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龙山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赋予模仿两种完全不同的定义。在第三卷中,模仿指的是一种诗的风格,类似我们所说的直接引用,与叙述相对立,其意思是,如果诗句实际上是以人物的角色在说话,那么此时诗人似乎在模仿他的人物。在第三卷中,柏拉图所说的模仿是同质性的:悲剧中,演员模仿人物,也就是说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从性质上来说是相同的;而在史诗中,诗人的语言模仿人物的语言,这种模仿可以说是一种同化的行为。②然而在第十卷中,模仿就不仅仅是一种风格,而成为诗的本体,是诗歌的语言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本质关系,任何描述外部世界和人物的语言都是模仿。与同质性模仿不同,这里所说的模仿是异质的,模仿者是语言,被模仿者是人物和事件,诗人对世界和各种事件的描绘成为模仿行为。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他以“床”为例,首先是自然的床,它是床这个事物的本质,具有唯一的形式,只可能出自神的创造;现实世界中由工匠制作出来的床是对“自然的床”的模仿。而画家的床只不过在模仿事物看上去的样子而不是事物实在的本身,因此画作是对影像的模仿而不是对真实的模仿,跟真理隔了三层。③柏拉图关于模仿的讨论最终落脚在伦理学,他对诗人实际上提出了这样一个悖论:如果他们不与诗歌中的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就说明他们没有关于这些事务的正确知识,只不过是假装表现主人公的行动和语言。但是,如果他们与主人公做同样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不再是诗人。这样,任何人都不可能既是诗人同时又是一个诚实的人。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这篇对话中,模仿具有双重的涵义,而柏拉图却没有加以区分。第一个涵义:诗人模仿现实事物如同画家,比如说画一张床;第二个涵义:诗人模仿其他人,让我们看看柏拉图对荷马的指责:他虽然从未真正统治过任何城邦却以一个统治者的方式说话,虽然从未制定任何法律,却以立法者的方式说话。因此,当他批评荷马的诗远离真实世界的时候,实际上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荷马对政治、战争和教育等公共事务缺乏真正的知识,因此他所说的话远离真理;另一方面,荷马本人与那些在特殊领域具有真正知识的那些人物之间有很大的距离。但是,如果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审视柏拉图对诗人和画家所作的对比,就会发现一些问题:根据柏拉图对模仿的定义,画家虽然模仿工匠所做的床,但是并不能说画家模仿工匠本人。画家的工具是笔和墨,而工匠用的是斧头和锯子,因此柏拉图并不指责画家为模仿工匠。然而,诗人与画家的区别在于前者使用的是对一切人都是共通的语言,诗人与他们的模仿对象有一种本质上的类似性,于是在柏拉图眼中,诗人不仅仅模仿对象,而且使自己变得像被模仿的对象,形成一种双重的同化。这种双重的模仿实际上使诗人完全成为诗歌所描绘的世界的附庸,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眼中,并非诗人创造了诗歌所描绘的世界,而是诗歌的世界创造了诗人,一个纯粹的依附者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太大的价值。④柏拉图对模仿问题提出的两种不兼容的定义分别属于风格和本体。柏拉图在第三卷中从风格的角度来看问题,诗人可以进行选择,对于诗人而言,模仿是一个主动判断的结果,诗人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进行模仿或者不模仿。但是,在第十卷中,从本体的角度来看,诗人则无法进行选择。出于反对模仿的伦理要求,柏拉图把诗人从理想国里全部驱除干净,即使伟大的荷马也不例外,因为诗人不可能不是模仿者。从逻辑的一致性来看,如果模仿属于风格的范畴,那么这就是文学的内部问题,作家根据其伦理或美学的判断在创作过程中加以抉择。如果模仿属于本体的范畴,实际上这就成为文学的外部问题,其实质是探讨文学作为一个整体与文学之外的世界处于何种关系。(摘编自钱翰《文学的再现问题中的意识形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柏拉图看来,艺术的事物是对模仿自然的事物的现实的事物的模仿,是对影像的二重模仿。B.在柏拉图看来,作为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其施、受主体的具体性质是多样而非单一的。C.柏拉图对荷马的诗的指责从两个层面来展开,一个从带着真理的知识角度,另一个是从带着知识的身份角度。D.诗的风格意义上的模仿是主观的、同质的,而诗的本体意义上的模仿是客观的、异质的。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如果诗人本身在一首诗歌中处处出现,从不隐藏自己,那么这种诗歌风格就称为叙述。B.在柏拉图看来,风格意义上的模仿与否并不改变其为本体意义上的模仿的事实。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与画家的价值区别在于诗人使用的工具使得他们与模仿对象具有本质上的类似性。D.