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_第1页
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_第2页
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_第3页
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_第4页
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简析】

植物的种子是有生命的,像蚕豆、绿豆这种双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芽、

胚轴、子叶;像水稻、玉米这种单子叶植物种子包括种皮、胚根、胚芽、胚轴、胚乳、

子叶(退化)。在温度适宜、有足够的空气和水分的情况下,种子将会萌发,植物的生命

便进入了新阶段。

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凤仙

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

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对比实验)设计的任务。

【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是还没有对于种子

发芽条件进行研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必要条件,哪些是种子发芽的非必要条件,大多

数学生还不知道。在能力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与技能,如观察、

记录、简单实验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使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研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

2.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状况的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1.表现出对种子发芽条件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2.感受对比实验对变量控制的严格要求,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对比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难点: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设置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条件。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绿豆种子、一次性杯子、土壤、纸巾、水、滴管、透明密封袋、标签、记

录表、冰箱、黑色塑料桶、透明塑料桶。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一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一)谈话导入

1.大家以前种过植物吗?凤仙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出示凤仙花图片)

2.蒲公英的生命是从什么开始的?(出示蒲公英图片)绿豆的生命又是从什么开始的

呢?

3.这些植物的种子传播到任何地方都能发芽吗?

预测:不能,落在南极不能发芽,温度太低了。干燥的沙漠里不能发芽,缺少水分等。

引出: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板书课题:种子发芽实验。

(二)研讨种子发芽的条件

1.以绿豆种子为例,它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

预测:阳光、空气、营养(土壤)、水分、温度。

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举例的同时说出理由。

2.教师进一步引导: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

需条件呢?学生自由发言。

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设计意图:对于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每个学生的经验不同,对种子

发芽的条件猜测也会有所不同。讨论从种子发芽具体到绿豆种子发芽更有针对性。同时,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空间,教师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保留学生的不同猜测,从而激

发学生用实验进行验证的兴趣。

二、探索一一设计对比实验计划

(一)以“土壤”条件为例设计实验计划

1.在做实验之前要先设计一个实验计划,选择一个要改变的实验条件进行研究。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填写在纪录表上(及时进行统计,尽量使每个

计划选择的人数差不多)。

我们组选择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和土壤有关。

3.以“土壤”条件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二)以“土壤”条件为例完善实验计划

1.你们计划怎样做实验?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2.你们预测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预测并说说理由。

3.为了让实验更公平,你打算怎么做?

预测:做两组,一组加土壤,一组不加土壤。

引导:无土壤的一组可以加入纸巾来固定绿豆。

4.除了土壤以外的其他条件怎么设置?

其他条件保持相同:例如阳光、水分、空气、温度。

教师引导:实验中只能改变选择的那个条件,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化,这样的实验方

法叫做对比实验。

列出相同的实验条件有哪些,不同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5.关于绿豆种子的数量问题,为什么要放多颗绿豆?

预测:可以放三颗绿豆。如果只放一颗,假如这颗绿豆是坏的,实验就不能成功,绿豆

数量多点可以让实验更准确。

教师引导:在科学上,这种做法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6.小结:出示完整的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吗?

预测绿豆种子必须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相同的条件温度、水分、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各3粒、阳光、空气。

不同的条件提供土壤和不提供土壤。

A.准备两个盆;

B.在一个盆里铺上一层土壤,另一个盆里放纸巾;

实验方法

C.在两个盆里各放3粒绿豆种子;

D.给两个盆里定期浇同样多的水。

7.如何保证两个杯子里浇的水一样多?

预测:用滴管浇水,每次滴10滴,并且要定期补水。

三、研讨一一完善实验计划并实践

(一)研讨其他实验计划

1.每个实验选一组同学上来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讨论。

(1)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水分。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①学生讨论:关于土壤这个条件,两组都不放土壤可以吗?

学生回答:如果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土壤,那么这两个杯子就都不会发芽,实验结果就不

准确了。

教师引导:当我们不确定这个因素会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时,两组就要有所区别,

一组要添加这个因素,而另一组则不添加这个因素,否则可能影响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上画图。

②学生讨论:我们把两个杯子里的绿豆放在什么地方呢?

预测:阳台上、房间里(阳光也会透进来)、学校走廊上。

(2)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阳光。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①如果把两组绿豆放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导致空气、温度等条件不一致,要把两盆绿

豆放在一起保证阳光条件不同,该如何如何操作?

学生预测:可以给其中一个罩上黑塑料袋。

②塑料袋罩起来会导致空气不流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预测:在黑袋子上扎几个小孔保证空气的流通。

教师引导:(出示材料实物)一盆可以用黑色大塑料桶罩住,另一盆用透明塑料桶罩住。

教师在黑板上画图。

(3)种子发芽是否需要适宜的温度。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

验计划。

问题:放在冰箱里没有阳光了,怎么办?

