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动情点”》参考课件5_第1页
《捕捉“动情点”》参考课件5_第2页
《捕捉“动情点”》参考课件5_第3页
《捕捉“动情点”》参考课件5_第4页
《捕捉“动情点”》参考课件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哲思短章幸福的柴门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金碧辉煌的大门,我们没有理由停下

脚步;但假如通往幸福的门是一扇朴素的简陋的甚至是寒酸的柴门,该当如何?我们千里迢迢而来,带着对幸福的憧憬、热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带着汗水、伤痕和一路的风尘,沧桑还没有洗却,眼泪还没有揩干,沾满泥泞的双足拾级而上,凝望着绝非梦想中的幸福的柴门,滚烫的心会陡然间冷却吗?失望会笼罩全身吗?我决不会收回叩门的手。岁月更迭,悲欢交织,命运的跌打,令我早已深深懂得什么是生命中最最值得珍惜的宝贝。只要幸福住在里面,简陋的柴门又如何,朴素的茅屋又如何!幸福的笑容从没因身份的尊卑贵贱失去它明媚的光芒。我跨越山川大漠,摸爬滚打寻求的是幸福本身,而不是幸福座前的金樽、手中的宝杖。幸福比金子还珍贵,这是生活教会我的真理。

修身名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赏读:成功的学习是勤奋加思考,孔子说:“只一味读书而不知思考,就容易受骗;只一味思考而不去读书,仍然不能解除疑惑。”学习并思考着,思考并提高着,提高并继续学习着,这样的学习,才会不断提升境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赏读:人生的爱好是多元而个性的。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智慧的人活跃,仁德的人沉静。聪明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容易长寿。人生的幸福因追求不同而异彩纷呈。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赏读:敬爱别人的人,别人总是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总是尊敬他。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往往会用同样的态度来对待你。即所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要想受人敬爱,必须敬爱他人。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汉·贾谊《新书·容经》

赏读:为人处事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贾谊认为,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真理再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话题阐释一、捕捉“动情点”是写作运思中的关键1.夺人心魄——“动情点”的使用效果“动情点”即情感的触发点,通过它能够引起我们的种种情思。古人见柳思别离、望月念故人、赏秋悲人生、遇水生愁绪,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在那一刻,柳、月、秋、水就是诗人的“动情点”,就是和心境吻合的情感触发点。“动情点”虽然并不排除理性思考,却注重情感的抒发。情感的宣泄往往完全发自内心,只有自己才能触摸自己的心灵深处。“动情点”虽然蕴藏在你的内心深处,但是否能自觉地、有意识地捕捉到它,在文章里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好奇心》中写由“奶奶过几分钟便唤相隔不过几米在藤椅上晒太阳的爷爷一声”这一生活场景引发好奇心,而奶奶发自内心的话语既解除了“我”的疑惑,又形成了全文的“动情点”。“丫头,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这质朴的话引发了情感的渲染。“心,被濡湿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近日以来如同小虫一样不断噬咬我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你在,就心安。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粗茶淡饭有什么要紧?年华老去有什么要紧?你在,就心安。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地存在着。”结尾的这几段文字使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有极强的感染力。2.异彩纷呈——“动情点”的渲染“动情点”在文章中作用异乎寻常,但对其渲染的方法则无定规,可以是浓墨重彩,也可以是用白描。