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_第1页
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_第2页
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_第3页
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_第4页
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毒窒息现场处置方案TOC\o"1-2"\h\u19292第一章现场基本概况 3307591.1类型及特点 380281.1.1类型 3115661.1.2特点 353341.1.3现场地理位置 461911.1.4现场环境 422050第二章现场警戒与疏散 480671.1.5目的 4266601.1.6划分原则 4216671.1.7划分方法 5240541.1.8警戒区域管理 5122171.1.9目的 588731.1.10疏散与救援原则 5155871.1.11疏散与救援程序 5209961.1.12救援措施 5287691.1.13目的 683181.1.14规划原则 6166981.1.15规划方法 650571.1.16疏散路线管理 626152第三章受害者救援与医疗救护 662571.1.17受害者快速识别 6119771.1.18受害者分类 6100061.1.19现场急救原则 78681.1.20现场急救措施 7310541.1.21受害者转移 7101771.1.22医疗救护 76592第四章检测与监测 84921.1.23设备选择原则 8113581.1.24设备使用方法 8276061.1.25监测项目 8312231.1.26监测方法 838851.1.27数据记录 8248781.1.28数据分析 91264第五章消除污染源 982691.1.29污染源识别 9323781.1对现场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包括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油品泄漏等。 9180651.2了解发生原因,分析可能导致污染的物质种类、性质及扩散途径。 9112991.3调查现场周边环境,评估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 9206981.3.1污染源隔离 9301162.1采取有效措施,对已识别的污染源进行隔离,防止污染物质进一步扩散。 9217362.2对污染源周边区域进行警戒线设置,限制人员进入,保证现场安全。 9314572.3对污染源附近的设施、设备进行断电、停用等操作,减少污染物质产生。 9306142.3.1物理消除法 9183791.1对泄漏的液体污染源,采用砂土、吸油毡等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 934891.2对气体污染源,采用活性炭吸附、喷淋吸收等方法进行处理。 9154701.2.1化学消除法 910302.1采用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消除污染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9292992.2对污染源中的放射性物质,采取固定、稀释、封闭等措施,降低其辐射水平。 9215022.2.1生物消除法 10295893.1利用微生物对污染源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 10102673.2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污染源周边土壤进行修复。 10288903.2.1污染物质监测 10171761.1对处理后的污染源进行定期取样,分析污染物质的浓度、种类等指标。 10267781.2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10323431.2.1环境监测 10229222.1监测现场周边的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指标,保证环境质量达到安全标准。 1095072.2对周边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进行长期监测,保证公众安全。 10213592.2.1污染源处理设施监测 10233453.1对污染源处理设施进行运行监测,保证其正常工作。 10312743.2对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保证排放指标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1028659第六章现场清理与恢复 1030250第七章调查与分析 12198993.2.1现场勘察 12260093.2.2询问调查 12273273.2.3技术分析 12152873.2.4直接责任 1249943.2.5间接责任 12103023.2.6报告结构 13248703.2.7报告撰写要求 1311978第八章应急预案与培训 139493.2.8目的与意义 1357853.2.9制定原则 1319033.2.10预案内容 13238323.2.11目的与意义 14137063.2.12演练原则 14271663.2.13演练内容与流程 14297173.2.14培训目标 14314313.2.15培训内容 14260783.2.16培训方式 1482603.2.17考核与评价 1521123第九章信息报告与沟通 15230753.2.18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派专人负责信息报告工作。 15246043.2.19现场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救援进展等信息。 15204413.2.20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接报后,应迅速向上级领导报告,并按照等级和相关规定,向地方行业监管部门报告。 15130843.2.21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 1529623.2.22现场沟通:现场负责人应与救援队伍、医护人员、部门等保持密切沟通,了解进展,协调救援工作。 15282553.2.23电话沟通:利用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与上级领导、部门、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及时传达信息。 