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2024年中考押题语文预测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鲁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B.昨晚上我们两口子本来商量好,说得一妥百妥,决不留恋孩子啦,可是,如果孩子太小,就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
那样啦,结果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川端康成《父母的心》)
C.可是这么小的胆瓶,毯容不下你一只手,更容不下你一条腿,怎么容得下你这样庞大的整个身躯呀?(《渔夫的故
事》
D.他场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一一除非是为了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安徒
生《皇帝的新装》)
2.下列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
史可以;学诗可以:学伦理可以。
①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
②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③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
A.①③②B.①②③C.②①③D.②③①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舍鄢再用的一项是()
A.瑕疵(cT)肖像(xiao)粗犷(kuang)浑身解数(xie)
B.遒危(bin)框架(kuang)羊妒5)叱咤风云(cha)
C.忸幄(m)虔诚(qian)栈桥(zhan)普苗助长(ya)
D.建性(pi)号形(qi)须氏(yG)风姿绰约(zhu6)
4.填在横线上的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一旦你的灵
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1)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
(2)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3)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4)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
A.(1)(3)(4)(2)B.(2)(1)(4)(3)
C.(2)(4)(3)(1)D.(3)(1)(4)(2)
5.名句积累与运用关关雎鸠,o,君子好逑。(《诗经•关鸠》)曾子日:“吾日三省
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富贵不能淫,,,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富贵不能淫》)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曹操《观沧海》)
《木兰诗》中用夸张手法表现木兰不远万里,跨越雄关险隘,迅速急迫地奔赴战场的句子是:,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推己及人,表现出忧国忧
民的深挚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表现出诗人经历仕宦浮沉、世事变迁后
的豁达胸襟,揭示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这一千古名句是:,»马致远在《天
净沙口秋思》中真切地表达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其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6.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义”)。鲁滨孙给野人起“星期五”这个名字,主要是自己在星期五这天救
了他,这样既便于称呼,也可以纪念这个日子。()《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戴宗有道术,绑四个甲马,可日行
八百里,他的江湖绰号是“拼命三郎”。()在艺术上,《繁星》《春水》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
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二、阅读
7.李生论善学者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日:“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日:“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
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日:“孔子云'\君但志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
不应而还①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日:“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岂善学者
所应有邪?”王生惊觉,谢②日:“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③。”①还:同“旋”,转身。②
谢:道歉。③炯戒:告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王生不远()(2)王生堂愠()
2.结合语境,填入文中划线处给当的一项是
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B.学而不思则罔
C.思而不学则殆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面对李生的两次劝导,王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变化:起先是“"。而后是(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他
明白了善学之道在于。
8.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知伯①索地于魏桓子②,魏桓子弗予。任章日:“何故弗予?”桓子日:“无故索地,故弗予。”任章日:“无故索地,
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君予之地,知伯必情③。情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
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日:'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君何释以天下图
知氏④,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日:“善。”乃与之万家之邑一。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
阳。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选自《战国策•魏策》①知伯,即智伯,春秋末期晋国执政,为人飞扬跋扈。②魏桓子,又称魏宣子,是春秋时期晋国
魏氏的领袖。③情,骄傲。④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
1.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而津以吾国为知氏质乎()⑵以陟知伯()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
之,必姑与之。
3.知伯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加以分析)
9.阅读《曹刿论战》,完成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日:“牺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肉食者邺()年号玉帛()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轼可望之/临溪由渔
B.战于长勺/皆以美于徐公
C.何必战/无从致书以观
D.4入见/家祭无忘告"翁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鲁庄公身上有很多“鄙”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请写出来。
10.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小题
①开学了。家里还没有为我凑够学费。望着小伙伴背着书包上学的身影,我心里急,忍不住流出了泪水,看见母
亲憔悴的脸色,就再不好说什么,不忍心催逼母亲。母亲,她心里比我还急啊。
②母亲为了凑够学费,就到公社供销社门市部,打听人家收购什么,供销社的人告诉她:废铜、废铁、戒指、耳
环、手镯、铜钱、用过的牙膏管等都收购。可是,家里早已没有这些东西的踪影了,外婆留给母亲的那对手镯,早在
前些年就变卖了。母亲想了一想,房门前院坝里还有几十苗扫帚秧,只是刚刚破土出苗,她问供销社能否预订这些扫
帚秧,先给点钱为孩子支付学费,到秋天再送来用扫帚秧扎好的扫帚,回答说:不行。母亲又向供销社的人借钱,回
答说:不行。
③这是报名的最后一天了,今天一过,学校就停止报名。怎么办?母亲擦了擦泪水,抬起头,她看见了自己,她
看见了自己的头发一一供销社墙上的镜子,忠实地映出了母亲的形象,她看见自己痛苦的神色,眼角眉梢,每一根皱
纹,都告诉她,她在受难,同时也在告诉她,她在为孩子而受难,她想付出,但她没有什么可以付出,她爱,却无法
表达和做。她看见了自己的头发一一供销社的镜子里,粉里着母亲的头发,真的,它们在摇曳着。这无知的头发,它
们不知道母亲的痛苦,它们在轻松地摇曳着,在别人的镜子里摇曳着,在公家的镜子里摇曳着。希望,从母亲的眼中
升起,希望,划过供销社的镜面一一母亲像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秘密和希望,她几乎高声喊起来:我有头发,你们不是
也收购头发吗?把我的头发收购了吧!
