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原卷版+解析)_第1页
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原卷版+解析)_第2页
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原卷版+解析)_第3页
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原卷版+解析)_第4页
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原卷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模型展示】特点已知:在△ABC中,D为AC中点,连接BD并延长到E使得DE=BD,连接AE则:BC平行且等于AE.【证明】延长BD到E,使DE=BD,连接CE,∵AD是斜边BC的中线∴AD=CD∵∠ADE=∠BDC∴△ADE≌△BDC(SAS)∴AE=BC,∠DBC=∠AED∴AE∥BC结论倍长中线是指加倍延长中线,使所延长部分与中线相等,然后往往需要连接相应的顶点,则对应角对应边都对应相等。常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中线倍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通常用“SAS”证明)(注:一般都是原题已经有中线时用,不太会有自己画中线的时候)。【模型证明】解决方案方法一: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则:AB=CD.【证明】延长DE至点F,使EF=DE.∵E是BC的中点∴BE=CE,在△BEF和△CED中,∴△BEF≌△CED(SAS).∴BF=CD,∠D=∠F.又∵∠BAE=∠D,∴∠BAE=∠F.∴AB=BF.∴AB=CD.方法二:【证明】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F=∠CGE=90°.又∵∠BEF=∠CEG,BE=CE,在△BEF和△CEG中,,∴△BFE≌△CGE.∴BF=CG.在△ABF和△DCG中,∵,∴△ABF≌△DCG.∴AB=CD.方法三: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BAE.又∵∠BAE=∠D,∴∠F=∠D.∴CF=CD.∵,∴△ABE≌△FCE.∴AB=CF.∴AB=CD.【题型演练】一、解答题1.如图,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F为直线AD上的点,连接BE,CF,且.(1)求证:≌;(2)若,,试求DE的长.2.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小明发现,用已学过的“倍长中线”加倍构造全等,就可以测量CD与AB数量关系.请根据小明的思路,写出CD与AB的数景关系,并证明这个结论.3.我们规定:有两组边相等,且它们所夹的角互补的两个三角形叫兄弟三角形.如图,OA=OB,OC=OD,∠AOB=∠COD=90°,回答下列问题:(1)求证:△OAC和△OBD是兄弟三角形.(2)“取BD的中点P,连接OP,试说明AC=2OP.”聪明的小王同学根据所要求的结论,想起了老师上课讲的“中线倍长”的辅助线构造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回答下列问题.①请在图中通过作辅助线构造△BPE≌△DPO,并证明BE=OD;②求证:AC=2OP.4.【发现问题】小强在一次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如图1,AD是△ABC的中线,若AB=8,AC=6,求AD的取值范围.【探究方法】小强所在学习小组探究发现:延长AD至点E,使ED=AD,连接BE.可证出△ADC与△EDB,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将已知的边长与AD转化到同一个△ABE中,进而求出AD的取值范围.方法小结:从上面思路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中线AD延长一倍,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倍长中线法.【应用方法】(1)请你利用上面解答问题的方法思路,写出求AD的取值范围的过程;【拓展应用】(2)已知: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A=BC,点E在BC的延长线上,EC=BC.写出AD与A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5.[问题背景]①如图1,CD为△ABC的中线,则有S△ACD=S△BCD;②如图2,将①中的∠ACB特殊化,使∠ACB=90°,则可借助“面积法”或“中线倍长法”证明AB=2CD;[问题应用]如图3,若点G为△ABC的重心(△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CG⊥BG,若AG×BC=16,则△BGC面积的最大值是()A.2B.8C.4D.66.先阅读,再回答问题:如图1,已知△ABC中,AD为中线.延长AD至E,使DE=AD.在△ABD和△ECD中,AD=DE,∠ADB=∠EDC,BD=CD,所以,△ABD≌△ECD(SAS),进一步可得到AB=CE,AB∥CE等结论.在已知三角形的中线时,我们经常用“倍长中线”的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进一步解决一些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题.解决问题:如图2,在△ABC中,AD是三角形的中线,F为AD上一点,且BF=AC,连结并延长BF交AC于点E,求证:AE=EF.7.