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测试卷及答案(23-24八年级上·广西玉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常闻峡中水疾,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节选自道元《西陵峡》)【注释】①践跻:登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B.不以疾也

疾恶如仇C.弥习弥佳

学而时习之D.春冬之时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然后依次描绘三峡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象。B.甲文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作者对三峡春冬景象的综合描述和赞美。C.乙文不仅描绘了奇山秀水,还描绘了山间繁荣茂盛的树木。D.乙文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欣赏山水美景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4.甲文的结尾以渔歌作结,请分析其作用。5.甲乙两文都写了三峡的山,请分别说说两文所写的山有什么特点。(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古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3)恒以荻为笔:

(4)朝仪故事:(5)恩礼愈笃: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并

头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9.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观,是由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的,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B.“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C.陶弘景虽然身在贵族,但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专注于批改翻阅文稿。D.陶弘景画两头牛是想借此告诉梁武帝,自己宁愿隐居山间,而不愿意出山为官。(23-24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东坡食汤饼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间③。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⑥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2)盖竹柏影也()(3)秦少游闻之()

(4)饮酒但饮湿()1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输恶/不可食。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14.结合【甲】【乙】两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乙】①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节选自《世说新语》)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从流飘荡

②鸢飞戾天者

③窥谷忘反

④尝暂寄人空宅住16.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何可一日无此君!1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目的是规劝友人放下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中。B.[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C.[乙]文主人公王子猷是东晋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文中人物对话寥寥数语,个性鲜明。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作者美好的情感。18.【甲文】吴均给朋友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乙文】王子猷空宅种竹,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志趣和情怀?(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①帛矣;鸡豚②狗彘③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⑤之义,颁⑥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不去其地,然而不王⑧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⑨,斯天下之民至焉。注释:①衣:(yì)穿。②豚:小猪。③彘:大猪。④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⑤孝悌: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⑥颁:通“斑”,斑白。⑦帛:丝织品的总称。⑧王(wàng):称王。⑨罪岁:怪罪年成不好。19.解释加点词语池:

衣:20.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五亩之宅”,两句中的“之”含义是相同的。B.“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两句中的“利”含义是相同的。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树之以桑”,两句中的“以”含义是不同的。D.“委而去之”“民不去其地”,两句中的“去”含义是不同的。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2.孟子所提倡治理百姓的王道,就是施行(1)。甲文中最能表明孟子政治主张的是(2),;乙文中最能表明孟子政治主张的是(3),。(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富贵不能淫[战国]孟子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范钦传(节选)[清]李邺嗣①范钦,字尧卿,号东明。以进士出知①随州,有治行,迁工部员外郎。②时大工频起,武定侯郭勋为督,其势张甚。公以事忤之。勋谮②于上,下公狱,杖之阙下。③出知袁州,相嵩③其郡人也,嵩子世藩欲取宣化公宇④,公不许。世蕃怒,欲斥之。嵩曰:是抗郭武定者,踣⑤之适⑥高其名。(这件事)遂得寝。④升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诸郡,擒巨寇李文彪,平其寨。赐金绮。疏请筑城程乡之豪居村⑦,添设通判一员,以消豫章、闽、粤三省之奸;立一参将于漳、潮、惠、韶间,以备倭。又擒大盗冯天爵,升兵部右侍郎。⑤(辞官后)公筑居在两湖深处,林木翳然,不知在城市中。性喜藏书,于舍中起天一阁,尽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诸书及先辈诗文集未传世者。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注释】①知:做知州。②谮(zèn):诬陷。③相:宰相,这里指首辅。嵩:严嵩,当时朝廷首辅,是有名的奸臣,江西袁州人。④公宇:公房。⑤踣(bó):跌倒,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跌倒,意为贬谪(范钦)。⑥适:恰好。2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2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岂不诚大丈夫哉丈夫之冠也杖之阙下

是抗郭武定者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嵩子世藩欲取宣化公宇,公不许。26.根据你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1)妾妇之道,是把顺从当做准则,而君子之道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范钦的哪些行为是君子之道的体现?(友情提示:请从不同角度思考,至少两点)(23-24八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节选)[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节选)[丙]于时冰皮①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②之乍出于匣③也。(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节选)①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②冷光:清冷的光。③匣:指镜匣。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不以疾也