学生预测:把冰箱外面的常温组用黑色塑料桶罩住,这样就可以和冰箱中的光线条件保

持一致了。

(4)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一组学生展示设计计划,其他同学讨论,完善实验计划。

问题:怎样设置没有空气的环境?

学生预测:用抽气机抽干空气。

教师引导:出示密封袋,教师演示将绿豆种子浸泡在水中,将气泡排出并密封。另一组

加入等量水,密封袋敞口放置。

2.每个小组根据讨论修改实验计划。

(二)种植绿豆

(1)小组按照实验计划将绿豆放置好。

(2)每个实验请一组学生介绍并展示操作过程。

四、拓展一一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的生长情况

1.出示观察记录表一一绿豆种子发芽和的关系,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

好课外观察记录。

教师布置:下节课将对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欢迎大家带来实验装置和绿豆种子。

2.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拍摄绿豆种子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1.1种子发芽实验

设计实验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并写出实验计划。

绿豆种子发芽和的关系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

预测:

相同的条件:

不同的条件:

实验的方法:

本课记录的是绿豆种子发芽所必需条件的实验方案。学生先独立地从“研究的问题”

“预测”“相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实验的方法”等角度进行思考并记录,为之后

的研讨活动做准备。在研讨交流中,学生将从以上几方面逐一研讨、修改与完善,为课

后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做铺垫。在交流实验设计活动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认真听取他人的

发言,针对不同的想法开展独立思考来完善自己对实验方案设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要求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持每天观察并记录绿豆种子萌发状况,从而让学生经历一个完

整的研究过程。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教材分析

在本课之前,学生经历过对比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发芽状况的科学实践活动,因

此在本课的学习中,他们将基于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研讨并最终形成共识。“研

讨”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载体,是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环节。从认识层面来看,交流与

研讨属于不同的层次,“交流”属于浅层次而“研讨”则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的深

层次学习活动。在研讨活动中,要求学生能在课前收集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分

析数据,并将数据转化为证据,形成一定的解释。由于每个学生在课前只研究过一种条

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所以本课学生必须通过认真倾听并充分交流,获取他人的信息,

才能有效地思考分析,最终建构起对种子发芽必需条件的新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教学难点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过程

聚焦: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吗?

学生回答后,进一步提问:

①观察实验中的种子发芽情况,我们有了什么发现?

②比较各组的实验结果,我们又发现了什么?

讲授新课

一、探索与研讨

1、收集观察记录

种子的变化

日期

1号组2号组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2、交流观察记录

首先介绍实验内容,比如我们组实验设计是“种子的发芽是否与xxx有关。”

其次交流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包括种子的变化及其数量。

最后谈谈我们的发现。

示例:

某组关于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观察记录

种子的变化

日期

1号组(在土壤里)2号组(无土壤)

3月14日种子膨胀,数量3种子膨胀,数量3

3月15日种皮破裂,数量3种皮破裂,数量3

3月16日出现根,数量3出现根,数量3

3月17日长出子叶,数量3长出子叶,数量3

3、整理观察记录

研究同一个条件的小组集中到一起,整理实验信息,分析数据,解释自己的发现,记录

在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单上。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

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

2号组()

4、分享与交流

①和做相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看看和实验前的预测

是否一致。

②和做不同实验的小组分享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发现,看看他们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

释结果的。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的实验记录

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有土壤)18180土壤的有无对种子发芽

2号组(无土壤)18171影响不大。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温度的实验记录

种子总数已发牙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18度)18171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

2号组(3度)18216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光照的实验记录

种子总数已发牙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有光照)18180光照的有无对种子发芽

2号组(无光照)18171影响不大。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空气的实验记录

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有空气)18180种子发芽需要足够的空

2号组(无空气)18018气。

【温馨提示】

种子发芽的过程:吸水膨胀f种皮破裂f出现根f长出叶

【讨论】

1、根据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总结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明确:

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2、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我们怎样用实验中的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

明确:

①实验中的两组对照数据一样或基本一样,说明实验结果和预测一致;

②如果两组数据差别很大,说明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

5、资料卡片: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

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C,最高为35℃。二是水分。一般需要吸收相当于种子

自身重量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三是充足的氧气。

二、合作探究:种植绿豆芽

1、已经发芽的绿豆芽该怎么办呢?