(1)如图1,若△ABC是直角三角形,∠BAC=90°,点D是BC的中点,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CE,可以得到△ABD≌△ECD,这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我们通常叫做“倍长中线法”.求证:△ACE是直角三角形(2)如图2,△ABC是直角三角形,∠BAC=90°,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试说明BE2+CF2=EF2;(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若AB=AC,BE=12,CF=5,求△DEF的面积.8.(1)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在△ABC中,AB=9,AC=5,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1):①延长AD到Q,使得DQ=AD;②再连接BQ,把AB、AC、2AD集中在△ABQ中;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4<AQ<14,则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2)请你写出图1中AC与B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3)思考:已知,如图2,AD是△ABC的中线,AB=AE,AC=AF,∠BAE=∠FAC=90°.试探究线段AD与EF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9.在利用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利用倍延中线的方法,例如:在△ABC中,AB=8,AC=6,点D是BC边上的中点,怎样求AD的取值范围呢?我们可以延长AD到点E,使AD=DE,然后连接BE(如图①),这样,在△ADC和△EDB中,由于,∴△ADC≌△EDB,∴AC=EB,接下来,在△ABE中通过AE的长可求出AD的取值范围.请你回答:(1)在图①中,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2)应用上述方法,解决下面问题①如图②,在△ABC中,点D是BC边上的中点,点E是AB边上的一点,作DF⊥DE交AC边于点F,连接EF,若BE=4,CF=2,请直接写出EF的取值范围.②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BCD=150°,∠ADC=30°,点E是AB中点,点F在DC上,且满足BC=CF,DF=AD,连接CE、ED,请判断CE与ED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0.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如图1,已知△ABC中,AD为中线.延长AD至点E,使DE=AD.在△ADC和△EDB中,AD=DE,∠ADC=∠EDB,BD=CD,所以,△ACD≌△EBD,进一步可得到AC=BE,AC//BE等结论.在已知三角形的中线时,我们经常用“倍长中线”的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进一步解决一些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题.解决问题:如图2,在△ABC中,AD是三角形的中线,点F为AD上一点,且BF=AC,连结并延长BF交AC于点E,求证:AE=EF.11.(1)如图1所示,在中,为的中点,求证:甲说:不可能出现,所以此题无法解决;乙说:根据倍长中线法,结合我们新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我们可延长至点,使得,连接、,由于,所以可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写出此处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文字描述)所以,中,,即请根据乙提供的思路解决下列问题:(2)如图2,在中,为的中点,,,,求的面积;(3)如图3,在中,为的中点,为的中点,连接交于,若.求证:.12.(1)方法学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张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在△ABC中,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2),①延长AD到M,使得DM=AD;②连接BM,通过三角形全等把AB、AC、2AD转化在△ABM中;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AM的取值范围为AB﹣BM<AM<AB+BM,从而得到AD的取值范围是;方法总结:上述方法我们称为“倍长中线法”.“倍长中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2)请你写出图2中AC与BM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3)深入思考:如图3,AD是△ABC的中线,AB=AE,AC=AF,∠BAE=∠CAF=90°,请直接利用(2)的结论,试判断线段AD与E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13.【阅读理解】倍长中线是初中数学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图①,在中,是边上的中线,若延长至,使,连接,可根据证明,则.(1)【类比探究】如图②,在中,,,点是的中点,求中线的取值范围;(2)【拓展应用】如图③,在四边形中,,点是的中点.若是的平分线.