例如高考福建卷优秀作文《落叶是疲倦的蝴蝶》的片段:“……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这段文字抒情气氛十分浓郁,通过对回忆中的母亲养育“我们”的生活极其细致的刻画,用心地渲染了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感念,可谓浓墨重彩、摄人心魄。而白描的手法,渲染动情点一定要有充分的铺垫,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中“买橘子”一节的描写。作者用极简约的语言如“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等,寥寥数语,勾勒出“蹒跚”的父亲的背影,满载父爱的背影,背负父爱千斤重担的衰老的背影。一读即触动内心的情愫,读罢让人潸然泪下,读后丝毫不觉空洞无物、苍白无力。为什么会这样呢?无非是作者已在前面作了充分的铺垫,无非是阅读者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父爱。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会一个一个蹦出来,触动内心的情愫。二、“动情点”牵动着全文结构“动情点”不仅决定全文高潮,也牵动了全文的结构。理解这种结构处理上的变化,就需要用到叙事剪裁中的“横断面”与“纵断面”。写作过程中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巧妙地运用“横断面”和“纵断面”。1.调整结构,突出“横断面”横断面是一种“浓缩”的结构。“浓”,指情深意浓,为此,就要捕捉和突出动情点;“缩”,指压缩,使读者的印象更为集中。为此,常常需要在结构上进行一定的调整。如果把所反映的生活比做一支“前奏”“主段”“尾声”完整的乐曲,在一篇记叙文里,横断面的截取一般就是写“主段”——动情点及其连带部分。(1)横断面处理时结构调整的基本规则动情点是乐曲的最强音,最强音形成高潮,高潮要在全曲尾部出现才能余音缭绕。(2)体现规则的手段为体现这一规则,我们就要善于处理一些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处理这些连带内容,常用的手段是倒叙、插叙和补叙。(3)谋篇的要领除了“平叙”以外,在一个篇幅不太长的记叙文里,尽量让“动情点”延后出现,并且让倒叙、插叙和补叙为之服务。总之,写作中较精巧地利用“横断面”,就如同打开一个小小的窗口来看大千世界。如鲁迅先生在《故乡》中,通过闰土和杨二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让我们看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下层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社会现实。2.根据内容需要,巧妙配用“横断面”和“纵断面”形式要服从内容,能不能截取横断面要由表达的内容来决定。一般地说,短文宜写横断面。长文内容繁多,要反映出事件的全过程,或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就不得不写纵断面。但写作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从头到尾平铺直叙,“横断面”与“纵断面”结合起来使用会达到最佳效果。如鲁迅先生的《故乡》,全文以“我”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的“纵断面”为线连缀成篇,又突出截取了与杨二嫂见面和与闰土会面的几个“横断面”,渲染了情感,强化了主题。因此在选材、谋篇布局的时候就要处理好“横”与“纵”的关系。“横”与“纵”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如何用“纵”的结构把“横”的内容处理好,让“横”的内容更好地烘托、完善“纵”的结构。“横”让文章充实饱满,“纵”让文章跌宕起伏。“横”、“纵”结合让文章丰厚深远。写作实践一、(详见教材P47“写作实践”一)【写作提示】

写一个感受最深的场景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入手,写人、写物、写色彩、写声音,总之要懂得截取“横断面”,同时还要注意突出画面感、镜头感。当然,在这些现象中,捕捉“动情点”是最重要的。要形之于文,就要有中心,中心具有单一性,故全文的感情基调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再改变。又一个收割季节如期而至,由于工作繁忙而不能回家帮助收割。于是今天抽空打个电话回家问候一下,电话那边一直是“嘟嘟”的忙音,我知道现在是最忙的时候,家里一定没人。于是怀着侥幸的心理又重新拨了一下号码,电话那头终于听到喘气的声音。“喂,是妮子吗?”母亲气喘吁吁地问道,一定是她听到电话声,跑过来接的。“嗯,妈,麦子割完了吧?累坏了吧?”说完这句话,当时心里酸酸的。“割完了,不怎么累,还好。你自己在那边要多注意身体,不要担心家里,我和你爸都很好。”母亲用响亮的嗓音和我说着,其实母亲怕我担心她而不能专心工作。母亲的声音虽然很洪亮,但却掩盖不了那份疲惫不堪的倦意。电话这头我一直沉默不语,过了许久和母亲说了一句:“妈,麦子收割完了,我们就把地租出去吧,到时你和爸就来我这,暂时先将就一下,以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故作轻松地说,但此时不争气的泪水已经在眼睛里打转了。“嗯,到时再说吧,我和你爸身体还行,还能再种几年呢。”其实今年母亲已六十有余,已是花甲之年了。母亲听到电话这头又是无语,她也知道我的心思。因为母亲知道我为此事也曾在无数个夜里无法入眠,于是就安慰我说:“没事的,你不要想那么多,你不也是刚工作吗,再过两年,我和你爸就到你那儿去。”母亲见电话这头还是沉默,于是就顺我的意说:“好了,好了,妮子,地不种了,你也不要多想了,只要你好,我们就什么都好。”听到母亲宽慰的话,我的心情沉重而又复杂。放下电话,一股暖流的冲动终于还是破堤而至,无法阻挡。二、(详见教材P47“写作实践”二)【写作提示】

