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诗的境界(节选)

朱光潜无论是欣赏还是创造,都必须见到一种诗的境界。“见”字最紧要。凡所见皆成境界,但不全是诗的境界。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诗的“见”为“直觉”,有“见”即有“觉”,觉可为“直觉”,亦可为“知觉”。直觉必须是对于个别事物的知,知觉必须是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亦称“名理的知”。例如看见一株梅花,你觉得“这是梅花”,“它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来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觉到的是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是它的“意义”。意义都从关系见出,了解意义的知就是“名理的知”。但所觉对象除开它的意义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视梅花时,你可以把全副精神专注在它本身形象,如像注视一幅梅花画似的,无暇思索它的意义或是它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时你仍有所觉,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的“意象”。这种“觉”就是“直觉”。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它是“直觉的知”的内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内容。比如说读崔颢《长干行》,你必须在一顷刻中把它所写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幕生动的戏剧,让它笼罩住你的全部意识,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在这一顷刻中你不能同时起“它是一首唐人五绝”、“它用平声韵”、“横塘是某处地名”之类的联想。这些联想一发生,你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这并非否认思考和联想对于诗的重要。作诗和读诗,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联想,甚至于思考愈周密,诗的境界愈深刻;联想愈丰富,诗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而直觉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视。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一种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觉中成为独立自足的意象,那就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形象,就还不成为诗的境界。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是好诗。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而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鲜生命。真正的诗的境界是无限的,是永远新鲜的。(摘编自朱光潜《诗的境界》)7.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见”无论是在诗歌欣赏中还是在诗歌创造中都很重要,有“见”才有“觉”,“觉”可以是“直觉”,也可以是“知觉”。B.凡所见皆成境界,这种境界能否成为诗的境界,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见是产生诗的境界的重要条件。C.对于个别事物的知是“直觉”,对于诸事物中关系的知是“知觉”,因此,“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D.看到一株梅花,觉得是梅花,是冬天开花的木本植物,可插瓶或送人,这就觉出了梅花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种“觉”是知觉。8.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读崔颢《长干行》,马上把诗中情境看成一幅新鲜的图画或是一出生动的戏剧,暂时忘去其他事物,这就用“知觉”见出了诗的境界。B.欣赏诗歌,同时还思索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这就从诗的境界迁到名理世界和实际世界了。C.一首诗如果不能令人当作独立自足的意象来看,那还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就不能算诗。D.经过艰苦思索后豁然贯通,灵光一现似的,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灵感,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觉的知可以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以转化成直觉的知,因此,要想感觉出完整的诗的境界,需要二者同时进行。B.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而好的诗歌一定要有独立自足的意象,不能有芜杂凑塞或空虚的毛病。C.不同的人读同一首诗,所“见”出的境界不会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每个欣赏者当时当境的性格与情趣是有差别的。D.诗的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现,因此,它超越了时空而永远新鲜。参考答案:7.C

8.B

9.A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语段内容的能力。C项“‘知觉’比‘直觉’更重要也更有意义”错,原文没有对二者做程度高下的比较,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8.试题分析:解析:A项“知觉”应为“直觉”。C项能算诗只是不算好诗。D“灵感造就了诗歌的境界”说法有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由原文第三段“在用思考引起联想时,你的心思在旁驰博骛,决不能同时直觉到完整的诗的境界。思想与联想只是酝酿工作,直觉的知常进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酿成直觉的知,但决不能同时进行,因为心本无二用。”可知,A项“需要二者同时进行”表述错误。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鐻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参考答案:1.C

2.B

3.C【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不符。【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技巧点拨】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考点强调的是“文中”,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题干中的设题“调节功能”,是内容推断错误,应回到原文具体分析判断。【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易错警示】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找出选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明确要求之后,应到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文字,然后进行比对辨析。找到这些内容的所在区域之后,一定要抓住关键的地方进行分析,比如选项B项中,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考生就要根据题干信息回到原文中重点分析。【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来分析和推断选项是否正确,信息概括无中生有。C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不符。【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技巧点拨】考点强调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所以在理解有关“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表述时,一定要将它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词不离句,词不离段,词不离篇”。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使用意义,特别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表述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如“表述内容”。正确理解在语境中的内容。如C选项,应回到原文具体分析判断。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清末民初以来,受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当前,汉字教育遇到两个挑战。一是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为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让学生对汉字生爱恋、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让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汉字记录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以字养德。D.我国汉字教学将拼音的方法作为主要的方法,其是否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值得我们深思。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观点,为证明当时对汉字产生怀疑的情况依然存在。B.第五段在论证汉字教学可以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时,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C.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当下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就必然会动摇。B.探索汉字教学的新途径,既有益于国内的汉字教育,也有益于汉字在海外的传播。C.“汉字落后”论者、“汉字难学”论者与“儿童识字有害”论者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D.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都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参考答案:1.D

