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时期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第4讲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第5讲

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第6讲

秦汉的经济、文化与对外交流第5讲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明课标·知要求❊课标要求一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汉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明课标·知要求❊课标要求二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2.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特征。3.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4.知道西汉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5.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挖教材·解概念概念清单汉高祖、诸侯王、文景之治、黄老思想、郡国并行制、京师、七国之乱、推恩令、中朝、察举制、刺史、游侠、币制、盐铁官营、五经博士、意识形态、张骞、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土地兼并、社会危机、社会矛盾、王莽、绿林赤眉起义、汉光武帝、尚书台、光武中兴、奴婢、外戚、宦官、清议、党人、党锢之祸、太平道、黄巾军、军阀割据、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纪传体、断代史、汉赋、乐府诗、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九章算术》、蔡伦、造纸术、豪强势力、编户齐民等。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知识点四东汉的兴衰探主题·提素养主题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的强盛主题二短暂中兴的王朝——东汉的兴衰析真题·练变式命题点1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秦汉的历史地位命题点2从加强皇权角度考查汉代帝王世袭问题命题点3从地方治理角度考查汉代封国问题命题点4从社会习俗角度考查汉代的伦理教化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挖教材·解概念❊学习聚焦

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施政方针有了重大调整,将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作为首要任务,并取得显著效果。理主干·成体系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建立2.统治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挖教材·解概念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一西汉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建立2.统治汉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黄老之学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的合称。战国时兴起的学派。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一家之言,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思想是汉初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休养生息”政策。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应轻徭薄赋,毋夺民时,无为而治。东汉时,黄老思想由经世之学蜕变为“自然长生之道”,与神仙长生、鬼神祭祷等方术融合一起,形成了原始道教。挖教材·解概念赋税

政府无偿地取得田地税及各种捐税的总称。西周时赋、税有别。征收兵甲车马等军事物资称“赋”,征收土产物资称“税”。春秋后期,赋与税统一按田亩征收,泛称赋税。徭役

政府强迫成年男子从事的无偿劳动。主要为力役、兵役等,服役者为成年男性劳动力,主要是农民,服役有一定的时限,但特殊情况例外。其最大特点是无偿。大泽乡起义中的戍卒即是服兵役的农民,而修筑长城的则是服力役的农民。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承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刘邦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7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挖教材·解概念不久,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除,但又“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汉景帝在位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了吴、楚等七国叛乱。但叛乱不得人心,三个月内即被平定。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京师

帝王的都城。又称国都、首都。意为天子居住的地方,规模很大,人口众多。中国帝制时代最后的京师是北京。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和分封制同时并行。西汉初年,既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又同时分封同姓诸侯国,以致郡县和封国两种制度并行。这是汉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上的最大不同。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1.加强集权2.边疆治理挖教材·解概念❊学习聚焦

汉武帝顺应时代需要,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理主干·成体系汉经过60余年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强盛。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挖教材·解概念政治上,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挖教材·解概念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中朝

由亲信近臣组成的宫中决策班子。又称内朝,实际是秘书班子,汉武帝为削弱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而设置。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中朝官员出入宫中,随侍皇帝,参与大政,丞相等外朝官员逐渐被排除出中枢决策的核心。中朝的设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挖教材·解概念尚书令

职轻而权重的内朝官。尚,奉也。秦至汉初,尚书是九卿之一少府的属官,是在皇帝身边的低级官吏,因主管收发文书并保管图籍而名。武帝时,选拔尚书、侍中(丞相属员,以往来殿内东厢奏事而名)组成中朝,处理天下章奏,遂入权力中枢。随着政务日益繁杂,尚书权力逐渐庞大,开始分曹治事

,各曹以尚书令为首,尚书令成为执行政令的首脑。但毕竟是内朝职务,品级不高。至隋唐时,尚书令为尚书省长官,属位高权重宰相职。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挖教材·解概念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挖教材·解概念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挖教材·解概念酷吏张汤雕像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经济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改革币制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均输、平准制度

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令各郡国把应当纳的贡赋按照当地市价,缴纳当地出产的土特产,由各地均输官组织运输工具,根据物资供需情况,或是运往京师,或是运往缺乏该项物资的地区出售。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由大司农设立平准官于京师,“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以抑物价。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儒术

先秦儒家的学说、原则、思想。主流意识形态

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态决定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探主题·提素养主题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的强盛

视角1汉代强干弱枝的举措

视角2汉代法律与教化探主题·提素养视角1汉代强干弱枝的举措史料汉初,同姓诸侯的封地略占汉疆域的一半以上。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惟得衣食租税”。武帝行“推恩令”,侯国被纳入中央直属的汉郡统辖。中央直属的郡由原先15个增加到80个。——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思考:根据史料,指出西汉初年为解决地方王国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探主题·提素养视角1汉代强干弱枝的举措历史解释——汉代强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迁徙郡国豪富,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进一步解决了诸侯王过于强大难以制约的问题。(3)颁布“附益法”,限制士人与诸侯王交游。(4)惩治地方豪族,对于抑压地方豪族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5)设置十三部刺史,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二西汉的强盛1.加强集权2.边疆治理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汉武帝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是中华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战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挖教材·解概念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挖教材·解概念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必然必定这样。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不可避免性和确定性。偶然性

指事物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偶然性和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没有直接关系,但它的后面常常隐藏着必然性。交融交汇融合。即不同思想、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互相融合。与初步交往、较深层交流不同,是零距离、更深层次的交往交流。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挖教材·解概念❊学习聚焦

