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突破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1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突破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2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突破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3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突破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4页
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突破复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明起源约2070约1600771476221约8000距今10000年前3000距今5000年前距今4000年前2000仰韶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5000距今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夏朝约470年商朝600余年西周275年1046春秋295年战国255年20225220207西汉227年东汉195年汉朝422年秦朝14年东周550年周朝约825早期国家1300多年2025届新高考历史冲刺突破复习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1课时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期上承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下接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1.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课程标准》新高考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1课时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复习方向:1.社会转型与民族交融: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

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确定土地私有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通过变法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封建政权历史由分裂趋于统一华夏族与周边族群以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为纽带而日趋融合--华夏认同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动、政治变动对思想文化的促进,百家争鸣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变化运动与百家争鸣的关系011礼崩乐坏012尊王攘夷013华夏认同014道家老子庄子015儒家1孔子016儒家2孟子荀子017法家商鞅变法018法家韩非子019墨家墨子020百家争鸣021铁犁牛耕022重农抑商023稷下学宫024王制025士的崛起常考点涉及教材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社会大变动、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由早期国家向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过渡时期。大变动:王室衰微,国家分裂,诸侯纷争大变革: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大发展:经济迅速发展、文化百花齐放大融合: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大融合(1)经济上:铁犁牛耕;大工程;城市发展。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不断确立;农业得到发展,工商业繁荣,新兴阶级(阶层)出现,要求进行各项变革。(2)政治上:制度建设;局部统一。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旧制度不断瓦解;通过变法运动,各诸侯国逐步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在纷争中华夏认同加强。以中央集权来代替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3)文化上: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由于政治经济变动,引起思想文化上的重大变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同时,文学、艺术等方面也得到发展,如《诗经》、“楚辞”等。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序号常考点答题时间答题次数分数悟01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012尊王攘夷013华夏认同014道家老子庄子015儒家1孔子016儒家2孟子荀子017法家商鞅变法018法家韩非子019墨家墨子020百家争鸣021铁犁牛耕022重农抑商023稷下学宫024王制025士的崛起王室衰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大夫出礼崩乐坏:是礼的变化是违礼、僭礼、新礼,不是礼的毁灭011思考造成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这个现象的原因是春秋中后期铁制农具、牛耕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民开辟出更多“私田”,不肯“尽力于公田”,诸侯国的“公田”普遍荒芜。“私田”最初可以不交税,也没有一定规格,不受“公室"的管理、控制,;可以买卖、交换、抵押。“私田”逐渐演变成实际上的私有土地,而且数量越来越多。为了增加国家收入,各国统治者开始进行赋税制度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促使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出现。奴隶主贵族要向私田收税,而新兴地主阶级需要不断提高本阶层的经济政治地位,不愿意交税。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夺权的斗争,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最终地主阶级夺权成功。地主阶级建立封建化政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变法实现,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用书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混战王室衰微礼崩乐坏铁制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公田荒芜私田开拓贵族要征收赋税地主要提高地位

士的崛起百家争鸣变法运动逐步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社会转型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矛盾激化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华宁县第一中学陆晓萍何兆明《孟子●告子下》: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进入春秋社会以后,由于天子与诸侯、卿大夫之间势力的此消彼长,西周时期原来代表贵族阶层等级礼制的束缚力日渐减退,新生势力的崛起和政权的争夺,使得礼的僭越情况也越来越严重。天子的委曲求全,以及各个阶层贵族地位的浮沉,也使得一些王室或公室的贵族代表感到了天神地衹的不可靠,因此也有意无意的怠慢了西周时期曾经极为严密的礼制。诸侯各国之间战争频仍,王纲解纽,随着各种新势力的崛起,致使原有的社会结构几近崩溃的边缘,礼制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崩溃,史称“礼崩乐坏”。“礼崩乐坏”《论语·八佾yì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总体来看,春秋是一个西周传统政治社会秩序逐步解体的过渡时期。就当时人的感受而言,可以“礼崩乐坏”一语蔽之。泛指传统制度的广义礼乐固然已无法维持,特指具体典礼仪式的狭义礼乐也在逐步破坏。这是等级制度瓦解、等级观念淡漠带来的必然结果。例如按西周礼制,天子举行宴会的乐舞规模为八佾(佾为乐舞编队,一佾八人),诸侯可用六佾,大夫只能用四佾。但在春秋后期的魯国,大夫季孙氏居然以“八佾舞于庭”,难怪孔子愤怒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1.(2015·山东枣庄·一模)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中有孔子和学生宰予对此的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的是A.中庸人和B.神本文化C.以德治国 D.孝悌之义2.(2019·河北衡水中学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 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D.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3.(2020·辽宁葫芦岛·二模)有学者指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封邦建国体制,以卿大夫和士组成的“家”、诸侯的“国”为基础,这就是后来儒家在东周礼崩乐坏之后,为恢复西周礼制而重提“齐家治国平天下”,将“家”和“国”放在“天下”之前的重要缘由。这说明A.周王通过诸侯和卿大夫直接控制地方B.先秦时期礼乐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C.诸侯和卿大夫逐步取得了天子的权威D.儒家产生于恢复传统礼制的过程之中答案1—3DCB011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能力训练春秋时期齐、晋等国为争当霸主而采取的策略。“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威。此一时期周王虽已无力控制局势。但在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以“尊王”相号召,既可维持大局基本稳定,促进诸侯国间的联合,又可为倡导者捞取争霸的政治资本。周襄王六年(公元前636),王子带作乱,襄王出奔。晋文公出兵护送襄王回王都,杀王子带,即属此类行动。“攘夷”即抵御夷狄袭入。这一时期,原属于周边地区的夷狄部族势力渐强,乘机进犯内地,使周初所封诸侯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以“攘夷”为口号,可驱逐进犯者,使被灭掉的弱国得以复兴,以巩固和延续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的主体地位。周惠王十七年(公元前660),狄人伐卫。次年,狄人伐邢。齐桓公均出兵相救,使卫、邢二国灭而复兴,即属此类行动。012尊王攘夷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第28页1.(2021·湖南常德·一模)春秋时期,有些诸侯以“尊王攘夷”为旗号,结为联盟,抵抗夷狄(包括秦楚);楚国国君一直称王。公元前344年,齐魏“会徐州相王”;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韩、赵、魏、燕、中山“五国相王”。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周王仍被尊为天下共主

