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4 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4 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4 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4 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4 三位数乘两位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4三位数乘两位数

-------------------------、单元学习目标/-------------------------

教材简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积的

变化规律,以及借助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关于整数乘法运算的学习,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

识板块,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位数乘两位

数的算理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是一致的,只是一个因数的位数变成了三位。所以教材

积极引导学生将旧知迁移到新知中来,基本上是让学生通过“自己试一试”,在主动探索与

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整数乘法的算理,达到自主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

法并用它解决简单问题的目的。

gB学习目利

i.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

正确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

数学的自信心。

3.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4.知道速度的表示方法,理解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知道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含义,

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时分酣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1课时)

(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1课时)

(3)练习课(1课时)

(4)积的变化规律(1课时)

(5)单价、数量和总价(1课时)

(6)速度、时间和路程(1课时)

(7)练习课(1课时)

(8)单元核心知识归纳与易错警示(1课时)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的方法。

第1课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课型新授课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相比,算理和算法是完全一致的。本课教学

设计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说明

教学时,首先通过几道不同的复习题的比较,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

已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同时为新授课做充分的铺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

立尝试计算,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顺利地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

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中来,并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的情境,理解三位数乘两位

同时,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与区别。在两次比较中,学生的知识不断得到整理重组,知识网络得以不断地充

实与完善。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方法,感受新旧知

识的联系。

学习

2.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

目标

索、合作交流的习惯。

3.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

学习理解竖式中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与第一个因数相乘时,积的末尾要与十位对齐的道

难点理。

学前教具准备:PPT课件

准备学具准备:计算器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环节

--

1.口算热热身。1.学生快速说出计算结果。1.口算。

复习16X5=32X5=2.学生动笔独立完成,汇报计算方法。13X20=24X3=

准备,26X30=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50X80=150X4=

促进240X3=18X40=9X120=

迁移。2.竖式练练手。答案:260724000

(5分46X22=6007201080

钟)57X62=2.笔算。

用竖式计算乘37X23=34X25=

法你有哪些心得?60X14=45X32=

3.课件出示:17X22=84X70=

120X15答案:851850840

这道算式与/p>

们以前学过的乘法3.估算。

算式有什么不同?79X2024

引出课题。(板书课91X1024

题)39X994

二1.估算。1.回忆估算方法。28X594

探索(1)课件出示第⑴把145看作150,145X12^150答案:160009000

交流,47页例1:X12=1800;还可以把12看作10/p>

引入仔细阅读,你能用X12^145X10=1450;还可以把1454.先用竖式计算,再

新知。估算的知识猜一猜看作150,把12看作10,150X10"用计算器验算。

(18这个城市到北京有150X10=1500o273X25=

分钟)多少千米吗?说说(2)根据以上估算,积的大致范围67X124=

你的想法。在1450和1800之间。35X321=

(2)结合你的2.(1)学生尝试独立计算。638X12=

估算,求145X12(2)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用规范的答案:(竖式略)6825

的积的大致范围。语言交流、汇报计算方法:先用两位8308112357656

2.笔算。数个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的每一位5.改正下题中的错

(1)引导独立计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个位对齐;误。

算。你能根据三位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与另一个因数215

x45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每一位依次相乘,所得积的末位同1075

860

方法,准确算出145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1935

X12的积吗?起来。列竖式为:改正:

(2)组织交流计算145215

x12x45

方法。1075

290

860

(3)引导讨论:竖145

9675

1740

式中的“145”的末

(3)引导学生理解积的数位对齐

尾为什么要和十位6.计算。

问题:这一步算的是145X10,积是

157259

对齐?

X24X43

1450,代表145个10,所以数字“5”

(4)比较异同。答案:

要与十位对齐。157259

三位数乘两位数与x24x43

(4)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628777

3141036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376811137

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异同,并交

笔算方法有哪些相

流汇报。

同点和不同点?7.学校为同学们订制

相同点:乘的顺序相同,先用个

3.验算:对于校服。每套89元,买

位上的数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

一些比较大的数的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514套这样的校服,

计数,可以用计算不同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用两一共要花多少钱?