试探究,,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14.阅读下面材料:小军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BC中,AB=6,AC=4,点D为BC的中点,求AD的取值范围.(1)小军发现老师讲过的“倍长中线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做法是:如图2,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构造△BED≌△CAD,经过推理和计算使问题得到解决.请回答:AD的取值范围是.(2)参考小军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图3,△ABC中,E为AB中点,P是C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PE并延长交BC于点D.求证:PA•CD=PC•BD.15.在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方法是倍延中线法.(1)如图1,是的中线,,求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延长到点M,使,连接,易证,所以.接下来,在中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中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2)如图2,是的中线,点E在边上,交于点F,且,求证:;16.在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方法是倍延中线.(1)如图1,是的中线,求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延长到点,使,连接,易证,所以.接下来,在中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中线的取值范围是;(2)如图2,是的中线,点在边上,交于点且,求证:;(3)如图3,在四边形中,,点是的中点,连接,且,试猜想线段之间满足的数量关系,并予以证明.17.问题探究: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解决这样的一个问题:如图①,已知E是的中点,点A在上,且.求证:.分析:证明两条线段相等,常用的方法是应用全等三角形或者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本题中要证相等的两条线段不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所以考虑从全等三角形入手,而与所在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因此,要证,必须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以下是两位同学添加辅助线的方法.第一种辅助线做法:如图②,延长到点F,使,连接;第二种辅助线做法:如图③,作于点G,交延长线于点F.(1)请你任意选择其中一种对原题进行证明:方法总结:以上方法称之为“倍长中线”法,在利用中线解决几何问题时,常常采用“倍长中线法”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2)方法运用:如图④,是的中线,与交于点F且.求证:.专题07全等三角形中的倍长中线模型【模型展示】特点已知:在△ABC中,D为AC中点,连接BD并延长到E使得DE=BD,连接AE则:BC平行且等于AE.【证明】延长BD到E,使DE=BD,连接CE,∵AD是斜边BC的中线∴AD=CD∵∠ADE=∠BDC∴△ADE≌△BDC(SAS)∴AE=BC,∠DBC=∠AED∴AE∥BC结论倍长中线是指加倍延长中线,使所延长部分与中线相等,然后往往需要连接相应的顶点,则对应角对应边都对应相等。常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中线倍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通常用“SAS”证明)(注:一般都是原题已经有中线时用,不太会有自己画中线的时候)。【模型证明】解决方案方法一:已知:如图,E是BC的中点,点A在DE上,且∠BAE=∠CDE,则:AB=CD.【证明】延长DE至点F,使EF=DE.∵E是BC的中点∴BE=CE,在△BEF和△CED中,∴△BEF≌△CED(SAS).∴BF=CD,∠D=∠F.又∵∠BAE=∠D,∴∠BAE=∠F.∴AB=BF.∴AB=CD.方法二:【证明】作BF⊥DE于点F,CG⊥DE于点G.∴∠F=∠CGE=90°.又∵∠BEF=∠CEG,BE=CE,在△BEF和△CEG中,,∴△BFE≌△CGE.∴BF=CG.在△ABF和△DCG中,∵,∴△ABF≌△DCG.∴AB=CD.方法三:作CF∥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F.∴∠F=∠BAE.又∵∠BAE=∠D,∴∠F=∠D.∴CF=CD.∵,∴△ABE≌△FCE.∴AB=CF.∴AB=CD.【题型演练】一、解答题1.如图,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E,F为直线AD上的点,连接BE,CF,且.(1)求证:≌;(2)若,,试求DE的长.【答案】(1)见解析;(2);【分析】(1)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角角边);即可证明;(2)由(1)结论计算线段差即可解答;(1)证明:∵BE∥CF,∴∠BED=∠CFD,∵∠BDE=∠CDF,BD=CD,∴△BDE≌△CDF(AAS);(2)解:由(1)结论可得DE=DF,∵EF=AE-AF=15-8=7,∴DE=;【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AS)和性质;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是解题关键.2.