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课程
期末复习资料
《软件工程与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讲稿章节目录及知识点:
第1章概述
(1)了解软件的定义
(2)了解软件危机的产生
(3)了解软件工程的定义
第2章软件过程
(1)掌握软件过程的定义
(2)掌握软件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3)掌握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软件开发模型的基本过程,了解其优缺
,(4)掌握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的基本过程,了解其优缺点
第3章可行性研究
(1)了解可行性研究的目的与任务
(2)掌握系统流程图
(3)掌握数据流图
(4)掌握数据字典
(5)了解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法
第4章软件需求分析
(1)了解需求分析的任务
(2)掌握需求获取的常用方法
(3)掌握结构化分析方法
(4)熟练使用需求分析图形工具
第5章软件总体设计
(1)了解软件设计和总体设计的定义
(2)掌握模块化、抽象和信息隐蔽和局部化的原理
(3)掌握模型快独立性和衡量标准
(4)掌握软件结构设计准则
(5)熟练使用软件结构设计图形工具
(6)掌握结构化设计方法
第6章软件详细设计
(1)了解详细设计的目标和任务
(2)掌握程序流程图、盒图等程序设计工具的使用
(3)掌握程序判定表、判定树等程序设计工具的使用
(4)掌握人机界面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第7章软件编码
(1)掌握程序设计语言的选择准则
(2)掌握程序设计风格要点
第8章软件测试
(1)掌握软件测试的目标和原则
(2)掌握几种软件测试方法的定义
(3)掌握语句覆盖、判定覆盖等逻辑覆盖方法
(4)掌握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等逻辑覆盖方法
(5)掌握循环测试和基本路径测试基本方法
(6)掌握等价类划分的方法
(7)掌握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和因果图的原理和方法
(8)掌握单元测试方法
(9)掌握集成测试方法
(10)掌握确认测试和系统测试方法
(11)掌握软件调试的方式
第9章软件维护
(1)了解软件维护定义
(2)掌握软件维护过程
(3)掌握软件可维护定义和方法
(4)了解软件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第10章面向对象方法学
(1)了解面向对象方法定义
(2)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3)掌握对象、类及类之间关系
(4)掌握统一建模语言UML
第11章面向对象的分析
(1)掌握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
(2)掌握建立用例模型方法
(3)掌握建立对象模型方法
(4)掌握建立顺序图和通信图方法
(5)掌握建立状态图和活动图方法
(6)掌握建立物理实现模型方法
第12章面向对象的设计与实现
(1)掌握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和启发式规则
(2)掌握问题与子系统和人机监护子系统
(3)掌握任务管理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
(4)掌握服务设计方法
(5)掌握关联设计方法
(6)掌握面向对象设计优化方法
(7)掌握面向对象系统实现方法
一、客观部分:(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一)、单项选择
1模块独立性是由内聚性和耦合性来度量的,其中内聚性是()
A.模块间的联系程度
B.模块的功能强度
C.信息隐藏程度
D.接口的复杂程度
★考核知识点:模块独立性
参见讲稿章节:5.3
附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模块的独立性是指软件系统中每个模块只涉及软件要求的具体的子功能,而
和软件系统中其它的模块的接口是简单的。
模块的独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度量:耦合衡量不同模块彼此间相互依赖的
紧密程度。耦合要低,即每个模块和其他模块之间的关系要简单。内聚衡量一个
模块内部各个元素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的度量。内聚要高,每个模块完成
一个相对独立的特定子功能。
模块耦合性类型包括:无直接耦合、数据耦合、标记耦合、控制耦合、公共
环境耦合、内容耦合,它们之间依次耦合性由低到高,模块独立性由强到弱。
模块内聚类型包括:偶然内聚、逻辑内聚、时间内聚、通信内聚、顺序内聚、功
能内聚,它们之间依次内聚性由低至高,模块独立性由弱至强。
2.成本/效益分析是()的一项重要内容
A.可行性研究
B.需求分析
C.软件测试
D.软件维护
[答案]:A
★考核知识点:可行性研究-成本/效益分析
参考讲稿章节:3.1、3.5
附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在澄清了问题定义之后,分析员应该导出系统的逻辑模型。然后从系统逻辑
模型出发,探索若干种可供选择的主要解法,也就是系统实现方案。分析每种解
法可行性和利弊,从而判定系统的目标和规模是否现实,系统完成后带来的效益
是否达到值得投资开发这个系统的程度。
可行性的研究实际上是一次大大简化了的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过程,即以
抽象的方式进行分析和研究。
成本-效益分析的目的是从经济角度评价开发一个新的软件项目是否可行,从
而帮助客户正确地作出是否投资于这项开发工程的决定。
3.软件开发模型不包括()
A.瀑布模型
B.用例模型
C.增量模型
D.螺旋模型
★考核知识点:软件开发模型
参见讲稿章节:2.3、2.4
附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
泉模型等。
瀑布模型也称生存周期模型或线性顺序模型,是W-Royce于1970年首先
提出来的。它是将软件生存周期各个活动规定为依线性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
型,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
和维护。瀑布模型规定了由前至后、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恰如奔流不息拾级而
下的瀑布。所以称为'‘瀑布模型传统软件工程方法学的软件过程,基本上可
以用瀑布模型来描述。而且是以文档为驱动,适合于需求很明确的软件项目开发
的模型。
快速原型(rapidprototype)是快速建立起来的可以在计算机上运行的程序,
它所能完成的功能往往是最终产品能完成的功能的一个子集。
增量模型也称为渐增模型,是瀑布模型的顺序特征和快速原型法的迭代特征
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非整体开发的模型。
螺旋模型加入了瀑布模型与增量模型都忽略了的风险分析,即将两种模型结
合起来,弥补了两种模型的不足。螺旋模型是一种迭代模型,它把开发过程分为