(2)水皆缥碧(3)猛浪若奔

(4)波色乍明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下列关于词语古今异义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中“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为“到某地去”。B.《论语》“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后演变到“匹夫之勇”中指“有勇有谋的人”。C.《三峡》“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是“有时”,今常作关联词“或者”。D.《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古义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是对攻读或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统称。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鳞浪层层,清澈见底。4.[甲][丙]两文中的水也有或湍急、或清澈的特点,吴均凭什么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水“天下独绝”呢?请你根据文意作出一点合理解释。5.比较[乙][丙]两文在句式上有什么不同。(23-24八年级上·内蒙古赤峰·期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各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丙]①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作州①之二年,构亭曰“丰乐”,自为记,以见其名义。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曰“醒心”,使巩记之。②凡公与州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②。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③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选自曾巩《醒心亭④记》)[注]①作州:任知州。②滋:生。③洒然:不拘束的样子。④醒心亭:古亭名,在滁州西南丰乐亭东山上,欧阳修所建。6.解释下列加点词(1)鸢飞戾天者()

(2)构亭曰“丰乐”()(3)夕日欲颓()

(4)而名之以见其实()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8.甲乙两文都写了山川之类,试从写作手法和结构中选择一个角度分析两文共同点。9.[乙][丙]两文都写了作者观赏美景后产生了“忘归”之情,试分析两位作者“忘归”之情产生的原因。(23-24八年级上·山东潍坊·期中)阅读苏轼的三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临皋闲题临皋亭①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闻范子丰新第②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③及助役钱④耳。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⑤,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⑥,退则死法⑦,当恁么⑧时也不妨熟歇。[注]①临皋亭:在黄州。此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②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此处是建造宅院的意思。③两税:夏秋两税。④助役钱:根据当时的免役法,豪绅、官吏等为免于服役而支付的钱。⑤木末:树梢。⑥死敌:死于敌手。⑦死法:死于军法。⑧恁么:如此,这样。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念:(2)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

下:(3)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胜:(4)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熟:1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B.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C.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D.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13.联系《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你对《临皋闲题》中加点词“闲”的理解。(23-24八年级上·江苏宿迁·期中)古人对三峡多有描绘,老师选择了三篇古诗文作品进行阅读赏析,请你完成下面小题。【甲】上三峡①李白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注】①此诗是李白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流放夜郎途经三峡时创作的作品。【乙】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丙】A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嵌崟①,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江水又东,径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B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纡回,虽途径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箺,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有删改)【注】①嵌崟:嵌:险峻。崟:山石尖锐,形容山石高大、险峻。②信宿:连宿两夜,两个晚上。14.下列对甲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首句“夹”字用得好,既写出了巫山的遮天蔽日,也包含着诗人豪迈豁达的情怀。B.三、四句客观写景和主观抒情巧妙地结合了起来,直接映衬出诗人当时的心情。C.五、六句用对偶笔法写朝暮赶路,写出了逆水行船的艰难。D.诗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极言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15.用“/”为丙文中A处划线句断句。(限两处)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16.请解释下面“原文例句”中的加点字,补全表格。方法指引文中语句字词解释【成语推断】莫名其妙莫得究焉莫:(1)【结合语境】二滩相去二里去:(2)查阅字典:A.本义白色的生绢,引申为白色;B.平素,一间;C.朴素,不加装饰的。素湍绿潭素:(3)(填序号)【课内迁移】沿溯阻绝既人迹所绝绝:(4)17.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画横线句子及乙文B处画横线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最外高崖间有石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分明。18.李白在《上三峡》中连续重复“三朝”“三暮”,有意识化用丙文中的“行者谣”,他所抒发的情感与丙文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23-24八年级上·湖北孝感·期中)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王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①间有仲长子光②者,亦隐士【】,无妻子。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君有奴婢数人,多种黍,春秋酿酒,养凫③雁、莳④药草自供。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也。自号“东皋子”。虽刺史谒见,皆不答。性简傲⑤,好饮酒,能尽五斗,自著《五斗先生传》。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节选自《唐才子传全译》)【注】①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②仲长子光:字不耀,洛阳人。③凫:野鸭。④莳:移植。⑤傲:放纵。19.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徙倚欲何依(徙倚:徘徊)B.欣然起行(欣然:高兴的样子)C.以疾罢归(罢归:不想回家)D.虽刺史谒见(谒见:拜见)20.在丙文的【】应填入的虚词是(