柏拉图在论述诗歌问题的时候,加入一个画家作为论证的中项,画家对工匠的模仿与诗人对被模仿者的模仿是同构的关系,均与真理隔了三层。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模仿如果按照文学的内、外部来划分,可以分别概括为“模仿是不是好的文学?”和“文学是不是模仿?”两个问题。B.柏拉图对于模仿的风格和本体界说是出于伦理学的目的,他为前者寻找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却用后者将这种方向和途径毁灭了。C.在柏拉图看来,诗人价值的剥夺在于诗人对一个世界的创造是通过对自身向模仿对象的双重同化实现的。D.柏拉图对诗人的伦理学悖论限制了人格身份的单一性,切断了诗人与其他职业者的切换途径,而这种限制和切断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诗本体的界说。参考答案:ADB1.A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错在“是对影像的二重模仿”,原文说的是“对影像的模仿”。2.D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错在“同构的关系”,原文说“诗人不仅仅模仿对象,而且使自己变得像被模仿的对象,形成一种双重的同化”,这与画家则不相同。3.B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错在“为前者寻找了前进的方向和途径”,于文无据。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这个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但在全球化文明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末有的挑战。这一问题的产生,其实质正是汉语教育在世界化文明语境下遭遇挑战的本能反应与理性诉求。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这里有两个最基本的含义:第一,世界语境中的“自我”在“他者”的对比下应更加彰显突出;第二,世界化的语境,并不意味着消泯“自我”,相反它是不同文化身份的参与交流,这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基本的立场。有了这样的态度与理念,一个民族才可能不会丧失处变不惊、戛戛独造的元气。汉语作家一直怀有这样的忧思:20世纪以来,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始终是中国文化念兹于心的恐惧。新时期著名诗人于坚深有同感:“对汉语诗人来说,英语乃是一种网络语言,克隆世界的普通话,它引导的是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但诗歌需汉语来引领。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导致它乃是诗性语言,它有效地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记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于坚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这是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图像以其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在一定意义上虚拟还原了文字的想象,会使阅读趣味盎然。但必须指出,图像只是诠释文本的一种方式,而且是一种普及的幼稚方式。一方面图像以一种画面的定格圈定凝固了读者想象,这无疑是对读者想象能力的限定和剥夺;另一方面,当人们一旦把对图像的阅读当成主要的阅读方式之后,读者就会由于读图的轻松放弃了文字书面的阅读,从而依赖于读图。图像天生是为儿童和懒汉准备的。事实上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根本就是两码事,文字的阅读更是不可能被图像阅读所代替的。因为文字的阅读更具有模糊性、丰富性与包容性,它提供的因人而异的有多种可能的个性化阐释,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图像阅读则是硬塞给读者一个定格的文本。文字的阅读带给读者的是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对于读者来说,书面文本具有一种开放的、多方面而满足其文化阐释与品评兴趣的价值属性。在《三国演义》没有图像文本以前,我们阅读这个书面文本时,曹操、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在想象的空间里复活,栩栩如生地浮现于我们的脑屏幕,但我们无法说出他们各自的模样。自从有了图像文本的《三国演义》,想象中的曹操便成了鲍国安的替身,想象中的诸葛亮也被定格为“唐国强”。在这种读图过程中,读者不假思索便接受了两个被告知的“事实”。唯独想象空间里落英缤纷的意象归于死寂,被一个强加于人的虚拟的替身所圈定锁死。汉语经典文本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就是这样逐渐消瘦的。因此,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是应该认真考虑如何拯救阅读这一问题的。

