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第17课《昆明的雨》_第1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第17课《昆明的雨》_第2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第17课《昆明的雨》_第3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第17课《昆明的雨》_第4页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学与练:第17课《昆明的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课昆明的雨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生字词。教学重点

2.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意。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

过程与方法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

1.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厚感情,理解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展现的风土人情。

2.品析文中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体会平淡自然、如话家常的语2.总结文中昆明的雨的

言特点。

特点,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把握课文叙写景、事、

感情。物的线索,体会课文“形

散神聚”的特点。

预习导学

一、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0年开始写小说。

他博学多识,兴趣广泛,爱好书画,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研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

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土大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和散文

集《蒲桥集》等。

二、故事背景

汪曾祺是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国传统的文人趣味,他一心志在泉林,关注的是人间草木,传

达的是宁静淡远的情趣。他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生活七年。他对昆明的一草一木、风土

人情都非常了解,对昆明有很深的情结,对那里的一切都充满深情。本文正是作者选取昆明雨季最有

特色的事物,也是最能触动他思绪的事物而写成的一篇散文。

三、文体知识

抒情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是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其思想感情的散文。

特点:

(1)一般通过描写寄寓感情的人、景、物、生活片段等,将作者的情感具象化。

(2)虽记叙与描绘具体事情,但一般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为主。

(3)与其他类型散文相比,蕴含的感情更浓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富有文采,极具诗意。

四、理解词义

【辟邪】bixie:避免或驱除邪崇。

【鲜腴】xianyu:新鲜肥美。

【情味】qlngwei:情趣、情谊。

【吆喝】yaoH^:大声喊叫或叫卖。

【圄年】munian:晚年;老年。

【苔痕】tdihen:苔辞滋生之迹。

【密匝匝】mi|zaza|:非常浓密的样子。

【格调】g6叵:指风度;仪态;文章的风格。

【篱笆】“国:栅栏、护栏,用来保护院子的一种设施。

[连绵不断]Ji6nmianbuduan: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

[张目圉舌]zhangmujieshe:睁大眼睛说不出话。形容窘困或惊呆的样子。一般写作“瞠目结舌”。

探究提升

五、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2):引子,引出“我想念昆明的雨”的话题。

第二部分(3-5):写昆明的雨和雨季,并总写雨季中景物的特点。

第三部分(6-8):写昆明雨季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物、人。

第四部分(9-10):写“我”在昆明雨季的生活经历,引发乡愁和诗情。

第五部分(H):点题,表达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想念之情。

六、问题归纳

1.文章题目是《昆明的雨》,文中用不少笔墨写了多种植物,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与昆明的雨有

什么关系?请简要分析。

①文中写了多种植物,如仙人掌,牛肝菌、青头菌等多种菌子,还有杨梅、缅桂花等,这些植

物的共同特点是生长旺盛、肥大、滋润。②以此来侧面烘托昆明的雨季时间长、雨水均匀。

2.散文写作中常有“形乱神不乱”的说法,结合上述分析,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散文中的“形乱神不乱”就如这篇文章一样,虽然全文景、事、物叙写较多,看似比较杂乱,也

就是所谓的形乱,但是因为有“怀念之情”这个“神”贯之于文中,使文章呈现出整体性特征。我们

在写散文时,或许也面临着文体多样,选材多样的问题,但是只要保证主题一贯,材料围绕主题中心

有规律地进行组织,则能达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3.《昆明的雨》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

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结合课文,试分析课文是如何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的。

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感情的载体越小,越显得感情深厚。文中选取仙人掌,牛肝菌、

青头菌等各类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植物,作为承载感情的载体,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们共同昭示

了作者散文的“凡人小事”之美,共同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热爱。生活的美存在于身边的一

草一木中,作者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它们,然后撷来入文,遂成美文。

七、课文主题

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以昆明的雨为触发点,写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物产,突出了昆明多雨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切怀念,彰显了作者对昆明、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雨的特点、

1仙人掌

菌子

昆明的雨〈雨中景物《隹生,思念、喜爱

杨梅

〔缅桂花、木香花

<雨中的乡愁>

课后习题探究

课文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直白而平和,流利而自然。例如:“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这几句有如大白话一般,没有任何秀丽

