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生态农场建设通则编制说明_第1页
DB32T-生态农场建设通则编制说明_第2页
DB32T-生态农场建设通则编制说明_第3页
DB32T-生态农场建设通则编制说明_第4页
DB32T-生态农场建设通则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目的意义(一)产业发展现状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摆上重要位置,推进生态农场建设意义重大。《“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均对生态农场建设做出明确要求和专门部署。2022年农业农村部印发《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2023年农业农村部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打造一批国家级生态农场。我国自80年代起开始生态农业的研究与探索,现已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省3个、循环农业示范市10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1个,打造了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村,建成一批不同产业类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初步形成省、市、县、乡(村)、基地五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带动体系。地方层面,浙江省自2015年组织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十百千万”工程,在16个县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100个、示范主体1000个、生态牧场10000个以上;江苏省自2017年起相继启动实施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和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工作,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发展。近年来,国家着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大量涌现,出现了一批应用现代生态农业及信息化的市场化生产经营主体。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的全国第一批26个典型家庭农场中,普遍采用了生态友好型技术,打造生态种养、绿色循环、农旅结合等生态农业新模式,生态农场已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实践单元,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力量。2021年起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开展生态农场的评价、监测、指导,三年来全国已认定国家级生态农场776个,其中江苏省75个,占比接近10%。由于才起步,在建设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经营主体对于生态农场内涵理解和生态农场如何建设“生态”不清晰,随着国家和我省大力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亟需尽快制定并出台生态农场建设通则,指导经营主体建设、完善和优化农场的环境、生产和生态条件,达到生态农场的建设目的。(二)标准编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目前,国家已出台了许多政策文件,鼓励支持和大力推动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2020年农业农村部生态总站联合多家部门发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并于2021年开始启动评价认定工作。该技术规范从建设水平和成效上对生态农场进行评价,主要解决了如何评的问题,侧重于后端环节,而欠缺了如何建设“生态”农场以实现“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高质量发展的前端环节。这也客观造成了在生态农场建设实践中,生产经营主体和地方农业农村干部、技术人员存在不理解什么是生态农场或者理解有偏颇,认为做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或有种养循环就是生态农场,不知道如何建设生态农场或者只按照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的项目思维去建设,这不符合国家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初衷,也无法发挥好生态农场的生态价值。因此,亟需围绕如何建设生态农场制定标准规范,明确基本框架和必需要素,针对不同气候环境、地形地貌、生产类型的农场提供科学建议,解决好前端如何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评价方法,更好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标准以国家、行业相关政策文件为依据,参考引用了相关领域标准规范,并结合对江苏省生态农场的实地调研考察情况来制定,内容清晰、简洁、易懂,能够科学指导不同类型生态农场建设。总体看,本标准实施难度低,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标准编制团队参与了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组织开展的2021-2023年生态农场评价工作,负责了江苏省全部生态农场的现场复核;自1997年以来,全程参与了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工作,对江苏生态农业建设和生态农场发展等情况了解深入,为制定本标准打下良好基础。起草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在“十三五”以来,主持修制定国家、农业部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等各类标准项目90余项,累计资助经费700余万元,项目、经费管理规范。