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阶段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客轿

赵淑萍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

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

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

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

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自顾

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

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吞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

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

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

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咱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

轿子。”一个长个子嚷嚷着。“哼!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死老婆又娶亲了。”一

个矮胖子悻悻地说。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您没看见,郑店王悠悠穿着草鞋走着呢!

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开了花。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马褂,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

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番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

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

这对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

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

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扬扬得意。

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

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

快地看了。

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

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

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

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

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

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

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王高一

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

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

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

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

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摩,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

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忝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

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

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吞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

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

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票照顾到底,径直往

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

的人影。

郑店王赶上前。儿子怔了一下,说:“爹,这么晚了,你还刚打洋呀?”

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挥舞着手说:“你这孽障,我穿着草鞋赶路,你乘

着客轿摆阔,我辛辛苦苦攒钱,还不叫你给败光了?你去姚城做什么?”

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解...解个闷呗。”

郑店王脱下草鞋,高举在手中,撵着儿子追着打。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

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接着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跌倒在地上,半边身子撑

在地上,气得胡子直抖起来,用手指着儿子骂道:“畜生呐畜生。”

月光如银,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郑店王对儿子的称呼不断转变,由“败家子”到“孽障”,再到“畜生”,

满含着对儿子坐客轿看戏的不满和愤怒。

B.郑店王的儿子醉酒后睡觉“居然又没闩门”,一个“又”字可见这是常态,这与下

文他去姚城解闷而坐客轿回家相呼应。

C.郑店王脱下草鞋撵着儿子追着打,老婆护着儿子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

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

D.小说向读者描述了曾经的乡绅、财主的生活。在最僻远的乡村,物质之外的精神追

求也是人们的一种旺盛的需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对郑店王的大量心理描写,不仅交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且呈现出了郑店

王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人物形象。

B.小说详细描述了郑店王一路跟着客轿走的得意,这与下文他看到儿子从轿子里下来

时的愤怒心情形成了巨大反差。

C.小说处处充满着可以品味的细节,如“旧草鞋”这一物件在文中多次出现,将郑店

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D.小说语言口语化,作者好像在面对面地向人讲故事,如“可人家郑店王正常着呢,

您没看见”“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

3.作家侯德云评价《客轿》:“整篇小说布局紧凑,犹如一根枝叶密集的树条,显出

一种艺术之美。”小说的“紧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月亮”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恰同学少年(节选)

黄辉

“城南旧院,果然是千年文华凝聚之地,气度不凡啊。”站在一师大门口,一身

日本式的文官装束的纪墨鸿,打量着一师院内的参天大树、翠绿草坪,感慨颇多。

孔昭绶和方维夏、黎锦熙等人陪在他的身边,听到这番感慨,礼貌地说:“纪督

学客气了。督学大人莅临视察,我一师蓬革生辉。”三人一路寒暄,向校内走来。

综合大教室里,人声鼎沸,一片热闹,学生们各自扎成一堆,热烈地讨论着,连

徐特立也挤在其中和学生争辩着。纪墨鸿望着眼前乱糟糟的样子,眉头拧得紧紧的。

孔昭绶感觉到了他的不满,走上讲台,提高了嗓子大声说:“各位同学,请安静。特

立先生,介绍一下,这位是省教育司派来的督学纪墨鸿先生,今天前来视察一师。”

不等徐特立开口,纪墨鸿抢先拱手:”哎哟,是徐议长啊,久仰久仰。”

徐特立淡淡地说:“纪督学客气了,这里没有什么议长,只有教书匠老徐。”

孔昭绶问:“纪督学是不是给学生们训个话?”

纪墨鸿赶紧摇手:“有徐议长在,哪容得卑职开口?”

徐特立说:“在这里,我是老师,你是督学,督学训话,职责所在嘛!”

