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至三单元、古诗词诵读。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中国古代社会,总体而言,教育条件比较简陋,教师比较短缺,读书学习门槛较高。然而古人非常崇尚读书,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工作、生活中不断践行。那么,中国古代的读书风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历史图景呢?夏、商、西周时期,教育被官方垄断,典章文物为王室专有,掌管典籍文化的官吏和享有受教育权的贵族子弟,构成了上古三代最初的数量有限的读书人群体。这种状况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教育文化下移的趋势不可阻挡,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正是适应这种历史趋势和更广大人群读书的需求之举。一个典型就是“中牟鄙人”甯越,草野之民“而从学问”,勤读苦学十五年,“为诸侯师”,成为周威公的老师。正是随着私学发展,读书群体进一步扩展,读书开始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在此基础上士阶层的兴起,成就了象征先秦文化繁盛的“百家争鸣”。当然,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期,作为读书主体的先秦诸子表现出多样的文化价值取向。儒家主张并强调的读书明道和“士志于道”的价值取向塑造了他们坚定的读书意志。墨、法、纵横诸家主张虽不尽相同,但都倾向事功实利的价值取向。秦朝建立后,推行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不惜焚书坑儒,并以《挟书律》打击意识形态方面的异己力量。当时民间仅能流传一些识字文本、法律律令和日用医药、卜筮、种树等有限种类的书籍,人们很难接触到其他的读物,这种文化愚民政策几乎中断了先秦文化的繁荣局面,但却无法中断人们的读书之风。人们冒杀头危险,千方百计也要将典籍传下去,保留文化火种,才有了后来汉代文化的复兴。西汉在初期奉行黄老学说,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文化宽容政策,儒、墨、道、法、阴阳、纵横等先秦著述重行于世,读书风尚又重新活跃起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更推动读书、注经、立说成为社会风气的主流。西汉一代,勤奋读书的事例可谓俯拾皆是。司马迁完成鸿篇巨制《史记》,就是广罗博览之典范。古代中国,无论是庙堂高庭,还是乡村山野,无论是名门望族,还是市井人家,都洋溢着浓郁的读书风气。深思古代读书盛行的原因,有诸多深层次的因素。中华民族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形成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旨趣,构成了民族文化、民族意识的内核和灵魂,形成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古国的美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人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共同的自我意识,就是一个民族和身居其中的个体对自身的存在、地位、利益、价值和文化传统的自觉,或颂扬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和民族自豪感,或强调民族感情神圣性和民族文化的同质性。而中华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中,许多历史时期都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从自身的历史、文学、艺术中探求民族精神的源泉,阅读和传承文化典籍,历来是文明古国的文化自觉、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和优越性的重要路径。纵观中国历史,统治者政治相对开明,施行较为宽松的思想文化政策,必然推动读书习业之风日趋浓郁。对于读书人而言,天下安宁而有学,可以探求文化源流是一个方面,而读书有仕宦和名利奖励的可能,有发挥“治国平天下”才能的机会,同样是古代中国出现普遍而持久的读书风气的一大根源。其中,科举制度无疑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读书风气愈加普遍。在中国历史上,宋代读书十分盛行就是由国家大力提倡、科举劝学尤盛,以及中国社会诗书教子传统的光大等因素叠加而成。宋人甚至说:“人生至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客观上使得更广大的人群自孩童起就终日读书、孜孜不倦,而科举出仕的官员将读书风尚带往就职之地,亦推动全社会的读书风气愈益浓厚,使文化得以流传不绝。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引领民众创造辉煌时,所表现的精神和民族文化传统,也由此为社会所认可。各民族杰出的思想家通过对这样的精神和文化传统进行提升和传播,表达为全社会的认知和认同,最终使之成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通过读书正心立身,使人知书达理,不仅是出将入相、光耀门楣的期盼,更是人们对读书所代表的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性活动的崇敬与向往。