强化国家认同:在抗战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赴国难。通过纪念活动,可以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促进民族团结,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提供精神动力。④传承抗战文化:抗战时期,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感人肺腑的文艺作品。通过纪念活动,可以传承这些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⑤促进和平发展:通过纪念活动,可以展示我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责任担当,促进国际友好交流与合作,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⑥激发奋斗动力:抗战胜利纪念活动可以激发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动力。(评分标准:任答两点。如每点〖答案〗只有角度,没有分析只得分,〖答案〗必须有适当的分析才能得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①特点:依据材料“这一时期的纪念话语主要强调反对美帝国主义和日本军国主义,同时强调中苏友谊”可知,①1951年到1964年,以“反美亲苏”为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对新生中国的敌视(孤立、封锁、包围、抗美援朝等);苏联对新中国建设的支持;我国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等。②特点:依据材料“纪念话语中不再提及苏联的出兵和援助”“反美、反修”可知,1965到1976年:以“反美反苏”(革命性和政治性)为主。原因: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美国从建国之初一直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国内1966年到1976年正在发生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影响,强调阶级斗争等。③特点:依据材料“抗战胜利纪念话语逐渐走向理性和客观”可知,改革开放后,以“客观理性”(回归理性)为主。原因:结合改革开放后的国情可知,对外,中美建交、中苏关系改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对内,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得提出;改革开放方针的提出等。④特点:依据材料“强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可知,进入新世纪,以“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为主。原因:进入到21世纪,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为\b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出中国方案;世界国际形势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并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弘扬民族精神、牢记历史教训、强化国家认同、传承抗战文化、促进和平发展、激发奋斗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法兰西民族和国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长期演变的产物。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击败英国,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14世纪初,腓力四世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百年战争(14——15世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意识。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随着王权的加强,继任统治者基本都加大了领土扩张,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完成法兰西现代疆域……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摘编自马胜利《法国民族国家和民族观念论析》材料二早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德意志只是一个地理名词。1517年的宗教改革加剧了地区分裂,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进一步削弱了德意志的统一性……18世纪,普鲁士成为德意志地区的主要强国,开始推动统一。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意志在法国文化冲击下,知识分子开始挖掘和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19世纪初,德意志邦联成立,但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工业革命促进了德意志地区酌经济一体化,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感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为后来的统一和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1864-1871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对当时国际关系产生的消极影响。(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和德国近代民族国家产生异同。〖答案〗(1)法国发展成民族国家的原因:①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通过击败英国,初步实现了法国的国家统一,这是法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起点。②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14世纪初,腓力四世与教皇的斗争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随后,14至15世纪的英法百年战争进一步强化了法国的民族意识。③专制君主制的建立:在路易十一统治时期,法国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的加强为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政治基础。④领土扩张:随着王权加强,法国的继任统治者在领土扩张方面不断努力,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完成了法兰西现代疆域的确定。⑤民族认同的法定化: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将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并将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这标志着法国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评分标准:任答三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消极影响:①加剧了欧洲的军事竞赛:德国的统一及其后的军事扩张,尤其是在普鲁士的领导下,引发了欧洲其他国家对军备的担忧,从而加剧了军事竞赛,为后来的冲突和战争埋下了伏笔。②促进了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德国统一后,为了自身的安全,重新组织了军事同盟,如三国同盟,这促使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对抗性的同盟,如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加强。③加剧了殖民地争夺: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统一国家,加入了列强对全球殖民地的争夺,与其他大国产生了冲突,尤其是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④引发了国际危机:德国的扩张主义政策和军备竞赛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引发了多次国际危机,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摩洛哥危机和波斯尼亚危机。(评分标准:任答二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相同点:①民族意识的形成:法国和德国的民族意识都是在与外部势力的斗争中逐渐觉醒的。法国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强化了民族意识,而德国则是在拿破仑战争期间民族情感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形成。②文化与民族主义:两国都经历了文化上的自我认同过程。法国通过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确立了民族认同的基础,德国则在法国文化的冲击下开始强调德意志文化的独特价值,形成了德意志民族主义。③中世纪基础:两国都是从封建制度下分散政治实体逐渐走向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都经历了中世纪晚期的领土整合过程。④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在两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都起到了作用。(评分标准: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不同点:①统一过程: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较为连续,从腓力二世开始的国家统一到路易十一的专制君主制,再到拿破仑三世完成现代疆域的确定,是一个相对连续的过程。而德国的统一过程则更为曲折,从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状态到普鲁士成为强国推动统一,再到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实现统一。②政治结构:法国在路易十一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的加强有助于国家的统一。而德国在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德意志邦联成立后仍然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③经济因素:法国统一过程中,经济因素的作用相对较小,而德国的统一则是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④外部影响:法国的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外部影响相对较小,而德国则是在拿破仑战争的直接刺激下,民族情感高涨,为统一奠定了基础。⑤宗教改革的影响:法兰西通过反宗教改革维护了天主教的统一,加强了王权。德意志宗教改革则导致国家进一步分裂。(评分标准:任答两点,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法国。根据材料一“13世纪初,法王腓力二世击败英国,初步实现国家的统一”可知,国家统一的初步实现为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国家的统一使得法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实体,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一“14世纪初,腓力四世同教皇的斗争更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英法百年战争(14——15世纪)进一步强化了民族意识”可知,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强化是法国发展为民族国家的重要原因。与教皇的斗争以及英法百年战争使得法国人民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认同感。根据材料一“路易十一统治时期建立了专制君主制,王权进一步加强”可知,专制君主制的建立使得国家权力更加集中,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治理,为民族国家的形成提供了政治保障。根据材料一“随着王权的加强,继任统治者基本都加大了领土扩张,直至1860年拿破仑三世完成法兰西现代疆域”可知,领土扩张使得法国的领土范围更加明确,增强了国家的实体感和民族凝聚力。根据材料一“1789年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把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把公民权和民族主权确定为法兰西民族认同的基础”可知,人权宣言将民族确立为集体认同,并确定了公民权和民族主权,使民族认同法定化,标志着法国民族国家的正式形成。【小问2详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二“拿破仑战争期间,德意志民族情感高涨,反抗外来压迫,为后来的统一和民族国家建设奠定了基础。1864-1871年间,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最终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可知,德国的统一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加剧了欧洲的军事竞赛。德国统一后的军事扩张引发了其他国家对军备的担忧,各国纷纷加强军备,为后来的冲突和战争埋下了伏笔。根据材料二“德国统一后,为了自身的安全,重新组织了军事同盟,如三国同盟,这促使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对抗性的同盟,如法国和俄国的关系加强”可知,德国统一后促进了军事同盟的对抗性,德国的军事同盟引发了其他国家的反应,形成了对抗性的同盟体系,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根据材料二“德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统一国家,加入了列强对全球殖民地的争夺,与其他大国产生了冲突,尤其是在非洲和太平洋地区”可知,德国统一后加剧了殖民地争夺。新兴的德国加入殖民地争夺,与其他大国产生冲突,破坏了国际秩序。根据材料二“德国的扩张主义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