“现代人的自我认识与现代中国人的民族自我认同的危机:不要现代性,殖民;要实现现代性,也‘殖民’——两难。”(张志扬)在这个“两难”的语境里,我们该如何勘破这个秘密?如何面对这个挑战?我们当然不会因噎废食。(节选自《中华读书报·全球化语境的汉语问题》作者王耀文)5.联系全文看,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汉语教育正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一项是(

A.全球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总是伴随着文化的渗透。而语言是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防卫的底线。

B.在九流分派、多元汇聚的世界格局互渗生成进程中,一个民族既要有恢宏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要有一种由本能与理性所促成的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与权利。汉语是诗性的语言,如果对异族语言表达一味盲从,结果只能导致民族“文化原质地的失真。”

C.网络时代的汉语教育特征,还表现为汉语文本不断的卡通化、图像化。在这样一个读图的时代,文字的阅读大量地被图像的阅读所取代。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汉语经典文体的诗性特征与人文精神将会逐渐消退。

D.汉语现在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不参与到全球化的现代语境中,就会失去很多发展的机会,就会因为落后而被殖民;而参与进去,文化的自我个性也有可能被全球化语境所吞噬。6.对汉语写作的“文化身份”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是一种非网络的语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化的推进,它成了抵御异族文化入侵的首当其冲的防线,也是最后的防卫的底线。

B.在全球化文明的语境中,汉语既具有恢弘博大、兼容世界的气度,也具有坚持自我、保留自我的能力和权利。

C.汉语具备历史意识和天然的诗性特征,是一种诗性语言,它有效保存着人们对大地的回忆,保存着人类精神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是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所在。

D.汉语要融入世界的文明之中,第一要更加突出自己民族的语言特点,第二要以有自己的民族特色的语言参与世界经济的交流。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著名诗人于坚认为,在全球化语境紧锣密鼓的21世纪,只有保持汉语的历史意识和天然诗性特征,才能够成为克隆世界的普通话,进而引导我们时代的经济活动。

B.文字的阅读如果能够和图像的阅读完美地结合起来,就能够把无边的想象、创造和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立体生动结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更好的阅读氛围。

C.人们一旦开始阅读图像,就会被图像画面色彩的丰富、逼真和立体生动所吸引,从而放弃文字书面的阅读,产生依赖性。

D.“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原因是文字阅读具有模糊性、丰富性和包容性,能够给读者带来无边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爱好进行多种可能的个性化的阐释。参考答案:5.A(A项只是概说“语言”是“防线”“底线”,而非题干说的是“汉语……”)

6.C7.D(A项“引导……经济活动”错;B项“文字的阅读”与“图像的阅读”不可能“完美地结合”;C项“一旦开始阅读……”错)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在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郑振铎、赵景深为代表创立了“俗文学派”。何谓“俗文学”?“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中国的俗文学,包括的范围很广。因为正统的文学的范围太狭小了,于是“俗文学”的地盘便愈显其大。差不多除诗与散文之外,凡重要的文体,像小说、戏曲、变文、弹词之类,都要归到“俗文学”的范围里去。在许多今日被目为正统文学的作品或文体里,起初有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被升格了的,故我们说,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这话是并不过分的。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它是大众的,出生于民间,为民众所写作,为民众而生存。它多是口传的、新鲜的、粗鄙的。、它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并非一般正统文学所能梦见,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也非一般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但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郑振铎先生的《中国俗文学史》出版后,从20年代那一帮进步文化战士们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论述了民间口传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和流传存在的价值,不仅在资料占有上无与伦比,而且在观点上自成一说,发人所未发,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他的民间文学—俗文学思想达到成熟的时期。1958年出版的一部影响很大的《中国民间文学史》的一文写道:“民间文学是指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过程中所创造的口头文学。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它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中国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民间文学史应该是现实主义发展与斗争的历史,而《中国俗文学史》却成了某种文学形式的延续的形式主义、唯心主义的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没有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涉及得也很广。

八十年代初,俗文学的研究再次兴盛起来。特别是中国俗文学学会成立(1984年2月)以来,全国有志于俗文学研究的学者以民间的方式集合起来,尽管还没有被主流意识和机构所采纳,没有进入中文系的课堂,但关于变文、宝卷、子弟书、唱本等俗文学的研究著作已多有出版,即使有的著作不被大陆出版机构采纳,台湾和香港的出版机构也接纳出版,关于俗文学的研究论文和史料辑录,也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总之,郑振铎开创的俗文学研究逐步地进入全面繁荣阶段。(节选自吕微的《中华民间文学史》)5.下列关于“俗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的俗文学是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B.俗文学的地盘愈来愈大。差不多一些重要的文体如:小说、戏曲、变文、弹词等都归属于俗文学。C.中国文学史的中心是“俗文学”,所以许多原是民间的东西,都被升格了的,成为正统文学的作品和文体。D.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俗文学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通俗文学是为民众而生存,为民众所创作。产生于民间。B、俗文学的想象力往往是奔放的,其作者的气魄往往是很伟大的,并非正统文学所能梦见。也非正统的文学的作者所能比肩。C、它也有种种坏处,如黏附着许多民间的习惯和传统的观念。它多是口传的、粗鄙的。D、20年代一帮进步文化者所信奉的进化论的世界观,进到以唯物史观的治学理念和研究方法,梳理中国文学史的进程与演变。7.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民间文学史》的根本点在于民间文学是劳动人民自己的创作,它直接表现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B.被批判者与批判者的分歧点很多,民间文学史应该是阶级斗争历史的反映,而俗文学史没有反映出历史上的阶级斗争。C.民间文学史认为:《中国俗文学史》是一些地主阶级、小市民的庸俗作品的堆积,不能够反映出我国民间文学史的真实面貌。D.今天,俗文学研究开始受到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关注,因此,俗文学研究进入全面繁荣阶段。参考答案:5.C