“纪督学,您就不用客气了。”孔校长宣布,“各位同学,今天,省教育司督学

纪墨鸿先生光临本校视察,下面,我们欢迎纪督学为大家训话。”

他带头鼓起掌,掌声中,纪墨鸿一脸迫不得已地整了整衣冠,上了讲台。

“各位青年才俊,在下纪墨鸿。墨鸿今日能与诸位才俊共聚一堂,深感荣幸。所

谓训话二字,愧不敢当,不过借此机会,与诸位做个读书人之间的交流而已。这个读

书二字,是世间最最可贵的了,何以这么说啊?书,它不是人人读得的,蠢人就读不

得,只有聪明人才读得书。所以列位读书人,都是聪明人嘛……”

台下,萧三忍不住跟毛泽东嘀咕了一句:“他不如照直讲,他这个人最聪明。”

毛泽东一笑,他显然对这训话也极不以为然。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书,人自然就有大好前程,

不然还读什么书呢?”纪墨鸿说得兴致勃勃,“所以,孔子曰:学而优则仕。就是说

书读好了,政府才会请你去做官,你也才能出人头地,做个人上人啊!”

一下午无精打采的刘俊卿这时听得聚精会神,眼睛都望直了。蔡和森、萧子升等

人却都露出了听不下去的神情,毛泽东则索性抽出一本书,翻了起来。

“……总之一句话,学生就要以学为本,好好读书,认真读书。以后,你就会晓

得,那才是你的前途,那才是你的饭碗。纪某是过来人,这番话,句句是肺腑之言,

不知各位听到心里去没有?”

鸦雀无声中,突然传来了一声很清晰的翻书声——毛泽东哗啦翻过一页书,看得

旁若无人。纪墨鸿不禁一阵尴尬,面露愠色。孔昭绶也愣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场

面一时尴尬起来。安静中,刘俊卿突然带头鼓起掌来,这一下总算带起了一些掌声。

纪墨鸿僵住的笑容渐渐绽开。“嘿嘿,多谢,多谢多谢。”

送走纪墨鸿,黎锦熙来到校长室,长吐了一口气:“唉呀,总算是走了。”

“总算?”方维夏苦笑了一下,“人家可没说以后不来了。”

办公桌后,孔昭绶神情疲惫,他揉着自己的眉心,强打精神说:“维夏、锦熙,

你们两个安排一下,尽快把这间校长室腾出来,再买几件像样的家具。”

黎锦熙惕住了:“校长,您还真给他腾办公室?”

“全校就我这间大一点嘛。我无所谓,随便换间就是。”

方维夏问:“校长,他纪墨鸿不过是个督学,不至于吧?”

“这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有的人哪,只要还能管到你一点……”孔昭绶没有继

续往下说,只摆了摆手,“就这么办吧。”

吃过了饭,杨昌济正准备教案,毛泽东突然捧着他的书稿,送到了他面前。杨昌

济微微皱起了眉头。他沉吟了一下,说道:“润之,有句话,看来我得提醒你才行,

读书切忌粗枝大叶,囱固吞枣,这么厚的书,几天你就看完了?”

“老师,您误会了,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看呢。”

杨昌济失望地说:“还没看?那你就还给我?这本书不值得你看吗?”

“不是,书太好了,我才看了几页,就觉得太短的时间根本读不透书里面的内容,

老师这部手稿又等着出书要用,所以……所以我抄了一份,打算留着慢慢消化。”

“你抄了一份?”杨昌济眼都直了,“十几万字,一个礼拜,你抄了一份?”

毛泽东点了点头。原来,就在杨昌济借书给毛泽东的那天下午放学后,毛泽东便

跑去文具店买回一大堆白纸和一块没有包装的低档墨,晚上寝室熄灯后,他便借着烛

光往白纸订成的本子上抄录杨昌济的手稿。

杨昌济有些难以相信:“把你抄的给我看看。”

整整七本用白纸简单装订的手抄本摆上了课桌,杨昌济翻阅起来,抄本的字迹虽

有些潦草,却是密密麻麻,一字不漏。他看看毛泽东,眼前的学生带着黑眼圈,精神

却看不出一点疲倦。杨昌济又翻开了摆在旁边的“讲堂录”,本子上同样是密密麻麻

的潦草字迹,还加着各种不同的符号,旁边批满了蝇头小楷的批语。他惊讶地问:

“你的课堂笔记,所有的课都记得这么详细?”

毛泽东回答说:“一般社会学科的课我都记。”

“怎么还分大字小字,还有那么多符号?”