华彩之处,但是直白平淡之中有一种拉家常的风格,让人感到亲切,这正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语言风格。

简洁而富有韵味,并富于生活气息。细读课文,许多语句让人从直白平淡中隐隐感到一种恬淡而

悠远的余味。例如:“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

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其中

加点的词语引导读者发挥联想和想象,与秀丽华彩的语言相比,更易让人直接感受到事物的形象。至

于“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这样的语句,更是说一半,留一半,

富有余味。

强化训练

题组A基础过关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辟邪(pi)炽红(chi)檐下(ydn)黄炳鸡(men)

B.鲜腴(yii)倒挂(ddo)鸡纵(cong)密匝匝(za)

C吆喝(yao)情味(w味)彩釉(you)青头菌(jun)

D.篱笆(H)苔薛(xian)择净(ze)缅桂花(mian)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字音的能力。A项,辟bi。B项,纵z6ng。D项,辞xiano择zhdi。故选C。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晓丽在网课学习期间没有耽误一节语文课。”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晓丽耽误课”。

B.“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木香的茂

盛。

C.“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句中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D.文章花了很多笔墨写仙人掌、菌子、杨梅等,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

【答案】A

【解析】A该句的主干应该是“晓丽没有耽误课”,否定词“没有”不能删去。故选A。

(2023•云南省昭通市期末)3.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

②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

③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

④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

⑤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

A.②①⑤③④B.②①③⑤④C.③①⑤②④D.③⑤②①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排序。②是话题,应排在第一;①介绍牛肝菌的特点,应排在第二;

⑤承接,介绍炒牛肝菌,应排在第三;③把青头菌与牛肝菌比较,应排在第四;④把炒熟了的青头菌

与牛肝菌比较,应排在最后。所以正确的语序为:②①⑤③④。故选A。

【点评】做排序题一定要通读所有句子,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中有一条情感线索贯串始终,就是作者汪曾祺对昆明的雨以及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

B.作者用“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的诗句,描绘出昆明雨季的水分充足、植被繁茂。

C.结尾处的诗画龙点睛,描绘出作者与朋友雨中喝酒的情景,流露出淡淡的焦虑、哀愁。

D.文章语言质朴简练,引用有趣的典故,扩大了文章的意境。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能力。C项,”流露出淡淡的焦虑、哀愁”说法有误,应该是表现

出作者因雨而惬意放松的心情。故选C。

5.阅读《昆明的雨》(节选),完成题目。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

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

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

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我想念昆明的雨。

③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我不记得昆明的雨

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

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④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

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⑤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

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

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

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⑥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

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

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

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以,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蚁是名贵的山珍,

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土从的价钱和一碗黄炳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纵,他跳下去把鸡城捡了,紧赶两

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圾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

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

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

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

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⑦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

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

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

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

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1)文章写仙人掌、菌子、杨梅果等景物与“昆明的雨”有怎样的联系?

(2)第②段“我想念昆明的雨”仅有简洁的一句话,能否去掉?为什么?

(3)通读全文,自选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

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一一”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4)按括号里的提示要求完成答案。

A.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瓶耳筝百。(分析加点词语

的表达效果。)

B.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说出句末标点符号的作用。)

【答案】

(1)这些景物都与雨有联系,它们生长旺盛、肥大、滋润。如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

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从侧面烘托了昆明雨季时间长、雨水充足的特点。

(2)点明了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怀念深情。承接上文对画的介绍,引起下文对想

念昆明雨的原因的抒写。

(3)运用了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空气的柔和,抒发了

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A.“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在这里指牛肝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B.问号,对干巴菌能吃高度怀疑;感叹号,对味美的赞叹。通过前后对比,突出了干巴菌滋味之美。

【解析】

(1)根据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雨露的滋润,把景物与雨联系起来分析,可结合其中某一景物作为例子,

言之成理即可。

(2)结合文章的主旨思考,围绕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来组织答案,意思对即可。

(3)细读句子,不难发现句子是对卖花女的描写,我们可选择从描写的角度来赏析,将具体的描写内

容与昆明的雨有机联系起来即可。

(4)A.赏析词语,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在结合句子意思分析出该词在特殊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即可。B.

