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清单四 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代文化常识_第1页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清单四 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代文化常识_第2页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清单四 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代文化常识_第3页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清单四 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代文化常识_第4页
2022年部编版高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清单四 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代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清单四记练结合串记7类古代文化常识

高考对古文化常识的考查,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判断错误的选

项,这种考查方式大多停留在识记层面上。因此,常用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识记方法示例

人物的称谓:直称姓名~称字一称号f称谥

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

号一称斋名一称籍贯一称郡望f称官名一称

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化常识

一,线爵名f称官地f谦称f敬称f特殊称谓

“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

串珠如李白的称谓:李白,称字“太白”,称号“青

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的

法莲居士”,称排行“李十二”,称官名“李翰

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索,用这条线

林”,称爵名“李侯”,特殊称谓“谪仙人、

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谓的颗颗“珍珠”

诗仙、酒仙”

比如记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

归类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想,即由

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

联想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似的联想,或相反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f《离骚》

法的联想等

f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f李白、李贺

一、天文地理

(一)天文

1.星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2.二十八宿: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

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3.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

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4.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

天枢、天璇、天矶、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

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5.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

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

6.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

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7.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

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

“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8.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

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9.月亮: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被描写较多的对象。它的别称有:

(1)因初月如钩,故称月亮为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月亮为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月亮为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蛛,故称月亮为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月亮为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中为月亮驾车之神名叫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10.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

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11.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其中用典出自星宿,天狼即天狼星,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屈原《九

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天狼即天狼星。

12.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中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

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在古时被称为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13.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

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二)历法

1.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如辛亥、戊戌之

类。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数为六十,因而经六十年,周而复始,循环不已经久不乱,永无穷尽。

【示例】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裒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争本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与妻书》)

(2)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一般都要改元,称元年。从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

【示例】享简间,宫中尚促织之戏。(《促织》)

阳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张衡传》)

(3)王公年次纪年法

这种纪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战国时代。

【示例】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廉颇蔺相如列传》)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示例】飒检二年《停四月,江都围急。(《梅花岭记》)

2.纪月法

(1)数序纪月法

古代纪月,常用数序。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后来又按夏历把一年分为正月、二月、三月、

四月等十二个月,并以此来纪月。

【示例】四月初五日辰刻。(《三元里抗英》)

至和元年土月某日。(《游褒禅山记》)

⑵农历时节纪月法

有时用“孟”“仲”“季”分别表示一季中的三个月份。如“孟春(一月)”“孟冬(十月)

【示例】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古诗十九首》)

(3)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

【示例】荒村建于月(农历十一月),独树老夫家。(《草堂即事》)

3.纪日法

⑴干支纪日法

【示例】元丰七年六月丁学。(《石钟山记》)

⑵序数纪日法

【示例】初八日,始开靖海门及大南大东二城门。(《三元里抗英》)

⑶特定称谓纪日法

①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示例】朝菌不知晦如。(《逍遥游》)

②望: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叫望,十六日叫既望。

【示例】壬戌之秋,七月造军。(《赤壁赋》)

适冬之里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

③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示例】戊申H第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4)传统节日纪日法

①元日:农历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日。

【示例】人目题诗寄草堂。(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

③三元:上元,农历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去年不夜时,花市灯如昼。”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合称为“三元”。

④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次,一般在立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杜甫有诗:“田

翁逼杜耳,邀我尝春酒。”

⑤花朝:花朝节。一般于农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举行,相传为百花的生日。

【示例】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

⑥寒食:农历清明前一二日,冬至后一百五(105)日,又谓之“寒令”,须禁火三日。因此,有人

以“一百五”为“寒令”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时当二百可。”

⑦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日。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

庚日是终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总称“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叫“七夕”。传说每年此夜牛郎织女在天

河鹊桥相会。“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为“上九”,初九日为“中九”。汉时,

初七、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示例】处乜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⑩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人们认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故以此时为赏月之佳节。

⑪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

【示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待到事阳月,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⑫冬至:冬至节,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白昼时间一天天长起来,叫作“冬至

一阳生”。

【示例】淳熙丙申至耳,予过维扬。(《扬州慢》)

⑬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风俗。

⑭除夕:农历每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日”是“除旧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