(三)预期经济社会效益本标准的制定实施,一是可以科学指导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生态农场,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促进生态价值实现,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为行业主管部门制定生态农场建设的政策性文件提供决策支持和方法依据,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三是通过宣传引导带动更多社会力量投身生态农场建设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农业生态产品。二、任务来源根据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引发2023年度江苏省地方标准申报指南的通知》(苏市监标函〔2023〕24号),项目申报单位提出了《生态农场建设通则》立项申请,根据《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23年度江苏省地方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苏市监标﹝2023﹞173号),获得标准立项。本项目牵头承担单位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参与单位为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和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对口行政主管部门为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三、编制过程(一)成立标准编制工作组为做好标准的编制工作,2023年8月,由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成立了标准起草小组,负责本文件起草工作,包括标准文献资料的收集、标准材料的起草及修改、组织标准的征求意见等工作。工作组成员有季国军、张应鹏、唐若迪、王玉玲、黄俊、刘满强、陈雅玲、曹爱兵、叶小梅、施宇恬、张存政,各成员职责分工如下表。标准起草组成员及分工序号姓名单位分工1季国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编制工作的统筹安排2张应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文本的整体编写与修改3唐若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文本的整体编写与修改4王玉玲江苏省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标准文献资料的收集5黄俊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编制思路设计6刘满强南京农业大学标准中生态营建方面的技术建议7陈雅玲江苏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标准中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建议8曹爱兵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标准中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建议9叶小梅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编制思路设计10施宇恬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中产品开发与宣教培训方面的技术建议11张存政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标准生态营建方面的技术建议(二)文献资料收集为科学编制本标准,项目组采用文献检索、网络查询等方式广泛收集与生态农场相关的标准、政策、文献等资料,为标准起草提供参考。收集整理了《“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分析有关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内容。收集整理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GB7959)、《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31650)、《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25246)、《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36195)、《规模化畜禽场良好生产环境第1部分:场地要求》(GB/T41441.1)、《规模化畜禽场良好生产环境第2部分:畜禽舍技术要求》(GB/T41441.2)《产业帮扶“猪-沼-果(粮、菜)”循环农业项目运营管理指南》(GB/T41249)、《有机肥料》(NY525)、《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1276)《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3442)、《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畜禽粪便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NY/T3877)《畜禽粪水还田技术规程》(NY/T4046)、《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1135)、《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兽药停药期规定》(农业部第278号公告)、《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农业部第2625号公告)、《病死及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农医发〔2017〕25号)、《畜禽标识与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令第67号)等法规、标准。(三)调研考察与问卷调查项目组在前期开展的全省生态农场现场考察基础上,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已有的国家级生态农场和有意向开展生态农场建设的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的基本情况、采取的生产措施、推行的管理方式和取得的综合效益等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分析了经验做法与存在问题,据此为标准内容的制定提供参考。