)河渚间有仲长子光者,亦隐士【】,无妻子。A.也 B.之 C.耳21.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绩爱其真遂相近结庐日与对酌。2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弹琴、为诗、著文,高情胜气,独步当时。23.品析《野望》颔联中“皆”字的精妙之处。24.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中的“东皋”本是地名,但在诗中代指自己,与丙文中的“东皋子”均为王绩的自号。B.乙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C.丙文中“以疾罢归”“以《周易》《庄》《老》置床头无他用心”“刺史谒见不答”等,都表现了王绩的“性简傲”。D.结合甲、丙两文分析,《野望》中“徙倚欲何依”的原因有:仕途不顺;薄暮时分,满腹心事,无处诉说;性情简易放纵,喜好饮酒,“无他用心”。(23-24八年级上·江苏徐州·期中)阅读下面一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②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③;幽岫④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⑤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与顾章书》)[注]①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②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③限日:遮挡阳光。④幽岫:幽深的山穴。⑤重:向往。⑥竹实:竹米,状如小麦。隐士所食之物。【丙】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25.解释加点的词语。①互相轩邈

②窥谷忘反③蝉吟鹤唳

④岂徒语哉26.为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限断两处)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2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②山谷所资,于斯已办。28.请对【丙】文“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作简要赏析。29.辨析甲乙两文与丙文在写法与作者思想感情的不同点。(23-24八年级上·江苏泰州·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甲】春草池①(宋)杨蟠寂寂缘②岩畔,相期无数人。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注释】①春草池:相传当年谢灵运在永嘉西堂梦中遇见族弟谢惠连,偶得“池塘生春草”佳句,后人称此处为梦草堂、春草池。②缘:向上爬,攀援。【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康乐公谢灵运出刺①温州,每政暇即游江心寺,寺之境界②,宛在江中,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寺之侧旧有谢公亭,相传谢公来游必憩息于此,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其亭十楹③,高一丈二尺,深一丈六尺,涂以丹粉,绘以兰蕙,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凭栏瞩目,则山林之苍翠,烟霞之聚散,俱在望中;侍席怡情,则潮水之生落,鱼龙之出没,咸集眼底。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谢公禀性旷达,酷好山水,尝游于此也。(节选自何文渊《谢公亭记》,有删减)【注释】①出刺:出任州府长官。②境界:场景与边界。③楹:柱子。30.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只写词义。方法借鉴文言语句字词释义课内迁移法:根据《三峡》中“沿溯阻绝”和“哀转久绝”。足以远尘俗而绝嚣喧也绝:①成语推断法:“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中的“俱”,可依据成语“五味俱全”中的“俱”推测为“都”的意思。每政暇即游江心寺暇:②语境推断法:“周回杂植竹木怪石,中置图书笔砚,极为幽雅”中的“置”,根据前文“杂植竹木怪石”和后文“图书笔砚”可推断,“置”是“放置”的意思。今千有余年,而废兴者数矣数:③3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潮水之生落

则素湍绿潭

(《三峡》)B.涂以丹粉

不以疾也

(《三峡》)C.鱼龙之出没

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D.极为幽雅

念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32.用“/”划出下面句子的停顿。(限划两处)寺之侧旧有谢公亭33.阅读甲诗完成下面对话。小语:甲诗“寂寂缘岩畔”一句,写出了春草池一带环境的(1)小文:是的。然而当年这里还是非常令人向往的,你看“(2)”一句,可见春草池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观赏。34.借助乙文画线句,说说甲诗“不知康乐后,池草几回春”表达的情感。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宁不令人心旷神清,万虑尽销息乎?36.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说说谢灵运是个怎样的人。(23-24八年级上·上海金山·期中)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丙】游石湖小记(节选)予往时到石湖游,皆绝胜。是日,秋爽,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由薇村至上方,复从郊台、茶磨取径而下。路傍时有野花幽香,童子采撷盈把。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孟阳、鲁生继至,并舟露坐,剧饮至夜半而还。盖十年无此乐矣。3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念无与为乐者()