“家家饭熟书还熟,处处可闻读书声”,书卷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和精神寄托。读书精神的绵延不绝,是中华民族生存延续、国家兴旺强盛、人民富足安乐、社会和谐发展的根基。(摘编自邱涛《斯文在兹:古代的读书风尚》)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中国古代社会简陋的教育条件及稀缺的教师资源使得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B.私学的出现与发展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了读书群体,推动了普遍读书的社会风尚的形成。C.儒家强调读书明道的精神及读书的无功利性,而墨家、法家、纵横家则倾向事功实利的价值取向。D.秦朝推行的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政策,使人们很难接触到儒学、卜筮等书籍,影响了文化的繁荣发展。2.下列对文章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文章先总述中国古代社会的读书风尚,然后分述不同历史时期的读书风尚,最后阐述古代读书风尚盛行的原因。B.第二段梳理三代至春秋战国时期读书风尚的发展,指出教育文化下移趋势不可阻挡,士阶层对文化繁盛贡献巨大。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将秦推行的专制主义政策与西汉较宽容的文化政策进行对比,突显了文化对稳定政权的作用。D.文章引用了宋人的话,论证了宋代读书之风盛行受到了劝学风尚及诗书教子的传统的影响,使得论证更加有力。3.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读书风尚的一项是(4分)()A.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B.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于谦)C.高斋晓开卷,独共圣人语。(皮日休)D.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下面材料中“读书热潮”出现的原因。(9分)梁启超是清末民初的学界枢纽,他否定极端的西化论,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孔孟之道,试图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中找到一种更为平衡的路径。这一观点使得中国社会逐渐从盲目追赶西方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开始思考自身的文明底蕴,也启发了后来的学者,为中国找到一条更为独立、自信的道路提供参考。2023年是梁启超诞辰的15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梁启超精神,把深入读书变成一种习惯,让阅读为开拓和拼搏注入活力,天津、北京、江门等多地举办了纪念梁启超的读书活动,引发了人们的热议与热情参与,进而掀起了读书热潮。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可怜虫狄更斯扰乱了女总管房间里静谧气氛的那个老婆子,担任报丧人的角色倒是挺合适的。她因为上了年纪而弓腰曲背,手脚颤颤巍巍地不由自主,她那变了形的脸现出一副努嘴斜眼的丑相,与其说这是造化之功,毋宁说像一张信笔乱涂的漫画草稿。那个干瘪老婆子步履蹒跚地穿过甬通,登上扶梯,咿咿唔唔地回答女总管的责骂;后来她不得不停下来喘一口气,把蜡烛交给考尔尼太太,让脚步较快的女总管先向女病人躺着的那间屋子走去,自己尽全力跟在后面。“那是谁?”病人以虚弱的声音问。“别嚷,别嚷!”两个老婆子中的一个俯身到她面前说。“躺下,快躺下!”“我决不再躺下,除非我咽了气!”病人挣扎着说。“我一定得告诉她。过来!走近些!让我凑在你耳边说。”她一把抓住女总管的手臂,把她按在床畔一张椅子里,正要开口;这时她向屋子里扫视一圈,发现那两个老婆子探出上半身作谛听状。“叫她们走开,”病人有气无力地说,“赶快!赶快叫她们走开!”两个干瘪老太婆这时齐声哀号起来,说可怜的老莎利头脑完全糊涂了,连她最要好的朋友也认不出了。女总管把她们撵出房间时,她们还是一百个不答应,声称决不把朋友撇下。但女总管终于把她们关在门外,自己回到床边。两位老太太被摈诸门外,便改变腔调向锁孔中叫喊说,老莎利醉了。这倒可能不是瞎说,因为除了药剂师开的少量鸦片酊外,她最近一次喝下的掺水杜松子酒尚未充分发散;这酒确是两位可敬的老太太出于一片好心私下给她弄来的。“现在听我讲,”垂死的妇人大声说,她像是在作极大的努力企图重新吹旺生命的一星余烬,“就在这间屋子里,就在这张床上,我曾经看护过一个长得很美的年轻女子;她被送到习艺所的时候,两只脚全是尘土,血肉模糊,恐怕走了不少路,磨破了好几处,青一块紫一块的。她生下一个男孩以后就死了。让我想一想,这是哪一年的事?”“别管哪一年,”不耐烦的听者说,“她到底怎样?”“是啊,”病妇喃喃地说着又开始进入刚才那种半昏迷状态,“她到底怎样?她……啊,我想起来了!”她大叫一声,蓦然跳将起来,面孔通红,两眼凸出。“我偷了她的东西,我偷了!当时她的身子还没冷呢。我告诉你,当时她的身子还没有冷,我就偷了那件东西!”“偷了什么?看在上帝的份上,你说呀,偷了什么东西?”女总管急得直叫,并且做了一个好像要呼救的手势。“就是那件东西!”病妇说着把一只手按在女总管嘴上。“这是她惟一的财产。她明明需要穿暖,需要吃饱,可是始终舍不得那件东西,一直把它藏在胸前。我告诉你,那东西是金的!是纯金的,应当可以救她的命!”“金子?!”女总管跟着说。她急切地俯身问仰面倒下的病人:“讲下去,讲下去,后来怎么样?产妇是谁?