分析标点的作用,调动对标点常识的积累,结合句子的意思说出标点的作用,言之有理即可。

题组B能力提升练

(202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期末)6.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的家乡

汪曾祺

①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

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②家乡高邮在京杭大运河的下面。我小时候常到运河堤上去玩。我读的小学的西面是一片菜园,

穿过菜园就是河堤。我的大姑妈的家,出门西望,就看见爬上河堤的石级。这段河堤有石级,因为地

名“御码头”,康熙或乾隆曾在此泊舟登岸。运河是一条“悬河”,河底比东堤下的地面高,据说河

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我们几个同学,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

顶是谁家的。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起来,我们看到的

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堤,下面的人看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

③我们看船。运河里有大船。上水的船多撑篙。弄船的脱光了上身,使劲把篙子梢头顶在肩窝处,

在船侧窄窄的舷板上,从船头一步一步走向船尾。然后拖着篙子走回船头,歙一声把篙子投进水里,

扎到船底,又顶篙子,一步一步走向船尾。如是往复不停。大船上用的船篙甚长而极粗,篙头如饭碗

大,有锋利的铁尖。使篙的通常是两个人,船左右舷各一个;有时只一个人,在一边。这条船的水程,

实际上是他们用脚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这种船多是重载,船帮吃水甚低,几乎要浸到船上来。这些撑

篙男人都极精壮,浑身作古铜色。他们是不说话的,大都眉棱很高,眉毛很重。因为长年注视着流动

的水,故目光清明坚定。

④看打鱼。在运河里打鱼的多用鱼鹰。一般都是两条船,一船八只鱼鹰,有时也会有三条、四条,

排成阵势。a鱼鹰栖在木架上,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

纷纷跃进水里。只见它们一个猛子扎下去,眨眼工夫,有的就叼了一条^鱼上来一鱼鹰似乎专逮^鱼。

打鱼人解开鱼鹰脖子上的金属的箍(鱼鹰脖子上都有一道箍,否则它就会把逮到的鱼吞下去),把鳏

鱼扔进船里,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有时两只鱼鹰合力

抬起一条大鳏鱼上来,鳏鱼还在挣蹦,打鱼人已经一手捞住了。这条颠鱼够四斤!这真是一个热闹场面。

看打鱼的、看鱼鹰的,都很兴奋激动。倒是打鱼人显得十分冷静,不动声色。

⑤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我们那里的人都叫它西湖,湖很大,一眼望不到边。湖通常是平静的,

透明的。b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桔黄,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深的紫色。这种紫色

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⑥闻到一阵阵炊烟的香味,停泊在御码头一带的船上正在烧饭。一个女人高亮而悠长的声音:“二

丫头---回来吃晚饭来----”

⑦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

(选自《汪曾祺经典作品》,有删改)

(1)班级举办“汪曾祺作品诵读会”,有同学打算朗诵这篇文章,你觉得应该选用下面哪种风格的配

乐?

A.热烈奔放B.慷慨激昂C.平和舒缓D.哀婉低沉

(2)汪曾祺认为,作家应该“让读者感觉到活着是美的,有诗意的,生活是可欣赏的”,请从④⑤段

的画线句中任选一处赏析,说说作者是如何展现生活的美和诗意的。

(3)文章开头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你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所描写的水乡生

活谈谈你的看法。

(4)2020年适逢汪曾祺诞辰一百周年,某杂志开设“汪曾祺经典散文欣赏”专栏,有人针对课本中《昆

明的雨》写了如下一段简析。请你参照示例,也给《我的家乡》这篇文章写一段简短的评析,100字以

内。

[示例]《昆明的雨》一文围绕“雨”的话题,描写了仙人掌、菌子等与昆明雨季有关的事物和风情,

展现了一个明亮、丰满、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表达了对昆明生活的喜爱与想念。文章形散神聚,情

感含蓄动人。

【答案】

(1)C

(2)示例一:第④段a处运用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鱼鹰跃入水中捕鱼时的情态,展现了妙趣横生的