明确:

把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种子移植到花盆里,放到合适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2、移植的材料

一个带孔的花盆、土壤、发芽情况良好的绿豆芽、水

3、移植过程

①将土壤填至花盆三分之一处,用工具把发芽的绿豆从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坏了根。

②轻轻地疏松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将花盆里的土壤加到离花盆口两

三厘米处。

③轻轻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给花盆彻底浇水,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

4、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三、课堂练习

1、给下列图片排序

2、下面是一名同学设计的研究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的实验。他找来了六粒饱满的菜豆

种子,进行如下图的操作,然后将甲放在20C左右的房间内,将乙放在冰箱的冷藏室内。

请根据图分析:

(1)几天后,最有可能发芽的是—号种子,因为只有它具备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2)⑤号种子不能发芽的原因是―

四、作业布置

把一盆移植的绿豆芽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黑暗处,观察绿豆芽的生长状况,做好观察

记录。

种子总数量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实验说明

阳光下的绿豆芽

黑暗处的绿豆芽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必要条件是一定的水、适宜的温度和

充足的空气,其他的如光照、土壤对种子的发芽影响不大。我们能够通过整理收集到的

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充分认识到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

验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1.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

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的实验记录表

种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我们的解释

1号组()

2号组()

本课要求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将与自己相同研究主题的小组数据进行汇总,从种

子总数、已发芽数、未发芽数三方面进行记录,并通过组内研讨而形成自己的解释。表

中1号组与2号组直接写实验中改变的条件,如在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实验中,如果

1号组是没有土壤,那么2号组就是有土壤。

第3课绿豆苗的生长

【教材简析】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多个条件,如阳光、氧气、二氧化碳、水分、无机盐等。阳

光是植物叶绿体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植物叶绿体内进行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在阳光

照射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根吸收的水分在叶绿体内转化为有机物和氧气;

其中有机物通过茎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各处成为植物生长的养分。无机盐主要来自

土壤,其种类与含量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状态,不同的植物对阳光、水等条件的需求不

同。

在本课中,学生将对绿豆苗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在此过程中,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

不是所有种在土壤中的绿豆苗生长得都一样好。对于该现象背后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没

有进行过系统的思考,这也将成为本课教学意义所在。本课将对“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

光吗?”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先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绿豆

苗生长对环境的需求;接着通过关于其他植物对阳光、水需求的探讨,进一步让学生认

识到植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学生们经过前两课对“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探究,已经初步掌握了利用对比实验的方

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科学地得出实验结论,知道了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空气。本课中学生将继续顺势研究

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大多数学生都会认为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也能说出“光

合作用”这个科学词汇,但对于光合作用内涵的理解是很模糊的。对于“植物的生长需

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怎样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能举出一些

例子,但是内容并不丰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

科学探究目标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在控制变量的情况下对比观察并记录绿豆苗的生

长状况。

科学态度目标

表现出对植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方案。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袋子蒙

住的大塑料瓶。

【教学过程】

一、聚焦: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复习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预设: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空气。

2.讨论:绿豆苗的生长,又需要什么条件呢?

3.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光对植物生长起什么

作用?

预设:需要。光能使植物长得快、更绿、提供营养。

教师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猜测的理由。

二、探索:实验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一)设计实验计划

1.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出示记录单,小组讨论,每人填写。

研究的问题

我们的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实验方法

2.学生交流,完善实验计划。

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计划

研究的问题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我们的预测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要改变的条件光照

不改变的条件水、温度、空气、土壤、绿豆苗的长势、绿豆苗的数量

实验方法一盆绿豆苗有阳光照射,另一盆绿豆苗没有阳光照射

3.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操作,才能在保持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光照条件?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材料:两盆长势差不多的绿豆苗、透明大塑料瓶、黑

袋子蒙住的大塑料瓶。

学生讨论并完善操作步骤:把两个塑料瓶的头部剪掉,分别倒扣在两盆绿豆苗上,把它

们同时放在阳光下,每天加等量的水,连续观察一周,记录现象。

如图:

5.学生操作。

(1)在两个一次性杯子上贴标签并写好组号,注明“有光照组”和“无光照组”。

(2)将两杯绿豆苗按对比实验的实验计划放置好。

(二)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1.我们怎么知道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呢?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比较?

预设:从“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角度进行比较观察。

2.实验至少需要一周时间,如果当堂完成观察记录,可以让学生观察教师之前做的实验

视频或照片,完成记录单。

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绿豆苗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

阳光下的绿豆苗

黑暗处的绿豆苗

3.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矮些,茎的颜色偏绿,较粗壮,叶子的颜色是绿色的,

较大;无阳光照射的绿豆苗瘦长,茎比较细,颜色是黄绿色,叶子偏黄色,呈病态状等。

实验说明:有阳光照射的绿豆苗长得好,所以绿豆苗生长需要阳光。

(三)阅读资料,提高认识

1.同学们从实验现象中发现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看看科学家的发现是不是和我们一

样。

2.教师出示光合作用图片并介绍: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

并释放出氧气。

3.学生思考: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可以茁壮成长,那植物的生长对周围的环境又有怎样的

影响呢?

预设: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净化周围的环境。

三、研讨:植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绿豆苗生长需要的条件

1.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苗的生长还需要哪些条

件?

