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学指南

01教材简析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

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有很多描绘自然风

物的诗句;《庄子•知北游》云广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山

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

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

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描写景物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三峡》,教读课文,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抓住三峡山、水的特点,用凝练生动

的笔墨写出不同季节的三峡风貌,突出山的雄奇险峻和水的湍急秀丽。学习本文时可以指导

学生在理出文章清晰思路的前提下,体察作者笔下的自然之趣以及作者融于山水美景中的感

情。

《短文二篇》,教读课文。两篇各异其趣的短章都描摹了自然美景,却表现出不同的艺术

风格。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出“山川之美”,笔调清隽,对仗工整,表达了自己归隐

山水的志趣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以“记”为体,用妙笔

写月色,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如梦如幻的意境,流露出贬谪期间借自然抒发胸中块垒的复

杂心境,美在散淡自然。学习这两篇文章,要通过知人论世、比较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把握

融情于景的共性艺术特色,体会骈文和散文行文风格上的不同。

《与朱元思书》,略读课文。文章骈散相间,以书札形式写出富春江清丽的山水美景,

使人如临其境,是山水小品文中的上品。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奇”“异”“独绝”等关键词,

把握作者吴均笔下的景物特征,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还要学会欣赏作者描绘景物

的手法,发挥想象联想,进入情境,体会诸多写景手法的表达效果。

《唐诗五首》,教读课文。所选均为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适于帮助学生初步了

解律诗的相关知识。这些名家之作充分体现了唐诗风貌:或清冷,或雄浑,或壮阔,或秀丽……

学习时宜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领略律诗的韵律之美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背景感受诗人在山水

田园、边塞江海等美景中寄寓的不同情感;并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深入体会诗歌意境,积累

优美诗句。

“整本书阅读”板块选取了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教学时要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习得阅读纪实作品的方式方法,学习航天精神,丰富精神世界。

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点为“学习描写景物”。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调动多种感官,

运用多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视角,对不同状态的景物进行描写,有序地呈现景物特征,同时

融入情感,写出富有感染力的风景。

02目标分解

人文要素:

阅读本单元诗文可以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对祖国山川的热爱,

同时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语文要素:

1.提高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古诗文、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和虚词。

2.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品味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

的情怀。

3.学习抓住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做到情景交

融。

八上第三单元整体规划

#1

阅读篇目

《三峡》《短文二篇》《与朱元思书》《唐诗五首》

写作主题:学习描写景物

名著阅读:《飞向太空港》

#2

单元导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然山水,或清幽,或雄奇,或秀丽,均显造化之妙。深入其

中,总能让人流连忘返,引起无限的情思。古代诗文中有很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阅读这

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

象,进入诗文的意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注意积累常见的文

言实词、虚词。

#3

写作要求

本单元写作训练要点为“学习描写景物”。要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征,调动多种感官,运

用多种修辞方法,从不同视角,对不同状态的景物进行描写,有序地呈现景物特征,同时融

入情感,写出富有感染力的风景。

#4

课时安排

课时安源型教材内容课外结11学习H标

1.了解文:文中相关的文学常

《•映》识。

《短文两篇》2.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

第li果时单兀侦

3.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课

习课

<与朱元理文,体会骈体文的句式整齐、声的

和谐之美。

1.而谈课文,积累审点文言实词

和虚词。

《三块》

第2课时教读引《宜都山川记》2.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用精炼生

领课动的语育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3.进入课文情境,感受•:峡描伟

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领略祖国的

山川之:

水・龙门》《与顾章书》把握文章内涵。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关注有规

第3课时组文阅律的语占现象。

读课3.I•解古人思想、忐趣,体味其

笔卜的美好境界.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

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

第4课时教读引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

领课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

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

《短文两篇》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第5课时教读引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

领课

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

山、追求美好小物的执着情怀。

1.积累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方位

词的用法。

第课时略读《与朱元思《与顾章书》

62.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

实践课尚

《与施从事书》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

篇。

第7课时教读引《唐诗五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

领课首》

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

的专业木片一

第1课时单元预习课

【学习内容】

教材:《三峡》《短文两篇》《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

2.熟练掌握文中生字词的音、形。

3.准确流利、节奏鲜明地朗读课文,体会骈体文的句式整齐、声韵和谐之美。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古人寻山访水,游目骋怀,留下了许多歌咏山水的优美篇