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是AB的中点,小明发现,用已学过的“倍长中线”加倍构造全等,就可以测量CD与AB数量关系.请根据小明的思路,写出CD与AB的数景关系,并证明这个结论.【答案】CD=AB,证明过程详见解析【分析】延长CD到点E,使ED=CD,连接B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即可求解.【详解】解:CD=AB,证明:如图,延长CD到点E,使ED=CD,连接BE,在△BDE和△ADC中,∴△BDE≌△ADC(SAS),∴EB=AC,∠DBE=∠A,∴BEAC,∵∠ACB=90°,∴∠EBC=180°-∠ACB=90°,∴∠EBC=∠ACB,在△ECB和△ABC中,∴△ECB≌△ABC(SAS),∴EC=AB,∴CD=EC=A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的作出辅助线.3.我们规定:有两组边相等,且它们所夹的角互补的两个三角形叫兄弟三角形.如图,OA=OB,OC=OD,∠AOB=∠COD=90°,回答下列问题:(1)求证:△OAC和△OBD是兄弟三角形.(2)“取BD的中点P,连接OP,试说明AC=2OP.”聪明的小王同学根据所要求的结论,想起了老师上课讲的“中线倍长”的辅助线构造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按照这个思路回答下列问题.①请在图中通过作辅助线构造△BPE≌△DPO,并证明BE=OD;②求证:AC=2OP.【答案】(1)见解析(2)①见解析;②见解析【分析】(1)证出∠AOC+∠BOD=180°,由兄弟三角形的定义可得出结论;(2)①延长OP至E,使PE=OP,证明△BPE≌△DPO(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E=OD;②证明△EBO≌△COA(SAS),由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OE=AC,则可得出结论.(1)证明:∵∠AOB=∠COD=90°,∴∠AOC+∠BOD=360°-∠AOB-∠COD=360°-90°-90°=180°,又∵AO=OB,OC=OD,∴△OAC和△OBD是兄弟三角形;(2)①证明:延长OP至E,使PE=OP,∵P为BD的中点,∴BP=PD,又∵∠BPE=∠DPO,PE=OP,∴△BPE≌△DPO(SAS),∴BE=OD;②证明:∵△BPE≌△DPO,∴∠E=∠DOP,∴BEOD,∴∠EBO+∠BOD=180°,又∵∠BOD+∠AOC=180°,∴∠EBO=∠AOC,∵BE=OD,OD=OC,∴BE=OC,又∵OB=OA,∴△EBO≌△COA(SAS),∴OE=AC,又∵OE=2OP,∴AC=2OP.【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新定义兄弟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确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4.【发现问题】小强在一次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下面的问题:如图1,AD是△ABC的中线,若AB=8,AC=6,求AD的取值范围.【探究方法】小强所在学习小组探究发现:延长AD至点E,使ED=AD,连接BE.可证出△ADC与△EDB,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将已知的边长与AD转化到同一个△ABE中,进而求出AD的取值范围.方法小结:从上面思路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将中线AD延长一倍,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倍长中线法.【应用方法】(1)请你利用上面解答问题的方法思路,写出求AD的取值范围的过程;【拓展应用】(2)已知:如图2,AD是△ABC的中线,BA=BC,点E在BC的延长线上,EC=BC.写出AD与A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1)1<AD<7;(2)2AD=AE.理由见解析【分析】(1)延长AD至点E,使DE=AD,连接BE,证明△BDE≌△CDA(SAS),得出AC=BE=6,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可得出答案;(2)延长AD至F,使DF=AD,由SAS证明△BDF≌△CDA,利用已知条件推出∠FBA=∠ACE,再由SAS证明△ACE≌△FBA即可得到2AD=AE.【详解】(1)证明:延长AD至E,使DE=AD,∵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在△BDE和△CDA中,,∴△BDE≌△CDA(SAS),∴AC=BE=6,在△ABE中,AB-BE<AE<AB+BE,∴8-6<2AD<8+6,∴1<AD<7;(2)2AD=AE.理由如下:证明:延长AD至F,使DF=AD,∵AD是BC的中线,∴BD=CD,在△BDF和△CDA中,,∴△BDF≌△CDA(SAS),∴AC=BF,∠CAD=∠F,∴AC∥BF,∴∠FBA+∠BAC=180°,∵BA=BC,∴∠BAC=∠BCA,∵∠ACE+∠BCA=180°,∴∠FBA=∠ACE,∵BA=BC,EC=BC,∴BA=EC,在△ACE和△FBA中,,∴△ACE≌△FBA(SAS),∴AE=AF,∵2AD=AF,∴2AD=AE.【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是解题的关键.5.