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字迹的中性笔直接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考生只需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北方人初看到西湖、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薄弱的村夫,也会惊讶于它们的奇景;但是生长在西湖或峨嵋的人除了以居近名胜自豪以外,心里往往觉得西湖和峨嵋也实在不过如此。新奇的地方比熟悉的地方美,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看稀奇的景物,好比站在陆地上远看海雾,不受实际的切身的利害牵绊,能安闲自在地玩味眼前美妙的景致。看习见的景物,好比乘海船遇着海雾,只知它妨碍呼吸,只嫌它耽误程期,预兆危险,没有心思去玩味它的美妙。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出,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所以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写实主义的理想在妙肖人生和自然,但是艺术如果真正做到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总不免把观者引回到实际人生,使他的注意力旁迁于种种无关美感的问题,不能专心致志地欣赏形象本身的美。艺术上有许多地方,乍看起来,似乎不近情理。古希腊和中国旧戏的角色往往戴面具、穿高底鞋,表演时用歌唱的声调,不像平常说话。埃及雕刻对于人体加以抽象化,往往千篇一律。波斯图案画把人物的肢体加以不自然的扭曲。这种艺术上的形式化往往遭人唾骂,它固然时有流弊,其实也含有至理。这些风格的创始者未尝不知道它不自然,但是他们的目的正是使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说话不押韵,不论平仄,做诗却要押韵,要论平仄,道理也是如此。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我们既已有人生和自然了,又何必取乎艺术呢?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常听有人埋怨:“可惜我不是一个文学家,否则我的生平可以写成一部很好的小说。”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摘编自朱光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材料二:张彦远说:“凝神遐思,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就是说超越自我的形体和心智,从而在静穆的观照中与自然的节奏韵律妙然契合。这种自我去除被艺术家看成是“虚静”心态形成的最为关键的一环,它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自我情欲的超越,即要去除人的生理所带来的欲望,当然,这只是短暂的情感离异,目的是要保持适宜的审美态度,并不都是向往不近人间烟火的高人逸品式的境界。古代许多艺术家都反复强调艺术创作必以情动人,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的非功利、非情感的特点,恰恰是为了真正的爱、真正的恨,得到艺术美的魂灵。二是对自我知识的超越,消除有意的心智活动,摆脱普遍的知识形式,从习惯中跳出,从僵化的自我中跳出,摒弃用心思索的自我,而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古代艺术家提出“无言”的重要主张。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这种先入的知识形式和刻意的知性追求,必然导致审美静观的搁浅。这种审美活动的结果要么是得到和艺术大相径庭的理性空谈,要么是在习惯法度的拘限下得到一些摹本,永远得不到那种灵心独运的审美效应。审美中“无言”之境追求的是深层的契合,而不是吉光片羽式的言辞。三是对自我行动的超越。中国艺术家提出“不作”的主张,即要顺应自然之势,必须不可不为而为之,禁绝苦思冥想、刻意精工。如果胸无丘壑而勉强为之,主体内乏怡顺之气,外有功利之心,这就必然造成心灵秩序的紊乱,绝不会出现虚以待物的审美态度。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自然,审美主体必须以自然之心去熔铸意象,保持自己的心灵恬淡,无一丝为文之心,恰恰是创造出第一流艺术作品必要的心理氛围。(摘编自朱良志《“虚静”说》)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因为它想让观者专心欣赏形象本身的美。B.艺术不以妙肖人生和自然为目的,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C.艺术家认为,欣赏物时做不到“自我去除”,就形不成“虚静”心态。D.艺术审美中瞬间的“不与不取,不爱不嗔”,是超越自我情欲的表现。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平原人初看到峨嵋,即使审美力很好,也未必惊叹于它的景色。B.因美和生活有距离,所以我们从诗中获得的对农人生活的感受,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C.艺术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有着丰富艺术材料的人,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D.古代的主张“无言”,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要求艺术家对对象作纯然的审美观照。3.结合材料一,对下面事例进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个海边的农夫遇到别人称赞他门前的海景时,便会羞涩地回过头来指着屋后一园菜说:“门前没有什么可看的,屋后这一园菜却还不差。”A.在农夫看来屋后的一园菜比门前的海景更值得看。B.农夫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来看待大海和菜园的。C.农夫对物没有作纯然的审美观照,所以他不能发现大海本身的美。D.这个事例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4.下列选项对两则材料中加点的“自然”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的“自然”,包括实际的人生。B.材料一中的“自然”,区别于似乎不近情理的艺术。C.