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云和梯田

张抗抗⑴梯田,如同梯子一般的田?用田地做成的梯?梯——田,汉语词库中最为形象精准的组合。江南山区多梯田,杭州郊外梅家坞、龙井的坡地茶园,自小看得眼熟。西北亦有梯田,几十年前去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石砌旱地梯田,适种玉米。而眼前的云和梯田,则是千年稻米文化衍生的水梯田。⑵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⑶清明时节,梯田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镜子,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无数的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⑷水孕万物,水气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⑸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绒绒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盈盈的波光,银水绿影。⑹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⑺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⑻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⑼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⑽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⑾落雪了。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⑿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⒀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古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⒁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最小的梯田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⒂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⒃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有删改)11.请概括云和梯田的特点。(3分)12.请简要说明最后一段文字中“‘不可移动’的物体”的含义。(4分)13.请简析作者在第(14)段中插叙云和梯田历史的意图。(4分)14.请简要赏析第(6)(8)(10)(12)段文字。(4分)15.第(15)段与(2)(16)两段内容相近,可否删去?请你谈谈看法。(5分)参考答案:11.盘旋陡立,层次分明;景色优美,四季不同;历史悠久,体现农耕文明。(3分)

12.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厚重文化内涵,凝聚祖先智慧,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遗存。(4分)13.叙述先人垦殖梯田的艰难历程,凸显先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因地制宜的聪明;表现梯田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的成果;由描写梯田之美深入到叙写梯田的人文意义,由表及里,深化主旨(丰富内涵)。(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14.①将梯田分别比作“水墨画”“绣品”“油画”“黑白木刻”,形象表现其四季景色分明的特点。②以艺术品为喻,表现云和梯田无论何时都是一件精美绝伦艺术品的特征,表达作者的喜爱和赞美。③四个比喻句独立成段,既使文章结构清晰,又凸显和强调梯田的景色之美。(4分。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15.不能删。①用“回望”结束插叙,又照应第⑵段的“眺望”,使文章结构严谨;②用比喻句将梯田特征和内涵融为一体,形象而巧妙;③⒂段既深化了主题,又使⒃段的丰富主题有了基础。(答可删除,理由成立也可酌情给分)(5分。每点理由2分;无明确观点,不得分)

略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季羡林的缺憾人生

卞毓方

先生的《学海浮槎》,记录了他中学生活的一个细节,读后,令我眼前一亮。

“在学习方面,我现在开始买英文书读。……买英文书,只有一个地方,就是日本东京的丸善书店。……每次接到丸善书店的回信,我就像过年一般地欢喜。我立即约上一个比较要好的同学,午饭后,立刻出发,沿着胶济铁路,步行走向颇远的商埠,到邮政总局去取书,当然不会忘记带上两三元大洋。走在铁路上的时候如果适逢有火车开过,我们就把一枚铜元放在铁轨上,火车一过,拿来一看,已经轧成了扁的,这个铜元当然就作废了,这完全是损人而不利人的恶作剧。要知道,当时我们才十五六岁,正是顽皮的时候,不足深责的。”少年的天真、活泼、顽皮,在这里表现得充分无遗,假若季羡林能以这种心态度过他的青春岁月,呈现在我们今天面前的,将会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可惜,那只是短暂的返璞归真。须知,这是在济南城,不是在老家官庄,这是寄身于叔父的家,不是依偎在自己父母的膝下,环境变了,季羡林的个性也随之发生改变。怎么变?朝哪一方向变?季羡林晚年总结,他说:从我小时候的作风看,我本是一个外向的人,然而,后来怎么就转成了内向呢?这个问题,过去从未细想,现在回顾在济南那段生活,忽然有所感触,也就顺便给它一个解答。我认为,“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可以作为参考,古人说得对,“习”是能改造“性”的。我六岁离开父母,童心的发展在无形中受到了阻碍。试想,我能躺在一个父母之外的人的怀抱中,撒娇打滚吗?不,不能,这是难以想像的。叔父当然对我好,但他“望子成龙”,要求十分严格。课余除了抓学习,还是抓学习,偶尔有一点示爱,比如给我从乡下带回几只小兔,也让人感到距离,那种只能身感,不能言传的距离。说到婶母,我不能说她虐待我,那样说不真实;但在日常生活中,小小的歧视,在她可能是不经意,在我却是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叔父有个女儿,我叫作秋妹的,她和我的待遇明显不一样。比如说,做衣服,有时就给她做,不给我做。偏心自己的亲生女儿,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实事求是地说,拿一个母亲的标准去要求一个叔婶,本来就是不现实的。话又说回来,要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有大人的开通,这是不可能的。一件两件,我也许不放在心上,三件四件五件,经得多了,难免潜移默化,影响到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季羡林的终生遗憾,是在母亲去世之前,整整八年,他没有回家看望一次。八年啊,八年!这期间,他读完初中,上高中,停学一年,再读,娶妻,生女,高中毕业,上大学,寒暑假回济南……如此漫长的过程,如此曲折精彩的变化,竟然没有抽出一些日子,回家看看。季羡林事后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可以说,他一辈子浸泡在悔恨里。终生遗憾,应该还有婚姻。且慢,季羡林在《寸草心》中,不是对妻子评价很高吗?请看他文章开头的叙述:“我因为是季家的独根独苗,身上负有传宗接代的重大任务,所以十八岁就结了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不在话下。德华长我四岁。对我们家来说,她真正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辈子勤勤恳恳,有时候还要含辛茹苦。上有公婆,下有稚子,丈夫十几年不在家;公公又极难侍候,家里又穷,经济朝不保夕。在这些年,她究竟受了多少苦,她只是偶尔对我流露一点,我实在说不清楚。”注意,这里说的是妻子的为人,那是一位典型的贤妻良母,也正因为这一点,季羡林对她十分敬重。敬重是一回事,疏离隔膜又是一回事。不信,再请看下列事实:季羡林1929年结婚,次年离家上清华,1934年毕业,回济南教书,1935年赴德,一去就是11个春秋。1946年回国,进北大,按说,他应该把家属接来同住的,那时一没有户口障碍,二没有经济之虞,但是———他没有!直到1962年,德华才迁来北京。算算看,从结婚到再度聚首,夫妻分居竟长达31年!

