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2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 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正确;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4.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这说明汉初()A.阶级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 B.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C.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 D.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措施,主要目的是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体现了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稳定社会来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阶级结构有巨大变化,排除A项;“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说法过于绝对,汉初的治理并非完全摒弃法家思想,排除C项;汉初主要是黄老无为思想,而非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5.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汉人放牧,羌人掌握汉族耕作技术,少数民族乐器传入中原,这是都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民族间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成为随后征伐辽东的后勤通道,由此可知,永济渠开凿意在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C项正确;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不需南粮北调,排除A项;隋炀帝并未迁都至涿郡,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当时永济渠主要是服务于军事行动,而非为了提高大运河的通航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7.史载某一制度:“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这一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问题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为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史籍所述的制度是唐朝中后期实施的两税法。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取代了租庸调制,排除A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两税法实施于安史之乱之后,不可能为大唐盛世打下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8.唐玄宗时期,殿试进一步发展。开元年间举行6次殿试,天宝年间举行3次殿试。唐代后期,不论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在统治时期仅举行一次殿试。大和二年(828年)后,殿试再也没有举行过。这反映出唐代()A.选官制度决定国家治理水平 B.政府人才选拔途径逐渐增多C.科举制度深受政局变化影响 D.殿试并未真正受到帝王重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代后期,不论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在统治时期仅举行一次殿试。大和二年(828年)后,殿试再也没有举行过”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藩镇割据局面,社会环境动荡,因此殿试受到冲击,即科举制度深受政局变化影响,C项正确;选官制度影响国家治理水平,非决定,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人才选拔途径增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王对殿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的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10.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将柘枝舞带入中原”、“香衫窄袖裁”“好为胡服和胡帽”、“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可知,唐代胡人服饰和舞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这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天宝年间”可知,此时已经属于中唐,并非盛唐,排除A项;“十分严重”这一表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指出的是中亚地区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强调的是单向影响,因此“中西文化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书名基本内容成书时间《宋史》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经历了战和交织的复杂过程,《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宋代李心传撰写的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B项。12.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有()①西汉的郡国并行制②唐代设置羁磨州③辽代南、北面官制④金朝猛安谋克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管理办法,即羁縻州制度。这一制度确实体现了在多种成分国民和疆域扩展的情况下,实行特殊政策的做法,②正确;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所建立的官制。南面官制由一名汉官主持的南枢密院(治汉人事)统领,北面官制由契丹贵族掌握的北枢密院(治契丹诸部事)统领。这同样是在国民有多种成分和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实行的特殊政策,③正确;②③正确,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差异以及国民成分的多样性关联不大,①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差异以及国民成分的多样性关联不大,④错误;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3.元朝时期,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形成于当时的《唐苏克拉玛》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这反映了()A.东学西传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人口迁徙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形成C.征伐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D.医学交流加速了欧亚的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阿拉伯。根据材料“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中阿医药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东学西传,材料体现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元朝时期中阿医学交流,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年4月《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公布。《规划》调整、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这一调整旨在()A.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B.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C.