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手册TOC\o"1-2"\h\u3851第1章三农概述 3172541.1农业发展历程 4222731.2三农问题的提出 495611.3三农与农田地力关系 43400第2章农田地力评价与保护 4208112.1农田地力评价指标 4296342.1.1土壤肥力指标 4233062.1.2土壤物理性质指标 5109052.1.3土壤生物指标 559902.2农田地力评价方法 5152322.2.1指标体系法 5227512.2.2土壤剖面分析法 5184722.2.3模型评估法 5140322.2.4地统计学方法 5156842.3农田地力保护策略 5232522.3.1合理施肥 5140342.3.2土壤改良 5282832.3.3水土保持 6264992.3.4轮作与间作 6213902.3.5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693302.3.6农田地力监测与评价 625449第3章土壤改良与培肥 6326543.1土壤物理性质改良 656873.1.1疏松土壤 6282593.1.2调整土壤质地 6146193.1.3土壤排水与灌溉 6102823.2土壤化学性质改良 6211283.2.1土壤酸碱度调节 7320643.2.2增施有机肥料 736613.2.3合理施用化肥 7152263.3土壤生物性质改良 759273.3.1增加有机质投入 735663.3.2保护土壤微生物 7127683.3.3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 731782第4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7200204.1农田水利设施概述 730374.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792404.2.1灌溉设施建设 8250144.2.2防洪设施建设 8266544.2.3农田水利工程技术 8247144.3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与管理 8143434.3.1灌溉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810874.3.2防洪设施的维护与管理 8104284.3.3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 823625第5章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9269535.1生态农业发展 9274585.1.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9190975.1.2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972335.1.3发展立体农业 9148345.1.4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9173615.2循环农业推广 9277915.2.1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 945365.2.2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9114615.2.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 9168835.3绿色防控技术应用 10321515.3.1推广生物防控技术 1037295.3.2应用物理防控技术 10121995.3.3强化农业防控措施 1012618第6章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 1068796.1精准施肥技术 10315066.1.1基于土壤测试的施肥推荐 1026436.1.2变量施肥技术 10309636.1.3控释肥料应用技术 1051496.2土壤调理技术 1063796.2.1土壤改良剂应用 1095506.2.2深耕深松技术 1058066.2.3土壤生物调控技术 1125966.3农田水分调控技术 11305806.3.1节水灌溉技术 11156466.3.2水肥一体化技术 11218236.3.3农田水分保蓄技术 1123476第7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 11320557.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 11219437.1.1农田生物多样性意义 11169167.1.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 11216557.2农田生态功能提升 11109267.2.1农田生态功能概述 125667.2.2农田生态功能提升措施 1297677.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2212257.3.1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 12313107.3.2农田生态补偿机制 12217137.3.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推广 1215747.3.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与评估 12222007.3.5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 12452第8章农田地力监测与预警 1228308.1农田地力监测方法 12281148.1.1地力监测概述 12122378.1.2监测方法 13144628.2农田地力预警体系 13189968.2.1预警体系构建 1327258.2.2预警指标 13158168.2.3预警模型 1319018.3农田地力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 13327678.3.1技术应用概述 13229678.3.2技术应用实例 13303238.3.3技术发展趋势 141545第9章农田地力保护政策与法规 14152569.1农田地力保护政策体系 14278749.1.1国家层面政策 1498089.1.2地方层面政策 1421989.1.3农业部门政策 1448049.2农田地力保护法律法规 1428529.2.1《农业法》 1580529.2.2《土地管理法》 15255109.2.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5264609.2.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15123589.3农田地力保护政策实施与监管 15190969.3.1政策宣传与培训 1522729.3.2政策实施 1584459.3.3监管与评估 15122199.3.4政策调整与优化 1520078第10章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实践案例 152483110.1国内外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经验 161203210.1.1国外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经验 163245910.1.2国内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经验 161668910.2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成功案例 16182210.2.1案例一:某地区测土配方施肥实践 162628510.2.2案例二:某地区有机肥替代化肥实践 162712110.2.3案例三:某地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6627210.3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未来展望 161873810.3.1政策支持与法律法规完善 17452310.3.2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 171472110.3.3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 171930810.3.4农民参与与培训 17第1章三农概述1.1农业发展历程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游牧狩猎、刀耕火种,到封建社会的精耕细作、水利兴修,再到近现代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我国农业在不断的变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一过程中,农田地力的保护与提升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1.2三农问题的提出“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凸显出来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我国提出了“三农”政策,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国家战略来统筹规划和推进。