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年级上册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2024.9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

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我们一直强调把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我们又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我说过,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

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

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

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比如,天下为公、

讲信修睦的社会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相通,民为邦本、为政以

德的治理思想与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融,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担当与共产党

人的革命精神相合。马克思主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握人的本质,中华文化也把

人安放在家国天下之中,都反对把人看作孤立的个体。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

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

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

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

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

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

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

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

中国气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第二个结

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

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文化的意义,在于总结人类生活实践的历史经验、引导实践主体创造新的生

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成为改变世界和改易人性的伟大力量。马克思指出“人的根

本就是人本身”,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尊重人、爱护人、发展人的人类新

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文化人”,造就新时代的实践主体。马克思认

为,“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

个体发展的历史”。“个人的充分发展”是“最大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决定

因素。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

力量,就必须培养兼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素养的时代新人。这

就栗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

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

界、指导实践”;“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深刻理解古代中国

、现代中国和未来中国的常与变;“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养成昂扬向上

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我们要在具体实践中把“两个结合”的思想内化,

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现实主体的德性,形成新时代实践主体的浩然正气、崇

高境界和思想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化成天下”,体现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

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全过程。人类社会有机体是一定的物质生活、社会

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与文化形态相互交织、互动的整体。中国式现代化的

文化形态体现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中,渗

透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引导中华民族创造全体人

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

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传承、创新中华民族处理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等问题的普遍智慧和生机活力,是“中华民族

必然走自己的路”的文化表达。从人类文明史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扬

弃人类在“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等历史阶段的

文明成果,不断创造''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

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提供化解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社

会危机、生态危机、精神危机等尖锐挑战的中国方案,回答人类走出资本主义、

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

之问。

(摘编自杜运辉《创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一直以来立足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积极探索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两个结合”正是我们早已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B.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想信念、政治观念、人性本质等多方面

有着高度的契合,因而才促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两个结合”。

C.只有培养出兼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素养的时代新人,才能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D.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在不断地扬弃和创造中,逐步提供着化解危机的中

国方案,回答人类发展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又在理论色彩、社会背景诸方面存在差异,

这为二者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能。

B.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可借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生产力关系的论断,从

历史角度把握中国的常与变。

C.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人类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与中华文明突出特

性的有机统一,充满智慧和活力。

D.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要扬弃人类一些文明成果,体

现出人与物的辩证统一。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着重论证了“两个结合”中“第二个结合”的内容,条理

清晰。

B.材料一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主要原理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互成就的观点时,

更侧重后者的作用。

C.材料二第四段在论证时侧重人类文明史角度,善于运用长句和排比修辞,增

强了论证效果。

D.材料二主要运用了马克思和习近平的经典理论,在演绎推理中对中国式现代

化的文化形态展开论述。

4.材料一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内涵丰富,表述生动,请进行分析。(4分)