预设: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土壤等。

2.我们可以制订怎样的实验计划,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预设: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只改变一个条件进行研究。

(二)植物适应环境

1.讨论: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的需求相同吗?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几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地适应环境。

3.你还能举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四、拓展: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学生猜测:两盆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用两个纸盒罩住。一个纸盒在左壁挖个圆孔,

一个在纸盒在右壁挖个圆孔,使光能从圆孔中射入。一个星期后,两盆植物会生成什么

样?

2.鼓励学生回家实践,验证自己的推测。

【作业要求】

1.四人小组带走实验材料,完成“植物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现象记录(观察一周

时间)。

2.尝试实践拓展活动“光的照射方向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1.3绿豆苗的生长

绿豆苗生长是否需要阳光的实验记录表

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我们的解释

阳光下的

绿豆苗

黑暗处的

绿豆苗

本课要求学生记录绿豆苗分别在两种不同环境下(阳光下和黑暗处)生长一周后的

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由于同时播种的绿豆有多粒,所以在进行高度计算时,

教师需提醒学生计算绿豆苗的平均高度。接着通过组内分享、交流形成对绿豆苗生长是

否需要阳光的共同认识。

第4课蚯蚓的选择

【教材分析】

对于动物而言,与植物一样,其生存、生长发育的相关需求都来自周围的环境。该

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

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其中,不同的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对此,学

生通过日常生活、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但较为零散且缺乏足够的依据。在本课中,

学生将通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所需的条件。即在“蚯蚓对光的需求情况”及“蚯

蚓对水分的需求情况”两个实验中,学生根据蚯蚓爬行状况判断蚯蚓对环境的选择来了

解蚯蚓对环境的需求。在此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享、分析

研讨而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其他动物的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生活在不

同地区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的需求也不同。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有观察蚯蚓的经验,知道能在花园、菜地等地方找到蚯蚓,但对于蚯

蚓的生活环境进行研究的学生并不多,不清楚蚯蚓是否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基于此,

对蚯蚓喜欢的环境展开对比实验研究,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

境。学能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控制变量开展对比实验研究,探究蚯蚓对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

科学态度目标

表现出对动物的结构与生活环境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基于事实证据进行合理分析。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难点:在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

每组一份:1个长方形盒子(带一边镂空的盖子,内侧黑色)、1个底部铺满干土的长方

形盒子(带盖,内侧黑色)、1杯水、1个滴管、手电筒、计时器、蚯蚓10条、1双一次

性手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一一猜测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

学生回顾:充足的阳光、一定的空气、充足的水分、一定的土壤、适宜的温度。

2.植物生长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那么动物呢?(学生回答并举例说明)

3.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一个动物朋友一一蚯蚓,它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呢?

揭题:蚯蚓的选择

(二)猜测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

谁来说说,你在哪见过蚯蚓?你觉得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

预设:我们经常在草丛里、花坛的土壤里、下过雨的路上看到蚯蚓。推测它喜欢在潮湿

阴暗的环境生活。

设计意图:学生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凭借生

活经验猜测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将旧知识联系起来,同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

进行科学预测的能力。

二、探索一一蚯蚓与环境的关系

(-)研讨实验计划

活动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根据同学们的推测,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蚯蚓对光和水分的选择。

2.在前3课的学习中,同学需要先自己制订详细的实验计划,再展开实践活动。本课老

师先给出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法,请同学们分析这个实验方法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

保持不变。

3.出示实验方法:将5条蚯蚓放在长方形纸盒中间,盖好一边带孔的盖子,把亮着的手

电筒放在孔上,让手电筒的光透过孔进入到盒子里。5分钟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

录。

4.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预设:改变的条件是光照,一边有光照一边黑暗。相同的条件是同一个盒子、相同的土

InnAiff

雄等。

活动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出示实验方法:在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一端铺上湿润的土壤,另一端铺上干燥的土

壤。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2.在这个实验中哪些条件改变了?哪些条件保持不变?

预设:不同条件是土壤的干燥和湿润情况,一边干燥一边潮湿。相同条件是同一个盒子、

都是黑暗的等。

设计意图:本环节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对比实验的设计流程,直接出示实验计划,将重点

放在引导学生关注如何控制变量上,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实验的公平性,同时提高

实验的效率,为后面的数据分析和研讨节约出更多时间。

(二)完成实验过程

1.教师出示实验的关键问题。

(1)实验中为什么不只用一条蚯蚓?实验做一次,还是做多次?

预设:避免实验的偶然性。

(2)时间没到,能不能打开盒盖?

引导:时间没到,如果蚯蚓爬出盒子,也不能打开盒盖。

(3)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蚯蚓?

