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云南省德宏市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云南省德宏市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云南省德宏市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云南省德宏市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云南省德宏市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云南省德宏市生物高二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图表示某山区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随着地势的升高,生物类群发生相应变化与群落的水平结构相关B.杂食性鸟在该生态系统中可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C.图中某些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图中大型真菌和跳虫均属于分解者,利用的能量占植物能量的最大比例为20%2.下图是人体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正常情况下,液体④处的O2浓度大于液体②处B.正常情况下,液体①处的CO2浓度大于液体⑤处C.正常情况下,液体①的渗透压和液体④的渗透压大小基本相同D.正常情况中,饭后6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小于⑤处3.下表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甲~戊分别代表各营养级生物,乙为生产者(注:能量单位:102kJ·m-2·a-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同化固定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甲15.913.1乙870.7501.3丙0.90.6丁148.079.1戊150.580.5A.表中所有的成分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为1371.3kJ·m-2·a-1C.丁和戊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是竞争和捕食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5.7%4.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血友病、猫叫综合征和先天性愚型都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大肠杆菌不能发生基因重组,但可以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5.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水稻大量减产。烯丙异噻唑是防治稻瘟病的优良药剂,该药剂对稻瘟菌几乎没有直接毒性,但能诱导水稻产生对稻瘟病的抗病性。为了探究α—萘乙酸(NAA)、脱落酸(ABA)对烯丙异噻唑诱导水稻产生抗病性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做了相关实验并得到如表所示结果。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实验分组药剂浓度(μg/mL)防治效果1烯丙异噻唑2571.22NAA10035.93烯丙异噻唑+NAA25+10096.44ABA100-19.15烯丙异噻唑+ABA25+10038.2A.NAA和ABA等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均起调节作用B.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未遵循单一变量原则C.对于防治水稻稻瘟病,NAA和ABA具有拮抗作用D.据实验结果推测,IAA会减弱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6.关于细胞和人体内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B.人体有多个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网络7.希腊陆龟是爬行动物,性情较活跃,喜爬动,摄食植物的花、果实、茎叶等,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氨废物。请推测希腊陆龟最可能生活的生物群落是A.湿地生物群落 B.草原生物群落 C.森林生物群落 D.荒漠生物群落8.(10分)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突触中完成的信息转化为()A.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C.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二、非选择题9.(10分)独脚金内酯是近年新发现的一类植物激素。为了研究独脚金内酯类似物GR24对侧枝生长发育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实验。(1)独脚金内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____________有机物。(2)科研人员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结果如图1。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侧枝产生,突变体植株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____________(填“合成”或“信息传递”)缺陷。(3)为了进一步研究GR24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用野生型植株进行了图2所示实验,结果如图3。①进行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入固体培养基____________(填“A”或“B”)中。②据图分析,GR24对侧枝生长____________,推测GR24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4)据图3的结果,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为验证该假设,采用与图2相同的切段进行实验。①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______②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的新假设:____________。10.(14分)下图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1)步骤①是__________,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2)步骤②一般常用的化学试剂是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3)在利用杂种细胞培育成为杂种植株的过程中,运用的技术手段是__________,其中步骤④相当于__________,步骤⑤相当于__________。(4)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获得新的杂种植株,使__________能够在新的植物体上有所表现,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5)若远源杂交亲本A和B都是二倍体,则杂种植株为__________倍体。(6)从理论上讲,杂种植株的育性为__________(可育或不育)。因此,这项研究对于培养作物新品种方面的重大意义在于__________。(7)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新品种,遗传物质的传递是否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_______。11.