水乡生活场景,具有生活意趣之美。

示例二:第⑤段b处通过景物描写,细腻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

的黄昏美景,赋予寻常生活景象以诗意。

(3)示例一: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能从鸽子、野鸭、堤岸、天色、炊烟这些寻常

之景里发现生活之美,能在运河撑篙、鱼鹰捕鱼等质朴纯真的水乡生活里挖掘人间真味。

示例二:我觉得汪曾祺会是一个质朴纯真的人。大船上的撑篙人用心生活,简单纯粹;运河里的打鱼

人遇事冷静,不动声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水乡养育的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

(4)示例:《我的家乡》一文围绕“水”的话题,描写了运河、打鱼人等记忆中家乡的事物和风情,

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别有趣味的家乡生活美景,表达了对家乡生活的喜爱与怀念。文章平和恬淡,

诗意盎然。

【解析】

(1)本题考查作品风格分析。汪曾祺散文作品“淡而有味",在这篇文章中也有体现,从开篇到结束,

作者都在淡淡地描述着家乡,描述着运河,用白描式的语言展现不同的画面,如“我的家乡是一个水

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

“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结尾的总结“像我的老师沈从文常爱说的那样,

这一切真是一个圣境”等都体现出“淡而有味”的特点。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和作者情感赏析。a句中写鱼鹰“精神抖擞”,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鱼鹰昂扬的

精神状态;“如同临战状态”,又把鱼鹰比作临战的战士,生动形象;打鱼人把篙子一挥,鱼鹰就“劈

劈啪珀,纷纷跃进水里",写得生动有趣,很有画面感;似乎欣赏鱼鹰捉鱼是一件让人觉得快乐的事

情,从而表现生活是可欣赏的,是美的。b句中,“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枯黄,又渐变成紫色,

很深很深的紫色”,用细腻的笔触展现湖上天空的颜色变化,描绘了一幅绚丽梦幻、让人沉醉的黄昏

美景,“使人深深感动”,“我永远忘不了这样的紫色的长天”,读者也会对“这样的紫色的长天”

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汪老笔下,似乎生活一直是有着诗意之美的。

(3)本题考查对作者的鉴赏评价。此题先表明自己对作者的看法,再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示例:

我觉得汪曾祺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他描绘运河是一条“悬河”,“城外的孩子放风筝,风筝在我

们脚下飘。城里人家养鸽子,鸽子飞过来,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几只野鸭子贴水飞向东,过了河

堤,下面的人见野鸭子飞得高高的”,通过对比,把日常生活所见写得生动有趣,引人遐想,仿佛一

个导游在给游客描绘自己的生活,让人不自觉得想去体验一把。写鱼鹰捕鱼时,“鱼鹰栖在木架上,

精神抖擞,如同临战状态。打鱼人把篙子一挥,这些鱼鹰就劈劈啪啪,纷纷跃进水里”,而当它们捕

得鱼时,“奖给它一条小鱼,它就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转身又跳进水里去了”,真想也拥有这样的

几只鱼鹰啊!它们看起来又能干又傻乎乎的,在作者笔下似乎就是一体,和谐得很。汪老写出了生活的

情趣,而生活的情趣中又让人感受到汪老的情趣。

(4)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评析。此题要按照示例的格式,结合本文内容作答。如:《我的家乡》一文围

绕“水”的话题,描写了京杭大运河、“我们看船”“看打鱼”“我们有时到西堤去玩”等生活场景,

展现了一幅宁静祥和、富有诗意的水乡美景,流动着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真诚。文章凡人小

事,淡而有味。

(2023•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期末)7.文学作品阅读课,老师选择了徐则臣的一篇散文,请完成问题。

当家园只剩下一个籍贯

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

在农业文明时代及其文学里,充满了此类坚实的叙述。这种叙述基本上成立,田园牧歌式的家园,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现实安稳,血脉相关,此心安处是吾乡,仅仅是想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你

都是笃定的。中国有不少古话和俗语与此有关:出门靠墙,在家靠娘;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叶

落归根,等等。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

土。

但是今天,很多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家园也不能幸免。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