有许多事物常能唤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激起我们感情的波澜。选择一个物品作为“动情点”,写一篇回忆性文章,应注意三点。一是这个物品是故事的纽带或矛盾的焦点,写出来具有可读性或者说具有美学意义,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如初中教材中一篇课文《一件白衬衫》,“我”的这件衬衫是周总理赔“我”的,周总理的车曾经剐破了“我”的衬衫,“我”毫不介意,可总理执意要赔偿,于是围绕这件衬衫就有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件衬衫也成为总理爱人民的见证。二是处理好“动情点”的位置,恰当地使用不同的叙述方式让“动情点”更突出,也更感人。三是最好采用“纵断面”与“横断面”结合的结构,这样既有利于把事件叙述完整,又避免平铺直叙,利于突出主要内容。【写作例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就在昨晚我还伸手摸了摸枕下的稻草绳,胸中的热血流遍全身……母亲啊,您可曾知您坐在门前编织稻草绳,那蓝布褂,那双敏捷而勤快的手将稻草一颠一颠地编成草绳——那幅画面伴随了我十几个春秋啊!母亲啊,那是永不褪色的记忆,伴了我一年又一年……还记得你那次生病,恰好我放假回家,父亲给了我一把零钱,让我给您买点您爱吃的菜。我低着头行走在人群中,带着上次考试的悲伤,走得缓缓的,在这喧闹的市场上,我无心观察周围形形色色的人,只顾伤心地走着……偶尔间,抬头望望菜摊,寻找您爱吃的菜。其实我根本没曾想过您爱吃什么,只是记得您爱吃我爱吃的菜……又是偶尔抬头,老伯正在用稻草绳绑着菜,那好眼熟的稻草绳……这不是母亲一直编着的稻草绳吗?母亲单薄的身体倚在门前,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了绳子……还记得那个夜晚吗?天黑黑的,父亲在屋内抽着闷烟,烟雾缭绕,您依旧在门外编着草绳,手一颠一颠的,稻草就编成了草绳。我的心沉沉的,再也无力开口要开学后的学费……时间好像在那一刻停留,静得可怕,就如我沉沉的心。那句“爸妈,我不上了”在口中转了几圈又咽了回去,只有我自己知道,我对学习是多么渴望,可家中……母亲,您的手依旧在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绳的一部分。父亲猛地捏灭了烟,起身去了邻家,我依旧心沉沉的,您依旧手一颠一颠地将稻草编成草绳……我回过神来,匆匆地买了您应该爱吃的菜,不忘要了根草绳……母亲啊,我就是您手中的草绳,从小编到大……您那在门口编草绳的背影,那双一颠一颠的手在我的记忆里永不褪色。后来求学的路上,我总不忘将一根草绳放在枕下,看到它,我就看到了您的身影,您那双永不停息的手,和那一颠一颠的稻草绳,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您用那双手告诉了我什么是自强不息……我在您的那双手下成长,同稻草一样由草变绳……您的那双手陪我走过了一夜又一夜,时间永远吹不落您手中的稻草绳,更吹不落那双一颠一颠的手……三、(详见教材P47“写作实践”三)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的“动情点”是爸爸妈妈在一起缝窗帘的那幅温馨的画面。每句话、每个动作都细腻、传神,在此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绘,也没有过多地抒情,而这用细节描写营造出的美好情境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那样的真挚感人。文章托出“动情点”后,就用“我像是突然醒了过来,看见幸福就在身边,发现美就在这里”一句话点明题旨,结束全文,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方法例说1.淡妆浓抹总相宜——两法巧现“动情点”“动情点”在文章中的作用异乎寻常,但对其渲染的方法则无定规,可以是浓墨重彩,也可以是用白描。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不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不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使用白描手法凸显“动情点”,一定要注意前文的渲染和铺陈,无论是记叙、议论还是描写,都要去烘托它,如“众星捧月”般捧出它,让它闪亮登场,成为全篇的高潮。“动情点”出现后的部分要适可而止,不拖沓,更不要节外生枝。例如2011年高考上海卷一考生写的《心雨》,开始就精心渲染了动情的氛围,也精心设计了动情点,昏迷很长时间的父亲,第一次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着急地追问:“孩子,孩……”,让读者为之动容。