人生有憾,至少是不完满。朱光潜先生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季先生是大明白人,对一切早已参透,所以他有一篇随笔,题目就叫“不完满才是人生”。(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A.文章第二段写季羡林少年时期在到邮局取书时把铜钱放铁轨上让火车轧,目的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B.作者评价季羡林先生如果一直保持天真、活泼、顽皮的性格,就会成为另外一种“形象”,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C.童年时期的季羡林生活在济南城叔父家中,不是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环境的改变,使季羡林的个性也随着发生了改变。D.婶母对自己亲生女儿的偏心对季羡林的价值取向以至性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季老对此耿耿于怀。E.季羡林与妻子一生分多聚少,晚年回忆中季羡林对贤妻良母的妻子怀有深深的敬重和愧疚之情。(2)季羡林的人生遗憾有哪些?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6分)

(3)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朱光潜先生的话“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和季老说的“不完满才是人生”,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联系实际作简要探究。(8分)

参考答案:(1)CE(A项错,“说明了他是一个‘损人而不利人’的捣蛋鬼”,是为了表现他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少年生活。B项无中生有,“不能成就今天人生辉煌”在文中没有依据。D“耿耿于怀”错误,因为季老说这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该题答对一项得两分,如果选A项酌情给1分。)(2)人生遗憾:①童年没有在父母膝下欢娱,寄居在叔父家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②整整八年没有回家看望母亲,母亲去世,懊悔不迭。③夫妻聚少离多,对不起自己的妻子。(三个要点,能说出两点得满分4分)(3)作用:文章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季老少年时代天真、活泼、顽皮个性,下启季老一生中三件遗憾之事。(4)人生总有缺陷、不完美,因此才能敦促人去追求。朱光潜先生的“缺陷”说和季羡林先生说的“不完满”,都说明了人生是有缺陷的。既然有缺陷就需要去努力填充生活的“缺陷”,就需要去奋斗,这样人们在生活中就有希望、有想象的余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往好的一方面说,是神仙的生活;往坏的一方面说,就是猪的生活,呆板单调至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如果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创造成功的快慰?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机会,有想像的田地。换句话说,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意思相近即可,不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