1.3三农与农田地力关系“三农”问题与农田地力关系密切。农业是农田地力利用的主体,农业发展方式、种植结构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农田地力的保护与提升。农村是农田地力的载体,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地力具有重要影响。农民是农田地力保护的主体,农民素质、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决定了农田地力保护的实施效果。在“三农”问题的背景下,加强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措施,有助于提高农田地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2章农田地力评价与保护2.1农田地力评价指标农田地力评价指标是衡量农田土壤肥力、健康状况及其生产能力的重要参数。以下为常用的农田地力评价指标:2.1.1土壤肥力指标(1)有机质含量:反映土壤肥力的基础指标,对土壤结构、水分保持和供应能力有重要影响。(2)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反映土壤养分含量的重要指标,对作物生长具有直接影响。(3)有效养分含量:包括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等,反映土壤供肥能力。(4)土壤pH值:影响土壤微生物活性、养分有效性及作物生长。2.1.2土壤物理性质指标(1)土壤质地:反映土壤的孔隙状况、水分保持和渗透能力。(2)土壤容重:反映土壤紧实程度,影响土壤通气性和根系生长。(3)田间持水量:反映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对作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2.1.3土壤生物指标(1)土壤微生物量:反映土壤生物活性,对土壤养分循环和有机质分解具有重要作用。(2)酶活性:反映土壤生物化学过程强度,如磷酸酶、脲酶等。2.2农田地力评价方法农田地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2.2.1指标体系法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权重赋值和评分方法,对农田地力进行定量评价。2.2.2土壤剖面分析法通过对土壤剖面形态、质地、颜色等特征的观察和分析,评估土壤肥力和健康状况。2.2.3模型评估法运用数学模型,如土壤肥力指数(SFI)、土壤质量指数(SQI)等,对农田地力进行综合评价。2.2.4地统计学方法利用地统计学原理,对土壤属性的空间变异进行定量分析,为农田地力评价提供依据。2.3农田地力保护策略2.3.1合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科学施用有机肥、化肥和微生物肥料,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2.3.2土壤改良针对土壤质地、pH值、盐分等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物理性质。2.3.3水土保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节水灌溉,减少水土流失,保持土壤结构稳定。2.3.4轮作与间作合理安排轮作、间作制度,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2.3.5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田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2.3.6农田地力监测与评价建立农田地力监测与评价体系,定期对农田地力进行监测、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第3章土壤改良与培肥3.1土壤物理性质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直接影响着作物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因此,改良土壤物理性质对提高农田地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方法:3.1.1疏松土壤疏松土壤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渗透性,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作物根系生长。常用的方法有深翻、深松、旋耕等。3.1.2调整土壤质地通过添加有机质、砂粒、粘粒等材料,调整土壤质地,使之适合作物生长。例如,对于砂质土壤,可以添加有机质和粘粒以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对于粘质土壤,可以添加砂粒以改善通气性和渗透性。3.1.3土壤排水与灌溉合理设置排水和灌溉系统,保持土壤湿度在适宜范围内,有利于作物生长。合理灌溉还能防止土壤盐渍化。3.2土壤化学性质改良土壤化学性质对作物吸收养分和土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方法有助于改善土壤化学性质:3.2.1土壤酸碱度调节通过施用石灰、硫磺等材料,调节土壤酸碱度,使之处于适宜范围。适宜的土壤酸碱度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养分有效性及作物生长。3.2.2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养分和微生物,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善。3.2.3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同时要注意氮、磷、钾等养分的平衡施用,避免过量施用导致土壤污染。3.3土壤生物性质改良土壤生物在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生物性质:3.3.1增加有机质投入有机质是土壤生物的食物来源,增加有机质投入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高土壤生物活性。3.3.2保护土壤微生物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化学肥料施用,保护土壤微生物免受损害。同时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减少病虫害对土壤生物的影响。3.3.3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通过种植绿肥、轮作等手段,恢复土壤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通过以上方法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进行综合改良,可以有效提高农田地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4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4.1农田水利设施概述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田地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章主要介绍农田水利设施的概念、分类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4.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4.2.1灌溉设施建设(1)水源工程建设:包括水库、塘坝、引水渠、地下水井等,为农田提供稳定的水源。(2)输配水工程建设:包括干支渠、斗农渠、管道输水等,实现水源地向农田的输配水。(3)灌排系统建设:包括排水沟、排水渠、泵站等,保证农田排水畅通,防止内涝。4.2.2防洪设施建设(1)堤防建设:加强河道、湖泊堤防的加固和维护,提高防洪能力。(2)蓄滞洪区建设:利用湖泊、洼地等自然地形,设置蓄滞洪区,减轻洪水对农田的威胁。4.2.3农田水利工程技术(1)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渠道防渗技术:采用混凝土、塑料薄膜等材料对渠道进行防渗处理,减少输水损失。(3)水土保持技术:通过梯田、坡改梯、植物措施等,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农田地力。4.3农田水利设施维护与管理4.3.1灌溉设施的维护与管理(1)定期检查和维护:对灌溉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觉问题及时处理。(2)设备更新改造:根据设施使用状况,适时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3)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灌溉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度,保证设施正常运行。