章。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八上第三单元,跟随着古人的经典美文,去感受山川风物之灵秀,

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读这几篇经典之作,完成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二)文学常识

1.关于“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叙述和陈情。书信

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

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

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

2.将文学常识补充完整

课题作者朝代出处

《三峡》

《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

游》

《与朱元思书》

第2课时教读引领课

【作品分析】

【学习内容】

教材:《三峡》

【作品分析】

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

简洁凝练的语言勾勒出三峡雄奇险拔的气势、清幽秀丽的景色。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

蔽日的特点;写水,突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如夏水的水流迅疾,春冬的清澈明丽,秋天

的凄凉肃杀。文章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是壮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凉的三重变奏。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积累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

课文,对文言文的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学生文言水平参差不齐,在理解文意上

还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对文中某些疑难词句的翻译理解,还需要老师的指导,至于朗读、

品析语言等环节更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不同角度的引导点拨。

【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

2.品味语言,学习课文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

3.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雄伟的气势和奇丽的景色,领略祖国的山川之美。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三峡之美。

【教学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做法是:坚持“吟诵为本、注重基础、品味赏析'’的方针,"吟诵为本”,即抓住文言

文的特点,让“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使其对文本的理解由浅显

逐步走向深入。“注重基础’唧关注学生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积累、文言阅读能力的提高。“品

味赏析”即通过学生对文中重点字词句句的品味、揣摩,让学生学会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

法,感受三峡熊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长江,中华民族的一条巨龙,而三峡,就是这条巨龙身上一片最闪亮的鳞片,它重岩叠嶂、

遮天蔽日的山,它四季各异、奇丽多姿的水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多少

游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神奇的三峡,开启我们的浪漫之旅吧。请同学们欣赏三峡风光片

(二)新授课文

1.朗读,整体把握

(1)朗读回顾,读出音韵

(2)译读课文,理解大意

①对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②积累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

绝螂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齐读课文,读出情感。

2.精读,分析课文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文章通过什么手法表现山高峡窄的特点?

(2)分别找出正面和侧面描写江流迅疾的句子。

(3)三峡四季之景各有什么特点?

(4)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与本文有哪些关联之处

3.品读,欣赏妙处

本文语言凝练,极善突出景物特点,历历如绘,请同学们赏析下面语言的妙处

(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2)故渔者歌日:“巴东巫峡三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熟读,争取成诵

(三)交流分享

学习了本文之后,你会选择在什么季节去三峡旅游?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四)拓展阅读

仔细阅读文章,完成下列问题

宜都山川记①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纤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

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②,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

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③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④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愕⑤秀

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

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

古矣。

注释:

①本文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在宜都游三峡时所作。

②其石采色形容(状态,样子)

③书记及口传(书本记载)

④及余来践跻此境(登临)

⑤其叠崂秀峰(层叠的山崖)

1.解释加点字

虽古好事之士,吸未能至焉()

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2.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忘路多远近/梁学上有丘焉

B."其境过清/能以径寸之木

C.W计其长曾不盈寸/潭西南加望

D.不足为外人道也/争为奇状者

3.选文和三峡都表达了相同的情感,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五)课堂小结

因水记山,因山记景,因景记人,同时又记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这就使得《水经注》这部

地理专著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正因为这样,以《三峡》为代表的《水经注》中的山水散文,

成为中国散文史上突起的奇峰,得到后世极高的评价,将其成就放在柳宗元之上。明人张岱

日:“古来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袁中郎。”

(六)布置作业

1.自选《水经注》中的两篇散文阅读。

2.走进大自然,写一篇山水散文。

连绵

高峻壮美

秀美

水势浩大,水流疾速凄美

春冬潭深水碧清幽奇丽

秋灌凉肃杀

第3课时组文阅读课

【阅读篇目】

《宜都山川记》(节选)《河水•龙门》《与顾章书》

【作品分析】

《宜都山川记》(节选)《河水•龙门》《与顾章书》这三篇文章都是著名的山水名篇,

作者分别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南朝梁文学家吴均。这三篇散文,都是

古人歌咏山水的优美篇章,既有优美的写景,又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景交融,有很高的