15267763.2.24书面报告:撰写书面报告,详细记录经过、救援进展、伤亡情况等信息,报送部门、企业内部相关部门。 1572943.2.25网络平台:利用企业内部网络、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发布信息,加强与公众的沟通。 15147943.2.26现场协调:现场负责人应组织协调各方力量,保证救援工作有序开展。 1653393.2.27与企业内部协调:企业内部相关部门应密切配合,共同应对,提供所需资源和支持。 1643493.2.28与部门协调:积极与部门沟通,争取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16169043.2.29与救援队伍协调:与救援队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救援需求,提供所需资源。 1656973.2.30与医疗机构协调:与医疗机构保持沟通,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1672893.2.31与公众沟通: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平台等渠道,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公众关切。 165720第十章后续处理与防范 169223.2.32现场清理与恢复 16271093.2.33医疗救治与康复 16124813.2.34调查与分析 1689933.2.35信息发布与沟通 1668113.2.36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1776943.2.37技术改进与创新 1753733.2.38强化监督与检查 17121713.2.39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 1762093.2.40加强预警系统建设 17209133.2.41持续改进与更新 17第一章现场基本概况1.1类型及特点1.1.1类型本次为毒窒息,是指在生产、储存、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由于毒物泄漏、扩散等原因,造成人员吸入有毒气体或蒸气,引发窒息、中毒等症状的。1.1.2特点(1)突发性:毒窒息往往发生突然,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容易导致人员伤亡。(2)危害性:有毒气体或蒸气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严重时可导致死亡。(3)扩散性:有毒气体或蒸气在空气中扩散迅速,影响范围较广。(4)复杂性:现场环境复杂,有毒气体种类多样,处置难度较大。第二节现场环境描述1.1.3现场地理位置现场位于我国某工业园区内,地处平原地带,交通便利。周边有居民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1.1.4现场环境(1)气象条件:发生时,气温、湿度适中,风力较小,有利于有毒气体的扩散。(2)周边环境:现场周边有多个工厂,部分工厂存在类似有毒气体排放情况。周边居民区距离现场较近,可能受到有毒气体的影响。(3)消防设施:现场附近设有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但距离较远,难以迅速投入使用。(4)通讯设施:现场附近有通讯基站,通讯信号良好,有利于信息的传递。(5)救援力量:现场附近有医疗机构、消防部门等救援力量,具备一定的救援能力。(6)交通状况:现场附近交通便利,有利于救援力量的迅速抵达。但发生时,周边道路可能受到拥堵影响,影响救援效率。(7)周边人员:现场周边有大量企业员工及居民,可能受到有毒气体的影响,需及时疏散。第二章现场警戒与疏散第一节警戒区域的划分1.1.5目的为保证现场的安全,防止扩大,本节旨在明确警戒区域的划分原则与方法,以便于现场救援人员迅速、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1.1.6划分原则(1)根据毒气泄漏范围、风向、风速等因素确定警戒区域;(2)考虑周边建筑物、地形、交通等因素,合理划分警戒区域;(3)警戒区域应包括核心区、缓冲区和安全区,以满足不同安全需求的疏散和救援要求。1.1.7划分方法(1)核心区:发生地点为中心,半径50米范围内的区域;(2)缓冲区:核心区外围,半径100米范围内的区域;(3)安全区:缓冲区外围,半径200米范围内的区域。1.1.8警戒区域管理(1)设置警戒标志,明确警戒区域范围;(2)派遣警力进行现场警戒,禁止无关人员进入警戒区域;(3)对进入警戒区域的人员进行身份核查和登记,保证现场安全。第二节现场疏散与救援1.1.9目的本节旨在明确现场疏散与救援的原则、程序和措施,保证发生后,受影响人员能够迅速、安全地撤离现场,减轻损失。1.1.10疏散与救援原则(1)保证人员安全,迅速组织疏散;(2)优先救助伤者,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3)加强现场协调,保证救援工作有序进行。1.1.11疏散与救援程序(1)确认情况,启动应急预案;(2)组织现场警戒,划分警戒区域;(3)疏散受影响人员,保证人员安全;(4)救援伤者,及时送往医疗机构;(5)清理现场,恢复生产生活秩序。1.1.12救援措施(1)配备必要的救援设备,如呼吸器、防护服等;(2)设立临时医疗救护点,为伤者提供初步救治;(3)加强现场通信联络,保证信息畅通;(4)与周边单位、社区协同配合,共同开展救援工作。第三节疏散路线的规划1.1.13目的本节旨在明确现场疏散路线的规划原则和方法,保证发生后,受影响人员能够迅速、有序地沿指定路线疏散。1.1.14规划原则(1)根据现场地形、建筑、交通等因素,合理规划疏散路线;(2)保证疏散路线畅通,无障碍物;(3)疏散路线应避开有毒气体泄漏区域,保证人员安全。1.1.15规划方法(1)确定疏散方向,根据风向、地形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疏散方向;(2)确定疏散通道,优先选择宽敞、安全的道路;(3)设置疏散指示标志,引导人员快速疏散;(4)配备疏散引导人员,协助受影响人员有序疏散。1.1.16疏散路线管理(1)对疏散路线进行定期检查,保证通道畅通;(2)加强现场警戒,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疏散路线;(3)对疏散路线上的设施进行维护,保证安全可靠。第三章受害者救援与医疗救护第一节受害者快速识别与分类1.1.17受害者快速识别在毒窒息现场,受害者快速识别是救援工作的首要环节。