4.3.2防洪设施的维护与管理(1)巡检与加固:定期对防洪设施进行巡检,发觉问题及时加固处理。(2)清淤疏浚:定期对河道、渠道进行清淤疏浚,保持畅通。(3)防洪预案制定与实施:制定防洪预案,提高防洪应急能力。4.3.3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1)明确产权: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的产权,落实管理责任。(2)支持与扶持: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提供政策支持。(3)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长效管理机制,保证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第5章转变农业生产方式5.1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其核心理念是在保障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下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5.1.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合理规划作物种植结构和养殖布局,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益。5.1.2推广绿色种植技术采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良品种,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5.1.3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资源,发展间作、套作、轮作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5.1.4推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染,提高农业循环利用率。5.2循环农业推广循环农业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5.2.1构建循环农业产业链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向上游延伸至种苗繁育、饲料加工等领域,向下游拓展至农产品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形成完整的循环农业产业链。5.2.2推广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新型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田综合效益。5.2.3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和利用设施,降低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5.3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是降低农药使用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手段,对提高农田地力具有重要意义。5.3.1推广生物防控技术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5.3.2应用物理防控技术采用诱虫灯、色板等物理方法,诱杀有害生物,降低农药残留。5.3.3强化农业防控措施优化作物种植结构,推广抗病品种,加强农田管理,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通过以上措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田地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6章农田地力提升关键技术6.1精准施肥技术6.1.1基于土壤测试的施肥推荐精准施肥技术以土壤测试为基础,通过对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施肥方案。根据土壤测试结果,推荐适宜的肥料种类、施肥量和施肥时期,以实现作物生长过程中养分的平衡供应。6.1.2变量施肥技术变量施肥技术根据农田地力空间变异性和作物生长需求,采用现代化的施肥设备,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生育时期的差异化施肥。此技术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6.1.3控释肥料应用技术控释肥料具有缓慢释放养分的特点,能够满足作物整个生育期对养分的需要。应用控释肥料可减少施肥次数,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6.2土壤调理技术6.2.1土壤改良剂应用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如石灰、有机肥、生物肥等,调节土壤pH值、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从而提升农田地力。6.2.2深耕深松技术深耕深松技术是指在一定深度范围内进行土壤耕作,以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透水性,为作物根系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6.2.3土壤生物调控技术土壤生物调控技术通过引入有益微生物、蚯蚓等生物,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有机质分解,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增强农田地力。6.3农田水分调控技术6.3.1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通过合理调控农田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保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6.3.2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将施肥与灌溉相结合,通过灌溉系统将肥料输送到作物根系附近,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同步供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6.3.3农田水分保蓄技术农田水分保蓄技术通过采用覆盖、秸秆还田、深耕等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水分条件。第7章农田生态环境保护7.1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7.1.1农田生物多样性意义农田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增强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减少病虫害发生,促进农田生产力提升。7.1.2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1)加强农田生境保护: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地,避免生境破坏和丧失。(2)优化作物种植结构:通过合理配置作物种类、品种和种植方式,提高农田生物多样性。(3)保护天敌资源:充分利用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维护农田生物多样性。7.2农田生态功能提升7.2.1农田生态功能概述农田生态功能主要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碳汇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提升农田生态功能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7.2.2农田生态功能提升措施(1)改善土壤质量:通过合理施肥、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保持功能。(2)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水源涵养能力。(3)增加碳汇功能:通过提高作物产量、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减少农田排放等措施,增加农田碳汇。7.