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复习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复习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复习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复习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中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生姓名年””级初一学””科语文

上课时间教师姓名

课””题期中复习

1.熟练背诵课内古诗文,能准确默写;

教学目标2.熟记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释义,准确翻译;

3.复习巩固现代文阅读知识,规范答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您)复习检皂

一、课内古诗文复习。

1.古诗文背诵:《古代诗歌四首》、《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课外古诗词诵读p67、pl48o

2.文言文《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字词释义抽查、全文翻译。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处世智慧类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目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

处耳买者闻之避辞不置。子侄以为言,元方口:“汝太奇,岂可为钱而诳人。”

(选自《封演闻见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家人将受度矣直:

(2)岂可为钱而诳人诳: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

3.结合内容,说说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⑴通“值”,钱财。(2)欺骗。

2.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辞不置。

3.诚实交易,不唯利是图。

三、课外现代文阅读。

枯萎的蒲公英

叶子

①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

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②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

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

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

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

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③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④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

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⑤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她弓腰,用那曾

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

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

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

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

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⑥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

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

纤纤女子,伴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

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⑦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

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⑧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

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

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登的孤寂。

⑨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

(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1.文章第②段的描写突出了蒲公英什么特点?(2分)

2.文章两次提到“我”的心“疼”,结合全文说一说为什么“疼”。(4分)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4分)

(1)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4.试分析文章最后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刚强坚毅(生命力顽强)(2分)

2.①为母亲付出的艰辛二心疼;(2分)②为蒲公英尚在、母亲已逝而心瘩。(2分)

3.(1)运用拟人,通过“努力”“力量”“手脚”等人格化的词语,将蒲公英紧贴地面、努力生长的状态鲜活

地表现出来。(2分,方法1分,作用1分)(2)运用比喻,将母亲的白发比喻为蒲公英种子,生动形象地描

写了母亲的白发,突出了母亲为子女的辛勤付出。(2分,方法1分,作用1分)

4.①由联想回到现实,在结构上与开头照应:(1分)②升华主旨,赞美母亲刚强坚毅、无私奉献的品质;(1

分)③表达对母亲深深的思念。(1分)

⑧问题定位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5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躲,公欣然日:“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撇

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

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俄而雪骤骤()

(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

(3)陈太丘与友期行,明日中。期()

(4)过中不至,太丘食去,去后乃至。舍()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B待君久不至,已去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咏雪》中两位少年对雪的比喻各有千秋,请简要分析。你能综合二者优点,再写一个更好的比喻句么?

(4分)

参考答案:

1.骤:急”“差:大体期:约定””舍:舍弃

2.(1)谢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2)等了您很久都不到,(我的父亲)才离开

3.B

4.答:兄子的比喻突出了雪色白的特点,但是撒盐空中缺乏雪轻盈的特点。兄女的比喻突出了雪轻盈的特点,

但是柳絮色灰,颜色上又有所不足。(意对即可2分)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就像一场美丽的梨花雨.

(既能体现雪色白,又能体现雪轻盈。2分)

二、现代文阅读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

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

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喷亮地响着。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

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

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

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并分别再用一句古诗来形容这三幅图。(6

分)

第①段: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段: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是从、、这三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3分)

3.赏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6分)

⑴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用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⑵“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胡摸着你。

4.第①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1)春花图万紫千红总是春

(2)春风图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春雨图天街小雨润如酥

(诗句意合则可)

2.触觉、嗅觉、听觉或温暖、清香、悦耳

3.(1)闹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蜜蜂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蜜蜂的多,从侧面写出了春花的香甜。

(2)抚摸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春风吹在脸上的感觉比作母亲的手抚摸的感觉,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风的温

暖柔和。

4.这三个分句的语序不可以颠倒(1分),因为三个比喻分别对应着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2分)

⑫原因分班

【学科问题】

七年级上册期中测试,考查内容的范围为第一至第三单元,其中三个单元的课内古诗文是必考篇目,学

生必须能够完全背诵、默写下来,尤其是《论语》十二章、古代诗歌四首要能够理解性默写。现代文课文,

要求掌握课后字词,能够梳理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备考复习的时候,对课后的思考题涉及的阅读

题型,能够掌握相应的答题方法,结合具体内容,准确回答问题。

【学生问题】

1.学习风格:略

2.先行知识分析:

