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1页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2页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3页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4页
2024年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指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阅读材料】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从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便开始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②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我国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⑤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绿色发展。例如,发展绿色能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⑥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B.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了保障C.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D.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政府尚未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甲】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无数令人神往的风景名胜。其中,黄山以其独特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黄山之美,美在自然。它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是黄山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周的山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黄山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在这里挥毫泼墨。那些奇松,有的挺拔入云,有的弯曲如龙,它们在风雨中顽强生长,成为了黄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黄山之美,美在文化。黄山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黄山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著名诗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千里江山图》中,也有黄山景观的描绘。黄山不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还成为了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许多道士、僧人都在黄山修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黄山之美,美在精神。黄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黄山就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无数登山者,为了攀登黄山之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黄山精神的真谛。【乙】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这也给黄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游客数量的激增,使得黄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现象屡见不鲜,黄山的美貌受到了严重损害。为了保护黄山这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黄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还实施了游客限流政策,控制游客数量,减轻黄山生态环境的压力。面对黄山面临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保护这一美丽的世界遗产。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为黄山的美景增添一份力量。【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黄山四绝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奇松:黄山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在这里挥毫泼墨。B.怪石:黄山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在这里挥毫泼墨。C.云海: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周的山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D.温泉:黄山温泉水温适宜,泡温泉是一种享受。【小题2】文章中提到黄山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请列举至少两个与黄山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黄山精神的理解。【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保护黄山生态环境的看法。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曰:“然,夫子欲之,亦何如?”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若由也,赐也,则可谓之好学也已矣。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贡曰:“然则夫子之学,一以贯之乎?”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回也,赐也,何如?’公西华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赐也,亦可以为政。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求也好仁,无所取材;赤,则好学而不好为人师,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选自《论语》,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而好学敏:聪明B.不耻下问耻:以……为耻C.一以贯之贯:贯穿D.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或:有人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B.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C.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D.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子贡比颜回贤,因为子贡的学问是一以贯之,而颜回的学问没有一以贯之。B.孔子认为公西华的学问好,因为他好学而不好为人师,颜回的学问不好,因为他心三个月不违仁。C.孔子认为子路勇敢,公西华好学,颜回仁爱,子贡善于学习,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D.孔子认为子贡、颜回、公西华都有学问,只是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优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由也,赐也,则可谓之好学也已矣。(2)吾道一以贯之。5.孔子认为颜回“好学”,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善于学习,善于借鉴。B.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三月不违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C.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一以贯之”,颜回的学问贯穿始终。D.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好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宿府杜牧朝回日夕至,老去不胜愁。旧国见新主,伤心弥不如。客行虽云乐,不如归去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况复秦兵逼,谁能守金汤?旧将如新鬼,英雄泪满裳。【乙】《宿府》是杜牧晚年的诗作,诗人当时在扬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忧国忧民情怀。首联“朝回日夕至,老去不胜愁”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朝政的失望与忧虑;颔联“旧国见新主,伤心弥不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颈联“客行虽云乐,不如归去休”暗含了诗人对归隐的渴望,但最后两句“况复秦兵逼,谁能守金汤?旧将如新鬼,英雄泪满裳”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1.请简要分析首联“朝回日夕至,老去不胜愁”中“老去”一词的作用。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晚年的忧国忧民情怀。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请根据下列提示,默写出相应的名句。提示: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在古老的中国,有一种名为“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这项技术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它使用可移动的金属或陶质字模,通过排版组合成文字,然后浇铸成版,进行印刷。(1)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B.活字印刷术使用可移动的金属或陶质字模。C.活字印刷术是通过排版组合成文字,然后浇铸成版进行印刷。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不是北宋时期的毕昇。