略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6分)范幸福打工赚足了腰包,决定回家干点什么。他早有准备,务工时,将收割机的结构原理弄得滚瓜烂熟。他所在的村子最适合收割机大显身手了。可有件事儿让他放心不下,就是那道红卫桥。整个村子分村南和村北,红卫桥将村子一分为二。红卫桥始建于人民公社年代,那年月建桥,全靠石灰拌黄土粘连石块,人和牲畜过往不成问题,但重型机车过往就难说了。所以,范幸福回家的第一桩事儿,就是要为村子修建一座新桥。建桥少说也得10多万,就在范幸福左右为难之时,突见村头开来一台红色收割机,驾驶员是老同学唐勇。老同学重逢,范幸福说出了他也想购买收割机的打算。唐勇的脸上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不快,心想,幸好自己下手快。范幸福关切地说:“你暂时不能将收割机开到村北,红卫桥没有重型机车过往的先例。”唐勇心说:“你什么意思?就想把村北的收割生意留给你自己。”唐勇不屑地一笑,说:“嘿嘿,胆小办不了大事。”范幸福见唐勇把他的交代不当回事儿,再次强调说:“一定小心。”这阵子,别提唐勇多风光。范幸福抓紧筹备建桥的事。他找到几位办水泥厂、石灰厂的老同学,向同学们说明自己筹资建桥的事,同学们都大力支持。这样,范幸福购买收割机与建桥就可以同时进行了。范幸福的收割机刚刚买回来,唐勇就出事儿了。原来,村北的村民请唐勇去收割。唐勇见钱眼开,立刻跟村南的村民们讲起价钱来,村民们很气愤,你不是先说好的价格吗?怎么翻脸就变卦了?唐勇懒得多理会,将收割机直朝村北开。经过红卫桥时,轰隆一声巨响,红卫桥坍塌,收割机随着石块坠落河中。唐勇被乱飞石块砸得血肉模糊。村民们赶紧拨打了120。唐勇虽然捡回了性命,但一时半会好不了,收割机也散了架。范幸福的收割机立刻投入了工作,并请了位师傅,日夜兼程,歇人不歇机。建桥的工人们知道,这是范幸福回报家乡投资修建的桥梁,都争分夺秒,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工。新桥竣工后,村干部要命名为“幸福桥”,要将范幸福的事迹上报。他很是不以为然,说建桥也是为了他自己,何必搞那么轰动?记者们来采访他,被他婉言谢绝。有了幸福桥,村子里一下增加了两台收割机,加之唐勇修复后的,共有四台。隔年麦收时节,四户机主暗自较劲儿,明争暗抢,生怕跑了生意。但范幸福不用跟人家抢生意,村民们主动来找他。范幸福总是把收割价格压得低些。这事儿引起了唐勇的强烈反感,他说:“范幸福,你这么做,我们还不亏死?”范幸福呵呵一笑,说:“人各有志,世上金钱不是唯一,亲情价更高。”唐勇恨不得范幸福的收割机坏的一塌糊涂,以让他们提高价格,可世上人算不如天算。麦收时节,四台收割机都忙得很,唐勇的收割机突然坏在田间,本就因坠桥大修过,唐勇最担心的事儿终于发生了,机器成了一堆铁疙瘩。焦头烂额之际,只见远处一个身影慢慢朝这边靠近。唐勇一看,是范幸福。范幸福一番捣鼓,机车就欢唱起来,简直神了。唐勇激动得不知说啥好。唐勇困惑不解地问:“老同学,你身怀绝技,修理费也不要,这是何苦?”范幸福说:“很简单,麦收时节我们是在收割乡亲们的心血,我们收割的是亲情啊。”(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A.小说运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来塑造范幸福这个人物形象。既有语言方面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比、照应等手法的巧妙运用。B.唐勇是作为范幸福这个新型农民形象的对立面来塑造的,是个自私自利、见钱眼开的一个落后分子。C.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贯穿全篇,生动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真实想法,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D.小说通过塑造范幸福这个新型农民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新时期农村发展的一种思考,呼唤农村有更多的人能关注亲情、共同致富、共同发展。(2)小说情节简约有致,请你仔细阅读本文,试概括小说的情节。(6分)(3)联系文章内容,试分析范幸福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1)A(2分)D(2分)(2)开端:范幸福打工赚足钱回家,准备修桥、买收割机。发展:范幸福筹措资金修桥、买收割机。高潮:唐勇见钱眼开出事,范幸福修桥,买收割机。结局:范幸福替唐勇修好收割机。满分6分,其他说法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①头脑灵活:(1分)他走出家乡,“打工赚足了腰包”就回家乡发展,早人安排,“将收割机的结构原理弄得滚瓜烂熟”(1分)②乐于奉献:(1分)他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为生育养育他的村子修建一座新桥”(1分)③执著理想:(1分)面对唐勇的非议,他执着自己最初的理想,“世上金钱不是唯一”(1分)④重视亲情:(1分)他捐资修建红卫桥,“总是把收割价格压得最低,不要唐勇的修车费,时时把亲情放在第一位(1分)(任答三点,满分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过秦论(节选)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②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15.给下面加点字注音。①隳名城

②瓮牖绳枢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①以弱天下之民②天下云集响应17.下面句子中与“自以为得其实”中的“以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铸以为金人十二

B.临不测之渊以为固C.自以为关中之固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18.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19.第(1)段划浪线句写了秦始皇对天下百姓施行的三项暴政是20.《过秦论》是一篇具有典型“赋”特点的政论文。请结合上述两段文字梳理概括“赋”的主要特点并分析这两段用“赋”的形式对本文论证的独特作用。参考答案:15.隳(huī);牖(yǒu)

16.①弱(削弱;使……弱小);②云(像云一样;如云一样)

17.C

18.秦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慑着边远地区。

19.愚民;弱民;防民

20.“赋”的特点:详细叙述、描写;/句子形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修辞手法多用对偶、排比、对比、比喻等;/情感充沛,酣畅淋漓。