6.B

7.D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袁随园君墓志铭姚鼐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其仕在官,有名绩矣。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君之少也,为学自成。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及试,报罢①。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又改发江南为知县,最后调江宁知县。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再起,发陕西,甫及陕,遭父丧归,终居江宁。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自陕归,年甫四十,遂绝意仕宦,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足迹造东南山水佳处皆遍。其瑰奇幽邈,一发于文章,以自喜其意。四方士至江南,必造随园投诗文,几无虚日。君园馆花竹水石,幽深静丽,至檽槛器具②,皆精好,所以待宾客者甚盛。与人留连不倦,见人善,称之不容口。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君必能举其词,为人诵焉。君古文、四六体,皆能自发其思,通乎古法。于为诗,尤纵才力所至,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悉为达之,士多仿其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君仕虽不显,而世谓百余年来,极山林之乐,获文章之名,盖未有及君也。君始出,试为溧水令。其考自远来县治,疑子年少,无吏能,试匿名访诸野。皆曰:“吾邑有少年袁知县,乃大好官也。”考乃喜,入官舍。在江宁尝朝治事,夜召士饮酒赋诗,而尤多名迹。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君以为不足道,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年八十二。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而鼐居江宁,从君游最久。(选自《四部丛刊》本《惜抱轩文集》)【注】①报罢:博学鸿词科每年取一等、二等各若干人,三等、四等落第,称“报罢”。②檽槛:相当于棂槛,指栏杆,在文中指代建筑。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B.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C.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D.江宁故巨邑难治/时尹文端公为总督/最知君才/君亦遇事/尽其能无所回避/事无不举矣/既而/去职/家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一般对君主或者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B.考:原指父亲,后称已经死去的父亲;先考:对已离世的父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死长者的尊称。C.戊午:中国古代纪年按照天干加地支的顺序来组合,乾隆戊午年指的是乾隆三年,即公历1738年。皇清乾隆戊午科的意思就是:大清朝乾隆戊午年科举。D.嘉庆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袁枚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后来科举考中,曾在江宁、溧水等地任职,尽职尽责。B.仕途不进的袁枚足迹踏遍东南山水的佳处,诗文中尽显风景的瑰丽奇异、幽邃旷远,自我怡悦。C.文章第三段“皆能自发其思”是说袁枚的诗歌有个性思考,“通乎古法”是说他通识古人的创作方法,其散文也因独具特色被效仿。D.这篇散文追忆了袁枚的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在姚鼐眼中,袁枚是一个文才出众,为学鼓励后进,为官低调的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巡抚金公洪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2)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而忽摈外;及为知县,著才矣,而仕卒不进。参考答案:10.A

11.D

12.C

13.(1)巡抚金洪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通过《铜鼓赋》试试他的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华丽。(2)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官位却又始终得不到晋升。10.试题分析:新闻调查提建议、谈看法的题目一般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不是针对此现象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提出和文章内容不相关或相悖的观点,而是对文中相关的专家的观点的概括和总结。同时注意介绍的一些成功的案例会存在的问题,成功的地方坚持,存在的问题要避免。句中“难治”单独的事件,单独成句;“最”修饰“知”“君才”作“知”的宾语,不要断开;“尽其能”补充“遇事”,不要断开;“既而”表时间的变化,和后面相连。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光武帝错,是汉武帝首创。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文章第三段“皆能白发其思”是说袁枚的散文和骈文有个性思考,他的诗歌也因独具特色被效仿。四六体指汉魏时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句式或六字或四字。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异:意动用法,觉得他与众不同;试以铜鼓赋:介词结构后置;就:完成;摈:被排挤;著才:显示了才能,展示才能;进:晋升。参考译文: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5.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吕氏春秋》)材料二: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孟子》)21.材料一中画线句体现了作者

