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西安市第六十二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浙江的感兴

我很想追怀自己在浙江的童年,却只记起了一些片段:随着母亲去一个庙里看初期的电影,去曹娥江头看潮水,随着小舅舅到河蚌头石桥边的馆子里吃馄饨,那样好吃的馄饨,后来似乎再也没有吃过。如此等等,连不起来,而且越来越模糊了。

于是我怀疑自己是否配称浙江人。

这一次到杭州,住在西湖旁边,又有幸去了绍兴,看到鲁迅故居,还在咸亨酒店里喝了加饭酒,并且站在门外吃了一串油豆腐,上年涂了厚厚一层辣酱,吃着吃着,心里感到不管配不配,我是喜欢这乡土的。

这里主要的色泽是黑与白,黑的瓦顶,白的粉墙,冲洗得发白的石板路,连木柱子也是黑的,严谨、素净。然而空间是庞大的,人有足够的地方可以移动,物件也是厚实可靠的,像那件大大的厨房里的那口大大的腌菜缸,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正如那三味书屋里,既有严厉老师的戒尺,又有那顽皮学童的小小乐园,在门前的石板路下则是潺潺的流水。

水是浙江灵秀所在,是音乐,是想象力。

在鲁迅的艺术素描里不是也有这样的黑泥、白石和绿水的配合么?多么朴质,又弥漫着多大的温情!你看他用笔何等经济,总是短短几句话就勾画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生处境。而同时他又总是把这处境放在一片抒情的气氛之内。他是最严格的,有时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他的乌篷船成为我们每个人梦里的航船,他的忧郁、愤怒和向往也成为几代读者难以排遣的感情。

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

回到杭州,又是另一番景色,1981年我第一次来,忙于游览名胜,但也抽时间陪一位老友去追寻他年少时代的踪迹。走了一个旧的市区,像是有一家过去很有名的布鞋店,那里依然卖着素净而又雅致的黑面白底的舒服鞋。接着进入一家咸肉店,面前是一条长长的洗得白白的木柜台,上面摆着十几块干干净净的咸肉,随你挑选。这铺子的旧式建筑有高的屋顶,店堂里空空荡荡的,没有现代肉店那种血淋淋的屠场味道,人们从容选肉。大刀切下去,一段醇厚的咸肉香随之而起。

这次虽来,我很想再出去看看那些犹有南宋遗风的街道和店铺,却始终不得空儿,只在汽车里匆匆看了一下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在我游历过的城市里,我总觉得杭州是最富于中国人情味的,即使车站旁边的闹市也闹而不乱,人行道上人来人往却不拥挤,同时有一些老铺子老字号还以传统的礼貌待客。

杭州难分市区与郊外,环湖的大道既是闹市,又因西湖在旁而似乎把红尘洗涤了。任何风尘仆仆的远来人也是一见湖光白色而顿时感到清爽。

在阳光下,西湖是明媚的,但更多的时候显得清幽,这次因为就住在湖岸上,朝朝夕夕散步湖畔,总是把湖的各种面容看了一个真切,清晨薄雾下,黄昏夕照里,湖的表情是不同的,沉沉夜色下列只见远岸的灯火荡漾在黑黑的湖水里,千变万化,没有太浓太艳的时候,而是素描淡妆,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

在潮湖散步的时候,抬起头来,看到了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也是淡淡的那抹青色。然而它们都引人遐想。给了西湖以厚度和重量。没有人能把西湖看的轻飘飘的,它是有性格的,从而我也看到了浙江的另一面:水固然使它灵秀,山却给于它骨气。

(取材于王佐良的同名散文)2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饮食在作者关于故乡的感性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B.作者书写的是对故乡的追忆和游历,感物寄兴,表达了对浙江性格的体悟。C.作者插叙初次游览杭州的经过,揭示了这座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传统特征。D.“水”既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也是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E.文章勾勒出一副融汇了自然山水、风土人情、历史传承等因素的江南图景。26.文中说:“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结合原文。回答下面问题①作者从鲁迅的故乡环境中看出了哪些特色?②作者对鲁迅又多了哪些了解?27.作者从湖光山色中感受到西湖哪些特点?参考答案:25.AD

26.(1)要点:色彩鲜明、谨严素净以及质朴温厚的特色。色泽特点黑、白、绿,严谨、素净。空间庞大,物件厚实可靠,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水灵秀,朴质,温情。食物好吃。(2)要点一:鲁迅创作中即使最平常的叙述也富于感染力。要点二:鲁迅性格中既严格又不乏温情的一面。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严谨、素净,物件厚实可靠,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鲁迅的艺术素描朴质,温情!他用笔经济,勾画实在处境,有抒情气氛。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严格而宽厚,充满深情,是魅力之源。