预设:轻拿轻放,不要伤害它们。

引导:为了避免蚯蚓受刺激,可以戴手套拿。

2.分组领取实验材料,学生活动时间为8分钟。

教师巡回指导。

3.整理数据。

设计意图:虽然实验过程已经完整地出示给学生,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仍有必要将实

验过程中涉及到的关键问题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形成在对比试验过程中的公平和严谨意

识。引导学生关注在实验过程中保护蚯蚓,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

三、研讨动物对环境的需求和适应

(一)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1.将全班的实验数据罗列在黑板上,分析数据有无问题,并说说理由。

注意:研讨时应去掉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蚯蚓喜欢怎样的生活环境?说说依据。

学生表述实验结论并结合具体的数据论证。

3.为什么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因为蚯蚓的皮肤湿润能用来呼吸,蚯蚓很怕太阳,被太阳一晒,身体表面变干燥,无法

进行呼吸,最后死掉,所以蚯蚓喜欢在潮湿阴暗的环境生活。

4.为什么有些蚯蚓会选择明亮的一端,会选择干燥土壤一端?

预设:可能蚯蚓在实验过程中受到惊吓做出错误的选择,也可能是蚯蚓身体虚弱判断错

误。

引导:大家说的都对。另外,实验中的蚯蚓是在商店买的,是人工饲养的,而不是大自

然中野生的,对光有一定的适应性,也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小结: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点落在交流研讨实验数据上,为了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呈现

全班数据后,引导学生观察整体数据中的问题数据。分析学生问题数据产生的原因,有

依据地剔除问题数据,防止影响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正确记录数据的

重要性。还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例数据,思考个例数据产生的原因。在此过程中,学生根

据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合理的分析、研讨,最后形成共识:蚯蚓喜欢阴暗潮湿的生活环境。

(二)不同的动物喜欢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1.蚯蚓会选择黑暗潮湿的环境,下面这些动

物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里?

(出示湖中的天鹅、雪地里的企鹅、雪地里的狼等动物图片)

学生讨论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

小结: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教室的环境是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吗?为什么?

引导:教室里没有阴暗潮湿的环境,实验结束后应将蚯蚓放回大自然中。

3.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动物们会怎么样呢?

学生自由举例发言。

设计意图:此环节出示企鹅、天鹅、狼、青蛙等图片,从蚯蚓过渡到其他动物,意在引

领学生认识到不同环境中的动物身体结构不同,对环境条件需求也不同,动物生活也需

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物形态、构造、习性等方面思考动物对环境的

适应性。选择动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进行分析,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继续探

究的兴趣。

【板书设计】

1.4.蚯蚓的选择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动物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下表是实验数据班级统计表)

蚯蚓时光照环境的选择蚯蚓对干燥或潮湿环境的选择

组别明亮中间黑暗组别干燥中间潮湿

第1组第1组

第2组第2组

第3组第3组

第4组第4组

第5组第5组

第6组第6组

第7组第7组

第8组第8组

第9组第9组

第10组第10组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1.4蚯蚓的选择

蚯蚓对光照的选择实验记录表

待在明亮一端待在盒子中间待在黑暗一端

实验次数我们的解释

的蚯蚓数的蚯蚓数的蚯蚓数

1

2

3

蚯蚓对干燥或潮湿坏境的选择实验记录表

待在干燥土壤待在盒子中间待在潮湿土壤

实验次数我们的解释

里的蚯蚓数的蚯蚓数里的蚯蚓数

1

2

3

本课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就蚯蚓对光照和环境湿度的选择两个实验进行如

实记录。为获得精确的实验数据,学生要挑选多条蚯蚓,分3次实验进行记录,最后通

过组内研讨形成解释。

在两个实验中,都有5分钟的等待时间。教师可利用这段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有依据

的预测,鼓励学生将预测、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观点联系起来。

第5课当环境改变了

【教材简析】

每一种动物的生存都需要特殊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阳光、空气、水、食物等。

这些条件有的来自非生命环境,有的来自生命环境,并且非生命环境与生命环境之间又

会互相影响。由于季节更替,自然界中的非生命环境、生命环境都会随之发生变化。在

此环境中的动物们为了生存,都会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如大雁南飞、青蛙冬眠、

松鼠提前储存食物以及一些动物换毛等。其本质就是在环境发生变化后,动物们通过这

些行为依然能够获得足够其生存所需的条件,从而适应新环境。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经历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了解青蛙生活环境变化和青蛙

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资料阅读分析丹顶鹤的环境变化与丹顶

鹤行为变化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改变后,动物会做出反应,以适应新

环境。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于动植物生存需要的条件以及周围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还处于结果性的认识。对于环境变化时,动植物如何适应环境(动

物适应环境的行为)的认识较少。因此,本节课教学将通过分析研讨的形式,帮助学生

提高认识,建构新概念。为达成以上目标,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努力做到:适

应以分析研讨为主的学习形式;充分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调查更

多动物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改变的时候,动物会努力适应新环境;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动物会有一些特殊的

行为。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分析动物在环境改变后的行为研究动物是怎样适应新环境的。

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事实独立思考,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分享。

2.表现出进一步探究动物与其生活环境联系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动物要依赖于环境而生存,保护环境就保护了许多动物。

【教学重难点】

不同的动物是怎样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视频、丹顶鹤相关阅读资料、学习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引入---分析人如何适应环境的改变

1.出示一年四季的景色图片: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2.环境改变后,我们人是如何适应的?