对本文论证的作用:这两段文字整体上形成强烈的正反对比。前段详细列举了秦始皇采取的一系列暴政让秦从一个诸侯秦国到一统天下的大秦朝帝国,达到了巅峰,秦始皇自认为从此可以实现长久统治。/后段极写秦的灭亡的速度之快,并且极写灭秦的陈涉各方面条件极差,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渲染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实现长治久安,君王就要施行仁政,爱民、护民。另外,也可以从“铺张扬厉,气势沛然”的角度分析在论证上的效果,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的把握和理解。【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隳,huī,是指毁坏城墙或山头。牖,yǒu,是会意字,从片户甫,室和堂之间有窗子叫“牖”,上古的“窗”专指开在屋顶上的天窗,开在墙壁上的窗叫“牖”,秦多用牖,窗少见。本义为窗户,古建筑中室与堂之间的窗子,后泛指窗。【1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弱”,结合“天下之民”分析,使动用法;“云”,结合“集”分析,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1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例句,译为认为。A项,“以之为”的省略形式,把……作为或制成。B项,译为把……作为。C项,译为认为。D项,把……作为或制成。【18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既”译为已经,“震”译为震慑,“殊俗”译为指风俗不同的远方。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19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第(1)段划浪线句写了秦始皇对天下百姓施行的三项暴政,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民;“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弱民;“然后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防民。【2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结构内容分析。结合上述两段文字梳理概括“赋”的主要特点,结合语段内容分析,句子形式整散结合,以整句为主。“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运用修辞手法多,如排比、对比、比喻等。详细叙述、描写。分析这两段用“赋”的形式对本文论证的独特作用,“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这两段文字整体上形成强烈的正反对比。在如此强烈的对比和渲染中揭示了这样的道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要实现长治久安,君王就要施行仁政,爱民、护民。但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参考译文:在是废弃先王之道,焚毁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用这种办法来愚化百姓;毁掉著名的城池,杀掉了许多英雄豪杰;收缴天下的兵器,集聚到咸阳,销熔兵刀箭头,铸成了十二尊铜人,用这种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此后,依仗华山作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据高达万丈的华山,又面对深不见底的黄河,把它作为固守的据点。良将劲弩把守险要的地方,派可靠的臣子和精锐的士卒摆着锋利的兵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安定,秦始皇的心意,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像是千里长的铜铁铸成的城垣,正是子孙称帝称王万代的基业。秦始皇死后,他余威还震慑着远方。陈涉,瓮窗绳枢的儿子,甿隶属的人,而迁徒的,他的才能还赶不上一般水平的人,不是有孔子,墨翟贤,又没有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投身在军队之中,突然奋起在田野之间,率领疲弊的士卒,指挥着数百名部众,转过身来就进攻秦王朝;砍下树木作为兵器,举起竹竿作为旗帜,天下人像云一样汇集在他们身边,像山中回声般立即应和,背着粮食如同影子一般跟随着他。此后,觳山以东的六国豪杰于是一齐起来,终于推翻了秦朝。5.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6--9题。(15分)

[甲]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节自《前赤壁赋》

[乙]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3分)A、披蒙茸,踞虎豹

(分开)B、山川相缪

(盘绕)C、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白色)D、知不可乎骤得

(容易)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正襟危坐而问客

②攀栖鹘之危巢B、①而今安在哉

②顾安所得酒乎C、①东望武昌

②是岁十月之望D、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适有孤鹤,横江东来8、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

)(3分)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B、前赋以谈玄说理为主,议论风生;后赋则以记叙描写为主,奇境迭出。C、前赋以入梦结,表现作者暂得解脱的旷达;后赋以梦醒结,表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苦闷。D、前后二赋都是情、景、理浑然一体,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及心理矛盾的解决过程。9、翻译(2小题,计7分)(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分)

(2)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3分)

参考答案:6、D

骤:数次,屡次。7、B

A、①端正;②高

B、①②均为疑问代词,意为“什么地方”

C、①远看;②农历每月十五

D、①享受

②恰巧,正好8、D

后赋非情、理、景交融,也没有写出矛盾解决过程。9、翻译(2小题,计7分)①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4分)翻译: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得分点:“愀然”意为神色愁惨,1分;“正襟危坐”,整好衣襟坐端正,1分;“何为其然”,为什么这样,1分;语言通顺1分)②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3分)翻译:有客人却没有美酒,(即使)有美酒也没有佳肴,月光明亮,晚风清爽,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得分点:“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此点只要正确即给1分。“白“在这里是”明亮“的意思,1分。前后通顺1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9分)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特起一军,是为淮军。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迨吾一试,笑未晚也。”旋诏署江苏巡抚。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学启等将湘、淮人,号北路军。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鸿章亲督军援,贼大奔。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七年,西捻平,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国家旧制,相权在枢府。鸿章与国藩为相,皆总督兼官,非真相。然中外系望,声出政府上,政府亦倚以为重。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思以西国新法导中国以求自强,先急兵备,尤加意育才。初,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岁百二十人。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乃未及终学而中辍。初在上海奏设外国学馆,及莅天津,奏设武备海陆军,又各立学堂,是为中国讲求兵学之始。尝议制造轮船,疏言:“西人专恃其炮轮之精利,横行中土。于此而曰攘夷,固虚妄之论。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轮船之议。臣愚以为国家诸费皆可省,惟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除一切,国无与立,终无自强之一日矣。”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鸿章孑身入京,卒定和约十二款。鸿章奏陈善后诸务。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并奉诏行新政,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事闻,两宫震悼,赐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鸿章长躯疏髯,性恢廓,时以诙笑解纷难。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闻其薨,咸集吊唁,曰:“公所定约不敢渝。”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鸿章则言:“于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选自《清史稿》,有删节)【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旋诏署江苏巡抚

