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新闻)知识梳理

一、单元主题

认识新闻

二、单元任务

任务一:新闻阅读。

目标:阅读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

作品,了解新闻内容,把握各自特点,学习读新闻的方法;养成阅读

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新闻本身的发展。

新闻,是指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

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一般分为:

①消息,指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

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②通讯,指比消息更详细、

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等。

③人物访谈,指就某人、事、问题等专访相关人员,运用谈话纪

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新闻体裁。

④特写,指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

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的新闻体裁。

⑤报告文学,指在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

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新闻一般包括

①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标题分为主题(正题)、引题(眉题)、

副题(次题)等。作用为: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题,

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

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②电头:交代发文的通讯社和发文的时间、地点等。

③导语:交代新闻的核心事实,揭示新闻的主题思想。一般有:叙

述式、描写式、提问式、结论式、号召式、评论式等。

④主体:全面介绍新闻的主要内容以及反映的主题思想。

⑤背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一般分为人物背景、

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等。

⑥结语:新闻的结束语。主要表述分析、启发、号召、展望等内

容。

阅读新闻的方法:

①体会标题蕴含的信息。阅读标题,揣摩标题包含的内容,比如

把握新闻表述的对象,体会标题体现出的情感等。

②把握记叙的六个要素。阅读文章,把握记叙六要素,即时间、

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发展、结果等。

③把握结构和概括中心。分析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比如叙述的

方法(顺序、倒叙、插叙等);概括文章表达的中心,比如通过新闻的抒

情、议论部分把握新闻中心思想等。

④分析新闻的语言特色。可以从新闻使用的词语、修辞以及长短

句的使用等方面体会新闻的语言。

⑤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分析新闻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

情、议论等)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等。

任务二:新闻采访。

目标: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自主确定报道题材,制

订采访方案,草拟采访提纲,分小组进行采访实践,搜集新闻素材。

第一步:选题构思,新闻选题的产生需要的是一双好奇的眼睛、

一对灵敏的耳朵和聪明的大脑。

第二步:资料调研,资料调研帮助充实报道,扩展思路,并问出

有价值的问题。

第三步:确立报道焦点,写出新闻要点。

第四步:素材采集,要采集的素材包括文字报道中的直接引语、

广播报道中的声白、电视报道中的画面,最后还有照片。素材采集时

要注意平衡信源,采访不同观点的人士。

第五步:报道框架,正式写作前,需要回顾一下收集的素材资料。

围绕新闻焦点和选题,确定新闻报道的取景框架,并围绕新闻框架,

在采访笔记中标出、选择出那些相关的引语、细节和背景。

任务三:新闻写作。

目标:1.必做任务,每位同学写一则消息;

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极为

常见,运用广泛。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必须

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本单元所选的消息,在今天看

来已经成为“旧闻”,而在发表的当时,报道的都是刚刚发生的事,

有很强的时效性。

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

的主要内容,如《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止匕外,标题还要尽可能重点

突出,简洁醒目。如《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三十万”“胜

利”“南渡”这些关键词,突出了消息中最具新闻价值的要素,很容

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其次,要合理安排正文的结构。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导语是用简要的文

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新鲜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消息的要

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

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导语所揭示的

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的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大军勇往直前、敌军纷纷溃退的战况,

还精要地分析了敌军惨败的原因,内容相当丰富。

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

“倒金字塔结构”。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讲述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此后随

文章的展开,事实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如果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

放在新闻事实的后面。

再次,要写好导语。导语是消息的核心,也是消息这一新闻体裁

的重要特征。著名记者范长江说:“新闻写作对导语的要求很高,要

写得有魅力,令老百姓看了非读不可。”甚至有学者认为:“写好导语

等于写好了消息。”在写作时可以参考下列要求,反复琢磨。

最后,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简练、易懂,在此基础上,可适当讲

究生动形象。准确,是指语言表述要与新闻事实本身高度吻合,不能

夸大或缩小,也不能含糊其词。简练,是指在呈现新闻事实的时候要

讲究语言干净利落,删去多余的文字。易懂,是指写消息时要有读者

意识,考虑受众需求,尽量采用大众化的语言,不用生僻词语,少用

专业术语。写完一则消息后,可以根据上述要求,修改文章的语言。

同学们要反复体会教科书中三则消息的语言特点,也可以关注身边的

各种媒体,看看它们发布的消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三、其它知识点

(一)《消息二则》

1、文章主旨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

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

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

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

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

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2、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