器进行验算。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时,多89X514=45746(元)

乘了一次百位上的数。答:一共要花45746

3.用计算器算出145X12=1740。元钱。

三、巩

固练

完成教材第47页

习。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做一做”。

(15

分钟)

四教学过程中老师

1.通过今天的

课堂的疑问:

学习,你有什么收

总结,

1.说一说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

2.布置作业:2.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

教材第491

(2分

钟)

五例1:145x12=1740(千米)

145

笔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用

教学x12

290-145x2=290第二个因数的哪一位去乘,积的末位就与

145—*I45x10=1450

侬中那一位对齐。

1740—►290+1450—1740

答:该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了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将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做知识的迁

移,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运用已

教学有知识解决问题,到后面相互交流探索笔算方法,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反思在活动中学生经历了笔算方法的得出过程,体会了计算的用处,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2课时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课题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型新授课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对于因

数中间有0的乘法在以前已经有所涉及,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因数末尾有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上。本节课的设计如下:

先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特别是关于0的计

设计说算规则,努力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交流算法时,首先引导学生交流因数末尾

明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最后交流竖式的简便方法并总结算法。在交流的过程中,

鼓励学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重点,以笔算学习为主,交

流、探究竖式的简便写法,最后引导学生比较、选择算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解决与生活相关的问

题,从而感悟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

学习目中的特性。

标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的简便写法,尤其是末尾0与非0的对位问

点题。

学前准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

1课时

教学环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1.笔算下列计算1.口算。

题,看谁做得又快又准。30X61=30X30=

584X66=316X24=70X90=301X5=

132X25=321X57=21X40=102X4=

--2.看来同学们对上答案/p>

1.同学们独立完成,与同桌交流

创设情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1505840408

算法,并互相检查订正。

境,引好。仔细观察下列算式2.填空。

2.观察两道算式与前面习题的

入新与前面的习题相比,两(1)130X40,先算

区别: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

课。(5个因数有什么不同?()X()=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分钟)160X30=106X30=(),然后在积的

3.老师引入课题:这节末尾添()个0,

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因得()□

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2)根据算式43X

法。(板书课题)15=645,可以知道

二运用1.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1.(1)尝试独立计算,讨论交430X15=(),43

知识迁乘法。流计算结果。X150=(),430

移,自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方法一:口算。义150=()o

主构建例2第(1)题:先口算出16X3=48,再在积的末答案:(1)134522

新知。(1)如何计算这道算尾添两个0,则160X30=4800。5200(2)64506450

(23分式?能不能用我们以前方法二:笔算。64500

钟)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1603.选择。

x30

自己尝试算一算。000(1)两位数与三位数

480

(2)引导学生讨论:写4800相乘最小的积是

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2)在老师的引导、同学们的()o

非0的对位问题?怎样讨论下明确:把0前面的数对齐,

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A.10000B.1000

数?积的末尾添几个0。C.100000

(3)整理算法。(3)回顾计算过程,归纳计算(2)5600乘50,积

2.探究因数中间有0的方法: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的末尾有()个

乘法。把0前面的数相乘,两个因数的0o

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A.5B.4C.3

例2第(2)题:尾添几个0,写竖式时,要把0(3)805X50,它们

(1)你能运用我们刚才前面的数对齐。的积是()o

学过的方法来笔算1062.(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A.4250B.4025

X30呢?(2)全班交流,选出最好的方C.40250

(2)组织交流不同的计法并展示:答案:(1)B(2)B

106

算方法,展示简便的算(3)C

x30

法。31804.笔算。

(3)同学们交流后明确:①3

(3)引导思考:①竖式401X30=

和6对齐最简便;②十位上的3

计算时,3和几对齐最760X30=

和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不能省

简便?②十位上的3和略;③百位上不可以直接写0,答案:1203022800

十位上的0相乘这一步要和进位上来的1相加,否则积5.有一种树叫紫金

可以省略不写吗?③3就会少100,导致积变小了。牛,它直立茎约为40

义0=0,百位上我们可不(4)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逐步用厘米。世界上最高的

可以直接写0,为什么?规范的语言小结:因数中间有0杏仁桂树的高度约是

(4)小结算法。的乘法,用另一个因数中每一位它的390倍,杏仁校

上的数依次与中间有0的因数相树大约高多少厘米?

乘,与0相乘后,再加上进上来40X390=15600(厘

的数,写在相应的数位上。米)

答:杏仁椽树大约高

15600厘米。

巩固练

习,及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时反做”。订正。

馈。(7教学过程中老师

分钟)的疑问:

1.说一说本节课的

课堂总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收获。

结,布2.自由谈一谈。

2.布置作业。

置作

业。(5

分钟)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五、教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学板书16101061

x310x31

480031810

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曾经计算过因数末尾有

0的乘法,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前面学生又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

基本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

六、教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

学反思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0前面的

数的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又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

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思维。

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课

1.掌握二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

学习

中的特性。

目标

3.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4.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学习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

学习

教具准备:PPT课件学具准备:计算器

准备

教学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环节

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练习八分析:这题可直接用每天

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

知识第2题。的滞尘量或吸水量乘公顷

其。

点1: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数得到这个公园一年的滞

568X24=13632

三位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一年可尘量和吸水量。568

x24

数乘滞尘32吨,一天可从地下吸答案:(1)32X124=3968

2272

两位出85吨水。(吨)1136

13632

数的(1)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2)85X124=10540(吨)345X36=12420