“大字是上课记的,小字是下课以后重新读笔记的心得,那些符号有的是重点,

有的是疑义反正各有各的意思。”

杨昌济点了点头:“你很舍得动笔啊。”

“徐老师说过,不动笔墨不看书嘛,我习惯了,看书不记笔记,我总觉得好像没

看一样。”

杨昌济看着毛泽东,似乎想说什么,却又没说出来。他抱起手稿和备课资料,走

出一步,又回头:“对了,礼拜六下午你只有一节课吧?如果你愿意,以后下了课,

你可以到我这儿来,只要是你感兴趣的内容,我给你做课外辅导。”

毛泽东问:“礼拜六您不是没有课吗?”

杨昌济笑着说:“以后有了,你的课。”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纪墨鸿初到“一师”时发出此地是“千年文华凝聚之地”的慨叹,侧面

反映出这所学府气度不凡,文化底蕴深厚。

B.徐特立挤在学生中争辩和他对纪墨鸿不卑不亢的平淡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作为

“议长”的徐特立是个有教育情怀的人。

C.小说通过语言描写写出黎锦熙和方维夏两位老师在纪墨鸿走后对其态度的迥异,表

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D.杨昌济在毛泽东来还书稿时对毛泽东进行委婉的告诫,说道“读书切忌粗枝大叶”,

说明他关心学生的读书态度。

6.关于文中人们对纪墨鸿来学校后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特立对纪墨鸿自称“教书匠”并顺着校长的话请他训话,是在以教师身份表达例

行公事的欢迎。

B.萧三对纪墨鸿的训话内容开玩笑,表现出他对训话者观点的难以认同和反感、不屑。

C.刘俊卿听完训话后,顾全大局地带头鼓掌,带起掌声缓解尴尬,这侧面说明了学校

教育有方。

D.方维夏和黎锦熙对纪墨鸿获关照感到不解,侧面反映出一些教师对督学的评价不高。

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请解读一下话语背后的情感态度。

8.文本前后两部分都提到毛泽东读书的相关内容,分别表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形象特点?

如果班级举行“读书会”,请你分享一下毛泽东的读书方法,你会怎样介绍?请简要

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春蚕(节选)

茅盾

“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

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

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熬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彳区着腰

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

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

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

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

“上山”后三天,息火了。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

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

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

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

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

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

“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

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

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

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

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

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

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

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

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

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

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

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

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栗,他不相信。

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

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

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

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

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

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

来的!”

“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

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

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

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

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

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

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

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

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

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

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

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

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

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

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

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

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

1932年11月1日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

地跳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

B.亲家张财发来“望山头”,给老通宝带来了“今年茧厂不开秤”的消息,另外,他

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一一代东家来向老通宝催债。

C.小儿子阿多抱怨老通宝打错了主意,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

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

D.春蚕成熟得好,一村的人却都受到了损失,老通宝家“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反

而增加了债务,这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

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

B.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

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

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

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

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一一“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

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1.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

12.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等特点,请据此简析本文的基

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放生马

海勒根那

我家那匹云青马其实十几年前就死掉了,这个祖父明明知道,可就是在祖父知道

云青马死掉的那一天,他的脑筋出了毛病。

那是十几年前,祖父要将他的老云青马放生。那可是他最心爱的伙伴,生产队解

体前,他一直骑着它为队里放牧,等包产到户,他舍不得这匹坐骑,用两头牛的代价

换得了它。后来我们乡村土地沙化,由牧业转为农耕,作为我家唯一能犁田的牲畜,

祖父不得不忍痛让云青马架犁耕田。不过,那是怎样的情形呢,说起来至今还是我们

乡村的笑话——云青马犁田时,祖父竟然备了另一副扛把子,自己充当另一匹马拉副

犁。没有谁见过一个男人把自己当牲畜使唤的,乡人嬉笑着和我说。云青马就这样为

我家效劳了二十几年,直到它老得和祖父一样走不动路。就是这样一匹马,祖父要将

它送归自然去。

一周之后,一身酒气的父亲终于坐着长途大巴回来了。祖父迫不及待,远远地迎

上前去。父亲打着酒嗝,目光躲闪,说:“一切都遵照你的话做了,我把老马放生

在……在锡林郭勒了……”