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她叮嘱我把那件东西保管好,”病妇呻吟着回答,“她信托我,因为当时只有我在她身旁。她头一回把挂在脖子上的那件东西给我看时,我就起了盗心。也许那孩子的死也是我作的孽!要是他们知道底细的话,一定会待他好些!”“什么底细?”女总管问,“快说!”“那孩子长得跟他的母亲一模一样,”病妇并不理会,径自讲下去,“我一看到他的脸,就不能忘记自己干的事情。可怜的女人!可怜的女人!她还那么年轻!真像一只温驯的小羔羊!等一等,我还有话要讲。我还没有把一切都告诉你,是不是?”“是的,你还没有讲完,”女总管应道,她低下头去竭力想听清从那垂死的女人口中吐出的每一个字,因为病妇的声音愈来愈轻,“快讲,否则就来不及啦!”“那母亲,”病妇作了一次比先前更惊人的努力说,“那母亲在刚感到临死的痛苦时,曾在我耳边有气无力地说,要是她的孩子生下来活得成,能长大,有朝一日听别人提到他那苦命而短寿的母亲,他不会感到太丢脸的。当时她把两只又细又瘦的手合在一起说:‘仁慈的上帝啊!不管那孩子是男是女,你得安排几个好心人在这乱纷纷的世界上照顾他,你得可怜可怜一个孤苦伶仃的孩子,不能把他扔在这个乱纷纷的世界上不管!’”“那孩子叫什么名字?”女总管问。“他们把他叫做奥利弗①,”病妇用微弱的声音回答,“我偷的那件金首饰是——”“是什么?说呀!”女总管急切地凑到病妇面前听她回答。但是,当病妇再次慢慢地、直撅撅地坐起来的时候,考尔尼太太却本能地向后退缩。病妇用双手攥紧床罩,喉咙里发出一阵含糊不清的声音,然后倒在床上不再动弹。“这下真的咽了气!”门一开就急急忙忙进来的一个老婆子说。“结果她什么也没有讲出来。”说罢,女总管若无其事地走了。两个干瘪的老太婆显然都在忙于准备履行她们那份讨厌的职责,所以顾不上应答。女总管走后,便剩下她们两人在尸体旁边张罗。(有删改)【注】①奥利弗,从小就是孤儿,在济贫院受尽虐待,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又不幸落入了贼窝。5.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病妇在生命垂危时,想要把心中藏匿多年的秘密告诉女总管,但是直到去世她也没有说清楚金首饰到底是什么。B.两个老太婆自称是病妇的好朋友,但病妇并不愿意让她们听到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见病妇与她们并不是真正要好的朋友。C.女总管想知道年轻女子的底细,但病妇径自说着,话语间表达出愧疚,并认为那个孩子若是活着不会为年轻女子感到丢脸。D.年轻女子生下孩子后就死了,她不知道自己生的孩子是男是女,只是在临死前祈祷自己的孩子在纷乱的世上能有好心人照顾。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小说开头便营造出一种将有人逝世的紧张氛围,画面感较强,并且在字里行间充斥着对老婆子的鄙夷和讽刺。B.小说没有全面交代年轻女子的身世,只是借助病妇之口讲述了年轻女子到习艺所的情况,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C.小说采用了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使得叙述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拉开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得叙述更加客观。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每当病妇将要说出年轻女子的最关键信息时又转而讲述其他内容,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7.文中年轻女子是标题所指的“可怜虫”。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4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材料一:王乃拜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赍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二十馀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明年,始皇巡狩,外攘四夷,斯皆有力焉。始皇三十七年七月,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欲立扶苏。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高乃与斯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至咸阳,发丧,太子立为二世皇帝。仍以斯为相,又以赵高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二世从赵高言,严法而刻刑,令有罪者相坐诛,至收族,灭大臣而远骨肉;除去先帝之故臣,更置二世之所亲信者近之。后赵高畏斯权重,案治李斯,谤其欲裂地而王。二世以为然。二世二年七月,具斯五刑,论腰斩咸阳市。(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材料二: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辩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①,则不能以入坚。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注】①羽括:锻炼、磨砺。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夫才A与德B异C而世俗D莫之E能辨F通G谓之贤H此其所I以失人也。