5.两则材料都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它们是从哪些方面对此进行阐

释的,请加以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走严庄(节选)⑴

茹志鹃

部队天天行军,有时五十里,有时七十里,大片大片的土地从我们脚下伸展

开去。地里的庄稼苍黄了,成熟了,然后,我们走的路边,就是光秃秃、黑油油

的土地。那大片大片的土地,又落下麦种。麦种具有穿山之力,它不畏严寒,不

畏风霜,在土里渐渐地发芽了,出苗了,然后绿茵茵地满铺在黑土上。我又二次

来到了严庄。

我赶到严庄的时候,天已大黑了。我人还没进庄,迎面就扑来一股强烈的布

焦臭,我的心不禁怦怦地跳了起来。

严庄怎样了?收黎子怎样了?老马那支枪是埋起来了,还是继续背在严庄人

的身上?我一弯腰,朝庄里小跑起来。

星光下,我看见庄里许多草房没有了,只剩下一些残缺焦黑的泥墙,墙里墙

外,碗磕破棉絮铺了满地,但是那些烧剩的焦木断梁,已整齐地堆在一起,空场

上也排满了一堆堆砌屋用的泥砖。在朦胧的星光下,严庄显得安静而又严峻。

我在来全原来的屋基角落上,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茅草地庵子里看到了收黎子。

她稍稍黑瘦了一些,眼睛显得大了,正席地坐在一层薄薄的麦秸上,静静地低着

头,在油灯下专心一意地修理一只筛面用的筛子。她将那极细的马尾,在筛子的

破洞上慢慢地织出经纬,织得是那么细,那么密。仿佛,这里也没有敌人来过,

外面那倒塌的泥墙,也并不存在。啊!收黎子,你是看不见,还是全不在乎?你

却是静静地低着头,在准备麦收用的工具。

她一抬头看见我,并没觉得奇怪,朝我笑了笑,但是接着她一反素来的安静

沉着,站起身团团转地忙了起来。她开开锅盖,拿拿水瓢,抱一把草,又打开一

个什么包包。她手忙脚乱地忙了半天,给我端来了一碗热水。经过这一阵忙,她

平静下来了,又恢复了她原来那种从容不迫的气度,拉着我的手,坐在我身边。

我问她敌人来的时候,她怎么过的。

“蹲野地呗!”她说得很简单。

“来全呢?”

“他?他带了看家队,据了那支枪,到处转悠,到东放一枪,到西放一枪。”

她说到这里笑了,大概是想起了这些零星枪声的效果吧!我看看屋里只有她一个

人,便问道:“小全呢?”

收黎子把眼光避开了,停了一会儿说道:“你知道,分了地以后,小全是多

高兴,种上了麦以后,他就老去地里望,计算着今年过年吃白面饺子。敌人来了

以后,我们都蹲在野地里,又冷又饿,可孩子还惦念那块麦地。谁料到半夜里,

我打了一个盹儿,这孩子就跑回去了……”收黎子停住了话,把油盏里的灯草拨

了拨,压抑了一下感情。

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她知道孩子上哪里去了,她也知道孩子是不会回来

了,她不哭也不作声,只是呆呆地坐着,来全带了看家队不在跟前,大家怕她憋

坏了,劝她放声哭一下。她摇摇头,还是不哭也不作声,一直等到日头傍山,她

才开口对大伙说:“我悄悄去看一眼,看一眼就死心了。”说着她就走了,谁也

拦不住。她一走,庄里人怕她有闪失,就赶紧派人去找来全。

夕阳西下,敌人最忌怕的夜,即将开始了。收黎子连爬带走,来到严庄西头

的士岗上。她看见焦黑的严庄在冒烟,火舌舐过的门洞,像一张一张乌黑的大嘴。

几个敌人缩着头抱了枪,踢着地上的枕头、筷子,踩着碎碗磕和晒干的辣椒在放

哨。风跟着他们的脚跟扬起灰烬,然后又在树上打起嗯哨……

“小全在哪里?……”严庄沉默着。

收黎子忽然明白,仅仅把敌人从严庄赶跑是不行的,赶到哪里,哪里就会出

现严庄,是敌人,就得干脆彻底地消灭,而不是赶跑。收黎子暂时忘了小全,忘

了那种单纯属于母亲的痛楚,她趴在土岗上,什么都看在眼里。什么都记在心里。

就在这时候,她忽然看见来全从侧旁爬来,铁青了脸,大口地喘着粗气。来全没

说话,只是带她绕过庄子,把她带到东头的松林里。收黎子刚在松树后面伏下,

只听见屋前的场地上传来一个孩子的喊声,“不!不!咱不跪!”这是小全,小

全在喊着什么?……收黎子心都发颤了,一把就夺去了丈夫手上的枪……

,,砰”的一声,老马留下的那支枪响了。敌人不知哪里来的枪响,顿时惊慌

失措。收黎子颤颤地拿着枪,挺立在松林前面,虽然没打到敌人,她也觉得快意。

来全一把把她推进松林,拿过枪对准场上骚乱的敌人又打了一枪,然后和收黎子

回身飞奔。收黎子挣脱手,回过身来,她要最后看看小全。她看见儿子安静地躺

着,面对长空,躺在敌人的血泊中。周围的敌人在叫喊,枪在响,风在上空厉声

尖呼,儿子是在战斗中停止了呼吸。收黎子回转身,狂奔起来,她不是逃,而只

是在高速度地飞跑,向一个目标,一个她认定了的目标飞跑。严庄不再沉默了。

我决定栗走了,收黎子叹了一口气,说:“来全他们那些看家队走了,我们

栗看家,栗建设,这担子可重啊!”

