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1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2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3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4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练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练习一、选择题1.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下列对该图分析不合理的是()A.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进行的B.图中甲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C.该图不够完善,缺少甲中因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D.乙比甲的能量少的原因主要是甲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2.下图为华北地区某果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及其中一条食物链上的能量流动关系,其中字母表示能量数值。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只有黄雀和瓢虫B.蚜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c)C.蚜虫粪便中的能量通过e途径被分解者利用D.d中的部分能量将来可能转变为瓢虫的同化量3.某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4个种群,各种群生物有机物同化量的比例关系如下表所示。下列情况在这4个种群构成的食物网(链)中不可能出现的是()生物种类甲乙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86121.10.9A.四个种群构成两条食物链B.甲为生态系统的生产者C.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小于第三营养级D.乙的个体数量大于甲4.某小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如下图所示[单位为103kJ/(m2·y)],A、B、C、D代表不同的生物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由A、B、C、D构成的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主要渠道B.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8.7%C.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可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D.C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5.在生态系统中,一切生命活动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下列有关能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等于其同化的能量与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B.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C.动物粪便、残落物及遗体中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都属于动物同化的能量D.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其能量传递效率和利用率都大大提高6.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C.若有未被利用的能量,则在g和i中有一处表示未被利用的能量D.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e/b×100%7.(多选)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初级消费者的能量类型和去向(d表示该营养级未被利用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的能量类型和去向示意图A.不同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B.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中一定包含了b1C.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1/(a1+b1+c1+d1)×100%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8.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2·a)-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5.6%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9.6×104[kJ·(m2·a)-1]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9.某人工鱼塘能量流动关系图如下,a、b、c、d表示相关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c+dB.池塘中的植物、鱼种甲和鱼种乙构成群落C.鱼种甲到鱼种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c)×100%D.去除鱼种乙,鱼种甲将呈现“J”形增长10.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二、非选择题11.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结构。(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填序号)。①迁入率②互利共生③物种丰富度④种群密度图2(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12.如图为生态系统结构的一般模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代表________;肉食动物1的数量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2)如果②③④代表能量流动过程,④代表的能量大约是②的________。(3)如果图中生产者是农作物棉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从物质或能量的角度分析,针对②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⑦的调控措施及理由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瓦尔迪兹”油轮意外失事泄漏大量原油,造成严重的海洋污染,生物种群受到威胁。为探究原油污染对海獭的影响,生态学家进行了长达25年的研究,有以下发现:Ⅰ.随着时间推移,原油污染区大部分生物种群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该区域和毗邻的非污染区海獭种群均在持续减少。Ⅱ.原常以海豹为食的虎鲸,现大量捕食海獭。Ⅲ.过度捕捞鲑鱼,造成以鲑鱼为食的海豹数量锐减。Ⅳ.海獭的食物海胆数量增加,而海胆的食物大型藻数量锐减。请回答下列问题:(1)由上述发现可知,原油泄漏________(填“是”或“不是”)引起海獭数量持续减少的直接原因。(2)上述材料中,虎鲸至少属于食物链(网)中的第________营养级;食物链顶端的虎鲸种群数量最少,从能量流动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不停止过度捕捞,多年后该海域生态系统可能出现的结果有________(多选,填号)①虎鲸的生存受到威胁②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下降③该生态系统结构变得简单④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提高(4)结合本研究,你认为我国2021年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十年禁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利用而进行的,A正确;该图不够完善,没有标出甲中因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正确;乙比甲的能量少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消耗了很多的能量,D错误。2.D图中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黄雀、螳螂和瓢虫,A错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等于同化量-呼吸消耗的能量,因此蚜虫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a-b,B错误;蚜虫粪便中的能量没有流入蚜虫体内,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e属于蚜虫同化的能量,C错误;d为未被利用的能量,还有可能被瓢虫利用,d中的部分能量将来可能转变为瓢虫的同化量,D正确。