④母亲取来剪刀,咔嚓几声,就剪去自己两条发辫。
⑤供销社的人都愣住了,好像被什么东西猛地震惊或触动了。这感动他们的力量,不来自神灵或帝王,不来自梦
或想象一一在贫困和愚昧的岁月里,多数人都失去了做梦或想象的能力。
⑥这感动他们的力量,来自我贫困的母亲,来自那一缕头发。而那缕头发仅仅能换来:五分钱。
⑦一位好心的阿姨,被感动得流出了泪水。她知道那五分钱绝对不够交学费,下班以后,她打听到我家的住处,
送给母亲两元钱。她是这样说的:大嫂,你的头发钱,我们计算错了,少给了你二元钱,我们给你补上,你快去送孩
子到学校报名吧。
⑧母亲流泪收下了钱。她心里明白,这是好心人在帮助她,她的头发哪会那么值钱。
⑨多年以后,母亲给我讲这件往事,却是那么平静,而且总是责怪她自己没出息,苦了自己的孩子。说起那位供
销社的阿姨,她总是眼睛湿润,让我不要忘了那阿姨,好好报答那阿姨。我打听了好多人,至今不知道那位阿姨住在
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她和我母亲年龄相近,如今八十多岁了吧。我只能在内心里祝福她,感念她。
⑩我在想,当母亲一一那时母亲刚过三十岁,当她剪去自己头发的时候,一定不会有人觉得母亲的形象丑陋,不,
我一无所有的贫苦母亲,在那一刻比国王富有,比圣人崇高,比圣母圣洁。
⑪如今,母亲老了。一头白发,萧瑟如秋风中的芦苇,洁白如山巅的积雪。
⑫我凝视母亲的白发,想那遥远的往事,内心里就变得清洁、深情,充满感激和慈悲一一这是匍匐于神灵面前也
不一定能得到的一种净化、升华、圣洁的感觉……
1.阅读①-⑧段,体会母亲在为我筹集学费过程中情感的变化,完成填空。
着急——()——激动——()
2.根据要求,请赏析下列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
(1)她看见了自己的头发一一供销社的镜子里,粉皂着母亲的头发,真的,它们在摇曳着。(赏析加点词语)
(2)一头白发,萧瑟如秋风中的芦苇,洁白如山巅的积雪。(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我一无所有的贫苦母亲,在那一刻比国王富有,比圣人崇高,比圣母圣洁”这句话的理
解。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善于“折叠”自己
①把51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51次,厚度竟然超过了地球和太
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好比白纸一般,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红军因为急
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与敌人巧妙周旋,以
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
“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
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
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挡在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积累都能
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了不同形态的处
理。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隹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富
舔能达到63虬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拉松,比拼的不是速
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
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
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一定高度,
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为“挑担子的比散步
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
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一线“蹲苗”,在事上磨练自己,用时
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成就精彩人生。
1.具体说说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了“折叠”的内涵?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第④段中加点词“仅”“竟然”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4.第⑥段中提到:“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增加人
生的厚度”。
三、应用
12.综合性学习
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就只有清明。《历书》有云:“万物皆齐洁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时,万物皆显。”
清明这个节气,因此得名。重庆一中初三年级某班举行“话清明,思传统”的清明主题活动,请按要求回答以下题目。
(1)(诗话清明)艾钟依同学收集了关于清明节的背景资料。请认真阅读链接材料,完成题目。
(链接材料)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在仲春、暮春之交。
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是清明的两大主题。这天,人们除了扫墓祭祀先祖,还有许多“踏青访春”活动,如在郊外放风
筝、荡秋千、蹴鞠,还有插柳植树,祈求长寿等。寒食在清明之前。
根据以上链接材料,下列诗句不是描写清明节活动的是()
A.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
B.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C.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D.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2)(寄语清明)请仿照例句,自己创作一句清明寄语,表现清明节的特点。
[示例]端午节:龙舟竞发千帆舞,汩罗江畔吊屈原。
中秋节:月到中秋圆,亲人心相连
清明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访清明)艾钟依打算在学校进行采访,以了解大家对清明节的熟悉情况,并对传统节日的继承出谋划策。请
帮助他完成以下采访问题设计。
采访对象:同学
采访问题:___________
采访对象:校长
采访问题: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任选一题写作。话题:镜子半命题:也
要求:①题目自选;②文体自定;③有真情实感,力求有创意,不得套作,不得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
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B
【解析】
试题分析:B项:“可是,如果孩子太小,就总担心她是不是这样那样啦,结果我们两口子一夜没睡”,这个句子中,
孩子小是事实,我们两口子担心孩子也是事实,所以不应该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应改为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