正在失去家园,因为家园正在被迫失去它自己。

十八岁出门远行,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

能崩塌。祖先的坟墓在那里,父母至今生活在那里,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在那里。判断这世上的一切,

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但是这些年,我发现正在

失去这些参照和这把标尺。

从二十多岁的某一年开始,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

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

科地消失。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

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

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从来如此“不一定就对,但这

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

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

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

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物质生活当然变得更好,我不会矫情到无视父老乡亲的幸福生活,但我不

得不说,当某一天我从村庄后面的一条路进入故乡,茫然地发现找不到自己家时,我以为走错了地方。

当然也不会,不过是我在自己的故乡变成了一个异乡人。从那个时候起,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

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

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远离修葺

一新的房屋,也在远离“家园”。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

儿子生在北京,八岁了也没回过老家几次。上一次带他回去,街坊邻居逗他:你是哪里人呀?他

说:北京人。又问他:那这是你的什么地方?他认真地答:是我的籍贯。

我悚然一惊。我确曾跟他简要地解释过何为“籍贯”:一般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

或出生地。儿子的记忆力很好,回答也不能算太离谱,但答案还是让我心惊。惊的不是小东西胆敢忘

了本,而是,震惊于他竟部分地说出了我的感受。我在那里出生、成长,我从那里开始认识这个世界,

它是我的原点和出发地,是我生根发芽的地方,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

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

(选自《无法返回的生活》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

(1)文中所写的家园正在消失的表现有哪些?

(2)我自认是一个情感上患有严重“古典病”的人,从不相信“家园”有朝一日也能崩塌。请结合上

下文说出藏在作者心中的“家园”模样。

(3)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

(4)有人说“散文是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生存状态的投射,是醒着的心灵对于世相的观察”。请你结

合全文说说作者对家园的情感。

(5)“家园”是很多作家情感的原乡,创作的源泉,比如徐则臣小说里常有一条充满故事的“花街”、

莫言小说的故事多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请你再写出一位这样的作家,说说他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

园的关联。

【答案】

(1)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

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

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

“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2)①古典朴素。②个性独特。③田园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④有相

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⑤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3)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被篡改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脸”(将村庄人格化),

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篡改而僵化成千篇一律的状态,表达了作

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4)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为对心中“家园”

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感到震惊和愧疚。③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

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

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5)示例:①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比如《社戏》《孔

乙己》《五猖会》。②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比如《骆驼祥子》《茶馆》。③

沈从文是湖南湘西人,他的笔下展现了湘西传统的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比如《边城》《湘行散

记》。(孙犁与白洋淀,贾平凹与商州,刘绍棠与大运河,路遥与黄土高原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由选文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

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

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去泥土

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由第⑤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

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

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

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

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

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由第⑦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

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

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

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

渐淡薄、消失。

(2)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解答此题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

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古典朴素的;

由第⑤段“但这制式的脸,肯定有问题”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个性独特的;由第②段“田

园牧歌式的家园”和第⑤段“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

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应该是田园

牧歌式的,河流清澈、田间小路、野草庄稼和谐共存;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

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作者心中的“家园”

应该是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由第⑤段“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

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作者心中

的“家园”应该是即使在现代化进程中有所变化,也要尽量保有原生的或有特色的形态。

(3)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结合“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进行

分析,将篡改过的村庄描述为“板着”脸,将村庄拟人化。同时,采用比喻修辞,将“篡改过后的村

庄”比作“整过容的制式的脸”。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

缕析”分析可知,被篡改后的村庄千篇一律,也体会到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4)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由选文第⑤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

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篡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由第

⑦段“日渐稀薄感到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体会到作者为对心中“家

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感到震惊和愧疚;由第⑨段“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

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

由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

是作者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由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

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

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可知,作者对

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由第①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

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可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

作者永远的依恋。

(5)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题意,要紧扣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展开。解答此题,要熟

悉作家家乡、相关作品名称及内容。示例:贾平凹是陕西商州人,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关于家乡的种种

情愫,比如《秦腔》《高兴》等。

题组C培优拔尖练

(2022•四川巴中市期末)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爆米花香

林海禧

①腊月的一个下午,阳光正好。走在古老的东禅巷,阳光照亮了半条巷子,巷子的另一边则在背

阴处。

②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的推进,浙江黄岩留下的旧街老巷已经不多。而留在这些巷子里生活的,