(1)古诗文的背诵问题不大,课文注释不是很注重,导致某些字词不能准确翻译;

(2)忽略教材课文的理解,不重视课后思考题的练习;

(3)对先前学过课文、现代文阅读知识已有遗忘。

◎精准突破

学习目标:熟练掌握课内古诗文,巩固阅读答题方法

目标分解:

1.课内字词过关;

2.课文内容梳理、复习与理解(第一单元重点掌握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第二单元重点掌

握从描写手法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知识。

4.复习课外现代文阅读知识。

教学过程:

课文复习

第一单元“词语盘点”

1.嗡朗润酝酿卖弄喉咙应和噫亮烘托静默

风筝抖擞健壮呼朋引伴花枝招展

2.镶边单单安适着落慈善肌肤秀气宽敞贮蓄6空灵地毯

3.鸣蝉花苞娇媚棱镜粗犷睫毛衣裳铃铛端庄静谧””屋檐

凄冷化妆莅临造访吝啬淅沥干涩草垛绿茵茵咄咄逼人

第二单元“词语盘点”

5.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捶打憔悴央求絮叨诀别淡雅

高洁烂漫翻来覆去喜出望外

6.信服分歧取决一霎两全粼粼各得其所

7.并蒂花梗匿笑沐浴祷告姊妹亭亭徘徊遮蔽心绪流转

隐蔽菌哲筱斜

《咏雪》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太傅

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哥哥

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镉),左

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

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

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

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第三单元“词语盘点”

9.逃窜寻觅跪下拗口确凿轻捷云霄倘若鉴赏啄食和蔼

恭敬质朴博学渊博倜傥淋漓盔甲绅士人迹罕至人声鼎沸

10.捡拾感慨搓捻绽开争执惭愧悔恨激荡奥秘拼凑企盼

截然不同疲惫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油然而生

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11.磨蹭抵达尴尬难堪俯视狼狈原谅枉然贪婪弹簧自卑

畅销诅咒惨淡威风凛凛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饥肠辘辘

《春》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

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

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文本研读

第一部分(1)盼春(反复和拟人的修辞)

第二部分(2-7)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赞春(三个比喻)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清新活泼的感情基调。运用

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对春天到来的急切盼望和喜悦之情。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偷地”“钻”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

出的情景和作者的惊喜之感。这样写是无意识、无感情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感情。

3、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六个动词的连用,表现了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和感受,侧面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

的欢乐。

4、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拟人。写出了春花争春比美、竟相开放、互不相让的动态。

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6、'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引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风和煦的特点。“抚摸”一词巧妙地表达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这是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柔和。

8、“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比喻、拟人,写出春雨的细、密、多的特点。“斜织”“薄烟”形象的写出了轻盈、迷蒙的特点。渲染

了春雨的轻柔、湿润。

9、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

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三句将视线由植物转到人,从白天写到傍晚。动静结合,有动景,有静景。“静默”一词最妙,运用

拟人修辞,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

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

上的精神风貌。

《济南的冬天》老舍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

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

在《老舍文集》里。“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

的意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1、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从文中找词语回答)

温晴(通过对比突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

2、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文章描写了济南的山、水、城、雪等景物

3、文章是怎样描写山的?

①阳光朗照下的山一一可爱

②薄雪覆盖下的山一一秀气

③城外的远山一一淡雅

4、文章是怎样描写水的?

①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暖

②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一一绿

③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一一清

5、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运用一连串相关的拟人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生动地表现了济南“暖和安

适”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6、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况、情态,作者赋予了它们生命和感情,它们都“安适地睡着”,

尽情享受这“温晴”的天蜴,写得活灵活现。这“卧”字,正好与第二段中的“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

篮里”相呼应,用拟人的手法写活了济南。

7、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突出水的“绿”'“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况

且,,还”相配合,进一步突出了水“不忍冻上”的原因。体现了作者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8、本文是怎样描写小雪点染后的山的?

先写山的色彩。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写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精心描绘。它是白的,“树

尖上顶着一会儿白花”,它是银白,”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

衣”。再写山的情态,”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

出点粉色。……那些小山太秀气!”这样,就写出了小雪点染的山的“妙”处。不仅使读者感受到小雪点染

的山的外在美,也写出了其内在美。

9、本文是怎样描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的?

