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重要概念梳理_第1页
音韵学重要概念梳理_第2页
音韵学重要概念梳理_第3页
音韵学重要概念梳理_第4页
音韵学重要概念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根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万献初《音韵学要略》等整理(根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万献初《音韵学要略》等整理5的一门学科。相当于中国古代普通语音学。等韵学通过韵图帮助人们掌握韵书的反切,正确读出反切所表示的字音。念分析字音,便被称为“等韵学”,简称“等韵”。今人研究等韵的方家有赵荫堂、李新10清浊:语音学所谓里的清浊,是从发音时气流通过声门时声带颤动与否的角度来区分的两种不同辅音的发音方法。声带不颤动的叫“清音”,如[p]、]、s]等,声带颤动的叫浊音[b][d][d]11.半舌音来12五音、七音、九音: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206个代表字作韵目。14语音节表。等韵图的产生深受梵文“悉昙”影响。这种音节表最初是专门来分和图示《切206韵按此可以归纳为16等呼:“等”和“呼”也是等韵学里分析语音的重要概念。所谓“等”,是音韵学的一16等呼:“等”和“呼”也是等韵学里分析语音的重要概念。所谓“等”,是音韵学的一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所谓“洪大”就是发音时开口度较大、舌位较低,所谓“细”就是发音时主要元音开口都比较小、舌位比较高。学者拟音,一般认-]-]介音。18内转、外转:韵图的一张图叫一转,共有四十三转,也就是由四十三张图表。一般认为“转”是佛语“轮回”的意思,佛教经文中有一种佛经叫“转唱”,即轮流唱。一个或几一般认为,十六摄里有真正二等韵的,就叫“外转”,如江、蟹、臻、山、效、假、梗、咸八摄,而没有真正二等韵的就是“内转”,如通、止、遇、果、宕、曾、流、深。至于m][-n][-ŋ]阳、庚、真、文、魂、侵、覃、咸”等韵。其中收m]尾的韵称为“闭口韵”,收[-n]尾的[-ŋ]化关系,如之ə]、蒸[əŋ]、职]三个韵部分别为阴、阳、入三种韵部。汉语的词是音义结形上,使后人能从字形的分化上看出语音的变化,如“等、特”都用“寺”作音符,据古音学家研究,“等”属于阳声蒸部[ə],特属入声职部ə],寺属阴声之部ə],主要元音都相同,只是韵尾不同,但发音部位相同,是阴阳对转的一个典型。一般来说,是无尾韵、[-ŋ][-k](][-n]],收m][-p])。阴阳对转的理论,肇始于清代江永,发展于戴震,得名于孔广森。清代古韵研究的奠基人2521四声、调类和调值:所谓声调是音节中能够区别词和语法功能的音高。汉语的声调又简22韵、韵母、韵类、韵部:这些都是关于汉语音节中元音的概念。韵所体现的是诗文的韵音部分来说,韵包括韵腹即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但不包括介音。比如杜甫《闻官军收i]韵部,与前三个概念相比,它的范围相对更宽一些。23《切韵》(王一、王二、王三)、《唐韵》、《广韵》、《集韵》:《切韵》是隋朝人陆法言601琨先生在《论中古音与切韵之关系》一文中指出的那样,“‘切韵’应该就是‘典音’的因而自《切韵》问世,之前的韵书渐渐绝迹。它所反映的音系,大致是隋唐时期具有综合性质的读书音。《切韵》共193韵,按声调不同共分五卷,平声因为字数多分为两卷,上又称为“王韵”,此书主要是给《切韵》增补收字数量,修改错讹,并把原来《切韵》中因字数少而没有专门设立韵母的“俨”和“酽”独立出来,共195韵,两者音系上并无差成书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今存《唐韵》残本只有去声、入声卷和序,从音韵206韵,多分出十三韵,但只是分韵宽严的不同,音系是仍《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成书于宋真宗景德五年(1008年)。景德四年,125835002614作多少改变,依然分为按平上去入分卷,因为平声字较多所以分为上平和下平两卷,平声共55576034206韵193韵相比,1312.将《切韵》里原来十一个韵按开合口分成两组韵。因此,《广韵》继承保存了《切韵》的音系,是《切韵系》韵书的最完整最典型地代表,后人研究中古音系,往往都从《广韵》入手。《集韵》,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由丁度、贾昌朝在增修《广韵》的基础上206韵,但反切字较多所以分为上平和下平两卷,平声共5字较多所以分为上平和下平两卷,平声共55韵,上声共57韵,去声共60韵,入声共4韵,总共20661对应的平声韵和上声韵,上声中二冬之上声韵和十九臻至上声韵因收字少而未单独设立韵20625()181-188)陈澧所考之“切韵”,其实是《广韵》。