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上册(配人教版)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A组必备基础巩固题组1三国与西晋1.三国时期,东吴在与魏、蜀军事对抗的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各级将领在其防区内组织军士及家属经营屯田,兴办水利工程,使之立足于江东70余年,“地方几万里,带甲将百万”。东吴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江南地区的开发C.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 D.缓和了社会主要矛盾2.西晋鉴于(曹)魏朝薄待宗室,以致为自己所篡,于是大封同姓,同姓王可以“入秉机衡,出作岳牧”。此举()A.稳固了西晋统治秩序B.埋下了国家祸乱之源C.清除了曹魏残余势力D.强化了封建等级制度题组2东晋与南朝3.南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地位很高,“清贵华重”,多由士族担任。但中书省的主要权力集中在地位较低的中书舍人手中。中书舍人“既总重权,势倾天下”,多由庶族地主担任。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三省体制初步形成 B.中央机构权力失衡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中书权力制约皇权4.南北朝时期,形成了记述家族世系的谱学,“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出现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保证士族高贵血统 B.维护士族特权地位C.防止士族门第混乱 D.弘扬士族良好家风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纺织、陶瓷、造船等行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C.江南自然资源丰富 D.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题组3十六国与北朝6.图1、图2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出土的壁画砖,这可用来印证()图1采桑图图2牛耕图A.南北对峙 B.华夏认同C.民族交融 D.休养生息7.北魏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李彪“家世卑微”,但有治国之才受到重用。这一措施()A.促进了民族交融 B.放弃了传统制度C.培养了改革人才 D.传播了儒家文化8.《资治通鉴》记述某一诏令“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以上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楚国的吴起变法 B.秦国的商鞅变法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北宋王安石变法9.(2024广东惠州期末)据记载,十六国时期,前赵刘渊“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前秦苻坚经学造诣很深,曾巡视太学,问难五经,博士多不能对。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环境稳定 B.思想实现统一C.儒学影响扩大 D.民族认同增强B组关键能力提升10.有学者在评述西晋政治时提出,曹魏时代的高官们跟着司马氏祖孙一道迈入了晋代门槛,只要忠心耿耿,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父子、兄弟甚至整个家族的成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晋政权。由此可知,西晋()A.士族政治具有较强封闭性 B.宗室贵族形成专权局面C.国家政权被曹魏高官控制 D.官僚队伍来源较为广泛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水利事业有所发展,东晋至梁各朝都修建水利设施,几乎遍及各地,而北方则有所减少,这表明()A.政局影响经济发展B.南方经济超越北方C.北方水利技术落后D.农业摆脱自然束缚12.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13.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依附农民被豪强地主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被武装为私兵。这一状况的存在()A.阻碍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C.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D.成为国家分裂的社会基础14.下面为北魏前期、后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数量分布柱形图。影响北魏官员籍贯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鲜卑历史传统的影响 B.国家政治中心的变化C.鲜卑贵族籍贯的变化 D.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组学科素养创新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交融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摘编自许林、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第二单元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B东吴在长江沿线实行屯田制,兴办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2.B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初年大封同姓王,晋武帝死后,宗室诸王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故选B项。3.C据材料信息可知,中书省的权力集中在庶人手中,士族阶层掌握的都是“清贵华重”的职务,说明当时的实权掌握在庶族手中,士族逐渐边缘化,C项正确。4.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有司选举”“家之婚姻”等“必由于谱系”,这主要是为了维护士族特权地位,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均排除。5.A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所以出现了“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等现象,故选A项。6.C《采桑图》和《牛耕图》反映了汉族农业生产的特点,从地理空间和墓群时间看,甘肃嘉峪关地区已经采用汉族农耕经济,体现出汉族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是民族交融的表现,C项正确。7.C据材料信息可知,北魏孝文帝在官员任用中兼取世家大族和寒门庶族的人才,打破了官员选拔中家庭门第的束缚,故选C项。8.C材料中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改汉姓,将拓跋姓改为元姓,故选C项。9.C刘渊喜好儒家经典,苻坚“经学”造诣很深,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说明儒学深刻影响少数民族首领,C项正确。10.A材料提及曹魏时代的高官们只要忠于西晋政权,“就可以禄位永保,世代相袭”,可知西晋的官场有着浓厚的封闭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曹魏时代的高官,并非宗室贵族,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说明西晋的官僚来源单一,排除D项。11.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政权更迭频繁,南方政权相对稳定,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12.C据材料可知,刘宋时期荆州和扬州非常富有,说明江南地区得到开发,不再是蛮荒之地,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南方的富庶,不能说明人口迁移,排除A项;材料仅是南方经济发达的表现,没有涉及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能说明南方更加发达,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13.D魏晋南北朝时期,农民“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被武装为私兵”,说明农民已经成为豪强地主的私有物,这就为地方豪强割据一方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14.B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北魏政权官员在前期多出身漠南燕代地区,后期多出身河南河东地区,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北魏的政治中心南移,使得官员的出身地区也随之发生变化,故选B项。15.参考答案(1)民族观:各族同源同祖;华夏处于文明的主导地位;以夏变夷,主张民族交融。原因:春秋以来各民族相互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