看家队出了门,他们支援解放战争去了,严庄的人,担起了看守这份大“家”

的任务,严庄的主人们,他们的力量正在越出它的范围,推动历史向前。

我走了,远离了严庄,可是我觉得胜利伴同着收黎子总跟着我,每一个战士

后面都有她,微黑的脸上,沉静而坚决。她叮嘱我们的话,往往只有一句:“栗

彻底地消灭敌人,保住咱的好光景。”

是了,大爷们,大娘们,小全的爷,小全的母亲,我们的力量汇集在一起,

就能战胜一切敌人,因为,我们的名字叫“人民”。

(有删改)

【注】为了开展革命工作,“我”曾三次到达严庄,文章节选部分是“我”第二

次到达严庄的见闻。小说中的“我”是一位年轻女干部,一走严庄时曾领导严庄

人民进行土改运动。“我”见证了收黎子由一个娴静温顺的年轻媳妇到勇敢干练

的支前队长的成长和进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的环境描写以土地为中心,突出了时间的变化,为全文奠定了

凄凉的感情基调。

B.文章第三段以三个连续问句表达“我”对严庄和收黎子的关心,且为下文收黎

子夺枪反击埋下伏笔。

C.文中收黎子看到“我”之后的几个不连贯的动作,从细微处展现了她内心的慌

乱与激动。

D.“严庄不再沉默了”与前文“严庄沉默着”形成对比,写出了严庄人民由不知反

抗到奋起反抗的转变。

7.关于文中“收黎子发现小全不见了”这一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本段可以看出,严庄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严庄人民心地善良,互帮互助。

B.收黎子的两个“知道”与下文小全躺在血泊中形成照应,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

C.本段通过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足见收黎子是一个理智的母亲。

D.本段内容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也使得收黎子的形象逐步丰满、高大起来。

8.小说中的物象往往具有多重作用。本文中的“麦”多次出现,它具有怎样的作

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9.文中使用“我”“你”“她”三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上①以阳夏侯陈稀为相国,监赵、代边兵;稀过辞淮阴侯。淮阴侯挈其

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日:“子可与言乎?”辅日:“唯将军令之!”

淮阴侯日:“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

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

也。”陈稀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舜常慕魏无忌之养士,及为相

守边,告归,过赵,宾客随之者千馀乘,邯郸官舍皆满。赵桐周昌求△见上县宣

舜宾客甚盛擅兵于外数岁恐有变,.上令人覆案缔客居代者诸不在彖多良引缔。

缔恐,韩王信②因使王黄、曼丘臣等说诱之。

太上皇崩,上使人召辅,缔称病不至;九月,遂与王黄等反,自立为代王,

劫略赵、代。上自东击之。至邯郸,喜日:“缔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

能为矣。”周昌奏:“常山二十五城,亡其二十城;请诛守、尉。”上日:“守、

尉反乎?"对日:“不。”上曰:“是力不足,亡罪。”上令周昌选赵壮士可令

将者,白见四人。上嫂骂日:“竖子能为将乎?”四人惭,皆伏地;上封各千户,

以为将。左右谏曰:“从入蜀、汉,伐楚,赏未遍行;今封此,何功?”上日:

“非汝所知。陈舜反,赵、代地皆输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

独邯郸中兵耳。吾何爱四千户,不以慰赵子弟!"皆曰:“善!”又闻缔将皆故

贾人,上日:“吾知所以与之矣。”乃多以金购缔将,缔将多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将之叛》)

材料二:

陈辅之反,常山郡亡其二十城,周昌请诛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

罪。”守尉视属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请诛,正也。虽然,有辨。寇自内发,

激之以反,反而不觉,觉而匿不以闻,不为之备,不亟求援,则其诛勿赦也无疑。

寇自外发,非其所激,非所及觉,觉而兵已压境,备而不给,待援不至,其宥也

无疑。故立法者,无一成之法,而斟酌以尽理,斯不损于国而无憾于人。陈人之

反,非常山之所能制而能早觉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原情。虽然,止

于勿诛而已矣,其人不可复用也。所谓“近死之心不可复阳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上:汉高祖。②韩王信:韩国贵族,汉初被汉高祖封为韩王。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赵相周昌求入见国上固具言回辘宾客甚盛回擅兵于外回数岁回恐有变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图,是谋取、设法取得的意思,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中的“图”意思不同。

B.引,是牵扯、引出的意思,与《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中的“引”意思不同。

C.爱,是吝惜、舍不得的意思,与《齐桓晋文之事》“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

爱也”中的“爱,,意思相同。

D.闻,是使听到的意思,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中的“闻”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让陈新出任赵国相国,统率赵、代之地的兵马。陈躺前去向淮阴侯韩信

辞行时,二人密谋反叛。

B.陈新谎称有病未赴汉高祖的征召,而后便与王黄等人起兵谋反,自称为代王,

掠夺了赵国和代国。

C.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汉高祖任命四位赵国壮士为将领,又想出了对敌策略,

展现其变通思维。

D.王夫之以假设、比喻的论证方法分析了汉高祖对待城池失守的官员的做法,

并对此进行了评价。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缔不南据邯郸而阻漳水,吾知其无能为矣。(4分)

(2)故立法者,无一成之法,而斟酌以尽理,斯不损于国而无憾于人。(4分)

14.汉高祖和王夫之对常山郡城池失守之事中处理官员的观点是否相同?请简要

分析。(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大涤山

叶绍翁

倦身只欲卧林丘,羽客知心解款留。泉溜涓涓中夜雨,天风凛凛四时秋。

虎岩月澹迷仙路,龙洞云深透别州。九锁青山元不锁,碧桃开后更来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在世事沉浮中深感疲惫,一心向往山林生活,希望山中道士能够

真心地挽留自己。

B.颔联从听觉与触觉角度,写山中泉水涓涓不息,天风凛凛带来丝丝凉意,生

动形象,易于感知。

C.尾联写大涤山峰峦相扣,仿佛九锁连环,既写出山势险峻,又暗寓作者在山

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D.本诗将直抒胸臆、简洁叙事、生动写景巧妙地融为一体,抒发了作者对宁静

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

16.本诗颈联营造的意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

澹兮生烟”的意境相似,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用“,”两句强调从师是为了学习“道”,

和老师年龄大小无关。

(2)《客至》中描写诗人欲盛情招待,但因家贫且远离街市,以致酒菜欠佳而

心怀歉疚的句子是:“,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

阔的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在年轻人中,(甲)。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景漂”

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答案是“景

德镇”。

有媒体考证,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

一项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是,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

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A”o

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酸甜苦辣,如果非要

归纳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重启人生。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

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

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有人想栗成就一番创作事业,有

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有人只是单纯想“复得返自然”。但B,都是

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调整到忠于自己内心的频道上。

景德镇,(乙)。跟一线城市比,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门槛极低但

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

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镁光灯下的“景漂”

显得更加迷人。

①对于不少人来说,这里是一个完美的梦想孵化器。②成为“景漂”,不仅

契合了当下不少年轻人更松弛、更自省的人生态度,③成本而且似乎尚可承受,

就算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④摆脱过去的成功学叙事,找寻并成为另一种生

活,在这里真的成为可能。⑤从这个角度说,“漂”不过是表象,⑥“景漂”更

像是他们对自己这种生活状态的自嘲或者自娱自乐。

18.文中第五段用“梦想孵化器”比喻梦想安放之地,使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请

以“雨”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暗喻;暗喻贴切,表达流畅。

(3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请用一个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概括文本第四段内容,不超过60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奥运赛事的进行,中国“00后奥运小将,展现真正的松弛感”的话题迅