(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影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C.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变得更加普及。D.活字印刷术导致了书籍价格的下降。(3)文章中“这项技术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一句中的“这项技术”指代的是什么?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在古人的生活中,美食与诗往往相伴。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人有故乡情”,无不是诗情画意与美食相伴而生。而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美食与诗之间的联系似乎变得疏远。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美食与诗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在宋代,人们喜爱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当时,民间流行的“春饼宴”就是一例。春饼是一种薄饼,人们将各种美味的菜肴卷入其中,搭配着美酒,一边品尝,一边吟诗作赋,其乐融融。这样的美食盛宴,不仅让人大饱口福,更让人陶冶情操。如今,我们也可以尝试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家庭聚餐时,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吟诵与食物相关的诗词。例如,品尝红烧肉时,可以吟诵“红烧肉香满口,肥而不腻赛鲍鱼”;品尝清蒸鱼时,可以吟诵“清蒸鱼鲜香四溢,鱼跃龙门喜洋洋”。当然,美食与诗词的结合不仅仅是吟诵,还可以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对美食的赞美。比如,品尝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时,可以这样写:“饺子香飘四溢,团圆滋味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样的诗词,既表达了美食的鲜美,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了苏东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B.文章提到宋代人们喜爱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并以“春饼宴”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C.文章认为,在古人的生活中,美食与诗往往相伴,而在今人的生活中,这种联系似乎变得疏远。D.文章最后指出,美食与诗词的结合不仅仅是吟诵,还可以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对美食的赞美。(2)请从以下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角度一: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可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角度二: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八、写作题(60分)题目:以“时间里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1.结合个人经历,描述一处或几处不同时间段的风景;2.突出风景变化所引发的感悟,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3.文体不限,立意自定,语言流畅,条理清晰。2024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自测试题及答案指导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阅读材料】在广袤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自从生命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便开始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地球的生态环境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②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为此,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③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国政府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④我国政府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执法,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⑤在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我国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绿色发展。例如,发展绿色能源,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⑥此外,我国政府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国际合作,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象。1.下列关于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屡见不鲜B.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得到了彻底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得到了保障C.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方面,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D.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政府尚未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答案:C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甲】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无数令人神往的风景名胜。其中,黄山以其独特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黄山之美,美在自然。它位于安徽省南部,总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是黄山的最高峰。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周的山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黄山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在这里挥毫泼墨。那些奇松,有的挺拔入云,有的弯曲如龙,它们在风雨中顽强生长,成为了黄山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黄山之美,美在文化。黄山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关于黄山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著名诗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千里江山图》中,也有黄山景观的描绘。黄山不仅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还成为了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自古以来,许多道士、僧人都在黄山修炼,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黄山之美,美在精神。黄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象征。自古以来,黄山就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无数登山者,为了攀登黄山之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黄山精神的真谛。【乙】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然而,这也给黄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游客数量的激增,使得黄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现象屡见不鲜,黄山的美貌受到了严重损害。为了保护黄山这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其次,加强执法力度,对破坏黄山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此外,还实施了游客限流政策,控制游客数量,减轻黄山生态环境的压力。面对黄山面临的困境,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共同保护这一美丽的世界遗产。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尊重自然,爱护环境,为黄山的美景增添一份力量。【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黄山四绝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奇松:黄山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在这里挥毫泼墨。B.怪石:黄山山峰险峻,怪石嶙峋,形态各异,仿佛是大自然的雕塑家在这里挥毫泼墨。C.云海:站在山顶,可以俯瞰四周的山峦,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D.温泉:黄山温泉水温适宜,泡温泉是一种享受。【小题2】文章中提到黄山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请列举至少两个与黄山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文化现象。【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黄山精神的理解。【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保护黄山生态环境的看法。【答案】【小题1】D【小题2】示例: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著名诗句;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千里江山图》中,也有黄山景观的描绘;黄山是道教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小题3】黄山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象征。