或“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教师专用

1.纪时法

(1)天色纪时法

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

暮、昏、晚,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戾(太阳偏西)。

具体如下:夜半(23〜1点)、鸡鸣(1〜3点)、平旦(3〜5点)、日出(5〜7点)、食时(7〜9点)、

隅中(9〜11点)、日中(H〜13点)、日戾(13〜15点)、晡时(15〜17点)、日入(17〜19点)、

黄昏(19〜21点)、人定(21〜23点)。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戾之后、日入之

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别是鸡

鸣和平旦,这是天将亮的时间。此后是日出,这是天亮的时间。

【示例】早辞黄河去,萼至黑山头。(《木兰诗》)

奄奄英昏后,寂寂A年初。(《孔雀东南飞》)

码亭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孔雀东南飞》)

(2)十二地支纪时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

一个小时叫作初,第二个小时叫作正。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初、子正。十二个时辰分

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是午时。

【示例】魏兵自唇时困至廖町。(《失街亭》)

从耳时直杀到木町。(《群英会蒋干中计》)

2.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夜间时五更五现代时

五夜

辰鼓间

一更一19-21

黄昏甲夜

鼓点

二更二21-23

人定乙夜

鼓点

三更三

夜半丙夜23〜1点

四更四

鸡鸣丁夜1〜3点

五更五

平旦戊夜3〜5点

3.农历

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

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

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

4.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

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

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

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

雪冬小大寒。”

5.四时

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

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

(三)地理

山川关隘名

1.江:指长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2.河:指黄河。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过秦论》)

3.睨:指嵋山。崂有二陵焉。(《崂之战》)

4.函:指函谷关。秦孝公据增申之固。(《过秦论》)

5.岱:指泰山。饵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望岳》)

6.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与吊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7.四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四渎:指长江、黄河、淮河、济水。

9.大泽:指云梦(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北,本为两泽,江北为云,江南为梦。后来淤为陆地,今洪湖

等是其遗迹)、洞庭、彭蠡(今鄱阳湖)、具区(又名震泽,今太湖)。

10.五湖:一般指具区、洪涌(即太湖附近的洪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东南)、洞庭

湖。

11.玉门关:又称玉门,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汉代置关,是古代出塞的必经之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朱。(《从军行》其四)

12.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的南边,故称阳关。汉代置关,也是出塞的必由之

路。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阴去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地区名

1.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江春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

2.江东:指长江南岸地区。

亮兄瑾也,避乱江率。(《赤壁之战》)

3.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即传令悉召江本英杰与子翼相见。(《群英会蒋干中计》)

4.关中:指函谷关以西的地区。

自以为天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5.三秦:指陕西一带地区,古代为秦地。项羽灭秦之后,把秦地分为雍、塞、翟三部分,故称三

秦。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山东:指靖山以东的地区。

沛公居少年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

有时“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中年多鱼、盐、漆、丝、声色。(《货殖列传》)

7.河北、河南:分别指黄河以北和黄河以南的地区。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申。(《鸿门宴》)

8.中国:指中原地区。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赤壁之战》)

9.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10.岭南:“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以南地区,约今广东、广西及海南

全境。相对中原地区来说,该地在五岭以外,故又称“岭表”。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峻用人。(《食荔枝》)

11.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登泰山记》)

一般来说,在由两个字构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个字是山、水名,第二个字是“阴”或“阳”,

“阴”或“阳”就表明该地的方位。如“华阴”在华山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衡

阳”在衡山的南面。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古代的纪时法比较特殊,如平旦、晡时、黄昏、人定等。按时间先后来说,“人定”在“黄

昏”之前。()

2.旦日,太阳初出、天亮时,或指明天、第二天,也特指农历正月初一。()

3.“十天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指的是:子、

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两字相配,用以纪年、纪月、纪日。()

4.阴历和阳历的区别在于阳历(公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迟一个月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

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5.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称为“河”,把

注入内湖或内海的河流称为“江”。()

6.河上,指黄河北岸,黄河呈东西走向,上方为北方,故称之。()

7.“山东”,指泰山以东的地区。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中的“山

东”指的就是这个地区。()

8.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

“江阴”在长江之南。()

9.霸陵,汉孝文帝刘恒陵寝,有时写作“潘陵”。满,即满河;河上有桥,名濡桥。因霸陵靠近潮

河,因此得名。濡桥两边杨柳掩映,是当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也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

著名之地。()

10.“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

既望等。()

【答案】

1.X“人定”在“黄昏”之后。(《孔雀东南飞》中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2.X“旦日”有“初一”的意思,但没有“正月初一”的意思。

3.V

4.X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X“河汉”指的是“银河”,且人们把注入外海或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或