几个螺旋周期,每迭代一次,螺旋线就前进一周。它是一种风险驱动的模型。基
本思想:使用原型及其他方法来尽量降低风险。简单理解,在每个阶段之前都增
加了风险分析过程的快速原型模型。
喷泉模型是典型的面向对象生命周期模型。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作为
驱动的模型,适合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
4.()是关于数据的信息集合,是结构化分析模型的核心
A.数据流图
B.数据字典
C.状态转换图
D.实体关系图
★考核知识点:结构化分析模型
参见讲稿章节:4.3
附LL4:(考核知识点解释)
结构化分析模型的核心是数据字典,它描述了所有的在目标系统中使用的和
生成的数据对象。围绕着这个核心的有三种图:1)实体一关系图描述数据对象
之间的关系,它是用来进行数据建模活动的图形。图中出现的每个数据对象的属
性可以在数据对象描述中描述。2)数据流图描述数据在系统中如何被传送或变
换,以及描述如何对数据流进行变换的功能和子功能。数据流图是功能建模的基
础,在加工规格说明中给出了对出现在数据流图中的每个功能的描述。3)状态
转换图指明了作为外部事件结果的系统行为。为此,状态转换图描绘了系统的各
种行为模式(称为“状态”)和在不同状态间转换的方式。状态转换图是行为建
模的基础,在“控制规格说明”中包含了有关软件控制的附加信息。
5.在实体-关系图中,包含以下基本成分()
A.实体、关系、控制
B.状态、事件、关系
C.数据对象、属性、关系
D.数据、对象、实体
★考核知识点:实体-关系图
参见讲稿章节:4.3
附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实体-关系图中包含了实体(即数据对象)、关系和属性3种基本成分。通常
用矩形框代表实体,用连接相关实体的菱形框表示关系,用椭圆形或圆角矩形表
示实体(或关系)的属性,并用无向边把实体(或关系)与其属性连接起来。
6.以下对状态转换图描述错误的是()
A.状态转换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用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来表示系统的
行为。
B.状态图的状态有初态、终态和中间状态,在一张图中三种状态都可以有。至
多个。
C.状态图中事件是引起系统做动作或(和)转换状态的控制信息。
D.状态图提供了行为建模机制。
★考核知识点:状态转换图
参见讲稿章节:4.3
附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状态转换图简称状态图,通过描绘系统的状态及引用系统状态转换的事件,
来表示系统的行为。状态图还指出了作为特定事件的结果系统将做哪些动作。因
此,状态图提供了行为建模机制。
状态是任何可以被观察到的系统行为模式,一个状态代表系统的一种行为模
式。状态规定了系统对事件的响应方式。在状态图中定义的状态主要有:初态(即
初始状态)、终态(即最终状态)和中间状态。在一张状态图中只能有一个初态,
而终态则可以有。至多个。
事件是在某个特定时刻发生的事情,它是对引起系统做动作或(和)从一个
状态转换到另一个状态的外界事件的抽象。
7.在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中,一般将数据流分为()
A.信息流和控制流
B.变换流和控制流
C.变换流和事务流
D.事务流和控制流
★考核知识点:数据流类型
参见讲稿章节:5.6
附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通过对数据流图中的数据流进行分析,数据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变换流和
事务流。
变换流:信息沿输入通路进入系统,同时由外部形式变换成内部形式,进入
系统的信息通过变换中心,经加工处理以后再沿输出通路变换成外部形式离开软
件系统。变换型数据流图呈线形,由输入、变换、输出三部分组成,变换是系统
地变换中心。
事务流:数据沿着输入通路到达一个处理T,T根据输入数据的类型,在若
干动作序列中选出一个来执行,这类称为事务流。事务型数据流图常呈辐射状。
8.逻辑覆盖测试法中,条件覆盖的目的是()
A.使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B.使程序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且每个判定表达式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都
至少出现一次
C.使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且每个判定表达式至少获得一次真值和假
值
D.使程序中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且使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都取到各种
可能的结果
★考核知识点:逻辑覆盖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3、8.4
附LL8:(考核知识点解释)
逻辑覆盖测试法:用流程图来设计测试,考察的重点是图中的判定框(菱形
框),因为这些判定是决定程序结构的关键成分,不是与选择有关,就是与循环
结构有关。按照对被测程序所作测试的有效程度,可由弱到强区分为5种覆盖标
准: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
语句覆盖的基本思想是:选择足够的测试用例,运行被测程序,使得程序中
每个语句至少都能被执行一次。
判定覆盖又叫分支覆盖,它的基本思想是:设计足够的测试用例,运行被测
程序,不仅使得被测程序中每个语句必须至少执行一次,而且每个判定表达式的
每种可能的结果都应该至少执行一次,也就是每个判定的每个分支都至少执行一
次。
条件覆盖的基本思想是,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不仅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
次,而且使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都取到各种可能的结果(真或假)。
判定/条件覆盖实际上是判定和条件覆盖结合起来,它是判定和条件覆盖的交
集。基本思想是: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不仅每个语句至少执行一次,而且使
判定表达式中的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结果至少出现一次,并使每个判定表达式所
有可能的结果也至少出现一次。
条件组合覆盖的基本思想是: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定表达式
中条件的各种可能组合都至少出现一次。
采用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测试用例,在实际的测试用例
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和不同的测试用例设计特征,将不同的方法组合起来
交叉使用。一般以条件组合覆盖为主设计测试用例,然后再补充部分用例,达到
路径覆盖测试标准,以实现最佳的测试用例输出。
9.()是面向对象系统中对象之间交互的途径,是向另外一个对象发出的服务
请求。
A.类
B.消息
C.封装