(2)伯美、舍弟辈俱有胜情()3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落日,泊舟湖心,待月出,方命酒。39.下列选项中对诗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与[丙]文都写出了繁花烂漫之美。B.[甲]诗与[乙]文都写出了水的清澈之美。C.三则诗文内容中都呈现了作者的行踪。D.三则诗文所写到的观景季节各不相同。40.【甲】【乙】【丙】三篇诗文都表达了作者的之乐;【乙】【丙】文中还能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每空限填一字)参考答案与解析(23-24八年级上·广西玉林·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常闻峡中水疾,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节选自道元《西陵峡》)【注释】①践跻:登临。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B.不以疾也

疾恶如仇C.弥习弥佳

学而时习之D.春冬之时

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然后依次描绘三峡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的景象。B.甲文的“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是作者对三峡春冬景象的综合描述和赞美。C.乙文不仅描绘了奇山秀水,还描绘了山间繁荣茂盛的树木。D.乙文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欣赏山水美景流连忘返的愉悦心情。3.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2)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4.甲文的结尾以渔歌作结,请分析其作用。5.甲乙两文都写了三峡的山,请分别说说两文所写的山有什么特点。【答案】1.D2.A3.(1)有时早上(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以到达江陵。(2)才相信听说它不如亲眼看见它。4.甲文的结尾引用渔歌,以“猿鸣”烘托出三峡秋季肃杀、凄凉冷落的特点,同时表现出三峡峡长山高的雄伟气象。5.①甲文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写山的高峻挺拔。②乙文采用直接描写,通过“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直言山景的奇特秀丽。【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介词,在/人称代词,自己;B.形容词,快,迅疾/动词,憎恨,痛恨;C.动词,靠近,亲近/动词,温习;D.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故选D。2.本题考题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甲文先总体描绘三峡概貌,“至于夏水襄陵”“春冬之时”“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可知,依次描绘的是夏、春冬、秋四季不同的景象;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的理解。重点词有:(1)朝:早上,暮:傍晚;(2)始:才信:相信闻:听说。4.本题考题文言文内容理解。“巴东三峡巫峡长”进一步突出了三峡的山高岭连峡长的地形特点;根据“猿鸣三声泪沾裳”,联系前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可知,三峡秋季肃杀凄寒,此时传来悲凉婉转的猿叫声,用猿鸣的凄凉哀伤渲染了秋天萧瑟、凄清的氛围。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中山的特点“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接写出三峡的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正午、半夜时太阳、月亮升到最高时才能被看见,间接写出三峡的山遮天蔽日,高峻挺拔的特点。【乙】文中“叠鳄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中“秀峰”写出了山峰的秀丽,“奇构异形”写出了山的奇形怪状。【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等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这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听到的不如亲眼所见。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不曾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23-24八年级上·江苏常州·期中)阅读古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人也。幼有异操①,年四五岁,恒以荻为笔,画灰中学书。及长,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未弱冠,齐高帝②作相,引为诸王侍读。虽在朱门,闭门不交外人,唯以披阅为务。朝仪故事,多取决焉。永明十年,上表辞禄,诏许之,赐以束帛。及发,公卿祖之于征虏亭③,供帐甚盛,车马填咽,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武帝即位后,恩礼愈笃,书问不绝,屡加礼聘。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有人执绳,以杖驱之。武帝笑曰:“此人无所不作,欲学曳尾之龟,岂有可致之理?”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节选自《梁书·陶弘景传》,有删改)【注】①操:操行、品行。②齐高帝:萧道成,南朝齐的开国皇帝。③征虏亭:亭子名称。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

(2)夕日欲颓:(3)恒以荻为笔:

(4)朝仪故事:(5)恩礼愈笃: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并

头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2)咸云宋、齐以来,未有斯事,朝野荣之。9.陶弘景为什么被称为“山中宰相”?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析。10.对两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观,是由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的,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B.“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C.陶弘景虽然身在贵族,但喜欢把自己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专注于批改翻阅文稿。D.陶弘景画两头牛是想借此告诉梁武帝,自己宁愿隐居山间,而不愿意出山为官。【答案】6.消散坠落常常以前的深厚7.并不出/唯画作两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8.(1)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2)都说自宋、齐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以这件事为荣。9.①“山中”可从甲文中看出。甲文表达了陶弘景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热爱自然)和对自康乐以来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之情。②“宰相”可从乙文中看出。陶弘景才华出众,在朝为官时,很多朝事由他决断。梁武帝时,他虽不出仕,隐居山中,但每当国家有吉凶征讨的大事,仍会前去向他咨询。10.B【解析】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2)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3)句意为:常常用芦荻作为笔。恒:常常。(4)句意为:朝廷礼仪事务。故:以前的。(5)句意为:对他更是恩遇有加。笃:深厚。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句意: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并不出”表转折,点明“屡加礼聘”下的结果;“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点明“唯画作二牛”中牛的样子;故断为:并不出/唯画作二牛/一牛散放水草之间/一牛着金笼头。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复:又。与(yù):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奇:指山水之奇异。(2)句重点词语:咸:都。云:说。斯:这样。荣之:以……为荣。9.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山中”:甲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意思是“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表现了陶弘景对秀美山川景色的赞美之情,既有对前贤的钦佩和追慕,又惋惜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志趣和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宰相”:乙文第①段中“未弱冠,齐高帝作相,引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的意思是“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引荐给各位封王陪读,任命奉朝请一职”,由此可以看出陶弘景才华出众;“朝仪故事,多取决焉”的意思是“朝廷礼仪等老规矩,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说明他在朝廷中比较有权威,能够对朝中之事做出决断;第②段中“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的意思是“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由此可知,当他辞官隐居以后,国家大事仍然会找他咨询。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带给人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感觉,而不是繁多杂乱让人生厌;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陶弘景字通明,丹阳郡秣陵县人。从童年时候起,陶弘景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行和志向,四五岁时常常用芦荻作为笔,在土灰中学习书法。等到长大成人后,他读了一万多卷书,一件事不了解,他就以之为耻辱。不到二十岁,齐高帝任宰相时,把他封为诸王的陪读。虽然生活在贵族群中,但一个人关在屋里不与外人交往,只是批改翻阅文稿,朝廷礼仪事务,一般都向他请教决断。永明十年,上书请求辞职,皇帝同意他的请求,赏赐他丝帛。临行时,公卿官员在征虏亭,因为饯行而设的帷帐和车马太多,堵住了道路,都说从刘宋、萧齐以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事,朝廷和民间都认为是件很有面子的事情。梁武帝登上皇位后,对他更是恩遇有加,不断地有书信往来,多次派特使给他送礼物去。但他并不出仕,只是画了两头牛,一头无拘无束地放养在水草之间,另一头牛戴着金笼头,有人手拿绳子牵着,用棍棒驱赶它。梁武帝笑着说道:“这个人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做的,想要学曳尾之龟,怎么会有被我招致的道理呢。”每当国家有凶吉征讨的大事情,一定会来向他咨询。当时人们就称他为山中宰相。(23-24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以下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荐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乙】东坡食汤饼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间③。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觕⑤恶不可食。黄门置箸⑥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②南迁:贬谪到南方。③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④鬻(yù):卖。⑤觕(cū):同“粗”。⑥箸(zhù):筷子。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念无与为乐者()

(2)盖竹柏影也()(3)秦少游闻之()

(4)饮酒但饮湿()12.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B.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C.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物恶不可食。D.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输恶/不可食。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14.结合【甲】【乙】两文人物的言行,分析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答案】11.考虑,想到大概是听说只是12.C13.(1)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清明,仿佛有藻、荇纵横交错。(2)苏辙放下筷子叹息,苏轼已经吃完汤饼了。14.乐观豁达(洒脱),甲文苏轼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好的境界,文末议论用调侃的语气写出了自己随缘自适的洒脱;苏轼被贬,面对难吃的食物,没有抱怨,而是吃光了,还有心情调侃自己的弟弟,展现出的也是一种乐观和洒脱。【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1)句意: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2)句意: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盖:大概是。(3)句意: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闻:听说。(4)句意: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但:只是。1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技巧:分句;句子成分;关联词;虚词。“者”是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数词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其后断开;“之”是助词,凑音节,无实义;道旁有鬻汤饼者(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共买食之(一起买了面条吃)/恶不可食(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故选C。1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注意关键词:(1)庭下,庭院中。空明,清澈透明。交横,纵横交错。盖,原来是。(2)置,放下。箸,筷子。尽,吃光。1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甲文写景,苏轼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好的境界,文末议论则用调侃的语气写出了自己随缘自适的洒脱。乙文“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犏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等句子可知,苏轼被贬,面对难吃的食物,没有抱怨,而是吃光了,还有心情调侃自己的弟弟,展现出的也是一种乐观豁达和洒脱的形象。【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苏轼与弟弟苏辙被贬谪到南方时曾经在梧州、藤州之间相遇,路边有卖面条的人,(兄弟二人)一起买了面条吃,(面条)粗得难以吃下去。苏辙放下筷子叹气,而这时苏轼已经吃完面条了。他慢悠悠地对苏辙说:“九三郎,你还想细细咀嚼品尝么?”说完大笑着站起来。秦少游听说这件事后,说:“这是东坡先生‘只管饮酒,不管它的味道’的道理。”(23-24八年级上·广东深圳·期中)阅读下列选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乙】①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节选自《世说新语》)1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①从流飘荡