内海的河流称为“河”。

6.X河上是指黄河边。

7.X“山东”指的是嵋山以东的地区。

8.V

9.X濡桥折柳送别是唐朝的习俗。

10.X“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

除两方面。

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②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野公府不就。(《张衡传》)

(2)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

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搴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

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

隋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

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

子、道举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制仅有进士科。唐、宋

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

义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朱熹的《四书集注》

等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变科举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

(1905)推行学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明清科举简表

项目科别

乡试会试

院试殿试

(秋闱)(春闱)

学政巡回案

京城和各省城京城贡院皇宫

考场临

贡院(省城)(礼部)(宫殿)

考场俯、县)

中央政府礼部侍郎或

主考人各省学政皇帝

特派官员钦差大臣

童生生员及

参加者举人贡士

(儒生)监生

中者生员

举人贡士进士

称谓(秀才)

子、卯、午、会试同

三年之内乡试次年

日期酉年八月,年四月,

两次三月,杏榜

桂榜金榜

第一名案首解元会元状元

第二名一一-榜眼

第三名—探花

3.与科举相关的内容

⑴童生试。明、清两代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简称“童试”,亦称“小考”“小

试”。应考者称童生,未被录取者虽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称,童生试包括县试、府(或直隶州、

厅)试与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岁考、科考则为考

核已入学的生员的考试。《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拿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

参加童生试。

(2)进士及第。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

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

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通俗地讲,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进士及第。及第后

称考官为座主、恩门,对座主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训俭示康》)

(3)连中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4)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

而别称鼎元。

(5)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有时也指进入国子监

学习的监生。

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

(6)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文体。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数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文章内容空洞,形式死板。

4.与教育相关的内容

(1)古代学校有“庠(xidng)”“序”“太学”。“庠”和“序”是地方学校。

又嘱学使俾入邑庠。(《促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

因入京师,观木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3)明清时最高学府称“国子监”。

入监读书的人称监(jidin)生。国子监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教学人员为教授、博士、直进、

助教等。

有可业、修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送东阳马生序》)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1.“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便以“公车”泛指入京应试

的举人。()

2.“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起源于明代。()

3.“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

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等。()

4.“童试”,即童生试,是明、清两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5.“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的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进士”,明清时称殿试考取的人,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7.“进士及第”,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

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8.“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西汉武帝时开始设立,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

国子学(监)。()

9.“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人们把中试者称为

“秀才”。()

10.“会试”是地方政府组织的考试。“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第一名称为状元。()

【答案】

1.V

2.X起源于隋朝。

3.V

4.X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5.X乡试:是指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的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

6.V

7.V

8.V

9.X中试者称为“举人”。

10.X“会试”是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

三、官职沿革

(一)官职设置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

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

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

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掌书记等。宋代州官

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

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十几个路,路中设

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

上仍称为“省”。

(二)官名释义

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

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

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太傅、太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

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

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子太师教文,太子太傅教武,太子太保保

护其安全。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少师、少傅、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

衔;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太子少

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的副职,履行共同职责。

5.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开I」、

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6.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

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7.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

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8.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

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9.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

使合称“宰执”。

10.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

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11.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

12.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13.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

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14.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15.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

官。

16.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7.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18.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19.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司马迁曾做过

太史令。

20.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

是幕僚之长。

21.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

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22.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23.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24.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

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25.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令。

26.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

代官衔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27.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

“沛公己此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28.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

29.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

史)的属官。

30.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

因此世称“藩镇”。

31.经略使: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

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32.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o

33.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34.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

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

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35.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抚吴”

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36.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37.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

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38.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39.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

智深。

40.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

失下曹从事。”

41.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42.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并序》:“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43.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44.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如《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45.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

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

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

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

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

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

延续到清末。

(三)古代官职任免升降

1.任职授官

(1)任:担当,担任。

恬隹外事而毅常为内谋。(毅,蒙毅,人名)(《史记•蒙恬列传》)

⑵授:授官,任命。

即军中拜厚。(《汉书•翟方进传》)

⑶除:任命,授职。

除臣洗马。(《陈情表》)

(4)拜:授给官职。

方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⑸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赵相迎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史记•吕太后本纪》)

(6)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连野公府不就。(《张衡传》)

(7)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荀)或荐嘉。(《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8)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举孝廉不行。(《张衡传》)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任用予以官职。

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军樗里子于国。三人者,皆张仪之蹄也。(《战国策•秦策二》)

