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公司注销后的税收法律责任_第1页
试论公司注销后的税收法律责任_第2页
试论公司注销后的税收法律责任_第3页
试论公司注销后的税收法律责任_第4页
试论公司注销后的税收法律责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II--PAGEI-摘要过去学界认为,公司注销意味着公司主体人格和在法律上的彻底消亡,公司注销意味着不再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无法以自己的名义从事民事活动,并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但是,随着理论的研究和发展,现在通常认为公司的税收法律责任并不会因为注销而消失,而是会在特定情形下转移到相关的责任人身上,如出资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出资义务、法人独立人格被肆意滥用等,此时清算人等相关责任人将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然而,公司注销过程中的税款征缴面临重重困境,如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瑕疵、法律未明文规定公司不履行义务时的法律责任、公司注销后欠税追征行为的法律性质不明确、民商法能否成为税务机关追征欠税的依据争议较大。因此亟待通过立法手段和实践手段整治公司在注销过程中的缴税乱象,维护国家的税款追征制度。例如,通过立法明确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的承担主体,明确公司清算义务人、清算人的侵权法律责任,赋予税务机关在公司清算中的相应权利等。关键词:公司注销;税收法律责任;税款追征;税收法定-PAGEIV-DiscussionontheTaxLiabilityaftertheCancellationoftheCompanyAbstractInthepast,theacademiccommunitybelievedthatthecancellationofthecompanymeantthepersonalityofthecompanyandthecompletedemiseofthelegalbody.Thecancellationofthecompanymeantthatitwasnolongeranindependentcivilsubject,couldnotengageincivilactivitiesinitsownname,andenjoyedcorrespondingrights,obligationsandresponsibilities.However,with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oftheory,itisgenerallybelievedthatthecompany'staxlegalresponsibilitywillnotdisappearbecauseofcancellation,butwillbetransferredtotherelevantresponsiblepersonsunderspecificcircumstances,suchastheinvestor'sfailureorincompletefulfilmentofthecapitalcontributionobligation,theindependentpersonalityofthelegalpersonisarbitrarilyabused,etc.Atthistime,theliquidatorandotherrelatedTheresponsiblepersonwillbearthecorrespondinglegalresponsibility.However,thetaxcollectionintheprocessofthecompany'scancellationisfacingmanydifficulties,suchasthesubjectofthetaxlegalliabilityafterthecancellationofthecompanyisunclear,thecompany'slegalpersonalitydenialsystemisflawed,thelawdoesnotclearlystipulatethecompany'slegalresponsibilitywhenitfailstoperformitsobligations,thelegalnatureofthecompany'staxarrearsaftercancellationisunclear,andthecivilandcommercialWhetherthelawcanbecomethebasisfortaxauthoritiestorecovertaxarrearsishighlycontroversial.Therefore,itisurgenttorectifythetaxpaymentchaosofthecompanyintheprocessofcancellationthroughlegislativemeansandpracticalmeans,andtomaintainthenationaltaxcollectionsystem.Forexample,throughlegislation,clarifythesubjectoftaxlegalliabilityafterthecancellationofthecompany,clarifytheinfringementlegalliabilityofthecompany'sliquidationobligorandtheliquidator,andgivethetaxauthoritiesthecorrespondingrightsinthecompany'sliquidation,etc.KeyWords:Companycancellation;taxlegalliability;taxcollection;taxstatutory目录TOC\o"1-3"\h\u36摘要 