写水,作者抓住一个"绿”字,着重写了自己对济南冬水的感受,概括水的鲜明形象。作者描绘绿萍的绿,

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这其实都是写水的绿,写济南冬天里绿的精神,绿的生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写“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这实际上是把水艺术化了,感情化了。最后

写“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勾勒出一幅完整的济南冬景图。

写出了这座有泉城之称的济南的特色。

10、文章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全文,有什么作用?

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这就是冬

天的济南。”是全文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的总的观感。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

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

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中心思想: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南的阳光、小雪、山山

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

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俾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

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

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

《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

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

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

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

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百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

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

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

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2、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4、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诗中写“杨花”“子规”

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

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

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次北固山下》

1、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己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己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

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

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

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

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

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

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

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诗句填空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

精神。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一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

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

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一一被称为“秋思之祖”。

2、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题眼是“思”,“秋”是特定

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

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

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

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

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广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单元知识点梳理

《秋天的怀念》

一、文学常识

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

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1.文章几次写到秋天?

答:文章两次写秋天,一次是在母亲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秋天是背景的引子,文中写景、叙

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答: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

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也走出了人生低谷,乐观生活。

3.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答: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忍耐.理解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

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4.“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喜欢花,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可为了“我”,她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花。

5.“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答:“扑”和“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很强烈,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极尽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忍住哭声”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和内心的沉重。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为什么要挡在窗前?

“挡在窗前”是怕“我”触景生情。“挡”挡住的不是落叶,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情绪。

8.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样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的品格:淡雅、高洁、深沉。同时也表明了“我”已经懂

得了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9.“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答:可以看出母亲觉得自己很粗心,对自己说的话很敏感,怕儿子伤心,周到保护儿子,照顾儿子情绪。

10.“我”和妹妹到北海看花的心情:

愧疚、怀念:怀念亲爱的母亲,为自己的任性和无理感到懊悔。;

热爱:对生活充满希望。

《散步》

一、文学常识

莫怀戚,1951年出生,男,汉族。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

席.重庆人。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1.能不能把第三自然段“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的“熬”换成“度过”?为什么?

答:(1)不行。(2)因为“熬“在文中是”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强调母亲过冬不容易,而”度过“仅

指时间上的过去,不能体现”忍受

2.“我”为什么一定要要母亲去散步?

答:这一细节充分体现了“我”很会替母亲着想,如果把母亲一个人冷落在家,母亲会孤独寂寞,这儿写出

了母子间浓浓的亲情。

3.人物性格: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

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儿子:懂事,聪明,活泼。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

说你对着句话的理解。

回答1:老人家和儿女,就是“我”和妻子的整个世界,他们吧照顾老人,呵护儿女这个重担背负起来,用最

认真的态度、最稳健的步伐走在这生命历程中,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回答2:每个家庭都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几代人组成的。中年人以他们强烈的责任感挑起了家庭的两头

重担,一个个家庭完整和谐.幸福美好,而整个世界也是有一个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和睦美好才能使整个

世界更和睦,人类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繁荣昌盛。

《世说新语》

一、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

(-)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读fSu通“否”

(二)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古义:约定,动词。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

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

古义:拉。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

古义:回头。今义:照顾或顾客。

二、《咏雪》译文: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急了,谢

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落下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大体可以比作把盐撒在空中。”而太傅

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起。”谢太傅大笑起来很高兴。这就是谢太傅大哥的女儿(谢道揣),

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来。太丘便丢下(他)离开

了。等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当年7岁,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

等您很久不来,已经走了。”友人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自己却丢下我走了。“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过了正午还没来,就是没有诚信;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节。”友人惭

愧极了,下车拉元方,元方跑进门去,看都不往回看一下(元芳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咏雪》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融洽欢快轻松。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

“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

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柳絮”一喻好: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它给人以春天

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3、文末为什么要强调谢道镉是王凝之的妻子?

表示一种赞扬与敬佩

《陈太丘与友人期行》

1、启示是:做人要诚实守信,重视礼仪,也即文章的主旨。

2、从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陈太丘的朋友是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

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

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

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

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

征。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

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

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

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5、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友人:不守信用、不懂礼貌知错能改

启示: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6、拓展延伸

(1)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比喻词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

①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一一韩愈《春雪》””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④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

⑤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

(2)你还知道哪些古代聪明小孩的故事?

