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第2课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10/18/wKhkGWcLx1mAagA_AAGUrtqFJIA396.jpg)
![第一课 第2课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10/18/wKhkGWcLx1mAagA_AAGUrtqFJIA3962.jpg)
![第一课 第2课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10/18/wKhkGWcLx1mAagA_AAGUrtqFJIA3963.jpg)
![第一课 第2课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10/18/wKhkGWcLx1mAagA_AAGUrtqFJIA3964.jpg)
![第一课 第2课时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设计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10/18/wKhkGWcLx1mAagA_AAGUrtqFJIA396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纲挈领]把握1个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了解1个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掌握1个趋势:社会主义终究取代资本主义。理解1个过程:社会主义发展的进程。知道1个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区分2个标志: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识记2个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考点一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1.人类社会演进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其运动(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涵及构成(2)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特别提醒]五种社会形态是典型的社会形态,但并不是固定的模式。(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2.影响社会形态更替的因素(1)判断标准: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2)其他因素: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和外部因素等。(3)结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特别提醒]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内在规律性,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具有统一性。②国家的发展是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外部因素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国、各民族的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表现,世界各地历史发展有着不同的轨迹。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决定。()提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2.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是一样的。()提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都是社会基本矛盾在特定历史阶段的表现形式。3.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一样的。()提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是由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的多样性反映出来的。考向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典例](2022·绍兴期末)根据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形态的划分,结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以下说法合理的是()①原始社会以后的人类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时期②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属于生产关系范畴③不断进步的生产力是任何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始终保持前进上升的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审设问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及其原因审材料信息点:各种社会形态及其生产工具审选项①:从人类社会不同的社会形态走势推断可知,原始社会以后,以金属工具为代表的是奴隶社会。(选)④: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来看,是前进的上升的。(选)②: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不选)③: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不选)[训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社会形态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阻碍生产关系发展②只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就不会灭亡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④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A.①④ B.②③C.①② D.③④解析:选D。①②错误,马克思的论述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只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形态才能顺利发展,如果生产关系严重地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形态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但决不是只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社会形态就不会灭亡。③④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两个决不会强调了社会形态的产生、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考点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①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①表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②意义: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理论基石内容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②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意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诞生标志《共产党宣言》①《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②《共产党宣言》总结了工人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③《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拓展提升]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科学①用科学的实践概念对人的本质问题做了解答。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②用唯物史观具体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现了剩余价值,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③用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其存在、发展、灭亡的规律。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既从不同角度,又相互联系,完成了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论证。2.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生产关系确立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在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斗争,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确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特点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互助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十月革命意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2)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飞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曲折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趋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逆转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看,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的信念是不可动摇的;从社会主义的实践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拓展提升]正确看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出现的严重曲折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遇到曲折、面临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命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终究被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了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1.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正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和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支持。()提示:×。空想社会主义者未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因而得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支持。2.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着工人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提示:×。以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但并没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3.唯物史观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提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4.《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提示:×。《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激励着人们不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5.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所以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提示:×。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着各种困难和挫折。考向一空想社会主义[典例1](2022·广东高三开学考试)在阶级社会里,受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遭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从柏拉图《理想国》、康帕内拉《太阳城》、托马斯·莫尔《乌托邦》到圣西门的“实业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和欧文的“新和谐公社”,思想家们苦苦探求建立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理想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道路,但都没有成功。之所以都没有成功,原因在于他们()①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②没有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③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只是对未来的构想④不主张阶级调和,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审设问空想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审材料信息点: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主张审选项①③: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得知,从柏拉图到傅立叶,他们都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只是对未来的构想。