(四)征求意见稿起草在收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考察的基础上,项目组形成总体思路框架,并根据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开始标准起草工作,并于2024年8月起草形成了《生态农场建设通则》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主要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环境要求、生态要求、建设要求、生产管理、生态营建、产品开发、农场全生命周期管理、宣教培训等12个章节。(五)定向征求意见2024年8月,项目组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宿迁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干部学院、盐城市农学会、扬州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5家单位的相关专家征求意见,收到回函的单位为5个,其中给出建议或意见的单位为5个,征求意见经归纳整理后共25条,其中采纳意见21条、部分采纳意见0条,两者占意见总数的84%,未采纳意见4条。2024年8月下旬,项目组基于征求意见稿中专家意见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归纳,对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完善,形成标准送审稿。四、主要内容技术指标确立(一)标准编制原则1.规范性原则标准的编写工作严格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制,对标准文件结构、要素及文字的描述,进行规范性修改。2.科学性原则本标准的编制充分参考了现行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在文献资料、政策文件的收集基础上对标准框架和文本内容进行了梳理总结,重点突出建设生态场景、采取生态措施、发挥生态作用,引导经营主体发展生态农业,而不仅仅是设施农业、高标准农业、循环农业等方式。3.可操作性原则项目组对近三年江苏国家级生态农场以及有意向开展生态农场建设的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了调研考察或问卷调查,将一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纳入到了标准文本中,同时针对普遍存在的生态认识不充分,生态建设不重视的情况,在标准中着重突出了这方面的要求,提高了可操作性。(二)主要技术内容与确定依据1.术语和定义为了便于标准的理解,本标准对重要的术语和定义作了规定。(1)生态农场ecologicalfarm结合《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标准中第3.2条的规定,并突出生态农场建设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特点,践行两山理念。定义为: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采用一系列可持续的农业技术,将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关联,对农业生物-农业环境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与管理,协同提升经济收益与可持续产量,同时达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场。(2)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采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0月发表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中的定义。指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3)农场生态用地ecologicalareaonfarm结合《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标准中第3.3条的规定,并考虑江苏平原水网区已有较多生态农场拥有河塘浜等湿地生态用地的实际情况。定义为:农场内非主产作物类的植物覆盖区域,包括但不限于草本和木本植物覆盖的田埂、渠道边缘,促进农场人工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和功能提升的湿地区域,以及农田周边的绿化区域。(4)生态营建ecologicalconstruction根据调研考察情况,多数经营主体对于生态农场内涵理解和生态农场如何建设“生态”不清晰,往往还是按照固有的思维方式开展建设,生态特征和科技支撑等体现不足,因此标准对生态营建给出了定义,作为生态农场有别于其他农场的重要元素。指在农场种植养殖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技术措施,对生态系统进行营建,发挥环境改善、景观提升、生态保育、产品供给等多重生态功能的过程。(5)栖息地habitat采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儒泳编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中的定义。指物理和生物的环境因素的总和,包括光线、湿度、筑巢地点等,所有这些因素一起构成适宜于动物居住的某一特殊场所,并能够提供食物和防御捕食者等条件。(6)生态廊道ecologicalcorridor参考林业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名词术语》(GB/T31759-2015)中的定义“连接破碎化生境并适宜生物生活、移动或扩散的通道”,,并结合本标准进行了改动。指在生态环境中呈线性或带状布局、能够沟通连接空间分布上较为孤立和分散的生态单元的生态系统空间类型,满足物种的扩散、迁移和交换。2.基本要求参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标准,对生态农场的规模大小、整体布局、过程追溯、产品质量等四方面基本硬性条件作了规定。(1)农场应有有合法合规、手续齐全的土地经营权。(2)农场应有明确的边界,土地应集中连片,面积一般不小于2hm2;(3)应设置清晰的功能分区与合理的生态景观布局。(4)应有投入品购买、使用和生产管理操作的完整记录;(5)农产品质量应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31650)的规定。3.