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竟并天下”与“有志者事竟成”两句中的“竟”意思相同。B.“灭大臣而远骨肉”中“远”与“其坚不能自举也”(《五石之瓠》)中“坚”的用法相同。C.“二世以为然”与“君子挟才以为善”两句中的“以为”意思不同。D.“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与“小学而大遗”(《师说》)两句中的“遗”意思不同。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秦始皇本想立公子扶苏为太子,但没等到将册封扶苏的诏书交给使者,便死了,这给了赵高等人篡改诏书的机会。B.赵高建议秦二世铲除先帝的旧臣,培养自己的势力,并实行严峻的法律和苛刻的刑罚,如一人触法诛灭全族等。C.材料二举云梦的竹子虽刚劲,但要想穿透坚物,还需进行矫正和磨砺的例子,形象地说明了德大于才的重要性。D.材料二认为君主宁可任用愚人也不能任用小人,因为小人得到重用,他的才能和力量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危害。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请根据材料二司马光关于“德与才”的观点,判断李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并结合材料说明理由。(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3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泛湖至东泾①陆游春水六七里,夕阳三四家。儿童牧鹅鸭,妇女治桑麻。地僻衣巾古,年丰笑语哗。老夫维②小艇,半醉摘藤花。【注】①作于绍熙二年(1191)春,诗人时年六十七岁,在故乡山阴三山别业。湖,指镜湖。②维:拴,系。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首联中“春水”“夕阳”交代了泛舟的时间,“六七里”“三四家”突出了此地的偏僻。B.第二句以“夕阳”为背景,虽使景色显得绚丽无比,但也略带一丝苍凉之感。C.颔联描写诗人泛舟所见,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隽永有味的乡间劳作图。D.颈联将声音摄入景中,上句中的“衣巾古”与“衣冠简朴古风存”意蕴相似。14.尾联表现了诗人的愉悦心情。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其原因。(9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不学诗,无以言”,《论语·阳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学习《诗经》对于家庭和国家的重要意义。(2)《春江花月夜》中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衣》中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和兵器,共同奔赴战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辨别是否是鲜牛奶,可用眼视、鼻闻、手捻等方法:鲜牛奶的颜色一般是乳白色或微黄色,若奶的色泽昏暗或带有橙黄色则不是鲜奶;鲜牛奶气味芳香,如有恶臭或腥味则不是鲜牛奶;鲜牛奶还可用手指捻来辨别,有粘稠状感为鲜牛奶,如感到稀薄如水则不是鲜牛奶。①__________,采用化学方法则更为精准:取一汤匙牛奶,加几滴碘酒,牛奶颜色不变者为纯牛奶,如变为青兰色,那说明掺入了豆浆或半汤的东西,就不是纯牛奶。至于临期牛奶(即将超过保质期的牛奶),与新鲜牛奶相比,②__________,通常是可以饮用的。这是因为牛奶中含有多种稳定性的成分,如酪蛋白、球蛋白等,在保质期内,牛奶的营养成分基本不会流失。我国古代牧民喜欢在牛奶中放一枚纯银币,这可使牛奶在较长时间内不致变酸、变坏。银的化学结构决定了银具有较高的催化能力,高氧化态银的还原势极高,足以使其周围空间产生原子氧,而原子氧具有强氧化性,可以灭菌。也就是说,银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剂,水中溶入的微量银离子可杀死牛奶中的细菌。1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简述材料第三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老子》文章辞意洗练,充满人生智慧,比如“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句。所谓“自胜者强”,是指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赢过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执着于与他人的竞争,却不愿好好面对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对于老子这句富含哲理的话,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A项,“中国古代社会简陋的教育条件及稀缺的教师资源使得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错,强加因果。古人认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与条件的简陋及教师资源的短缺无关,原文也无因果关系的表述。C项,“及读书的无功利性”错,无中生有。D项,“使人们很难接触到儒学、卜筮等书籍”错,曲解文意。