体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可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A项正确;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实现”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保护文化遗产及周边地区,与文化真实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旅游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15.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58年至17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可得出,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未体现殖民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文化对美洲的入侵,未体现拉美多元文化并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经济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西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部边疆的一大问题。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以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双方一直和睦相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右翼,于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宣帝又设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在轮台县东)。公元前112—前109年间,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设牂柯(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以西)、越嶲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汶山(郡治在今四川茂汶以北)、益州(郡治在今云南晋宁)等郡。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开发西南中国,所谓“开西南夷”,把西南山林地区的整片土地和人口收入了汉帝国范围。受到汉帝国扩张影响的,是无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因为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上还只是山林地区的粗放农业,无法抵拒汉人的经济力量。汉人的开拓力量,第一步是贸易,接下去是垦殖,最后是汉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主要贡献。(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开西南夷”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贡献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影响。〖答案〗(1)主要贡献:①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造成的边患威胁;②设郡(机构)管理;③进军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④进军南方、开发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归入汉帝国范围。(学生任答三点即可)(2)主要方式:①经济扩张;②军事征服;③行政管理。(3)影响:①巩固了边防,拓展了疆域;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根据材料“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可知,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造成边患威胁;根据材料“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可知,设郡(机构)管理;根据材料“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可知,进军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根据材料“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可知,进军南方、开发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归入汉帝国范围。【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根据材料“第一步是贸易,接下去是垦殖,最后是汉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可知,主要方式:经济扩张;军事征服;行政管理。【小问3】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根据材料“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可知,巩固了边防,拓展了疆域;结合汉武帝大一统可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根据材料“少数民族因为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上还只是山林地区的粗放农业,无法抵拒汉人的经济力量”可知,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17.[古代江南地区的开发]材料一西汉时,江南地区还处于地广人稀、农业落后的状况。但到东汉时期,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成为此时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虽然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北方,但还是为后来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作了一定的准备。——摘编自夏时华《东汉时期江南农业发展若干原因探述》材料二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这促使当地农业飞速发展。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东南“专种粳稻”的种植制度得以改变,农作物种植范围得到扩大。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摘编自叶依能《宋代东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与农业政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东汉相比,宋代南方农业发展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答案〗(1)表现:粮食产量提高;耕地面积扩大;粮食储藏增多;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答出三点)(2)不同:稻麦轮作制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答出两点即可)原因: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答出三点)〖解析〗【小问1】表现:根据材料“水稻亩产量从西汉时期的四石升至东汉时期的约六石”可知粮食产量提高;根据材料“江南郡县明显增多,垦田多辟,耕地面积扩大”可知耕地面积扩大;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湖南、江西等地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陶罐、陶仓等物品”可知粮食储藏增多;根据材料“。广大农民辛勤耕作、农业劳动力资源增加、汉越民族交融和共同开发、相对较好的自然条件以及铁农具广泛使用”可知劳动人口快速增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小问2】不同:根据材料“随着麦、粟等旱地作物在南方的推广”可知稻麦轮作制的发展;根据材料“东南地区农民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各种不同地理条件,开辟出经济作物的专业经营区域”可知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根据材料“因东南地区民田十之八九种稻,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水稻的总产量超过了粟、麦而跃居全国首位”可知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原因:根据所学经济重心南移相关知识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根据材料“北宋立国后,太祖、太宗及其继承者通过强化地方官员劝农督导职责、推广优良品种废除苛捐杂税等措施重点发展东南经济”可知政府的劝农政策;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社会相对稳定;根据所学宋代的经济、科技和土地政策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土地买卖及租佃制的发展。