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区游客安全管理预案TOC\o"1-2"\h\u0第一章景区游客安全管理总则 368601.1管理目的与意义 3231051.1.1管理目的 3262461.1.2管理意义 3131121.1.3管理原则 3174901.1.4管理要求 32141第二章景区安全风险评估 4326121.1.5目的 454521.1.6风险识别内容 4218371.1.7风险识别流程 4307361.1.8目的 5285861.1.9评估方法 542581.1.10评估内容 5245961.1.11评估流程 515770第三章游客安全教育与培训 5226941.1.12安全意识培养 6263971.1.13安全知识传授 6280511.1.14安全技能培训 647531.1.15安全法规教育 6206491.1.16现场讲解 6196141.1.17宣传资料发放 6157951.1.18线上培训 6257311.1.19互动体验 7181971.1.20定期培训 72763第四章游客安全防范措施 7276711.1.21目的 7140461.1.22设置原则 7283441.1.23设置内容 746231.1.24设置方式 7197211.1.25目的 8235651.1.26检查范围 887921.1.27检查内容 871371.1.28检查周期 858121.1.29检查人员 818916第五章突发事件应急响应 8306071.1.30目的 8169701.1.31编制依据 8108991.1.32预案内容 933901.1.33预警与报告 9296581.1.34应急响应启动 9124491.1.35应急处置 949051.1.36善后处理 984201.1.37应急响应终止 96124第六章消防安全与疏散 10208901.1.38检查频率与范围 1025471.1.39检查流程与要求 10111851.1.40检查结果处理 10136401.1.41疏散通道设置 1078071.1.42疏散通道维护 1165551.1.43疏散通道管理措施 11271241.1.44紧急情况下的疏散 1116910第七章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 11296281.1.45目的与意义 11123981.1.46食品安全管理组织 11179421.1.47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179571.1.48食品安全处理 1237451.1.49目的与意义 12140961.1.50公共卫生保障措施 12257251.1.51公共卫生处理 1210831.1.52公共卫生保障协作 126244第八章游客处理与救援 13326221.1.53报告 1399031.1.54调查 1317851.1.55救援 13251891.1.56医疗救治 148181第九章信息与舆情管理 14270671.1.57信息收集 15284751.1建立信息收集机制 15142621.2信息收集内容 1538421.2.1信息发布 159812.1建立信息发布机制 15200782.2信息发布内容 15265872.2.1舆情监测 1647611.1设立舆情监测小组 16177281.2建立舆情监测机制 1632901.2.1舆情应对 16283662.1制定舆情应对方案 16226172.2舆情应对措施 16113第十章安全管理监督与评估 16248822.2.1监督职责 16241352.2.2检查制度 17188632.2.3评估内容 17239212.2.4评估方法 17262172.2.5改进措施 18第一章景区游客安全管理总则1.1管理目的与意义1.1.1管理目的本预案旨在保证景区游客的人身安全,预防各类旅游安全的发生,提高景区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旅游环境。1.1.2管理意义(1)保障游客人身安全:景区游客安全管理预案的实施,有助于保证游客在景区内的人身安全,降低旅游安全的发生概率。(2)提升景区形象:景区游客安全管理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升景区整体形象,增强游客的满意度,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3)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景区游客安全管理预案的完善,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第二节管理原则与要求1.1.3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景区游客安全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注重预防,减少发生。(2)综合治理,协同作战:景区游客安全管理应采取综合治理、协同作战的方式,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环节的作用,共同维护景区安全。(3)依法管理,规范操作:景区游客安全管理应依法进行,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要求,规范操作,保证安全。1.1.4管理要求(1)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景区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保证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2)加强安全培训与教育:景区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3)落实安全措施:景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游客在景区内的安全,包括但不限于设施设备检查、安全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制定等。(4)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景区应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保证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迅速、高效地展开应急救援工作。