立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之一。主要作品集有《毛泽东

集》《毛泽东文集》;著名诗词有《沁园春·长征》《七律·人民

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3、创作背景

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

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

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仍然负隅顽

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1949年4月2

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毛泽东发布了“向全国进军”

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20日子夜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夜,毛泽东

撰写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2日2时,新华社全文播

发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军万船齐发、突破敌

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4、重点词语

1.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抵挡。

2.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

被迅速摧毁。

3.业已:已经

(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文章主旨

这则消息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奖的相关信

息以及诺贝尔奖的有关知识,表达出了作者对诺贝尔及获奖者对人类

贡献的高度赞美。

2、背景简介

1860年诺贝尔开始研究硝化甘油,但在1864年工厂爆炸。为了

防止以后再发生意外,诺贝尔将硝化甘油吸收在惰性物质中,使用比

较安全。诺贝尔称它为达纳炸药,后获得专利。1875年诺贝尔将火

棉(纤维素硝酸酯)与硝化甘油混合起来,得到胶状物质,称为炸胶,

比达纳炸药有更强的爆炸力,他的这项发明也获得专利。他还有许多

其他的发明,在橡胶合成、皮革及人造丝的制造方面都获有专利。诺

贝尔经营油田和炸药生产,积累了巨大财富。根据诺贝尔的遗嘱,他

逝世后将遗产大部分作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约20万美元)奖给前一

年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方面对人类做出巨大

贡献的人士。这就是诺贝尔奖,于1901年第一次颁发。

(三)《“飞天”凌空》

1、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特写的形式叙述了吕伟跳水的过程以及产生的反响,再

现了“5136”这一跳水动作的优美,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了对

运动员的赞美之情和身为中国人的骄傲之感。

2、作者简介

3、重点词语

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如梦初醒:好像刚从梦中醒过来,形容刚刚从糊涂、错误的境地

中觉醒过来。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翘(qido)首:抬起头来。

屏(bing)息:暂时抑止呼吸。

悄(qido)然:形容寂静无声。

(四)《一着惊海天》

1、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

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

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背景简介

获悉我国将首次组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起飞的消息后,记者多

方协调,随直升机飞降正在海上训练的辽宁舰,从高空中目睹了“航

母就像汪洋中一片树叶。”现场采访中,记者获取了独家进入采访部

位-辽宁舰岛塔台采访的机会,充分利用这个视角,全过程见证我国

舰载战斗机首次着舰起飞。

3、重点词语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

婵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五)《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文章主旨

本文就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这一新闻事实发表评论,指出

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共同的记忆o通过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与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

顽固态度相对比,强烈谴责了日本右翼分子的无耻行径,表达了中国

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与磅礴力量。

2、作者简介

“钟声”是《人民日报》以此为笔名的国际评论,是“中国之声”

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取“警世钟声”的寓意。自2008年

11月此笔名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3、故事背景

2014年2月27口,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

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决议

的通过,使得对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上升为国家层面,表明了中

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2014

年12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出席首个国家公祭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公祭日上讲到: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

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

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

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

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

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

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根据国务院批复,自2014年起,每年

的12月13日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主会场下半旗。

4、重点词语

1.初衷:最初的心愿。

2.杀戮:杀害侈指大量地);屠杀。

3.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4.抵赖:用谎言和狡辩否认所犯过失或罪行。

5.妄图:狂妄地谋划。

6.辱没:玷污;使不光彩。

7.吃语:梦话。

8.遁形:隐藏形体。

9.铭记:深深地记在心里。

10.彰显:鲜明地显示。

11.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

人间。

12.国残:为国牺牲的人,这里指死难得军民。

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