D.调用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参考讲稿章节:10.2
附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对象的定义:对象是对问题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抽象,是由描述该对象属
性的数据以及可以对这些数据施加的所有操作封装在一起构成的统一体。对象包
括两大要素:属性(用来描述对象的静态特征)和操作(用来描述对象的动态特
征)。对象是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基本成分,每个对象都可以用它本身的一组属
性和它可以执行的一组操作来定义。
类的定义: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实体)的集合。类为
属于该类的全部对象提供了统一的抽象描述。同类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和方法。
消息的定义:消息是面向对象系统中对象之间交互的途径,是向另外一个对
象发出的服务请求,请求对象参与某一处理或回答某一要求的信息,是对象之间
建立的一种通信机制。通常一个消息的关键要素包括消息的发送者、消息的接收
者、消息所要求的具体服务及其参数、消息的应答等。
封装的定义:封装指把对象的属性和操作结合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单位,并尽
可能隐藏对象的内部细节,又称信息隐藏。通过对象的封装特性,用户只能看到
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内部对用户是隐蔽的,有效地实现了模块化功能。
封装的目的是将对象的使用者与设计者分开。封装的作用有3个方面:一是使对
象形成接口和实现两个部分;二是封装的信息隐藏将所声明的功能(行为)与内
部实现(细节)分离;三是封装可以保护对象,避免用户误用,也可以保护客户
机,对象实现过程的改变不会影响到相应客户机的改变。
10.应该在(),完整地定义每个类的服务
A.建立对象模型之时
B.建立功能模型之后
C.建立动态模型之后
D.建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之后
★考核知识点:建立对象模型的过程
参见讲稿章节:11.3
附1.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建立对象模型的过程:复杂问题(大型系统)的对象模型通常由下述5个层
次组成:主题层(也称范畴层)、类与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5个
层次对应着在面向对象分析过程中建立对象模型的5项主要活动:识别主题、识
别类与对象、识别结构、定义属性和定义服务。通常,在概念中,面向对向模型
建立大体上按照下列顺序进行:识别类与对象、识别结构、识别主题、定义属性
和定义服务。但通常在完整地定义每个类的服务之前,需要先建立起动态模型和
功能模型,通过对这两种模型的研究,才能够更正确、更合理地确定每个类应该
提供哪些服务。综上,面向对象分析大体上按照下列顺序执行:识别类与对象、
识别结构、识别主题、定义属性、建立动态模型、建立功能模型和定义服务。
(二)、多项选择
1.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包括()
A.实现过程
B.管理过程
C.支持过程
D.测试过程
★考核知识点:软件过程
参考讲稿章节:2.1
附1.2.1(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过程(softwareprocess)是为了获得高质量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
架,它规定了完成多项任务的工作步骤。软件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
决于生产和维护该软件或者服务的过程的质量。
软件过程也包括实现过程(软件开发活动)、管理过程和支持过程三种类型。
2.下述任务中,属于软件工程需求分析阶段的是()
A.确定对系统的综合需求
B.分析系统的数据需求
C.确定系统由哪些模型组成及每个模块的功能
D.建立软件的逻辑模型
★考核知识点:需求分析的任务
参考讲稿章节:4.1
附1.2.2(考核知识点解释):
需求分析是软件生命周期最重要的一步,它在问题定义和可行性研究阶段
之后进行。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准确地回答“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个问题。
需求分析指的是建立一个新的或改变一个现存的计算机系统时,描写新系统的目
的、范围、定义和功能时要做的所有工作。在软件工程的历史中,很长时间认为
需求分析是软件工程中最简单的步骤,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它是整个过程中最
关键的环节。
需求分析的任务不是确定系统怎样完成它的工作,而仅仅是确定系统必须完
成哪些工作,也就是对目标系统提出完整、准确、清晰而且具体的需求。需求分
析是调查、评价以及肯定用户对软件需求的过程,其目的在于精化软件的作用范
围,也是分析和确认软件系统构成的过程,以确定未来系统的主要成分及它们之
间的接口细节。需求分析的任务包括:1)确定对系统的综合需求;2)分析系统
的数据需求;3)建立软件的逻辑模型;4)编写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5)需求
分析评审。
3.软件设计是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的过程,软件设计的任务包括()
A.数据设计
B.体系结构设计
C.接口设计
D.过程设计
★考核知识点:软件设计
参考讲稿章节:5.1
附1.2.3(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设计是把软件需求转换为软件表示的过程。软件设计的任务就是把分析
模块转换成设计。软件设计必须依据对软件的需求来进行,结构化分析的结果为
结构化设计提供了最基本的输入信息。分析模型的每个元素都提供了创建设计模
型时所需要的信息。
数据设计把分析阶段创建的信息域模型转变成实现软件所需要的数据结构。
体系结构设计确定了程序的主要结构元素(即程序构件)之间的关系。
接口设计根据数据流图定义软件内部各构件之间、软件与其它协同系统之间
及软件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机制。
过程设计把程序体系结构中的结构元素,变换成对软件构件的过程性描述。
4.结构化程序设计所使用的结构有()
A.顺序
B.选择
C.重复
D.GOTO
★考核知识点:结构化程序设计
参考讲稿章节:6.1
附124(考核知识点解释):
结构程序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E.W.Dijkstra在1965年召开的IFIP(国际信息
处理联合会)会议上提出的,他指出:“可以从高级语言中取消GOTO语句程
序的质量与程序中所包含的GOTO语句的数量成反比1966年,Bohm和
Jacopini证明了程序设计语言中,只用3种基本控制结构就能实现任何单入口、
单出口的程序。这3种基本的控制结构是顺序、选择和循环。
结构化程序设计经典定义:“如果一个程序的代码块仅仅通过顺序、选择