(5)加强信息沟通与协作:景区应加强与相关部门、旅游企业的信息沟通与协作,共同维护旅游安全。第二章景区安全风险评估第一节风险识别1.1.5目的风险识别是景区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系统、全面地识别景区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和防范提供依据。本节旨在明确风险识别的目的、内容和流程。1.1.6风险识别内容(1)自然灾害风险:包括地震、洪水、泥石流、台风、雷电等自然灾害对景区安全的影响。(2)人为灾害风险:包括火灾、爆炸、恐怖袭击、交通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景区安全问题。(3)疾病传播风险:如疫情、传染病等对景区游客健康安全的威胁。(4)设施设备风险:包括景区基础设施、游乐设施、交通工具等设备故障或损坏导致的游客安全问题。(5)管理风险:包括景区管理不规范、应急预案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不足等因素。(6)生态环境风险:如景区内动植物侵害、生态环境破坏等对游客安全的影响。1.1.7风险识别流程(1)收集资料:通过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景区历史安全案例等,了解景区安全风险信息。(2)实地调查:组织专业团队对景区进行全面、细致的实地调查,发觉潜在的安全风险。(3)专家评估: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出主要风险因素。(4)沟通协调:与景区各部门、相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共同确认风险识别结果。第二节风险评估1.1.8目的风险评估是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系统分析、评价和预测的过程,旨在明确风险程度、风险类型和风险防范措施,为景区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1.9评估方法(1)定性评估: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分类,分析各类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可能性。(2)定量评估:采用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3)综合评估:结合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结果,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1.1.10评估内容(1)风险程度:评估各类风险对景区安全的危害程度,确定风险级别。(2)风险类型:根据风险特征,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3)风险防范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等。1.1.11评估流程(1)准备阶段:确定评估目标、范围和标准,收集相关资料。(2)识别阶段:识别景区安全风险,明确评估内容。(3)评估阶段:采用定性、定量和综合评估方法,对景区安全风险进行评估。(4)结果分析:分析评估结果,确定风险级别和风险类型。(5)制定防范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6)审批与发布:将评估报告提交相关部门审批,并向景区发布评估结果。第三章游客安全教育与培训第一节教育培训内容1.1.12安全意识培养(1)强化游客对景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游客的安全意识。(2)培养游客遵守景区安全规定的自觉性,降低安全发生的概率。1.1.13安全知识传授(1)介绍景区的自然环境、设施设备、游玩项目等基本情况,使游客对景区有全面了解。(2)传授游客在景区游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3)指导游客正确使用景区内的设施设备,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安全。1.1.14安全技能培训(1)教授游客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的自救与他救技能,如地震、火灾、溺水等。(2)培训游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心理应对能力,保持冷静,合理应对。(3)指导游客如何正确报警,以便在遇到危险时及时得到救援。1.1.15安全法规教育(1)宣传国家及地方有关景区安全的法律法规,提高游客的法律意识。(2)介绍景区内的安全管理规定,使游客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第二节教育培训方式1.1.16现场讲解(1)在景区入口、游玩项目处等关键位置设立安全讲解员,对游客进行现场安全讲解。(2)结合实际案例,生动形象地向游客传授安全知识。1.1.17宣传资料发放(1)制定景区安全宣传册、海报等,向游客发放,方便游客随时查阅。(2)利用景区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发布安全知识文章,提高游客安全意识。1.1.18线上培训(1)开设线上安全教育培训课程,邀请专家授课,提高游客的安全知识和技能。(2)通过景区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平台,定期推送安全知识,提醒游客注意安全。1.1.19互动体验(1)组织游客参与安全演练活动,提高游客的应急处理能力。(2)开展安全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活动,激发游客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1.1.20定期培训(1)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安全培训,保证其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2)定期邀请专家为游客进行安全知识讲座,提高游客的安全素养。