材料二中的“自然”,指“自我去除”。D.材料二中的“自然”,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5.下面这段话出自茅盾的《风景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其中体现的美学观点或审美主张。霞光射住他,只觉得他的额角异常发亮,然而,使我惊叹叫出声来的,是离他不远有一位荷枪的战士,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晨风吹着喇叭的红绸子,只这是动的,战士枪尖的刺刀闪着寒光,在粉红的霞色中,只这是刚性的。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答案】1.B2.A3.D4.D5.①体现了材料一中“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的美学观点。“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似乎不近情理,实际上是艺术和自然之间有一种距离的体现。②体现了材料二中“自我去除”的审美主张。如对“荷枪的战士”的描写,作者先是以自然之心进行了纯然的审美静观,描写他“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下面的主观感受是顺应自然之势得出的,没有对其作刻意的解说。【解析】【导语】这两篇文章探讨了艺术与自然、实际人生之间的关系。材料一强调艺术需要与实际人生保持距离,才能专注于形象本身的美,反对极端写实主义,认为艺术应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材料二则提出“虚静”心态,主张艺术创作和审美需要超越自我情欲、知识和行动,追求自然之心的契合。两者共同强调艺术的非功利性和超越性,认为艺术应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展现更深层次的美。【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其目的是展现人生和自然不同的美”错误,由材料一“艺术本来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缺陷的。如果艺术的最高目的仅在妙肖人生和自然……又何必取乎艺术呢?”可知,其目的应是弥补人生和自然的缺陷。故选B。【2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都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错误,材料一中提到的是“美和实际人生有一定距离”,但并没有说从诗中获得的感受一定比农人的耕作体会轻松,选项表述绝对化。C.“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会更具艺术美”错误,材料一说的是“艺术都是主观的,……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并不是在事发时抒写的感受更具艺术美。D.“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错误,材料二只是说“所谓‘言’就是审美主体急于发挥自己心力智巧的作用,强于对物作刻意的解说”,“不许艺术家对对象进行解说”于文无据。故选A。【3题】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D.“证明了‘艺术都是主观的’的观点”错误。农夫的行为更多是用来说明人们由于日常生活的实用性考虑,往往会忽略身边的自然美景,而不是用来论证艺术的主观性。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个事例应是证明了“观点和态度的差别会导致不同的审美结果”的观点。故选D。【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指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错误。“不对物进行刻意的解说”和“对自我知识的超越”相关,“对自我知识的超越”只是“自我去除”的一部分,所以解说不全面。故选D。【5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对材料一美学观点的应用是“艺术须与实际人生有距离”。“霞光射住他……面向着东方,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这里的描述创造了一种超脱日常的景象,使得战士的形象具有了一种超现实的艺术美感。而“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句话,则进一步拉开了实际人生与艺术表现的距离,将具体的个人形象升华为了象征性的存在,这正是艺术与实际人生保持一定距离的一种体现。对材料二审美主张的应用是“自我去除”。文段中对“荷枪的战士”的描写体现了“自我去除”的审美态度。比如描写战士面对东方站立的姿态,使用了“严肃地站在那里,犹如雕像一般”的比喻,这表明茅盾是以一种自然之心进行的观察,没有夹杂过多个人的主观情绪或解释。最后“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这一主观感受,则是在自然观察的基础上产生的联想,但这种联想是基于之前纯粹的审美体验,而不是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解释性。这样的联想是自然而然地从审美体验中流淌出来的,而非强行附加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海往事石钟山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杈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日军阵地上,一个简易掩体内,一个身体蠕动着,推开压在身上的一只脚,又推开半截身子一张士兵的脸露出来,这是一张少年的脸,眼神惊惧迷乱,他打量着阵地,目光渐渐收回,看到了身边横七竖八、血肉模糊的尸体,他咿呀叫了一声,这一声在死寂的早晨把自己吓得一抖,他忙用手捂住了嘴,手上的伤口已经凝了,乌紫的血痕在晨光中透着亮光。天光大亮了,上海郊区破烂的景象呈现在他面前。他向前走去,看到了一队百姓,背包驮罐地勿勿跑路,这是中国百姓,男人和女人,拖家带口地跑路。一发冷炮打过来,带着啸叫,在不远处炸了。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弄堂里一个普通的人家,林嫂奶着出生不久的孩子,她坐在屋里几乎一夜没有合眼,枪炮声在郊外响了一夜,她就不合眼睛地抱着孩子坐了一夜。健三一郎昏头晕脑地跑进弄堂,外面枪声响着,还有奔跑的脚步声。②健三一郎很怕,他怕中国军人,也怕日本人,他怕的不是人,是战争。枪炮声就是战争。