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第四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_第1页
04 第四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_第2页
04 第四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_第3页
04 第四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_第4页
04 第四单元测试卷(A卷基础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A卷·基础篇)(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2.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3.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如图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A. B.C. D.5.小军同学想搜索一下西晋建立者的相关史料,那么他应该搜索的是()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睿 D.司马衷6.“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是()A.石崇、王恺斗富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C.中原人口南迁 D.八王之乱7.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一现象()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导致了三国鼎立 C.传播了中华文明 D.阻碍了江南开发9.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10.晋室南迁,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氏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氏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11.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其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A.宋 B.齐 C.梁 D.陈12.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3.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来自于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次战役,此战役是()A.桂陵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14.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在其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 B.咸阳 C.洛阳 D.成都15.《魏书》记载:(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反映北魏孝文帝()A.与汉人贵族联姻 B.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提倡汉服 D.改用汉姓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17.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18.“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汤显祖19.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兰亭序》(见下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是()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20.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次战役?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10分)(2)材料三中的诗句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4分)(3)曹操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两次战役中结局如何?(4分)(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表: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5000户以下小国1500人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刘元海载记》(1)晋武帝指的是谁?古代哪个朝代开始有分封制?(4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晋武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3)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材料二: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常州历史》(1)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可能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4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西晋末年常武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4分)(3)人口的内迁和南迁,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4分)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在西北面,击退了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还修筑了世界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一巨大工程,耗去了大量生命,以致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要谈起这一事实;有100万人为修筑长城而死去,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值一条人命。……老百姓都为筑长城的事咒骂皇帝。——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如图所示材料三: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资治通鉴》(1)材料一的“皇帝”指的是谁?他“耗去了大量生命”修筑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看法?(8分)(2)材料二中的“胡”是魏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五个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4分)(3)材料三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4分)(4)结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从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2分)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测试卷(A卷·基础篇)(测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答案】B【解析】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故选B。2.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A.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关键一战 B.是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C.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D.导致北方重新陷入割据状态【答案】C【解析】题目直接设问考查赤壁之战的影响。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3.在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起到了重要作用,下列对其表述不正确的是()A.这两次战役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B.这两次战役都是曹操取得了决定性胜利C.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答案】B【解析】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所以ACD正确。故选B。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如图图示符合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局面的是()A. B.C. D.【答案】D【解析】三国时期是中国东汉与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位于北方。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史称蜀,位于四川地区。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位于江南地区,至此三国正式鼎立。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炎废魏帝自立,国号“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故选D。5.小军同学想搜索一下西晋建立者的相关史料,那么他应该搜索的是()A.司马懿 B.司马炎 C.司马睿 D.司马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晋的建立者。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故B正确。ACD三项与西晋无关,故排除ACD。故选B。6.“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统一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下列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是()A.石崇、王恺斗富 B.北方游牧民族内迁C.中原人口南迁 D.八王之乱【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参战诸王多相继败亡,人民被杀害者众多,社会经济严重破坏,西晋的力量消耗殆尽,隐伏着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爆发。之后“五胡乱华”,西晋灭亡。故D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7.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A.