和循环这3种基本控制结构进行连接,并且每个代码块只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
则称这个程序是结构化的。”
5.以下哪些是软件详细设计工具。
A.程序流程图
B.盒图(N-S图)
C.问题分析图(PAD图)
D.HIPO图
★考核知识点:详细设计工具
参考讲稿章节:6.2、6.3
附125(考核知识点解释):
详细设计工具:描述程序处理过程的工具称为详细设计工具,可以分为以下
三类:图形工具、表格工具、语言工具。
程序流程图也称为程序框图,它是一种最古老、应用最广泛、且最有争议的
描述详细设计的工具。流程图包括三种基本成分:(1)处理,用方框表示;(2)
判断条件,用菱形框表示;(3)控制流,用箭头表示。
盒图:为了克服流程图在描述逻辑时的随意等缺点,提出了一种不用GOTO
语句、不需要流向线的结构化流程图,称为盒图,也称为N-S图。在N-S图中,
每个“处理步骤”是用一个盒子表示的,所谓“处理步骤”可以是语句或语句序
列。盒子中可以嵌套另一个盒子,嵌套深度一般没有限制。只能从上边进入盒子
然后从下边走出,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出入口,N-S图限制了随意的控制转移,保
证了程序的良好结构。
问题分析图(PAD图)是用二维树形结构的图来表示程序的控制流,将这种
图翻译成程序代码比较容易。PAD也设置了五种基本控制结构的图式,并允许
递归使用。
判定表:当算法中包含多重嵌套的条件选择时,判定表能够清晰地表示复杂
的条件组合与应做的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判定表用于表示程序的静态逻辑,在
判定表中的条件部分给出所有的两分支判断的列表,动作部分给出相应的处理,
要求将程序流程图中的多分支判断都改成两分支判断。一张判定表由4部分组成:
左上部列出所有条件;左下部是所有可能做的动作;右上部是表示各种条件组合
的一个矩阵;右下部是和每种条件组合相对应的动作。判定表右半部的每一列实
质上是一条规则,规定了与特定的条件组合相对应的动作。
判定树:判定树是判定表的变种,也能清晰地表示复杂的条件组合与应做的
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
过程设计语言(PDL):过程设计语言(ProcessDesignLanguage,PDL)是一
种用于描述功能模块的算法设计和加工细节的语言,称为设计程序用语言,它是
一种伪码。
6.从发展历程来看,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几代
A.机器语言
B.汇编语言
C.高级语言
D.非过程化语言
★考核知识点:程序设计语言
参考讲稿章节:7.1
附126(考核知识点解释):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从发展历程来看,程序设计语言可以分为4代。机器
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非过程化语言。
7.软件产品在交付使用之前一般要经过()
A.单元测试
B.集成测试
C.确认测试
D.系统测试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过程
参考讲稿章节:8.8
附127(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产品在交付使用之前一般要经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和系统
测试4个阶段的测试。
单元测试是对软件基本组成单元进行的测试,检查每个独立模块是否正确地
实现了规定的功能,单元测试所发现的往往是编码和详细设计中的错误。各模块
经过单元测试后,接下来需要进行集成测试。
集成测试是将已分别通过测试的单元按设计要求组合起来再进行测试,以检
查这些单元之间的接口是否存在问题,同时检查与设计相关的软件体每亩结构的
有关问题。在这个测试阶段发现的往往是软件设计中的错误,也可能发现需求中
的错误。
确认测试是检查所开发的软件是否满足需求规格说明书中所确定的功能和
性能的需求,在这个测试阶段发现的是需求分析阶段的错误,如对用户需求的误
解,有冲突的用户需求等。
完成确认测试后,得到的应该是用户确认的合格的软件产品,但为了检查该
产品能否与系统的其他部分协调工作,需要进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在实际运
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严格有效的测试来发现软件的潜在问题,以
保证各组成部分不仅单独的正常运行,而且在系统各部分统一协调下也能正常运
行。
8.下列关于软件测试和调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测试的目的是为找出软件中所有存在的错误
B.调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软件中存在的错误
C.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D.调试能够证明软件的正确性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软件调试
参考讲稿章节:8.1、8.11
附1.2.8(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程序中的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好的测试方案是极可
能发现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的错误的测试方案,成功的测试是发现了至今为止尚未
发现的错误的测试。
调试,也称为纠错,是在测试发现错误之后排除错误的过程。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为找出软件中存在的错误,即通过测试来发现错误,而调
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存在的错误,即对错误定位、分析并找出原因改正错误,因
此调试也称为纠错。
常用调试技术包括:简单调试技术、回溯法、消去原因法(又包括折半查找
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9.软件维护活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A.改正性维护
B.适应性维护
C.完善性维护
D.预防性维护
★考核知识点:软件维护的分类
参考讲稿章节:9.1
附1.2.9(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维护活动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类:改正性维护;适应性维护;完善性维护;
预防性维护。在整个软件维护阶段所花费的全部工作中,预防性维护只占很小的
比例,大约4%;改正性维护占21%,适应性维护占25%,而完善性维护占了约
一半的工作量。
10.统一建模语言UML的表示方法有。
A.视图
B.图
C.模型元素
D.公共机制
★考核知识点:统一建模语言UML
参考讲稿章节:10.4
附1.2.10(考核知识点解释):
UML的表示方法:UML的表示方法有视图、图、模型元素、公共机制等。
11.在面向对象的设计中,应遵循的设计准则包括()
A.高内聚、低耦合
B.信息隐藏
C.模块化、抽象
D.可重用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