救援人员应迅速对现场人员进行观察,通过以下方法识别受害者:(1)观察受害者神态:受害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呼吸困难、颜面发绀等中毒症状。(2)检查受害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3)询问现场目击者:了解受害者中毒时间、地点、毒物种类等信息。1.1.18受害者分类根据受害者中毒程度和生命体征,将受害者分为以下几类:(1)重度中毒:受害者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微弱或停止、血压极低等症状。(2)中度中毒:受害者意识模糊、呼吸困难、颜面发绀等症状较明显。(3)轻度中毒:受害者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第二节受害者现场急救1.1.19现场急救原则(1)迅速脱离毒源:将受害者迅速移至新鲜空气处,避免继续吸入毒气。(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受害者口腔、鼻腔内的分泌物,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3)给予吸氧:使用氧气袋或呼吸机给予受害者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4)控制中毒症状:根据受害者中毒原因,给予相应的解毒药物。1.1.20现场急救措施(1)对重度中毒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迅速联系医疗救护人员。(2)对中度中毒者,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3)对轻度中毒者,给予吸氧,观察症状变化,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第三节受害者转移与医疗救护1.1.21受害者转移(1)受害者转移原则:在保证受害者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快将受害者转移至医疗机构。(2)转移过程中,注意保持受害者呼吸道通畅,避免二次伤害。1.1.22医疗救护(1)医疗救护原则:根据受害者中毒程度和症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2)对重度中毒者,进行紧急救治,包括抗休克、解毒、维持呼吸功能等。(3)对中度中毒者,进行解毒、改善呼吸功能、预防并发症等治疗。(4)对轻度中毒者,进行观察、治疗中毒症状,预防并发症。在受害者救援与医疗救护过程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保证受害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同时加强现场安全防护,避免救援人员受到伤害。第四章检测与监测第一节检测设备的选择与使用1.1.23设备选择原则在选择检测设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符合国家标准:所选设备应满足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适用性: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检测设备,以满足检测需求。(3)安全性:设备应具备良好的安全功能,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操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4)可靠性: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保证在恶劣环境下仍能正常工作。1.1.24设备使用方法(1)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操作,保证设备正常工作。(2)在使用前,对设备进行校准,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操作人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4)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检测数据的有效性。第二节现场环境监测1.1.25监测项目(1)毒气体浓度:对现场空气中的毒气体浓度进行实时监测。(2)氧气浓度:监测现场氧气含量,以保证现场安全。(3)温湿度:监测现场的温度和湿度,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4)有害物质:监测现场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1.1.26监测方法(1)使用气体检测仪进行实时监测。(2)利用无人机等远程设备进行大范围监测。(3)采用快速检测方法,对重点区域进行快速检测。第三节检测数据记录与分析1.1.27数据记录(1)记录检测设备的型号、规格、使用时间等基本信息。(2)记录检测地点、环境条件等现场信息。(3)记录检测数据,包括毒气体浓度、氧气浓度、温湿度等。(4)记录检测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处理措施。1.1.28数据分析(1)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原因。(2)分析检测数据与现场环境的关系,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3)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分析发展态势,为决策提供参考。(4)提出改进措施,预防类似的发生。第五章消除污染源第一节污染源识别与隔离1.1.29污染源识别1.1对现场进行全面排查,识别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包括有毒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油品泄漏等。1.2了解发生原因,分析可能导致污染的物质种类、性质及扩散途径。1.3调查现场周边环境,评估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1.3.1污染源隔离2.1采取有效措施,对已识别的污染源进行隔离,防止污染物质进一步扩散。2.2对污染源周边区域进行警戒线设置,限制人员进入,保证现场安全。