环境要求参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标准,对生态农场环境方面的硬性要求作了规定,主要涉及污染源距离、水土环境质量,并增加了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排放的规定。(1)应距离工业污染源区域2km以上,且位于非农产品禁止生产区,与交通干道间有明显的隔离带;(2)耕地土壤污染物含量应低于《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15618)规定的风险筛选值,农田灌溉水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规定;(3)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的规定;(4)水产养殖的水域水质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的规定,尾水排放应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1)或《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9103)的规定。4.生态要求参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标准相关规定,并结合本标准要重点突出生态方面的建设,此章条对生态要求作了规定。(1)农场生态用地面积应不小于农场总面积的5%,湿地类生态用地面积根据需要进行配置;(2)应在农场生态用地上合理进行生态营建,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丰富农场生物多样性。5.建设要求生态农场建设需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的原则,由于大多数农场对此理解不充分,导致建设过程中往往还是按照原有思维和理念采取措施,因此本章条对建设要求作了补充规定。(1)整体性。宜从整个农场角度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与建设,统筹开展资源、能源利用和生产、生态管理。(2)协调性。协调农场各板块、各单元的运行,宜进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并重。(3)循环性。宜对投入与产出及生产全过程中的物质、能量进行有效的循环利用。(4)再生性。应将农场产生的秸秆、粪污、尾菜、修剪枝等废弃物作为再生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附加值。(5)多样性。宜丰富农场生物多样性、技术多样性和产品多样性,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同。6.生产管理本章条按照农场类型划分,对种植型生态农场、畜禽养殖型生态农场、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水产养殖型生态农场的生产管理方面的要求和相关技术措施作了规定。6.1种植型生态农场种植型生态农场生产管理方面重点要做好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土壤地力改良提升、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废弃物综合处理利用等内容,通过相关文献资料查询并结合国家级生态农场典型做法,给出了相关技术措施。(1)宜采用间作、套作、混作等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多样性。(2)应采用秸秆还田、有机肥施用、种植绿肥、土壤深松等措施培肥和改良土壤,稳定或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应采用喷灌、微灌、管道输水灌溉、渠道防渗输水灌溉、集雨补灌、农田排水循环利用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用水效率。(4)应使用堆肥、沤肥、沼液肥、商品有机肥、生物有机肥等部分替代或全部替代化学肥料,减少化肥使用量,其中替代化肥氮比例宜在25%以上。商品有机肥应符合《有机肥料》(NY525)的规定,堆肥应符合《畜禽粪便堆肥技术规范》(NY/T3442)的规定。(5)应采用杀虫灯、黄板、性诱剂、生物防治、种植驱避害虫植物等综合防控措施处理病虫草害及外来入侵物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农药使用应符合《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NY/T1276的规定,田埂不得使用除草剂。(6)宜使用可降解地膜,废弃农膜、农药包装、肥料包装应全部回收处理。(7)秸秆、尾菜、修剪枝等种植业生产废弃物应收集处理后资源化利用。(8)应采用必要措施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酸化及耕地盐渍化。6.2畜禽养殖型生态农场养殖型生态农场生产管理方面重点要做好营养精准调控与饲料高效转化、兽药减量增效、生产用水减量、环境质量控制、畜禽粪污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内容,通过参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的有关规定,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查询与国家级生态农场典型做法,给出了相关技术措施。(1)农场的场地要求、畜禽舍技术要求参照GB/T41441.1和GB/T41441.2执行。(2)合理控制畜禽养殖密度,不应影响畜禽健康和环境质量。(3)畜禽养殖饲料原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GB13078)的规定,不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农业部第2625号公告)的要求。(4)应采用营养精准调控技术,使用低蛋白日粮、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植物提取物等,减少饲料投入量,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5)应采用严格的环境消毒、卫生清洁、防蝇防虫等措施,使用兽用抗菌药物替代品,减少兽用抗菌药物使用量,应规范动物疫病免疫接种措施,对病死动物实行无害化处理。兽药停药期应符合农业部第278号公告的规定,无害化处理应符合农医发〔2017〕25号的规定。(6)应采用节水型饮水器、干清粪、高压水枪清洗、智能感应喷淋等措施,减少生产用水量和污水排放量。(7)应采用高温堆肥、储存发酵、沼气发酵、微生物处理等措施处理畜禽粪污,并实现资源化利用。畜禽粪污处理应符合GB7959、GB/T36195的规定。(8)应采用除臭湿帘、除臭墙、除臭菌剂以及粪污密闭、酸化储存等措施,减少养殖臭气的排放。