他跑进弄堂,试图去推开一扇又一扇门,门都被关死了,他没推开,也没敢驻足,他像一只没头苍蝇,稀里糊涂地撞开了林嫂的门。林嫂的门没插,那是留给丈夫的门。门被推开,或者被撞开,林嫂吃了一惊,欣喜的神情马上被惊愕所代替,期盼中开门的不是丈夫,却是一个惊慌失措的少年。林嫂拿着木棍,像拿了一杆枪一样地对着少年。少年想转身跑掉,但被眼前女人的敌视吓着了,还没转过身,少年摇晃一下,最后跌倒了,直挺挺地摔在了林嫂面前。………少年醒来,用指头碰了一下湿润的嘴唇,他眼圈一下子红了。突然他跪下了,冲林嫂磕了几次头。林嫂:小弟弟,用不着这样,快起来,你是和家人走散了,还是迷路了,你从哪里来?少年不语,跪在地上往后退。林嫂:你等一下。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少年先是后退了一下,又马上抓过菜团子,吃得狼吞虎咽,恨不能一口把菜团子吞到肚子里。林嫂笑一笑:别急,看把孩子饿的。③少年咽得直伸脖子,眼泪流了出来。有枪声传了过来。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林嫂看见那只脚便说:看把孩子吓的。说话间弄堂里响起了杂乱的脚步声,是皮鞋蹬踏着石板路发出的声音。还有砸门声,一间间门似乎开了,翻找的声音也传了过来。还有日本人的喊叫声。前来劫掠却毫无收获的日本人,嚼着菜团子,离开了林嫂的小院,于是弄堂内又传出了砸门声和脚步声,林嫂奔到门前,快速地把门关上,并用门杠把门死死地顶住了。她回过身时,少年已经爬了出来,头上沾了一些草屑。少年怯怯地看着林嫂。林嫂上前拉住少年的一只胳膊,急切地说:孩子,你这是要去哪呀?你家里人呢?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少年在身上摸索着,他又掏出了一个荷包,打开来,只有一张照片,那是母亲的照片,一个三十多岁的妇女,穿着和服正冲镜头慈祥地微笑着。少年拿着母亲的照片,手有些抖,眼里瞬间噙了泪。他犹豫着。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远远近近的枪声、喊声不时地传来,笼了弄堂,笼了世界。少年跑出弄堂,来到了街上,街上的一切豁然开朗。少年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东南西北他辨不清,他只能跑,似乎只有跑才是安全的。迎面一队日本士兵跑过来就横在了少年的面前。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日本兵发现了奔跑的少年,似乎猎人发现了猎物,士兵们振作起来,大步追过来,一边追一边喊叫着:站住,站住……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他在倒地的瞬间,手握住了胸前的荷包。他仰过脸时,满世界都是红色了,那是血的颜色。竹内惊奇,弯下腰从少年手里拿过荷包,一张照片掉在地上。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几个士兵一惊,从照片上收回目光,望着竹内。竹内捏起照片,惊叫一声:他是日本人?!(节选自《北京故事》)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旁白的叙述方式,语言简洁明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B.健三一郎撞进林嫂家里,惊愕的林嫂立马拿起木棍像枪一样对着他,这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创伤。C.林嫂救了昏倒的健三一郎,得知他是日本人后并未后悔,反映出底层人民的善良,也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D.健三一郎的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这一情节的设计意在揭露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批判战争的残酷。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红旗,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B.句子②中连用了四个“怕”字,第一个“怕”具有总领作用,后三个“怕”字在表意上形成递进关系。C.句子③中少年“眼泪流了出来”,既是因为他“狼吞虎咽”而“咽得直伸脖子”,也是因为感动。D.句子④“一个日本女人慈祥地微笑着”与上文相呼应,也与全文的凄凉悲惨的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8.小说着力塑造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简要分析。9.有评论家认为石钟山的军旅小说“在竭力描写崇高精神的同时,不忘对于人性和生活本身的深入挖掘”。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人性”的。【答案】6.C7.A8.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尚未成年的健三一郎被迫参加战争,无辜的中国百姓饱受战争之苦,底层人民家破人亡、四处逃窜等,揭露了战争的罪恶。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③使故事情节富有波澜。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等,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9.①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性的善或恶。②在对比中凸显人性。林嫂对未成年的日本人健三一郎是无私地进行救助,而日本士兵则是毫不留情地枪杀了同为日本人的健三一郎,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③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解析】【6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说明其阶级意识模糊”错误,在林嫂眼中,健三一郎虽然是日本人,但他还是一个孩子,她救了健三一郎的命,表现出中国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是无私的母爱驱使着她这样做。故选C。7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鉴赏句子的能力。A.“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错误,将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比作飘扬的旗帜,带有悲壮的色彩,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后的苍凉。