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过关检测卷A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0-第五章过关检测卷(A)(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为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草原、苔原、荒漠。读图,完成1~2题。1.图中表示海南岛典型植被类型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2.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推断,不正确的是()A.图示信息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改变B.图示信息反映了由沿海向内陆的改变C.图示信息反映了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改变D.图示区域非地带性规律表现不明显答案:1.D2.C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温度和降水改变及材料中的六种植被类型,可推断甲、乙、丙、丁分别为荒漠、草原、苔原、热带雨林,故D项正确。第2题,读图,依据气温改变趋势可知,丁、戊、己植被类型更替是以热量差异为基础的,表示从赤道到两极的改变,A项正确;丙、乙、己植被类型改变是以水分差异为基础的,表示由沿海向内陆的改变,B项正确;降水改变不能显示出迎风坡、背风坡以及海拔差异,故不能反映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C项错误;图示区域跨温度带、干湿地区的范围广,没能体现非地带性规律,则D项正确。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右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A.干旱B.潮湿C.寒冷D.燥热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改变是()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D.地下部分缩小削减答案:3.A4.C解析:第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得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汲取足够的地下深层的水分。故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改变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以获得更多的水分。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主要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比例,单位:%)。读图,完成5~7题。5.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草地 B.落叶林 C.荒漠 D.阔叶林6.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A.气温凹凸 B.降水多少C.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7.我国该植被主要分布区所存在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A.土地次生盐碱化 B.土地荒漠化C.水土流失 D.生物多样性锐减答案:5.A6.B7.B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该植被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解除落叶林和阔叶林,故B、D两项错误。荒漠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省级行政区为西藏,应为草地,故C项错误,A项正确。第6题,降水量的多少确定了草场的类型,很大程度上也确定了草场的产量,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的改变,故B项正确。第7题,我国主要草原分布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有,生态环境脆弱,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荒漠化严峻,故B项正确。下图为某山脉山坡的垂直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8~9题。8.图中山坡原有的一类自然植被现已完全缺失,该类自然植被可能是()A.热带草原 B.常绿硬叶林C.落叶阔叶林 D.高山草甸9.导致图示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C.地形地势 D.人类活动答案:8.C9.D解析:第8题,山地垂直方向上由山麓到山顶的植被与水平面上由赤道到两极的植被类型吻合。依据图中山坡的植被类型,在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应有落叶阔叶林存在。因此缺失的植被可能是落叶阔叶林。第9题,图中原生常绿阔叶林和原生针叶林之间,有次生草丛、灌木丛,可能是人类活动破坏了原生植被,弃耕后自然复原的植被。所以导致该自然植被类型缺失的因素最可能是人类活动。下图为某大陆沿120°E经线1月和7月的气温、降水分布图。读图,完成10~11题。10.图中纬度35°旁边分布的主要植被类型是()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温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热带荒漠11.图中25°纬度旁边气候对应的地表景观是()A.森林 B.热带荒漠C.草原 D.温带荒漠答案:10.C11.B解析:第10题,依据图中纬度的南北分布可知,该地为南半球。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为雨热不同期的地中海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第11题,依据经纬度可知该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对应的地表景观为热带荒漠。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学问,完成12~14题。12.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C.生物 D.基性岩13.生物与土壤关系亲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B.植物为土壤供应无机质C.动物不能为土壤供应有机质D.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质分解、转化及腐殖质的合成,促进土壤发育14.下列有关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区不同海拔的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B.陡坡土层深厚C.平坦的地形区土壤发育较薄D.地形干脆作用于土壤的形成答案:12.A13.D14.A解析:第12题,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第13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绿色植物能制造并为土壤供应有机质,动物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供应有机质。第14题,山区由于温度、降水、湿度随地势上升的垂直改变,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陡坡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平坦地区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慢,可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安排间接地作用于土壤。15.下图中土壤肥力最高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②地矿物质含量约为40%,水分和空气约占50%,有机质含量约为10%,土壤肥力最高。下图反映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读图,完成16~18题。16.图中①②的地理含义分别是()A.呼吸作用、蒸腾作用B.光合作用、释放氧气C.光合作用、释放氮气D.呼吸作用、释放氧气17.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是()①有机质的积累②岩石风化③地下水汲取④养分元素的富集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8.假如该示意图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考虑到淋失作用的存在,则该地的土壤特点是()A.土质疏松,富含钙质B.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C.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低D.碱性土壤,富含钾、钠等养分答案:16.B17.D18.C解析:第16题,①为光合作用,②为释放氧气。第17题,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机质的积累,二是养分元素的富集。第18题,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地带性土壤是红壤,其特点是土质黏重,酸性强,有机质含量低。读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用土壤损失削减程度表示)关系图,完成19~20题。19.土壤植被覆盖率与土壤侵蚀的相互关系是()A.正相关B.负相关C.不相关D.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20.下列有关我国土壤侵蚀的区域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西北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流水侵蚀最严峻B.东南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土壤侵蚀不明显C.西南地区降水多,水土流失最严峻D.东北土壤冲刷严峻,黑土肥力下降答案:19.B20.D二、综合题(共40分)21.(10分)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改变的基础因素是。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4)C岛常年盛行东南风。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缘由。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2)大热量(或太阳辐射)(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柔多雨,夏季高温少雨。(4)地处东南风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作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第(1)题,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第(2)题,A、B两地都位于中纬度地区,A地在亚欧大陆(我国)的东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地在亚欧大陆西部(欧洲西部),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季风环流影响,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大;森林类型由南向北改变的基础是热量。第(3)题,亚热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第(4)题,C岛是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其东部热带雨林的形成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主要受东南风、暖流、地形的影响。22.(10分)读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①表示绿色植物的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汲取。