它体现在无数登山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行动中,也体现在黄山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中。【小题4】保护黄山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提高环保意识,尊重自然,爱护环境。政府应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黄山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游客也要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共同保护这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重遗产。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曰:“然,夫子欲之,亦何如?”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若由也,赐也,则可谓之好学也已矣。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贡曰:“然则夫子之学,一以贯之乎?”孔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回也,赐也,何如?’公西华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赐也,亦可以为政。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求也好仁,无所取材;赤,则好学而不好为人师,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子贡问曰:“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选自《论语》,有删减)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敏而好学敏:聪明B.不耻下问耻:以……为耻C.一以贯之贯:贯穿D.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或:有人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B.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C.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D.或曰/子路/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子贡比颜回贤,因为子贡的学问是一以贯之,而颜回的学问没有一以贯之。B.孔子认为公西华的学问好,因为他好学而不好为人师,颜回的学问不好,因为他心三个月不违仁。C.孔子认为子路勇敢,公西华好学,颜回仁爱,子贡善于学习,这些都是他们的优点。D.孔子认为子贡、颜回、公西华都有学问,只是他们各自有不同的优点。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由也,赐也,则可谓之好学也已矣。(2)吾道一以贯之。5.孔子认为颜回“好学”,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善于学习,善于借鉴。B.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三月不违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C.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一以贯之”,颜回的学问贯穿始终。D.孔子认为颜回的学问好,因为他“好仁”,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答案:1.B2.B3.A4.(1)如果子路、子贡,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2)我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5.C四、古代诗歌阅读(第1题3分,第2题6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甲】宿府杜牧朝回日夕至,老去不胜愁。旧国见新主,伤心弥不如。客行虽云乐,不如归去休。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况复秦兵逼,谁能守金汤?旧将如新鬼,英雄泪满裳。【乙】《宿府》是杜牧晚年的诗作,诗人当时在扬州,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晚年的忧国忧民情怀。首联“朝回日夕至,老去不胜愁”直接抒发了诗人对朝政的失望与忧虑;颔联“旧国见新主,伤心弥不如”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颈联“客行虽云乐,不如归去休”暗含了诗人对归隐的渴望,但最后两句“况复秦兵逼,谁能守金汤?旧将如新鬼,英雄泪满裳”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1.请简要分析首联“朝回日夕至,老去不胜愁”中“老去”一词的作用。答案:首联中的“老去”一词,不仅表现了诗人年华渐逝、精力衰退的现实,而且暗示了诗人对朝政失望的无奈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句诗既是对自己晚景凄凉的自怜,也是对朝政腐败的愤慨。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晚年的忧国忧民情怀。答案:诗人晚年的忧国忧民情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诗人对朝政的失望与忧虑,如首联中的“老去不胜愁”;其次,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切关怀,如颔联中的“旧国见新主,伤心弥不如”;再次,诗人对归隐的渴望,如颈联中的“客行虽云乐,不如归去休”;最后,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如尾联中的“况复秦兵逼,谁能守金汤?旧将如新鬼,英雄泪满裳”。五、名句名篇默写(6分)1.请根据下列提示,默写出相应的名句。提示: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解析:这句诗意味着要想看得更远,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比喻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在默写时,需注意“穷”“鹳雀楼”等字词的正确书写。六、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在古老的中国,有一种名为“活字印刷术”的伟大发明,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还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这项技术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它使用可移动的金属或陶质字模,通过排版组合成文字,然后浇铸成版,进行印刷。(1)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B.活字印刷术使用可移动的金属或陶质字模。C.活字印刷术是通过排版组合成文字,然后浇铸成版进行印刷。D.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不是北宋时期的毕昇。(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关于活字印刷术影响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活字印刷术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活字印刷术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C.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变得更加普及。D.活字印刷术导致了书籍价格的下降。(3)文章中“这项技术由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一句中的“这项技术”指代的是什么?答案:(1)D(2)D(3)“这项技术”指代的是“活字印刷术”。七、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阅读材料】在古人的生活中,美食与诗往往相伴。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是故乡明,人有故乡情”,无不是诗情画意与美食相伴而生。而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美食与诗之间的联系似乎变得疏远。其实,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美食与诗之间的联系依然紧密。在宋代,人们喜爱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当时,民间流行的“春饼宴”就是一例。春饼是一种薄饼,人们将各种美味的菜肴卷入其中,搭配着美酒,一边品尝,一边吟诗作赋,其乐融融。这样的美食盛宴,不仅让人大饱口福,更让人陶冶情操。如今,我们也可以尝试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比如,在家庭聚餐时,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吟诵与食物相关的诗词。例如,品尝红烧肉时,可以吟诵“红烧肉香满口,肥而不腻赛鲍鱼”;品尝清蒸鱼时,可以吟诵“清蒸鱼鲜香四溢,鱼跃龙门喜洋洋”。当然,美食与诗词的结合不仅仅是吟诵,还可以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对美食的赞美。比如,品尝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时,可以这样写:“饺子香飘四溢,团圆滋味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样的诗词,既表达了美食的鲜美,又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了苏东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词,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B.文章提到宋代人们喜爱将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并以“春饼宴”为例,证明了这一观点。C.文章认为,在古人的生活中,美食与诗往往相伴,而在今人的生活中,这种联系似乎变得疏远。D.文章最后指出,美食与诗词的结合不仅仅是吟诵,还可以通过创作诗词来表达对美食的赞美。(2)请从以下两个角度中选择一个角度,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角度一:美食与诗词相结合,可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角度二:美食与诗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