参考讲稿章节:12.1
附1.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面向对象设计的过程可以看作是按照设计准则,对分析模型进行细化的过程。
面向对象的设计准则包括以下6个方面:模块化、抽象、信息隐藏、弱耦合、强
内聚、可重用。
12.面向对象系统的逻辑设计模型划分为若干部分,分别对应组成目标系统的()。
A.问题域子系统
B.人机交互子系统
C.任务管理子系统
D.数据管理子系统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参考讲稿章节:12.2
附1.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面向对象系统的逻辑设计模型可以划分为4部分,分别对应组成目标系统的
4个子系统。分别是:问题域子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任务管理子系统、数据
管理子系统。
13.在面向对象的服务设计中,确定类中应用的服务包括()
A.从对象模型中引入服务
B.从用例模型中引入服务
C.从动态模型中引入服务
D.从物理模型中引入服务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
参考讲稿章节:12.4
附1.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面向对象的服务设计:设计和细化类中的服务是面向对象设计阶段的重要工
作。面向对象设计中服务的设计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设计
实现服务的方法。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包括:从对象模型中引入服务、从动态模
型中确定服务、从用例模型中引入服务。设计实现服务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工作:选择数据结构、定义内部类和内部操作、设计实现服务的算法。
二、主观部分:
(一)、名词解释
1.软件工程
★考核知识点:软件工程的定义
参考讲稿章节:1.3
附2.1.1(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
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2.软件过程
★考核知识点:软件过程
参考讲稿章节:2.1
附2.1.2(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过程(softwareprocess)是为了获得高质量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
架,它规定了完成多项任务的工作步骤。
3.软件生命周期
★考核知识点:软件生命周期
参考讲稿章节:2.2
附2.1.3(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某一软件项目被提出来并着手实现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或停
止使用为止的生命周期,又称软件生存期。
4.数据流图
★考核知识点:数据流图
参考讲稿章节:3.3
附2.1.4(考核知识点解释):
数据流图(DataFlowDiagram,DFD)用于表示系统逻辑模型的一种工具,它以直
观的图形清晰地描述了系统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数据流图是系统逻辑功能的
图形展示。图中没有任何具体的物理元素,主要强调的是数据流和处理过程。即
使不是计算机专业人员也很容易理解,因此是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之间极好的通
信工具。设计数据流图时只需考虑软件系统必须完成的基本逻辑功能,不需要考
虑如何具体实现这些功能,所以它也是今后进行软件设计开发的很好的出发点。
数据流图有4种基本符号:方框或立方体,表示数据的源点或终点,是系统之外
的实体;圆形或者圆角矩形,表示加工(变换数据的处理);两行平行线或者开
口矩形表示数据存储;箭头表示数据流,即特定数据的流动方向。
5.数据字典
★考核知识点:数据字典
参考讲稿章节:3.4
附2.1.5(考核知识点解释):
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的信息集合,也是对数据流图包含的所有元素的定义的集合。
数据字典的作用是在软件分析和设计的过程中给人提供关于数据的描述信息。数
据流图和数据字典共同构成系统的逻辑模型。没有数据字典,数据流图就不严格;
然而没有数据流图,数据字典也难于发挥作用。对数据流图和对数据流图中每个
元素的精确定义放在一起,才能共同构成系统的规格说明。
6.软件总体设计
★考核知识点:软件总体设计
参考讲稿章节:5.1
附2.1.6(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总体设计是将软件需求转化为数据结构和软件的系统结构的过程。总体设计
是软件结构的建立过程,它将软件系统分解成许多个模块,并决定每个模块的外
部特征,即功能和界面(输入和输出)。
7.结构化设计方法
★考核知识点:结构化设计方法
参考讲稿章节:5.6
附2.1.7(考核知识点解释):
结构化设计(StructuredDesign,简称SD)方法,也称为面向数据流的设计方法,
与结构化分析方法相衔接。结构化设计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数据流的分析来设计软
件结构,将数据流图映射为软件结构图。
8.判定表
★考核知识点:判定表
参见讲稿章节:6.3
附2.1.8:(考核知识点解释)
当算法中包含多重嵌套的条件选择时,判定表能够清晰地表示复杂的条件组合与
应做的动作之间的对应关系。判定表用于表示程序的静态逻辑,在判定表中的条
件部分给出所有的两分支判断的列表,动作部分给出相应的处理,要求将程序流
程图中的多分支判断都改成两分支判断。一张判定表由4部分组成:左上部列出
所有条件;左下部是所有可能做的动作;右上部是表示各种条件组合的一个矩阵;
右下部是和每种条件组合相对应的动作。判定表右半部的每一列实质上是一条规
则,规定了与特定的条件组合相对应的动作。
9.静态测试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方法
参见讲稿章节:8.2
附2.1.9:(考核知识点解释)
静态测试,就是静态分析,指被测程序不在机器上运行,对模块的源代码进行研
读,查找错误或收集一些度量数据,检测只进行特性分析。
10.动态测试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方法
参见讲稿章节:8.2
附2.1.10:(考核知识点解释)
动态测试是指通过运行程序发现错误。
11.黑盒测试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方法
参见讲稿章节:8.2
附2.1.11:(考核知识点解释)
黑盒测试,也称功能测试或数据驱动测试。它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
把被测程序看成一个黑盒子,只在软件接口处进行测试。测试者只知道该程序输
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或程序的功能,依靠能够反映这一关系和程序功能的需求规
格说明书考虑确定测试用例和推断测试结果的正确性,检查程序是否满足功能要