I15429Abstract II5588目录 III706引言 19434一、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概述 217114(一)公司注销对税收债权保护的影响 2243711.税收债权概念与特征 2239452.纳税主体与纳税义务承担存在密切关联 21305(二)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的类型 342581.股东违反出资义务阻碍税款追征 3270162.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侵害税收债权 396693.纳税义务人不能因依法进行了注销而免除漏缴税款的纳税责任 4122684.公司故意被吊销营业执照进而逃避税款缴纳 422995二、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的理论基础 513373(一)税收法定原则63 518702(二)税收债务关系说 522814(三)民事债权保障理论 6197951.在税款追征中借鉴限定继承原则 650412.在税款追征中引入侵权责任理论 726384三、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立法规制现状 82874(一)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 820185(二)立法只规定了公司义务却未规定税务机关的相应权利 84819(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瑕疵 831956四、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完善建议 1013751(一)准确认定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1072481.通过立法明确公司清算义务人、清算人的侵权法律责任 1048472.通过民事诉讼实施欠税追征 1021825(二)立法赋予税务机关在公司注销过程中相应权利 1127500(三)为税款追征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提供具体规范性指引 1225212结论 147624参考文献 15–PAGE17–引言一、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概述(一)公司注销对税收债权保护的影响1.税收债权概念与特征税收债权是指国家作为债权人要求纳税义务负担方根据法律规定,在合理期限内进行足额税收缴纳。税收债权是财产权的一种,主要以货币为标的物。在破产法中,税收债权特指在破产程序宣告终结前产生的,由税务机关依法申报、经过法院确认的欠缴税款。税收债权的特征包括:(一)税收之债是公法之债,具有高度的公益性和法定性;(二)税收债权相对于私法之债享有一般优先权;(三)税收债权的产生没有约定之债;(四)由法定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进行追征;(五)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一方代表国家公权力,一方代表私主体。总之,税收债权的概念体现了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属于公法领域的的债权。税收债权的优先性和法定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这些特性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和税收政策的有效性。2.纳税主体与纳税义务承担存在密切关联税收法律规定了纳税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若符合规定而未尽义务,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即税收法律责任。人的要素在其中尤为关键,因为纳税人要履行税收法律责任,需具备相应的民事法律能力和纳税能力,缺乏这些能力的个人无法担负相关责任。因此,纳税人被视为税收法律责任的核心和基础,其确定与否影响着法律关系的确定。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原本的纳税人丧失了独立的民事能力,是否意味着税收债务自然消除?目前我国相关法律并未有明确规定。众所周知,税收具有法律强制性,这是否意味着税收债务也必须依法规定,不可轻易改变?