2.B

3.C【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A项,“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B项,“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C项,“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不是因果关系。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第五段……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说法错误,第五段没有用引用论证。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C项,“都主张放弃汉字教育”错误,原文只有“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故选C。【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卢贲,字子徵,涿郡范阳人也。贲略涉书记,颇解钟律。时高祖为大司武,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及高祖初被顾托,群情未一,乃引贲置于左右。高祖将之东第,百官皆不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仗卫,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当相随来。”往往偶语,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众莫敢动。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后进说曰:“周历已尽,天人之望,实归明公,愿早应天顺民也。天与不取,反受其咎。”高祖甚然之。及受禅,命贲清宫,因典宿卫。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频、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岁余,贲复爵位,检校太常卿。贵上表曰:“臣闻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此盖随时改制,而不失雅正者也。”上竟从之,即改七悬八,以黄钟为宫。诏贲与仪同杨庆和删定周、齐音律。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名曰利民渠,又派入温县,名曰温润渠,以溉舄卤,民赖其利。后数年,转齐州刺史。民饥,谷米踊贵,闭人粜而自粜之。坐是除名为民。后从幸洛阳,上从容谓贲曰:“我始为大司马时,卿以布腹心于我。卿若无过者,位与高颎齐。坐与凶人交构,由是废黜。何乃不思报效,以至于此!吾不忍杀卿,是屈法申私耳。”贲俯伏陈谢,诏复本官。后数日,对诏失旨,又自叙功绩,有怨言。上大怒。苏威进曰:“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上曰:“然。”遂废于家,是岁卒,年五十四。(节选自《随书·卢贲传》)[注]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朝见天子叫“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清”。东汉给予退职的三公、外戚、宗室、诸侯定期参加朝会的待遇,就赐给他“奉朝清”的名号,以示优待。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B.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C.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D.后高颎、苏威共掌朝政/贲甚不平之谋/黜颎、威/相与辅政/谋泄上/穷治其事以龙潜之旧/不忍加诛/并除名为民/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贲慧眼识人,助力高祖称帝。他在了解到高祖的不同寻常后,就与高祖深交,在高祖辅政和最终登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B.卢贲虽读书不多,但精通音律。他在担任相关职务时,曾上表请求修订音律,并得到皇帝批准;后又受诏与人删定周、齐音律。C.卢贲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他在被贬为怀州刺史后,兴修了利民渠和温润渠,引沁河水灌溉盐碱地,使百姓依靠它而受益。D.卢贲追求名利,终遭皇帝废弃。因贪求权力、利益,他两度犯错,皇帝两度宽宥了他,但他终因自恃有功且言语不当而被弃用。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高祖至东宫,门者拒不内贲谕之,不去,瞋目叱之,门者遂却。(2)汉光武欲全功臣,皆以列侯奉朝请。至尊仁育,复用此道以安之。参考答案:11.A

12.C

13.(1)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拒绝不让进去,卢贲晓瑜他们,他们仍不让开,卢贲怒目呵斥,卫士才退却。(2)汉光武帝想要保全功臣,都让他们以列侯的身份奉朝请,皇上仁爱,可以用此来安顿他们。【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本题注意注意文中的“谋”“上”的含义。参考译文“高颎、苏威共掌朝政,卢贲心里很不服气,谋划废了高颍、苏威,(与别人)共同辅佐朝政,计谋泄露,皇上穷追此事,因他们是创业登基前的朋友,不忍心杀他们,把他们都削职为民”。“谋”的宾语是“黜颎、威”,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项;“上”为皇上,做“穷治其事”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选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最后进行比对。C项“他在被贬为怀州刺史后”错,“后迁怀州刺史,决沁水东注”,“迁”是调任,一般是升职,而非贬谪,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内:接纳,译为进去。喻:晓瑜。却:退却。(2)中,全:保全。仁育:仁爱。安:安顿。故答案为(1)高祖到了东宫东宫守门的卫士拒绝不让进去,卢贲晓瑜他们,他们仍不让开,卢贲怒目呵斥,卫士才退却。(2)汉光武帝想要保全功臣,都让他们以列侯的身份奉朝请,皇上仁爱,可以用此来安顿他们。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

已:停止,结束B.毋妄言,族矣

族:灭族C.梁以此奇籍

奇:奇特D.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谕:告知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吾属皆且为之虏矣B.彼可取而代也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C.梁乃召故所知豪吏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D.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13、请把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句子及教材中的一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4分)

(2)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4分)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4分)

参考答案:10.(C分析:奇:感到……不一般,觉得奇特,意动用法。)11.A(分析:A介词,被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副词,于是;副词,才D介词,因为;连词,来)12.B(分析:B“认真学习”错。由原文“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项籍并没有认真学习兵法。)13.译文:(1)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阴、部勒、以是各1分,句意1分)(2)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亡、莫、独”各1分,句意1分。)(3)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发生)。(“所以”,“非常:意外事故”“出入--偏义复词”各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县狱掾(yuàn)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大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项梁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与王逢原书王安石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难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②“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③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④;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B.有难予者曰

难:责难C.不能夺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D.特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道之将行也欤