署:代理、暂代B.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

将:将军C.期以二十年学成岁归为国效用

期:期望、希望D.视鸿章皆丈人行也

视:对待、看待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李鸿章“经世之学”的一项是()①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②入觐,赐紫禁城内骑马③与国藩合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就学④士大夫囿于章句之学,苟安目前⑤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⑥视鸿章皆丈人行也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治元年,李鸿章带领衣着简陋的军队而被外国人讥笑,他并不在意,大挫敌军,使湘、淮军威名远扬,也令外国人惊叹。B.清朝旧制是宰相的职权往往在枢府,李鸿章以总督身份兼宰相之职,这其实不是真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C.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两宫太后逃跑了,让李鸿章独自一人到京城斡旋,李鸿章不辱使命,与他们签订了和约。D.李鸿章有丈人行,一生不曾言退,最后因劳累过度呕血而死;与他一起共事的外国人都很敬服他,听到他去世都吊唁。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其所经画,皆防海交邻大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无具而能保守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B(将:率领。)12.C(②是说朝廷给李鸿章的优待、荣誉;④是李鸿章批评士大夫目光短浅;⑥是说和李鸿章打交道的外国人对他很尊敬。)13.B(不是真正专职的宰相。“而是因为他有名望而被人谣传的”也错误。)14.(1)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关键词:“经画”、“皆”、“大计”、“所”字结构。)(2)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关键词:“即”“保”“而”,“非”表否定判断。)参考译文: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重要的是能打仗,不只是着装美观。等我试一试,你们再笑不迟。”不久,朝廷下诏让李鸿章担任江苏巡抚。美国人华尔招募洋兵几千人,号称南路军;学启等人率领由湘人、淮人组成的军队,号称北路军。四月,贼人(太平军)打败南路军,华尔舍弃青浦逃到松江。学启率领一千五百人驻扎在新桥,李鸿章亲自率军队支援,太平军被打跑。外国军队看见湘军、淮军作战,都很惊讶叹服。同治七年,平定西捻军,(李鸿章)入朝觐见,被特赐在紫禁城内骑马。按照国家旧有的制度,相权在枢府。李鸿章和曾国藩担任宰相,都是凭总督的身份兼任的,不是真当宰相。可是他们在朝廷内外的声望远远高出政府,朝廷也依靠他们,以他们为重。他所经营筹划的,都是设立海防,结交邻国的大事。考虑用西方的新方法引导中国走自强之路,先是加强兵备,更注意培养人才。一开始,和曾国藩一道上疏选幼童送往美国学习,每年一百二十人。期望二十年后学成归国,为国家出力,可是这些幼童没有学完,计划中途便停止了。当初在上海设立外国学馆,等到了天津,上奏朝廷设立武备海陆军学堂,这是中国讲求治兵之学的开始。(李鸿章)曾经想着制造轮船,上疏说:“西方人专门依靠船坚炮利,横行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说攘夷,本就是不实际的。即使想保住和平的局面,守护疆土,也不是没有工具(武器)就能办到的。士大夫们局限于书本,苟且现状,于是都说要停止造轮船。我认为国家各种费用都可以省,惟有训练军队、巩固边防、练习枪炮、制造战舰的费用万万不可省。要省掉这些费用,国家不能立足,最终也没有自强的一天。”八国联军入京,两宫太后逃跑。下诏让李鸿章入朝,担任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曾说过“这一去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存亡,我只好勉为其难”的话。李鸿章孤身一人入京,最后签订了和约十二款。李鸿章又奏请善后各项事宜。开通市场,施粥散米,京城内外秩序井然。又奉诏施行新政,积劳成疾,吐血而死,享年七十九岁。得知此事,两宫震惊,深切哀悼,下旨厚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号文忠。李鸿章身材高,胡须少,秉性宽宏博大,常常在诙谐谈笑中解决纷争。等到签订和约时,那些外国使臣多是年轻人,都把他看成长辈。听说李鸿章去世了,都赶吊唁,说:“李公所定的盟约我们不敢违背。”李鸿章从年轻到老,没有一天说过要引退,签订马关条约后回,议论的人不少,有人劝他退隐。李鸿章说:“对于国家,绝对不能有任何轻视的意思,如今局势颓败,我请求引退,国家还能依靠谁呢?”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言叙事特有一种简洁之美,