对于课税这一概念而言,实际事件经过的掌握至关重要,一旦事件发生,就无法阻止其发生。从法律角度来看,已符合纳税条件的纳税人不能通过改变其法律地位或责任能力来规避纳税义务。税收法律责任的确立取决于从事应纳税事实的纳税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强调的是纳税人的经济状况,因此,在没有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作为税收债务一方的纳税人是不可变更的。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若我国法律特别强调税收债务的性质,当纳税人的独立地位消失时,税务机关可能无法确定相应的征税对象,进而影响国家税收收入。我们可以看到,税收债务与财产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这是维护国家税收的关键所在。在有可偿还财产的情况下,税收债务并非绝对不能被弥补。因此,在纳税人身份失效的情况下,我国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了税务应当继续履行,纳税人去世后,其遗留财产仍应视为能够用于履行税收债务的主要保证,以遗产来支付其税务责任。《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缴纳税款和偿还债务以遗产实际价值为限。”这就是“有限继承”原则。也就是说,继承人继承遗产时必须先付税款,当然这是在遗产范围内进行的。综上所述,尽管纳税人去世,但其遗留财产仍应作为法定税收的支付来源,只有在去世时未发现可用于支付税款的财产时,税收债务才会消失。(二)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的类型1.股东违反出资义务阻碍税款追征出资人认缴或者实缴的资金是公司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物质基础。唯有依照约定或公司章程履行出资义务,其才能享有相应的权利,并在公司对外清偿债务时在其出资范围内享有有限的清偿责任。但在实践中,出于利益驱使,出资人也即股东往往通过抽逃出资等方法来避免承担公司债务。不管是在公司存在时,或是在公司已处于撤销过程中,如果一个股东没有完成或者没有完全完成自己的投资责任,那么就构成了一种违反了公司法律规定的行为,同时也违背了国家的纳税义务。另一方面,由于股东的出资缺陷,必然会涉及到可供债权人使用的实际财产,从而导致企业破产,从而损害了国有税款的实现。如果在未缴纳出资情形下,公司注销注册已经结束,却以公司已经解散为由,妨碍了对国有税务债权的实施,这就是“以公司的过失来处罚债权人”,也就是让包括政府在内的债权人来承担股东违法的后果,这种做法的内在逻辑,实难自洽。2.股东滥用股东权利侵害税收债权公司法人制度是当代公司法的一块基石,它通过对股东的管理风险进行降低,极大地调动了投资人的创业热情,推动了我国经济的繁荣。但是,在外部债权人难以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实施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公司的公司和股东的有限责任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也就是公司的大股东利用其自身的权力来规避不合理的风险,从而损害公司的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有大股东利用对公司的控制权将财产向大股东或关联公司进行转让,甚至通过设立空壳公司等方式避税。然而,按照目前的税收征收制度,对于公司存在的股东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税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追缴。但如果就此罢手,让其利用公司注销规则逃避处罚,则会使纳税人遭受重大损害,使国家税收遭受重大损失。3.纳税义务人不能因依法进行了注销而免除漏缴税款的纳税责任即使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循规蹈矩,依法纳税,并在其离开时依法对其进行了注销,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税收的疏漏。在我国,税收种类繁多,税收结构复杂,而企业在清算和注销时所需的税款交纳又要经历两个环节,即使有专门的组织和个人,也很难证明其不是“无心之失”。我国的税法在现代法治理念的指导下,对纳税人给予了推定善意的对待,允许在申报过程中出现失误。然而宽容并非纵容,如果纳税人、代扣代缴人或税务机关漏缴税款,税务机关仍可在规定期限内行使追征权,以维护国家税收。由此可见,合法合规的征纳行为并不能消除遗漏税款缴纳义务的存在,纳税人不能仅凭借合法清算注销程序来免除漏缴税款的追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公司按法律程序进行清算注销并在追征遗漏税款时受到不同对待,必然会对税收公平原则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给我国税法环境带来不良影响。4.公司故意被吊销营业执照进而逃避税款缴纳前文提到,“纳税主体依赖于法律主体”,也就是说若其主体资格消亡,自然也就不存在纳税主体。