雪九庙之耻B.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

以其无礼于晋C.忧之其能合乎

其疾病而死D.被发缨冠而救之

缇骑按剑而前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参考答案:12.D

13.D

14.(1)闲暇时读您的诗歌,我私下里有疑问,不敢不把它们告诉您。(2)伊尹看到天下有未覆盖(受到)他恩泽的平民,就如同自己把他们推入沟壑一样。(3)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把国家大事放在第一位,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15.客遇仓促,未能畅言;提醒为学,莫求利禄;爱惜才华,赞其仁德。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一定要结合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去理解。本题要求选出“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特爱足下之才耳”意思是“只是爱惜您的才华罢了”,所以“特”的意思是“只是”。故选D。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言文虚词用法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项,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结构助词,的。B项,以:介词,拿/以:介词,因为。C项,其:副词,难道/其:代词,他们。D项,而:连词,表修饰/而:连词,表修饰。故选D。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间”,闲暇;“足下”,对别人的尊称,您;“窃”,私下里;“不敢不以告”,不敢不以(之)告,不敢不把它们告诉您。(2)句中:“视”,看;“匹夫匹妇”,指平民百姓;“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定语后置,有未覆盖(受到)他恩泽的平民;“被”,覆盖;“若”,好像;“纳”,放进;“示”,昭示。(3)句中:“所以”,表原因;“为”,做;“先”,意动用法,以……为先;“后”,意动用法,以……为后;整个句子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出来。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5.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通读文章,可以从文中筛选出“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其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是也”“”“”“始得足下文,特爱足下之才耳”“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以某之所学报足下”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参考译文:我叩拜逢原足下:近来在羁旅求食途中得以与您相遇,窘迫地前去拜谢您,没有能抽出一日的空闲,来与您倾尽心意地交谈,而我的船就又东下了。闲来读您的诗歌,我私下里由此产生了疑惑,不敢不把它们告诉您。您诗中有为天下百姓感叹落泪的说法。君子在治学上,固然要有胸怀天下的大志。然而先要考虑我自己,而后考虑百姓,我自身修炼好了,而百姓是不是治理好,那是与我能不能实现志向连在一起罢了。自身的情况尚且归于天命,天下的治理,难道可以不归于天命吗?孔子说:“不知天命,不能够成为君子。”又说:“理想将得到实行,那是天命使然;理想将要破灭,那也是天命使然。”孔子是这样说的,可有人认为君子治学,是要急切地为天下而忧虑,糊涂啊!在这方面弄不清,那么进身退后的做法不合于孔子思想的,就大有人在了,因此有孔子东奔西走、席不暇暖的说法。我唯独认为,圣人心中,未曾有过忧虑。有责难我的人说:“既然这样,那么圣人忘却天下了吗?”我说:“这正是不忘天下啊!”《否》卦卦象上讲:“君子以节俭修德来避免祸难,不能够以利禄为显荣。”不可以利禄为显荣,那是懂得天命。我虽然不忘天下,可是天命不可能必定迎合我,为之忧虑难道就能相合了吗?《易经》上所说的“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乐从天道安守命运”就是这个意思。《诗经》三百篇,比如《柏舟》《北门》之类,是有忧虑的。但是在那个时代做官,却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不能够不忧虑。不在于为天下国家而仕进的人,与那些不做官的人,未曾有忧虑,《君子阳阳》《考槃》之类就是这样。即使是心有忧虑的,也不能改变圣人不忧虑的说法。孟子说:“伊尹看到天下有未得到他恩泽的平民,就有如自己把他们推入沟壑中一般。”这可以说是为天下心忧了。然而商汤聘请他时,他还是淡泊自如地说:“我处在田亩之中,而乐于尧舜的思想。这难道像那种所谓忧虑天下的人,奔走劳碌、委屈自己而有幸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又谈及大禹、后稷、颜回是志同道合的人。说:“乡邻有人打斗,你披散着头发急忙去救他,这是糊涂啊。”如果在下层困顿,却说“我为天下忧虑”,以至于悲痛地大哭,恐怕与救护乡邻的事是相似的吧?孔子特别强调懂天命不忧虑的原因,正是想要人明白天下安定纷乱是有天命的,而进取不可以草率,那么先王的思想就得到发扬了。世上有能够懂得知天命的说法,却不能够慎重于进退的人,这是由于他们知识虽然达到了,但却不能持守仁德。起初读到您的文章,只是爱惜您的才华罢了。不久看到您衣服鞋子破旧;坐下来与您交谈,您未曾说及自己的困顿;私下询问您,得知您终年吃不上荤腥,却不向别人随意地显露自己窘况的一丝一毫。世上像您这样自强的人有几个?我认为,您知识达到了,仁德又能持守,因此我拿自己所学到的来答复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某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想到某所中学任教,以下是他的求职信,其中有三处不得体,请找出其中两处并进行修改。(2分)尊敬的校长:

您好,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到敝校求职,亦是令尊之夙愿。请您在百忙中抽点时间看完我这封信以及随信惠寄的自荐材料。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2)将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略8.在下列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某外地游客在太原老字号“清和元”品尝了正宗的“头脑”后,赞不绝口。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太原,一定还光临贵店。”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