的思想。22.简述《吕氏春秋》和许行在农业思想上的差异?参考答案:21.重农抑商

22.《吕氏春秋》把农业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强调农业生产可以改变农民的素质,保家卫国,是从维护国家安全角度看待农业。许行认为好的国君应该和人民一起劳动、饮食,君民平等,反对利用农民来维护统治。21.试题分析:材料中的舍本事末,“本”是根本,即农业;“末”是次要,即商业。从材料中的“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如果舍去农业而专事商业,则最终要损害专制主义的统治,所以划线句子体现了作者重农抑商的思想。2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段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弄明白两个文段的意思,并且要抓住关键性的总结性的语句来分析。《吕氏春秋》中有第一问可知重农抑商的思想,古先圣王教导百姓以农为本,“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可见农民的安定有助于实现社会的稳定,古先圣王倡导“先务於农”主要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而《孟子》中说“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意思是: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可见许行认为好的国君应该和人民一起劳动、饮食,君民平等,反对利用农民来维护统治。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①柳宗元①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栌节棁②之华。不斫椽,不剪茨,不列墙,以白云为藩篱,碧山为屏风,昭其俭也。②是山崒③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盖天钟秀于是,不限于遐裔④也。然以壤接荒服⑤,俗参夷徼⑥,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及,岩径萧条,登探者以为叹。③岁在辛卯,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由是尝徘徊此山,以寄胜概。乃壁乃涂,作我攸宇⑦,于是不崇朝而木工告成。每风止雨收,烟霞澄鲜,辄角巾鹿裘,率昆弟友生冠者五六人,步山椒而登焉。于是手挥丝桐,目送还云,西山爽气,在我襟袖,以极万类,揽不盈掌。④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是亭也,僻介闽岭,佳境罕到,不书所作,使盛迹郁湮,是贻林间之愧。故志之。【注】①柳宗元被贬广西任柳州刺史时,其二兄柳宽亦任职邕州(现今南宁)。②欂(bó)栌节棁(tuō):欂栌,斗拱。棁,梁上的短柱。③崒(zú):险峻。④裔:边远的地方。⑤荒服:古代五服之一。指离京畿二千五百里的地区,为五服中最远之地。⑥徼(jiǎo):边界。⑦攸宇:安适的房屋。23.概括第①段的内容。24.赏析第②段画线句。25.可填入第④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也 B.耳 C.矣 D.者26.对第③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柳宗元的二兄因为实施了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B.本段写景简练传神,可与第②段的“以为叹”相呼应。C.本段文字体现了山川之美与士子俊逸相得益彰的情趣。D.本段文字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27.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参考答案:23.说明建亭时间、地点以及亭子的简朴特点。