答: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王冕四岁画画、曹植七岁做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岳柱八岁指瑕

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作者说百草园里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是否矛盾?为什么?

“似乎”、“确凿”两个词语连用在一起并不矛盾,这里实际上写出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深切怀恋。确凿:

指的是用成人的眼光来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因为记忆中的百草园只有童年中留下的美好

的印象,且相隔久远,所以并不那么确实。

2、“轻捷的叫天子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中的“窜”有什么含义?

既写出了叫天子的机灵轻捷,又写出了儿童内心的羡慕之情。

3、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悦耳。

②“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中的“伏”能否换成“趴”,为什么?

不能,“伏”体现了黄蜂肥胖的特点。

③“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所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覆盆子的形状。

4、作者把百草园景物描写得生机盎然,情景交融,其目的在于

表现“我”幼年时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后文的三味书屋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

明封建教育束缚、阻碍少年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5、写出捕鸟的一系列动词,分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扫、支、撒、系、牵、拉。生动传神地再现了捕鸟的过程和方法。

6、课文记叙“冬日雪地捕鸟”对表现文章中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作者写百草园冬天给爱玩的儿童带来乐趣,再次暗点“乐园”,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

的心理,突出了中心。

7、课文第9段所用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心理描写;排比、拟人;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人的埋怨,对百草园的眷恋,对去书塾的不情

愿。

8、文中关于美女蛇的故事属于那种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插叙;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揭示了其是我童年乐园的原因。

9、“冬天的百草园比较乏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先写冬天的百草园的无味,用来反衬后文雪地捕鸟的乐趣。

10、作者连用三个“也许”来猜测家人送自己去私塾的原因,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用猜测、疑问的语气,表达了童年鲁迅告别百草园时既无奈又恋恋不舍的情感

11、作者眼中的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方正、质朴、博学、严厉、和蔼,并且有着开明的管理学生的方法,也应看到在他的头脑中还存在着封

建保守观念

《再塑生命的人》

1、题目解说:

“再塑生命”的字面意思是“重新塑造生命”。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不会有温柔

和同情。但在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体验了爱,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了“光明、希望、快乐和自

由”。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2、主题探究: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

术,表达了“我”对莎莉文老师由衷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窃读记》

特色句(修辞手法、中心句、关联词语、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句等)修辞手法:

1、转过街角,看见饭店的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放慢了脚步。(排比)

2、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双重否定)

3、当饭店飘来一阵阵菜香时,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不免要做白日梦:如果口袋里有钱该多好!去吃一

碗热热的面条,回到这里时,已经有人给摆上了一张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

不交替着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对比)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想象)

7、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引用)

8、进来看书的人虽然很多,但是像我这样常常光顾而从不购买的,恐怕没有。(转折)

9、但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因为一连几天都看见有人买,昨天好像只剩下一两本了。(因果倒装)

10、我喜欢到顾客多的书店,因为那样不会被人注意。(因果倒装)

11、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倾盘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呆下去。(因果倒

装)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

如恶狼进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2、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一一这种窃读的滋味!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集中概括了窃读的百般感受,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我”渴望读书,而

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但所谓“窃”,也无非只是只读不买。“我”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

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驱赶,这种书中世界的吸引与沉迷,形成一种复杂

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3、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高兴地

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

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4、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

这句通过一个动作描写,写出了此时的“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

有一种满足感、充实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5、这时,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

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的人。

写作结构(写作顺序、文体的特点、段落划分等)

1、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同时还插入藏身于众多顾客、借南天读书两个场景描写。

2、段落划分:

(1)第1自然段: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描写放学后作者急匆匆地赶往书店,突出了书对自己的巨大吸引力。

(2)第2-9自然段:以时间为序,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窃读的真实情景,揭示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

(3)第10自然段:作者晚上离开书店时的心情以及借用国文老师鼓励的话进行自勉。

3、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主要内容:本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

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作者对

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论语》十二章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意思是“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二、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萼有而丛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三、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去Q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四、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

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

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讲诚信?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矩。”(《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能不被外物迷惑,五十岁时能知道

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能顺从自己的意愿却不越过法度。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那穷

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译文:孔子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