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_第1页
九年级物理-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_第2页
九年级物理-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_第3页
九年级物理-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_第4页
九年级物理-第5节认识简单机械课件-人教新课标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认识简单机械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想一想你认为以以下图中的杠杆,分别属于哪类杠杆?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省力杠杆省力杠杆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费力想一想你认为以以下图中两种剪纸方法中哪种费力?判断的依据是什么?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想一想请画出作用点在B点的动力F最小时的方向和动力臂BAOF1l1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周一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时,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就往上升。为什么旗手在地面就可把国旗升到旗杆顶端呢?旗杆顶端装了一种简单机械——滑轮是一种周边有槽,可以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这些滑轮使用时有什么不同?可把它们分为几类?请给每类起一个适宜的名称。动滑轮定滑轮定滑轮定滑轮使用时,滑轮随物体一起运动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动——动滑轮——定滑轮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动滑轮定滑轮定滑轮定滑轮定滑轮和动滑轮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呢?第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定滑轮和动滑轮探究1、用弹簧秤测出钩码的重力G1=。2、如以下图,通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钩码,记录弹簧秤的读数F1=。测出钩码移动的距离h1=___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1=____。定滑轮和动滑轮有什么特点?F1>G1结论:s1=h1012345678910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定滑轮和动滑轮2、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G2=。如以下图,通过动滑轮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钩码,弹簧秤的读数F2=。测出钩码移动的距离h2=_____和拉力移动的距离s2=______。1/2G2

F2<G2结论:s2=2h2012345678910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分别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物体,效果有什么不同?各适合什么情况下使用?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适合于在低处升高物体或需要

改变动力方向的情况下使用。使用动滑轮:省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且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2倍。适合于在高处将较重物体吊高的情况下使用。

归纳:定滑轮和动滑轮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能省功吗?试通过计算说明。使用动滑轮〔不计滑轮、绳子重和摩擦〕:W=Fs=G物hW=Fs=1/2G物•2h=G物h想一想1/2G物定滑轮和动滑轮不使用机械需要做的功:F=s=2h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定滑轮为什么不省力,而动滑轮在不计滑轮、绳子重和摩擦时却可以省一半的力?你知道吗?请看课本P85“读图〞定滑轮和动滑轮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1:将等臂杠杆的中间局部加宽,2:使之变成一个绕中心轴转动的圆轮,3:再把圆轮的外缘加工成槽状。滑轮实质上也是杠杆.定滑轮和动滑轮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在图上找出两种滑轮的支点,做出力臂,并解释为什么不计摩擦时定滑轮不省力,而动滑轮不计滑轮、绳子重和摩擦时可以省一半的力?F1F2l2l1定滑轮实质是个_____杠杆动滑轮实质是个动力臂为阻力臂__倍的省力杠杆l1=l2O·l1l2l1=2l2F1F2F1l1=F2l2F1=F2F1×2l2=F2l2F1=1/2F2定滑轮和动滑轮等臂2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组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而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最多可省一半的力。能不能想一个方法使滑轮在使用时既省力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或省更多的力呢?想一想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使用滑轮组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组想一想给你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你有几种组合方式?(a)(b)(c)分别使用动滑轮和这几种滑轮组吊起物体所用的力一样大吗?1、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的总重G=G物+G动滑轮=__2、匀速拉动绳子,弹簧秤的读数F动=

Fa=

,Fb=

,Fc=

。G

>F动=Fa

=Fb>Fc

实验结果:F动FaFbFc为什么?实验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组想一想在以下动滑轮和几种滑轮组中,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据此和上述实验结果,你可得出什么结论?G

>F动=Fa

=Fb>Fc

(b)(c)FaFbFc实验结果:2段2段2段3段结论:滑轮组中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段数越多越省力。F动(a)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组假设动滑轮由n段绳子吊着,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就由n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__________。即:F

=(G物+G动)1nn分之一假设动滑轮由2段绳子吊着,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就由2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________。假设不计滑轮、绳子重和摩擦,使用滑轮组时,2分之一F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要将重物升高h,动力要移动多少距离?你知道吗?使用滑轮组时,假设动滑轮由2段绳子吊着,当重物升高距离为h时,动滑轮也随之上升了h,而系着动滑轮的绳子那么缩短了2h,即F端拉下的绳子长度为2h。假设动滑轮由n段绳子吊着,那么动力移动的距离s是重物移动距离h的n倍。即:

s=nhF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滑轮组想一想G动G物FaG动G物Fb(a)(b)在(a)和(b)滑轮组中,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分别由几段绳子承担?不计绳重和摩擦时,提起重物所用的力是总重的几分之几?Fa

=(G物+G动滑轮)15F

b

=(G物+G动滑轮)14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例题缠绕滑轮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0牛,把它连接成如以下图的滑轮组,能否提升600N的重物?〔动滑轮重20N,摩擦和绳子的重力不计。〕解法一:依题意得答:该滑轮组不能用来提升600N的重物。滑轮组

F=(G物+G动)12

=×(600N+20N)

=310N12>300N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__倍的____的杠杆.1.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但不省力;等臂2.动滑轮:F=1/2G物〔不计滑轮、绳重和摩擦〕省力3.滑轮组通常既可省力,又可改变动力的方向;F=G总/n=(G物+G动)/n(不计摩擦和绳重〕s=nh

〔n—缠绕动滑轮的绳子段数〕F>G物或F=G物(不计绳重和摩擦〕使用特点:使用特点:使用优点:滑轮小结省力,但不改变动力的方向;动力:动力移动的距离:动力移动的距离:动力:动力移动的距离:实质是一个______杠杆.s=h(h——重物移动距离)2s=2h动力: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1、如以以下图(a)所示,物体重100N,在力F作用下匀速上升时,F应等于___N。〔不计摩擦〕图(a)F2:、如上图(b)所示,物体重为100N,挂重物的钩子承受的拉力是__N。人匀速拉绳子的力是__N〔动滑轮自重及摩擦不计〕图(b)10010050滑轮练习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3:如以下图的四个滑轮组中,图__省一半力(不计绳重和摩擦〕,图__最费力,图__和图__用力大小一样。(a)(b)(c)(d)(b)(c)(a)(d)滑轮练习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4、如以下图,物体A重80N,在60N拉力F作用下匀速前进,此时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等于__N。〔滑轮自重及滑轮的摩擦不计〕AF.fTNG1.竖直方向上有一对平衡力N和G2.水平方向上有一对平衡力T和f(G=N=80N)(匀速,T=f)3.缠绕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____所以f=2F=120N综合分析:120滑轮练习212TF=f12=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5、根据F与G的关系画出滑轮组的绳子绕法FFFGGG12F=G13F=G12F=Gn=2n=2n=3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时: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三点五十五分。6、如以以下图,用三个力沿不同方向拉绳子,三个力的关系如何?F1l1◆其它条件相同时,沿不同方向拉定滑轮上的绳子,拉力一样;沿不同方向拉动滑轮上的绳子,拉力不同,竖直方向最省力。l1F1F1=F2=F2F1<F2<F3滑轮练习F2F3F2F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