可就在那天晚上,祖父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见云青马眼神哀戚,冲着他不

断悲鸣。祖父看清了它的身躯,老马浑身是血,脖颈处已与身体断得只剩下一层皮。

祖父的病就此落下了,无药可医,直到父亲娶妻生子。我即将出生的那天早晨,

许是添丁进口的喜讯触动了祖父锈蚀的神经,他几年来第一次自己拄着拐杖下了床,

一步一步挪到晨光耀眼的屋外,遮目远望了一阵子,忽然眉开眼笑起来,冲着远处呼

喊:嗯咧——嗯咧——我阿爸好生奇怪,凑到他跟前问他:你这是召唤谁呢?祖父手

指院外,你瞧,云青马,是云青马回来了……从那天开始,那匹任谁都看不到的老马

又回到我们家里,所有家人都被老爷子的魔法惊得目瞪口呆。

家人里,只有我自愿配合祖父,帮他老人家侍弄别人看不到的老马。祖父从小把

我看大,按我父亲的话说,老爷子除了对云青马好,其次就是对我这个长孙好。不知

怎么的,我对祖父也有种天生的亲近感,那种冥冥中的感觉甚至超越了血缘。而那匹

不存在的云青马,或许是祖父打小把它灌输给我,以至于在我的脑海里牢牢地生根发

芽,有时我竟然也能看到它的肉身,真切得连马毛都数得清。

那些天里,祖父嚷嚷要云青马驮着他出门远游,我便积极为他准备。除了我,家

里人只当那是疯言疯语,没人信,因为那匹老马根本不存在。我母亲心地纯善,和父

亲说,不行你用摩托车驮着阿爸出去转一转吧。阿妈去世得早,他老人家为了拉扯你

们几个孩子,一辈子没出过远门,兴许心里憋得慌呢。我父亲闻言吹胡子瞪眼:用摩

托车驮他出去?你以为他是八岁的孩子吗?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你来负这个责啊?母

亲白了他一眼,父亲则背着手走出门去:都给我消停消停吧,这个家都够演一出戏的

To

父亲说让这个家消停消停,可事与愿违。那一天早上,给田地浇了一遍水的他迟

迟不见祖父起床。推门看时,只见床铺上空空如也,被褥倒是叠得整齐。父亲以为老

爷子在近处转悠,房前屋后瞧了一圈,却一无所获。这时他还没有慌张,骑上摩托车

四下去找,他想一个腿脚不利索的老爷子还能溜达多远,可方圆几里转遍了,仍没见

祖父的身影。

彼时,我就像匹青葱骏马那样,驮着祖父奔走在郁郁苍苍的群山峻岭。这里白桦

黑桦参半。落叶松密密匝匝一拔冲天。头顶上,游走的白云像大海般波澜汹涌,而山

涧间,浩荡奔流的大河仿佛正驮运着群山。祖父张着嘴巴左瞧右望,眼睛都有点儿不

够用了,祖父问我,阿斯汗,我们俩这是来到仙境了吗?我告诉老人家,这不是什么

仙境,我问过路了,这是大兴安岭,越过这座山岭,我们就到草原了,那就是传说中

的呼伦贝尔……

祖父闻听,流得满脸是泪,说:孩子,到了草原,你要找个没有人烟的地方,那

里只要有河流有山谷,你把我送到那里,放生到那里就行了……

我笑了:爷爷,您又不是马儿,怎么可以放生呢?

我是马儿,爷爷说,我就是那匹一辈子受苦受累的云青马……

您刚刚还说我是那匹云青马呢,爷爷。

没错,阿斯汗,我是老云青马,你是小云青马,瞧,现在我们一老一小就是一对

儿放生马……

此刻,我忽然感到祖父把着我肩膀的手臂像铁钳般有力。把我放下来吧,孩子,

我要自己走一走。

我说:爷爷,我还是驮着您走吧,我不累。

祖父不容分说,从我的后背坠爬下来:你看那天上的鹰隼,它老了,翅膀都套拉

着,可还能在天空中飞翔。我也要下来走一走,我栗在这青山绿水间看到自己的身

影……

我看到祖父站在山岭上的腿脚忽然变得坚实,似一副鹰爪抓拿着松柏。这会儿祖

父手臂一挥,将那把拐杖像丢根烧火棍那样丢下山涧,接着从喉咙里发出几声老马才

有的“噗噗噜噜”声,便摆动起半瘫的身躯向前挪移。我看到祖父滑稽的奔跑姿势像

极了鸭子,不由得笑了起来,我发出的笑声却是马儿的嘶鸣。

唳----唳----我叫了几声....