4524031他虽然在《切韵考》中标榜自己所作的研究是“唯以考据为准,不以口语为凭”,但其实27.2827.28五十一声类、三十五声母: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分类,清末陈澧运用系联法系联出四十声声类划分更加全面。一般认为,《广韵》的四百五十二个反切上字总共可系联为五十一声类,《广韵》有五十一声类不等于《广韵》有五十一个声母,由于声类是反切上字的分类,这种分类与反切下字的“等”有关系,为了使切语拼读和谐,不同的反切下字往往要求不同发现如博类反切上字只切一二四等字,而方类反切下字只切三等字,两组反切上字只是为30.311个韵类,51类。韵类是反切下字的分类,它既要顾及到介音,也要顾及到声调,是关于“韵”最293个韵母。按照舒声(平上去)和促声(入)141韵母本质上一样的。31.BB类字,一类排在A类字,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三等,韵图这样排说明其作32浊音清化:中古汉语的声母区别清浊,《广韵》的三十五个声母中,全浊声母有十个,1]]其声母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则变成了同部位的送气声母,如“皮”属古並母],今清化成pʰ]。2.对于浊擦音而言,浊音清化的过程比较简单,变成同部位的清擦音即可,如全浊的“邪”母],今多清化成s]。浊音清化大致在《中原音韵》时代前就已完成,学者考证35[-p]t][-k](,具体而言是:全浊入声派入阳平,次浊入声派入去声,清入声派入上声。从《中原音韵》3737中古的舌上音知组ȶ]]和章组ʨ]禅发展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合流为一组卷舌声母ʂ]、ʂʰ]、ʂ]。对比《广韵》声母和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很容易知道普通话中ʂ]、ʂʰ]来自知组的知彻澄、庄组的庄初崇和章组的章昌船禅。而ʂ]来ʂ]tʂʰ]禅母平声;ʂ]来自生母、船母、书母和部分禅母。这三组声母演变为卷舌声母并不是同时的,很可能是章、庄两组先合流为],然后再与知组合流为ʂ]。39尖团合并: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原是满汉对音的一种正字法称呼。尖团音最早出现在成书于173存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y]或以][y]][y]或以][y]起头,叫团音,如“姜”“结”。颚化为[ɕ]。源于西方。19世纪初,西方语言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就是运用历史比较法研究语言的来源,寻求语言的亲属关系,研究语言的谱系,以建立科学的历史语言学。20世纪初,历史比较法,是古音构拟的重要方法,就是通过对各种语言或各种方言的比较,从历史的演变规律上来看语音的对应关系。历史比较法有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语音的变化是有条件19151926间,中译本42上古音:20世纪后,高本汉将历史比较法引入中国,开启了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大门,学者们又借用李方桂(《上古音研究》)、王力(《汉语语音史》)、余迺永(《上古音系研究》)、郑张1声韵配合关系也更加多样,可能存在[p]、s]、[l]等形式的复辅音;2,.与《广韵》音系33.44叶音说:是一种对古韵缺乏历史语音变化观念的错误看法。“叶音”一词最早见于公孙罗《文选音决》,至宋代,“叶”就是“协和”的意思,“叶音”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集传》中就为了追求临时的韵脚和谐,而给一个“家”字注了三个读音,这是明显不符合语音实际的,同时也不符合语音历史变化规律的。因为朱熹在儒学领域的地位颇高,他的学理论开始建立,传统音韵学的才开始步入正途。47考古派和审音派:考古派和审音派是清代两个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古韵的学术派别。首次到:“《古音表》分十部,离合处尚有未精;其分配入声多未当,此亦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审音,只是他们侧重对上古材料的归纳,审音派也并非完全不知道考古,不过他们通常从等韵学出发,以等韵的理论证明古音。审音,只是他们侧重对上古材料的归纳,审音派也并非完全不知道考古,不过他们通常从等韵学出发,以等韵的理论证明古音。一般认为,顾炎武是考古派的开创者,后学则有段(一说江永也是考古派,其后则有戴震、江有诰、黄侃等人。30年的功夫三十年的时49江永168-176)通等韵学,还重视方音材料的利用,因而他的古韵研究更加精细,韵部划分更加合理。