求黑盒测试被用来证实软件功能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
12.白盒测试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方法
参见讲稿章节:8.2
附2.1.12:(考核知识点解释)
白盒测试,也称结构测试或逻辑驱动测试。白盒测试法与黑盒测试法不同,测试
人员将程序视为一个透明的白盒子,测试人员需了解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
以检查处理过程的细节为基础,要求对程序的结构特性做到一定程度的覆盖,对
程序中的所有逻辑路径进行测试,并检验内部控制结构是否有错,确定实际的运
行状态与预期的状态是否一致。
13.测试用例
★考核知识点:测试用例
参见讲稿章节:8.3
附2.1.13.:(考核知识点解释)
测试用例是针对特定测试对象而开发的一组输入、预置条件和预期结果。测试用
例的基本目的是确定一组最有可能发现某个错误或某类错误的测试数据。测试用
例的不足在于不可能测试程序的每条路径,也不能把所有数据都试一遍。
14.集成测试
★考核知识点:集成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9
附2.1.14:(考核知识点解释)
集成测试是在单元测试基础上,将所有模块按要求组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而进行
的测试。集成测试用于组装软件的一种系统的技术,是要把模块按照设计要求组
装起来的同时进行测试,用以发现和接口相联系的问题。
15.确认测试
★考核知识点:确认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10
附2.1.15:(考核知识点解释)
确认测试,又称为有效性测试或验收测试,是从质量的角度,在功能、性能、可
靠性、易用性等方面对软件做全面的质量检测。
16.系统测试
★考核知识点:系统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10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系统测试是将经过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确认测试以后的软件,作为计算机系统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与系统中的硬件、外部设备、支持软件、数据及操作人
员结合起来,在实际运行环境下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一系列的严格有效的测试来发
现软件的潜在问题,以保证各组成部分不仅单独的正常运行,而且在系统各部分
统一协调下也能正常运行。
系统测试不同于功能测试。功能测试主要是验证软件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并
不考虑各种环境及非功能问题,如安全性、可靠性、性能等,而系统测试是在更
大范围内进行的测试,着重对系统的性能、特性进行测试。
17.a测试
★考核知识点:a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10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a测试:是用户在开发者的场所进行,并且在开发者对用户的“指导”下进行测
试。开发者负责记录发现的错误和使用中遇到的问题。
18.B测试
★考核知识点:B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10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B测试:是由软件的最终用户们在一个或多个客户场所进行,在开发者不能控制
的环境中的“真实”应用。用户记录下在B测试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真实的
或想象的),并且定期把这些问题报告给开发者。开发者对产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最终得到正式的发布版本。
16.软件可维护性
★考核知识点:软件可维护性
参见讲稿章节:9.3
附2.1.16:(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可维护性是指纠正软件系统出现的错误和缺陷,以及为满足新的要求进行修
改、扩充或压缩的容易程度。软件可维护性是软件开发阶段各个时期的关键目标。
17.封装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基本概念
参见讲稿章节:10.2
附2.1.17:(考核知识点解释)
封装指把对象的属性和操作结合成一个独立的系统单位,并尽可能隐藏对象的内
部细节,又称信息隐藏。通过对象的封装特性,用户只能看到对象封装界面上的
信息,对象内部对用户是隐蔽的,有效地实现了模块化功能。封装的目的是将对
象的使用者与设计者分开。
18.构件
★考核知识点:构件
参见讲稿章节:11.6
附2.1.18:(考核知识点解释)
构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可装配的物理块,一般作为一个独立的文件存在。构件具
有确定的接口,相互之间可以调用,构件之间存在依赖关系。构件定义了一个系
统的功能,一个构件是一个或多个类的实现。
(二)、简答
1.简述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软件危机的解决途径
★考核知识点:软件危机
参见讲稿章节:1.2
附2.2.1(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软件危机的表现形式:
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研制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精确。
2)“已完成”的软件不能满足用户要求。
3)软件产品质量差,可靠性得不到保证。
4)软件产品可维护性差。
5)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上升。
6)软件开发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远跟不上计算机应用速度普及深入的趋势。
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
1)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的逻辑部件,软件产品往往规模庞大,结构复杂。
2)软件开发的管理困难。
3)软件开发费用不断增加,维护费用急剧上升,直接威胁计算机应用的扩大。
4)软件开发技术落后。
5)生产方式落后。
6)开发工具落后,生产效率提高缓慢。
软件危机的解决途径:
1)首先应该对计算机软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彻底清除“软件就是程序”的错
误观念。
2)要使用好的开发技术和方法,并且要不断研究探索更好更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尽快消除在计算机系统早期发展阶段形成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作法。