27.要点一:模糊了市区与郊外的界限,虽处闹市,却清净脱俗。要点二:明媚但更显清幽、素淡,以天然而不是人工胜。要点三:因环湖的群山而具有了厚重的性格。(1)西湖清爽,洗涤红尘,让人感到清爽。(2)西湖多变,西湖是明媚的,更显清幽。(3)西湖淡雅天然,素描淡妆,以天然而胜。(4)西湖性格厚重,富有厚度和重量。水使它灵秀,山却给它骨气。(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文章内容的感知与理解,将选项带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A.文中写到了饮食,但没有证据证明饮食“占有重要地位”,也无法证明“根源于作者无法追怀的童年”,属于无中生有。D.文中多次提到“水”,“水”的确是浙江灵秀风景的精髓,根据第5段的论述可知;但“水”并没有贯穿全文内容,并非“本文组织结构展开叙述的核心线索”。所以选AD。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试题分析:这道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考查对相关语段的概括分析能力,第二问考查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第一题,可通过对“看看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一句话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绍兴街道、店铺、水乡景色的特点。原文相关词语为“严谨、素净、温厚、朴质、灵秀”整理之后即可得出答案。同样分析原文有这样的中心语句可以提取“他是最严格的,有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有感染力——他的闰土成了我们一切人记忆中的童年好友。”分析这里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二问可通过文章前半部分的重点是“绍兴与鲁迅”,而“看着绍兴的街道、店铺和水乡景色,我以为我对这位大作家多一点了解了”这句话是对文章前半部分的一个总结句。题干中的两个问题其实就是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我眼中的绍兴的特点”“我眼中的鲁迅的特点”,答题区间分别在第4段和第6段。根据第4段中“色泽是黑和白”“谨严、素净”“厚实可靠”“在朴质的生活里有温厚的人情”等词句可以得出第一问的答案。根据第6段中“他是最严格的,又是最温情的,这就使得他最平常的叙述也带有余音,富于感染力”可以得出第二问的答案。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中描写景物的关键词提取相关词语概括作答。西湖的湖光山色描写是在文章后三段。文章后半部分主要记叙了“我”两次游览杭州时的见闻,第一次为插叙,主要记叙游览杭州的店铺,第二次游览则重点欣赏杭州的湖光山色。因此,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文章的后三段(10~12),找出文段中的重点词句加以整合,分条回答即可。如第10段中的“难分市区与郊外”“闹市”“把红尘洗涤了”“清爽”,第11段中的“明媚”“清幽”“素抹淡妆”“天然”,第12段中的“环湖的群山在天边耸起”“淡淡的几抹青色”“厚度和重量”“有性格”。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景交融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答题时可以首先对“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一大概念作简要介绍,并用一些耳熟能详的情景交融的诗词佐证。再从文中找一两个情景交融的细节进行分析即可。作答时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体会感受与原文的契合点。谈出自己的见解,观点要鲜明突出。另外要注意字数要求。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后“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版,有删改)【相关链接】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来自腾讯网)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下列哪项概括不准确。A.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B.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C.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D.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参考答案:1.C

2.B

3.C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B项结合文本内容“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等可知,“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于文无据。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者观点分析。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结合文本内容“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分析可知,C项“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不全面。3.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各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相关链接:①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②《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参考答案:4.DE

5.B

6.①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②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③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④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⑤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⑥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4.试题分析:A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B项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C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5.试题分析:C项中“《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6.试题分析:注意从小说的视角、风格、塑造的人物和自己的人生气质和经历的角度分析。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0-14题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节选自《指南录后序》)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予之及于死者

及:碰到、濒临B.诋大酋当死 诋:辱骂C.真州逐之城门外

逐:追逐D.道海安、如皋

道:经过、取道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然而隐忍以行B.而幸生也何为/死生,昼夜事也C.将请罪于君/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D.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2.下列各句句式与例句相同的的几项是(3分)例句: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②将请罪于君

③死生,昼夜事也

④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⑤恐年岁之不吾与

⑥洎牧以谗诛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13.下列对选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段作者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B.一句“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引出了作者对九死一生经历的回顾。C.本段作者一口气历数十八个“死”,写出了非人世所堪的险恶经历,再现了此次北行历经的磨难。D.“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表明了文天祥对死亡的态度,“痛定思痛,痛何如哉”表明了文天祥对自己经历的磨难还是有怨悔之意的。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4分)译文: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3)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5分)译文:

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0.C(逐:逐出)11.D(A.用/相当于“而”,表修饰B.句中表停顿/句末语气词C.向/在D.连词,表转折)12.A(都是被动句)

13.D(无悔恨之意)14.(1)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2)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3)有几位贤士大夫拿出五十两银子,买了五人的头颅,用匣子装起来,最后同尸身合在一起。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寻拜监察御史。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五年,丁母忧。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十七年,升中书左丞。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B.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C.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D.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11.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B.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C.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D.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B.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C.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D.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13.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②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参考答案:10.D