(选)②: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不选)④: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不选)[训练1]恩格斯指出,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虽然这三个人的学说含有十分虚幻和空想的性质,但他们终究是属于一切时代最伟大的智士之列的,他们天才地预示了我们现在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其正确性的无数真理。由此可见()①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先驱②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④“三人”对未来社会的设计是人类最高奋斗目标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A。从十六世纪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但“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是由空想到科学的过程”说法欠妥,因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还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排除。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高奋斗目标,④错误。考向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典例2](2022·鞍山模拟)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巨人,他的最大贡献就是和他的战友恩格斯一道,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走向自由解放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②揭示了社会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③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④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审设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内容和意义审材料信息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重要性阐述审选项①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选)②: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不选)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不选)[训练2](2022·湖南高三开学考试)2022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4周年。这174年,人类社会经历无尽的风云变幻,但始终不变的是人民对和平幸福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共产党宣言》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推动作用,并在百年之后直接影响中国几代领导人的政治方针,推动中国的发展。关于《共产党宣言》,以下论述正确的是()①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②为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解放指明了路径③主张阶级调和,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④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①错误。《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并主张阶级斗争而非阶级调和,③错误。[方法技巧]四个“一”识记《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一个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一个事件: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一个首次:完善而系统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一部经典著作: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考向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典例3](2022·泉州期末)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现,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这告诉我们()①科学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向前发展的真理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革命实践没有必然联系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统一性,但在不同国家应有不同的实践形式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因此各国社会主义实践是完全不同的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审设问如何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审材料信息点: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审选项①③:只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成美好现实。说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社会主义不等于要坚持某种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在不同国家应有不同的实践形式。(选)②: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自于革命实践,又反过来指导革命实践。(不选)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各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与本国的实际有机结合。(不选)[训练3]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里,一是“必然代替”、一是“长过程发展”,这两个关键词语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揭示了社会主义500年的思潮、运动和制度发展的历史逻辑。这表明()①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看,社会主义运动会出现曲折②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总根源③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剥削关系不会自主退出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会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选A。题干没有涉及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故②不符合题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始终,故④说法错误。有关“判断社会进步与倒退的标准”的命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校高三(1)班的学生针对“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这一目的内容,展开讨论。学生甲:原始社会是无阶级剥削的社会,在绝大部分时间里,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私有观念,人们过着财产共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的生活。①在奴隶社会,奴隶主根本不把奴隶当人看待。在奴隶主心目中,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他们是主人的财产和商品,没有任何权利,连子女也属于主人。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奴隶主可以任意宰杀自己的奴隶。奴隶戴着脚镣做各种苦役,稍有疏忽,就会受到惩罚。所以,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野蛮落后。学生乙: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愚昧、野蛮和困苦之中,穿的是树叶、兽皮,住的是山洞、窝棚;疾病、自然灾害和战争使人的寿命相当短,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贫乏。②在奴隶社会,人们创造了文字,制定了历法,建立了数学、医学等学科。所以,存在剥削的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你认为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结合材料,运用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判断并说明理由。[解题流程]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审设问知识限定: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设问指向: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设问类型:分析说明类审材料信息点①: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奴隶制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信息点②:奴隶社会的进步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信息点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知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写答案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③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社会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一种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它。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占有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奴隶,就有可能组织较大规模的生产协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这都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④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野蛮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这是历史的进步[答题术语](1)阐明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明确判断历史进步与倒退的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3)阐述新的社会形态比旧的社会形态的进步性体现在哪里或者是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适应并推动生产力发展的。(2022·本溪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社会遵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每个社会形态中的文明水平,都是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并体现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精神谱系,正是这些方面的不同,形成了文明形态的差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人类文明形态更替的过程”为主题撰写一篇短文。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字数150-200字。解析:人类社会遵循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每个社会形态中的文明水平,都是与那个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相联系的→可联系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是由社会形态的变化决定的;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可联系我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答案:人类文明形态的更替是由社会形态的变化决定的。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形态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与社会形态的演进相适应,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正在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信息文明。我国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限时规范训练(二)一、选择题1.(2022·沈阳模拟)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②经济基础适应上层建筑的规律推动着人类社会发展③生产力决定于生产关系,进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④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B。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总是处在不断进步的变化中,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状况,这一规律决定着社会形态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①④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②错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③错误。