请同学说说我们都有哪些适应变化的行为。

预设:增减衣服,播种与收割。)

3.教师概括:当环境改变时,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人在不同季节会做不同的事情。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从关注自身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出发,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

原因,认识到人类在不同季节的行为变化均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接下来研究动物

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做铺垫。

二、聚焦一一环境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1.谈话:在春天的田野里,我们能看到青蛙吗?青蛙在不同季节都有哪些不同行为?

预设:春天在田野里很少能看见青蛙,在水里能看见小蝌蚪;青蛙夏天比较常见,青蛙

冬天会冬眠。

2.其他动物在环境改变时又会有哪些行为?

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讨论。

三、探索

(一)青蛙如何适应环境变化

1.青蛙的生存条件。

为了便于研究,接下来,我们就将自己想象为一只青蛙。思考:我们青蛙一族要想生存,

需要从周围环境获得哪些条件?

预设:食物、适宜的温度、水、空气、栖息地等。

2.分析春天里青蛙的行为。

现在是春天,青蛙能否获得生存所需的条件?从哪里获取?

预设:青蛙以小虫子为食,天气比较温暖。

教师适时追问,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哪里有小虫子?这些小虫子以什么为食物?

教师基于学生的汇报,概括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内。

气候草木食物青蛙的行为

小虫子孵化出来

春温暖发芽捕食

了,以植物为食

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例引领学生从非生物条件、生物条件、青蛙相对应的行为等方面开

展深度交流,引领学生初步认识环境与动物行为之间的联系,为接下来学生自主交流做

示范。

3.分析其他季节青蛙的行为。

活动介绍:其他季节,我们青蛙一族的生存环境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我们青蛙一族又会

做什么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依次分析:夏天、秋天、冬天里青蛙生存环境(气

候、周围的草木、食物等条件的变化)以及青蛙在这种情况下会有哪些行为?将想法记

录在记录表内。

为有序交流,同学们可以按以下流程在组内开展讨论、分享。

(1)某一季节,气候怎么样?

(2)对青蛙的食物会有什么影响?

(3)对青蛙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4)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青蛙会怎么做?

设计意图I:在学生自主交流环节,为学生提供交流流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每个学

生都有话可说,最终保证活动的有序性与有效性。

(二)初步交流环境改变与青蛙行为之间的联系

1.引领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初步共识。

相信各位同学对于青蛙在各个季节的行为有了一些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

下,包括青蛙的生存环境(注: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和青蛙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行

为。

学生按照季节先后顺序,介绍及补充。教师提炼关键词,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2.播放视频资料,丰富学生对青蛙的认识,并完善班级记录表。

(1)教师出示青蛙在不同季节活动的补充视频(如青蛙产卵、蝌蚪变成青蛙等视频)。

(2)将关键词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青蛙的认识毕竟有限,为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青蛙的认识,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教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青蛙的相关材料。

3.基于班级记录表,分析环境与动物行为的联系。

同学们,通过之前的交流,我们发现了很多青蛙在不同季节的各种行为。现在,我们回

过头来想一想,青蛙的这些变化,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预设:气候等非生物环境,青蛙食物和周边植物等生物环境,青蛙自身身体特征(变温

动物)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交流班级记录表,总结环境变化与青蛙行为变化之间的本质

联系,为进一步研究其他动物适应环境变化做铺垫。

(三)其他动物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行为

1.过渡:由于青蛙不断适应环境,使青蛙得以生存下来。我们周围其他动物又有哪些适

应环境变化的行为呢?

2.(出示丹顶鹤图片)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对丹顶鹤并不熟悉,让我们一起阅读教科

书上关于丹顶鹤的资料,画出丹顶鹤在环境改变后,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句子。

3.学生阅读,组内交流。

4.班级交流。

预设:丹顶鹤在天气变冷后,会迁徙到南方去。天气变暖,会重新回到北方。

设计意图:丹顶鹤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陌生,以文字材料呈现丹顶鹤的信息,学生在

阅读中初步了解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为学生课后通过查阅资料获取其他动物适

应环境改变的行为做铺垫。

四、研讨

1.交流更多动物适应环境的行为。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青蛙和丹顶鹤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那么,其他动物在

面对周围环境改变时,会有哪些相对应的行为呢?

(1)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已有认知。

(2)教师用图文、视频等资料补充(如迁徙、冬眠、换毛、涧游等行为)。

2.分析动物行为变化的本质。

(1)世界上是否存在不随环境改变而发生行为改变的动物?为什么?