345

笔算可滞尘多少吨?答: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

x36

方法。(2)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大可可滞尘3968吨,一大可从2070

1035

从地下吸出多少吨水?地下吸出10540吨水。12420

知识

点2:先笔算,再用计算器验

因数课件出示教材第49页练习八算。

分析:先计算出大象20天

中间第5题。350X40=14000

一共吃多少食物,然后再

350

或末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

x40

与5吨进行比较。

尾有0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14000

答案:350X20=7000(kg)200X36=7200

的乘

5吨食物,够这头大象吃20200

=7(吨)7吨>5吨

x36

法的天吗?

答:不够这头大象吃20天。12

笔算6

7200

乘法。

布置

完成教材第49页第3、7题。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

1.自评本节课的收

课堂2.谈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问:

获。

小结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

2.自由谈一谈。

方。

在课上主要从复习笔算方法到用乘法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醒同学们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当中需要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并且要理解每一步计算的意义,学生基

教学本能够准确地列式,但在计算的时候却发现很多学生对计算步骤很清楚,但是却

反思对乘法口诀不熟悉,容易出错,而一旦有一句口诀出错,答案就会出错,导致学

生的正确率不是很高。口诀的熟练掌握是快速准确计算的基础,所以根据现在所

存在的问题,学生要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笔算的速度和准确度,

就一定要熟练地掌握乘法口诀,所以课前背口诀是行之有效的。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3课时积的变化规律

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课型新授课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作为一

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方

法、技能和意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应力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赋

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考、交流和发现的机会,给学生广阔的参与空间。为了提高

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这节课中,可以采用先导后学的教

说明学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探索规律,然后交流,最后全班总结

完善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交流、总结等方式,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

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体验发现规律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在这样的

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能力提高、思维活跃、自信心增强。

1.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0除外),积也乘(或

除以)几”的变化规律,并能准确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目标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

掌握并学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重点

学习

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难点

学习教具准备:PPT课件、计算器

准备学具准备:计算器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环节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1.直接写出得数。

天我们就以青蛙为题做一个游戏20X60=

——“对对子”。老师说前半句(一110X6=

只青蛙一张嘴),大家说后半句(两1.师生开始“对对子”。130X40=

只眼睛四条腿)。比比谁对得又对2.学生自由交流发现的800X2=

又快。问题。500X40=

游戏

2.怎么对得这么快啊?在刚才的3.思考三道算式中因数30X460=

导入,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与积的变化情况,引导15X200=

提出

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补充450X2=

问题。

引导学生交流:一只青蛙有两只眼和完善,鼓励学生大胆答案:1200660

(8分

睛四条腿,所以青蛙眼睛的只数是发表自己的想法,从而5200160020000

钟)

青蛙只数的2倍,腿的条数是青蛙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138003000900

只数的4倍。务。2.填空。

3.引出课题:16X3=48

师;5只青蛙有几条腿,同学们是16X30=()

怎么想的?16X300=()

生:(1)4X5=20(条)答案:4804800

师:10只青蛙呢?20只呢?3.接力赛。

生:(2)4X10=40(条)(3)4X(1)23X4=92

20=80(条)23X()=920

师:看来只要善于动脑就能解决很23X()=9200

多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道(2)25X8=200

算式,看谁能发现其中的奥秘!250X()=2000

通过观察三道算式,我们发现两个2500X()=20000

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答案:(1)40400

数不断变大或变小,那么积的变化(2)88

与因数的变化有联系吗?这就是4.填空。

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一一积40X6=240

的变化规律。10X6=()

L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1.观察第一组算式,探8X6=()

不断变大,积的变化规律。索规律。答案:6048

自学课件出示第51页例3第一组算式。(1)认真对比。发现:5.根据表中信息,快

感悟,A.6X2=12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速填出小明在各时

探究B.6X20=120个因数由2乘10变成间段骑车所走的路

规律。C.6X200=120020,积由12乘10变成程。

(20(1)如果把A式作为标准,B式和A120o

分钟)式比,因数和积各是怎样变化的?(2)认真对比。发现:

(2)把C式与A式比,你有什么一个因数6不变,另一

新的发现?个因数由2乘100变成速度时间路程

(:分)(分)(米)

(3)你能结合上面的发现,总结200,积由12乘100变3502

3504

规律吗?成1200o

3508

2.探索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3)两个数相乘,一个35012

不断变小,积的变化规律。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答案:7001400

课件出示第51页例3第二组算式。乘几,积也乘几。28004200

A.20X4=802.观察第二组算式,探6.一辆客车4小时

B.10X4=40索规律。行了232千米,照这

C.5X4=20(1)继续对比观察。发样的速度,它12小

(1)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用刚才现:两个数相乘,一个时可以行多少千

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一看有什么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米?