因此,实践中常常出现某些公司通过种种手段故意引诱行政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进而丧失纳税主体资格,逃避纳税义务履行。尽管我国《税收征管法》对注销税务登记的流程作出了详细规定,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配套规定和相应的制约手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税务征收机关之间也缺乏协作机制,导致税务注销清算往往变成形式主义,难以发挥实际作用。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注销登记的先后顺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能在税务征收机关追缴税款前就已吊销或注销了企业的营业执照,使得税务征收机关陷入无法追缴的困境。执法人员普遍认为,由于纳税单位失去了企业法人资格,之前的纳税主体已不存在,现行税法也没有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措施可用于追缴税款,因此即使出现税款损失,也只能就此作罢。二、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的理论基础(一)税收法定原则63全面依法治国是我国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财税法治领域,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求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关于税收法定原则的地位,在理论上,其乃税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此自无疑问。还有学者将其推崇为税法中的最高原则、宪制原则。在立法上,尽管学界对《宪法》是否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这一问题尚有争议,但从法律体系的整体来看,我国《宪法》第56条、《立法法》第8条和《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3条等条款共同确立了税收法定原则。同时,关于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学界将其主要分为三个子原则,即法定原则、明确原则、合法原则或依法稽征原则。课税要素法定原则是指征纳主体、税率、税种、计税依据等重要的税收要素都应该由狭义的法律予以规定;课税要素明确原则是指法律对以上课税要素的规定应当尽可能详细、明确;合法性原则或依法稽征原则是指税务机关必须严格按照税收法律的规定进行课征。(二)税收债务关系说随着近年来公法与私法的交错和融合,税收债务关系说成为主流,此种学说对公司注销后欠税追征困境的突围及税收征管秩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由权力关系说到债务关系说的转变使公司注销后欠税追征成为可能。依据传统的权力关系说,一些公司可以通过恶意注销的方式逃避税务处理及处罚,进而逃避存续期间欠税的缴纳义务。在公司注销后,税务机关即便发现其欠税事实,也会由于公司法人人格消灭而失去事后追征的法律基础。而债务关系说的确立,使税收法律关系不需依行政权力而产生,即使公司注销前税务机关未发现其税收违法行为,公司税收债务仍会在其实施一定行为或满足税收构成要件时依法产生,为税务机关的后续追征提供合法性基础。其次,对税收法律关系性质的重新界定,也进一步为公司注销后欠税追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按以往的权力关系说,税法与行政法关系紧密,也一直尊崇“法无授权即禁止的原则,即禁止”的原则,且征税行为只能对纳税人本身作出,无法将税收债务的责任承担移转至第三人。然而,现实中无论什么国家,其税收征管资源都是有限的,在对接庞大数量的纳税人时,难免力有不逮。债务关系说的确立意味着该困境的化解可借鉴民事债权保障理论,弥补现行税法规定的不足,保障公司注销情形下税收债权的实现。况且,税法与民商法具有密切联系。主体方面,民商事法律关系的主体基本上都是纳税主体;责任承担方面,法人和自然人制度关系到税收债务的承担。然而,我国税法与民法理论层级的发展存在差异,因此税法经常“借用"民法制度。税法中许多制度均从民法中脱胎而来,包括纳税担保、税收保全与连带责任等,税收代位权和撇销权更是直接依据民法行使就公司注销后欠税追征问题而言,民商法中的“刺破公司面纱原则“以及民事偿债主体的相关规定在理论上均有一定的可适用性。在税法领域中,实施欠税追征以存在税收债务的承担主体为前提,而公司注销后欠税追征困境的症结在于公司注销后法人灭失、财产转移。对民商法规范的借鉴在于公司注销后法人灭失、财产转移。队民商法规范的借鉴有助于化解该症结,但这种借鉴不同于类推适用,必须以税收法定原则为指导,通过立法解决。(三)民事债权保障理论1.在税款追征中借鉴限定继承原则作为现代继承法的基本原则,限定继承原则对于自然人遗产的清偿、分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自1985年制定《继承法》之初,便对该原则进行了明确规定。区别于传统的概括继承原则,限定继承原则的确立目的是在清偿债务的基础上划定继承财产与被继承人自身财产的界限,为继承人自身财产权益提供保障,防止其带来“夫债子偿”式的连带。