而且,文中先后多次设计动情点,比如,昏迷醒来后的年夜饭和大学通知书,父亲第一次打孩子,为给孩子攒学费父亲守望玉米,一直到窃贼的黑手砸向父亲……每一个细节,都是动情点。文章以朴素的手法,娓娓道来,却是细心勾画,浓墨与素描巧妙结合,讲述了一个不能轻易过去的故事,却又是人生中不能不过去的故事。生活底蕴之丰富,细节之真实,情节之巧妙,深深打动阅卷教师,被确立为2011年上海阅卷的一类卷标杆作文。心雨题记:是谁让我们难以记忆,又是谁让我们难以忘记?谁能笑着让雨湿了心芽?能过去的当然过去,不能过去也仍然要过去。人总是在无奈中醒悟。窗透初晓,日照西桥,追寻着一丝光亮,他疲困地睁开了双眼。“孩子他爸!你可醒了!”病床边的妻子激动地说。环顾四周都站满了人,但却仿佛没有他所要寻觅的东西,他着急的追问:“孩子,孩……”“孩子上学校了,多亏乡亲们的帮忙啊!孩子他刚走。”妻子打断他的话回答道。听后他才松了一口气,无意中,他摸到了自己被单旁有一淌湿水,还残留着37℃的余温,他咬紧唇边,因为男人不能哭的思想,已在他心里根深蒂固。他没有哭出声,只是泪水太倔强,它……它不听劝拦。将历史翻回故事的扉页。除夕夜,饭桌上摆了几道母亲的拿手菜,虽谈不上什么名贵佳肴,却是父亲最喜欢的家庭小菜,与以往有别的是还多了一盘红烧肉,这顿年夜饭对于他们来说,是何等的奢侈,踌躇满怀的孩子,轻轻递上了一纸大学寻取通知书。这本该是锦上添花,双喜临门的事情,却让他喜忧参半。他点燃了一支烟,气氛一下子沉静了下来,那一夜,家里弥漫着烟草味。孩子是懂事的孩子,自幼勤工俭学,努力学习,每年都能拿到优异的成绩,墙上写满三好学生的“壁纸”,就是他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和安慰。童年的他没有玩具,自制的风筝是他最好的玩伴。当秋风掀起满地黄蝶时,风筝就载着他的梦想在天空翱翔,到黄昏时分,他知道家里需要帮忙,便扯断线让风筝独自游玩,把他的故事讲给云儿听,自己便捡拾着路边的柴枝沿路小跑回家。父亲是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依靠瘦小的身躯独自将整个家扛起。凭着几亩玉米地还不足以维持孩子上学的费用,他晚上还坚持在外奔波。孩子的成绩越来越高,而逐年增长的学费也压弯了他的腰。曾几何时,孩子提出不读书,而选择外出打工来帮父亲分担重担。父亲一怒之下,第一次动手打了孩子,并承诺就算倾尽家产,也要供孩子上学。泪落湿衫的孩子明白父亲的决心后,承诺要好好读书,不再提退学的事。那一次,父亲红着眼眶脸上却挂着一丝笑意;那一次,孩子的童年就画下了句句。转眼已十几个春秋,当年的孩子已成为年轻力壮的少年。为了照看好父亲的那几亩玉米地,他执意拿着哨棒守夜。无奈流年似水飞快,当年健壮的父亲也已憔悴了容颜。为了凑齐孩子上大学的费用,他坚持每晚回来还得去看看庄稼的长势。盈月高挂,月光静谧。守夜站岗的孩子听到了田地里传出一些声响,随后见一个黑影窜入其中。为了父亲辛劳的成果不被窃取,他顾不上害怕,就拿起哨棒紧跟在后面。在田地里他躲在一处揣数着脚步声越来越近,在一处转角对其当头一棒……一个熟悉的身影应声倒下,一座名为父亲的大山就此坍塌。倒地的声响不大,仅使得倒伏的玉米杆呻吟吱呀,却将一个孩子的心震碎成沙。月光透过树梢撒在地上,鳞鳞散散的月光宛如孩子的心般支离破碎。只有布谷鸟红着眼睛在树上喊着:“不哭,不哭……”赶赴医院的救护哀嚎着将这场悲剧传送。一位劳禄半生的父亲被强行进入休眠,一个后悔莫及的孩子彻夜未闭眼。挽着父亲的手,十指相扣,向上帝苦苦哀求,那一夜他泪撒床边……后记:壮阔的臂膀担不起岁月的重量,一切不能忘记的也只能先跨过去,然后在某个人生时刻,它们会突然醒来。生活总是在忘记与铭记之间,让人被成长。

点评:这是一个不能轻易过去的故事,却又是人生中不能不过去的故事。也许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无奈。能深刻地写出这样的人生的体验者,非优秀者不能。其生活底蕴之丰富,细节之真实,情节之巧妙,得文学之真谛。题记与后记的哲理,充满生活体验,具有文化思辨特色,是一篇谭蘅君老师非常推崇的生活化文化作文,成为阅卷场标杆作文,理所当然。2.尺幅千里有洞天——叙事选好“横断面”横断面是一种“浓缩”的结构,如同打开的一个小窗口,从中就能窥探出大千世界。选择横断面,更讲究“动情点”的凸显,能让读者读后过目不忘。它可以是从长过程中截取一段,或事物的一个侧面,或人物活动的一个片断,或一个场面、一个冲突、甚至一个情节,通过精细描绘更集中地表现中心。“横断面”和“动情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恰当地选择好“横断面”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写作中要谨慎、细心,选择最有力度的“横断面”去精心打造。2011年江苏卷命题作文题目是“拒绝平庸”,有位考生的满分作文独树一帜,构思精巧,作者从文化、生态、人生负载三个角度,选取三个片断,既相对独立,又一脉相连,紧扣“拒绝平庸”的主题,或叙或议,叙议结合,在看似“平庸”中“拒绝平庸”,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机智与胆识。拒绝平庸江苏考生一、五只粽子昨天是端午节。清晨,碎碎的晨光落了一地。我睁着惺忪的睡眼,一切都是那么地美好。伴着淡淡的清香,妈妈为我准备了早餐——五只粽子。我狼吞虎咽,吃了四个,实在吃不下了。“赶紧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吼道。“我吃不下了。”我打着饱嗝。