B.传统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列国纷争推动社会转型

D.华夏夷狄对垒由来已久2.(2021·河北唐山·三模)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边疆少数民族“寻根问祖”:闽越、瓯越是越王勾践的子孙;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西南滇国是战国传说人物庄踽(楚庄王的后代)建立的。这样,西汉帝国版图内的所有族群彼此都血脉相连。这些记载A.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历史的原貌 B.旨在为汉武帝歌功颂德C.体现了“大一统”的时代观念 D.有强烈的尊华攘夷观念3.(2022·吉林吉林·模拟预测)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以会盟形式确立盟主,通过会盟明确与各方权利义务,建立各国的利益交换和平衡机制。齐桓公以尊王为号召,以尊礼守信为核心,建立以霸主为核心的列国政治体系。这一现象显示出春秋时期A.新生力量日趋多元化 B.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C.天子权力的逐步集中 D.国家政治秩序的重建答案1--3BCD012尊王攘夷能力训练013华夏认同华夏民族同源共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出现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给中原的周边民族以及与中原王朝有交往的国外民族专门立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是《史记》的一个创举。在司马迁看来,华夷各民族都同源共祖于黄帝,蛮夷与华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史记》记载,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等都是黄帝的子孙,春秋时期吴、越、楚、秦各国虽被中原视为蛮夷,但它们的诸侯王也都是黄帝的后裔。《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楚世家》说:“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吴太伯世家》称吴国始祖太伯是以黄帝后裔后稷为始祖的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秦本纪》载“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的秦,其始祖大业也是黄帝之后。即使到汉朝仍被视为蛮夷的匈奴,《匈奴列传》亦认为“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夷夏之别侧重于不同民族的文明发展程度,不能说明民族属性的绝对分别,在历史长河中,夷夏各族通常表现出相互同源而又交错发展的格局。禹“兴于西羌”,后却成华夏族的始祖。周的先世“窜于戎狄之间”,到古公亶父时才“贬戎狄之俗”。“帝颛顼之苗裔”的秦,先祖大费以后“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蛮夷与华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史记》的历史思维李笔浪(1966—),湖南汉寿人,西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古籍文献整理与图书馆学研究013华夏认同华夏民族同源共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2017·全国·高考真题)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2022·河北·模拟预测)汉成《史记》纳“四夷传”(四夷,是古籍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于“七十列传”之中,将蛮夷民族史作为内传,视作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体现了A.史学撰写方式的创新 B.家国同构的基本理念C.宗法分封制度的瓦解 D.华夏民族的心理认同3.(2022·山东潍坊·二模)战国时期,道家学派衍生出了吸收儒、墨、阴阳等学派思想的黄老之学;韩非子借鉴了儒家的三纲,吸收了道家的君人南面之术;《吕氏春秋》融合了各家之长,是杂家学派的代表作品。上述现象()A.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B.反映了分裂中孕育统一的趋势C.表明了社会各阶层间流动加速D.适应了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答案1--3ADB013华夏认同能力训练春秋战国时期上承夏商西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下接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是西周制度崩溃瓦解的阶段,也是奠定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基础的阶段;“早期国家”的解体与新的国家形态与治理模式的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剧变”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政治上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经济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剧变;思想文化上诸子百家的应变。“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列国纷争在打破氏族组织的过程中促进了华夏认同,带来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列国纷争、五霸七雄带来了社会的动荡,有造成人民生活困难、痛苦的一面,也有促进社会转型;社会经济形态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政治体制由君主、贵族等级分权制走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制,历史也由分裂趋于统一;战争、迁徙、贸易、和亲使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奠定了成熟国家的民族基础。总结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个人命运+国家命运材料:诸子的思想不是凭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