3)要有良好的组织、严密的管理,各类人员要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充分
认识软件开发不是某种个体劳动的神秘技巧。
2.简述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
★考核知识点:软件工程
参见讲稿章节:L3
附222:(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工程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
技术和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
软件工程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软件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以较小的代价获得
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软件工程的基本目标包括
1)付出较低的开发成本
2)达到用户要求的全部软件功能
3)取得较好的软件性能
4)具有较好的易用性、可重用性和可移植性
5)需要较低的维护费用,较高的可靠性
6)能按时完成开发工作,及时交付用户使用
3.什么是软件的生命周期?典型的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哪些阶段?软件生命周期
中软件开发时期包含哪些阶段?并简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考核知识点:软件生命周期
参见讲稿章节:2.2
附223:(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生命周期是借用工程中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而得来的,是指某一软件项
目被提出来并着手实现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或停止使用为止的生命周期,又称软
件生存期。
软件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运行三个时期。
软件定义时期一般有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三个阶段;软件开发
时期有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阶段;软件维护时期完
成运行维护阶段。
软件开发时期通常由下述4个阶段组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
测试、综合测试。其中前两个阶段又称为系统设计,后两个阶段又称为系统实现。
(1)概要设计又称为总体设计、初步设计、逻辑设计或高层设计。这个阶
段是要概括地回答“怎样实现目标系统?”,主要任务是将需求转变为软件的表
示形式。开发人员要把确定的各项功能需求转换成需求的体系结构,即从需求规
格说明书导出软件结构图(体系结构设计),确定由哪些模块组成以及模块之间
的关系(接口设计、组件设计),同时还要设计该项目的应用系统的总体数据结
构和数据库结构(数据库设计),撰写出总体设计说明书。
(2)详细设计也称为模块设计、物理设计或低层设计,详细设计阶段的任
务是要回答“应该怎样具体地实现这个系统?”,为概要设计阶段得到的软件结
构图中的每个模块完成的功能进行具体描述、内部特征,要把功能描述转变为精
确的、结构化的过程描述,即确定实现模块功能所需要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并用
相应的详细设计工具表示出来,撰写软件的详细设计说明书。
(3)编码和单元测试这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将软件设计转换成程序代码,写
出正确的,容易理解、容易维护的程序模块。程序员应该根据目标系统的性质和
实际环境,选取一种适当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必要时用汇编语言),把详细设
计的结果翻译成用选定的语言书写的程序,并且仔细测试编写出的每一个模块。
最终提交源程序、详尽的程序说明和单元测试报告。
(4)测试是开发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这个
阶段的关键任务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及相应的调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
最基本的测试是集成测试和验收测试。必要时还可以再通过现场测试或平行运行
等方法对目标系统进一步测试检验。集成测试是根据设计的软件结构,把经过单
元测试检验的模块按某种选定的策略装配起来,在装配过程中对程序进行必要的
测试。验收测试则是按照规格说明书的规定(通常在需求分析阶段确定),由用
户(或在用户积极参加下)对目标系统进行验收。最终提交测试计划、详细测试
方案以及实际测试结果等。
4.什么是模块、模块化?软件设计为什么要模块化?
★考核知识点:软件设计模块化
参见讲稿章节:5.4
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
模块,又称“组件”,是软件结构的基础,是软件元素,是能够单独命名、
独立完成一定功能的程序语句的集合。
模块化是指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自顶向下逐层把软件系统划分成若干模块
的过程。
模块化是为了使一个复杂的大型程序能被人的智力所管理。如果一个大型程
序仅由一个模块组成,它将很难被人所理解。
模块化的目的是降低软件复杂性,使软件设计、测试、维护等操作变得容易。
运用模块化技术还可以防止错误蔓延,从而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4.简述软件模块设计准则。
★考核知识点:软件结构设计准则
参见讲稿章节:5.4
附224:(考核知识点解释)
软件模块设计需要遵循的准则如下:
1)降低模块之间的耦合性,提高模块的内聚性。
2)模块结构的深度、宽度、扇出和扇入应适当
3)模块的作用范围应该在控制范围内
4)模块接口设计要简单,以便降低复杂程度和冗余度
5)设计功能可预测并能得到验证的模块
6)适当划分模块规模,以保持其独立性
5.简述软件测试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软件测试的原理
参见讲稿章节:8.1
附225:(考核知识点解释)
原则一:所有的测试都应该能追溯到用户需求
原则二:测试工作具有创造性,但很困难。
1.测试用例既要有输入数据,又要有对应的输出结果。
2.测试用例不仅要选用合理的输入数据,还应选择不合理的输入数据。
3.除了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应该做的工作,还应该检查程序是否做了它不应
该做的工作。
原则三:测试要有计划性
1.应该远在测试开始之前就制定测试计划
2.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必须作为文档长期保存
3.严格执行测试计划,排除测试的随意性
原则四:把Pareto原理应用于软件测试
原则五:穷举测试是不可能的
原则六:测试要有独立性
5.有哪些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有哪些常用的白盒测试方法?