24.以长短句的形式(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

25.C

26.D

27.本文通过叙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和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赞美了二兄的德政,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23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段落层次结构,抓住关键词来概括。“冬十月,作新亭于马退山之阳”交代了作亭的时间、地点;“昭其俭也”交代了亭子俭朴的特点。【24题详解】本题考查精彩的语言艺术。赏析题可从用词、句式、修辞几个角度赏析,也可结合内容及结构分析好处。“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驰奔云矗,亘数十百里,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意思是“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各种秀丽的景色交错呈现”。“诸山来朝,势若星拱”用拟人手法;句式长短结合“是山崒然起于莽苍之中”是长句,“尾蟠荒陬,首注大溪,诸山来朝,势若星拱,苍翠诡状,绮绾绣错”是短句,长短结合;内容上写出了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结构上为下文登探者抒发感叹做铺垫。【25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及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解答此类题目,必须要结合句意体会语气,再分析选项进行比对。“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意思是“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里应用一个表示陈述的句末语气词。A项“也”通常表判断;B项“耳”往往表感叹;D项“者”通常用于句中而不是句末;C项“矣”是用于句末表陈述的语气词。故选C。【2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题干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对应的语句进行概括。本题D项,“看出柳宗元的二兄不留恋官场而纵情于山水”错,原文“我仲兄以方牧之命,试于是邦。夫其德及故信孚,信孚故人和,人和故政多暇”这段写柳宗元的二哥施行德政,治理得很好,并没有显示他不留恋官场。故选D。【27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概括每一段的段意,找出表达作者观点或情感的关键词句,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本题第一段写二兄建造茅草亭的时间和地点,描写茅草亭的简朴;第二段写马退山的雄伟奇秀之美;第三段赞美了二兄的德政;第四段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可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应在推出“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这年冬天十月份,在马退山的南面修建了一个新亭子。(亭子)没有砍削椽子,没有修剪亭顶上的茅草,没有修建四周的墙,把白云当作篱笆,青山当作屏风,来彰显它的俭朴。这座山高高耸立在茫茫群山之中,直插云霄,绵延几十近百里,四周群山朝向着它,那情形好像众星拱月。山色苍翠,各种秀丽的景色交错呈现。大自然秀美之景聚集在这,不被地处边远而阻隔。但因为这儿与荒僻之地接壤,风俗与东部边界之地夹杂,周穆王的远游之马未曾来过,谢灵运的足迹也没到过这里,山路寂寥冷落,登山探寻的人也为此而慨叹。辛卯年(元和六年),我二哥获命担任当地长官,来到这个地方试任。因为他实施德治所以得到百姓的信任,得到信任就政通人和,政通人和就有更多闲暇时间。因此他常常流连于马退山,寄怀于这里的美景。(他)就筑围墙涂泥浆,建造自己安适的房屋,因此,在很短时间内就建造完成了。每当风停雨驻,空气清新的时候,(他)就戴上头巾穿上便服,带领兄弟朋友弟子五六人,爬上山顶登上茅亭。(他们)就手弹着琴,眼望着环绕身边的流云,日落时的美妙景象,在我胸怀之中,远处的自然万物,收揽过来还放不满手心。美丽的事物不是因为本身美丽而闻名,而要借助人(的欣赏与活动)才得以扬名。(比如)兰亭,如果没有遇到王羲之,那么它清澈的急流和修长的竹子,也将荒芜和隐没在空山之中了。这座亭子,身处岭南偏远之地,是美景但人迹罕至,(如果我)不记下(我仲兄)在这座山上建造的亭子的事,会使美好的景观湮没,这将留下愧对山林溪水的遗憾。所以写下这篇记。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4分)

因“乌台诗案”,苏东坡被捕入京,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

究竟是什么罪?审起来看!怎么审?打!

我相信一切文化良知都会在这里战栗。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苏东坡被他们抓在手里搓捏着,越是可爱、高贵、有魅力,搓捏得越起劲。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面对着彻底陌生的语言系统和行为系统,不可能作任何像样的辩驳。①真正厉害的是邪恶、低贱、粗暴②但可爱、高贵、魅力这类往往既构不成社会号召力③它们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向无敌④也构不成自我护卫力⑤中国几千年有几个像苏东坡那样可爱、高贵而有魅力的人呢?参考答案:.⑤②④①③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小说《山羊兹拉特》中,若没有遭遇暴风雪,有情有义的兹拉特也许躲不过被阿隆一家抛弃的命运——兹拉特是幸运的,但并不是每一个动物都会如此幸运。作家林清玄的《咬舌自尽的狗》中就讲述了这样一个司机与狗的故事:很多年前,他养了一条大狼狗,长得太大了,食量非常惊人,加上吠声奇大,吵得人不能安宁,有一天觉得负担太重,不想养了。他把狼狗放在布袋里,载出去放生,为了怕它跑回家,特地开车开了一百多公里,放到中部的深山。放了狗,他加速逃回家,狼狗在后面追了几公里就消失了。经过一个星期,一天半夜听到有人用力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大狼狗回来了,形容枯槁,极为狼狈,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奔跑和寻找。计程车司机虽然十分讶异,但是他二话不说,又从家里拿出布袋,把狼狗装入布袋,再次带去放生,这一次,他从北宜公路狂奔到宜兰,一路听到狼狗低声号哭的声音。到宜兰山区,把布袋打开,发现满布袋都是血,血,还继续从狼狗的嘴角流溢出来。他把狗嘴拉开,发现狼狗的舌头断成两截。原来,狼狗咬舌自尽了。狗为什么会咬舌自尽?这是一条怎样的狗?请发挥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狗自尽前的心理活动。

参考答案:参考提示:可以想象那只狼狗在原野、在高山、在城镇、在荒郊奔驰的景象,通过环境衬托狗的心理;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