速走红,他们努力拼搏,实力超群,从容淡定;全红婵挂满迪士尼玩偶挂件的''痛

包”和丑鱼拖鞋充满了生活趣味;夺冠后陈艺文给昌雅妮的公主抱,……他们用

松弛感为严肃紧张的竞技赛场添加了活力,展现了年轻一代运动员的独特风范。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你以“松弛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1.C(A“一直以来”“早已得出”错;B“人性本质”错;D“化解危机”

错)

2.A(不合逻辑)

3.B(“更侧重后者的作用”错)

4.①这句话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不是松

散的、浅层次的结合,而是有机统一、高度融合并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内涵

丰富。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奥晦涩的哲学理论阐释得深入浅出,通俗

易懂,表述生动。

5.①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形成是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相

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以文化人”,造就新时代具

有浩然正气、崇高境界和思想力量的实践主体;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化

成天下”,引导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回答人类之问。

(二)现代文阅读n

6.B(A“为全文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错;C“激动”错;D“对比”错)

7.C(“足见收黎子是一个理智的母亲”错)

8.①“麦”具有象征意义,暗示主题:麦种不畏严寒与风霜,毅然发芽,

出苗,象征了抗日军民不畏困苦的斗争精神和努力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念。

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小全盼望着麦收后能吃上白面饺子,甚至无惧敌人跑

去看麦地,体现出小全对麦的珍视,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小全惦念麦地,才独自离开,遭遇敌人,不幸遇难,

由此推动了后面收黎子的行动和成长。

9.①对收黎子认知转变和意识觉醒的肯定。文章以“我”到严庄之后的见

闻和感受直接表达了对收黎子成长进步的肯定。②对收黎子平静面对战争的震惊。

文章运用第二人称“你”,创设与收黎子直接对话的场景,便于“我”直接发出

慨叹。③对敌人的愤恨之情。文章运用第三人称“她”,细致描写了收黎子的悲

惨遭遇和悲痛心情,揭露战争的残酷,表达对敌人的痛恨。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BDF

11.B(二者意思相同)

12.D(“比喻的论证方法”错)

13.(1)陈新不向南占据邯郸却据守(倚仗)漳水,我知道他没多大能力

To

(2)所以法律的实行,没有一成不变的。必要时应斟酌变通以近情理,这

样就可以既不损害国家利益也不冤屈当事人。

14.不同。①汉高祖认为城池失守是将士力量不足而致,郡守和郡尉无罪。

②王夫之认为陈猫反叛、城池失守不是守城官员能控制和觉察的,但因其没有拼

死挽救,所以只能免于被处死,却无法继续被任用。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A(“希望山中道士能够真心地挽留自己”错)

16.①两首诗都营造了一种迷离神秘的意境。②叶诗描写朦胧的月色,虎形

的岩石,云雾深邃的龙洞等意象,以及联想到岩石后隐藏着通往仙境的道路,龙

洞依稀透出另一个州郡,营造了迷离神秘、深远梦幻的意境。③《梦游天姥吟留

别》借助想象,描写天姥山千岩、繁花、奇石、熊咆龙吟、水面上的雾气等意象

以及天色与天气的变化,营造了一种奇异多变、迷离神幻的意境。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酷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

玉生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示例:远处,乌云翻滚;近处,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是老天愤怒

的眼泪。

19.A.格格不入B.无一例外

20.③句修改为:而且成本似乎尚可承受,就算失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④句修改为:摆脱过去的成功学叙事,找寻并成就另一种生活,在这里真的成为

可能。

21.甲:“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乙:为“景漂”提供了适宜的环

22.示例一:“景漂”显得更加迷人是因为景德镇生活环境舒适,创业环境

友好,陶瓷产业链成熟以及政府建设城市的努力。

示例二:因为景德镇生活环境舒适,创业环境友好,陶瓷产业链成熟以及政

府建设城市的努力,所以“景漂”显得更加迷人。

四、写作

23.【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起初,汉高祖任命阳夏侯陈舜为相国,监管赵国、代国边境部队。陈舜拜访

淮阴侯韩信并向他辞行。淮阴侯握着他的手,屏退左右随从,与他在庭院中散步,

仰天叹息道:“有几句话,能和你说吗?”陈舜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