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某同学学习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后,构建如下知识框架图(如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制度创新与盛世”为主题,自拟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答案〗示例:观点: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封建盛世局面的出现。阐述:①唐朝完善了隋朝科举制度,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②唐太宗在继承前代统治智慧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隋朝三省六部制,规范了中枢决策机制,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盛世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③唐朝在租调制基础上规范了以庸代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保证了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保障。总之,唐朝系列制度创新,促进唐朝前期政治开明,国力强盛,民族交融发展,文化繁荣,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世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首先,观察材料中展示的知识框架,明确观点,如制度创新促成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然后,综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证,如通过分析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租庸调制的发展,分析制度创新与政治、经济、民族和文化等之间的关系,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盛世局面出现的意义等;最后升华对观点的认识。整个答题过程注意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并结合所学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寡反映出贫富差别开始出现,阶级已经萌芽,社会中正孕育着文明因素,结合所学新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发展到更高的层次,青铜铸造已经发明,城市出现,墓葬中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相差悬殊,反映了阶级的出现,表明在此阶段已经出现了文明的曙光,社会历史已接近文明时代的门槛,D项正确;旧石器时代是指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明发展阶段,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并未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学文化的石器仍以打制为主,磨制很少,陶器制作粗糙,居民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处于初期阶段,且早期,社会复杂化程度相对较低,发现的大型聚落及墓葬较少,排除C项。故选D项。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层,其思想较为保守和倒退,并不积极主张变法改革,延揽人才,C项正确;儒家思想中孟子、荀子分别提出“仁政”“隆礼重法”等思想,代表了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利益,其主张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诸侯国变法改革的需要,排除A项;墨家代表社会下层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希望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法家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主张今必胜昔,因时变革,排除D项。故选C项。3.唐朝柳宗元云:“汉有天下,……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明末清初顾炎武亦曰:“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A.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作用各有千秋 D.两者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柳宗元的意思是汉朝统一全国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事实证明郡县制比封建制优越;顾炎武的意思是,分封制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即使是圣人治理也会实行郡县制。两人都认为郡县制的实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B项正确;郡县制和分封制之间不存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A项;两位思想家所要共同表达的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4.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这说明汉初()A.阶级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 B.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C.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 D.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可知,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等一系列措施,主要目的是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体现了统治者重视维护社会稳定,通过稳定社会来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阶级结构有巨大变化,排除A项;“社会彻底摒弃了法家思想”说法过于绝对,汉初的治理并非完全摒弃法家思想,排除C项;汉初主要是黄老无为思想,而非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排除D项。故选B项。5.嘉峪关魏晋墓葬群3号墓有表现汉人放牧的壁画;嘉峪关6号墓的壁画中有描写羌人耱地、氐人耙地和披发者耙地和汉人妇女狩猎的图;在酒泉丁家闸5号东晋时期墓葬中发现的燕居行乐图,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这些发现可用于佐证我国古代()A.丝路沿线商业繁荣 B.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C.民族间的互动交融 D.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汉人放牧,羌人掌握汉族耕作技术,少数民族乐器传入中原,这是都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业繁荣,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原文化辐射力下降,材料强调的是魏晋时期民族交融,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渐趋封建化,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我国民族间交融的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6.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征辽东,自江都乘龙舟,直达涿郡,全程4000多公里,仅仅用了50天,出动军队100多万人,后勤供输主要沿着这条水道北运。由此可见,永济渠的开凿意在()A.实现南粮北调稳固统治 B.为迁都涿郡创造条件C.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 D.