唳----唳---祖父也随声附和

祖父先前还迈不开步伐,跑着跑着,不好使的那只蹩脚竟然也灵便起来,慢慢跟

上了我,我们俩真像两匹并肩而行的马儿,鬃尾飞扬,四蹄如风,向着高高的山岭、

苍翠的大地,迎着阵阵松涛,钾足了力气撒欢而去……

(选自《请喝一碗哈图布其的酒》,有删改)

1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云青马为我家效劳了二十几年,一辈子受苦受累,这是祖父宁可自己充当副驾,也

要减轻云青马在耕田时疲劳的原因。

B.从父亲坐长途大巴回家后的神态和祖父奇怪的梦境隐约可知,云青马并没有被放生

在锡林郭勒草原,可能已惨遭屠宰。

C.小说开头交代的生产队解体、牧业转农耕等历史背景以及后文出现的摩托车等新事

物,反映出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小说的结尾部分,祖父不容分说从我的后背坠爬下来,自己在草原上奔走,表现了

牧民对于山川自然有着深厚的情感。

1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爷孙俩非同寻常的亲近关系为后文“我”带祖父奔

向草原,放生自我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文中画横线处的景物描写,以大自然的壮美衬托人物的内心世界,更真实地表现出

这位老人亲近自然时的震撼与感动。

C.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反面形象的父亲推动了情节发展,理解祖父

心愿的母亲给故事增添了温情力量。

D.小说地域色彩浓厚,以祖父和马为书写对象,二者精神通灵,具有奇幻色彩,这与

《百年孤独》创作风格有相似之处。

15.“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请简析本篇小说是如何实践

这一原则的。

16.本文在构思上将“云青马”和祖孙二人互为参照,含有多重用意。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C.“不惜将郑店王撞倒在地,可见郑店王老婆一味宠溺儿子而厌恶郑店王”不

合文意,文中只说“郑店王老婆一把推开门,披头散发,一头撞在郑店王胸口,接着

儿子儿啊嚎起来",郑店王老婆并非故意撞倒郑店王,也并非厌恶他。

故选Co

2.答案:C

解析:C.“将郑店王为人低调而勤俭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分析不当,本文刻画的

是郑店王“爱财吝啬”的形象,并无从表现其“勤”。

故选Co

3.答案:①时间紧凑。将故事发生的时间浓缩在月亮落下到月亮高悬天空的短短一天

时间,使内容更集中。②场景(空间)紧凑。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和往返的

路途当中,将情节高潮汇聚在郑店王的家里,使场景(空间)集中。③情节紧凑。小说

以郑店王起早进城看戏,再到夜里借着客轿的灯光回村为情节主线,相关的其他情节

和人物通过郑店王的心理活动来呈现,安排精巧,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

解析:根据原文“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天蒙蒙亮,

他就出发了“出了竹岳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

出来”可知,郑店王出门看戏时,是当天的清晨,月亮刚落下。而结合原文“不知什

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

“可知,故事结束时,正是月亮高悬天空。从当天早晨到当天夜晚,整个故事发生于

短短一天时间。由此可知故事时间紧凑,使内容更集中。

原文中,从“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

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嘴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

河镇上,几项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到“可是,客轿居

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着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

竹看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可知,故事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