新的发现。除几(0除外),积也除答案:

(2)这和我们前面“对对子”游几。4X3=12

戏中的发现是一样的,适用于所有(2)两人一组一个人按232X3-696(秘)

的乘法算式,大家可以再次举例验规律写算式,另一个人答:它12小时可以

证一下。用计算器验证。行696千米。

(3)总结规律。通过上面算式的(3)教师引导学生用简

观察比较,我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洁的语言概括积的变化

律,你能用一句话整理概括一下规律。

吗?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

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

除以)几(0除外),积

也乘(或除以)几。

巩固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

运用。完成教材51页“做一做”。视指导,同桌互相检查

(5分订正。

钟)

四教学过程中老

课堂师的疑问:

1.谈谈自己本节课

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的收获。

布置

2.布置作业。2.独立完成作业。

作业。

(7分

钟)

例3:6x2=1220x4=80

ix10ix101+21+2

五、教

6x20=12010x4=40

学板ix10ix101+2I-e-2

书6x200=12005x4=20

积的变化规律: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0

除外),积也乘(或除以)几。

六、教本课教学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

学反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的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规律。但学生在描述

思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教师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

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

准确地描述出积的变化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

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教师点评和总结:

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

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课型新授课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解答各种应用题

时都遇到过,只是没有加以概括,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本课的关键是如何通过实

际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术语表达这些数量关系,并能在解答应用

题和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努力实现以下

两点:

L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发现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搜集生

活中的数学实例。因此,课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让他们亲自到超市购买

设计一种生活所需的物品,并且了解这种商品的价钱,以及购买了多少和一共用的钱

说明数。课上,让学生把自己从生活中搜集到的这些信息写到黑板上,再让学生解答。

由于这些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学生的兴趣极高,这就为后面的学习做

好了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要求独立的意识。因此,在课堂上应把内容放手交给

学生,为他们提供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在本节课上,不要简

单地把数量关系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找找黑板上的这些题有哪些相同点,引导

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出“单价X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使每

一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1.根据大量的素材抽象概括、理解“单价”的意义,并能举例说明单价的意义。

目标2.结合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单价X数量=总价”这一数量关系,并能灵活地运

用这一数量关系解决相关的问题。

3.通过联想、开放延伸,探讨是否具有和“单价X数量=总价”知识结构类似的知

识,大胆猜想研究同类问题的方法。

学习

发现并掌握“单价X数量=总价”这个数量关系式。

重点

学习

运用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

学习

教具准备:PPT课件

准备

课时

1课时

安排

教学

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环节

L周日的时候,老师请同学们到商店1.口算。

--(或超市)去了解了一下商品的价格,12X6=

创设我想知道同学们都带来了哪些有关价1.同学们自由交流100X30=

情境,格的信息?如果你要买,你想买几自己了解到的信34X200=

引入个?你一共要用多少钱?算一算。息。45X100=

新课。2.明确本节课的学28X70=

(5分2.揭示课题。习任务。900X30=

钟)乘法应用题和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密60X80=

切的联系,那么这类应用题的数据之36X240=

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探究答案:723000

总价问题。(板书课题)68004500196027000

48008640

1.教学“单价、数量、总价”三者之1.(1)自由读题,2.填空。

间的关系。说出已知条件和所(1)每件商品的价钱

课件出示教材第52页例4:求问题,独立解答,叫(),买多少叫

(1)从题目中我们了解了哪些数学信听教师讲解。列式(),一共用多少

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同为:钱叫(),它们之

学们尝试解答。80X3=240(元)间的关系是()o

(2)观察这两道题的已知条件,有什10X4=40(元)答案:单价数量总

自主么共同特点?所求问题有什么特点?(2)观察、交流自价单价X数量=总价

学习,(3)教师引导:第一个条件告诉我们己的发现,了解每3.妈妈买了6双袜子,

探索“每样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板书:件商品的价钱和买每双袜子8兀,共需

新知。单价);第二个条件告诉我们“买了多了多少,求一共用要多少元?

(17少”,叫做数量(板书:数量);一共了多少钱。答案:6X8=48(元)

分钟)用了多少钱,叫做“总价”(板书总价)。(3)倾听、理解老答:一共需要48元。

(4)总结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师讲解的内容。4.列式解答。

80X3=240(元)(4)根据算式,总(1)土丽到商店买圆

111结三者之间的关珠笔,用12元买了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