2.3对污染源附近的设施、设备进行断电、停用等操作,减少污染物质产生。第二节消除污染源的方法2.3.1物理消除法1.1对泄漏的液体污染源,采用砂土、吸油毡等吸附材料进行吸附处理。1.2对气体污染源,采用活性炭吸附、喷淋吸收等方法进行处理。1.2.1化学消除法2.1采用中和、氧化还原、沉淀等化学反应,消除污染源中的有毒有害物质。2.2对污染源中的放射性物质,采取固定、稀释、封闭等措施,降低其辐射水平。2.2.1生物消除法3.1利用微生物对污染源中的有机物质进行降解。3.2采用植物修复技术,对污染源周边土壤进行修复。第三节污染源处理后的监测3.2.1污染物质监测1.1对处理后的污染源进行定期取样,分析污染物质的浓度、种类等指标。1.2对周边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污染物质对环境的影响。1.2.1环境监测2.1监测现场周边的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指标,保证环境质量达到安全标准。2.2对周边居民区、学校等敏感区域进行长期监测,保证公众安全。2.2.1污染源处理设施监测3.1对污染源处理设施进行运行监测,保证其正常工作。3.2对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监测,保证排放指标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第六章现场清理与恢复第一节现场清理的方法与步骤现场清理是保证环境安全、减少次生灾害、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现场清理的方法与步骤:(1)现场评估:在清理前,首先要对现场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污染范围、有毒有害物质种类及其浓度,为后续清理工作提供依据。(2)安全隔离:根据评估结果,设置安全警戒线,保证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现场。(3)个人防护:清理人员应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防护服、防毒面具、手套等,以防止有毒物质对人体的侵害。(4)有毒物质处理:对现场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收集、封装和转移,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发生泄漏。(5)污染区域清洗:使用专业清洗剂对污染区域进行彻底清洗,对难以清洗的部位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处理。(6)废物处理:将清理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按照规定分类,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安全处置。(7)环境监测:在清理过程中,定期对现场环境进行监测,保证有毒有害物质浓度降至安全水平。(8)现场验收:清理完成后,由相关部门对现场进行验收,确认清理工作符合相关标准。第二节清理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清理过程中的安全措施是保障人员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关键。(1)严格操作规程:所有清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证每一步操作都在安全范围内进行。(2)实时监测:在清理过程中,应实时监测有毒有害物质浓度,保证不超过安全标准。(3)紧急预案:制定紧急预案,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够迅速采取措施,保证人员安全。(4)信息沟通:保持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及时报告清理进展情况,保证协调一致。(5)培训与教育:对清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教育,提高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6)现场警示:在清理现场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提醒无关人员不得进入。第三节现场恢复与重建现场恢复与重建是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相关步骤:(1)环境修复:针对造成的土壤、水体等环境破坏,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恢复生态环境。(2)设施修复:对受损的设施进行评估和修复,保证其能够恢复正常运行。(3)生产恢复: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恢复生产活动。(4)社区支持:为受影响的社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援助,帮助其恢复正常生活。(5)调查与总结:对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再次发生。(6)应急预案完善:根据处理的经验,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和完善,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第七章调查与分析第一节原因调查3.2.1现场勘察发生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详细记录现场的环境、设备、设施等情况。重点调查以下内容:(1)发生时现场的环境状况,如温度、湿度、通风情况等;(2)发生地点的设备、设施状况,如管道、阀门、法兰等;(3)发生时,现场作业人员的操作行为;(4)发生前后,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5)发生时,现场及周边区域的气体成分及浓度。3.2.2询问调查(1)询问发生时的现场作业人员,了解发生的过程及原因;(2)询问发生时的管理人员,了解发生时的管理状况;(3)询问发生时的维修、保养人员,了解设备设施的维修保养情况;(4)询问发生时的安全管理人员,了解发生时的安全管理工作情况。3.2.3技术分析(1)对现场的设备、设施进行技术分析,查找原因;(2)对发生时的环境、气象条件进行技术分析,查找原因;(3)对发生时的气体成分及浓度进行技术分析,查找原因。