[问题背景]①如图1,CD为△ABC的中线,则有S△ACD=S△BCD;②如图2,将①中的∠ACB特殊化,使∠ACB=90°,则可借助“面积法”或“中线倍长法”证明AB=2CD;[问题应用]如图3,若点G为△ABC的重心(△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CG⊥BG,若AG×BC=16,则△BGC面积的最大值是()A.2B.8C.4D.6【答案】[问题背景]①见解析;②见解析;[问题应用]C【分析】[问题背景]①设AB边的高长为h,可得,再由AD=BD,即可求证;②延长CD至点E,使DE=CD,连接AE,BE,根据AD=BD,可得四边形ACBE是平行四边形,再由∠ACB=90°,可得到四边形ACBE是矩形,即可求证[问题应用]如图,过点G作GH⊥BC于点H,根据题意可得点D是BC的中点,AG=2DG,从而得到,得到AG=BC,再由AG×BC=16,可得到AG=BC=4,再由GH⊥BC,可得GH≤DG,从而得到当GH=DG时,△BGC面积的最大,即可求解.【详解】解:[问题背景]①设AB边的高长为h,∴,∵CD为△ABC的中线,即AD=BD,∴;②如图,延长CD至点E,使DE=CD,连接AE,BE,∵CD为△ABC的中线,∴AD=BD,∵DE=CD,∴四边形ACBE是平行四边形,∵∠ACB=90°,∴四边形ACBE是矩形,∴AB=CE,∵DE=CD,∴AB=CD+DE=2CD;[问题应用]如图,过点G作GH⊥BC于点H,∵点G为△ABC的重心(△ABC的三条中线的交点),∴点D是BC的中点,AG=2DG,∵CG⊥BG,∴,∴AG=BC,∵AG×BC=16,∴AG=BC=4,∴DG=2,∵GH⊥BC,∴GH≤DG,∴GH≤2,∴当GH=2,即GH=DG时,△BGC面积的最大,最大值为.【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重心的性质,熟练掌握矩形的判定和性质定理,重心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6.先阅读,再回答问题:如图1,已知△ABC中,AD为中线.延长AD至E,使DE=AD.在△ABD和△ECD中,AD=DE,∠ADB=∠EDC,BD=CD,所以,△ABD≌△ECD(SAS),进一步可得到AB=CE,AB∥CE等结论.在已知三角形的中线时,我们经常用“倍长中线”的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进一步解决一些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题.解决问题:如图2,在△ABC中,AD是三角形的中线,F为AD上一点,且BF=AC,连结并延长BF交AC于点E,求证:AE=EF.【答案】证明见试题解析.【分析】延长AD到G,使DF=DG,连接CG,得到BD=DC,根据SAS推出△BDF≌△CD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F=CG,∠BFD=∠G,求出∠AFE=∠G,CG=AC,推出∠G=∠CAF,求出∠AFE=∠CAF即可.【详解】解:延长AD到G,使DF=DG,连接CG,∵AD是中线,∴BD=DC,在△BDF和△CDG中,∵BD=DC,∠BDF=∠CDG,DF=DG,∴△BDF≌△CDG,∴BF=CG,∠BFD=∠G,∵∠AFE=∠BFD,∴∠AFE=∠G,∵BF=CG,且已知BF=AC,∴CG=AC,∴∠G=∠CAF,∴∠AFE=∠CAF,∴AE=EF.【点睛】本题考查了倍长中线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等,本题的关键是借助阅读材料中提供的方法延长AD到G,使DF=DG,进而构造三角形全等.7.(1)如图1,若△ABC是直角三角形,∠BAC=90°,点D是BC的中点,延长AD到点E,使DE=AD,连接CE,可以得到△ABD≌△ECD,这种作辅助线的方法我们通常叫做“倍长中线法”.求证:△ACE是直角三角形(2)如图2,△ABC是直角三角形,∠BAC=90°,D是斜边BC的中点,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DE⊥DF.试说明BE2+CF2=EF2;(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若AB=AC,BE=12,CF=5,求△DEF的面积.【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3).【分析】(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判定解答即可;(2)延长ED至点G,使得DG=DE,连接FG,CG,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解答;(3)连接AD,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解答即可.【详解】(1)∵△ABD≌△ECD∴∠ECD=∠B

∵∠BAC=90°∴∠B+∠BCA=90°∴∠BCE+∠BCA=90°,即∠ACE=90°

∴△ACE是直角三角形(2)延长ED至点G,使得DG=DE,连接FG,CG,∵DE=DG,DF⊥DE,∴DF垂直平分DE,∴EF=FG,

∵D是BC中点,∴BD=CD,在△BDE和△CDG中,,∴△BDE≌△CDG(SAS),∴BE=CG,∠DCG=∠DBE,∵∠ACB+∠DBE=90°,∴∠ACB+∠DCG=90°,即∠FCG=90°,∵CG2+CF2=FG2,∴BE2+CF2=EF2;(3)连接AD,

