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河西五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甘肃省河西五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甘肃省河西五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甘肃省河西五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甘肃省河西五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河西五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一种类害虫(具有趋光性)以蔬菜的叶片为食,成蛾夜晚活跃、交配产卵,白天藏匿于隐蔽处。该蛾类在交配季节会释放性外激素,施用人工合的性外激素可有效控制其种群数量。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类的种群密度B.性外激素属于雌、雄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C.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属于化学防治,可能引起环境污染D.该实例不能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2.某实验小组为探究红、白粒小麦萌发种子中淀粉酶活性,做了如下实验:取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的红、白粒小麦种子,分别加蒸馏水研磨,制成提取液(去淀粉),并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分组、步骤及结果如下:红粒管白粒管对照管①加样0.5mL提取液0.5mL提取液甲②加缓冲液(mL)111③加淀粉溶液111④37℃保温适当时间,终止酶促反应,冷却至常温,加适量碘液显色显色结果+++++++++注:“十”数目越多表示蓝色越深。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步骤①中加入的甲是0.5mL蒸馏水B.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控制pHC.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是为了控制自变量D.显色结果表明淀粉酶活性较高的品种是白粒小麦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能在核糖体上产生生长素B.植物茎根尖细胞可以利用色氨酸合成生长素C.生长素产生部位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D.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无关4.在下列哪组杂交后代中,通过眼色就可直接判断果蝇性别?()A.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B.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C.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D.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5.某同学画出三幅表示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碳循环中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所以三幅图中生产者都是AB.图1中C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图2中A、B、D、E构成群落,碳在其中以有机物形式流动D.若在图3中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的过程,则该过程可能会打破碳循环的平衡6.下列属于内环境的是()A.淋巴管内的液体 B.输尿管内的液体 C.汗腺导管内的液体 D.消化管内的液体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当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1是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图1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2)在图1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_________(填代号),物质B与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10分)请回答:(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_______。(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该物质经_______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______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5)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__。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9.(10分)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生态系统中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赶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物理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烟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这一信息将_____种生物联系起来。(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甲种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3)上述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内的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__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中国农科院培育的抗虫转基因烟草,应用了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____________原理。10.(10分)在l~5号五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l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A图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B图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C图。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1)请将A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__________________(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天至第3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第3天至第6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C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________11.(15分)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2)研究发现,以同一棵树上的种子为食物的两种雀科鸟原来存在竞争关系,经进化后通过分别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能长期共存。若仅从取食的角度分析,两种鸟除了因取食的种子大小不同而共存,还可因取食的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不同而共存。(3)根据上述实验和研究,关于生物种间竞争的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竞争排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C【解析】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作用:(1)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包括光、电、声波、磁、温度、湿度以及颜色等等;化学信息:如气味、性外激素等;行为信息:孔雀开屏等求偶炫耀行为。(2)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作用: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②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A.根据题意可知,该昆虫具有趋光性,因此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这种蛾类的密度,以进行监测和防治,A正确;B.性外激素属于化学物质,是雌、雄蛾个体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化学信息,B正确;C.用人工合成性外激素类杀灭害虫不会污染环境,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D.根据题意,施用人工合的性外激素可干扰蛾类的交尾,使其繁殖力下降,降低出生率,因此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D正确。故选C。2、C【解析】本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活性,本实验的自变量为红、白粒小麦种子中的淀粉酶,因变量是淀粉酶活性,观测指标是:淀粉剩余量(用碘液鉴定),实验结果显示:红粒小麦的淀粉酶活性较低。【详解】A、作为对照组,步骤①中加入的甲是0.5mL蒸馏水,A正确;B、步骤②中加缓冲液的目的是调节pH处于适宜范围,pH是该实验的无关变量,要保持适宜,B正确;C、发芽时间相同、质量相等是为了控制无关变量,C错误;D、显色结果表明,红粒小麦种子中剩余的淀粉含量高于白粒小麦种子,说明淀粉酶活性较低的品种是红粒小麦,淀粉酶活性较高的品种是白粒小麦,D正确。故选C。3、A【解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产生:主要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分布:集中分布于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种子等处。