由原文“当时民间仅能流传一些识字文本、法律律令和日用医药、卜筮、种树等有限种类的书籍”可知,当时是能接触到“占卜类书籍”的。)2.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如将秦推行的专制主义政策与西汉较宽容的文化政策进行对比”错,不是对比论证,只是阐述各个时期文化政策的演变。“突显了文化对稳定政权的作用”错,文章也没有说明西汉较宽容的文化政策具有稳定政权的作用。)3.D(A项,强调做学问坚持不懈、早下功夫的重要性。B项,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C项,是说读书犹如和圣贤对话一样。D项,是说书生意气难以成就功名,与读书风尚无关。)4.①读书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存续和文明古国的文化自觉,是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展示中华民族独特性和优越性的重要途径。在与外来文化接触越来越多的当下,我们需要通过读书理解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应对外来文化。②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推动了读书热的形成。天津、北京、江门等多地举办的读书活动,为人们读书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得社会读书风气更加浓厚。③历史杰出人物的垂范作用。梁启超对中国影响深远,他在中国发展过程中显现出的探索精神为社会所认可,是全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对梁启超精神的弘扬,引领全社会读书习惯的形成,促使读书精神延绵不绝。(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5.C(“认为那个孩子若是活着不会为年轻女子感到丢脸”错误。由原文“曾在我耳边有气无力地说,要是她的孩子生下来活得成,能长大,有朝一日听别人提到他那苦命而短寿的母亲,他不会感到太丢脸的”可知,是年轻女子认为自己的孩子若是活下来了,不会为自己感到丢脸。)6.D(“小说情节一波三折”错误,小说只是借助病妇之口将奥利弗母亲去世时的一些情况慢慢道出,情节上并没有“一波三折”。)7.①她命苦短寿,遭遇不测,年纪轻轻生下孩子后连孩子的性别都不知道便遗憾而逝;②她遇人不淑,本想信托病妇保管唯一的财产,却被病妇盗走;③她临终所求未能如愿,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好心人照顾,可奥利弗却接连遭遇苦难。(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8.CFH(原文标点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9.B(A项,都是“最终”的意思。B项,前者是形容词作动词,疏远,后者是形容词作名词,硬度。C项,前者是“认为”的意思,后者是“用作”的意思。D项,前者是“遗忘”的意思,后者是“舍弃”的意思。)10.C(“形象地说明了德大于才的重要性”错,应是形象地说明了德与才都很重要。)11.(1)各国有名的人能用钱财收买的,就多赠送礼物来结交,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杀掉。(“厚遗”“刺”各1分,“下以财”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2)愚人即使想作恶,但智慧不充足,力气不能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能够制服它。(“虽”“周”“胜”各1分,句意1分)12.①是一个才胜于德的小人。(1分)②李斯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是个有才之人;(2分)③李斯与赵高密谋,伪造诏书,废掉秦始皇嫡子扶苏,品行不端。(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秦始皇就任命李斯为长史,听从了他的计谋,暗中派遣谋士捧持金玉珍宝去各国游说。各国有名的人能用钱财收买的,就多赠送礼物来结交,不能收买的,就用利剑杀掉。(先用)离间诸侯国君臣关系的计策,(接着)秦王就派良将随后(攻打)。秦王任命李斯为客鮣。二十多年后,终于一统天下,尊称国君为皇帝,任命李斯为丞相。(称帝)第二年,秦始皇又外出巡视,平定了四方少数民族,其中李斯都出了不少力。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秦始皇到沙丘,病得非常严重,就命令赵高写好诏书赐给公子扶苏,想立扶苏为太子。书信都已经封好了,但还没交给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赵高于是就与李斯一起商议,伪造了秦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儿子胡亥为太子。到咸阳后,发布丧事,太子胡亥立为二世皇帝。仍以李斯为丞相,又任命赵高担任郎中令,常在宫中服侍皇帝,掌管大权。二世听从赵高的话,实行严峻的法律和苛刻的刑罚,把犯法的和受牵连的人统统杀死,直至灭族,杀死当朝大臣而疏远骨肉兄弟;铲除先帝的旧臣,重新任命信任的人并让他们在自己身边。后来赵高害怕李斯权势日重,就查办李斯,诽谤他想分割土地来称王。二世认为是这样,二世二年七月,李斯被判处五刑,判处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材料二:臣司马光认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