2.(2022·玉门期中)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日耳曼人没有经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历史事实说明()A.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理论是错误的B.社会形态更替没有任何规律可以遵循C.它们违背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既具统一性,又有多样性解析:选D。A错误,五种社会形态是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来划分的,是正确的;B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而且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形态更替有规律可以遵循;C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各国具体情况不同,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并没有违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D正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但各国具体情况不同,美国跨越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形态的更替既具统一性,又有多样性。3.(2022·盐城期中)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是()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解析:选B。随着生产力发展,原始社会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逐渐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生产资料相应地由氏族公有转归家庭私有(私有制产生),随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出现了两大地位不同的集团——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阶级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是国家产生的标志,B分析正确。4.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治国者依靠自己的哲学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正义应该是包括被统治者在内的国家全体公民的利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论述了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等问题。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A.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前无法实现B.与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妙C.设计了正义之邦的图景但没有揭示国家的本质D.是对当时古希腊城邦国家生产关系的客观反映解析:选C。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A说法错误。马克思所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是科学的,与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不同,B说法错误。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是一种理想化的构想,不是对当时古希腊城邦国家生产关系的客观反映,D说法错误。5.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后,海涅立即写诗表示声援:“忧郁的眼里没有眼泪,他们坐在织机旁,咬牙切齿:德意志,我们在织你的尸布,我们织进去三重的诅咒——我们织,我们织!”海涅的这首《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反映的是阶级觉醒的战斗呼喊。该诗涉及的历史事件()①只是工人阶级寻求改善劳动条件的阶级斗争②反映了工人阶级将斗争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③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来源④体现了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C。三大工人运动的发生标志着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而不仅仅是工人阶级寻求改善劳动条件的阶级斗争,①说法片面。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③说法错误。6.19世纪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中可以看出,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B.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C.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成果D.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解析:选B。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故A排除。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故C不选。材料没有涉及无产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该选项也不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故D不选。7.“这条路曲折又漫长,这条路风骤雨又狂,五百年的探索,五百年的理想,五百年的接力,五百年的拓荒……”社会主义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类对社会主义的追求从未止步。下列对社会主义发展史描述正确的是()①《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巴黎公社首次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③一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④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选D。十月革命首次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②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实现了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③错误。8.(2022·哈尔滨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与空想社会主义相比,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实现科学化的主要原因在于()①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②全面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③看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④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正确路径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选C。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弊端也进行了批判,这不是科学社会主义能够实现科学化的主要原因,①排除。空想社会主义也全面地描绘了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②排除。9.(2022·上杭模拟)1917年11月7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在于()①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③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解析:选A。《共产党宣言》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而不是十月革命,③错误。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④错误。10.新华社刊发的《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提到,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真理的火种,中国以鲜活厚重的理论创新、思想创造,在科学社会主义这部巨著里写下了属于自己的不朽篇章。上述论述表明()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③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④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解析:选C。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于1978年开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说法错误,①排除。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④错误。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几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时代,即石器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分别属于不同的历史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属于石器时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农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工业时代,现代社会属于信息时代。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从公有制母系氏族社会出发,经过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父系氏族社会而发展到私有制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然后经过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现代社会而发展到未来公有制共产主义社会。(1)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根本区别。(2)结合材料,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人类文明的跨越”加以评析。解析:(1)解答本题,可依据教材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在生产关系中,所有制起决定作用,因此主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分析说明其根本区别。(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属于农业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属于工业时代,经过私有制和公有制并存的父系氏族社会而发展到私有制阶级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可联系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说是人类文明的跨越。答案:(1)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归氏族成员共同所有,属于公有制;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封建社会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生产资料,是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基础上的。原始社会属于生产资料公有制,后三种社会形态则属于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原始社会与后三种社会形态在生产关系上的根本区别。(2)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因此说是人类文明的跨越。12.(2021·威海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这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矗立起一座马克思主义精神丰碑。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宣言》材料二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出版,其中留下的“蘸着墨汁吃粽子,还说味道很甜”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效团队建设》课件
- 《纪念白求恩》课件2
- kV组合开关使用说明书课件兖矿
- 2025至2031年中国TM卡电子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陶瓷部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知识精研】六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 《马玉林曹县会议》课件
- 《种子生活力测定》课件
- 【语文】第五单元检测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 《中华文化之国学》课件
- 课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学习宣讲
- 生产制造工艺流程规范与作业指导书
- 2005室外给水管道附属构筑物阀门井05S502
- 初中班会 教师读书分享《教师的语言力》 课件
- 开工“第一课”安全培训课件
- 导言中职专用《职业道德与法治》(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野外土名描述实例
- 红旗优质服务窗口先进事迹材料
- 总监办标准化管理规定
- (完整版)装饰装修工程监理细则(详解)最新(精华版)
- ipsecvpn技术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