11.B

12.B

13.①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有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②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是成遵对有仇家告发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职的事件的建议,故可抓住人名;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名词(代词):“有司”“遵”“文”;谓语动词:“议”“卖”“夺”“还”“可”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另外根据“其”句首发语词,“曰”后断开。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C“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错,“授”一般指授职、任命,不表示官职升迁。12.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B项,“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从原文第一段可以推断出。13.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做到字字落实,一一对应。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句通顺。主要关键信息的翻译理解:(1)凡:共、总共,指讦:指责批评,恶:憎恨。(2)狱:案件,当:判罪、判处,定语后置句“狱按久而不决者”。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的内容。文言文的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比如本题“恶”在此处这,不能用今天的“凶恶”来理解。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凡”“指讦”“狱”“当”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语句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至正元年,提升为太常博士。不久授任监察御史。随从(顺帝)到上京,用封章上奏,说天子应当注意日常生活,节制嗜好欲望,以保重圣体,圣体安康那么国家就安定了。言论非常急切,顺帝为之动容并称好。又奏言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顺帝都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年,成遵议论时事以及举发弹劾的共七十多项,全是指责抨击当时社会的弊端,执政的大臣因此憎恨他。三年,由刑部员外郎出任陕西行省员外郎。至正五年,为母亲服丧。至正十年,改任中书右司郎中。当时刑部长期查办而不能断决的案件积有数百起,成遵与同僚们分别审阅,共同议论这些案情的轻重,分别判处相应的罪名。没过多久,就没有遗留的案件了。当时有命令交纳粮食入官府可以补授官职,有人隐瞒了自己的奸恶罪行而通过交纳粮食获得七品杂流官,被仇家告发。官府议论交纳粮食补授官职的法令,并没有犯罪不授予的条文,成遵说:“卖官鬻爵,已经不是盛世该有的制度,何况又把官职卖给奸淫之人,还将用什么来治理天下?一定要追回给他的敕命,退还他的粮食,并将此写成法令,才行。”中书省官员听从了这一建议。至正十四年,调任武昌路总管。正逢行省官员率军出征,成遵代理行省事务,当时行省和武昌衙署中,只有成遵一人负责。于是他远设哨所,关闭城门,征发百姓当兵,得到五千多人,设置四个万夫长,分配防守四面的城门,因此防御准备得很周到,号令严肃,赏罚分明得当。贼寇战船在长江中往来游弋,但始终不敢近岸,武昌城赖此得以安宁。至正十七年,升任中书左丞。当时,太平任丞相,因为处理事情触犯了皇太子,皇太子对他极为憎恨,认为成遵和参知政事赵中都是太平的党羽。至正十九年,当权者秉承皇太子暗示的意思,唆使邓子初等人诬告成遵与参知政事赵中等六人都接受了赃物,皇太子命御史台等部门官员共同审讯他们,罗织罪名进行结案,成遵等人最终都被杖责而死,朝廷内外都为他们感到冤屈。至正二十四年,御史台官员辨明成遵等人全都是被诬陷,皇上下诏并发还原来授予他们的委任状。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4题。(13分)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内:通“纳”,接纳。

B、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上指:向上直立(竖起)。C、项王按剑而跽曰

跽:跪直身子,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称王。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窃为大王不取也

樊哙侧其盾以撞A.

B.乃为装遣荆轲

失其所与,不知

未有封侯之赏

若属皆且为所虏C.

D.

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臣死且不避14、翻译下列语句。(7分)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4分)译

⑵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译:

参考答案:12、D(王:让……称王)(3分)13、C

之:均作结构助词,作定语,的。(A为:均做动词,准备、整理;认为。B其:均为代词,他的;自己。D、且:将要;尚且。)(3分)14、(1)译: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的人都背叛他。(举、胜、刑、叛)(4分)(2)译:特意(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进来)与意外的变故。(故、他盗、非常)(3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B.2019年世乒赛上,中国乒乓球队全体队员不畏强敌,英勇拼搏,铩羽而归,完成了赛前的既定任务。C.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D.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参考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积累成语知识,并熟知成语题目设置的陷阱,比如成语色彩失当、对象误用、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毛病。A项,处心积虑:意为存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借以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应该是我们长久追求的东西,褒贬误用。B项,铩羽而归:被摧落羽毛后逃回。比喻遭受挫折或失败后不光彩地返回。形容失败归来,最早指战场失败后又形容事情不成功失意退回。根据句义,中国羽毛球队获取成功,用“铩羽而归”,前后矛盾。C项,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由“旅居国外30年”知黄先生长年生活在国外,不合语境。

D项,望洋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指对世界文学殿堂的收藏丰富而感叹,符合语境。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