★考核知识点:白盒测试、黑盒测试
参见讲稿章节:83-8.7
附225:(考核知识点解释)
用黑盒技术设计测试用例一般有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错误推测和因果
图4种方法。
常用的白盒测试方法包括逻辑覆盖测试法、循环测试法、基本路径测试法。
在逻辑覆盖法中大致又可以分为: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
盖和条件组合覆盖。
6.简述等价类划分以及等价类划分原则。
★考核知识点:等价类划分
参见讲稿章节:8.6
附226:(考核知识点解释)
等价类划分法是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有效的和无效的)划分成若干个等
价类。则可以合理地做出下述假定:每类中的一个典型值在测试中的作用与这一
类中所有其他值的作用相同。用少量有代表性的测试数据代替大量测试目的相同
的例子,能有效提高测试效率,并取得良好的测试效果。在划分等价类时,可以
将其划分为两类: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有效等价类是指完全满足程序输入
的规范说明,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所构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价类可以
检验程序是否满足规范说明书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无效等价类是指不满足程序
输入的规范说明,是不合理的、无意义的输入数据所构成的集合。利用无效等价
类可以检验程序的容错性。
等价类划分原则:
1)如果规定了输入取值范围或输入数据的个数,则可划分出一个有效等价
类(在范围内)和两个无效等价类(输入值小于最小值或大于最大值)。
2)如果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且程序对不同输入值做不同处理,则每
个允许的输入值是一个有效等价类,还有一个无效等价类(不允许的输入值,
3)如果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循的规则,则可划分出一个有效等价类(符
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各种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4)如果规定了输入数据为整型,则可以划分出正整数、零、负整数3个有
效等价类,其他为无效等价类。
6.简述边界值分析法及边界值分析的原则。
★考核知识点:边界值分析
参见讲稿章节:8.7
附226:(考核知识点解释)
边界值分析也是一种黑盒测试方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方法的补充,人们从长
期的测试工作经验得知,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
在输入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这里所说的边界是指,相当于输入等价类和输出等价类而言,稍高于其边界值及
稍低于其边界值的一些特定情况。通常输入等价类与输出等价类的边界,是重点
测试的内容,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
边界值分析原则:1)刚刚达到这个范围的边界值,以及刚刚超越这个范围
的边界值作为测试输入数据;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个数,则用最大个数、
最小个数、比最大个数多1、比最小个数少1的数作为测试数据;3)根据规格
说明书的每个输出条件,使用前面的原则1和2;4)规格说明书给出的输入域
或输出域是有序集合,则应选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测试用例。
7.什么是类,什么是对象,类和对象是什么关系?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对象、类及类之间关系
参见讲稿章节:10.2、10.3
附227:(考核知识点解释)
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一组相似对象(实体)的集合。也就是说,类是
对具有相同属性和行为的一个或多个对象的描述,通常在这种描述中也包括对怎
样创建该类的新对象的说明。类为属于该类的全部对象提供了统一的抽象描述。
同类的对象具有相同的属性和方法。
对象是对问题域中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抽象,是一组属性和在这些属性上的操
作的封装体。
在应用领域中有意义的、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系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对
象,它既可以是具体的物理实体的抽象,也可以是人为的概念,或者是任何有明
确边界和意义的东西。
由于客观世界中的实体通常都既具有静态的属性,又具有动杰的行为,因此,
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的对象是由描述该对象属性的数据以及可以对这些数据施加
的所有操作封装在一起构成的统一体。
类给出了属于该类的全部对象的抽象定义,而对象则是符合这种定义的一个
实体。
因此,对象又称为是类的一个“实例(Instance)",类又称为是对象的“模
板(Template)”。
另外,类是静态的,类的语义和类之间的关系在程序执行之前已经定义,但
对象是动态的,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可以动态地创建和删除对象;
类代表一类抽象的概念或事物,对象是在客观世界中实际存在的类的实例。
8.简述面向对象方法学中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考核知识点:类及类之间关系
参见讲稿章节:10.3
附228:(考核知识点解释)
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包括继承、多态性、关联、依赖、实现、聚集与组合。
继承是子类自动地共享父类中定义的数据和方法的机制。反过来,从子类抽
取共同通用的特征形成父类的过程也叫做泛化(Generalization)。继承可以表示
类与类、接口与接口之间的继承关系,或类与接口之间的实现关系。具有继承关
系的类之间,既具有共享特性又具有差别或新增,并且类之间具有层次结构。继
承具有传递性。
多态性指子类对象可以像父类对象那样使用,它们可以共享一个操作名,然
而却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关联体现的是两个类之间语义级别的一种强依赖关系,长期性的,平等的。
关联可以是单向的、双向的。
依赖就是一个类A使用到了另一个类B,而这种使用关系是具有偶然性的、
临时性的、非常弱的,但是类B的变化会影响到类A。关于关联关系和依赖关
系有一个简单的判断原则:某个类以成员变量的形式出现在另一个类中,二者是
关联关系;某个类以局部变量的形式出现在另一个类中,二者是依赖关系。
实现是用来规定接口和实现接口的类之间的关系,接口是操作的集合,而这
些操作就用于规定类或者构件的一种服务。
一个类可由一个或多类部分类组成,表示组成关系的整体和部分类之间的关
联又可以细分为聚集和组合。整体拥有各部分,部分与整体不是相同的生存期,
如整体不存在了,部分还存在,称为聚集;还有一种情况,整体拥有各部分,部
分与整体具有同样的生存期,如整体不存在了,部分也会随之消失,称为组合。
9.面向对象分析主要建立哪几种模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
参见讲稿章节:11.1
附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源产品采购合同范例
- 生活超市经营合同模板
- 电影股权投资合同模板
- 2024年度二手房买卖合同公证费用3篇
- 废铁站转让合同范例
- 自主装修套房合同范例
- 有关保姆的劳动合同范文
- 2024年度企业合规管理与风险控制合同
- 洛杉矶买房合同范本
- 居间合同协议书范本
- 第23课《孟子三章-富贵不能淫》课件(共33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研究生英语精读教程》(第三版·上)课件
- 2022年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知识清单一览表完整版
- 国有企业薪酬专项审计报告
- 通用办公室文员劳务合同
- 小学美术-13《小导游》课件
- 外观检查记录表
-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 菌糠的利用课件
- 华北理工大学中药学教案(64学时-田春雨)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9.1 平均数 ︳青岛版(五四学制)(共21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