这与我国现阶段保护纳税义务人权益的税收法治理念不谋而合。法人因设立行为具有与自然人相类似的拟制民事主体资格,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以自有财产对外独立承担责任。故公司“寿终正寝”后,公司剩余财产也面临着与遗产继承相同的处境:公司遗漏债务的清偿乃至公司税款的追征不可避免地会与公司剩余财产在股东间的分配发生冲突,在规范缺位的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的债权人的权利必然遭受侵害。在此情形下,借助我国继承法领域的限定继承原则为税收债权的实现保驾护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法人与自然人具有相似法律人格,在债的关系成立后,作为债务人的自然人或法人所有财产即成为担保债权实现的责任财产,即广义担保中的一般担保。其次,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法理学精神,公司财产承继人在享受公司财产利益的同时,也必然需要肩负起基于受益财产所应承担的债务清偿及税款缴纳义务。最后,公司财产承继人责任的承担与实质课税原则中透过形式追求实质的精神也不谋而合,可以有效规避公司以注销形式掩盖税款逃废意图。故我国公司注销情形下的税款追征完全可以借鉴自然人限定继承原则均衡国家债权人与股东、受赠人间权益,为公司注销税款追征提供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2.在税款追征中引入侵权责任理论在一些情形下,尤其公司在出现解散事由后应清算而不清算或违法清算,使得公司财产贬值、受损、流失的情况下,对公司承继人承继财产的追征并不能完全弥补国家税权所遭受的损失。此时,我们必须借助民法中侵权责任的理论为税收债权的实现提供更为周密的保护。作为法益的一种,合法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在受到侵害时同样需要追究侵权行为人相应的责任,以实现对原权利的补偿。关于债权能否作为侵权行为的客体,我国虽没有法律予以明确规定,但理论界普遍认为侵权责任法保护包括债权在内的一切实体民事权利。同时,债权作为一种特殊的财产利益,内在地从属于民法所明确的“财产权利”、“财产权益”范畴,本身就受到法律保护。故当第三人故意实施侵害债权债务关系行为并致使该合法权益受损时,毋庸置疑会构成侵权,需依法对债权人所受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三、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立法规制现状(一)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不明确公司的纳税义务是基于其取得的民事主体资格,在享有民事权利义务,构成纳税主体后产生,以存续的公司财产承担纳税义务。《民法典》第五十九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一旦公司按照法定程序办理了注销手续,其法人资格终止,该公司即消亡,不再是承担权利义务的主体。此时,对已注销的公司作出任何设定权利义务的行政行为,包括税务处理,都缺乏法理依据,因为事实上已不存在承担有关责任的主体。同样,《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行政处罚没有依据或者实施主体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处罚无效。”所以,对于已经注销的企业,税务机关对其作出税务处理处罚有困难,因为其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并不明确。(二)立法只规定了公司义务却未规定税务机关的相应权利我国现行的一些有关公司停止营业的法律条款没有规定税务部门在此时介入的一些具体的职责与权利,这样就难以保证国家的税收能够及时收缴。法律对于税务部门在清算程序当中是否能介入以及介入之后的一些相关的权利都没有规定,那么在清算过程中诸如申报债权或者列席相关会议等权利能否得到保障都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这样的状况是并不利于保护国家的税收相关权益的。我国《税收征管法》规定了税务征收机关享有与课税征收有关的一些基本权利,但这些权利只与税务征收形成之债的执行和保全有关联。况且在我国《破产法》第十九条还规定了如果企业申请破产,则与该企业相关的执行或保全等程序都应依法停止,这一规定实际上某种意义上阻断了前述所讲的执行或保全程序。通过对上述规定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公司申请办理注销时,法律只规定了公司的义务却没有规定税务征收部门的相应权利,这种规定的缺失性和不对等性只能靠公司一方维持。而且,当公司进入清算程序之事由无非是解散或破产等,此时必然会有一批利益相关人出现。这些当事人当然要在公司终止前的清算程序当中主张权利和申报权益,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此时混乱的局面当中想通过清算人来实现国家税收将是比较困难的。(三)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存在瑕疵公司法人拥有独立的法人人格是公司的一大显著特征。