(2)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缘由是什么?

(3)简述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答案:(1)光合矿物质(2)降水气温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解析:第(1)题,图中的太阳和二氧化碳是关键信息,说明①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根系旁边的“汲取”是关键信息,说明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汲取矿物质。第(2)题,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降水和气温来实现的。冷湿的地区,微生物分解速度慢,有机质含量高。第(3)题,成土母质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参加下,经过长期的发育过程,就形成了自然土壤。23.(10分)某地理小组以“案例法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为课题绽开地理探究活动。下面是该小组整理的部分材料及课题。假如你是参加者,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导致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下图为自然植被与热量、水分关系图。材料二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自然带类型及其分布有着明显差异。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植被分布图。材料三同一区域在不同的地质时期,确定地理环境演化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导致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组合存在差异性,进而形成新的环境整体。下图为某大陆地理环境演化图。(1)材料一中,假设从亚欧大陆中纬度的西部向中部考察,则自然植被依次为、和。

(2)材料二中,珠穆朗玛峰北坡的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比南坡(填“高”或“低”),主要缘由是。珠穆朗玛峰南北坡自然植被有哪些差异?试分析缘由。

(3)依据材料三供应的信息,简述图示地理环境和各环境要素的改变过程。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2)高北坡是背风坡,降水比南坡少(或南坡是迎风坡,降水比北坡多)南坡自然带困难、完整,北坡自然带简洁(单一)。缘由:南坡纬度低,热量高;南坡为阳坡;南坡山麓海拔低,垂直差异显著;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丰富。(3)起先时,该地地形平坦,距海近,常年受西风影响,气候温柔潮湿,大陆东西两岸都是森林;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西侧海岸山脉隆起,阻挡了盛行西风,造成大陆东侧水分削减,植被演化为草原和荒漠。解析:材料一中,从亚欧大陆中纬度西部向中部考察,从沿海向内陆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从材料二图中看出,北坡雪线比南坡高,南坡是西南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材料三说明地形地势改变会引起其他要素发生改变,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4.(10分)下面是三幅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已知甲地位于南半球,常年盛行东南风,乙、丙两地均位于我国。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甲地东、西两坡基带自然植被不同的缘由是什么?乙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缘由是什么?(2)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丙地可能是哪座山脉?(3)近年雪线海拔逐年上升的缘由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应实行哪些对策?答案:(1)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在东坡形成地形雨;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成雨林,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乙地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南坡为背风坡,降水量小;且乙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南坡高于北坡。(2)秦岭。(3)缘由:全球变暖。对策:①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能源,找寻新能源。②增加温室气体汲取量,植树造林,爱护植被。③加强国际合作。解析:第(1)题,甲地东坡为迎风坡,东南风从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