第四章游客安全防范措施第一节安全警示标志设置1.1.21目的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旨在提醒游客注意景区内的潜在危险,预防安全的发生,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1.1.22设置原则(1)显著性:安全警示标志应设置在显眼位置,易于被游客发觉。(2)针对性:根据景区不同区域的安全隐患,设置相应的安全警示标志。(3)完整性:安全警示标志应包含警示内容、警示级别、安全建议等完整信息。(4)规范性: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采用统一的标志图案和文字。1.1.23设置内容(1)游客须知:包括景区游览须知、游客行为规范等。(2)危险警示:如陡峭、湿滑、易滑倒等区域,应设置相应的危险警示标志。(3)紧急救援:在景区内设置紧急救援电话、急救设施等提示标志。(4)环保提示:提醒游客保护环境,禁止乱扔垃圾、破坏植被等。1.1.24设置方式(1)实物设置:在景区内安装警示牌、指示牌等实体标志。(2)电子显示:利用电子屏幕展示警示信息,提高警示效果。(3)语言提示:通过景区广播、导游讲解等方式,提醒游客注意安全。第二节安全防护设施检查1.1.25目的安全防护设施的检查旨在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预防因设施故障导致的安全,保障游客的人身安全。1.1.26检查范围(1)景区基础设施:如栈道、桥梁、休息亭等。(2)安全设施:如防护栏、救生设备、消防设施等。(3)服务设施:如售票处、餐饮店、卫生间等。1.1.27检查内容(1)结构安全:检查基础设施的结构完整性,发觉隐患及时整改。(2)设施运行:检查安全设施、服务设施的运行状态,保证正常使用。(3)环境卫生:检查景区环境卫生,保证游客游览环境整洁。(4)安全标识:检查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保证符合要求。1.1.28检查周期(1)定期检查:景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定期检查计划,保证设施安全。(2)特殊时期检查:在重大节假日、极端天气等特殊时期,加大检查力度,保证游客安全。1.1.29检查人员(1)专业人员:景区应配备专业的安全检查人员,负责设施检查工作。(2)管理人员:景区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通过以上措施,景区游客安全防范工作将得到有效保障。第五章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第一节应急预案制定1.1.30目的为保证景区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响应工作,降低突发事件对游客和景区的影响,制定本应急预案。1.1.31编制依据(1)国家相关法律法规;(2)景区安全管理相关规定;(3)景区应急预案编制导则。1.1.32预案内容(1)景区基本情况;(2)应急组织架构;(3)应急响应流程;(4)应急资源保障;(5)应急预案的修订与演练。第二节应急处置流程1.1.33预警与报告(1)景区各部门应密切关注天气、地质等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信息,发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2)预警信息发布后,景区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人员开展应急响应工作。1.1.34应急响应启动(1)景区应急指挥部根据预警信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2)各部门按照预案分工,立即行动,开展应急响应工作。1.1.35应急处置(1)疏散游客:景区应急指挥部应迅速组织游客疏散,保证游客安全;(2)救援救治:景区医疗救护组对受伤游客进行救治;(3)现场管控:景区安保组对现场进行管控,保证救援通道畅通;(4)信息发布:景区宣传组及时发布应急响应进展情况,稳定游客情绪。1.1.36善后处理(1)事发后,景区应尽快恢复正常秩序,对受影响游客进行赔偿;(2)对应急响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修订应急预案;(3)开展应急演练,提高景区应急响应能力。1.1.37应急响应终止(1)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景区恢复正常秩序;(2)应急指挥部决定终止应急响应。第六章消防安全与疏散第一节消防设施检查1.1.38检查频率与范围为保证景区内消防设施的正常运行,消防设施检查应按照以下频率进行:(1)每月对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2)对重点区域和关键部位的消防设施每周进行一次专项检查。(3)在重大节假日、旅游旺季等时段,增加消防设施的检查频次。检查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消防栓、消防泵、消防水箱等消防水源设施。(2)灭火器、消防水枪、消防水带等灭火器材。(3)烟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消防广播等消防报警设施。(4)防烟排烟系统、防火隔离设施等。1.1.39检查流程与要求(1)检查人员应具备相关资质,按照规定的流程进行。(2)检查过程中,应详细记录设施运行状况、故障情况及整改措施。(3)对发觉的问题,应及时上报,并按照整改计划进行修复。(4)检查完毕后,需填写《消防设施检查记录表》,并存档备查。1.1.40检查结果处理(1)对检查发觉的消防设施故障,应立即进行修复,保证设施正常运行。(2)对存在严重隐患的设施,应立即暂停使用,并采取临时措施,防止发生。(3)对检查结果进行定期汇总,分析隐患原因,制定预防措施。第二节疏散通道管理1.1.41疏散通道设置(1)景区内应设置足够的疏散通道,保证在任何情况下,游客都能迅速、安全地疏散。(2)疏散通道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疏散通道应宽敞、平坦,无障碍物。疏散通道的宽度应满足疏散需求,一般不小于1.5米。疏散通道的指示标志应明显,易于识别。