若是法人的独立人格被滥用,与之交易的债权人一方则处于劣势地位,与之对抗的方法为“法人人格否认”。但是,如施天涛老师所说,这一制度是通过判例法的形式确立和发展的,其需要丰富的判案经验和大量且多样的案例,而我国是成文法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规定来明确该制度。对于人格否认制度,司法实践中还无法准确地应用,有以下三方面需要解决。人格否认如何适用尚未确定。就适用主体而言,主要以《公司法》第20条和第63条规定为主,并且该制度的适用条件难以规范和引用,目前并没有具体详细的相关规定,不能够精准引用。当前相关法律未规定行为主体是仅指公司实际控制人或该合同的代表人,还是公司内所有未全部缴纳出资的股东。就其行为而言,当前相关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股东按期限缴纳出资是根据股东有限责任合理规避风险,还是滥用股东权利以此逃脱法律责任这两者的区分标准。资本显著不足适用标准不明。资本显著不足是关于是否适用法人人格否认的重要标准,但是目前法律法规并未对“资本显著不足”做出明确界定。举证责任存在缺陷。“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并不适合公司债权人举证,其有时所收集的信息并不能涉及公司的详细运营和资产情况,并且要承担过重的时间和金钱等诉讼成本,举证困难,对维权造成阻碍。四、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完善建议(一)准确认定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1.通过立法明确公司清算义务人、清算人的侵权法律责任我国《税收征管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八十一条效仿日本第二次纳税义务的规定,基于对责任财产的支配状态追究清算组责任。然而,清算组只是因法定或约定义务临时保管或支配纳税人财产,地位类似于自然人继承中的“遗产管理人”,而非继承人、受遗赠人。在公司注销前对其保管财产进行追征本质上仍属于对纳税人本身的追征,没有额外规定的必要;而公司注销后保管人、执行人以及清算组所临时保管的财产事实上也早已转移,更无适用前提。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于清算组等财产管理人的违法行为无计可施,其违反义务挥霍、转移责任财产的行为,完全可以借助民事侵权理论予以追究。根据公司法相关规范,当公司出现除合并、分立外的解散事由后,与公司存在特定身份关系的清算义务人负有及时组织清算,成立清算组的义务,而依法成立的清算组则负有在公司注销前清缴公司所欠税款并办理税务注销登记的义务。这两类主体作为清算期间税款清缴的主力军,自然而然地承担起了公司退出市场前的最后两个接力棒。为了防止这两类主体毫无作为、监守自盗,损害包括国家在内的债权人利益,《公司法司法解释(二)》以侵权责任理论为依据为债权人权利提供了全方位保障。首先,前者未及时启动清算组的组织活动或隐匿转移公司财产、进行不当注销,导致公司债权人利益受损的,应负担相应责任。其次,后者未履行应尽的通知义务或违反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导致债权人受损的,也应就其所致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公司法中关于清算组、清算义务人等主体责任的规定为在公司注销税款追征中引入侵权损害赔偿提供了充足的公司法规范支撑。而德国责任债务中以民法侵权责任理论为依据设定的代理人责任、违反账户真实义务责任,更是让我们看到了这种规范借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故我国税收征管法有充足的理由以侵权责任理论为公司注销情形下的税款追征保驾护航,追究清算义务人、清算人特定情形下的税款补充责任。2.通过民事诉讼实施欠税追征以民事诉讼作为追征手段有利于平衡国库主义与纳税人主义。对税务机关而言,其在征纳双方的利益权衡中存在倾向于国家税收利益的思维定式,若任由其在公权力行政模式下借鉴民商法规则,对公司注销后的其他相关主体追征欠税,易导致征税权的滥用。若由司法机关居中裁判,公开、严格的审判程序有利于限制税务机关的追征行为。对欠税承担主体而言,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使其不必受《税收征管法》第88条的制约,能减少救济成本,实现实质公平,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益。此外,因税务机关是公权力机关,其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在地域管辖、级别管辖、追缴期限等方面,不能直接套用私法规则,而应受到一定的特别规制,才有利于司法裁判在实质层面达到公平正义。总之,通过以上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承担主体的认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为相关各方提供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和指导,保障税收法律责任的有效承担。