②鸢飞戾天者

③窥谷忘反

④尝暂寄人空宅住16.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何可一日无此君!17.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甲]文是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目的是规劝友人放下名利之心,忘情于山水中。B.[甲]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统领全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描摹,脉络分明。C.[乙]文主人公王子猷是东晋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文中人物对话寥寥数语,个性鲜明。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作者美好的情感。18.【甲文】吴均给朋友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乙文】王子猷空宅种竹,分别表达了他们怎样的志趣和情怀?【答案】15.①从:跟、随

②戾:至、到达

③反:同“返”,返回

④尝:曾经16.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②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竹子)17.D18.甲文:鄙弃名利、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高洁情怀;乙文:像竹子那样高尚有节,正直谦虚,坚韧不拔【解析】1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我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跟、随。(2)句意: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戾:至、到达。(3)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4)句意:王子猷曾经暂时寄居别人的空房里。尝:曾经。16.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翻译。注意:(1)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甚:胜过,超过。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2)何:怎么。此:代词,这。1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与朱元思书》作者以情景交融的手法,配合修辞艺术,为我们展现出一副充满诗意的风景画;而乙文中通过二人对话表现王子猷爱竹的高尚节操,并没有景物描写。故选D。18.本题考查情感主旨。甲文主要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山水美景,可以看出作者对这里的奇山异水的喜爱与赞美;第③段“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又暗示了作者希望归隐山林的志向,表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乙文中“便令种竹”和“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日:‘何可一日无此君!’”可知,王子猷想用种竹来营造一个清新幽雅的环境,即使寄人篱下也要有一个舒适的清新幽雅的环境。从居住环境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情趣高雅之士,追求自然优雅的生活。他不慕名利,安贫乐道,像竹子一样有正直、坚韧不拔的高尚节操。【点睛】参考译文:【甲】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乙】王子猷曾经暂时寄居别人的空房里,随即叫家人种竹子。有人问他:“你只是暂时住在这里,何苦还要麻烦种竹子!”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长时间,才指着竹子说:“哪能一日没有这位竹先生啊!”(23-24八年级上·黑龙江哈尔滨·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①帛矣;鸡豚②狗彘③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④之教,申之以孝悌⑤之义,颁⑥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民不去其地,然而不王⑧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⑨,斯天下之民至焉。注释:①衣:(yì)穿。②豚:小猪。③彘:大猪。④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⑤孝悌:孝敬父母、尊重爱护兄弟姐妹。⑥颁:通“斑”,斑白。⑦帛:丝织品的总称。⑧王(wàng):称王。⑨罪岁:怪罪年成不好。19.解释加点词语池:

衣:20.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五亩之宅”,两句中的“之”含义是相同的。B.“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两句中的“利”含义是相同的。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树之以桑”,两句中的“以”含义是不同的。D.“委而去之”“民不去其地”,两句中的“去”含义是不同的。2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22.孟子所提倡治理百姓的王道,就是施行(1)。甲文中最能表明孟子政治主张的是(2),;乙文中最能表明孟子政治主张的是(3),。【答案】19.(1)护城河(2)穿20.D21.(1)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士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2)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他就不会挨饿了。22.仁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解析】1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池,护城河。(2)句意: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衣,穿。20.本题考查词语释义。A.“环而攻之”中的“之”是代词,它。“五亩之宅”中的“之”是助词,的。两者含义不同;B.“天时不如地利”中的“利”是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中的“利”是锐利。两者含义不同;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树之以桑”,两句中的“以”都是“用”的意思;故选D。2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故,所以。必,一定。(2)之,的。勿,不要。夺,改变,耽误。其,它的。可以,可以凭借。2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所以孟子所提倡治理百姓的王道,就是施行仁政。第二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为: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孟子的政治主张。第三空:“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意为: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这句话表明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只要不将过错归咎于客观因素,平政即可得优。倒过来说就是只要将过错归咎于自己,平政即可得优。【点睛】参考译文:甲: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乙:五亩田的宅地,(房前屋后)多种桑树,五十岁的人就能穿上丝棉袄了;鸡、猪和狗一类家畜不错过它们的繁殖时节,七十岁的人就能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占夺(种田人的)农时,几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饿肚子了;搞好学校教育,不断向年轻人灌输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必肩扛头顶着东西赶路了。七十岁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百姓不挨冻受饿,做到这样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是绝不会有的。大王请您不要怪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这样天下的百姓就会投奔到您这儿来了。(23-24八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富贵不能淫[战国]孟子①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②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乙】范钦传(节选)[清]李邺嗣①范钦,字尧卿,号东明。以进士出知①随州,有治行,迁工部员外郎。②时大工频起,武定侯郭勋为督,其势张甚。公以事忤之。勋谮②于上,下公狱,杖之阙下。③出知袁州,相嵩③其郡人也,嵩子世藩欲取宣化公宇④,公不许。世蕃怒,欲斥之。嵩曰:是抗郭武定者,踣⑤之适⑥高其名。(这件事)遂得寝。④升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诸郡,擒巨寇李文彪,平其寨。赐金绮。疏请筑城程乡之豪居村⑦,添设通判一员,以消豫章、闽、粤三省之奸;立一参将于漳、潮、惠、韶间,以备倭。又擒大盗冯天爵,升兵部右侍郎。⑤(辞官后)公筑居在两湖深处,林木翳然,不知在城市中。性喜藏书,于舍中起天一阁,尽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尤善收说经诸书及先辈诗文集未传世者。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注释】①知:做知州。②谮(zèn):诬陷。③相:宰相,这里指首辅。嵩:严嵩,当时朝廷首辅,是有名的奸臣,江西袁州人。④公宇:公房。⑤踣(bó):跌倒,这里是使动用法,使……跌倒,意为贬谪(范钦)。⑥适:恰好。2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停顿(停两处)。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24.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岂不诚大丈夫哉丈夫之冠也杖之阙下