∵AB=AC,D是BC中点,∴∠BAD=∠C=45°,AD=BD=CD,∵∠ADE+∠ADF=90°,∠ADF+∠CDF=90°,∴∠ADE=∠CDF,在△ADE和△CDF中,,∴△ADE≌△CDF(ASA),∴AE=CF,BE=AF,AB=AC=17,∴S四边形AEDF=S△ABC,∴S△AEF=×5×12=30,∴△DEF的面积=S△ABC﹣S△AEF=.【点睛】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出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解题基础,将待求线段转化成求等长线段是解题的关键.8.(1)阅读理解: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时,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在△ABC中,AB=9,AC=5,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1):①延长AD到Q,使得DQ=AD;②再连接BQ,把AB、AC、2AD集中在△ABQ中;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4<AQ<14,则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感悟:解题时,条件中若出现“中点”“中线”等条件,可以考虑倍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把分散的已知条件和所求证的结论集中到同一个三角形中.(2)请你写出图1中AC与BQ的位置关系并证明.(3)思考:已知,如图2,AD是△ABC的中线,AB=AE,AC=AF,∠BAE=∠FAC=90°.试探究线段AD与EF的数量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2<AD<7;(2)AC∥BQ,理由见解析;(3)EF=2AD,AD⊥EF,理由见解析【分析】(1)先判断出BD=CD,进而得出△QDB≌△ADC(SAS),得出BQ=AC=5,最后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出结论;(2)由(1)知,△QDB≌△ADC(SAS),得出∠BQD=∠CAD,即可得出结论;(3)同(1)的方法得出△BDQ≌△CDA(SAS),则∠DBQ=∠ACD,BQ=AC,进而判断出∠ABQ=∠EAF,进而判断出△ABQ≌△EAF,得出AQ=EF,∠BAQ=∠AEF,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延长AD到Q使得DQ=AD,连接BQ,∵AD是△ABC的中线,∴BD=CD,在△QDB和△ADC中,,∴△QDB≌△ADC(SAS),∴BQ=AC=5,在△ABQ中,AB﹣BQ<AQ<AB+BQ,∴4<AQ<14,∴2<AD<7,故答案为2<AD<7;(2)AC∥BQ,理由:由(1)知,△QDB≌△ADC,∴∠BQD=∠CAD,∴AC∥BQ;(3)EF=2AD,AD⊥EF,理由:如图2,延长AD到Q使得BQ=AD,连接BQ,由(1)知,△BDQ≌△CDA(SAS),∴∠DBQ=∠ACD,BQ=AC,∵AC=AF,∴BQ=AF,在△ABC中,∠BAC+∠ABC+∠ACB=180°,∴∠BAC+∠ABC+∠DBQ=180°,∴∠BAC+ABQ=180°,∵∠BAE=∠FAC=90°,∴∠BAC+∠EAF=180°,∴∠ABQ=∠EAF,在△ABQ和△EAF中,,∴△ABQ≌△EAF,∴AQ=EF,∠BAQ=∠AEF,延长DA交EF于P,∵∠BAE=90°,∴∠BAQ+∠EAP=90°,∴∠AEF+∠EAP=90°,∴∠APE=90°,∴AD⊥EF,∵AD=DQ,∴AQ=2AD,∵AQ=EF,∴EF=2AD,即:EF=2AD,AD⊥EF.【点睛】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倍长中线法,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9.在利用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利用倍延中线的方法,例如:在△ABC中,AB=8,AC=6,点D是BC边上的中点,怎样求AD的取值范围呢?我们可以延长AD到点E,使AD=DE,然后连接BE(如图①),这样,在△ADC和△EDB中,由于,∴△ADC≌△EDB,∴AC=EB,接下来,在△ABE中通过AE的长可求出AD的取值范围.请你回答:(1)在图①中,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2)应用上述方法,解决下面问题①如图②,在△ABC中,点D是BC边上的中点,点E是AB边上的一点,作DF⊥DE交AC边于点F,连接EF,若BE=4,CF=2,请直接写出EF的取值范围.②如图③,在四边形ABCD中,∠BCD=150°,∠ADC=30°,点E是AB中点,点F在DC上,且满足BC=CF,DF=AD,连接CE、ED,请判断CE与ED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1<AD<7;(2)①2<EF<6;②CE⊥ED,理由见解析【分析】(1)在△ABE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即可得出结果;(2)①延长ED到点N,使,连接CN、FN,由SAS证得,得出,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在△CFN中,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即可得出结果;②延长CE与DA的延长线交于点G,易证DG∥BC,得出,由ASA证得,得出,即可证得,由,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详解】(1)在△ABE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即,即故答案为:;(2)①如图②,延长ED到点N,使,连接CN、FN∵点D是BC边上的中点在△NDC和△EDB中,是等腰三角形,在△CFN中,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得:,即;②;理由如下:如图③,延长CE与DA的延长线交于点G∵点E是AB中点在△GAE和△CBE中,,即.(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与性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知识点,较难的是题(2)②,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是解题关键.10.