。①学习时要注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②学会抓住关键词语③做到纲举目张,化繁为简④还要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⑤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⑥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A.①④⑤②⑥③B.①④②⑤③⑥C.②①⑤④⑥③D.②①④⑤③⑥参考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前后内容的连贯。首先要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备选的句子,把握中心;然后分析标点符号方面的提示;接着分析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联。这段文字主要是说如何学习文言叙事,先要反复朗读,然后是提要钩玄、抓关键词语,以此来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最后达成目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即可选出答案。【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先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然后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比如本题中,语段的中心是说如何学习文言叙事,从朗读到提要钩玄再到抓关键词语,最后达成目标。8.请用一句话概括《平凡的世界》第21章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参考答案:田福堂为润叶的婚事进城求助。(意思对即可)试题分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此题考核名著的内容,注意文章的细节。9.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不超过60字)(3分)

参考答案:画面左边是一个中年人,肩挑着一只桶.桶上写着“物质生活”;右下方有一只写着“文化生活”的桶,似乎在向中年人说着什么。10.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这是古城里的一条小街,过去这里显然驻扎过守城的军队,有一排排的营房为证。现在这里正在建筑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颇成气候了,秦砖汉瓦,雕梁画栋,虽没有皇家气象,却也称得上是美轮美奂。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还立有一个牌坊,上书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此联内容很好,有巧夺天工之妙。但对得不甚工整,以我之见,不如将“大文章”改成“风情画”,尚可差强人意。A.雕梁画栋 B.美轮美奂 C.巧夺天工 D.差强人意参考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文段中画横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A项,雕梁画栋:指房屋的华丽的彩绘装饰。使用正确。B项,美轮美奂:原本多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此处是用来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使用正确。C项,巧夺天工:指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此处用来说对联内容很好,使用对象错误。D项,差强人意:形容尚能令人满意。符合语境。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六、写作(60分,共1题)11.按要求完成作文。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亦或是……请以“牵动我心的声音”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规范书写,卷面整洁干净,不得抄袭套作。参考答案:范文一:牵动我心的声音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的,在月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呵,你是否依然执著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晃悠。父亲很疼我这个惟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日暮时分,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他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惟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的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到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情,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他为我吹了十多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能产生如此强烈地共鸣!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而父亲的笛声则是我的心魂。点评:作者以笛声为线索行文,而又把父爱熔铸于笛声之中:年少时爱父亲,其笛声最美;年龄稍长时厌父亲,吹笛被看作“不务正业”;到外地求学时复苏了爱父的情感,其笛声与我的心产生强烈的共鸣。笛声始终牵动着“我”的内心深处,“是我的心魂”。这笛声,其实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笛声了,而是如山般深沉的父爱的象征。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耐人寻味,是本文的突出特点。小作者仅用“用粗糙的手捏我的脸蛋”“兀自傻呵呵地笑”“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等几个细节,便把“父亲”的质朴、憨厚、隐忍、痴心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全文结构严谨,语言清新,文采斐然,意境优美,真情款款,富有乡村风味。掩卷思之,令人回味无穷。