是抗郭武定者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2)嵩子世藩欲取宣化公宇,公不许。26.根据你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回答问题。(1)妾妇之道,是把顺从当做准则,而君子之道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范钦的哪些行为是君子之道的体现?(友情提示:请从不同角度思考,至少两点)【答案】23.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24.真正、的确行冠礼用杖打这25.(1)能实现理想时,就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严嵩的儿子世藩想夺取宣化的公房,范钦不允许(同意)。26.(1)不会因外在武力威胁或自己富贵贫贱、得志与否改变自己的做事标准,坚守仁、礼、义。(2)①范钦以进士身份出任随州知州,有治理功绩,体现了他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好官。②范钦在公务上违抗武定侯郭勋,阻止首辅的儿子霸占公房,扫平山里的强盗,请求朝廷设立官员消除奸人,防备倭寇,体现了敢于对抗当朝的权贵宰相和地方势力,坚持自己的原则;③范钦辞官回乡后修建藏书阁,保存了经典的书籍,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对文化传承的重视,没有实现理想时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大道。【解析】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所以浙东藏书家以范钦的天一阁为第一。“故”是连词,在其后断开一处,“浙东藏书家”作主语,“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作谓语,中间也应该断开,故断句为:故/浙东藏书家/以范氏天一阁为第一。2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诚:真正、的确。(2)句意:男子行加冠礼时。冠:行冠礼。(3)句意:在宫殿下杖打。杖:用杖打(4)句意:这是违抗武定侯郭勋的那个人。是:这。2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到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得:实现;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2)重点词:欲:想;取:夺取;公宇:公房;许:允许。2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1)结合甲文第②段“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知,大丈夫内心要坚守仁、礼、义,能够实现志向就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他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他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这就是君子之道,概括起来即:不会因外在武力威胁或自己富贵贫贱、得志与否改变自己的做事标准,坚守仁、礼、义。(2)结合乙文第①段“以进士出知随州,有治行”可知,范钦以进士身份出任随州知州,有治理功绩,体现了他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好官。结合乙文第②段“公以事忤之”,可知范钦在公务上违抗武定侯郭勋,第③段“嵩子世藩欲取宣化公宇,公不许”,可知范钦阻止首辅的儿子霸占公房,结合第④段“擒巨寇李文彪,平其寨”,可知范钦扫平山里的强盗,结合第④段“立一参将于漳、潮、惠、韶间,以备倭”,可知范钦请求朝廷设立官员消除奸人,防备倭寇,这些体现了敢于对抗当朝的权贵宰相和地方势力,坚持自己的原则。结合乙文第⑤段“性喜藏书,于舍中起天一阁,尽购海内异本,列为四部”可知范钦辞官回乡后修建藏书阁,保存了经典的书籍,体现了他对知识的尊重,专门建藏书阁体现了他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在辞官后,即没有实现理想时,便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大道。【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孟子说:“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乙文:范钦,字尧卿,号东明。以进士出任随州知州,有治理功绩,升任工部员外郎。此时经常有大的工程,武定侯郭勋作督工,气势十分嚣张。范钦在公务上违抗郭勋。郭勋向皇上说坏话,将范钦关入监狱,在宫殿下杖打。范钦出任袁州知州,管理着严嵩的亲戚、乡亲等人,严嵩的儿子严世藩想夺取宣化的公房为己有,范钦不允许。严世藩发怒,想要调离他。严嵩说:这是违抗武定侯郭勋的那个人,贬谪他恰好使他名望更高。于是这件事平息下来。稍后范钦迁任按察副使,在九江备兵,历任广西、福建、云南、陕西等地掌管司法的官员,升任副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郡,捉拿巨寇李文彪,扫平他的山寨。获赐黄金和丝织品。范钦上书请求朝廷在程乡豪强聚集的村庄筑城,添设通判一职,用来消除豫章、闽、粤三省的奸盗。在漳、潮、惠、韶设立一名参将,用来防备倭寇。又捉拿了大盗冯天舜,升任兵部右待郎。(辞官后)范钦在两湖深处建造了房屋,房屋小路深远弯曲,长有林木,很隐蔽,不知处于城市中。范钦喜欢收藏书籍,在房中建造天一阁,尽力购买海内不同版本的书,列为四部。尤其擅长收集解说经典的书和没有传世的先辈诗文集。范钦和吴门王凤洲家,每年将书的目录拿来比较,各自抄写没见过的进行交换。所以浙东藏书家以范钦的天一阁为第一。(23-24八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节选)[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节选)[丙]于时冰皮①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②之乍出于匣③也。(明·袁宏道《满井游记》节选)①冰皮:冰层,指水面凝结的冰层犹如皮肤。②冷光:清冷的光。③匣:指镜匣。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1)不以疾也

(2)水皆缥碧(3)猛浪若奔

(4)波色乍明2.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下列关于词语古今异义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太丘舍去”中“去”的古义是“离开”,今为“到某地去”。B.《论语》“匹夫不可夺志也”中“匹夫”古义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后演变到“匹夫之勇”中指“有勇有谋的人”。C.《三峡》“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是“有时”,今常作关联词“或者”。D.《孙权劝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中的“博士”,古义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是对攻读或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统称。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鳞浪层层,清澈见底。4.[甲][丙]两文中的水也有或湍急、或清澈的特点,吴均凭什么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水“天下独绝”呢?请你根据文意作出一点合理解释。5.比较[乙][丙]两文在句式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疾:快。缥碧:浅青色。奔:这里指飞奔的马。乍:刚刚,开始。2.B3.(1)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2)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4.示例1:由“皆”字可知,在“一百许里”如此之长水域,水色全都呈现非常特殊的浅青色,足见其独绝。示例2:由句间标点符号看,这“一百许里”之水兼具水色漂亮、水质清澈、水流湍急的特点,三位一体,当然“天下独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