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如图1,已知△ABC中,AD为中线.延长AD至点E,使DE=AD.在△ADC和△EDB中,AD=DE,∠ADC=∠EDB,BD=CD,所以,△ACD≌△EBD,进一步可得到AC=BE,AC//BE等结论.在已知三角形的中线时,我们经常用“倍长中线”的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进一步解决一些相关的计算或证明题.解决问题:如图2,在△ABC中,AD是三角形的中线,点F为AD上一点,且BF=AC,连结并延长BF交AC于点E,求证:AE=EF.【答案】详见解析【分析】延长AD到M,使DM=AD,连接BM,根据SAS推出△BDM≌△CDA,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M=AC,∠CAD=∠M,根据BF=AC可得BF=BM,推出∠BFM=∠M,求出∠AFE=∠EAF即可.【详解】如图,延长至点,使得,并连结,∵是三角形的中线,∴,在和中,∴,∴,,∵,∴,∴,∵,,∴,即.【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用性质进行推理的能力,关键是能根据“倍长中线”法作出辅助线来构造全等三角形.11.(1)如图1所示,在中,为的中点,求证:甲说:不可能出现,所以此题无法解决;乙说:根据倍长中线法,结合我们新学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我们可延长至点,使得,连接、,由于,所以可得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请写出此处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平行四边形判定的文字描述)所以,中,,即请根据乙提供的思路解决下列问题:(2)如图2,在中,为的中点,,,,求的面积;(3)如图3,在中,为的中点,为的中点,连接交于,若.求证:.【答案】(1)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6;(3)见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即可得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写出;(2)根据倍长中线法,延长至点,使得,可以求得,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知为,继而即可求得面积(3)根据倍长中线法,延长至点,证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由即可证明.【详解】解:(1),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依据是: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故答案为: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如图,根据倍长中线法,延长至点,使得,由(1)可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3)如图,根据倍长中线法,延长至点,使由(1)可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又【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角对等边,运用倍长中线法是解题的关键.12.(1)方法学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时,张老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图1,在△ABC中,AB=8,AC=6,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小明在组内经过合作交流,得到了如下的解决方法(如图2),①延长AD到M,使得DM=AD;②连接BM,通过三角形全等把AB、AC、2AD转化在△ABM中;③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AM的取值范围为AB﹣BM<AM<AB+BM,从而得到AD的取值范围是;方法总结:上述方法我们称为“倍长中线法”.“倍长中线法”多用于构造全等三角形和证明边之间的关系.(2)请你写出图2中AC与BM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3)深入思考:如图3,AD是△ABC的中线,AB=AE,AC=AF,∠BAE=∠CAF=90°,请直接利用(2)的结论,试判断线段AD与EF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1<AD<7;(2)AC∥BM,且AC=BM,证明见解析;(3)EF=2AD,证明见解析.【分析】(1)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根据题意证明△MDB≌△ADC,可知BM=AC,在△ABM中,根据AB﹣BM<AM<AB+BM,即可;(2)由(1)知,△MDB≌△ADC,可知∠M=∠CAD,AC=BM,进而可知AC∥BM;(3)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由(1)(2)的结论以及已知条件证明△ABM≌△EAF,进而可得AM=2AD,由AM=EF,即可求得AD与EF的数量关系.