所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
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关联词的运用。
2、A
【解析】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可以从历史中学的,“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可以从诗歌
中学的,故选A。
3、C
【解析】
A.xiao------xiao,kuang------guang;B.kuang------kuang,cha------zha;D.qi------jl,zhud------chudo故选C。
4、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排列语序的能力。做本题时注意上下的过渡和衔接,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注意语段中的
表示时间的词语。具体方法是紧紧抓住“序”字做文章,先确定中心句;然后再梳理各句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关键词
的一定要抓关键词;最后逐句推敲,看整段是否符合一定的顺序。文段开头提到“判断力和鉴赏力”,(3)句中的“这
种能力”与其衔接,所以(3)为首句;(1)句就(3)句中的“灵魂的品质”展开论述,应该放在(3)的后面;(2)
句中的“这个标准”指的就是(4)句中的“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你的心智”,所以(2)
句应该放在(4)句的后面。故选D。
5、(1)在河之洲窈窕淑女(2)为人谋而不忠乎(3)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沉舟
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8)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一些易错字可
以结合词义背诵。此题中注意“洲、窈窕、澹、竦峙、戎、厦、庇、俱、畔、涯”的书写。
6、(1)V(2)X(3)V
【解析】
要求学生在阅读名著时,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
内容、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1)正确;(2)错误。“拼命三郎”是石秀的绰
号。戴宗的绰号是“神行太保”。(3)正确。
二、阅读
7、1.通“悦”高兴更加
2.B
3.不应而还走觉不耻下问,择羞而从之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
本题中的“说”通“悦”,高兴;“章”是古今异义词,“更加”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王生用“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这一语句回答李生的
问话来看,王生只做到了学习,而没有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所以文本中的空缺应该填写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
故答案为.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语句分析作答。面对李生的第一次劝导:“王
生益愠,不应而还走”。面对李生的第二次劝导:“王生惊觉”。其中“觉”字表明了王生的态度。通过李生的两次劝
导,终于使王生明白了“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的道理。据此填写作答。
【点睛】
参考译文:
王生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方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这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
“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贵在于善于
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
气,不回答李生的话,自己转身就跑开了。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善于学习的人不把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当作耻辱,择取好的东西
来学习,希望懂得其中的道理。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
等到你年纪大了,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现在才知道你说
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桌子的右侧,当做座右铭,用作告诫。”
8、1.仅,只使……骄傲
2.(1)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
(2)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
3.魏桓子的角度:听取属下意见,采用了正确有效的军事策略;知伯的角度:骄傲轻敌;
【解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
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古
今异义词,独:仅,只。词类活用词,骄:使……骄傲。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及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
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
句式的翻译。重点词语有:索:索取。厌:满足。姑:暂且。辅:帮助。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
括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题干要分别从魏桓子和知伯角度解答,魏桓子采用“欲擒故纵”的谋略,消灭了骄狂膨胀的知
伯。知伯因为狂妄自大,必然招致众怨,引起众怒。多行不义必自毙。
【点睛】
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任章问他道:“为什么不给他呢?"桓子说:“无缘无故来索要土地,所
以不给。”任章说:“没有缘由就索取土地,邻国一定害怕;胃口太大又不知满足,诸侯一定都害怕。假使你把土地
给了他,知伯必定越发骄横。一骄横就会轻敌,邻国害怕就自然会相互团结。用相互团结的军队来防御对付轻敌的国
家。知伯肯定活不长了!《周书》上说:'想要打败他,一定先要帮他一把;想要夺取他,一定先要给他一点。'所以您
不如把土地给他,以便使知伯越来越骄横。您怎么能放弃和天下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机会,却偏偏让我国成为知伯的
攻击对象呢?”魏桓子:“好吧。”于是就把一个有万户人家的城邑给了知伯。知伯很高兴,于是就又向赵国索取蔡、
皋狼等地,赵国不答应,知伯就围攻晋阳。这时韩魏从国外反击,赵氏从国内接应,知伯于是很快就灭亡了。
9、1.鄙:鄙陋,眼光短浅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
2.A