审美价值。阅读这些文章,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进入作品情境,跟随古人一起去

探访名山胜水。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能根据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但在

一些文言词汇的特殊意义或用法方面还是有些困难,对文章主题的把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

此结合本单元内容进行组文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合作探究中,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欣

赏山川之美,体会作者情怀。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关注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3.了解古人思想、志趣,体味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教学重难点】

运用批注法,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教学方法】

自学导读,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一段美文,品一盏香茗,听一曲琴音,拾一抹心情。这节课,我们来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

走进千年前的大自然,跟随文人雅士一起去探访名山胜水。

(-)自读文章,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来自读三篇文章。

(1)《宜都山川记》袁山松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

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崂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

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

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注释:

①.本文是晋宋名士袁山松在宜都游三峡时所作。

②书记及口传(书本记载)

③及余来践跻此境(登临)

④其叠崂秀峰(层叠的山崖)

⑤离离蔚蔚(排列的样子)

⑥流连信宿(连宿两夜)

(2)《河水・龙门》郦道元

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昵,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

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

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

浑洪巅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注释:

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漱:冲击。素气:白气。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巅(bl)

怒:发怒。山腾:像山腾起。浚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

“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3)《与顾章书》吴均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

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

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己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注释:

仆:自己的简称去月:上月。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谢:告。薜萝:一种山中生长的藤

本植物。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被(pi)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

隐士的服饰。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森壁争霞:众多峭壁和云霞比高低。森:众多

的样子。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幽岫:幽深的山穴。遂:就葺宇其上:

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宇:房子。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

多,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竹米,竹子开花后所结的果实,可以食用,传说为

凤凰的食物。菊花,竹实都是隐土的食物。山谷所资,于斯己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

这里都已具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三)赏读文章,体味语言之美

仔细阅读文章,圈画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进行批注,体味语言之美,体味作者笔下的美好境界,

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参考示例:

1.《宜都山川记》

“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

批注: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描写树木,不写其枝繁叶茂,却写其

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

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

之中。

2.《河水♦龙门》

“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巅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叠,迄于下口”

批注:排偶整齐,比喻、夸张并用,创造了一种势不可挡的雄浑景象。描写得有声、有色、

有形、有神。在用词上,“崩浪”、“悬流”、“浑洪”等变化使用,也给人以新鲜感,“万寻”、“千

丈”、“颛怒”、“山腾”等又给人以非此莫属的个性。前人评说,在《水经注》中,黄河沿线诸

峡谷中描写得最为生动细致的,就是《龙门》一节。正由于此,龙门才成了家喻户晓的地方。

3.《与顾章书》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批注: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化静为动,从而写出石门山山高谷翠的景色特点:阴森森的

峭壁直立天空,连接红霞;孤零零的山峰高高耸立,遮挡太阳;幽邃的山洞里掩藏着白云;

深深的溪谷旁青草丛生,绿树纷披。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赋予石门山以生命

活力,启发我们丰富的联想。

“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批注:作者绘声绘色,把山中描写成一个音乐的世界:溪流的淙淙声,鸣蝉的吟唱声,云鹤

的叫唳声,猿猴的哀啼声,交织在一起,“英英相杂,绵绵成韵”,组成了优美的山林交响曲。

作者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似热闹,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高无人的幽静,

而高山的幽静契合了他想避开喧嚣浮繁尘世生活的淡泊宁静的心境。

(四)品读文章,感受作者的思想志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三篇文章,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请同学们从景物或场景描

写中体味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想、志趣,把握文章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三篇文章,在写景方面你有哪些收获呢?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巧用修辞,润色语言。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六)结束语

古代文人有挥之不去的山水情怀.他们无论身处何方,境遇如何,终其一生都会将目光投向山

林湖泊,"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美丽的山水与多情的文人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

数,当我们穿过这些不朽的山水作品的表面语境,不难发现其中表现的正是文人追寻大自然、

探访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浪漫情怀。今天的我们,会继续走进大自然,谛听它的呼唤,感