一分古韵为十三部50(1751815戴震弟子之一,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也是清代古韵研究的大师。他的古音学代表性成果《六书是“音韵”,《说文解字》没有收“韵”字,段氏以《说文》为纲,所以不写“韵”而写意义相近的“均”(事实上,“韵”是说文新附字,应该是由“均”孳生出的字)。段氏51同谐声者必同部:这是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中提出的著名论断。除了《诗经》等先比如“台”属于“之”部,那么从“台”得声的“苔、怠、怡”等都属于之部。系统利用形声字考求上古韵部的首推段玉裁,他运用“同谐声者必同部”的理论使得上古韵部的划分更加精确。于“职”部。这是语音历史变化的结果,但实际上仍有一定规律可循(阴阳对转等)53175-178之说,他不把入声独立,但在《诗声类》中又说道:“入声者,阴阳互转之枢纽,而古今杂志》、《诗经群经楚辞韵谱》等,和其子王引之并称为“高邮二王”56(1781804钱氏是清儒中研究上古声类最用力且成果最为突出者,他在《十驾斋养新集录》和《潜研堂文集》中多57敷奉微”一组轻唇音,轻唇音是后代从中重唇音“帮滂並明”分化出来的,他列举了包括57敷奉微”一组轻唇音,轻唇音是后代从中重唇音“帮滂並明”分化出来的,他列举了包括58古无舌上音:这条结论也是钱大昕总结出来的。他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中指出:无异。”也就是说,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三母,舌上音是后来从舌头音“端透定”59古人多舌音和照三归端:钱大昕在“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文中还论及古无正齿音的问意思是宋人三十六字后来黄侃先生在其著作中队钱大昕这一说法表示支持,正式提出了“照三归端”之说。钱三等韵,而照三即章组只拼三等,若两者同出于端组,那么就要找到端组在三等韵前分化略》中申述古无照二组声母,即中古的庄组声母(庄初崇生)目前尚无法找到合理解释,因此此说也有待研究。董同龢先生认为庄组原本只出现在二等韵前,那么从理论上奖庄组从精组分化出来就没有矛盾,向熹先生认同此看法,他在《简分出来的:中古定母拼一四等,喻四拼三等,如果它们在上古属于同一个声母,它们分化的条件是什么呢?从音理上难以找到答案。因此,我们也只能把上古的喻四和定母看出读[d[ʎ,[d]。62娘日归泥:这是章太炎先生在《国故论衡》中提出的关于上古声类的一条结论。章先生认为“古音娘日二纽归泥”,即中古的“娘、日”二母在上古都都如“泥”母,例证如:”《切韵》)但是从《广韵》来看,泥母可以拼一、就需要说明同在三等韵前而分化为中古两个声母的原因,目前尚无合理的解释。因此,我们现在也只能认为日母和泥母在上古是读音相近的两个声母,而不能将二者归纳为一个音63复辅音:一个音节中两个或更多的辅音结合在一起叫复辅音,如s]r][l]。复辅音套如[l],s],[p]:]不是[]s]不是[]m]不是[][l]s][m][]和[l][m]、[l]、]s]sn](a35为声符(-](-]([m-]等声母千差万别的字,它们应该拟成什么的复辅音便不好说了。但即便如此,上古有复辅音的观点如今已经音韵学者之间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除了谐比如“麥--(训定声》:“往来之来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来。”)、“命--令”、“考--老”等,l]64长入和短入:关于上古声调的说法一直无定论,王力先生分析《诗经》押韵,继承清代每种里又分长短,即上古四声为: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其中,长平至中古多发展为平声,短平至中古多发展为上声,而上古长入在发展中失落塞音韵尾,变成了去声,短入64长入和短入:关于上古声调的说法一直无定论,王力先生分析《诗经》押韵,继承清代每种里又分长短,即上古四声为:长平、短平、长入、短入。其中,长平至中古多发展为平声,短平至中古多发展为上声,而上古长入在发展中失落塞音韵尾,变成了去声,短入则仍保留塞音韵尾,变为中古入声。(上古的缉部əp]和叶部ap]为“闭口韵”,一般认为66平水韵:南宋理宗年间,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人刘渊编写了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来。据钱大昕和王国维的考证,在刘渊的书问世之前,金代人王文郁已经编成《平水新刊106106韵。“平水韵”本来就不是完全根据口语编排的,它的106韵是在《广韵》的206韵基础上归并的。元明以后,由于语音变化,“平水韵”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