故选A。【8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能力。“健三一郎下意识地趴下,炸响过后,他爬起来,没命地向前跑去,下意识让他跑,何处是落脚之地,他并不清楚,只是奔跑”“枪炮声惊着了少年,他已经躲进院内一堆杂物堆里,一只脚还露在外面”“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健三一郎尚未成年,但却被迫参加战争,他惊恐万分,思念亲人,可见日本侵略者不仅给中国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对其本国的人民也带来的不幸。所以作者通过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有利于表达反战的主题。“林嫂复又走进屋内,出来时,手里拿了一个菜团子,递给少年”“林嫂过来,一把夺过那张照片,林嫂看清了那张照片,又去看少年,母子眉眼间竟有许多相似之处。她下意识地看眼怀里的孩子,孩子正睁眼望着她”“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林嫂悉心照顾着少年,哪怕是在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所以作者通过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有利于表现以林嫂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善良。“少年突然冒出一句日本话,他说了一句:谢谢!这句普通的日本话,犹如一颗炸弹在林嫂身体里炸开了,她抱着孩子的手一紧,下意识地又问:你是日本人?”“林嫂把少年手里的荷包拿过来,认真地把照片放回到荷包里,又还给少年,在他手里用力按了按。林嫂说:你妈的照片,你该留着。少年似乎在林嫂的眼神里读懂了林嫂的意思,把荷包挂在脖子上,又用手按了按”,林嫂起初并不知道健三一郎是日本人,发现他是日本人后感到震惊,知道真相后对他表示同情,健三一郎这一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9题】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并进行个性化解答的能力。日本人健三一郎一方面是侵略者,但是他同样惧怕战争,渴望亲情,对林嫂的帮助心存感激;林嫂憎恨日本人,但面对未成年的健三一郎,依然无私地救助。作者将人物放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通过战争中不同人物的表现来凸显人性的善或恶。“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林嫂在得知健三一郎真实身份后仍然掩护他躲避日军的搜查,而日本人面对未成年的同胞却毫不留情,文章通过两者的对比,凸显了以林嫂为代表的普通中国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日本侵略者的冷酷残忍。“少年错愕,转瞬间,他就下定决心逃离,他不想再回到队伍中去了,那最后的结果只有死路一条”“少年没有停下的意思,他奔跑着,满耳的风声。一个日本士兵举起了枪,简单地瞄了瞄,枪声响过,少年像一只断了翅膀的鸟,突然栽倒在地上”,小说结尾健三一郎在面对死亡和回到日军队伍的抉择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死亡,这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和人类本性中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憎恶。二、古代诗文阅读(4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节选自《六韬》)材料二:孔子谓宓子贱①曰:“子治单父,众悦,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语丘所以为之者。”对曰:“不齐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诸孤,而哀丧纪。”孔子曰:“善!小节也,小民附矣,犹未足也。”曰:“不齐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举善矣。中节也,中人附矣,犹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贤于不齐者五人,不齐事之而禀度②焉,皆教不齐之道。”孔子叹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尧舜听天下,务求贤以自辅。夫贤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齐之以所治者小也。”子贡为信阳宰,将行,辞于孔子。孔子曰:“勤之慎之,奉天之时,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曰:“赐也少而事君子,岂以盗为累哉?”(节选自《孔子家语》)【注】①宓子贱:春秋时鲁国人。名不齐,字子贱,孔子弟子。②禀度:受教。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君务A举贤B而不获C其功D世乱E愈甚F以致G危亡者H何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连词,表转折,与《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用法和含义相同。B.何,什么,此处为宾语前置的标志。这句话的正确语序应是“子施何而得之也”。C.举,提倡,与《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中的“举”含义不同。D.听,治理,与《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中的“听”用法相同,含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公觉得举贤没有实效是因为国君喜欢任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而没得到真正的贤士。B.如果只考虑虚名,职位分配就只与党羽的多少有关,国家也会因此陷入危机中。C.孔子认为宓子贱提出的治理好单父的三点原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能求贤辅佐自己。D.孔子告诫子贡为政应“无夺无伐,无暴无盗”,子贡以自己少时就追随老师,不会偷盗回复孔子。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14.太公的荐才之法是什么?请以宓子贱治理单父来证明太公的荐才之法的可行性。