(9)应对养殖畜禽加施畜禽标识,建立养殖档案。畜禽标识加施和养殖档案建立应符合农业部令第67号的规定。6.3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是目前生态农场发展的重要形式,根本上是物质、能量、养分等在种植养殖系统间的高效流动与循环利用,因此除了需要满足种植型生态农场和畜禽养殖型生态农场的生产管理要求外,关键是要做好养分平衡管理,以地定畜、以种定养、种养结合,配套农田面积应符合《畜禽粪便土地承载力测算方法》(NY/T3877)的规定,畜禽粪肥还田利用方法应符合《畜禽粪便还田技术规范》(GB/T25246)、《畜禽粪水还田技术规程》(NY/T4046)的规定。同时为给相关经营主体提供模式参考,根据当前种养结合型生态农场主要采取的技术模式,为在本章条中还规定了可因地制宜采用稻田综合种养、果园立体种养、畜-沼-粮(果菜茶)、果基渔塘等循环农业技术模式,并参照《产业帮扶“猪-沼-果(粮、菜)”循环农业项目运营管理指南》(GB/T41249)和《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1135的相关规定执行。6.4水产养殖型生态农场水产养殖型生态农场生产管理方面重点要做好养殖密度控制、水质调控、疾病预防、底泥和尾水的处理利用等内容,通过参考《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3667-2020)的有关规定,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查询与国家级生态农场典型做法,给出了相关要求与技术措施。(1)合理控制水产养殖密度,不应影响水生生物健康和环境质量。(2)不应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激素对水生生物实行日常的疾病预防管理。(3)宜采用预防措施和天然药物进行治疗。(4)非开放性养殖水域的底泥宜进行综合利用。(5)水产养殖尾水应采用综合措施生态净化后排放或循环利用。7.生态营建本章条从生态用地布局、生态措施、生物多样性构建等三个方面对生态农场如何建设“生态”给出了具体要求与方法。7.1生态用地布局生态农场应当按照是否新建以及所处地理位置进行不同的布局。(1)新建生态农场的规划布局应注重现有生态资源保护,已有农场的生态改造应按比例配置生态用地。(2)丘陵山地区域农场应充分运用自然资源纹理,合理保护已有树木等生态资源,布设生态岛。(3)平原水网区域农场应充分运用水网资源,合理布设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塘坝和田间林网等,推行水旱交错建设,合理增加生态用地。7.2生态措施生态农场在完成生态用地布局后,需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关生态措施,本标准从栖息地、生态廊道、生态林网、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塘坝等建设方面进行了介绍。(1)建设栖息地。包括湿地、林地、草地等多样化类型的栖息地,使用本地植物、杜绝外来入侵植物、丰富植物群落,提供动植物水源、食物来源和避难所。(2)建设生态廊道。生态廊道的布局应沿着自然地形流动,融入周围环境,连接不同的生态景观节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形成植被带,为野生动物提供通道。(3)建设生态林网。利用路、渠、沟、河等对林木进行科学间伐,保证林木合理密度和覆盖率,形成与种植生态系统相配套的林网体系。(4)建设生态田埂。以农田土埂为基础,在其顶部或两侧栽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生态功能、观赏功能的植物。(5)建设生态沟渠。由水、植物、土壤、微生物及动物组成,拥有一定生态功能的排水系统。(6)建设生态塘坝。通过植被护坡、三维土工植被网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和水泥生态植基护坡等方式,对塘坝进行护坡建设,提高稳固性,保障积蓄雨水、泉水的能力。7.3生物多样性培育在合理规划生态用地布局和采取相应生态措施基础上,农场需要进行生物多样性培育,通过增加生物品种丰富生态农场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景观效果,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不同功能的生物,如储蓄植物、蜜源植物、诱集植物、天敌动物、传粉动物、土壤改良动物,或采取一系列措施丰富土壤和水体微生物群落等。并从植物多样性培育、动物多样性培育、微生物多样性培育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定植物多样性培育——(1)储蓄植物。可为系统中的捕食性天敌直接提供替代食物(如花粉、花外蜜)或间接繁殖替代猎物的植物。包括芜菁、烟草、蚕豆、蓖麻、高粱、毛蕊花、哈密瓜和马铃薯等。(2)蜜源植物。能为天敌特别是寄生性天敌提供花粉、花蜜或花外蜜源的植物种类,主要是花粉、花蜜等自然蜜源丰富且能被天敌获取的显花植物。包括钟穗花、荞麦、香雪球、芜菁等。(3)诱集植物。能引诱或刺激有害生物活动,保护主栽作物和果树,避免其遭受虫害的一种生物防治类植物。主要分为传统诱集植物、致死型诱集植物、基因工程型诱集植物。传统型诱集植物主要有苜蓿、豌豆、南瓜等,致死型诱集植物主要有欧洲山芥、香根草、菽麻等,基因工程型诱集植物主要有羽衣甘蓝、土豆、玉米等。动物多样性培育——(1)天敌动物。猫科动物,如猫、豹、豹猫等,可控制田间害虫和小型啮齿类动物;猛禽,如鹰、鹞、隼等,有助于控制农田中的鼠类和昆虫害虫;昆虫,瓢虫、蜘蛛、赤眼蜂等,有利于昆虫害虫的的控制。(2)传粉动物。蜜蜂,不仅能为作物授粉,还可生产蜜和蜂蜡,促进农场的生态系统稳定;蝴蝶,也是重要的传粉者,有助于维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3)土壤改良动物。蚯蚓,能够改善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甲虫,如糞金龜、蜣螂等,在土壤中翻动和分解植物残渣,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循环利用。微生物多样性培育——(1)土壤微生物。应整体考虑、系统保护,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绿肥、覆盖作物种植、使用绿色生物农药、接种功能微生物、实行轮作或间套作、少耕免耕等综合性措施,恢复、培育和提升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维持土壤—植物系统健康。(2)水体微生物。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水体流动性、增加营养基质多样性、保护和恢复自然栖息地、添加有益微生物制剂、控制磷氮等营养物质输入以及采用人工湿地、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