1.1.42疏散通道维护(1)定期对疏散通道进行检查,保证通道畅通,无障碍物。(2)对疏散通道的照明设施进行检查,保证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常使用。(3)对疏散通道的指示标志进行检查,保证清晰可见。1.1.43疏散通道管理措施(1)制定疏散通道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管理职责。(2)加强对疏散通道的巡查,发觉问题及时整改。(3)在重大节假日、旅游旺季等时段,增加对疏散通道的检查频次。(4)对疏散通道的维护保养情况进行记录,并存档备查。1.1.44紧急情况下的疏散(1)制定紧急情况下的疏散预案,明确疏散路线、疏散方法和疏散责任人。(2)对游客进行疏散知识培训,提高游客的自我保护意识。(3)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启动疏散预案,组织游客有序疏散。(4)配合相关部门,保证疏散过程中的安全与秩序。第七章食品与公共卫生安全第一节食品安全管理1.1.45目的与意义为保证景区内游客的饮食安全,预防食物中毒等食品安全的发生,特制定本食品安全管理措施。本措施旨在规范景区内食品经营行为,保障游客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1.46食品安全管理组织(1)成立食品安全管理小组,由景区管理部门、食品经营单位及相关负责人组成。(2)食品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保证食品安全。1.1.47食品安全管理制度(1)食品经营单位必须具备合法的经营许可证,从业人员持有健康证明。(2)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加工、销售各环节严格遵循国家食品安全法规。(3)食品经营单位应定期对食品进行质量检测,保证食品符合国家标准。(4)食品经营单位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1.1.48食品安全处理(1)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食品经营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报告食品安全管理小组。(2)食品安全管理小组应及时调查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3)事发后,食品经营单位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提供必要资料。第二节公共卫生保障1.1.49目的与意义景区公共卫生保障工作旨在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旅游环境,预防疾病传播,保障游客身体健康。1.1.50公共卫生保障措施(1)加强景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公共卫生设施正常运行。(2)景区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公共卫生设施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其清洁、卫生。(3)景区应设立公共卫生监测点,对景区公共卫生状况进行实时监测。(4)加强景区公共卫生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公共卫生意识。1.1.51公共卫生处理(1)一旦发生公共卫生,景区管理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2)景区管理部门应配合相关部门调查原因,提供必要资料。(3)事发后,景区管理部门应加强公共卫生设施维护,保证景区公共卫生安全。1.1.52公共卫生保障协作(1)景区管理部门应与当地卫生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共同做好景区公共卫生保障工作。(2)景区管理部门应定期与卫生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保证景区公共卫生安全。第八章游客处理与救援第一节报告与调查1.1.53报告(1)发觉后,现场工作人员应立即向景区安全管理机构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2)景区安全管理机构接到报告后,应迅速组织人员赶赴现场,了解情况,并根据严重程度,向上级领导报告。(3)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数量;(2)的性质、原因、初步判断;(3)已采取的应急措施及效果;(4)需要外部支援的事项。1.1.54调查(1)景区安全管理机构应成立调查组,对进行调查。(2)调查组应由以下成员组成:(1)景区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2)景区相关部门负责人;(3)专业人员;(4)必要时,可邀请外部专家参与。(3)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发生的原因;(2)造成的损失和影响;(3)责任的划分;(4)处理建议。(4)调查组应在发生后15个工作日内提交调查报告。第二节救援与医疗救治1.1.55救援(1)景区应建立健全救援体系,包括救援队伍、救援设备、救援物资等。(2)救援队伍应定期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救援能力。(3)救援设备应包括以下内容:(1)通讯设备;(2)救援工具;(3)照明设备;(4)防护设备;(5)其他救援所需设备。(4)救援物资应包括以下内容:(1)食品、饮用水;(2)药品、医疗器材;(3)帐篷、毛毯等生活用品;(4)其他救援所需物资。(5)救援过程中,应保证以下事项:(1)迅速、有序地组织救援力量;(2)保证救援人员安全;(3)合理调配救援资源;(4)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救援进展。1.1.56医疗救治(1)景区应设立医疗救治点,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和药品。(2)医疗救治点应设立明确的指示牌,方便游客识别。