3.C由于丙、丁同化有机物所占比例相差太小,很可能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所以四个种群可以构成两条食物链,即甲→乙→丙、甲→乙→丁,A不符合题意;甲同化有机物的量占86%,最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由于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所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不可能小于第三营养级,C符合题意;乙的营养级虽然较高,但其个体数量可以大于甲,D不符合题意。4.D分析题图可知,A为生产者、B为初级消费者、D为次级消费者、C为分解者,而分解者不属于食物网中的成分,A错误;B的同化量为16+2=18[×103kJ/(m2·y)],B传递给D的能量为3(103kJ/m2·y),因此B→D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3÷18×100%≈16.7%,B错误;茶树菇为异养生物,不能利用光能,因此若利用A凋落的枝叶种植茶树菇,不能提高对光能的利用率,C错误;C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同时也为A提供无机盐和CO2,D正确。5.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即其同化的能量,A错误;流经某生态系统的能量值可能大于该生态系统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如人工鱼塘中投放的鱼苗、投喂的饵料中都含有一定的能量,B正确;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错误;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的人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D错误。6.D图中f代表初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A正确;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未被狼(次级消费者)同化,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的能量,即属于d,B正确;g或i表示的是未被利用的能量或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C正确;初级消费者与次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次级消费者同化量/初级消费者同化量)×100%,而图中b表示初级消费者的摄入量,c表示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e表示次级消费者的摄入量,但不清楚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所以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7.ABD生产者通过自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其他营养级通过异养的方式获得物质和能量,不同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A正确;b1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中一定包含了b1,B正确;b1是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是同化量,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b2+c2+d2)/(a1+b1+c1+d1)×100%,C错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存在于有机物中,没有被初级消费者同化,属于生产者所同化的能量,D正确。8.C由题图可知,图中A代表的是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A正确;肉食性动物从植食性动物获得的(同化的)能量=5.1+2.1+0.25+0.05-5=2.5×103[kJ·(m2·a)-1],植食性动物的总同化量=2.5+4+9+0.5=16×103[kJ·(m2·a)-1],则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2.5/16×100%≈15.6%,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有两个: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物输入的能量,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9.6×104[kJ·(m2·a)-1]+流入植食性动物的能量,C错误;食物链是以捕食关系形成的联系,捕食关系的单向性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9.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绿色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和投放饲料中的化学能,为植物固定的太阳能+c+d,A错误;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B错误;能量的传递效率=该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鱼种乙固定甲的能量为b,鱼种甲固定的能量为a+c,则鱼种甲到鱼种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a+c)×100%,C正确;由于池塘资源、空间有限,去除鱼种乙,鱼种甲也不会呈现“J”形增长,D错误。10.A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牧草的个体数远大于作为第二营养级的羊的个体数量,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金字塔形。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乔木的一个个体上生活着大量的作为第二营养级的昆虫个体,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11.(1)生产者二、三、四(2)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3)水平(4)①④(5)ca-b解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最基本的生物成分,在乔木→杂食性鸟与草本植物→杂食性鸟这两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均属于第二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三营养级;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杂食性鸟这条食物链中,杂食性鸟属于第四营养级。(2)分析题图中各成分可知,大型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可产生无机盐、二氧化碳和水等。(3)该地表在水平结构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镶嵌分布,题中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4)题中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迁入率和种群密度。(5)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甲)所同化的能量,且包含在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中。根据题图可知,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a-b。12.(1)分解者不一定(2)1%~4%(3)控制(减少)植食性动物的数量,使棉花固定的能量尽可能保留在棉花植株合理密植改善通风条件,满足光合作用对CO2需求,减少无氧呼吸消耗(增施有机肥,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可产生更多无机盐、CO2满足棉花生长需要;喷淋降温,缓解强光照和高温导致的“午休”,满足光合作用对CO2的需求)解析(1)据题意可知,A能将遗体、粪便、碎屑等中的有机物分解形成无机物,返还回无机环境,因此A表示分解者。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金字塔呈正金字塔形,而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则可能倒置或部分倒置,数量金字塔有时会出现高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于低营养级的生物数量的情况,因此肉食动物1的数量不一定少于植食性动物的数量。(2)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②表示植食性动物的同化量,③表示肉食动物1的同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