提高大运河通航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隋炀帝开凿的永济渠成为随后征伐辽东的后勤通道,由此可知,永济渠开凿意在强化对北方的军事控制,C项正确;当时经济重心依然在北方,不需南粮北调,排除A项;隋炀帝并未迁都至涿郡,排除B项;从材料来看,当时永济渠主要是服务于军事行动,而非为了提高大运河的通航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7.史载某一制度:“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这一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杜绝了土地兼并问题C.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为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该史籍所述的制度是唐朝中后期实施的两税法。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两税法的实行取代了租庸调制,排除A项;“杜绝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两税法实施于安史之乱之后,不可能为大唐盛世打下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8.唐玄宗时期,殿试进一步发展。开元年间举行6次殿试,天宝年间举行3次殿试。唐代后期,不论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在统治时期仅举行一次殿试。大和二年(828年)后,殿试再也没有举行过。这反映出唐代()A.选官制度决定国家治理水平 B.政府人才选拔途径逐渐增多C.科举制度深受政局变化影响 D.殿试并未真正受到帝王重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唐代后期,不论皇帝在位时间长短,一般在统治时期仅举行一次殿试。大和二年(828年)后,殿试再也没有举行过”和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国家陷入藩镇割据局面,社会环境动荡,因此殿试受到冲击,即科举制度深受政局变化影响,C项正确;选官制度影响国家治理水平,非决定,排除A项;材料与政府人才选拔途径增多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帝王对殿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9.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内容。人物内容将军冯邕之妻元氏母义三恪,道著二王,肃穆闺闱,见重君子。长乐长公主元瑛六行允备,四德无违,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乐安郡公主元仲英女节茂于公宫,妇道显于邦国该表反映了当时()A.门第观念得到强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广C.礼仪规范得到传承 D.儒家伦理道德得到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表格中的关键信息“母义”“肃穆”“德”“柔恭”“女节”“妇道”可知,墓志撰写者对北魏皇族女性道德形象的刻画反映出儒家知识分子对女性道德伦理的期许,共同塑造符合社会期许的女性道德形象:德、孝、贤、仪等。结合所学北魏孝文帝自上而下的进行封建化改革,推广儒家文化,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以儒家道德伦理为主导的社会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突出门第等级等内容,无法得出门第观念得到强化,排除A项;因俗而治政策即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治理,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礼仪规范的传承和延续,排除C项。故选D项。10.唐天宝年间,高仙芝远征中亚将柘枝舞带入中原,舞女服饰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裤,脚着“小头鞋履”,这更促使贵族和士民“好为胡服和胡帽”。随着“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这反映了()A.社会生活映射盛唐风貌 B.汉民胡化的现象十分严重C.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频繁 D.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将柘枝舞带入中原”、“香衫窄袖裁”“好为胡服和胡帽”、“时髦人士崇尚中亚的‘小头鞋履窄衣裳’”可知,唐代胡人服饰和舞蹈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这反映了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风尚,D项正确;结合材料中“天宝年间”可知,此时已经属于中唐,并非盛唐,排除A项;“十分严重”这一表达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指出的是中亚地区文化对中原的影响,强调的是单向影响,因此“中西文化互鉴”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1.下表所列史书皆涉及南宋初年与金朝关系,研讨这一问题,首先应信重的是()书名基本内容成书时间《宋史》依据宋朝国史、实录等编撰而成的纪传体史书元朝后期《三朝北盟会编》按时间汇编徽宗、钦宗、高宗时期宋金和战史料南宋中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据南宋高宗朝国史,文集等编而成的编年史南宋后期《宋史纪事本末》汇编《宋史》等书,以事件为中心明朝后期A.《宋史》 B.《三朝北盟会编》 C.《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D.《宋史纪事本末》〖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时期(中国)。南宋初年与金朝的关系经历了战和交织的复杂过程,《三朝北盟会编》是宋代徐梦莘创作的史学著作,“三朝”,指宋徽宗赵佶、宋钦宗赵桓、宋高宗赵构三朝,该书会集了三朝有关宋金和战的多方面史料,按年月日标出事目,加以编排,故称为“北盟会编”,作者通过大量事实和细致的叙述,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祸”的原委终始,《三朝北盟会编》征引的文献材料达二百多种,且成书时间相对较早,更接近南宋初年的历史事件,B项正确;《宋史》篇幅浩繁,且元朝后期成书,成书时间距离南宋初年较远,可能受到元朝政治立场的影响,因此不是最直接、最原始的史料,排除A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宋代李心传撰写的记述宋高宗赵构一朝时事的编年史书,是南宋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根据南宋高宗朝的国史和文集编成的,但是成书时间比《三朝北盟会编》晚,可能受到后来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排除C项;《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陈邦瞻创作的断代纪事本末体史书,《宋史纪事本末》作为《宋史》的缩写本,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参考了许多其他《宋史》中所没有的资料,但基本上还是以《宋史》为蓝本,许多观点明显还是沿袭《宋史》而来,且《宋史纪事本末》是明朝后期的作品,成书时间最晚,排除D项。故选B项。12.有学者指出:纵观封建王朝,当一个政权的领土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国民有多种成分、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就会在某些政区实行特殊的政策。以下可以佐证材料观点的史实有()①西汉的郡国并行制②唐代设置羁磨州③辽代南、北面官制④金朝猛安谋克制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为了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管理办法,即羁縻州制度。这一制度确实体现了在多种成分国民和疆域扩展的情况下,实行特殊政策的做法,②正确;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所建立的官制。南面官制由一名汉官主持的南枢密院(治汉人事)统领,北面官制由契丹贵族掌握的北枢密院(治契丹诸部事)统领。这同样是在国民有多种成分和疆域有新的扩展时,实行的特殊政策,③正确;②③正确,B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差异以及国民成分的多样性关联不大,①错误;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与农业区和牧业区的差异以及国民成分的多样性关联不大,④错误;①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3.元朝时期,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形成于当时的《唐苏克拉玛》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中医西译本。这反映了()A.