动它的美丽。

【板书设计】

写景

抓住特征,细致描绘。

巧用修辞,润色语言。

情景交融,景中传情。

第4课时精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教材:《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教学方法】

自主研究、分析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

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一定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

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课文学习

1.原文及翻译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

奇者。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

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

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积累文言知识

(1)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夕日欲颓(将要);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自康乐以来(从);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未

复有能与其奇者''感叹总括前文。

4.“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第一个“书''指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第二个“书”指书信,是文体的一种。由此我们知

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5.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美在哪里?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

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

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

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

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中,“共谈”者,指的是那些有高雅情趣的人。这两句不仅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而且反

映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观念——描写山水美景,既是人们的共同爱好,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

题。

7.“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什么?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

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

感。

(1)内容上:是作者针对眼前的“山川之美”发出的感慨和展开的议论,突出了山水之景的

奇绝,表达了作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2)结构上:总结全文并呼应开头,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本文是如何通过写景表达情感的?

作者在写景时,抓住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

体感受,传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长伴林泉的志趣。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俯仰、色彩、晨昏、动静

情感志趣:热爱山林

第5课时精读引领课

【学习内容】

教材:《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教学方法】

自主研究、分析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李白就有“举头望明

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

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

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课文学习

1.原文及翻译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

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

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芳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

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

的人罢了。

2.积累文言知识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①寻张怀民(找);②未果,寻病终(不久)

①念无与为乐者(连词,和)

②相与步于中庭(一起)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

3.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

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启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不能一味消沉,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进取之心,以乐观豁

达的态度去面对。

6.“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指清闲的人。“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

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

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写景句子:比喻

闲人的心境

第6课时略读实践课

【教学内容】

教材:《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注意文言文中方位词的用法。

2.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写景技法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常常在写给友人的书信中写景,这类作品我们一般称为“尺牍小品”,比如本单元的《答

谢中书书》就属此类。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尺牍小品《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同样借书札

写美景,与友人分享自己看到的"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

(二)把握文意

1.安排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组织文言阅读通关挑战活动:

(1)找出文中的方位词,解释并分析其用法。

参考示例:

任意东西:东西,向东或向西,名词作动词。

负势竞上:上,向上,名词作动词。

横柯上蔽:上,在上面,名词作状语。

(2)整理文中的通假字。

参考示例:

千转不穷:转,同‘雌”,鸟鸣,这里指蝉鸣。

窥谷忘反:反,同"返”,返回。

(3)整理文中词类活用的字词。

参考示例:

互相轩邈:轩邈,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形容词作动词。

(4)翻译下列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莺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三)问题探究

读课文后,思考以下问题:

1.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与朱元思书》,如果让你根据课文所写的主要内容给课文换个标题,

你会用什么标题?为什么?

参考示例:

富春江的奇绝山水。这个标题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所写景物为富春江山水,又点出

了山水奇绝的特点。(言之成理即可,鼓励学生创新。)

2.课文强调了富春江山水的什么特点,具体体现在哪里?

参考示例: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强调了富春江山水的独特奇绝。

山水独绝体现在山奇水异:水既有清澈透明的静态美,也有急如奔马和快箭的动态美;山势

连绵陡峭,直插云天,山中富有生机,万物欣欣向荣。

3.本文所写富春江山水,与《三峡》的景物特点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加以对照,找出内容相

似的句子。

参考示例:

比如写水的清澈,《三峡》是“回清倒影”,本文则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

视无碍”,二者都以侧面烘托突出水清。比如写水急,《三峡》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本文则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二者都以类比突出水急。

(四)品析景语

1.安排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选取最富诗意的写景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引导学生结合原文句子,分析、体会作者写景手法的妙处。

(学生任选句子进行品读,教师不必过多讲解赏析,但要适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受景

语之美。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句话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景物新奇的美

感。拟声词"泠泠”和"嘤嘤”,使用叠词,和谐动听,让人如临其境,亦如聆听一曲优美的交

响乐。

(五)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与朱元思书》,预习《与顾章书》《与施从事书》两篇文章。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水: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