也大多是上了年纪舍不得离开的人。每每走在这些街巷,我都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恍惚感。

③远远地,听到沉闷的一声“砰”响,好多年没有听到这种声音了。没多久,就闻到了熟悉而又

陌生的爆米花的香味。走近了一看,果然有一群人,手里正拿着各种容器,容器内装着还散发着热气

的爆米花。

④记得小时候在北方,每到快过年时,放学回家的路上,远远地就会听到这种声音。我们老远就

把耳朵捂着,眼睛也不敢看那个炉子的“爆破”过程。但实际上心里却很欢喜。常常是飞快地跑回家,

拿来各种能够“爆破”的粮食。有的同学拿来玉米,“爆”出来的是“苞米花”;有的拿来大米,'‘爆"

出来的是“大米花”。大家还会互相交换,这样能吃到不同的口味。

⑤那一声“巨响”后,小锅炉里的米花会冲进一个长长的、有着细密网眼的布袋里。等热气消散,

打爆米花的人会拎住长布袋的一头,将米花瀑布般地倒出来。我们这些孩子将它们用一个干的脸盆接

住,装好后带回家。一碗米刚好''爆"一盆米花。回家后,等盆里白白胖胖的米花彻底冷却,再装进

密封的饼干桶、玻璃罐、布袋中,留着慢慢享用。

⑥那时候,我们会把干燥的食品直接放在衣服口袋里。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攀几把米花一

路上,时不时地伸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放学后回到家里,还会把米花放到糖水里,这样吃出的

是另一种味道。

⑦其实,我的母亲自己就会做不少美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一年四季她总能做出一些美味。

冬天的北方,每家都会储藏大白菜、萝卜和大葱。母亲把萝卜切成厚度一厘米左右的片,在每片再切

几刀,然后挂在铁丝或绳子上晾晒,之后放些盐腌制起来,没多久就可以吃了。这些萝卜干既可以当

零食,也可以就稀饭,还可以炒菜。快过年时,母亲还会用北方最常用的面粉,做出各种小点心:麻

花、油条、猫耳朵、叶片、金果条……普普通通的面粉在母亲的摆弄下,变成了花样百出的小吃。

⑧随父母从部队转业到黄岩,已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时物资供应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许多小

时候觉得稀罕的东西都变得寻常起来。比如在街上可以看到农民担着自己种的新鲜蔬菜在售卖,街巷

里时不时地飘来阵阵大海的咸腥味。那些原来母亲做给我们吃的小点心,也可以在街头小店里买到,

不必再等到过年才有口福。

⑨但有一样东西,似乎还是只有临近过年时才能吃到,那就是爆米花。南方的爆米花,与北方相

比有些许不同。比如把年糕切成片,“爆”出来的是扁圆形的“糕片”;切成条,“爆”出来的则是

长形的“糕条”。有时候人们还会用豆类来“爆”。另外,“爆”的时候放少许糖精,则多了份松而

甜的口感。

⑩物资越来越丰富,让人们慢慢淡忘了年少时对食物的渴望。平时街上也再难见到,那个巷口的

小车和车上小小的锅炉,还有摇炉的人不声不响站起时孩子们见状奔跑的瞬间……

⑪可是,当那不经意的一声闷响传来时,当那特有的香味远远飘来时,便又勾起了人们的记忆,

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欢呼雀跃的身影,耳边仿佛听到了一阵阵欢声笑语……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3月1日)

(1)文章开篇从腊月的一个下午的巷子写起,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③段,作者为什么说闻到的爆米花的香味“熟悉而又陌生”?

(3)请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上学前,我们常常在口袋里搴几把米花。一路上,町不町地便手到口袋里抓一把出来吃。

(4)有人说,本文和《昆明的雨》给人相似的感觉,请从素材构思和主题角度上,分析这两篇文章有

什么区别。

【答案】

(1)内容上交代了回忆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背景;渲染了一种怀旧的氛围。结构上推动情

节发展;引出下文听见爆米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