(10)提:提拔。

然(魏收)舞奖后辈,以名行为先,浮华轻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名行:名望和德行)(《北

史•魏收传》)

(11)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山涛作冀州,甄以三十余人。(《与韩荆州书》)

(12)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

六国之后君,吾不能封也。(《孔丛子•答问》)

(13)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

步夫人卒,追覆皇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14)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

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汉书•苏武传》)

(15)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或爵位。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第侍郎。(《谭嗣同传》)

2.提升职务

⑴擢、升、拔擢:用于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

举为后将军。(后将军:武官名)(《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超擢、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皇上承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谭嗣同传》)

(孝)文帝说之,超打,岁中至太中大夫。(《史记・贾谊传》)

3.调动职务

⑴转、移、调、徙:一般的调动,调迁。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彳若齐王信为楚王,都下邳。(《史记•淮阴侯列传》)

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千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2)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数年,迂朔方刺史。(《汉书•翟方进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迂为太史令。(《张衡传》)

⑶出:指出京受任。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

(4)补:补充缺职或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孙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4.兼职

(1)领:本职之外兼较低职。

又领扬州刺史。(《晋书•谢安传》)

(范)服终,为征南大将军檀道济司马,皴新蔡太守。(服终,服丧结束)(《宋书•范晔传》)

(2)摄:暂时兼代本职外更高职务。

羊舌船墩司马。(羊舌船,人名)(《左传•昭公十三年》)

⑶权:临时代职。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权知,代理主管)(《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假:暂时代理。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苏武传》)

(5)行:代理官职。

太祖彳丁备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欧阳修《洸冈阡表》)

⑹署:代理,暂任。

以亮为军师将军,号左将军府事。(《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7)护:原官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护”有“统辖,统率”的意思。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华军。(《史记•陈丞相世家》)

5.降级免职

⑴罢、免、解、黜、夺: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

窦太后大怒,乃翠逐赵绢、王臧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电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

理乱不知,哪陟不闻。(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使者遂逮守,胁服,李其官。(《书博鸡者事》)

⑵放:驱逐,流放。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战国策》)

⑶贬、谪:因过失而降级。

/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滕子京调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4)革、褫:皆为“革除”的意思,指撤职查办。

张勃进陈汤而坐以旗爵。(张勃因推荐陈汤而被革除爵位)(《上搜才表》)

(5)左迁:降级使用,贬官。

心犹恨之,遂与迂毓。(《三国志•魏书•卢毓传》)

(6)开缺:官员因故去职或者死亡,职位一时空缺,另选他人充任。

(7)致仕:退休。

/对点训练/

判断下列各句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的正误。

L“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些部门各

司其职,如礼部管理官吏的任免、升降等事。()

2.“教授”,职官名,宋、元以后府、州、县学的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等。()

3.古时朝廷对官吏有严格的考课制度,考核政绩最差的称“课殿”,最好的称“课最”,考核结

果是任免官吏的重要依据。()

4.“学政”是“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地主持乡试,并督察各地学官和生员的

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

5.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社会掌管国子监或太学的重要机构,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由科

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由翰林至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

善天下”的表现。()

6.“谏官”指掌谏铮的官员,即古时既规劝天子改正过失,又对百官及各地事务进行弹劾或劝

诫的官。“谏”的要义在于“直言以劝正”。()

7.“迁”与官职调动相关,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左迁为升官,右迁为降职。()

8.“转”有时指的是“迁官转任”,如“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

有时解释为贬官,如“转除”“转任”“转补”。()

9.“除吏部尚书兼侍讲”“擢进士第”“寻改使浙西”中,“除”是任命,“擢”“改”是升

职的意思。()

10.“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

“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

“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答案】

1.X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2.X掌管学校的考核、测验等职务。

3.V

4.X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5.X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

6.X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7.X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8.X转除:升官。转任:转换所任职务。转补:迁调官职,以补缺额。

9.X“改”是调动官职。

10.X“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四、文化典籍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

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

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存

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

思想的理论依据。

3.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

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4.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

羊传》《毅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

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

经”之称。

5.《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为

一千一百四十字。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

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自

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6.《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将

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

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

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7.《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有《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

后者题“谢杨得选注”,为七言律诗。两种选本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

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8.《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清代乾隆年间“衡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一十首,分五

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所选诗

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9.《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选录自

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

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

参考资料。

10.《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

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

朗上口。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11.《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

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