和往返的路途当中。而到最后,“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

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谜底揭晓,故事也由此转入了高潮。由

此可知,文章将郑店王看戏的故事设置于前去和往返的路途当中,将情节高潮汇聚在

郑店王的家里,使场景(空间)集中紧凑。

原文中,故事描写的主要内容均在于郑店王往返看戏的途中,如轿夫们对他的评价,

以及他晚上回村时一路上借着客轿的灯光回村。这部分为故事的情节主线。而原文中

“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

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

瓜子扬扬得意”“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

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等,相关的其他情节和人物通过郑店王的心理活

动来呈现。这一情节安排精巧,也使叙事紧凑、情节集中。

4.答案:①舒缓叙事节奏。在讲述郑店王去姚城看戏故事的过程中,不时插入对月亮、

月光的描写,有利于舒缓叙述节奏,使叙述更灵动。②推动情节发展。由于月亮躲进

云层,迫使郑店王借着客轿的灯光顺利回家;借着明亮的月光,郑店王发现乘客轿的

人是儿子。③烘托人物形象。随着月亮由落下到隐藏再到高悬,展现了人物由愉快到

得意再到愤怒的过程,塑造了郑店王吝啬的形象。

解析:从原文“出了竹岳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

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到“几乎呈湛蓝色

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再到“月光如银”。作者对整个故事的描写,不

仅仅只有人物的言行举止,也有对于月光的景物描写。而这里对月亮、月光的额外描

写,也有利于舒缓叙述节奏,使叙述更灵动。

根据原文”几乎呈湛蓝色的月亮慢慢地在明净的天空中移动,最后躲到乌云里。郑店

王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好几次险些摔倒。可刚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

顶客轿上来了”可知,由于月亮躲进云层,迫使郑店王借着客轿的灯光顺利回家。而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

悉的人影”中,借着明亮的月光,郑店王发现乘客轿的人是儿子。由此可知,文中对

月亮的描写还推动了文章情节的发展。文中,当清晨郑店王出发去看戏时,“出了竹

岳村,一轮残月隐在天空,东边云层一抹绯红,日头立马就要蹦出来。郑店王的脸渐

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起几句跑调的滩簧”,在郑店王去姚城看戏的过程中,明月相

伴,衬托了郑店王可以看上好戏的心情,而“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

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则体现了他得以借光行路的

得意。最后,“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像一团圆圆的火球照在自家的院子里,只见轿子

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时,“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却因为发现儿子坐轿挥

霍而愤怒。月亮一直伴随着郑店王的心路历程。由此可见,随着月亮由落下到隐藏再

到高悬,展现了人物由愉快到得意再到愤怒的过程,烘托并塑造了郑店王吝啬的形象。

5.答案:C

解析:C.“态度的迥异”错,由“黎锦熙惕住了:'校长,您还真给他腾办公室'”

“方维夏问:'校长,他纪墨鸿不过是个督学,不至于吧’”可知,二人虽然表达角

度不同,但都反感纪墨鸿,希望他离开。故选C。

6.答案:C

解析:C.“顾全大局”错,从前文看,刘俊卿是真心欣赏纪墨鸿的训话内容的;另外,

“侧面说明学校教育有方”于文无据。故选C。

7.答案:第一处,纪墨鸿将徐议长放在台面上,说自己没有资格训话,其实是以退为

进,表现了故作谦虚的态度。

第二处,写出孔昭绶校长对纪墨鸿会拿鸡毛当令箭滥用职权的厌恶和他不便直接表达

这种反感的谨慎。

解析:第一处,由“站在一师大门口,一身日本式的文官装束的纪墨鸿,打量着一师

院内的参天大树、翠绿草坪,感慨颇多”“徐特立淡淡地说:'纪督学客气了,这里

没有什么议长,只有教书匠老徐“孔昭绶问:'纪督学是不是给学生们训个话'”