“吃不下也要把最后一个吃完!”妈妈边说边强迫我,“你不知道,吃五个粽子就意味着五门高中。”原来因为“粽”与“中”谐音。可怜的屈原啊,您大概不会想到原本为了纪念您的粽子却成了我们的文化“吉祥物”吧?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二、一只鸽子中午,没有喧闹,没有汽笛,很安静。但是,妈妈谋杀了和平!妈妈买了一只鸽子,准备给我炖汤喝。妈妈说她听别人讲,高考前吃鸽子有好处。可怜的鸽子,你是否是那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使者,你是否正浴着夕阳的余晖在广场上悠闲散步觅食;你是否是那只“咕咕”起飞向往绿色与和平的鸽子呢?可怜的“天然之子”鸽子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还要通过高考拒绝我的平庸呢。要怪,你就怪那些乱造谣言、糟蹋绿色的人吧。三、一棵树傍晚时分,金色的夕阳给校园镀上一层金辉。看完了考场,我正欲回家,路过一棵树,但这并不是普通的树,这里香火萦绕,这是一棵“神树”。妈妈硬是拉着我烧上一炷香。我毕恭毕敬,生怕打扰它的清梦。亲爱的树啊,你既不是佛祖参悟众生的菩提,你也与佛道没有任何关系。我赞美你的绿荫,赞美你的清新,但你需要的只是平凡地生长、只是一块可以扎根的寻常土地,你是否“承载”了太多?亲爱的树啊,请原谅我吧,我只是一名平庸的考生,我要通过高考来拒绝我的平庸呢。因为平庸,我们拒绝平庸;但如此“拒绝”,我们是否真的不平庸了?3.文似看山不喜平——巧用叙述连“纵横”为了体现“横断面”处理时结构的基本规则,我们需要运用倒叙、插叙和补叙等手法来处理一些不得不交代的连带内容。采用这多种的叙述方式,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节省笔墨,删繁就简,避免拖沓,给“动情点”的出场和渲染留有充分的空间;二是多种叙述方式的综合运用,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摇曳多姿,闪烁着艺术的光芒。再者,“横断面”的安排,有时也需要遵循时间的顺序,这就需要纵向的连接。2011年广东卷要求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有位考生选取了盛夏夜晚教室内同学们捉萤火虫的“横断面”,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将当代都市人与自然的隔膜,花季学子枯燥的学习生活和快乐好奇的天性这三方面内涵,纵向连在了一起,写得妙趣横生,浑然一体。回到原点广东考生盛夏的夜晚蝉声聒噪,仿佛永无休止地宣泄着对热气的不满。风拢起了清凉的裙摆,明晃晃的白炽灯照着蒸笼般的教室。我随手翻开一本杂志,上面矫情的文字朝着我挤眉弄眼,空洞泛滥的描写令我的胃一阵翻江倒海。忽然,教室后方骚动起来,同学们不怕炎热,挤作一团,各不相让。我好奇地挤过去一看,啊,竟然是两只萤火虫!有多久没见过萤火虫了呢?在童年记忆中,每逢夏夜,我都会在老家的田边抓萤火虫。在潮湿的泥土中,在浓密的苇草中,在清澈的小溪旁,小半夜就能抓到大半袋。有时恶作剧地拨拉一下草丛,那瞬间飞舞起来的流萤就像繁星,带着萤绿色的柔光一直向上飞、向上飞,直至投入漆黑的苍穹,成为浩瀚星河中的一分子……

我从回忆中回过神来,大家都散了,只剩下我还盯着萤火虫。然而它们的情况都不甚乐观,一只卧在盒子底纹丝不动,溅出的萤火已经很暗了;另一只虽说拼命地想逃出这个囚笼,但始终是有心无力。我的心一阵抽搐:怎么办?难道它们会死吗?我真不希望予我以美好回忆的流萤化作尘埃。我鼓起勇气对抓萤火虫的同学说:“你能把这两只萤火虫送给我吗?”“怎么?你喜欢?你这种埋头用功的人也喜欢玩虫子?随便你拿去,又不是什么贵重东西。”我如获至宝似的抱着盒子往楼下冲去。告别了刺眼的灯光,当我踏入花圃时,植物独有的生命气息刹那间把我包围,我的心开始平静下来。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只萤火虫放在一片宽阔的绿叶上。当它们呼吸到自然的气息时,燃起了那熟悉的萤绿色光芒,那么纯粹,又那么充满着生命力。它们缓缓地前进,伴随着雨声清脆的坠落声,两朵萤火没入到黑暗的草丛中去了,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如脉搏般跳动的一明一灭,一明一灭……我直起身来,深深地呼吸了一口清凉的空气,顿时暑热全消。我忽然觉得我们就像是萤火虫,飞进了水泥森林,从此告别了宁静的自然,耳边充斥着迷离的电子音乐,放眼过去多是无病呻吟的文字,我们渐行渐远,似乎离自然这个原点越来越远……但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到了原点,在浮华中回归自然的状态,在喧嚣中回归宁静的心境,更好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各种环保活动、社区文体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风起了,鼓动着我的衬衣与思绪,我下定了决心暑假要回到告别了七年的老家。我祈望着夜风能把一朵萤火吹入梦中,让我回到自然的这个原点。是夜,流萤入梦,我回到了原点。本文以小见大,情节跌宕起伏,巧用叙述连纵横,刻画精妙别具匠心。由在教室争看萤火虫,由“我”讨要萤火虫,再放飞萤火虫,最后梦入萤火虫等几个主要情节构成,融入作者的议论、抒情,生动地表现了都市人渴望回到原点的集体心理。点拨迁移【例文一】

《冬天》【点拨】