【答案】10.DFH11.A12.A13.(1)如果真的这样,众多坏人就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2)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错误,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会妄加干预。14.①太公的荐才之法是按岗荐才,所荐之人要名实相符。②宓子贱治理单父时,对不同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各尽所用,与“按岗荐才”实质上是一样的。【解析】【导语】两则材料探讨了贤才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和方法。材料一中,太公提出“举贤而实用”才能避免国家危亡,强调实际才干与名实相副的重要性。材料二通过孔子与宓子贱的对话,指出德行、求贤和学习他人的智慧是治理的关键。这两段文字共同强调了贤能治理对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积极作用。【10题】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愈烈,以致国家陷入危亡,原因是什么呢?“其功”作“不获”的宾语,在其后D处断开;“世乱愈甚”主谓结构,意思是“世间乱象愈演愈烈”,意思完整,在其后F处断开;“何也”固定句式,意思是“原因是什么呢?”,在其前H处断开。故在DFH三处断开。【11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和识记一般实、虚词意思和用法的能力。A.错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句意: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加以任用。/君子广泛地学习并能每天反省自己。B.正确。句意:你怎么施行政策取得这样的效果呢?C.正确。提倡/施行。句意:可以提倡友善。/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有利于天下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D.正确。治理/听闻。句意:从前尧舜治理天下。/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故选A。【1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举贤没有实效是因为国君喜欢任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而没得到真正的贤士”错误。由材料一中的“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可知,举贤没有实效其原因是只有推举贤人的虚名,贤人却没有得到合理的任用。故选A【13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若是”,如果真的这样;“比周”,偏义复词,偏在“比”上,相互勾结;“蔽”,阻挡。(2)“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学不学”,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复”,弥补,补救。【14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根据“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可知,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责选拔人才,监督实际工作,选拔人才时考察其能力和素质,确保实际能力与所担任的职务相符,此为“按岗荐才”。宓子贱治理单父时,“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这句话反映了宓子贱在治理单父时的治理理念和行为,即通过尊重和亲近有德行之士,来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向善,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宓子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教育了民众如何行孝、行悌(尊敬兄长),还通过与这些人的交往,传授了治理的智慧和艺术,这种做法体现了孔子提倡的“仁政”理念,即通过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来影响和改善社会风气,进而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这实质上是对不同的人才采用不同的对待方式,也就是“按岗荐才,各尽所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文王问太公道:“国君致力于推举贤人却没有收到实效,世间乱象愈演愈烈,以致国家陷入危亡,原因是什么呢?”太公答道:“是由于推举贤人却不加以任用,这是有推举贤人的虚名,却没有任用贤人的实际行动。”文王问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哪里?”太公答道:“导致这种过失的原因在于国君喜欢任用一般人所称赞的人,而没有得到真正的贤人。”文王问道:“为什么呢?”太公答道:“国君以一般人所称赞的人为贤人,以一般人所批评的人为不贤之人,这就导致党羽多的人会得到提拔,党羽少的人会被黜退。如果真的这样,众多坏人就会相互勾结阻挡贤人升迁,忠臣无罪却惨遭杀戮,奸臣凭借虚名捞取爵位,因此世间乱象愈演愈烈,国家也就不能避免陷于危亡了。”文王问道:“怎样才能推举出贤人?”太公答道:“将相分清职责,各自根据不同职位的用人标准去推举人才,按照岗位标准去考察工作情况。选拔出人才,考核其能力,让官员的能力与官位相符,官位与能力一致,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推举贤人的方法。”材料二: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这个地方),百姓都很顺服,你怎么施行政策取得这样的效果呢?请你告诉我你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宓子贱回答说:“我治理的方法是,像父亲体恤儿子一样对待百姓,像顾惜自己儿子那样照顾孤儿,以哀痛的心情办好丧事。”孔子说:“好!这只是小节,小民会依附你,只有这些还不够吧。”宓子贱说:“我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的有三个人,像对待兄长一样尊敬的有五个人,像对待朋友一样交往的有十一个人。”