可知,纪墨鸿将徐议长放在台面上,说自己没有资格训话,其实是以退为进,表现了

故作谦虚的态度。第二处,由“办公桌后,孔昭绶神情疲惫,他揉着自己的眉心,强

打精神说:'维夏、锦熙,你们两个安排一下,尽快把这间校长室腾出来,再买几件

像样的家具“'这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孔昭绶没有继续往下说,只摆了摆

手,’就这么办吧'”可知,写出孔昭绶校长对纪墨鸿会拿鸡毛当令箭滥用职权的厌

恶和他不便直接表达这种反感的谨慎。

8.答案:①开头部分,毛泽东对督学的训话不以为然,他索性拿出书读,既表现出他

的血气方刚和直率,也体现出他珍惜时间、热爱读书。后半部分,毛泽东主动抄写老

师的讲义书稿,表现他求知若渴,对待读书和课业严谨认真。

②毛泽东的读书方法:遇到渴求的知识亲手抄录,以备日后仔细理解消化;读书注重

记笔记,通过做不同类型的标记和批注,提升自己对书的理解。

解析:第一问:开头部分:由“台下,萧三忍不住跟毛泽东嘀咕了一句:'他不如照

直讲,他这个人最聪明。'毛泽东一笑,他显然对这训话也极不以为然”可知,毛泽

东对督学的训话不以为然,他索性拿出书读,既表现出他的血气方刚和直率,也体现

出他珍惜时间、热爱读书。后半部分:由“毛泽东点了点头。原来,就在杨昌济借书

给毛泽东的那天下午放学后,毛泽东便跑去文具店买回一大堆白纸和一块没有包装的

低档墨,晚上寝室熄灯后,他便借着烛光往白纸订成的本子上抄录杨昌济的手稿”可

知,毛泽东主动抄写老师的讲义书稿,表现他求知若渴,对待读书和课业严谨认真。

第二问:毛泽东的读书方法:由“毛泽东点了点头。原来,就在杨昌济借书给毛泽东

的那天下午放学后,毛泽东便跑去文具店买回一大堆白纸和一块没有包装的低档墨,

晚上寝室熄灯后,他便借着烛光往白纸订成的本子上抄录杨昌济的手稿”可知,遇到

渴求的知识亲手抄录,以备日后仔细理解消化;由''整整七本用白纸简单装订的手抄

本摆上了课桌,杨昌济翻阅起来……本子上同样是密密麻麻的潦草字迹,还加着各种

不同的符号,旁边批满了蝇头小楷的批语”可知,读书注重记笔记,通过做不同类型

的标记和批注,提升自己对书的理解。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样就不会造成如此大的损失,表现了他的远见和智慧”错。阿多抱怨老通宝打

错了主意,说当时应该“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其实只是“事后诸

葛亮”,社会动荡,这样的损失是谁都难以预测的。

故选Co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C.“运用双关手法”错。“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这句话没有使用双

关手法。

故选Co

11.答案:①在“山棚”下燕了火以后,一方面紧张而焦灼,另一方面又因淋到蚕尿

而快活。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立刻充满了欢笑。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

使老通宝他们忧愁失望起来。④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

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浏览全文,聚焦老通宝的情绪变化,筛选与老通宝情绪相关的内容。考

生可以根据心理、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概括提炼出某个阶段的心理状况,然后分

析出心理变化过程。

根据第一段中“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山棚’下熬了火,老通

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低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

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

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分析可知:在“山棚”

下熟了火以后,老通宝的内心是紧张而焦灼的。

“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

们巴不得多淋一些”等描写分析可知:因淋到蚕尿而快活。

总之,在“山棚”下熬了火后,老通宝在“蚕宝宝”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的心理状况:

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时而忧愁,时而快乐。

根据第二段,“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

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

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当四大娘看到“一片雪白”

后,“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分析可知:老通宝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他的内

心由原来的患得患失转而快乐起来。

根据“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

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

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

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分析可

知:当老通宝他们看到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不由得忧愁、失望起来。

根据“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

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

扶他到家”分析可知:老通宝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他又气得生了病。

12.答案: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

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负债的遭遇,反

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③作者的思

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没有主观的评价却能让读者感受到作者

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根据题干,这道题是要求学生结合这篇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它的现实主义的文学特

征。从题干来看,就是要从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方式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考生可

考虑小说所讲故事是怎样反映现实的、小说塑造的人物是怎样代表现实中的人物的、

小说作者是如何用客观的方式从内容和情节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倾向的。

细节真实、形象典型、

⑴通过真实细节表现现实生活。

“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低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

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偷偷

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

瞧不见”“”由此概括:这篇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

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

⑵通过典型形象表现生活本质。

“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

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

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

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

“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

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

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

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

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这篇小说叙述了老通宝家“采了十多

分的好茧子”,反而增加了债务,一村的人都有了春蚕丰收却丰收成灾的遭遇,反映

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

⑶通过冷静描写和叙述方式隐蔽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