第二节责任分析3.2.4直接责任(1)发生时,现场作业人员是否遵守操作规程,是否存在违规行为;(2)发生时,设备设施是否存在缺陷,是否得到及时维修、保养;(3)发生时,现场安全防护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3.2.5间接责任(1)发生前,管理人员是否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有效培训和管理;(2)发生前,安全管理人员是否对现场安全进行全面检查,发觉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3)发生前,企业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措施。第三节调查报告撰写3.2.6报告结构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报告封面:包括报告名称、报告日期、报告单位等;(2)报告包括概述、调查过程、原因分析、责任分析、处理建议等;(3)附件:包括现场照片、调查询问笔录、技术分析报告等。3.2.7报告撰写要求(1)语言严谨,表述清晰,避免使用模糊、不确定的词语;(2)报告内容真实、客观,不得有虚假、隐瞒等情况;(3)报告应详细记录调查过程,分析原因,明确责任;(4)报告应提出针对性的处理建议,以防止类似的再次发生。第八章应急预案与培训第一节应急预案的制定3.2.8目的与意义为保证在毒窒息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进行现场处置,降低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企业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3.2.9制定原则(1)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毒窒息的特点和可能发生的风险。(2)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定,保证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3)注重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明确应急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和处置流程。3.2.10预案内容(1)应急预案的基本框架:包括总则、组织体系、预警与预防、应急响应、应急保障、调查与处理、预案的修订与更新等内容。(2)应急预案的具体条款:包括报告、现场救援、医疗救护、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应急疏散、物资保障等具体操作措施。第二节应急预案的演练3.2.11目的与意义通过应急预案的演练,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应对毒窒息的能力,增强员工的应急意识。3.2.12演练原则(1)结合实际,贴近实战,保证演练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明确演练目标,保证演练内容的完整性。(3)注重演练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提高应急组织协调能力。3.2.13演练内容与流程(1)演练前准备:包括成立演练组织机构、制定演练方案、培训参演人员、准备演练物资等。(2)演练实施:按照预案要求,模拟毒窒息发生、报告、救援、疏散等环节。(3)演练总结与评估: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第三节员工应急培训与考核3.2.14培训目标(1)提高员工对毒窒息的认识和防范意识。(2)培养员工熟练掌握应急预案的操作流程和应急措施。(3)提高员工在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3.2.15培训内容(1)毒窒息的危害及预防措施。(2)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演练。(3)应急救援技能与设备使用。(4)报告与信息沟通。3.2.16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使员工掌握应急预案的相关知识。(2)实操培训:组织员工进行实际操作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3)定期培训:定期组织培训,保证员工应急知识的更新和提升。3.2.17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采取书面考试、实操考核等方式,对员工应急知识及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考核标准: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应急预案及培训内容制定考核标准。(3)考核结果:对考核合格者予以表彰,对不合格者进行补考或再培训。第九章信息报告与沟通第一节信息报告的流程3.2.18发生后,现场负责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指派专人负责信息报告工作。3.2.19现场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伤亡人数、救援进展等信息。3.2.20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接报后,应迅速向上级领导报告,并按照等级和相关规定,向地方行业监管部门报告。3.2.21信息报告应遵循以下原则:(1)准确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客观、准确,不得歪曲、隐瞒事实。(2)及时性:报告应在发生后第一时间内完成,保证救援工作及时开展。(3)连续性:报告应保持连续性,及时更新进展情况。(4)系统性:报告应涵盖的各个方面,包括救援、医疗、善后等。第二节信息沟通的方法3.2.22现场沟通:现场负责人应与救援队伍、医护人员、部门等保持密切沟通,了解进展,协调救援工作。3.2.23电话沟通:利用电话、手机等通信工具,与上级领导、部门、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保持联系,及时传达信息。3.2.24书面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