范文二:牵动我心的声音小时候,住在瓦屋下,每当下雨,便能听到淅淅沥沥、凄凄然然的雨声。长大了,住在钢筋混凝土的森林中,听不到雨声凄然,似乎生活缺了不少的灵气。缺了能让人感动的至柔至弱的东西,心便开始在慢慢沙化。于是就怀念起那瓦屋的雨声。雨是柔弱的,是世界上最轻灵的东西,敲不响那厚重的钢筋水泥的楼房。而瓦屋则不同,雨滴在上面,叮叮当当的,发出悦耳的声音。身在小屋的人也就有了在雨中亲近自然的福气。雨势急骤,声音就慷慨激越,如万马奔腾;雨势减缓,声音也弱下去,轻柔地沁入你的心,像暖春时节耳边的轻风。瓦片似乎是专为雨设置的,它们尽职地演奏着,听雨人心中便漫出不尽的情意。人们喜欢当心中充满怀念与感喟时,一个人静静地坐下听雨。垂老的志士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抱负;迟暮的美人有“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的幽怨;相思的情人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情怀;多情的诗人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遐思。雨声成了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闲暇之中,有幸回到了自己曾经听雨的地方。恰逢那天下小雨,又听到这熟悉而又陌生的雨声。迷蒙之中,雨声里透出一种古怪的情调,是久未沟通的那种。它拒我于千里之外,向我表明它对我的陌生,然而我却能从意识的最深处感受到它存在的气息。我有一种从梦中猛醒的畅快和历经迷茫后的沧桑感。哦,我在雨声中相约的竟是已隔了时空的自我,它在讲述我以前的一切。我彷徨了,我问自己,我是谁?还是从前的那个我吗?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人生境遇不同,听雨的感受也就各异。然而听雨却都是听灵魂的对话,听真情的奔泻,听年华的淙淙流淌。雨声所敲打的,除去岁月的回响外,还有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似乎只有在这瓦屋轻灵的雨声中,心灵才得以喘息,生命才得以延续。雨声依然在响,像我真实的心跳……点评:全文紧紧围绕“雨声”行文,抒写了作者深入品味生活之后的独到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饱含深情,颇为感人。文中的“雨声”,既可敲打出“岁月的回响”,又可敲打出“昔日难再的痛惜与欲语还休的惆怅”,还是“人们修饰感情、寄托心愿的使者”,意蕴丰厚,能与读者眷恋往昔的情感形成强烈的共鸣。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与“雨”有关的诗句,作者信手拈来而又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范文三:牵动我心的声音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人生,就像开放在郊外的野花,万紫千红,芳香四溢。人生的掌声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片花瓣。恩赐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而掌声比恩赐更为重要,精神的鼓励感召着每一个孤独无助的行人。人生,就像颠簸在海上的小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人生的掌声犹如远方的灯塔,引你挂云帆,济沧海。恩赐是一缕海上轻柔的微风,使躁动不安的人感到人世的温情,而掌声比爱心更为重要,心灵的通道连接着每一个沉思忧郁的哲人。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些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之鼓掌,卖艺人眼里溢出了感激的泪水。可见,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重要。当你失落丧气时,你希望有人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理解;当你精神穷困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热烈的掌声。是的,我们在不断地等待着,祈求着爱心的降临,但我们更在时时刻刻寻找着知音,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绝望,也会像那位卖艺人一样流出感激的泪水。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声,只会剩下英雄垂泪、七子悲歌的结局。正如当年的屈原,世人皆浊惟他独清,世人皆醉惟他独醒,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没有掌声,没有理解,只有渔夫的叹息,终于使他熄灭希望之火、生命之灯。人生的掌声永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人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为重要。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点评:本文立意不凡,富含哲理。“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为重要”这样深刻的见解,展示了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让读者不得不另眼相看。文章材料丰富,剪裁合理,构思精巧,语言流畅。而比喻、排比、典故等手法的精妙运用,更为文章增色不少,给人以文采飞扬之美感。范文四:牵动我心的声音一连几天的绵绵细雨,夹杂着风的呼啸声,秋意忽然间弥漫了整个校园。秋雨打在椰树枝上,顺着光滑的枝叶一滴一滴,最后渗入泥土。那里,没有雨打屋檐的“啪啪”声,却是“沙沙、沙沙”,轻细而温柔。秋风在椰树枝间穿梭,枝条舞动着,伴着“呼呼”的音律。这一切的声音在经历了燥热的夏季后,听来凉爽而湿润,如听一只久违而又让人思念的曲子,美丽迷人,让人心潮澎湃……站在教室,远处的白水塘淹没在一片乳白色的背景中,想,家门口的那座山头也该是这样的吧!也是这样的风雨中,教室门口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两天不冷吧?我给你送了几件衣服。食堂的菜单调,我杀了个鸡给你带来了。初三了,该补补。牛奶喝完了吗?我又买了一箱,这一次是你最喜欢喝的那种……”顶着一头的水珠,妈妈不停地唠叨着,而我也早已习惯了,不需要做任何回答,此刻只需回归一个小女儿娇憨的本色,细听这连珠炮似的声音。