请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引领学生达成共识。

共识:不存在。如果不随着环境的改变而相应地改变行为,会因为无法适应环境而死亡,

甚至灭绝。

(2)引领分析:你们觉得“环境的变化”和“动物行为的改变”之间是如何产生联系

的?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认识、发表观点。

3.引领学生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对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有哪些新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众多动物在环境改变后行为发生的变化,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所有

的动物都有适应环境改变而改变行为的能力,加深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深层联系的认识。

五、拓展

1.创设真实情景。

教师播放大雁迁徙越冬的视频并介绍:在大雁南飞的过程中,大雁群体中最为强壮者往

往会飞在最前端,而相对瘦弱的大雁则分居两侧飞行。从北向南飞行几千公里。在此过

程中一些瘦弱的或者生病的大雁落队了,往往等待他们的就是死亡。我们如何帮助它们

呢?(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发表自己的观点)

预设:先调查他们生存需要哪些条件,再设法创造条件帮助它们。

2.探讨帮助的时机。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动物对人类存在恐惧心理,人类过多地接近会它们,会干扰它们

的生活。我们在什么时候帮助它们最合适?(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3.布置任务。

全班组建“孤雁救助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孤雁的救助方案,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

制作相应的道具。

【作业要求】

设计冬天的孤雁的救助方案

【板书设计】

当环境改变了

青蛙行为变化

丹顶鹤行为变化

自身身体特征无法适应非生物环境或生物环境的<改变时,为生存而

发生行为变化。

学生活动手册说明

1.5.当环境改变了

四季的田野记录表

季节气候草木蝴蝶青蛙

本课要求学生针对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草木、蝴蝶、青蛙四个方面进行交流并记

录其中的关键词。其中气候主要记录温度,草木主要记录它们的生长状况,蝴蝶作为青

蛙的食物之一记录它的生长阶段,青蛙则记录其行为。

第6课食物链与食物网

【教材简析】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植物、动物都需要一定的生存条件,其中有机物(营养、能量)

的获得就是其中之一。但植物、动物对于有机物的获得方式不同: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

造”有机物获得能量,动物则通过进食获得。因此,在自然界中,动物或植物之间都会

由于有机物或能量传递的关系,与同一区域内的其他动植物之间形成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构成食物链、食物网。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植物、动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

在学生的认知中这些环境主要为非生命环境,很少有学生能系统地认识到生物生存也需

要生物环境。本课就是在此背景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一区域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促使学生认识到一种动物或者植物可能就是其他动物或者植物生存所需要的条件,进而

在学生的心中建立起初步的生物群落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整体”

的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定区域内的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

叫作食物链;动植物所需的能量(养料)在食物链上的生物之间依次传递着。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通过“模型”的观察、分析与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能正确认识动物间的食物关系,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保护一种动植就是保护很多种动植物。

2.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领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建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科学概念。

难点:引领学生在建构食物链概念时要从植物开始,明白箭头指向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表面贴有动物卡片的圆环。

学生:为每小组准备贴有四种生物的四个套筒、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能量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1.观察发现绿豆苗圃中的生物。

教师出示图片:绿豆苗植株的局部图和周边环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绿豆苗圃,都有哪些动物?

预设:在绿豆苗圃里发现了蚯蚓、瓢虫、蜗牛、蜘蛛、鸟等。

提示:有些小动物可能躲在植物丛中,我们没看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留下的活动痕迹,

来推测生活在这里的动物。

预测:毛毛虫、蛎虫等。

2.研讨绿豆苗圃中绿豆苗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1)绿豆苗与周围的生物有什么关系呢?请举例说明。

(2)在绿豆苗丛发现的动物中,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它们又会被谁吃掉?

(3)以蛎虫为例,蚊虫能从绿豆苗那里获得什么?蜘虫又会被瓢虫吃掉,为什么?

小结: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动物通过食物而获得能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绿豆苗圃中的生物和讨论生物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绿

豆苗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生物环境,为下一节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做知识储备。讨

论“哪些动物会吃绿豆苗?它们又会被谁吃掉?",既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培养学

生对自然界动物为生存而吃食其他生物的理解,避免学生对不同动物产生好恶心理。

二、探索:食物链是流淌着的能量

(一)探讨生物间的食物关系

1.借助套筒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材料:四个大小不同的套筒,从小到大依次贴上绿豆苗、蜥虫、瓢虫、蜘蛛。

要求:将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用套筒表示出来,并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果用“文

字”和“一”表示这四种食物关系,你会怎么表示?理由是什么?

2.学生活动(约8分钟)。

3.学生汇报。

(1)你是怎么用套筒表示这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理由是什么?