孔子说:“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的三个人,可以教导民众孝道;像对待兄长一样尊敬的五个人,可以教导民众敬爱兄长;像对待朋友一样交往的十一个人,可以提倡友善。这只是中等的礼节,中等的人会依附你,只有这些还不够吧。”宓子贱说:“在单父,比我贤能的有五个人,我都侍奉他们并受教于他们,他们都教我治理之道。”孔子感叹地说:“治理好单父的大道理就在这里了。从前尧舜治理天下,一定要访求贤人来辅助自己。那些贤人,是各种福分的源头,是神明的主宰。可惜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子贡要去当信阳的长官,临行时,向孔子辞行。孔子说:“勤勉谨慎,顺应天时,不要夺不要伐,不要暴不要盗。”子贡说:“我从年轻时就侍奉您,难道还会被盗窃的事情牵累吗?”(二)课内文言小题(本题共3小题,9分)15.下列各选项中加点实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选项是()A.①敏于事而慎于言(聪明)②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彰明)

③质胜文则野(粗野、鄙俗)④凿户牖以为室(窗户)B.①自矜者不长(夸耀)②若火之始然(这样)

③当察乱何自起(应当)④致知在格物(推究)C.①复众人之所过(重复)②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困难)

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伤害,残害)④天下归仁焉(归附)D.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积累)②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击破)

③其脆易泮(同“判”,分离)④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怎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A.①敏:勤勉。句意:说话勤勉,办事谨慎。②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③句意: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④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B.①句意: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②然:同“燃”,燃烧。句意:像火刚刚燃起。③当:尝试。句意: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④句意: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C.①复:弥补、补救。句意: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②难:发难。句意:正巧这时越国发难,吴王就派他统率军队。③句意:有这四种发端却说自己不行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④归:称赞、称许。句意: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D.累:“累”通“蔂”,土筐。①句意:九层高台,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②句意:我因为它无用而砸碎它。③句意: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④句意:对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对待自己一样,怎么还有不孝的行为?故选B。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构木为巢以避群害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不译。句意: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遇见没有德行的人,要学会反省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B.介词,把;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入侵。C.二者都是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说的乱。

D.副词,才;句末语气词,不译。句意: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故选C。

17.下列各项中对特殊句式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为之于未有②当察乱何自起③以盛水浆④羞恶之心,义之端也⑤请买其方百金⑥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⑦敏于事而慎于言⑧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⑨而浮乎江湖⑩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A.①⑦⑨/②/③⑤/⑥/④⑧⑩ B.①⑨/②⑧/⑥⑦/③⑤/④⑩C.①⑦⑨/②⑧/③⑤/⑥/④⑩ D.①⑨/②⑦/③⑤/⑥/④⑧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①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未有为之”。句意: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②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当察乱自何起”。句意:尝试考察混乱是从哪里产生的呢?③省略句,应是“以(之)盛水浆。句意:用(大葫芦)去盛水浆。④判断句,句式标志词是“也”。句意:羞耻心就是义的开始。⑤省略句,应是“请买其方(以)百金”(同时也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请(以)百金买其方”)。句意: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⑥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宋人”。句意:宋国有善于调制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人。