本文选取了三个冬天的生活场景:一个是小时候和爸爸、兄弟们在一起吃白水豆腐的情景,一个是和朋友在冬日西湖划船聊天的情景,一个是和妻子、孩子在台州生活的情景。三个片段靠“温暖”串连成篇,换言之,本文的“动情点”就是“温暖”二字,一如作者在最后所说:“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同时这三件事在先后顺序的安排上也是极有序的,它按时间顺序依次展示了少年、青年和中年时的事,用自己人生的轨迹阐释了生活的真谛:有爱就有温暖。【迁移借鉴】

通过这篇例文的阅读,我们应该有如下收获。捕捉“动情点”是文章具有真情实感的根本所在,三个生活片段的共同点在于“温暖”二字,作者敏锐地捕捉每个片段的感人之处。例如第三个片段,冬天的夜晚,大多数人都在匆匆赶路回家,刀子般的西北风刮在脸上,然而到家后,三张并排着的母子的脸,都带着天真的微笑,这是在寒冷的冬夜最温暖人心的镜头。三件事不是同时发生的,有时间跨度和地点跨度,这说明什么?说明选材是选取的“横断面”,说明生活才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库。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灵活地调动记忆、搜索记忆,并且巧妙地安排素材、调配结构,这都是写好作文的必备素质。本文在情感上有一以贯之的核心,在结构上有符合生活的逻辑顺序,是一篇很值得细细品味、学习的美文。【例文二】

《回家》【点拨】《回家》一文的修改是多方面的。首先,修改后突出了“动情点”。在原稿中,期盼与失落的“动情点”没有焕发出应有的光彩,照片这个“动情点”也只是寥寥几句,几乎湮没在文章当中,而为妈妈做饭这一动情点更是平铺直叙,整篇文章情节上没有跌宕起伏,没有高潮迭起,因而情感上也显得很平淡。而修改稿中,作者通过结构的调整形成情感的波澜起伏,又用两段描写照片前后发生的变化以及自己的联想,突出前后对比的效果,一下子就有了扣人心弦的情感节奏。在第三个“动情点”——“我”给妈妈做饭的细节处理上,修改稿也做得很好,通过妈妈在极度疲惫的时候还是想着给“我”做饭,以及看到“我”为妈妈做的饭时表现出来的惊讶和激动,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母女相互的爱和理解,掀起文章的第三次小高潮。其次,作者调整了文章结构。原稿采取的是平铺直叙的纵断面写作方法,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记叙,不能够更好地彰显情感的起伏变化。于是在修改稿中采用了补叙的手法,先写回家时的兴冲冲,紧接着笔锋一转,描绘现实的寂寞冷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把作者当时内心情感的落差展现出来,让读者也不由得觉得遗憾,并且有一个疑问:难道她的父母就这么不关心孩子吗?当然后文给出的解释打消了读者的疑虑,而且更加清楚地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由兴奋到失望,由失望到理解,由理解到以实际行动关心妈妈。从这条线索中,读者应该很清楚地看到情感曲线的变化过程,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结构对文章的表现力的重要作用。另外,作者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润色。【迁移借鉴】

一篇文章,尤其是记叙性的文章,捕捉“动情点”、强化“动情点”是非常重要的,但关键是怎样突出表现“动情点”。这就需要注意一些叙述方式上的技巧,从修改稿中,我们可以看出补叙是功不可没的。在记叙中,让“动情点”尽量延后出现,让补叙、倒叙、插叙等为之服务,这样就避免了平铺直叙。利用补叙,先写回家时的高兴,再写家的冷清,想象和现实有了一个巨大的落差,作者和读者的心都有了一个小小的遗憾,然后,再交待事出有因,打消了读者的疑虑。总之,强化“动情点”,恰当地调整文章结构,突出“动情点”,是我们需要借鉴之处。1.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的“动情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处理的。答案《祝福》的“动情点”是祥林嫂临死前向“我”询问灵魂的有无,随即在万家灯火、祈祷鬼神的除夕之夜寂然死去的情节。为了突出这一情节,突出“动情点”,作者用了倒叙的手法,将其前置,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2.试分析下面一篇文章的“动情点”。心安王建兰草长莺飞的季节,她带着6岁的男孩到公园放风筝。天好蓝,风好柔,大地似绿绿的地毯,柔软又舒适。他们尽情地嬉戏,累了,便躺在草地上讲故事。阳光那么暖,明晃晃地照在身上,让人生出几分倦意,她从恍惚中醒来,身边没了男孩。四周望去,也没有看见孩子的身影。“程程——程程——”没有回声。她慌乱起来,边跑边喊,呼声越来越急促,越来越尖锐。忽然,她听到有人喊道:“有个孩子掉到湖里了……”她奔向湖边,看到层层荡漾的涟漪,像是男孩柔弱的生命发出的最后呼声,她什么也不顾了,纵身跳入水中,抓住那个孩子,托出水面,拼命地往上蹿。幸好,渡船赶来了。许是极度的惊吓,许是耗尽了体力,她昏厥过去了。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把她惊醒,她看到一位母亲抱起了那个湿淋淋的生命。