(3)医疗救治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相应的医疗资质;(2)熟悉景区地形和救援路线;(3)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4)医疗救治过程中,应保证以下事项:(1)迅速、准确地对伤者进行救治;(2)对危重伤者及时转送至具备救治能力的医院;(3)保持医疗救治点的秩序,避免拥挤和混乱;(4)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医疗救治情况。第九章信息与舆情管理第一节信息收集与发布1.1.57信息收集1.1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景区应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设立信息收集小组,负责日常信息收集工作;(2)建立信息采集网络,涵盖景区内部各部门、合作伙伴及社会公众;(3)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大数据、物联网等,对景区游客安全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控。1.2信息收集内容景区信息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游客数量、来源、年龄、性别等基本情况;(2)游客投诉、建议及满意度调查;(3)景区安全设施设备运行状况;(4)景区周边环境变化;(5)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行业标准。1.2.1信息发布2.1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景区应建立高效的信息发布机制,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发布。具体措施如下:(1)设立信息发布小组,负责信息审核、发布及跟进;(2)制定信息发布流程,明确信息发布范围、对象、方式等;(3)利用官方网站、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信息发布渠道;(4)加强与新闻媒体、行业组织等合作,提高信息传播力。2.2信息发布内容景区信息发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景区游客安全提示;(2)景区活动信息;(3)景区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情况;(4)景区突发事件处理情况;(5)景区相关政策法规及优惠政策。第二节舆情应对策略2.2.1舆情监测1.1设立舆情监测小组景区应设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小组,负责对景区相关的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保证及时发觉负面舆情。1.2建立舆情监测机制景区应建立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控;(2)建立舆情数据库,对负面舆情进行分类、归档;(3)加强与专业舆情研究机构、媒体等合作,提高舆情监测能力。1.2.1舆情应对2.1制定舆情应对方案景区应根据舆情监测情况,制定针对性的舆情应对方案。具体措施如下:(1)明确舆情应对责任人,保证应对措施的有效实施;(2)针对不同类型的负面舆情,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3)加强内部沟通,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4)积极与媒体、公众沟通,回应关切,化解负面影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服装销售工作方案怎么写2025年
- 汽车使用与维护 课件 项目二 行驶系统的使用与维护2-1 悬架的检查与维护
- 2025年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备考题库
- 2025年煤电钻综合保护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浙江省“六市六校”联盟2025届高三物理试题第一次月考含解析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概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营口理工学院《出镜报道与节目主持》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大学《数据结构及算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师范大学《中医学基础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平凉市泾川县2025届六年级下学期小升初真题数学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招聘专职辅导员2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DB33T 2383-2021 公路工程强力搅拌就地固化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搅拌站场地租赁合同
- 2022-2023学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 医用耗材服务方案
- 电动汽车高压系统基本原理与维修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GB/T 9755-2024合成树脂乳液墙面涂料
- 语音厅合同范例
- 《成分输血指南》课件
- 【MOOC】新科学家英语:演讲与写作-哈尔滨工业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第一届山东省职业能力大赛济南市选拔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技术工作文件(含样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