(2)用“文字”和“一”表示这四种食物关系,写在磁铁纸上,汇报时黏贴在黑板)。

预测

套筒连接方法这样连接的理由食物关系式

方法一:最厉害的动物在最

上面。蜘蛛体型最大,瓢虫其次,

蚊虫体型最小,绿豆芽是植

物。体型大的动物一般比较蜘蛛一瓢虫一蚊虫一绿豆苗

厉害,会吃比它小的动物,

而蛇虫是吃植物的。

方法二:E最厉害的百J物放在绿豆苗被蜡虫吃,绿豆苗的

最下面。营养和能量会流向蛎虫;蛎

虫被瓢虫吃,蝇虫的营养和

绿豆苗f蜥虫一瓢虫一蜘蛛

能量会流向瓢虫;瓢虫被蜘

蛛吃,瓢虫的营养和能量会

流向蜘蛛。

设计意图1:通过本活动,让学生知道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进行能量的流动,为下一

环节的学习做铺垫。

(二)自主建构“食物链”

1.概括食物关系。

(1)通过同学们对四种生物的关系描述,可以概括出两种表达式:

谁吃谁:蜘蛛吃瓢虫,瓢虫吃蚊虫,蚊虫吃绿豆苗。

蜘蛛一瓢虫一蚊虫一绿豆

谁被谁吃:绿豆苗被蜥虫吃,蛎虫被瓢虫吃,瓢虫被蜘蛛吃。

绿豆f蜘虫f瓢虫f蜘蛛

(2)思考:哪一种说法最符合食物关系的本质?

2.描述食物链。

为了更好地表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科学家们的想法和你们一样,从“营养”流动的

角度来描述,就是:绿豆植株中的营养流给了蜘虫,蜘虫的营养流给了瓢虫,瓢虫的营

养留给了蜘蛛。可以用箭头“f”表示营养(能量)的流动过程。

教师板书:绿豆f蚯虫f瓢虫f蜘蛛

定义: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摄食的关系(包括捕食和寄生)所形成的一种联系

称为“食物链”。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能量的流动过程,告诉学生“食物链”概念,引导学生形成认

识: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吃掉,就相当于给这种生物提供了能量,能量依次传递。

3.探讨食物链的特点。

(1)探讨绿豆苗圃可能存在着的食物链。

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在这片绿豆苗圃内还生活着蚯蚓、青蛙、小鸟。这些生物之间

又存在哪些食物关系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用箭头表示吃与被吃的关系,画出食

物链。

(2)汇总食物链。

请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食物链,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如果有不一样的,等他汇报完毕后

再进行补充。

(3)交流食物链的特点。

请大家观察这些食物链,思考:这么多食物链之间有没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小结:生物之间的能量流动开始于植物,流向较凶猛的动物。

设计意图:增加三种动物,让学生认识到让这些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变得更复杂,为研究

更多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即食物网的引出)做好铺垫。通过让学生发现不同食物链之间

存在的共同点,总结出能量流动的方向都是从低级的植物开始,流向最高级的肉食动物。

(三)自主建构“食物网”

1.画“食物网”。

(1)要求:从绿豆苗与周围生物的食物关系找出更多的食物链;以小组为单位,在记

录单上用箭头表示绿豆苗与周围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2)温馨提示:如果两种生物间已有箭头连接,第二条食物链时就不再画箭头;不清

楚的食物关系可参考导学单上的“信息锁定”栏目。

(3)学生活动成果展示,集体修正。

2.交流“食物网”。

讨论:仅仅这么几种生物之间竟然存在着这么复杂的食物关系。

小结:各种食物链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联结成的纵横交错的营养关系,我们把这样的

食物关系网叫做食物网。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更多食物链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食物链的纵横交织,从而对食物网

有更具体、直观的认识。

三、研讨: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在“食物网”中,如果一种生物数量减少了或者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如果瓢虫数量减少,蜘虫因减少天敌会大量繁殖,绿豆苗会大量减少。以瓢虫为

食的动物在短时间内不会减少,毕竟它们的食物来源比较多。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基于当前对食物链、食物网的认识进行合理的推理,

从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升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力。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掌握

科学知识后将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拓展:模拟食物网,体验生物间的依存关系

1.游戏规则:一个小组拿着一个塑料圆环代替某一生物,两名观察者拿着彩线去穿过相

关的塑料圆环,表示食物关系,一种颜色的线代表一条食物链;小组放掉塑料圆环,表

示这一生物的减少或灭绝。

2.游戏步骤:

第1步:确定扮演角色,思考“自己能吃谁,自己又会被谁吃”。

第2步:基于食物关系,观察者用线连接构建“食物网”。

第3步:模拟物种数量减少或灭绝,分析对其他生物生存、对食物网稳定性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在食物网内一种生物的生存状况将直接或者间接

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最终影响整个食物网的稳定性。

第7课设计和制作生态瓶

【教材简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课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的生存需要非生命环境和生命

环境,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生态瓶是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物的

动物以及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无色透明的瓶中,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

在设计与制作生态瓶的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

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

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将经历设计生态瓶、制作生态瓶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

中,希望学生能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分析动物或者植物的生存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