她惊呆了,一下子清醒过来,冲上前去,她看清了,那孩子不是程程。她发疯似的扒开围观的人,哭喊着:“程程——”“我在这里。”这次她听清楚了,是他。她就那么站着,眼泪哗哗地流下来,止也止不住。救护车把她和落水的儿童送到了医院,闻讯的记者来了,让她谈谈救人的感受。她有点胆怯,语无伦次:哪还顾得想什么,只要把孩子救上来,舍上我的命也愿意。多质朴的话语,记者似乎觉得找到了闪光的语言,被救儿童的母亲更是感激涕零。她慌了,忙说:不是这样的,你不必这样,如果知道是你的儿子,我是不会跳下去的,水那么凉,我还不会水,我以为是程程呢……仿佛石破天惊,在场的人听了都议论纷纷,记者也大吃一惊,为她的真实坦诚。“那么是母爱让你奋不顾身以至忘了自己不会游泳?”“不,不是,是责任。”她说,“我只是个保姆,如果小孩出了事,我会愧疚一辈子,一辈子不会安宁。所以,我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让孩子平安,才对得起孩子的家长。”答案古语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天地间,就得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对家庭,对父母,对工作,对社会……做自己应该做的,做自己必须做的,顶天立地,胸怀坦荡。就像文中的保姆,尽责后,才会无怨无悔,才会坦然,才会心安。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付出和收获是一对孪生兄弟,在我们付出了责任后,会收获信任和尊重。这样看来,这篇文章的“动情点”应该在最后一段,救人英雄道出实情,“我只是个保姆”,让读者惊讶之余,生出万分的钦佩之情。“舍身救人”之举来自于一份责任。巧妙的是作者安排“动情点”却是迟后出现,在作出层层铺垫渲染之后,把读者的情感推到了极致。3.题目:快乐。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生活中到处都有欢乐的音符,只要有欢乐的心情,生活便是欢乐的海洋。劳动是欢乐。世界是劳动的艺术品,没有劳动,就没有世界,人只有劳动才有价值,才能得到回报,才能找到欢乐的源泉。创造是欢乐。欢乐就在创新的生活中,当人们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智慧用于创新生活的时候,欢乐之神就会光临。追求是欢乐。没有追求就没有进步,没有追求就没有成功,在追求中释放生命的能量,在追求中展示生命的精彩,追求的每一时刻,都会变成欢乐的时光。奉献是欢乐。世界上真正的欢乐是奉献而不是索取,把自己的智慧奉献给别人,让别人分享,无疑是最大的欢乐。4.请以“掌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与“掌声”有关。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掌声”有形象直观的,有抽象隐含的;有真诚的,有虚伪的……可从正面给以赞赏,可对不良的进行指责(如有的通过新闻媒体给政府机关唱赞歌、粉饰太平等);可以从历史文化、封闭自己方面谈不给以掌声,可以从人的精神生活、思想观念方面点明需要给点掌声。此话题可以从“掌声”的内涵(尊重、善待、支持、信任、鼓励、关爱、自信等)是什么、为什么要给以掌声(谈其作用)、怎样给以掌声(要把握对象、火候等,恰如其分,适时地给以掌声)等方面进行写作,并挖掘其深意。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解读】

人分别三天以后,就不能用老眼光看待他。刮目:擦眼睛,指去掉过去的看法。待:看待,对待。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解读】

谁说人生不能再变得年轻些?门前流水还能倒流向西呢!人总是由青年走向老年,这是自然规律,正像中国的大江大河都是从西向东流一样;作者用门前溪水向西流比喻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仍能焕发出青春的活力,返老还童,形象地说明了对岁月流逝要抱乐观态度。尚:尚且,还能。3.长江刀鱼已成奢侈品长江刀鱼,著名的长江三鲜之一。它味道鲜美,与鲥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曾几何时,刀鱼也只是寻常百姓家的一道菜,几块钱就能够买一斤。但是您知道现在刀鱼卖多少钱吗?最贵的一斤要卖到8000元钱。不折不扣,刀鱼已经成了奢侈品。刀鱼之贵,早已不是新闻,但今年则显得格外吸引眼球。一方面,现在需求量很大,不只是长江边上的人们想吃刀鱼,现在是全国的有钱人都要吃刀鱼,刀鱼甚至成了身份的象征。另一方面,刀鱼产量很低,低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渔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虽然今年的捕捞期还未结束,但是作为当地渔民一年中最好的创收来源,刀鱼产量几乎为零。历史上刀鱼曾经占到了长江鱼类捕捞量的35%到50%,也就是说从长江里捞上来的鱼当中1/3甚至于1/2都是刀鱼。孰料,短短十多年时间,长江刀鱼就成了稀罕之物。素材品析:刀鱼的消失,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思索与无法愈合的伤口。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生命线的破坏,导致刀鱼洄游活动终止;水质的整体下降,导致了刀鱼生长环境的破坏;人类的大量捕捞,导致刀鱼数量急骤减少。