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事敏而于言慎”。句意: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⑧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胜人者有力,胜自者强”。句意: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乎江湖浮”。句意:在江湖上浮游。⑩判断句,句式标志词是“……者,……也”。句意:所以墨子说,不能不去鼓励爱别人,其实道理也就是在这里。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⑦⑨状语后置句,②⑧宾语前置句,③⑤省略句,⑥定语后置句,④⑩判断句。故选C。(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回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居”字用得新奇,“屠”是杀的意思,此处引申为驱除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对酷热的怨恨。B.第三、四句写实,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到天上怜惜河汉将干,表现了当前暑旱之严重。C.第五、六句写清凉世界虽遥不可及,但对饱尝酷热的诗人却有无穷的吸引力。D.诗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与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1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暑旱”?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8.B19.这首诗采用对比(衬托)、比拟、反问和虚实结合等手法。①首联“消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用衬托的手法、展现出天气的苦热。②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也有比拟、反问的手法。③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菜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解析】【导语】王令的《暑旱苦热》通过夸张、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极端暑热天气对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人以清风无力、落日飞上山、江海竭、河汉干等景象,强调了酷暑的严重,并通过对昆仑积雪、蓬莱遗寒的描写,表达了对清凉世界的向往和无奈之情。全诗情感真切,语言生动。【18题】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第三、四句写实”错,原诗“人固已惧江海竭”一句是实写,“天岂不惜河汉干”一句是想象,诗人从人间忧惧江海枯竭,联想到天上也该怜惜河汉将干。故选B。【19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对比:结合“清风无力屠得热”“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分析,使用对比手法,暑天的清风是最受人喜爱欢迎的,但诗说清风本来能送凉,现在却无力驱除热浪,表示对清风的失望,加深暑热给人的难受。“昆仑蓬莱”这些都是诗人心目中无暑旱酷热之苦的清凉世界,来对比暑热之苦。衬托:诗歌标题是“暑旱苦热”,交代了季节及天气状况,“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这两句借助景物来具体写“热”,用衬托的手法,展现出天气的苦热。比拟:首联分别赋予清风、热、落日以人或动物的特性,说清风没有力量去屠热,落日长了翅膀飞上山,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天气酷热的特征,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反问:颔联“天岂不惜河汉干?”作者责问上天难道不怜惜银河也会干枯?怎能任旱情肆虐,不顾人间黎民,运用反问感情色彩强烈。“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运用反问手法,不能将整个世界拎在手里同去,又怎忍心只身独往那清凉世界昆仑和蓬莱山呢?诗人尽情抒发了愿与天下人共苦难的豪情,显示了其博大的胸襟。虚实结合:颔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前一句写人面对“苦热”的心境,人们担心连江海也将枯竭,这是实写,后一句“天岂不惜河汉干”,“河汉”指“银河”,难道老天就不怕耿耿银河被晒干,这是诗人的想象,属于虚写;颈联“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现实中既然没有可以躲避的清凉世界,诗人的思绪便飞向了虚幻的神仙世界。他想到神仙居住的昆仑山顶常年有雪,那海上仙山蓬莱岛,四季阴凉,由冰雪而进一步扩展到神仙所居地的高寒,这属于想象,是虚写。对热想冷,由暑思冰雪,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四)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2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无衣》中“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战士们进行战前准备的背景,“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战士们准备的主要物事:铠甲和兵器。(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见贤思齐焉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王于兴师④.修我甲兵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焉、省、修、已。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修辞上所讨论的有两方面,一是怎样使文章不坏,(A)。前者叫作消极的修辞,后者叫作积极的修辞。一切文章的毛病,除了文法上的缺点外,几乎都可用消极的修辞工夫来医治的。