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认定涉及众多因素,改进措施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调整。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仍是必要的,以进一步提高公司注销后税收法律责任认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二)立法赋予税务机关在公司注销过程中相应权利为通过立法适当赋予税务机关在企业清算过程中的权利,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明确清算期间的税务处理。需要对企业清算期间的税务处理规则进行明确,包括资产处置、债务清偿的所得税问题,以及职工经济补偿的个人所得税问题等。这有助于税务机关在清算过程中更好地执行税收政策,确保税收权益不受损害。加强清算程序的监管权。在企业解散和清算的过程中,税务机关应加强对清算程序的监督,确保企业在清算过程中依法清缴税款。这可能需要立法赋予税务机关更多的介入权和监督权,以便在清算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税务问题。完善注销登记前的税务审查权。在简易注销程序下,由于不需要提交清算报告,税务机关可能无法及时申报和实现税收债权。因此,可以考虑在企业注销登记前增加税务审查环节,确保税务机关有机会对清算过程中的税收问题进行审核。强化对股东的税收追缴权。在实践中,税务机关对已注销公司股东追征公司所欠税款的案例较多。因此,可以增强税务机关在企业清算后对股东的税收追缴权力,防止税收流失。赋予税务机关制定特殊税收政策的权力。对于特殊情况,如企业重组或破产清算,税务机关可以根据《公司法》、《企业破产法》等相关规定,制定特殊的税收政策,以适应不同情况下的税务处理需求。综上所述,通过这些措施,税务机关在企业清算过程中的权力将得到加强,有助于保护国家税收利益,同时也促进了税收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为税款追征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提供具体规范性指引公司法人人格与股东有限责任往往被意图逃避纳税义务的股东等主体作为一种工具,导致税务机关无法对注销后的公司实施欠税追征,严重干扰税收征管秩序。基于公私法融合理论,税务机关可借鉴民法上的“刺破公司面纱原则”,请求其他相关主体承担欠税清偿责任。而且《公司法》第20条未对债务类型进行限制,从广义上而言,也可包括税收之债。学界也认为税收债权作为一种公法上的债权更应被保护,因为面对滥用公司法人人格来逃避纳税的情况,税务机关往往缺乏事先预知和评估风险的机会。而“刺破公司面纱原则”在税法上适用的本质是对实质正义的追求,需对各方利益进行严谨考察,其适用标准也应与私法之债相区别,因为税收之债关乎重大公共利益,应谨慎对待该原则在税法上的适用。为了解决实践中因把控不严滥用或规定抽象不敢适用等问题,我国税法在引入公司法人格否认时,需在公司法较为笼统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具体可操作的规范为税款追征中的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提供规范性指引。一方面,需对税法领域中法人格否认的构成要件进行严格把控,保障的确存在适用该制度的可能。主体要件方面,承担连带责任的股东应严格限定为严重侵害国家税权的股东而非全体股东,避免伤及无辜;行为要件方面,需强调股东行为达到了“滥用”程度,对公司独立性造成了彻底颠覆;结果要件方面,需对税收债权造成了“严重”损害;除此之外,滥用行为也需与严重的税收损失结果构成因果关系。在各要件中,对于股东有限责任“滥用”的界定是适用法人格否认的重中之重,其是指股东违法行为已经撼动了公司独立性根基,使得税法不得不借助法人格否认理论追究股东连带责任。在税法语境下,股东“滥用”有限责任的行为主要限于“人格混同”及“过度控制”两种情形。其中,前者是指公司在存续期间与股东或关联公司形成人格混同,公司责任财产由于滥用行为与股东财产、关联公司资产融为一体无法划分。关于“人格混同”的认定,需由法院从财产、业务、组织机构等多维度予以综合判定。后者是指股东在公司退出市场过程中,利用对公司的操控权恶意逃避法定纳税义务致使公司独立性丧失的行为。其在公司注销税款追征情形下的典型表现为“解散原公司、设立新公司”,以逃避原公司法定纳税义务。⑤上述两种情形中,公司因股东之违法行为已失去独立意思表示之能力,成为股东之另一自我,公司形式也徒留其表,失去了独立存在价值,达到了“滥用”标准,税收征管法在修订过程中不妨将两者以情形列举的方式予以明确,以达到具体指引功效。另一方面,公司注销情形下公司法人格否认的适用需要明确适用前提,即“用尽全部税收债权救济途径,仍存在重大税收损失”,确保确实存在适用该制度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公司注销前公司股东或相关主体抽逃出资,转移、隐匿公司财产等逃避税款缴纳的行为均可适用股东出资额内清偿责任、承继人补充责任及义务人侵权责任予以规制,此时双方利益处于平衡状态,并不需要法人格否认制度的介入。唯有在一些特殊情形下,当用尽全部责任追究方式后仍不足以维持利益衡平,实现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