丝织技术高超 B.社会经济繁荣 C.统治阶级腐朽 D.制糖技术发达【答案】C【解析】西晋大臣石崇和国舅王恺斗富,王恺用麦糖洗锅,石崇就用白蜡当柴烧,王恺用丝绸做成长40里步障,石崇就用织锦花缎做出50里的步障。这充分说明了统治阶级腐朽。西晋统一后,统治集团迅速腐朽。故选C。8.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一现象()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导致了三国鼎立 C.传播了中华文明 D.阻碍了江南开发【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末年起到北魏、晋时期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故A正确。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9.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A.司马炎 B.司马懿 C.司马睿 D.司马迁【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建立时,开国皇帝晋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导为丞相、王敦专政军事,时称“王与马,共天下”。这里的“马”指的是司马睿。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南方士族大家王导和王敦的拥戴下于公元317年称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故选C。10.晋室南迁,为了仰仗随司马氏南迁的中原士族,司马氏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氏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氏皇族与地方世家大族之间的关系,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选A。11.420—589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四个王朝,其中疆域最大的朝代是()A.宋 B.齐 C.梁 D.陈【答案】A【解析】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宋。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故A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故选A。12.从如图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重要原因是()A.中原人口大量迁往江南 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 D.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图片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迅速发展,A符合题意。B、C图片中没有涉及,排除。D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到中原地区,例如五胡乱华,引起中原动荡,排除。故选A。13.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来自于前秦与东晋之间的一次战役,此战役是()A.桂陵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官渡之战【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可知,此战役是淝水之战。据学可知,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故B正确。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战争,故A错误。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战役,故CD错误。故选B。14.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在其统治时期都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A.长安 B.咸阳 C.洛阳 D.成都【答案】C【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由于平城气候干旱,所产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故选C。15.《魏书》记载:(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反映北魏孝文帝()A.与汉人贵族联姻 B.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提倡汉服 D.改用汉姓【答案】B【解析】由“(魏主)‘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可知,北魏孝文帝实行了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故选B。16.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说明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C。17.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A.《本草纲目》 B.《水经注》 C.《天工开物》 D.《齐民要术》【答案】D【解析】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应该阅读《齐民要术》。故选D。18.“以六觚之一面乘一弧半径,三之,得十二觚之幂。……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以此为基础,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A.华佗 B.祖冲之 C.毕昇 D.汤显祖【答案】B【解析】南朝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故取得领先世界近千年成果的是祖冲之。故选B。19.他的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飘逸潇洒,浸透了晋人诗文、绘画、雕塑“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神韵,达到了当时士大夫追求的美的极致,他所书《兰亭序》(见下图)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是()A.蔡邕 B.钟繇 C.王羲之 D.王献之【答案】C【解析】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C符合题意。故选C。20.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A.民族融合加强 B.统治区域扩大 C.对外交流频繁 D.佛教影响削弱【答案】A【解析】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代表了(北朝)石窟艺术的最高成就,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云冈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之间的融合,A是正确的选项。故选A。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公元200年,曹操以少量兵力同袁绍的大军作战,打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材料二:公元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决战。孙权的大将周瑜,利用曹军不习水性的弱点,指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哪次战役?这两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什么社会现象?(10分)(2)材料三中的诗句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他的抱负实现了吗?(4分)(3)曹操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两次战役中结局如何?(4分)(4)材料二反映的战争之后形成了什么局面?(2分)【答案】(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社会现象。(2)统一全国;没有实现。(3)官渡之战取胜;赤壁之战失败。(4)三国鼎立的局面。【解析】本题以三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的相关知识。注意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的相关知识。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封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建国。之后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国置军的制度,将封国分为大、次、小三等,不同级别可置不同数目的军,但各王无地方行政权。分类情况如表:辖下民户数封国等级置军人数2万户大国上、中、下三军5000人1万户次国上、下二军3000人5000户以下小国1500人材料二: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晋书•刘元海载记》(1)晋武帝指的是谁?古代哪个朝代开始有分封制?(4分)(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晋武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2分)(3)材料二中的“司马氏骨肉相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答案】(1)司马炎;西周。(2)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3)八王之乱;八王之乱耗竭了西晋的国力,西晋从此衰落。【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西晋建立和八王之乱,综合考查,题目设计注重基础性,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作答。解答本题要把握西周分封制、西晋建立和八王之乱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分析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中国古代,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人口的流动始终没有停止过,有时还出现大规模的流民浪潮。历史上,中原人口向南迁移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在人力作为生产力主体的古代,人口的迁移客观上加速了迁入地生产的发展。材料二:西晋末,北方流民南迁人数激增,他们不但为常武地区增加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北方的小麦南朝时在江南大量种植,一年稻麦两熟,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常武地区经济的发展。——《常州历史》(1)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你可能会和你的家人及同乡迁移到什么地方?请说出迁移的主要原因。(4分)(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