而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同是一句话,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例如“门前有一条小河”,可以说做“门临小河”“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一条小河横在门前”。这许多说法里面,哪一种最好?应该取哪一种?这完全要看情境(全文的旨趣、上下文的关系等)如何,不能一概而论。积极修辞的方式很多,归纳起来,有几个原则。一是调和。这是说要整齐、相应、谐和、自然。就句子讲,要上句与下句接合得毫不勉强。就全篇讲,要全体能统一,书信像个书信,论说文像个论说文。就用语讲,要与思想内容相应,如果是引用成语的,那成语须不晦僻,而且要摆在适当的位置。总之,文章、谈话是以读者、听者为对手的,从一字一句到一段一篇,随处都顾到,不使对手起不协调的感想。二是具体。这是说要把空漠难解的无形的事情用具体的方法来表达。我们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一是五官,一是心意。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B)。抽象的话也许使对手难解或不感趣味,所以常常要把它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生活困难”有时改说“没有饭吃”,这就是把抽象的话改成具体的话来表达的例子。三是增义。这是说要用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例如把“形势危急”说做“形势危如累卵”,把“年纪老迈”说做“年纪老迈如风烛”,“累卵”“风烛”都是附加上去的材料。因了“累卵”“风烛”,使对手想象到一种光景,可以增加许多本来没有的意义。21.依据上文第一段内容,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_______,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A.门前有一条小河 B.门临小河C.一条小河在门前流着 D.一条小河横在门前22.下列句子中的“像个”与文中加点的“像个”,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他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手,熟练地操作着各种机器。B.新诗诞生已百余年,但它在大众眼里还不像个诗。C.我真给吓破了胆,躲在别人后面,太不像个样子。D.他穿着一身中山装,像个大学生,也像个小职员。2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4.生活中有许多流行语符合积极修辞原则,结合上文分析下面表格中两个流行语的表达效果。流行语普通的说法烟火气生活气息撸起袖子加油干加油干【答案】21.A22.B23.示例:A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B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24.①流行语中把“生活气息”说成“烟火气”符合“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生活气息”更抽象,“烟火”给人更具体的感官感受,它让人们联想到做饭的场景、家的温馨、亲情的团聚,以及平凡而美好的日常等,更能唤起人们对家的思念、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②流行语中把“加油干”扩展为“撸起袖子加油干”,符合“增义”这一积极修辞的原则。“撸起袖子”是“加油干”的附加材料,“加油干”强调努力做事,而“撸起袖子”则是补充怎么努力,使所说的话意义更丰富,传达出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要敢于拼搏、勇于奋斗,以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解析】【21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A.承接前句“院门”,直接描述了孩子们走出院门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与后文对河水的详细描述形成了和谐的过渡,由“院门”“门前”,到“小河”“河水”,句间形成顶针修辞,叙述连贯,口语化,符合整段通俗的表达。B.“门临小河”虽然简洁,但“临”字更偏于文言词汇,和全段的情境不合。C.侧重于动态描述,增加画面感,但此处的重点在于我们寻找月亮的踪迹,不在于描绘小河的状态。D.重点强调了小河的位置,与后文的描写重点在河水本身不协和。且“横”字与全段情境不协调。故选A。【22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文中“像个”表示某事物符合其应有的特征或标准,相当于“是”,具有肯定判断的意思。A.“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相似。B.“像个”表达肯定判断的意思,相当于“是”。C.“像个”与“不”搭配表示否定,“不像个”形容某种行或状态不符合预期或标准,相当于“符合”。D.“像个”表示比较,意思是他的外貌或气质与大学生小职员相似。故选B。【23题】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语境把修辞分为两种,前者“怎样使文章不坏”是消极的修辞,此处是解释积极的修辞,结合下文“积极修辞的目的在于使文章或谈话更好,更合情境”,应填:二是怎样使文章更加好。B语境在说应付事物有两种机关,“五官的对象是事物的具体的部分”解释的是前者,此处是说“心意的对象”,下文有“抽象”一词,应填:心意的对象是事物的抽象的部分。【24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①“烟火气”这个词语形容一种生活的气息和氛围,它能够通过具体的感官体验——烟火的气味,来唤起人们真切的联想想象,美味的饺子,热乎乎的炕头,慈祥的父母,一起长大的兄弟姐妹……因而体现了“具体”这一积极修辞原则,它比抽象的“生活”更丰富具体,画面感更强,易于读者理解接受。②“撸起袖子”这个肢体行为,把和“加油干”有关系的材料附加在所说的话里面,能然让人眼前有画面,感觉到一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和氛围,让人心无旁骛、专注投入,不达目的不罢休,且强调了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体现了积极修辞的“增义”原则。“撸起袖子”给人无穷的力量、可以一改萎靡不振为满血复活,富有精神、动力和决心。较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