3、运输:(1)极性运输: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向形态学下端;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在成熟组织中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2)横向运输:影响因素--单侧光、重力、离心力。【详解】A、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B、植物茎根尖细胞能合成生长素,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B正确;C、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的种子,C正确;D、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与光照无关,光照、重力等因素只是影响生长素的分布,D正确。故选A。4、C【解析】果蝇的红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详解】A、后代雌雄果蝇均为白眼,无法区分,A错误;B、后代红眼个体有雌有雄,B错误;C、后代雄性均为白眼,雌性均为红眼,C正确;D、后代雌雄果蝇中均有红白眼,D错误。故选C。5、A【解析】物质循环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从无机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无机环境中,完成一个循环过程,其特点是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物质的循环具有全球性。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生产者和无机环境,分析图可知:图1中A为生产者,B为无机环境,D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图2中A为生产者,C为无机环境,E为分解者,B、D为消费者;图3中F为生产者,A为无机环境,C为分解者,EDB为消费者。【详解】A、在碳循环过程中,生产者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库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而其他生物只能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由此可知,图1~图3中属于生产者的是A、A、F,A错误;B、图1中C为消费者,其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正确;C、图2中A为生产者,B和D为消费者,E是分解者,它们共同构成生物群落,在生物群落内部碳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D、若在图3中补充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2的过程,则该过程可能会使进入无机环境的CO2增加,打破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故选A。6、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成分的有关知识。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详解】淋巴管内的液体是淋巴液,淋巴属于内环境,A正确;输尿管、汗腺导管、消化管内的液体都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C、D错误。故选A。【点睛】学生容易将消化道、生殖道、呼吸道及输尿管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内液体也认为是细胞外液,属于内环境。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吞噬细胞(2).⑤(3).内环境(4).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解析】1、分析图1: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物质A为淋巴因子、物质B为抗体;2、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所以图1中细胞①是吞噬细胞。(2)图1中,①是吞噬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B淋巴细胞、④是记忆B细胞、⑤是浆细胞,其中只有⑤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物质B是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因此其与抗原(α银环蛇毒)的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3)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感觉需要神经系统的参与,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故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液免疫过程,需要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并根据题图分析体液免疫过程,并对知识的综合运用。8、(1).CO2(2).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3).有氧呼吸(4).无氧呼吸(或发酵)(5).3(6).兔和鼠(7).食物链(8).营养级(9).大气中CO2库(10).生产者(11).分解者(12).C【解析】1、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2、在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若生物体内的物质无法通过分解作用作用回到无机环境中,则会积累在生物体内。【详解】(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以CO2的形式循环,生态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是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2)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产生CO2,释放到无机环境。(3)该图中有植物→兔→鹰、植物→鼠→鹰、植物→鼠→蛇→鹰3条食物链,初级消费者为兔和鼠。(4)有毒物质如果在生物体内既不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则产生生物富集作用,有毒物质沿食物链传递,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浓度越大。(5)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的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并学会从碳循环的图示中去分析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是解答此题的关键。9、①.行为信息②.化学信息③.化学④.4⑤.捕食⑥.竞争⑦.生物的种间关系⑧.基因重组【解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常见的是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烟草能够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来调整生物种间关系。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甲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详解】(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烟草叶片释放出物质在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属于化学信息,这种化学信息能将甲种蛾、烟草、乙种蛾、甲种蛾的天敌共四种生物联系起来。(2)根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幼虫采食烟草,可知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可知甲种蛾幼虫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能使其免于各种昆虫的侵害,说明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4)中国农科院培育的抗虫转基因烟草,应用了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重组原理。【点睛】本题考查有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关系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1).(2).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3).数量增加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4).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pH的变化等)(5).捕食(6).细菌利用环境中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解析】据图A分析,1到3天种群数量不断增加,3到6天种群数量基本不变,6天后种群数量减少。图B中细菌和草履虫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图C中细菌和小球藻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的关系。【详解】(1)根据A图分析,根据细菌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可知第1天时生长速度基本为0,随后开始增加,到第2天为最高值后开始下降,第3天到第6天,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生长速度为0,之后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生长速度继续下降。则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为:(2)由A图可知,瓶内在第1天至第3天由于食物和空间充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在第3天至第6天由于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种群内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争等),种群数量不变。(3)由B图可知,细菌和草履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