3.打仗,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已经枯竭了。
4.善于纳谏;知错就改;能虚心请教;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用人不疑。
【解析】
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
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的两个词语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鄙”:鄙陋,眼光短浅。
“牺牲”:祭祀用的牛、羊、猪等。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A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表顺承。B前者“在”,后者“比”。(:前者介词“凭借”,后者目的连词“来”。
D前者“于是”,后者“你,你的”。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
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
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鼓”:击鼓。“再”:第二次。“衰”:减弱。还有“夫战,勇气也”
判断句的翻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的翻译。
4.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
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还有是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的分析分析,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
析类似。如放下尊严,虚心纳谏;尽职尽责,知人善用;不耻下问,取长补短。鲁庄公在不断地实践之中完善自我。
【点睛】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
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
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
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
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
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
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
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
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
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0、1.痛苦感动
2.(1)摇曳是指摇摆不停,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头发的飘逸和秀美。(2)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苍老、艰辛和母爱的
圣洁伟大,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赞美。
3.写出了家境贫寒,母亲竭尽全力为我凑学费而不能,体现了母亲对我真挚的爱,为后文母亲卖头发做铺垫。
4.母亲一无所有,非常贫困,但是为了给我凑学费而毅然剪去自己的头发,这份真切的爱是伟大的、崇高的、神圣的,
体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激赞美。(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人物的情感变化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此题也可直接提取表现心情的词
语。如第一空可直接提取第3段的“痛苦”作为答案;第二空可直接提取第6段的“感动”作为答案。
2.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
(1)“摇曳着母亲的头发”中的“摇曳”的本义: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语境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
头发的飘逸和秀美,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与赞美。(1)“一头白发,萧瑟如秋风中的芦苇,洁白如山巅的积雪”运用了
典型的比喻修辞手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手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
语句对表现人物形象的意义和对抒发情感的意义。
3.要求分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写出了母亲竭尽全力为我凑学费的情况,突出了母亲对我真挚的爱,
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从结构上看,“回答说:不行,母亲又向供销社的人借钱,回答说:不行”等内容为后文母亲卖
头发做铺垫。由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4.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我一无所有的贫苦母亲,在那一刻比国王富有,比圣人崇高,比圣母圣洁”一句写
出了母爱的圣洁与伟大,这句议论明显是我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用饱含感情的句子,道出了对母亲深沉的爱。应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句诗。
11,1.“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的叠加。
2.首先提出“‘折叠’是生动的重复”这一观点,接着以老驴拉磨为例和引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论述了“简
单的重复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再列举《兰亭序》的事例,强调重复中要有变化、创新,最后再次点明观点:“进行
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3.不能删去。“仅”在这里强调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低,“竟然”表示结果出乎意料。如果删去,就不能有力论证“'折
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观点,加点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示例:我们应当从现在做起,善于“折叠”自己,明确自己心中的目标,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增长见闻,开阔眼界,
提高自身素养;要善于思考,积极探索,勇于开拓创新;面对困难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敢于挑战的勇气,坚持磨炼