如果没有了刀鱼,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许并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可刀鱼毕竟是生态破坏的一个缩影,当所有的野生动物都成为奢侈品的时候,想一想,那时我们除了拥有金钱,还会有什么?4.一页纸一包盐的文化重量“台北故宫50年仅丢一页纸一包盐”。这是台北“故宫”首位女院长周功鑫接受大陆媒体采访时所说的话。1962年正式动工落户的台北“故宫博物院”,经历半个世纪的风云,当年从大陆运往台湾的2972箱文物中,除了一页纸和一包盐之外,其他全部在册。这个信息,令人感慨唏嘘。要知道,去年北京故宫连发“十重门”,曾让人感觉到北京故宫丢失与毁损了太多东西。台北故宫那页纸与那包盐是怎么丢的呢?据她介绍,早在1969年,台北“故宫”打算出版发行《满文原档》,只能把书送到院外拍照,结果其中一页纸找不到了。至于那包盐,是清朝宫廷保留下来的新疆进贡的湖盐。由于年代久远,盐挥发了,只剩下外包纸。然而台北故宫没有把这些问题简单推给历史原因、客观条件、自然因素,而是吸取教训,在文物保护与管理方面,极其小心,非常专业,建立了监控系统,还针对特定天气、地质条件等采取保护措施。周功鑫自信地说:“至今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文物损坏的事件。”素材品析:一张纸一包盐,可谓寻常不过。可关键是,透过一张纸、一包盐,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态度。如果将这些文物视为具有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视为文明的载体,那么它们就变得不可轻视了。台北故宫的反思,让我们明白了许多道理:只有真正懂得了尊重文化的价值,才能保护好藏品,才能让故宫成为传播文明的圣地。5.观念决定优劣不少人奇怪,德国人制造出的机械怎么会那么坚实耐用。德国加入了欧共体后,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是在观念上,德国人与别国根本不同。在试飞阶段,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照例将“精心养护”“小心爱护”的字样贴在机舱的醒目位置上,以提醒前来试坐的顾客们处处小心。这几乎是全世界的生产商们所惯用的“提议”。而德国人却按照自己的观念,请前来试坐的每一位顾客,对机舱内的所有设施尽可能地折腾,比如厕所门,你可以尽力地硬拉硬拽,甚至摔打;对你的座位,你尽可能地摇晃,甚至拆卸;凡是开关、按钮、能转动的地方,希望你用最大的力气去扭动;抽水马桶、餐具、顶灯开关……你都可以以破坏式的方式使用。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分都暴露了出来,最终得以加固完善。素材品析:1.德国人的产品之所以经久耐用,原来在于他们对产品试验时与众不同的观念。德国人从来不主张让人去小心爱护,因为一件产品是否耐用,完全是厂家的事。2.产品质量是进入现代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而先进的价值观念则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3.质量是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的综合反映,要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入手。而民族的素质,主要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价值观念、传承精神和文化传统。6.詹姆斯·卡梅隆:潜入深海的“阿凡达”前不久,曾执导过《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化身为探险家,下潜至地球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挑战人类深海潜水极限。“我觉得自己真像是去另外一个星球走了一遭,”从西太平洋海平面下约7英里深的那片黑冷之地回来后,卡梅隆说道,“这真是梦幻般的一天。”继1960年两名男子对这一太平洋最深海沟进行了一次20分钟的造访之后,卡梅隆成为只身潜入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第一人。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人迹罕至,所以乍一看十分荒凉。但十分奇怪的是,卡梅隆拍出来的第一组画面中,却散发出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当你意识到在这广袤、黑暗、未知的海底中,自己是多么渺小的时候,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与世隔绝感。”这位曾拍摄过《泰坦尼克号》的导演说。“我把这次探险当作一个开始,”卡梅隆说,“这并非浅尝辄止的一次经历,而是一个探索新领域的开端”。素材品析:卡梅隆的事例为什么让人惊叹?因为他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