【详解】(1)如图2,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AD是△ABC的中线,∴BD=CD,在△MDB和△ADC中,,∴△MDB≌△ADC(SAS),∴BM=AC=6,在△ABM中,AB﹣BM<AM<AB+BM,∴8﹣6<AM<8+6,2<AM<14,∴1<AD<7,故答案为:1<AD<7;(2)AC∥BM,且AC=BM,理由是:由(1)知,△MDB≌△ADC,∴∠M=∠CAD,AC=BM,∴AC∥BM;(3)EF=2AD,理由:如图2,延长AD到M,使得DM=AD,连接BM,由(1)知,△BDM≌△CDA(SAS),∴BM=AC,∵AC=AF,∴BM=AF,由(2)知:AC∥BM,∴∠BAC+∠ABM=180°,∵∠BAE=∠FAC=90°,∴∠BAC+∠EAF=180°,∴∠ABM=∠EAF,在△ABM和△EAF中,,∴△ABM≌△EAF(SAS),∴AM=EF,∵AD=DM,∴AM=2AD,∵AM=EF,∴EF=2AD,即:EF=2AD.【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全等的性质与判定,利用倍长中线辅助线方法是解题的关键.13.【阅读理解】倍长中线是初中数学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图①,在中,是边上的中线,若延长至,使,连接,可根据证明,则.(1)【类比探究】如图②,在中,,,点是的中点,求中线的取值范围;(2)【拓展应用】如图③,在四边形中,,点是的中点.若是的平分线.试探究,,之间的等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答案】(1)2<DG<5(2)AD=DC+AB【分析】(1)延长DG至M,使GM=DG,连接MF,根据SAS可证△DEG≌△MFG,得出MF=3,然后根据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定理求出DM取值范围,最后把DM=2DG代入即可求解;(2)延长AE,DC相交于点F,根据ASA可证△ABE≌△FCE,则AB=FC,然后由AE平分∠BAD,ABCD可证∠F=∠DAF,由等角对等边可得AD=DF,最后由线段的和差关系即可求解.(1)解:延长DG至M,使GM=DG,连接MF,又EG=FG,∠EGD=∠FGM,∴△DEG≌△MFG,∴DE=MF,又DE=3,∴MF=3,又DF=7,∵DF-MF<DM<DF+MF,∴7-3<DM<7+3,即4<DM<10,∴4<2DG<10,∴2<DG<5;(2)延长AE,DC相交于点F,∵ABCD,∴∠BAE=∠F,又BE=CE,∠AEB=∠FEC,∴△ABE≌△FCE,∴AB=CF,∵∠BAE=∠F,∠DAF=∠BAE,∴∠F=∠DAF,∴AD=FD,又FD=CD+DF,CF=AB,∴AD=CD+AB.【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等知识,读懂题意,添加“倍长中线”的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14.阅读下面材料:小军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ABC中,AB=6,AC=4,点D为BC的中点,求AD的取值范围.(1)小军发现老师讲过的“倍长中线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做法是:如图2,延长AD到E,使DE=AD,连接BE,构造△BED≌△CAD,经过推理和计算使问题得到解决.请回答:AD的取值范围是.(2)参考小军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如图3,△ABC中,E为AB中点,P是CA延长线上一点,连接PE并延长交BC于点D.求证:PA•CD=PC•BD.【答案】(1)1<AD<5;(2)证明见试题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由△BED≌△CAD,得到BE=AC,在△ABE中,由三角形三边关系即可得到结论;(2)延长PD至点F,使EF=PE,连接BF.得到△BEF≌△AEP,从而∠APE=∠F,BF=PA,又由∠BDF=∠CDP,得到△BDF∽△CDP,故=,即可得到结论.试题解析:(1)1<AD<5;(2)证明:延长PD至点F,使EF=PE,连接BF.∵BE=AE,∠BEF=∠AEP,∴△BEF≌△AEP,∴∠APE=∠F,BF=PA,又∵∠BDF=∠CDP,∴△BDF∽△CDP,∴=,∴=,即PA·CD=PC·BD..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15.在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的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方法是倍延中线法.(1)如图1,是的中线,,求的取值范围.我们可以延长到点M,使,连接,易证,所以.接下来,在中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求得的取值范围,从而得到中线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2)如图2,是的中线,点E在边上,交于点F,且,求证:;【答案】(1)1<AD<6(2)见解析【分析】(1)如图1,延长AD到点M,使DM=AD,连接BM,证明△ADC≌△MDB(SAS),推出AC=BM=5,再根据AB−BM⩽AM⩽AB+BM,可得结论;(2)如图2,延长AD到T,使得DT=AD,连接BT,由△ADC≌△TDB,推出AC=BT,∠C=∠TBD,推出,再证明BF=BT,可得结论.(1)解:如图1中,延长AD到点M,使DM=AD,连接BM,∵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DC和△MDB中,,∴△ADC≌△MDB(SAS),∴AC=BM=5,∵AB=7,∴AB−BM<AM<AB+BM,∴2<AM<12,∴2<2AD<12,∴1<AD<6,故答案为:1<AD<6;(2)证明:如图2中,延长AD到T,使得DT=AD,连接BT,∵AD是△ABC的中线,∴BD=CD,在△ADC和△TDB中,,∴△ADC≌△TDB(SAS),∴AC=B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