哦,母亲的唠叨声,装满情,溢满爱……短暂的相逢就像别离的序幕,为我卸掉一身的物资后,妈妈撑着伞,越走越远,渐渐淡出我的视野,风声“呼呼”,雨声“嗒嗒”,和着母亲脚步的“滴答”声,交汇成一首美妙的配乐诗,美丽而温馨。雨越下越急,白水糖的那一片乳白的越发厚重,又想,家门口的那座山头也该是这样的吧!我仿佛听见风雨声中的老屋里传来的那段对话声:“一场秋雨一场凉啊,我还是趁早织毛衣吧!”“为什么不买一件呢?织起来很费时间的,你膀子又经常痛。”“织的暖和,我女儿最怕冷了,又会感冒,一感冒十几天,太难受了。”这段对话讲了一年又一年,我便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过了一年又一年。在我听来这是人世间最美的声音,那个被称作“妈妈”的人为这一个称呼付出了我承载不起的辛劳和牵挂,并且还将继续……雨声隆隆,牵动重重。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落叶是疲倦了的蝴蝶》,才似乎更明白了些什么。“儿行千里母担忧”是天下的公理,“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是为人子的在人世间最大的遗憾和痛苦。雨还在下,我忙掏出小灵通拨通家里的电话“嘟——嘟——嘟——”“女儿呀,我是妈——”秋雨里,那山里传来的声音,在我听来,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悦耳。点评:本文真切自然,如一缕清新的风吹过阅卷老师的心田。且情景交融,最后“你听,那山里的声音”更体现构思上的亮点。范文五:牵动我心的声音海伦"凯勒告诫我们要珍视上帝赐予我们的感官,要努力地运用它们去丰富人生而不可做一个麻木的、将上帝赐予自己的这些礼物视为理所当然的人。我很庆幸自己不是这样一个麻木的人。而在所有感受大千世界的方式中,最令我着迷的是那些天籁般的声音……从小,在许多同龄人还不知道这个地球上有一个叫德国的地方时,我便开始聆听贝多芬、海顿、巴赫。当然,那时的自己只是在用情绪体会音乐而不会有太多的思考,但这对于我确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这声音牵动了我内心深处汹涌的情感——曾经,我试图用文字、图画去诠释我内心深处汹涌的情感,但我发现我做不到,有时是因为想不到用什么文字或画面可以,有时又是因为同一首乐曲在不同的情境下给人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于是,我想这也许就是声音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之一吧,因为它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聆听和阅读、观看等一同成为了我丰富自己人生的无法替代的方式之一。是因为《马赛曲》,我开始认识那个激情永不衰竭的法兰西;是因为《蓝色的多瑙河》,我开始了解那个高贵典雅的奥地利;是因为《1812年序曲》,我开始品位大气豪放的俄罗斯……是音乐之声帮我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是音乐之声让我与远隔重洋的世界有着精神与心灵的联系。《高山流水》的空灵,让我体会到了古圣贤的淡泊与智慧;《十面埋伏》的急促,让我仿佛置身金戈铁马的古战场;《阳关三叠》让我看到了古人君子之交淡如水背后隐藏的友情的真挚与浓厚香醇……是音乐之声帮我打开了通往自己民族文化宝库的门,是音乐之声让我为自己民族的文明而倾倒。从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到韩德尔的《弥赛亚》;从海顿的《创世纪》到贝多芬的《庄严弥撒》;从柴科夫斯基的《胡桃夹子》到肖斯塔柯维奇的《第七交响曲》;从爵士乐到蓝调布鲁斯;从猫王到甲壳虫……是音乐打开了通往过去的门,让我看到了各个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交融的过程。事实上,让我激动的音乐之声并不只限于这些,音乐无处不在,只不过这取决于你是否善于聆听。春天鸟儿在枝头的吟唱;夏天打在窗户上的雨点;秋天瑟瑟秋风中枝头即将落去的叶子;冬天寒风中缠绕着的枯枝……老人们对故事的诉说是史诗般的歌剧;学校里琅琅读书声是整齐的合唱;恋人的私语是缠绵的提琴二重奏;母亲关切的话语是宁静安详的摇篮曲……怀着感恩的心去聆听这个世界吧,你会感动于上帝赐给予的这些神奇的礼物。声音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自己善于聆听的心去发现。你听,多美……点评:丰富的音乐知识是本文成功的关键。平时的点滴积累与广泛涉猎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之一。作者对音乐含义的理解也极具个性化。范文六:牵动我心的声音缠绵琴音,清灵萧声,每每绕索心灵最深之处,唤醒排山倒海而袭的怆然之感,打开记忆匣子的铜锁,或笑,或泪,皆琴音之呼唤……绕情琴音不知飘往何方,音连绵,我却落入梦中虚幻的古城之中……或伫留在嫣然绿草的平原,感受那轻抚如丝的闲适;或飘向桃红柳绿的江南,近看那轻柔的流水;或奔驰在黄土沙漠的荒原,感受空中盘旋的思念,却泪流满面。她是寂寞的。一柔弱窈窕之女子背负一切,远离大汉之土,带着家乡的希冀奔往遥远的大漠。风吹白了她如缕的青丝,风吹裂了她如蜜的樱唇,风吹破了幸福的梦。纤手拨动琴弦,挑起心中的思念。当西北黄土与大汉疆域融合时,她寂寞的惦记着千乘大汉,当西山余辉渐逝,大汉倾覆时,她寂寞地祈祷着……细雨闲花之音,牵动着王昭君寂寞的思念……她是寂寞的。一瘦弱黄花女子,对尘事的眷恋,手执红线的一头,另一头却早已无人。梨树下,青石旁,轻轻地拨起古琴之弦,一切幸福回忆心中而起,流下晶莹的泪,带着寂寞轻声吟唱“满地黄花堆积”的惆怅之辞。细雨闲花之音,牵动的李清照寂寞的眷恋……他是寂寞的。少时举士,才华横溢,满怀政治抱负的他,却最终决然离去。谗言奸宦终究迫使他离开朝廷,却不能抹去苍龙的光彩。一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使他名留青史。伫立船头,摸弦起音,心中委屈、忧国之涟漪泛起,泪水坍塌,唯带着寂寞之心,投入汩罗水,寻求永生……细雨闲花之音,牵动着屈原寂寞的抱负……他是寂寞的。一代文豪却多次贬谪,一颗才气之心早已伤痕累累。黄州、赤壁因他的存在而变得璀璨。神游于其间,寂寞的他索然寻求异士同行,然却未有所得,一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斩断愁思。抚琴作乐,扣弦而歌,琴音绕萦着寂寞的情愫。细雨闲花之音,牵动着苏轼寂寞的旷达……音之所到,情之所绕,品着杯杯苦茶,唯有寂寞之感。品文成公主、秋瑾之苦茶,悟得“休言女子非英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