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7.3.1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7.3.2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田生态补偿机制,对农田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农民给予适当补偿,激发农民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积极性。7.3.3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集成与推广结合当地实际,集成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7.3.4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监测与评估建立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监测网络,定期对农田生态环境进行评估,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7.3.5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加大农田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环保意识,引导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第8章农田地力监测与预警8.1农田地力监测方法8.1.1地力监测概述农田地力监测是指对农田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生物、土壤环境等因子进行系统调查、观测和评估的过程。通过地力监测,可以及时了解农田地力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8.1.2监测方法(1)土壤样品采集与分析:采用网格法、随机法或系统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进行实验室分析。(2)土壤物理性质测定:采用环刀法、体积比重法等方法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3)土壤生物指标监测:采用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等指标评估土壤生物状况。(4)土壤环境监测:对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土壤污染指数等环境指标进行监测。8.2农田地力预警体系8.2.1预警体系构建农田地力预警体系旨在提前发觉并预警可能影响农田地力的因素,为农业生产提供决策支持。预警体系包括数据收集、预警指标筛选、预警模型构建和预警结果发布等环节。8.2.2预警指标预警指标包括土壤肥力指标、土壤环境指标、农业投入品使用指标等。根据不同区域特点,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预警指标,为预警模型提供数据支持。8.2.3预警模型结合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方法,构建农田地力预警模型,对农田地力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预警模型应具备准确性、稳定性和实时性等特点。8.3农田地力监测与预警技术应用8.3.1技术应用概述农田地力监测与预警技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预警分析和决策支持等方面。8.3.2技术应用实例(1)基于物联网的农田地力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技术,实时收集农田土壤、气象等数据,并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2)农田地力预警平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农田地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部门、农业生产者提供决策依据。(3)农田地力改良与保护措施:根据预警结果,采取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如调整施肥结构、改善土壤环境、保护土壤生物等,以实现农田地力的提升和持续利用。8.3.3技术发展趋势农田地力监测与预警技术将继续向信息化、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如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监测,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预警模型的准确性等。同时跨学科研究和技术融合将为农田地力保护与提升提供更多创新途径。第9章农田地力保护政策与法规9.1农田地力保护政策体系我国农田地力保护政策体系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节主要从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农业部门政策三个层面介绍农田地力保护政策体系。9.1.1国家层面政策国家层面政策主要包括《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制定的农田地力保护相关政策措施。这些政策为农田地力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9.1.2地方层面政策地方层面政策是根据国家政策精神和本地实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的农田地力保护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等,旨在细化国家政策要求,保障农田地力保护工作的落实。9.1.3农业部门政策农业部门政策主要包括农业农村部及地方农业部门制定的农田地力保护相关政策。这些政策主要涉及农田地力监测、评价、保护技术指导等方面,为基层农业部门提供操作指南。9.2农田地力保护法律法规农田地力保护法律法规是保障农田地力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农田地力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9.2.1《农业法》《农业法》是我国农业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明确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目标,为农田地力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9.2.2《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对土地的保护、利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其中包括对农田地力的保护。9.2.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建设、利用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是农田地力保护的重要法规依据。9.2.4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也从不同角度对农田地力保护提出了要求。9.3农田地力保护政策实施与监管农田地力保护政策实施与监管是保证政策效果的重要环节。本节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农田地力保护政策的实施与监管。9.3.1政策宣传与培训加强农田地力保护政策的宣传与培训,提高农民和基层农业工作人员的政策意识和业务素质。9.3.2政策实施各级及农业部门要按照政策要求,加大投入,落实农田地力保护措施。9.3.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供用苗木合同范本
- 加盟教育协议合同范本
- 与收款合同范本
- 仪器协议合同范本
- 化验用品购销合同范本
- 2024年四川旅游学院引进考试真题
- 2024年省厦门市梧村小学招聘考试真题
-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大单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 买卖物品交易合同范本
- 保温发泡板合同范本
- 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48506课件
- 信息论与编码 自学报告
- 二年级乘除法口诀专项练习1000题-推荐
- 贷款项目资金平衡表
- 唯美动画生日快乐电子相册视频动态PPT模板
- 设计文件签收表(一)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 公务员入职登记表
- 临水临电计算公式案例
-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全部教案(共7节)
- PEP人教版小学英语单词四年级上册卡片(可直接打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