(14分)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该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指__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2)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在下面方框中写出内环境各组成成分名称:____(3)人体②的组成细胞,其主要的生活环境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④和⑥相比,⑥中含量明显较少的成分主要是___________。(4)③④⑥⑦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CO2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5)心肌细胞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6)内环境渗透压稳态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12.一处弃耕农田经历了一系列演替阶段以后,可以演变为一片森林。演替过程大体经历从农田到草本植物,到灌木植物,最后到乔木植物这几个阶段。(1)从农田演替到森林过程属于__________演替。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丰富度将会_________(填“增大”或“不变”或“减小”),其___________稳定性将会不断增强。(2)在演替到草本植物阶段,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_______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______(答出2点即可)。(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会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D【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群落中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竟争、互利共生、寄生。分析图示可知,图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详解】A、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当杂食性鸟吃草本植物或者乔木时,属于第二营养级;当其摄食蝗虫时,属于第三营养级;当摄食蜘蛛时,属于第四营养级,B正确;C、图中某些动物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更复杂,可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10%~20%,真菌和跳虫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构成食物链,D错误。故选D。2、B【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处血液流动的方向由主干流向分支,因此①是动脉端,②内的液体是细胞内液,③内的液体是淋巴,④是组织液,⑤内的液体是血浆;内环境由③④⑤组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详解】A、正常情况下,组织细胞进行有氧呼吸消耗氧气,④组织液处的O2浓度大于②细胞内液处,A正确;B、正常情况下,①动脉端处的CO2浓度小于⑤静脉端出口处,B错误;C、正常情况下,①血浆的渗透压和④组织液的渗透压大小基本相同,C正确;D、正常情况中,饭后6小时,血糖浓度降低,人体肝细胞分解肝糖原为葡萄糖,①处的葡萄糖浓度小于⑤处,D正确。故选B。3、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根据题意乙是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丁和戊同化量相近是第二营养级,甲是第三营养级,丙是第四营养级。【详解】A、表中所有的成分,即甲~戊分别代表各营养级生物,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不能构成生物群落,A错误;B、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应该是生产者同化固定的能量,即乙同化固定的能量为870.7×102kJ·m-2·a-1,B错误;C、丁和戊同化量相近都是第二营养级,二者之间存在的种间关系只有竞争,没有捕食,C错误;D、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0.9÷15.9×100%,约为5.7%,D正确。故选D。4、B【解析】1、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数目改变和染色体结构变异。2、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详解】A、血友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B、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产生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D、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其只能发生基因突变,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B。5、C【解析】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药剂的种类,因变量是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从实验结果可知,烯丙异噻唑和NAA都能防治稻瘟病,单独使用时,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比NAA好;烯丙异噻唑+NAA的防治效果最好,说明NAA能增强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单独使用ABA时,防治效果为负值,烯丙异噻唑+ABA的防治效果低于单独使用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说明ABA会减弱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详解】A、α—萘乙酸(NAA)是生长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A错误;B、本实验的自变量是药剂的种类,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B错误;C、据分析可知,NAA能增强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ABA会减弱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二者具有拮抗作用,C正确;D、NAA是生长素类似物,能增强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据实验结果推测,IAA会增强烯丙异噻唑的防治效果,D错误。故选C。6、D【解析】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言,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详解】A、细胞生存的环境就是内环境,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A正确;B、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因此人体有多个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正确;C、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所以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C正确;D、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D错误。故选D。7、D【解析】1、荒漠生物群落中的动物主要是爬行类、啮齿目、鸟类和蝗虫等,其中有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减少水分的损失。2、湿地生物群落中动植物种类都十分丰富,主要有鱼类、两栖类、鸟类等动物。3、森林生物群落为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场所,树栖和攀缘生活动物种类特别多,如长臂猿、松鼠、蜂猴、犀鸟、避役和树蛙等。