东学西传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 B.人口迁徙影响了区域文化的形成C.征伐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文化传播 D.医学交流加速了欧亚的民族交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时期中国、阿拉伯。根据材料“蒙古西征途中许多阿拉伯医生与汉族医生同时以医药侍奉于蒙古统治者,推动中、阿的医药交流”可知,蒙古西征客观上促进了中阿医药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东学西传,材料体现的中外文化双向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人口迁徙,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元朝时期中阿医学交流,材料不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C项。14.2023年4月《清东陵文物保护规划(2022-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并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予以公布。《规划》调整、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这一调整旨在()A.保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B.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C.体现文化遗产的真实性 D.实现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了清东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区划范围及坐标,保护范围增加了一般保护区,进一步加强文物本体及紧邻周边的保护”可知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A项正确;实现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性,“实现”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保护文化遗产及周边地区,与文化真实性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旅游开发,排除D项。故选A项。15.有文献显示,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这反映了()A.欧洲殖民模式转变 B.拉美多元文化并存C.殖民者的文化入侵 D.全球经济联系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58年至17世纪末(世界)。据材料“在1558年至17世纪末,有8000多本图书从西班牙运往西印度群岛,考虑到走私因素,这一数字大概要增加10倍。大量的经典作品和基督教文本被逐渐翻译成印第安语言,进入到当地社会”,可得出,16、17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班牙殖民者将欧洲文化大量输入美洲,进行文化侵略未体现殖民模式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欧洲文化对美洲的入侵,未体现拉美多元文化并存,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全球经济联系加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西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部边疆的一大问题。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以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双方一直和睦相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右翼,于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宣帝又设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在轮台县东)。公元前112—前109年间,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设牂柯(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以西)、越嶲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汶山(郡治在今四川茂汶以北)、益州(郡治在今云南晋宁)等郡。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材料二汉武帝开发西南中国,所谓“开西南夷”,把西南山林地区的整片土地和人口收入了汉帝国范围。受到汉帝国扩张影响的,是无数的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因为经济文化水平比较低,基本上还只是山林地区的粗放农业,无法抵拒汉人的经济力量。汉人的开拓力量,第一步是贸易,接下去是垦殖,最后是汉人的军事和政治力量。——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开疆拓土的主要贡献。(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开西南夷”的主要方式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贡献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影响。〖答案〗(1)主要贡献:①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造成的边患威胁;②设郡(机构)管理;③进军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④进军南方、开发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归入汉帝国范围。(学生任答三点即可)(2)主要方式:①经济扩张;②军事征服;③行政管理。(3)影响:①巩固了边防,拓展了疆域;②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根据材料“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可知,出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解决了匈奴造成边患威胁;根据材料“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可知,设郡(机构)管理;根据材料“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可知,进军西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根据材料“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可知,进军南方、开发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归入汉帝国范围。【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西汉。根据材料“第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陕西宁陕县文化旅游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版个人房产出售交易资金监管及风险控制合同
- 2025年全球及中国阻燃塑料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3D激光雷达扫描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低截止光纤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有机硅柔性皮肤粘合剂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版无证二手房交易合同纠纷调解及赔偿协议3篇
- 委托接送子女上下学合同
- 教育政策解读与汇报策略
- 二零二五年度厨师个人工作室聘用合同规范4篇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中医诊疗方案肾病科
- 2025年安庆港华燃气限公司招聘工作人员1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人教版(2025新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玩具有害物质风险评估-洞察分析
- 2024年3月天津第一次高考英语试卷真题答案解析(精校打印)
- 2024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GB/T 44351-2024退化林修复技术规程
- T-CHSA 020-2023 上颌骨缺损手术功能修复重建的专家共识
- Hypermesh lsdyna转动副连接课件完整版
- 小学六年级数学计算题100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