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学习聚焦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理主干·成体系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1.地方制度2.汉代察举制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4.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汉朝地方行政制度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郡设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其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挖教材·解概念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挖教材·解概念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挖教材·解概念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1.地方制度2.汉代察举制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4.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汉武帝推行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挖教材·解概念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等也是两汉官员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察举制

官吏选拔制度。汉武帝时确立。察是考察选才,举是下级向上级推荐。主要依靠高官从平民或低级官吏当中选拔道德、品行、才能突出的人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选拔范围广,科目多,有以“孝廉”为重的常科(岁科)和以“贤良方正”为重的特科。特点是选拔与考试相结合,既不同于先秦血缘继承的世卿世禄制,也与隋唐后设科举人的科举制有别。为有才干的士人提供了较多晋身仕途的机会。到东汉后期,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结果“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出现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经学”的官僚门阀集团。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1.地方制度2.汉代察举制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4.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挖教材·解概念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挖教材·解概念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三汉代的地方制度、选官和监察1.地方制度2.汉代察举制3.秦汉官员的考核与监察4.秦汉时期的法律与基层治理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挖教材·解概念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挖教材·解概念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变化。挖教材·解概念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挖教材·解概念探主题·提素养主题一从“无为”到“有为”——西汉的强盛

视角1汉代强干弱枝的举措

视角2汉代法律与教化探主题·提素养视角2汉代法律与教化史料《汉书·武帝纪》记载:“今诏书昭先帝圣绪,令二千石①举孝廉,所以化元元②,移风易俗也。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武帝又大力提倡儒学,把五经教育官方化,在中央设五经博士,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上,各郡国都设立学官,教授儒学,宣扬忠孝之道。——摘编自陈辉《秦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及其借鉴意义》思考:根据史料,归纳汉武帝宣扬忠孝观念的主要途径。探主题·提素养视角2汉代法律与教化解读: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①指郡守和刺史等级别的官员。②指可教化平民百姓。探主题·提素养视角2汉代法律与教化唯物史观——汉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趋势(1)儒法思想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综合两种统治策略,符合统阶要求。(2)强调贵贱、长幼、亲疏有别,符合封建等级制要求。(3)强调“亲亲、尊尊”原则,符合家族观念。(4)集权的政治制度需运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以此来保障官僚地主阶级的特权。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四东汉的兴衰挖教材·解概念❊学习聚焦

光武帝刘秀吸取西汉后期的教训,采取加强集权、发展生产等措施,东汉前期社会出现繁荣景象。理主干·成体系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四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3.“光武中兴”4.“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西汉后期,政治日趋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徭役沉重,破产农民沦为奴婢或流亡,社会动荡不安。挖教材·解概念西汉陶庄园模型挖教材·解概念土地兼并

通过巧取豪夺将土地日益集中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结构和允许土地买卖的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只要有自然经济和土地私有,土地兼并就是封建社会不可治愈的顽疾。土地兼并严重时,必然导致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的激化,甚至农民战争。历代统治者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以维系封建统治,保证财政收入。或有一定成效,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社会危机社会动荡不安。由社会秩序崩溃、价值体系解体以及社会控制失效等原因所形成。包括经济危机、文化危机、信仰危机、能源危机、人才危机、战争危机、政治危机等。其发生往往是突然的、剧烈的,常常导致社会病态现象增多和恶化,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冲突。阶级矛盾是社会矛盾的集中体现。在阶级社会里,阶级矛盾是最根本的矛盾,其他矛盾是阶级矛盾的补充或延伸。王莽统治末年,国家出现严重的旱灾和蝗灾,赤地千里,绿林、赤眉等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23年,绿林军在昆阳击败王莽军队主力。随后,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挖教材·解概念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四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3.“光武中兴”4.“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挖教材·解概念东汉初年,刘秀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后汉书》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思考

据此说明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挖教材·解概念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四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3.“光武中兴”4.“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皇帝年少不能亲政,太后掌握朝政,实际权力控制在外戚手中。皇帝逐渐长大,不满外戚干政,便依靠宦官铲除外戚势力,宦官又因此掌控朝政,从而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挖教材·解概念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挖教材·解概念挖教材·解概念太学清议

清议是东汉时期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时论。东汉自中叶以后,外戚专权,宦官祸乱,西羌侵扰,政治上社会上都表现出动荡和不安。群聚京师的太学生目睹社会的黑暗,聚焦社会实际问题,时常议论朝政、品评人物,这就是所谓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的清议运动体现太学生少年英锐,敢于思想创新,勇于抨击弊政,有比较强的参政意识。探主题·提素养主题二短暂中兴的王朝——东汉的兴衰视角1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视角2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权的影响探主题·提素养视角1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史料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图思考:结合所学,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局面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对东汉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探主题·提素养视角2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权的影响史料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①。……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②。东汉末年,张角、张梁、张宝兄弟三人创太平道教,发动起义,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地方势力乘机拥兵自重,群雄互相攻击,逐鹿中原③,东汉皇帝在军阀手中如同无物,三国序幕拉开。——《东汉地方豪强研究》思考:据史料,分析东汉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挖教材·解概念理主干·成体系知识点四东汉的兴衰1.王莽政权2.东汉建立3.“光武中兴”4.“党锢之祸”5.黄巾起义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起义军虽然相继被官兵各个击破,但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挖教材·解概念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挖教材·解概念探主题·提素养主题二短暂中兴的王朝——东汉的兴衰视角1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视角2豪强地主对东汉政权的影响探主题·提素养视角1东汉后期的政治黑暗历史解释——东汉中后期的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