自己,不断超越自我,这样才能增加人生的厚度,获得成功的硕果。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梳理并筛选相关的语句概括作答。本题是从
“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折叠”是生动的重复;“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折叠”是“折磨”的叠加四个诗词歌赋
来阐述“折叠”的内涵,从而论述了“善于‘折叠’自己,才能成就精彩人生”这一观点。
2.试题分析: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论证思路,要在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各部分所写的内
容,分析出观点、论据、运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对内容概括作答。一般采用“先通过……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用……
事例或名言加以论述,最后得出……的结论”的答题方法,结合文本内容概括作答。文章第③段首先提出“‘折叠’
是生动的重复”的观点;接着以老驴拉磨为例和引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话,运用事实和道理论据,阐述了“简单
的重复不能产生质的飞跃”;又用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事例,强调重复中要有变化、创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
结论一一进行生动的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3.试题分析:考查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①要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
严密;②要从说理的角度分析其叙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③要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语
句“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便为1%,反复尝试100次,成功的概率更舔能达到63%”中的“仅”在于强调干一件事的
成功率极低,“竟然”表明结果出乎意料,强调了反复尝试的重要性。有力论证"‘折叠’是耐心的坚持”这一观点,
如果删去,则没有这样的论述效果,“仅”和“竟然”的使用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所以是不能删去
的。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依据题目要求,结合生活实际阐述实现“增加人生的厚度”的方法即可。可以从不断丰富
自己,善于思考、探索和创新,要勇于战胜困难,最终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的角度来拟写作答。没有固定答案,
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三、应用
12、(1)A(2)春风抚柳晃秋千,子孙扫墓忆旧人。(3)我们在清明节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该如何将清
明这种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解析】
(1)A.“芳菲节”指花草飘香的季节,指春季,诗句以折柳表达离别之情,与“清明节”无关。(2)本题考查拟写寄
语。为某个活动拟写寄语,所拟写的寄语一定要主题突出,语意简洁明了。本次活动的主题是“话清明,思传统”,
所以,标语的拟写要切合清明节的特点,形式上,仿照示例采用对偶的修辞,内容上要符合春天的景物特点,可涉及
清明节的习俗,如踏青、祭祖、扫墓等,然后选用词性相同,结构一致的词语组成字数相等的对偶句即可。(3)本题
考查采访内容的设计。采访的问题,一要结合采访对象的身份,二不可脱离活动内容,三不可脱离实际。活动的内容
是以“话清明,思传统”为主题,采访同学,可以让同学谈对清明节的熟悉情况,谈自己在清明节时应该做哪些事;
采访校长,可以让校长谈对同学们的活动的感受,谈对如何继承传统节日的看法,或谈自己的别样体验……总之,采
访的问题要具体、有意义。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生活是一面镜子
我住的楼下不远,有个卖报的老人。他的报摊在一个不起眼儿的位置,刚开始,他一天只能卖出几十份报纸。然而,
老人一点儿都不着急。他只是静静地坐在报摊前,看着过往的行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买不买报纸,他总要微笑着跟
别人打招呼。
渐渐地老人的报摊前红火起来,最多时一天竟卖出四百多份报纸。就连我,每天情愿多绕一点儿路,也要到老人报摊
上买一份报纸。有时候,兜里没带零钱,老人就会笑着说:“先拿去看,找零怪麻烦的。”我也经常见一些没带零钱
的人,与老人彼此笑着打一个招呼,接过报纸就走人。有一次,我奇怪地问他:“大爷,您能记住那些没付钱的人吗?
如果忘了,不要就赔钱了吗?”老人笑着说:“不用记,他们从来不会忘的。”老人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微笑的面容
上始终带着一种自信的神情。的确,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reamweaver CS5网页设计与制作实例教程》课件-第1章 概述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应急响应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用于光学应用的超透镜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单相栅极驱动器IC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台式激光二极管驱动仪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高山输送机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年全球及中国栅网型离子源行业头部企业市场占有率及排名调研报告
- 2025-2030全球大麻含量分析仪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药品和食品防伪技术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全球立式高温反应釜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小学毕业纪念册教学课件
- 校本课程《生活中的化学》教案
- 宝典三猿金钱录
- 个人房屋买卖购房合同
- 聚合物粘弹性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资料管理规程解读
- 养老护理员培训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
- 各种抽油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幻灯片
- 学习弘扬雷锋精神主题班会PPT雷锋精神我传承争当时代好少年PPT课件(带内容)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护理查房
- 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第八章体育赛事的利益相关者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