4、草原生物群落中的动物由于环境的影响,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详解】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某些爬行动物以固态尿酸盐的形式排泄含氮废物,以减少水分的散失,因此推测希腊陆龟最可能生活的生物群落是荒漠生物群落。故选D。8、A【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且在突触间隙中需借助神经递质(化学信号)进行传递,因此突触处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A正确。故选A。二、非选择题9、(1).微量(2).抑制(3).信息传递(4).A(5).无明显抑制作用(6).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7).(8).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促进生长素运入侧芽【解析】试题分析:据图1显示,用GR24处理拟南芥的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据实验结果推测:GR24浓度越高,野生型侧枝数目平均值越小,可推知的作用是其抑制侧枝产生,但对突变体植株几乎没有影响,原因可能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1)根据提供信息已知,独脚金内酯是一种植物激素,植物激素是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微量的有机物。(2)根据图1分析可知GR24处理抑制了侧枝的产生,而突变型没有出现抑制现象,可能是因为其出现了独脚金内酯信息传递缺陷。(3)①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所以如图中的培养基,应该将生长素加在A中;②GR24处理后,突变型的侧枝几乎没有抑制作用,说明GR24的作用机理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4)①本实验是验证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会抑制侧芽的生长素向外运输的假设,自变量为是否加GR24,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可以跟踪激素的运输情况,因此实验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GR24;对照组:在主茎上端施加NAA,在侧芽处施加放射性标记的NAA(或生长素),在固体培养基中不加入GR24。②根据题干,可以提出新假设:在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沿主茎极性运输时,GR24促进生长素运入侧芽。【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很多,激素的概念、激素的作用、激素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实验设计过程的分析,难度较大,实验设计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二是分别给实验组和对照组施加单一变量(施加甲状腺激素和清水);三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最后根据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与分析。10、①.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②.酶解法③.聚乙二醇(或PEG)④.诱导不同植物体细胞的原生质体的融合⑤.植物组织培养⑥.脱分化⑦.再分化⑧.远缘杂交亲本的遗传特征⑨.杂种植株获得了双亲的遗传物质⑩.四⑪.可育⑫.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大大扩展了可用于杂交的亲本组合范围)⑬.不遵循。因为生物只有在进行有性生殖过程中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定律,而植物体细胞杂交不属于有性生殖【解析】1.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根、芽,最终形成植物体。植物组织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题图分析:图示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示意图,其中①表示去壁获取原生质体的过程,该过程需要用到纤维素酶和果胶酶;②表示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通常用聚乙二醇促融;③表示再生出新细胞壁的过程;④表示脱分化过程;⑤表示再分化过程。【详解】(1)步骤①是去壁过程,常用酶解法,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2)步骤②是人工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常用的化学试剂是聚乙二醇(PEG)。(3)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杂种植株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图中④相当于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⑤相当于再分化过程,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4)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目的是获得新的杂种植株。使远源杂交的两个亲本的遗传特征能够在新的植物体上有所表现,因为杂种植株获得双亲的遗传物质。(5)若远源杂交亲本A和B都是二倍体,则杂种植株为异源四倍体。(6)杂种植株含有植株A和植株B的全部遗传物质,从理论上讲是可育的。这项研究对于培养作物新品种方面的重大意义在于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因为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因此运用传统有性杂交方法不能实现。(7)有性生殖的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植物体细胞杂交的方法培育作物新品种过程是无性生殖,因此遗传物质的传递不遵循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点睛】熟知植物体细胞杂交的过程及其操作流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正确辨析图中的各个操作环节及其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也是本题的考查点,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应用前景是学生的易错点。11、(1)⑥(2)①.①④⑥②.(3)①.①/淋巴液②.⑥/组织液③.蛋白质(4)①.⑦②.⑦(5)组织液/⑥(6)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解析】由图分析可知,图中①是淋巴液,②是毛细淋巴管壁,③是红细胞,④是血浆,⑤是毛细血管壁,⑥是组织液,⑦是细胞内液。【小问1详解】某人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此过程是由于局部毛细血管壁透性增大,血浆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的液体增加,在局部形成水泡,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指题图中的⑥组织液。【小问2详解】人体内环境主要包括①是淋巴液,④是血浆,⑥是组织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关系为:血浆渗出毛细血管形成组织液,组织液渗回毛细血管形成血浆,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成为淋巴液,但淋巴液不能渗回组织液,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故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液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血浆和组织液间为双箭头,淋巴液为单箭头,且来自于组织液,回到血浆。具体如图【小问3详解】人体②的组成细胞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其主要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